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绕着地球去旅行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9:19:47 字数作文
绕着地球去旅行字数作文

篇一:旅游地理试题及答案

一、简答题:(共1小题,共计20分)

2007年8月2日16时30分许,杭州市发生钱塘江潮水卷人事件,30余人被潮水卷走,其中22名落水者随后被救起,12人遇难,遇难者都是外地人。阅读下图,回答有关问题。

(1)钱塘潮被称为“天下第一潮”,试分析其形成原因。(5分)

(2)影响旅游安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钱塘江潮水卷人事件主要是受哪个因素的影响?(5分)

(3)你认为当地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10分)

二、案例分析(共计2小题,共计55分)

1.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武夷山

武夷山地处中国福建省西北部,总面积99,975公顷。其西部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分布着世界同纬度带现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东部山与水完美结合,人文与自然有机相融,以秀水、奇峰、幽谷、险壑等诸多美景、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众多的文物古迹而享有盛誉;中部是联系东西部并涵养九曲溪水源,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区域。

鉴于武夷山具有上述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自然与文化资源,中国政府推荐武夷山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并于1999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试分析武夷山成为世界自然遗产的主要条件:(30分)

2.材料一 九寨沟是我国著名风景旅游胜地,是中国唯一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两项国际桂冠的旅游胜地。九寨沟“水光浮翠,倒影林岚”,翠海、叠瀑、彩林、银峰以及特异的藏族风情,相互交融形成一个令人神往的“神话世界”、“人间仙境”。

九寨沟1984年正式对外开放为生态旅游区,旅游者蜂拥而至,2000年以来,每年游客量都超过100万人次。“黄金周”里游客塞满九寨沟,车队排成了长龙;沟内平地起新楼,客栈、宾馆林立,城市化的设施遍布九寨沟;旅游业的兴旺使大量的饭店、商场、宾馆、旅行社等涌进沟内,污水垃圾遍地,九寨沟管理局的监测结果表明九寨沟的水体已经有富营养化的趋势,湖泊有沼泽化倾向。

材料二 世界银行环境部和生态旅游学会给生态旅游下的定义是“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区去了解环境的文化和自然历史,它不会破坏自然,而且它会使当地社区从保护自然资源中得到经济收益。” 旅游旺季时,九寨沟景区人满为患,大大超过了其环境承载量。你认为如何解决这一问题?(25分)

三、论述题(共1小题,共计25分)

试述什么是丹霞地貌?丹霞地貌的形成原因是什么?我国境内典型的丹霞地貌有哪些?各具什么特色?

答案: 钱江潮成因

钱塘江外杭州湾,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喇叭状海湾。出海口江面宽达100公里,往西到澉浦,江面骤缩到20公里。到海宁盐官镇一带时,江面只有3公里宽。起潮时,宽深的湾口,一下子吞进大量海水,由于江面迅速收缩变窄变浅,夺路上涌的潮水来不及均匀上升,便都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到大夹山附近,又遇水下巨大拦门沙坝,潮水一拥而上,掀起高耸惊人的巨涛,形成陡立的水墙,酿成初起的潮峰。

天时:农历八月十六日至十八日,太阳、月球、地球几乎在一直线上,所以这天海水受到的潮引力(月球、太阳或其他天体对地球上单位质量物体的引力和对地心单位质量物体的引力之差,或地球绕地-月(日)质心运动所产生的惯性离心力与月(日)引力的合力。)最大。

地利:跟钱塘江口状似喇叭形有关。钱塘江南岸赭山以东近50万亩围垦大地象半岛似地挡住江口,使钱塘江赭山至外十二工段酷似肚大口小的瓶子,潮水易进难退,杭州湾外口宽达100公里,到外十二工段仅宽几公里,江口东段河床又突然上升,滩高水浅,当大量潮水从钱塘江口涌进来时,由于江面迅速缩小,使潮水来不及均匀上升,就只好后浪推前浪,层层相叠。其次还跟钱塘江水下多沉沙有关,这些沉沙对潮流起阻挡和摩擦作用,使潮水前坡变陡,速度减缓,从而形成后浪赶前浪,一浪叠一浪涌。

风势: 沿海一带常刮东南风,风向与潮水方向大体一致,助长了潮势。

影响旅游安全的因素有地形,气象气候,交通,景区,旅行社,水文。为防止钱塘江潮水卷人,当地政府和民间人士专门组织了“喊潮队”,告诫在江中的游客注意安全。

形成原因

红层地貌中所谓“红层”是指在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三纪沉积形成的红色岩系,一般称为“红色砂砾岩”。水平构造地貌指由产状水平或近于水平的第三纪厚层红色砂砾岩为主组成的平坦高地,受强烈侵蚀 、分割、溶蚀和重力崩塌等综合作用而造成平顶、陡崖、孤立突出的塔状地形。

丹霞地貌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这次运动使部分红色地层发生倾斜和舒缓褶曲,并使红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区。流水向盆地中部低洼处集中,沿岩层垂直节理进行侵蚀,形成两壁直立的深沟,称为巷谷。巷谷崖麓的崩积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时,形成坡度较缓的崩积锥。随着沟壁的崩塌后退,崩积锥不断向上增长,覆盖基岩面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崩积锥下部基岩形成一个和崩积锥倾斜方向一致的缓坡。崖面的崩塌后退还使山顶面范围逐渐缩小,形成堡状残峰、石 墙或石柱等地貌。随着进一步的侵蚀,残峰、石墙和石柱也将消失,形成缓坡丘陵。在红色砂砾岩层中有不少石灰岩砾石和碳酸钙胶结物,碳酸钙被水溶解后常形成一些溶沟、石芽和溶洞,或者形成薄层的钙化沉积,甚至发育有石钟乳。沿节理交汇处还发育漏斗。

在砂岩中,因有交错层理所形成锦绣般的地形,称为锦石。河流深切的岩层,可形成顶部平齐、四壁陡峭的方山,或被切割成各种各样的奇峰,有直立的、堡垒状的、宝塔状的等。在岩层倾角较大的地区,则侵蚀形成起伏如龙的单斜山脊;多个单斜山脊相邻,称为单斜峰群。岩层沿垂直节理发生大面积崩塌,则形成高大、壮观的陡崖坡;陡崖坡沿某组主要节理的走向发育,形成高大的石墙;石墙的蚀穿形成石窗;石窗进一步扩大,变成石桥。各岩块之间常形成狭陡的巷谷,其岩壁因红色而名为“赤壁”,壁上常发育有沿层面的岩洞。

丹霞地貌定义:中文名称:丹霞地貌 英文名称:Danxia landform 定义:由陆相红色砂砾岩构成的具有陡峭坡面的各种地貌形态。形成的必要条件是砂砾岩层巨厚,垂直节理发育。因在中国广东省北部仁化县丹霞山有典型发育而得名。 所

属学科: 地理学(一级学科) ;地貌学(二级学科)。

1. 武夷山是代表生物演化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武夷山保存了世界同纬度带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发育有明显的植被垂直带谱:随海拔递增,依次分布着常绿阔叶林带(350-1400m,山地红壤)、针叶阔叶过渡带(500-1700m,山地黄红壤)、温性针叶林带(1100-1970m,山地黄壤)、中山草甸(1700-2158 m山地黄红壤)、中山苔藓矮曲林带(1700-1970m,山地黄壤)、中山草甸(1700-2158m,山地草甸土)五个植被带,分布着南方铁杉、小叶黄杨、武夷玉山竹等珍稀植物群落,几乎囊括了中国亚热带所有的亚热带原生性常绿阔叶林和岩生性植被群落。

2. 武夷山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是尚存的珍稀、濒危物种栖息地。武夷山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区内峰峦叠障,高差悬殊,绝对高差达1700m,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地理演变过程中许多动植物的"天然避难所",物种资源极其丰富。

3. 丰富的植物种质资源。 武夷山已知植物3728种。种子植物类数量在中亚热带地区位居前列,有中国特有属27属31种,许多如银杏等为单种属孑遗植物3728种。种子植物种类数量在中亚热带地区位居前列,有中国特有属27属31种,许多如银杏等为单种属孑遗植物;有28种珍稀濒危种列入《中国植物红皮书》,如鹅掌楸、银钟树、南方铁杉、观光木、紫茎等。武夷山兰科植物尤其丰富,已知有32属78种,宽距兰,多花宽距兰为中国新记录种,盂兰为福建省公布新记录。而蕨类就有14个,如武夷山铁角蕨、武夷蹄盖蕨、武夷耳蕨、武夷假瘤足、武夷粉背蕨、武夷凸轴蕨等以"武夷"作为种加词的就达6种之多。武夷山的古树名木具有古、大、珍、多的特点,如武夷宫880年树龄的古桂、坑上980年树龄的南方红豆杉等,具有极高的科研和保存价值。

4. 珍稀特有野生动物的基因库。 武夷山已知的动物种类有5110种,其中:哺乳纲71种,鸟纲256种,鱼纲40种,两栖纲35种,爬行纲73种,昆虫已定名4635种(其中有700余个新种,20种中国新记录)。在动物种类中尤以两栖、爬行类和昆类分布众多而著名于世,中外生物学家把武夷山称为"研究两栖、爬行动物的钥匙"、"鸟类天堂"、"蛇的王国"、"昆虫世界"。目前,已列入国际《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的动物有46种,黑麂、金铁豺、黄腹角雉等11种列入一级保护。属中日、中澳候鸟保护协定保护的种类有97种。中国特有野生动物49种,崇安髭蟾(角怪)、崇安地蜥、崇安斜鳞蛇、挂墩鸦雀更为武夷山所特有。

5. 世界著名的模式标本产地 。武夷山丰富的种质资源早已成为中外科学家和研究机构所关注,十九世纪,英、法、美、奥地利等国学者就进入武夷山采集标本。武夷山现已发现或采集的野生动植树物模式标本近1000种,其中:植物模式产地57种;野生动物新种中的昆虫模式标本779种,脊椎动物模式标本产地种达56种。至今,仍有大量模式标本保存在伦敦、纽约、柏林、夏威夷等地的著名博物馆内。

篇二:地球绕着太阳转

18.《地球绕着太阳转》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邯郸市丛台区展览路小学 刘青青

教材与学情分析: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二课,在学生学习了太阳系的奥秘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地球与太阳的关系,即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为下一步学习地球与月球的关系打下基础。重点学习地球公转带来季节的变化,以及地球上一年四季的季节变化对地球上动植物生活的影响。本课教学对象是六年级学生,经过三年半的科学学习,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也具有了一定的信息技术水平。有关地球自转、公转的知识学生或多或少的从课外了解了一些,他们渴望知道更多的有关知识,而太阳及宇宙世界离我们比较远,且不易研究,一两节课时间不可能把有关知识都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对地球自转、公转有非常全面的了解,教师对地球自转、公转的语言描述,也不可能做到非常清楚非常直观,为解决这一问题,运用多媒体课件作为课堂学习的辅助手段,为学生学习提供最直接的帮助,使他们能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更主动地进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了解地球的自传和公转。

2.能用模拟实验研究地球的公转和自转。

教学重难点 :

通过实验证明地球公转是引起一年四季变化的根本原因。

教学准备:课件,地球仪,呼啦圈,手电筒,即时贴

教学过程:

一、趣闻导入

师:同学们好,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位朋友,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做自我介绍。生:太阳(1)大家好,我是太阳,我是太阳系中唯一一颗发光发热的恒星,我以巨大的质 量,吸引着其他成员按照一定的轨道,环绕自己运动。

地球(2)大家好我是地球,我是太阳系家族中唯一一个有生命体的行星。我会自己旋转,自传一周的时间是23小时56分4秒,形成白天和黑夜。同时,我还以大约每秒30千米的速度,带着大家围绕太阳在太空中旅行。我自西向东绕太阳一周的时间是365.25天

太阳(1)地球、地球你不要再讲啦,现在是工作时间,我们要赶紧回去啦!

地球(2)来啦,来啦,大家再见。 师:非常感谢地球和太阳在百忙之中过来与大家见面,但是我们不能把他们一直留在这里,下面我们就来自己探究学习地球绕着太阳转。(板书)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使他们产生探索太空奥秘的想法。

二、教学过程

1、阅读、理解地球的自传和公转。

师:通过刚才地球和太阳的自我介绍,我们对地球的运动方式有了一定了解,接下来我们一起分析、整理资料,把地球的特点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看、阅读、资料整理、分析来加深对自转和公转的认识。培养学生获取信息、提炼、归纳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有序、有效的“思”,为下面亲身模拟实验的“行”做好准备。

2、猜想地球自转和公转导致的现象。 师:地球上大部分地区季节变化明显,冬天,白雪皑皑,昼短夜长:夏天,烈日炎炎,昼长夜短生。你们知道这种季节变化与什么有关吗?

生:地球的公转。

师:我们通过什么方法来验证自己的假设呢?

生:模拟实验。

3、模拟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 师: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猜想、假设,请动手来进行模拟实验,验证你们的猜想吧。在实验过程中做好实验记录。

教师指导学生具体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1)模拟实验中用什么来模拟地球公转的轨道、用什么来模拟地球和太阳、用什么来模拟自己在地球上的位置。

(2)地球的自传和公转都是自西向东逆时针旋转,千万不能转错方向呦!

(3)在地球的公转过程中,应保持地轴始终指向同一方向。

学生进行模拟试验。分工合作、记录实验结果。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注意观察现象和及时记录结果

【设计意图】本环节能够通过模拟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假设。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模拟实验中去。

4、交流与表达。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通过模拟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了,看那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发现。 (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及想法,尝试把各个季节太阳在地球上的直射点标注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与别人交流。通过质疑与评价,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汇报中要学会尊重别人,在交流中相互提高。

5、地球自转与公转的特点、意义。

师:我们来一起观看多媒体,帮助大家更加直观的认识地球公转所引起的四季变化。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在零散的认知之间建立联系,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意义。

6、知识巩固与迁移。

请同学们再次模拟地球的公转,验证公转与四季产生的关系。

提问:假如地轴不是倾斜的,太阳光直射地球的位置会不会有变化?地球上还会有四季的变化吗?为什么?

学生首先进行模拟实验,验证公转与四季产生的关系。

学生再模拟地轴不倾斜的公转情况,观察、思考、假设并发表意见。

【设计意图】1.巩固、验证地球公转的意义。2.培养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讨论问题的逆向思维。3.在新问题情景中能运用已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提高迁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总结回顾——让学生交流学习体会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板书设计】

18、地球绕着太阳转

篇三:万有引力习题3带答案

单元训练卷(2)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

1.A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若从卫星中与卫星相对静止释放一个物体,关于物体的运动的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C.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

B.物体做平抛运动

D.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

答案:D

2.A人造卫星在太空中运行,天线偶然折断,天线将( ) A.继续和卫星一起沿轨道运行

B.做平抛运动,落向地球

C.由于惯性,沿轨道切线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远离地球 D.做自由落体运动,落向地球 答案:A

3.A地球半径为R,质量为M,地面附近的重力加速度为g,万有引力常量为G,则靠近 地面运转的人造地球卫星环绕速度为(

A

B

C

) D答案:AD

4.B发射地球同步卫星时,先将卫星发射至近地圆轨道1,然后经点火,使其沿椭圆轨道2运行,最后再次点火,将卫星送人同步圆轨道3,轨道1、2相切于Q点,轨道2、3相切于P点.如图所示,则卫星分别在1、2、3轨道上运行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卫星在轨道3上的速率大于在轨道1上的速率

)

B.卫星在轨道3上的角速度小于在轨道1上的角速度

C.卫星在轨道1上经过Q点时的加速度大于它在轨道2上经过Q点时的加速度 D.卫星在轨道2上经过P点的加速度等于它在轨道3上经过P点时的加速度 答案:BD(点拨:由G

Mmr

2

?

m

v

2

r

得v?

∵r3>r1,∴v3

Mmr

2

?

m?r得

2

??

r3>r1∴ω3<ω1,卫星在轨道1上经过Q点时的加速度为地球引力产生的加速

度,而在轨道2上经过Q点时,也只有地球引力产生加速度,故应相等.同理,卫星在轨道2上经P点时的加速度等于它在轨道3上经过P点时的加速度)

5.A甲、乙两颗人造地球卫星,质量相同,它们的轨道是圆,若甲的运动周期比乙大,则 ( ) A.甲距地面高度一定比乙大

B.甲的速度一定比乙大

C.甲的加速度一定比乙小 D.甲的加速度一定比乙大 答案:A

6.B如图所示,a和b是某天体M的两个卫星,它们绕天体公转的周期为Ta和Tb,某一时刻两卫星呈如图所示位置,且公转方向相同,则下列

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经

TaTbTb?TaTa?Tb

2

后,两卫星相距最近B.经

TaTb2(Tb?Ta)Ta?Tb

2

后,两卫星相距最远

C.经后,两卫星相距最近D.经后,两卫星相距最远

?2?2??

答案:AB(点拨:设经时间t1两卫星相距最近,则有(ωa-ωb)t1=2π即???t1?2?,

TTb??a

整理得t1?

?2?2??

?,设经时间t2两卫星相距最远,则有(ωa-ωb)t2=π即??t2??,Tb?Tb?Ta

?Ta

TaTbTaTb2(Tb?Ta)

整理得t2?

7.A宇宙飞船正在离地面高h?R地的轨道上做匀速圆周运动,飞船内一弹簧秤下悬挂一质量为m的重物,g为地面处重力加速度,则弹簧秤的读数为( A.mg 答案:D

8.B设两个行星A和B各有一个卫星a和b,且两卫星的圆轨道均很贴近行星表面.若两行星的质量比MA:MB=p,两行星的半径比RA:RB=q,那么这两个卫星的运行周期之比Ta:Tb应为()

1

1

1

1

)

B.

12

mg C.

14

mg D.0

A.q?p2 B.q?(q/p)2

C.p?(p/q)2

2?Rv

D.(p?q)2

T?2?

答案:B(

点拨:v?

T?② ①②联立

TaTb

?

b

a

?9.A关于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速度和发射速度,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低轨道卫星的运行速度大,发射速度也大 B.低轨道卫星的运行速度大,但发射速度小 C.高轨道卫星的运行速度小,发射速度也小 D.高轨道卫星的运行速度小,但发射速度大 答案:BD

10.B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设地球半径为R,地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则人造卫星( )

A.

B.

绕行的最小周期为2?

C.在距地面高R

D.在距地面高R

处的周期为2?

答案:ABC(

点拨:绕行的最大速度即卫星的环绕速度v1?

T1?

2?Rv

?2?;此

时周期最小当r=2R时,运行速

度v2?

2?(R2v2

)

?4?

?

?;此时周

绕着地球去旅行

T2?

11.A一人造地球卫星的高度是地球半径的15倍,试估算此卫星的线速度.已知地球半径R=6400km( 答案:B

12.A人造卫星环绕地球运转的速率。=√gR2/r,其中g为地面处的重力加速度,R为地球半径,r为卫星离地球中心的距离,下面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 A.从公式可见,环绕速度与轨道半径的平方根成反比 B.从公式可见,把人造卫星发射到越远的地方越容易 C.上面环绕速度的表达式是错误的 D.以上说法都错误 答案:A

二、填空题(每题5分,共20分)

13.A我国1984年发射过一颗同步卫星,这颗卫星位于赤道上空相对地面静止不动,已知地球半径是R,质量是M,自转周期T,万有引力常量G,那么这颗卫星距地面高度的表达式是________.

)

A.1.0km/s B.2.0km/s C.3.0km/s D.4.0km/s

R

14.B某星球半径是地球半径的2倍,当你到这个星球表面去旅行时,发觉自己的体重是地球表面体重的一半,则可以粗略地估计该行星的平均密度是地球平均密度的________倍. 答案:

14

倍(点拨:已知R'=2R,则V'=8V①由g?

GMR

2

,所以

g'g

?

M'RMR'

2

2

得到

M'?

g'R'gR

2

2

M?2M②联立①②得?'?

M'VMV'

??

14

?)

15.A设地球质量为M,半径为R,自转角速度为ω,引力常量为G,则此同步卫星离地高度为________,此同步卫星的线速度大小为________.

R16.A质量为60kg的宇航员,他在离地面高度等于地球半径的圆形轨道上绕地球运行时,他所受地球的吸引力是________N,这时他对卫星中的座椅的压力是________.(地面重力加速度g0=9.8m/s2)

答案:147,0

三、计算题(每题8分,共32分)

17.A两颗卫星A、B在同一轨道平面内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地球半径为R,A卫星紧贴

地面飞行,B卫星离地面高度为3R,A、B两卫星的周期之比TA:TB是多少? 答案:1:8(点拨:由开普勒第三定律得

TAT

2

2B

?

RAR

3B

2

,得TA/TB=1/8)

18.B地球和月球的质量之比为81:1,半径之比4:1,求: (1)地球和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之比;

(2)在地球上和月球上发射卫星所需最小速度之比.

答案:(1)81:16(2)9:2(点拨:设物体质量为m,星球质量为M,半径为R,(1)由mg?G

g1

2

2

MmR

2

2

M1?R2?81Mmv?1?

得(2)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得G2?m,

则????81????

g2M2?R1?416RR??

v1v2

?

??

92

)

19.B地球的同步卫星距地面高h约为地球半径R的5倍,同步卫星正下方的地面上有一静止的物体A,则同步卫星与物体A的向心加速度之比是多少?若给物体A以适当的绕行速度,使A成为近地卫星,则同步卫星与近地卫星的向心加速度之比为多少?

2

答案:(1)6:1(2)1:36(点拨:(1)根据an??r得

a卫aA

?

r卫rA

2

?

6RR

?

61

(2)万有引力提供向

心力,则G

Mmr

2

?man,an?

GMr

2

,所以

a卫a地

?

r地r

2卫

2

?(

6RR

)?

136

)

20.C一颗在赤道上空运行的人造卫星,其轨道半径r=2R0(R0为地球半径),卫星的运 转方向与地球的自转方向相同,设地球自转的角速度为ω0,若某时刻卫星通过赤道上 某建筑物的正上方,求它再次通过该建筑物上方所需时间。

答案:2???0)(点拨:对卫星,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G

2

Mm(2R0)

2

?m(2R0)?得

2

GM8R

30

??即

2

gR08R

30

?

?所以??

2

①设经过时间t它再次通过建筑物上方,则

(ω-ω0)t=2π

②由①②联立解得t?

21.C“伽利略”号木星探测器从1989年10月进入太空起,历经6年,行程37亿千米,终于到达木星周围此后要在2年内绕木星运行11圈,对木星及其卫星进行考察,最后进入木星大气层烧毁.设这11圈都是绕木星在同一个圆周上运行,试求探测器绕木星运行的轨道半径和速率(已知木星质量为1.9×10kg)

答案:r=4.7×109m,v=5.2×103m/s(点拨:由题意可知探测器运行周期为

T?

2?36?5

11

?24

3600GMTM?2??3

s①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r?即G2?r?,整理得?2

r4??T?

2

27

2

②其中M为木星质量,两式联立,解得r=4.7×10m.又由v?

期中检测卷

9

2?rT

解得v=5.2×10m/s)

3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

1.A在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宇宙飞船的地板上放一个质量较大的物体,该物体的受 力情况是( ) A.只受到重力 答案:A

2.A若两颗行星的质量分别为M和m,它们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半径分别为R和r,则它们的公转周期之比是

( ) A

B.完全失重,不受力 D.只受重力和向心力

C.只受重力和支持力

B

C

D答案:B

3.A若把地球看作是一个表面平整的球体,已知一颗沿着地球表面环绕运行的卫星的周期是85min,此时卫星轨道半径r?R地,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可以发射一颗周期小于85min的人造地球卫星 B.可以发射一颗周期大于85min的人造地球卫星 C.不能发射一颗周期小于85min的人造地球卫星 D.不能发射一颗周期大于85min的人造地球卫星 答案:BC

4.A关于第一宇宙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它是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飞行的最小速度 B.它是近地圆形轨道上人造地球卫星的运动速度 C.它是能使卫星进入近地圆形轨道的最小发射速度 D.它是卫星在椭圆轨道上运行时在近地点的速度 答案:BC

5.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F=mrω2,人造地球卫星轨道半径增大到2倍时,向心力也增大到2倍 B.因F=m

v

2

r

,人造地球卫星轨道半径增大到2倍时,向心力减小为原来的

12

14

C.因为F?

GMmr

2

,人造地球卫星轨道半径增大到2倍时,向心力减小为原来的

D.仅知道卫星轨道半径的变化,无法确定向心力的变化

答案:C

6.A低轨道人造地球卫星在运行过程中由于受到稀薄大气的阻力作用,轨道半径会逐渐变小,在此过程中,对于以下有关各物理量变化情况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卫星的线速度将逐渐增大 B.卫星的环绕周期将逐渐增大

)

篇四:教科版五下科学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作业答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作业

第一课:昼夜交替现象

一、填空:

1、地球是一个( )形的天体。

2、地球向着太阳的一面是( ),背着太阳的一面是( )。

3、我们进行昼夜交替现象的实验属于( )实验。

二、我会选择:

1、太阳东升西落,昼夜交替,正确的解释是:

A.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 B. 太阳不动,球转绕着地太阳 C.地球自转

三、我会做:

1、小明在家用地球仪当做月球,用手电当做太阳照到地球上,如图,太阳光能照亮整个地球吗?请用阴影表示不能被照亮的部分。不能,(阴影略)

第二课: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一、填空:

1、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了( ) 的理论;他认为( )处于宇宙中心,而且静止不动。

2、波兰的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 )的理论,他在临终前出版了他的史著《 》。他认为( )处于宇宙中心,而且静止不动。

二、我来回答::

1、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了“地心说”的理论和波兰的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的理论的两种观点有哪些相同的?哪些是不同的?

第三课:证明地球在自转

一、填空:

1、摆的特点是( )。

2、法国一位物理学家名叫傅科,他用摆的实验证明了( 地球在自转 )。

3、( )作为地球自转的有力证据,现已被世界所公认。

4、地球自转产生了( )

二、我来回答:

1、我们在地球上看到太阳东升西落,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第四课:谁先迎来黎明

一、填空:

1、地球自转一周大约需要( )小时。

2、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 )向( )。

3、我们在自转的地球上看到地球以外的星体都是( )升( )落。

4、人们以( 地球经线 )为标准,将地球分为( )个时区,将通过( )的经线,定为 0 度经线。从0度经线向东180度属( ),向西180度属于( )。经线每隔( )度为一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就相差( )。

5、由于地球自转的方向是( ),也就意味着越是( ) 的时区就越先迎来黎明。

二、我会选择:

1、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指示南北方向的线叫做( C )

A、赤道 B、纬线 C、经线

2、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 B )个时区。

A、12 B、24 C、36

3、在世界时区图中,每相邻的两个时区的时间就相差( A )。

A、1小时 B、12小时 C、24小时

4、在“谁先迎来黎明”的模拟实验中,围成一圈的同学代表( B )

A、太阳 B、地球 C、地球自转轨道

三、我来思考:

1、小明就要到美国去旅行了,小明想,如果北京是中午,是12点,纽约就是晚上23点,你说在下面的地球仪上A、B两点,哪个点代表纽约和北京?请在( )中填上北京或纽约。 A代表( 北京 ) B代表( 纽约 )

2、写出图中北京、上海、重庆、拉萨、哪个城市先迎来黎明,请按先后顺序进行排列。(5分)(1)上海 (2)北京 (3)重庆(4)拉萨(5)乌鲁木齐

第五课: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一、填空:

1、地球是围绕着一个假想的轴在转动,这个轴称作( )。

2、( )星处在地球的处长线上。地球转动时,地轴始终倾斜着指向( ),这就是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二、我会选择:

1、地球转动时,地轴始终倾斜着指向( B )。

A、头顶正上方 B、北极星 C、北斗星

2、在不同夜晚的同一时间观察星座时,会发现天空中的星座的位置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 B )移动。

A、由西向东 B、由东向西 C、由北向南

3、在星星旋转的照片中,圆环中心的亮点就是( C )。

A、月亮 B、北斗星 C、北极星

三、我来回答:对于北极星的“不动”,你是怎样解释的?

第六课:地球在公转吗

一、填空:

1、地球的运动方式有( )和( )。

2、公转就是地球围绕着( )转动。公转一周是( )。

3、( )是贝塞尔观察到的,证明了地球确实在围绕太阳( ) 。

二、我会选择:

1、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是( C )。

A、24小时 B、一个月 C、一年

第七课: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一、填空:

1、四季的形成与( 地球公转 )、( 地轴倾斜 )有关。

2、阳光的( 直射 )和( 斜射 )造成了地球上不同地区气温的不同。

二、我会选择:

1、秋分时,太阳直射在( B )。

A、南极 B、赤道 C、北极

2、在不同的季节,同一地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会发生变化,这是因为( B )。

A、地球公转轨道不断发生变化

B、地轴是倾斜的,并且倾斜的方向保持不变

C、地球自转的轴不断发生变化

三、我会思考:

如下图用一支蜡烛作太阳,用一只小地球仪从西向东绕蜡烛运转。当转到位置③时,北半球阳光斜射,是 冬 季;南半球阳光直射,是 夏 季。

四、问答:

1、四季是怎样形成的?

第八课: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一、填空:

1、现在人们已知道,地轴倾斜度大约是( )度。

2、北半球夏季时,太阳长挂在北极天空就是不会下落,( )的白天甚至长达半年时间;而到了冬季,就几个月见不到太阳,( )附近有半年的时间都处在黑夜之中。人们把这样的现象叫( )和( )。

3、在北半球是夏季时,北极附近会出现( )现象,南极附近会出现( )现象。赤道地区不可能出现( )现象。

4、极昼或极夜现象与地球的( )和( )以及地轴的( )有关。

二、我来整理:请你整理“地球的运动”这一单元的知识。

1.在这一单元学习中,我们研究了:

2.地球的运动主要有两种形式:

3

对地球两种运动形式的描述:

(方式、方向、周期、特点

)

4.

判断地球运动的依据:

5.地球运动产生的自然现象:

篇五:地球物理复习题-2014

地球物理考试复习题

1、 什么是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物探方法的局限性和多解性是什么原因?

简称“物探”,是一种对天然存在的或人工建立的地球物理场进行观测,以查明地下岩体的地质构造,寻找矿产或解决各种水文、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问题的勘探方法。局限性由方法的灵敏度决定,多解性由反演的本质决定。

物探的应用总要受到一定的地质及地球物理条件的限制,这主要是指:

(1)探测对象与周围岩石间必须具有明显的,可以探测到的物理性质上的差异,或物质分布的不均匀;

(2)探测对象要有一定的规模,且埋藏不太深,足以产生仪器可以发现和圈定的地球物理异常;

(3)各种干扰因素产生的干扰场,相对于异常应足够微弱,或具有不同的特征,以便能够予以分辨或消除。

若不具备上述条件,则很难通过观测发现探测对象的存在。

多解性:

对同一个地球物理异常的解释可以有互不相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结论,这叫做物探异常的多解性。造成多解性的原因很多,有数学解的不稳定性、观测误差、干扰因素等。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地球深部的不可入性所带来的观测数据中“信息量”的不足,这些问题目前还没有找到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

综上所述,由于各种自然的或人为的因素所限,物探取得的成果实质上都是一定条件下的某种推论,推论和实际总是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某些差异.

2、 在层状介质传播过程中,影响地震波振幅的因素有哪些?用公式表述并说明?

(1) 波的吸收衰减:吸收衰减A?A0e??r,???f/Qv,α为吸收系数,f为地震波的频率,Q为品质因子。

(2) 地震波的能量与球面扩散:A?A0

n?1

i?11,说明波的振幅与波的传播距离成反比. R2in(3) 反射和透射损失:A?A0?(1?R)R

3、 什么是子波?大地滤波作用是指什么?介质的吸收取决于哪些因素?

激发产生的尖脉冲信号在实际介质中传播时,由于介质的吸收衰减作用.滤去了较高的频率成分而保留较低的频率成分,岩土介质的这种作用称为大地滤波作用。

高频成分的损失,改变了脉冲的频谱成分,使频谱变窄,因而使激发的短脉冲经大地滤波作用后其延续时间加长,分辨率降低。这种经大地滤波作用后输出的波称为地震子波。 分析方法同第二题。????在浅层高分辨率地震勘探中,要求反射波的频率较高,而地层的速度一般较低,尽管探测深度较浅,波的旅行路径较短,但地层对高频地震波的严重

吸收作用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4、 惠更斯原理、费马原理及视速度定理的内容?

惠更斯原理:在弹性介质中,可以

把已知t时刻的同一波前面上的各点

看作从该时刻产生子波的新点震源,在

经过?t时间后,这些子波的包络面就

是原波到t??t时刻新的波前。应用惠

更斯原理可以说明波的反射、折射和绕

射现象。

费马原理(射线原理、最小时间原

理):它给出地震波总是沿地震射线传

播,以保证波到达某点时所用的旅行时间最少。

视速度定理:如右图所示。其中α为地震波射线与其自身的地表投影的夹角。

5、 何为地震勘探的横向和垂向分辨率?推导其公式。

横向分辨率:横向上可分辨地质体的最小长度的能力。

公式:要使得所有绕射叠加后产生相长干涉,其绕射波时差必须在二分之一周期范围内,否则产生相消干涉。此时,绕射源发出的能量主要集中在界面上以半径r为圆的圆周带内(即第一菲涅尔带内)。公式推导如下所示:

(1)随着频率的增高,菲涅尔带减少。

(2)随着地层埋深的增大,由于吸收衰减作用使得频率降低,波长增大,则菲涅尔的范围增大。

由此可见,当地质体的横向长度小于菲涅尔带(2r)时,地质体的反射归结成了一个点的绕射,此时地震勘探难以区分出反射是来自一个点还是来自于地质体;只有地质体的横向长度大于或等于菲涅尔带时,才可以区分。可见提高地震勘探的横向分辨率的关键在于提高反射波的频率。

垂向分辨率:垂向上可分辨地质体的最小厚度的能力

.

若来自层界面的反射子波的延续度满足下式:?t??i?2?h/Vi,则来自地层顶、底板的两个反射子波在记录上彼此分开,反之则相互重叠,可见上式决定了两个子波是否相互干涉的条件。

对于地震子波而言,我们定义不能分辨出地层顶底板反射的地层为薄层。当子波的延续度为n个周期时,有:2?h/V?nT,则?h?n?/2。从时间分辨的观点考虑,当地震子波的延续时间为1个周期(n=1)时,可分辨的地层厚度为半个波长,即是说对于厚度大于或等于半个波长的地层,顶、底面的反射子波彼此分开,可以分辨。

由上可知,地震勘探的纵向分辨率包含两个含义:其一为正确地识别薄层顶底界面的反射;其二为确定薄层的存在以及薄层的厚度。

此外,提高地震子波的主频,同时增大子波的频带宽度,可提高地震勘探的纵向分辨率。

6、 什么是直达波、反射波、折射波、透射波?折射波和反射波的存在条件是什么?

直达波:从震源点出发不经反射或折射直接传播到各接收点的地震波。

反射波:地震波在传播中遇到弹性不同的地质体分界面时,有一部分能量从界面上回到原来的岩层中,并且遵循光学的反射定律,即入射线、反射线和法线在一平面内,入射线和反射线分居法线两侧,入射角等于反射角,这种波称反射波。

折射波:由于滑行波沿界面滑行引起另外的效应,由于介质1与介质2是密接的,滑行波传播过程中,反过来影响第一种介质,并在第一种介质中激发新的波,这种由滑行波引起的波在地震勘探中叫折射波。(首波)(即透射波的能量都集中在界面附近,能不断向上转化给首波,形成折射波的能量)

透射波:地震波在传播中遇到弹性不同的地质体分界面时,有一部分能量透过界面继续向前传播,其方向遵循透射定律,即透射线和入射线与入射点处界面的法线在同一个面内,透射线和入射线分居法线两侧,入射角的正弦与透射角的正弦之比等于对应地层的波速之比,这种波称为透射波。

折射波的存在条件:下覆介质的速度大于上伏介质的速度,入射角达到临界角。对于多层介质只有当下伏地层速度大于上伏地层的所有各层速度时才能产生折射波。

反射波的存在条件:上下层介质的波阻抗不相等。

7、 (单一水平界面、单一倾斜界面、多层水平界面情况下)反射波的时距曲线特点?

单一水平界面:

单一倾斜界面:

多层水平界面情况下: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