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愚公智叟辩难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2 13:56:11 体裁作文
愚公智叟辩难作文体裁作文

篇一:愚公不智,智叟不愚——读《愚公移山》有感

愚公不智,智叟不愚——读《愚公移山》有感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请以第五、六册语文课本中某一篇文言文为话题写作文,带着顾颉刚所说的“怀疑”精神重新把它阅读一下,给它辨伪去妄。

《列子·汤问》中有一篇具有神话色彩的故事《愚公移山》,描述愚公带领家人,顶住智叟的讥讽,在邻居和神仙的帮助下,搬走王屋、太行两座大山的经过。传统分析认为:愚公能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有恒心和毅力,坚信人定胜天,大智若愚;智叟却“固不可彻”,鼠目寸光,愚不可及;“愚公”和“智叟”形成鲜明的对比和反衬,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作者在给故事角色命名时,故意“错位”。

然而,联系现实重新审视这则故事,便会觉得:愚公不智,智叟不愚。 堵塞去路的王屋、太行两座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单靠愚公、愚公的亲人及邻居用箕畚等落后的工具,代代相继地去挖山搬土石,蚂蚁啃骨头,不知要干到猴年马月。而寄希望于神仙帮助搬山,那只不过是神话,子虚乌有,很不现实。所以,智叟对愚公他们的行动提出质疑,是不无道理的。其实,愚公举家搬到搬到交通方便、适宜居住的地区安家落户,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移民”,倒是最明智的。

况且,为了区区一条山路,硬把好端端的两座山搬掉,彻底破坏了当地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得不偿失。这是遗害子孙,贻害其他生物,而绝不是造福子孙。

这是在自身条件很差的情况下,对改造现实的可能性抱有过高的期望,错误地估计或片面夸大主观能动作用,明知不该为和不可为而为之,一条死路走到黑。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也曾经重犯这样的错误,吹嘘“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大炼钢铁”,“十五年超英赶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现在,这种事再也不该重演了。换句话说,要学会科学的估计投入跟产出的比率,不能错误估计或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主观愿望不能严重背离客观现实的可能。若受到当前不可抗拒的主客观因素的限制,尚不具备解决某个现实困难或实现某个远期目标的主客观条件,就不应当盲目乐观,甚至刻意夸大回报、吹嘘效益,自欺欺人;就不应当心血来潮,做出罔顾一切,拼命蛮干,投入大,效率低,回报少,劳民伤财的事情。

粤北的石灰岩地区,大多是石头山,只在石窠、石缝里有一点泥巴,留不住水,只能种点红薯、玉米,而且个小,产量低。所以,山民们食不饱腹,衣不蔽体。哪怕靠山吃山,种植水果、茶叶、菇菌,编制扫帚、箩筐、席帘,制作家具,由于交通闭塞,也难于拿到集市上出售,赚不了多少钱。就算富裕地区像《愚公移山》中的邻居、神仙那样“扶贫”,向里头投入资金,输送人才,传授技术,也只能改善那里的交通条件,却无法彻底改善那里的地质条件和气候条件,无法大量提高那里的农作物的产量,不能从根本上让山民们脱贫致富,

只能治标,不能治本,经济上也不化算。而且,攫取当地的动植物资源、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还有可能破坏那里的生态平衡。

自然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家园,人类再也不能把自己凌驾于自然和其他生物之上,再也不能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再也不能鼓吹“人定胜天”,而应宣传“人与自然及其他生物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能以破坏自然,牺牲自然及其他生物为代价,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所以,必须采取移民政策,让山民们搬到适宜居住、出行、劳作、学习和娱乐的地方,再给一些优惠扶持,让他们脱贫致富,这才是正确的方向。总之,不能重蹈愚公移山那样的覆辙。

广州市美华中学教师高三:梁永坚

篇二:苏教版语文九下《愚公移山》word课后题及答案

一、熟读课文,把握文意,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发挥想像,把它改写成片段作文。

1、在家庭会议上

2、愚公智叟辩难

(此题意在让学生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深入探讨课文的内涵。)

二、辨析下列句中划线的词意义的异同。

(此题意在让学生掌握文言常用词的义项,积累文言词语。)

1、方七百里(纵横,指面积)

方其远出海门(正、正在)

2、年且九十(将近)

且焉置土石(况且)

3、曾不若孀妻弱子(念 céng,竟然、简直)

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4、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固执)

吾义固不杀人(坚决)

5、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逃跑)

三、有人说:“愚公真的很愚。大山挡了路,自己去挖山本来就傻,为什么还叫子子孙孙去吃这苦头呢?绕山开路或者干脆搬家不就行了吗?”对此,你怎么看?

(这是一道讨论题,意在让学生领会课文的价值,不妨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

篇三:《愚公移山》练习说明

练习说明

一 熟读课文,把握文意,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发挥想像,把它改写成片段作文。

1.在家庭会议上

2.愚公智叟辩难

此题意在让学生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深入探讨课文的内涵。

二 辨析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的异同。

此题意在让学生掌握文言常用词的义项,积累文言词语。

三 有人说:“愚公真的很愚。大山挡了路,自己去挖山本来就傻,为什么还叫子子孙孙去吃这苦头呢?绕山开路或者干脆搬家不就行了吗?”对此,你怎么看?

这是一道讨论题,意在让学生领会课文的价值,不妨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

篇四:愚公移山作文

《愚公移山》之我见(下水作文)

两千多年前,有一位哲人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愚公移山》,文章中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年龄将近九十岁的老人面对堵住自家出路的两座大山,下定决心移山的故事。在征得家人的支持后,他说干就干,不怕人少,运输工具简陋,道路的遥远,不畏惧智叟老头嘲讽的语言,他凭着执着的勇气和必胜的信心,向“方七百里,高万仞”的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发起挑战,哪怕自己已经年迈苍苍,风烛残年?但他愿意以自己的残年余力率领子孙完成几代人都没有达成的夙愿! 也许,有人会说他傻?老迈苍苍的年纪,即使拼上了老命又能奈大山如何?有人说搬山不如搬家,何来这么多的艰难和麻烦? 殊不知,老人的眼中有执着,老人的心里有坚定,他相信“子子孙孙无穷尽,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故土难离的老人在有生之年里,再也不愿让子子孙孙们再忍受“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的困绕。他相信,只要下定决心,哪怕困难再大,道路再远,就没有完不成的事情。也正是如此吧,老人的决心和诚心终于感动了天帝,派两个神仙帮他挪走了两座大山,从此,老人的子孙世世代代出门都不必绕远。(引述原文,要简单概括)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任务有多重,无论困难有多大,无论道路有多远,只要能下定决心,努力去干,就没有完不成的事情。(议) 众所周知,我们苦难的祖国从1840年起就开始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加上当时的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重重

的,死死的压在了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头上。可坚强的中国人民不会屈服,他们在一代又一代有识之士和英雄的领导下不屈不挠的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从义和团运动到辛亥革命,从镇南关大捷到虎门销烟,从抗日战争到国内解放战争,从普通人民到知识分子,从一般百姓到上层爱国官兵,他们在努力,在奋斗,哪怕看不到希望,遭到“三座大山”的无情镇压和嘲讽,他们都在一直的继续和努力。

也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支配下,中国人就像愚公一样下定了必胜的决心,他们不怕流血牺牲,他们不怕丢弃生命,一个倒下了,随之站起来无数条生命,他们前仆后继的拼搏着,战斗着,历经一百多年,血雨腥风里终于在公元1949年的十月一日迎来了胜利的曙光,彻底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山的三座大山。这三座山啊,可比太行、王屋更高大,更沉重!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长期的战争让整个国家积贫积弱,伤痕累累,满目疮痍、百废待兴,这对于刚刚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人来说也无异于大山压在他们的心头,可是在以毛泽东为领导的共产党人眼里,这一切都不算什么。在外有帝国主义的仇视,内有反动分子动乱,经济又需要复苏的多重压力下,毛泽东主席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号召全党全国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不怕困难去取得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同舟共济,在那艰苦的岁月里,我们新中国这艘巨轮在共产党人的驾驭下开始了扬帆远航,我们不仅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我们还自行研制出了原子弹、氢弹、导弹、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成为世界上能

够掌握这些技术的少有的几个国家之一。困难是巨大的,可是再大的困难,只要我们下定了决心去干,就没有完不成的事情。古语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只要去做,没有比脚更长的道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峰。(联系生活)

无需赘言了吧,无数事实证明,只要我们认定了目标,下定决心,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就一定会像愚公移山一样,搬走所有的困难,只是请你一定要有耐心和恒心!尤其是今天的同学们,当你们生活在如此幸福的时代里,蜜一般的生活中,面对学习的困难,不是该发扬些愚公的精神吗?只要你们下定决心去学习,并且努力去学,你们每个人都是天才,都能获得成功!

同学们,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为了你们美好的明天,为了把我们的国家建设的更加美好富强,让我们做一回愚公吧!(结论)

篇五: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愚公移山》。愚公移山的故事历来为人们所传颂,可谓家喻户晓,众人皆知。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就是这篇脍炙人口的寓言。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创意、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诚请各位评委给予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它有如下几个特点:①浓郁的神话色彩,易激发学习兴趣;②可读性强,易于记诵;③基础性强,有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需要积累;④寓意深刻,实践性强;⑤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但教材偏重于理性,有可能束缚学生对“智叟”的形象思维。

本文安排在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第六册第六单元中。从本单元教学目标和编者意图看,是希望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达到: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提高学习文言能力的目的。

二、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十几篇文言文,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要学习与现代汉语不完全相同的古代语言,又要像阅读现代文那样理解文章内容和写法,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难度并不大。只要教师给予方法技巧上的点拨指导就能成功。

三、教学创意:

创意一:从“体验”角度组织教学,全课的教学由“朗读体验”——“发现体验”——“学法体验”三个部分组成。在“学法体验”中向学生介绍若干种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实践。

创意二:师生互动,进行探究与合作学习;激励性评价贯穿课堂教学。

四、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综合化、系统化、细目化、行为化原则,及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

我将教学目标定为如下几方面:

1、知识目标: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2、能力目标:文言文的诵读;多种学法的体验。运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习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转 载于: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愚公智叟辩难作文)力。积极进取,要有战胜生活学习上的“太行、王屋”的决心和勇气。

4、创新目标:智叟也智。

教学重点确定为发现体验。教学难点是通过探讨愚公移山举动的“智”与“愚”,学习愚公的意志与毅力。教学课时为第一课时,教学课型定为学法体验课。

五、教法学法:

为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训练主线”原则,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科特点,主要采用启思、点拨式教法,借助多媒体课件,激趣、启思、点拨。分四个版块进行教学。学法则以诵读、发现、体验为主。旨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全程参与,主动获取知识。

六、教学程序:

教学版块之一:同学们进行读诵体验。(15分钟)

教学活动围绕掌握课文诵读和理解课文的大意、积累文言词进行。

1、 导入。请一个学生讲愚公移山的故事导入课文学习(1分钟)。

2、 同学们听录音朗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楚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画出疑点。听朗读后的师生互动探讨。(3分钟)

(1) 着重掌握以下几个句子节奏:

方/七百里;

惩/山北之塞;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投诸/渤海之尾

(2) 着重读准以下几个语气语调: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担忧的语气)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讥讽的语气语调)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痛斥的语调)

“何苦而不平?”(坚定反驳的语气)

3、 同学们集体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意。(4分钟)

思考这么一个问题:这篇课文从什么写到什么?

同学们发言。

同学们与老师的对话可能有:从有大山写到山被背走,从大山阻塞写到无垄断,从愚公移山的想法写到愚公移山的行动,从开始移山写到移山结束,从人的移山写到神的帮助,从愚公移山的远大理想写到愚公移山的伟大精神……

4、 参看课下注释,让学生小组合作学生翻译课文、记住文下注释里的文言词。(共7分钟)

首先鼓励学生回忆翻译的原则:信——忠实原文,达——通顺流畅,雅——优美生动。 翻译方法指导:(2分钟)

(1) 加。如“方”即“方圆”,指面积。

(2) 改。如“仞”现在已经不作长度单位运用,可改为意思相近的词“丈”来代替。

(3)补。文言文中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翻译时必须补出。如“二

山”即“两座山”。

(4)调。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如“甚矣,汝之不

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翻译时可作“你太不聪明了!”

(5)省。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语气助词,如果省略后不影响原意的可省去。如“虽我之死”,“之”字是助词,在句中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时可省略不译。

学生自主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语。(5分钟)

教学板块之二:学生进行“发现体验”(15分钟)

教学活动围绕文章的主题写法、进行探讨。并且给每个自然段或情节标上小标题。

1、 指名朗读课文的第一段,围绕这么两个问题交流:本段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本在冀州之南”中的“本”字有什么作用?

师生的互动交流可能有:写太行、王屋两座山异常高大,暗示挖掉这两座山简直是太难了;说明了这两座山原先的位置所在。 “本”字的作用在于为故事制造一个“悬念”:这么高大的两座山已经不在原先的地方,这是怎么回事呢?是什么原因,是什么力量使这两座山变动了位置呢?有此县念,增加了故事的吸引力,激起读者探求答案,乐读文章的兴趣。为后面写愚公精神作了铺垫。鼓励学生加小标题。

指名朗读第二段。思考:这一段包含哪几层意思?写了愚公的什么思想精神?写“其妻献疑”用意何在?写孀妻之弱子“跳往助之”的作用是什么?

愚公移山的原因,移山的决心,愚公移山的目的,老愚公领着家人投入开山除障的行动,运上搬石的艰巨劳作,邻人孀妻的小孩子也跑去和他们一同干起来……愚公具有崇高的思想、宏远的志向、坚强的决心;“其妻献疑”衬托愚公具有宏大的心愿、坚强的意志;小孩子“跳往助之”表明愚公此举之得人心,也有烘托的作用。鼓励学生加小标题。

朗读第三段。思考:智叟责难愚公之不自量力的话有什么用意?愚公是怎样针锋相对地驳斥智叟的?愚公的话表现了他的什么思想精神?

讲解 智叟之先言表明他自视聪明,而嘲笑愚公之不智。为了加强其嘲讽之意,他还用了个倒装句;智叟之言说是在责难愚公之不自量力,连山上的一根草也无力除之,

却要去挖出掘石。出言不逊的智叟,自视聪明,傲慢待人,其实是个识陋智拙,胸狭见短之人。通过智叟的言行,更加突出愚公的伟大。

愚公首先斥责智叟自视聪明,然后用子孙后代是“无穷匮”的道理驳斥,令智叟理屈词穷,无言以对,愚公的这些话表现了他的志向的宏远,心愿的挚诚,意志的坚定,愚公对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有正确的认识,他有战胜自然的信念,这种信念是愚公开山平险意志坚定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基础。鼓励学生加段落小标题。

朗读第四段,提问这则寓言的结尾写天帝“感其诚”,命大力神背走二山,以此作结,好与否?这个结尾是宣传封建迷信呢,还是具有神话色彩呢?

让学生讨论后明确:这样作结有三个好处:①赞颂了愚公心意之诚,意志之坚,突出了故事的主题。愚公开山平险心意之诚、意志之坚,使山神“惧”了,天帝也受之感动。②增添了故事的瑰丽色彩,如此作结,既富于想象,又寓托深情。③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美好愿望,借神力惩服自然,以实现愚公之志,这是人们的共同心愿。

5、进一步明确主旨的3分钟辩论:愚公该搬家还是该移山。辨证的看问题:明确智叟也有智的地方。

教学版块之三:同学们进行“学法体验”(8分钟)

向同学们介绍几种学习方法。

1、多次概括法——用生动、准确的语言从不同角度对文章进行几次概括。

文序把握法——找出表现文章顺序的关键字或句子,迅速理出文章脉络。

画面标题法——从文章中选出一个或几个精美的片段,然后给它“命名”。

请各位同学任选一种方法进行尝试,并进行课中交流活动。有的同学如果认为自己还有更好的读课文的方法,也可以将自己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教师准备来配合各学法补充的内容有:

多次概括法:

① 壮举

② 移山传说

③ 艰巨的任务与微弱的力量

④ 远大的理想,坚韧的毅力

⑤ 愚公不愚

⑥ 智叟不智

⑦ 永不放弃

⑧ 感天动地移山情

⑨ 艰辛的移山,曲折的情节……

文序把握法

文章先制造悬念,然后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写。

第一部分(1)写山高大与原来的位置。

第二部分(2-3)移山的原因和经过。

第三部分(4)移山的结果

画面标题法:

第二段:愚氏开山运石 或 毕力平险

如第一段:高大的山

第三段:“愚”“智”之辩 或 智叟不智 愚公不愚

第四段:神力相助 或 理想成现实

教学版块之四:师生小结后布置课后作业。(2分钟) 选作一题发挥想象,将课文有关内容改写成片段作文:

1、 在家庭会议上

2、 愚公智叟辩难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