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怀旧情结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7:19:56 体裁作文
怀旧情结体裁作文

篇一:神秘的怀旧情结

神秘的怀旧情结

——大龄单身男青年“砖头王老五”

山东省滨州市 赵丹 13793853929

何谓“砖头王老五”?一名为“坐家大瓣蒜”的新浪博客说:“光棍汉,腰包稀瘪者之谓也!”说来说去,就是一个“穷”字!现在来看看我们《砖头王老五相亲记》的主人公“我”:一个大龄单身男青年,没有钻石,没有车,杂志记者一名,长相一般,年龄偏大还没媳妇,不潇洒更不会打架。如果说他还有一点可取之处的话,那就是还有点书生的气质。总之,他不具备任何言情小说中男主人公的吸引点。可是呢,就是这么个平凡又大龄的人,还是有女人迷恋他。这不禁让人们疑惑这到底是为什么?或许是因为人们已经看够了充满幻想的韩国爱情肥皂剧,认为爱情就像巧克力一样,幻想的美好实在是太浪漫却不真实,什么也抓不到。回到现实后,心情会更低落。而此文的主人公如此平凡普通,的确折射出现实的点点滴滴,符合现实的合理逻辑和真相。

在漫漫的相亲路上,男主遇到了很多极品女人,但是他最后告白的是一个叫杨玲的女子。杨玲是男主第一个相亲的对象,在众多极品女人中不太显眼。她与男主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是24岁,在商场媒介公关部上班,长得是很古典的那种漂亮,眉眼端庄,说着一口稍微带点四川味道的普通话。这样中等的条件让人不禁产生疑惑:为什么男主会相中这个女人?现在让我们到文中找找答案。

“这女孩儿不错,特别是给了我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面对面

地看着杨玲,慢慢搞明白了觉得似曾相识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她纯净清澈的眼睛,恍若大学时的谢云一般。”“总共待了一个多小时,我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倾听,一半儿是因为插不上话,一半儿是因为对她的感觉还算不错,想更多地了解她。”从这些文字的表述里,男主赤裸裸的欲望产生了:对杨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面对这个中等姿色的女人,很好奇为什么男主把“花木兰”这个空姐的主动追求拒之门外,也拒绝了刘原的主动献身。

仔细琢磨这几句话就会发现,男主有很深的怀旧情结,尤其是对为步入社会之前的纯真情结的怀旧。他始终都无法忘记大学里的那场恋爱对象——谢云。或许有很大的原因在于他被谢云甩了,但是也不得不说,男主当时真的很喜欢谢云,虽然答应不再纠缠她了,但是心里还是喜欢她,忘不了她。按照常理来说,既然男主这么喜欢谢云,应该继续主动追求才对,可是他并没有。真的不能理解他那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即使不是他在谢云身边,也愿意在远处看着谢云找到能给她幸福的另一半。人是自私的,如果他真的会爱谢云的话,他就应该付诸行动,证明给谢云看他的能力,也就不会出现下面的这段“后悔”了。

“和谢云彻底分手后,我才真正认真想了她说的每一句话,开始不顾一切地为自己曾经的理想职业而四处奔波,最终找到了现在所在的杂志社。如果早一些不顾一切,如果早一天让她知道我会为她努力,也许??”“靠,可惜这世上没有如果。”的确,这世上没有如果,所以男主才会后悔不已。人类就是这样:拥有的时候不懂得珍惜,当失

去的时候才知道追悔。已经和谢云分手十年左右了,男主还是对她念念不忘。可是,问题又来了。既然对谢云念念不忘,为什么当谢云离婚的时候,他又没有主动追求呢?原因在于男主只是追求当初的谢云,那个活在他美好记忆里的谢云。书中男主的好友老刘的话可以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

“和谢云那一阵儿,你能一见钟情,能被震撼,可后来越来越难,原因不在于没有值得你一见钟情、值得你震撼的人了,而在于你自己。”“我知道,能他妈把你震撼的,得是当初谢云那样的,不谙世事的纯情女孩儿,看着纤尘不染的。可你遇到些谢云的时候,人家刚多大?你这些年遇到的女孩儿又是多大?起码和当时谢云那年纪差好几岁吧?你不允许人家成熟么?”“更关键的是,你也变了啊!哥们儿,你不再是刚上大学的那个你了,虽然那时候也说脏话,也时常起色心,可那时你的心是纯净的。现在的你再怎么标榜甲醇乙醇的,也已经不是从前那样了吧?在社会上打滚这么多年,人心难料人际关系复杂的,百般熏陶,其实你自己已经变了!可你还总幻想着学生时代的爱情,你说你自己现实不?”

从上我们可以看出男主喜欢的只是美好记忆中的那个纯真的谢云,而不是已经在社会上变得圆滑的谢云。就其原因,还是神秘的怀旧情结在作怪。或许正是成年人在社会上打拼的时间太久了,见多了社会混沌的一面,早已经忘记了纯真的感觉,或者说早已对纯真失去了信心,没有了真心地交往。而正是这些失去,才让男主认识到自己还怀念这过去的纯真时代,怀旧着曾经付出真心的情感,怀念那个单

纯的时光。而现实的周围又没有可以找到的依靠,所以男主就找到了24岁的杨玲,通过杨玲来满足自己怀旧的情结寄托。不过有点可悲的是,他看上了人家,人家却没有搭理她。是不是讽刺了那些不懂得珍惜的人们呢?或者作者想告诉我们,已经过去的就是过去了,成长了就是成长了,以后想追回,只怕追回的也不会是原来的那个模样了。回忆过去,过去的某一段感情,至今还横亘在心里,脑海里始终保持的只是那些美化了的场景。

作者公里在这样戏谑笑骂的文字中叙述着:王老五的相亲记还在继续,“歇斯底里的,笑傲江湖的,稀里糊涂的,正气凛然的??”在这哭笑不得的纷乱中,在无可奈何的感情纠葛中,人生在继续。男主一直在感受着、体会着,并学会忘记。男主已经不是年轻的自己,但他却想着年轻的女友;当他面对已经步入社会的女友,他无动于衷,因为女友已经不是自己喜欢的目标,她的身上已经没有了那时的感觉。遇过的人愈多,记忆也变得愈纯粹,到最后满心满眼里都只更清晰的幻化成了那个最初遇到过的身影。“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篇二:秦祥麟的怀旧情结

秦祥麟的怀旧情结

本文摘自:主题名品网 秦祥麟

怀旧情结可能是每一个中国人心中难以放下的一份感情。 台湾的刀艺大师秦祥麟成名于美国,是ABS协会中第一位华人MS级大师。但是秦老师仍然不忘记他的出生地,时时关心台湾地区的刀艺上的发展。在2012年成功举办了台北第一届秦祥麟个人刀艺展示会后,2013年再次(转 载 于: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怀旧情结)携国际顶尖刀匠牛顿先生一起举办了第二届秦祥麟个展。渐渐这个个展成为了有着国际影响力的刀展活动,也大大提高了台湾地区的艺术家们的知名度。

对人如此,对物亦如此。不知道刀友们是否还记得秦老师那款手工羽毛大马士革小直六号作品,在此次个展上秦老师又重现了这款作品,数十年的锤炼使得新款作品有着更为出色的表现。这支作品与番

刀类似,拥有这浓厚的台湾民族风格。刀身选用的秦老师手工锻造的大马士革钢,表面分部有粗细相间的羽毛式纹路。与一般水滴头或几何头作品不同,这支小直刀身呈V状结构,刃部采用平磨手法处理,刀尖则是针状设计,虽然尺寸较小但是威力十分强大。一体式结构使得刀具强度极佳,手柄部分极为较为宽厚,极为贴合用户手掌。刀柄下端的指槽和刀背上部的拇指按压部分,既保护了手部安全性又让刀具能更好的被用户操纵。刀尾末端的系绳孔和定制皮套,可以更方便的随身携带。

品牌Jimmy Chin 秦祥麟 型号手工锻造 一体小直 刀刃材质大马士革钢 刀具全长18.5 CM 刃长7.5 CM 刃厚0.43 CM 刃宽3.57 CM 硬度61-62 HRC 柄材一体全骨 产地美国

附件皮套 刀型直刀 锁定类型无 重量136.1克

篇三:工程师的怀旧情结 老设备去哪儿了

工程师的怀旧情结 老设备去哪儿了

作者: Martin Rowe

关键字:工程师 测试设备 工程师故事

“资深”的们都喜欢讨论旧式。没错,曾经有一段时间所有的设备都是的,而且每一项功能都有专用的旋钮或开关。也许在你的家中或个人工作室中还保存着一些旧式的测试设备,而且更厉害的是这些“古董级”的设备都还能正常运作。不过,你的收藏绝对比不上一位我所认识的高中生。

当然如果你是工程师,就一定会用到测试设备,但你目前所使用的测试设备一定比Daniel Sheen的设备更新。Daniel Sheen目前还是波士顿一家中学John D. O'Bryant School of Math & Science的学生,但已经拥有一屋子的古董级测试设备了。

我在今年的3月17日来到Daniel Sheen的家,那儿有着令人印象深刻的各种复古测试设备收藏,包括示波器、频谱分析仪、音频振荡器、电压表以及RF信号发生器。最重要的是,几乎每件设备都能正常运作。有些设备在购买时就能正常使用,有些则需要经过Daniel Sheen加以修复后才能用。因此,Daniel Sheen也收集了许多提供设备原理图的使用手册。

Daniel Sheen和他一小部份的古董级测试设备。这间充满复古设备的工作室就像个博物馆,

而且大部分的设备都能正常运作。

他究竟从哪里买到这么多古董设备?

但他究竟从哪里买到这么多古董设备?Daniel Sheen表示有些是经由eBay在线购买,但大部份都来自麻省理工学院(MIT)每年4月至10月在校园举办的跳蚤市场。

Daniel Sheen想成为工程师的动机来自于他的父亲──同样是一位工程师,目前任职于Sonos公司。Daniel Sheen目前虽然还是高中生,但很快地,他即将申请进入大学的电子工程学系就读。而除了收藏大量的测试设备以外,Daniel Sheen在某方面来说也是个历史学家。他甚至曾经提供惠普(HP) 415B 驻波指示器(大约在1955年时上市)扫描使用手册至HP Archive。

大多数的工程师都喜欢新事物,对于任何有点“历史”的设备通常兴趣不大──甚至只是3-5年“年纪”的设备就会被当做是“过去式”。这其实很糟糕,因为我们通常能够从美好的往日时

光学到很多知识──为了使测试设备能在系统级完成必要的项目,并实现1+1大于2的目标,很多时候以前的工程师必须表现得更聪明灵活些,而且真正了解问题所在、想寻找什么、错误的来源为何,以及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等等。然而,前人以旧设备实现的许多成就,却很少能得到当今标准与期待的尊重。

旧式测试设备并不只是“资深”工程师的“专利”。像Daniel Sheen这样一位即将成为未来电子工程师的年轻高中生也知道珍藏一屋子的旧式设备并懂得组装维修。

翻译:Susan Hong

篇四:论周杰伦“中国风”歌曲的怀旧情结

论周杰伦“中国风”歌曲的怀旧情结

摘要:近年来,流行歌坛刮起一股强劲的“中国风”,使“周杰伦现象”达到一个新的高峰。“中国风”的盛行可以说是传统的胜出和民族心理的归复,但它又是借助流行歌曲这一最时尚、最前卫的形式,凸显出在现代文明的语境下人们所普遍怀有的怀旧情结。从接受的角度讲,这说明流行歌曲的受众有着弥补现实痛感和渴望民族身份认同的心理需求,同时也具备一定的领悟传统文化的审美能力;从创作的角度讲,它也给流行歌曲制作以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周杰伦;中国风;怀旧情结

从2000年初出茅庐时那个吐字不清、唱腔怪异的说唱歌手,到现今华语歌坛无人匹敌的超级巨星,周杰伦借助一股“中国风”创造了迅速崛起而又长盛不衰的歌坛神话。许多人因追周杰伦而倾心“中国风”,更多人则通过“中国风”认识并喜欢上了周杰伦。很多音乐人也开始模仿这种风格来制作流行音乐,让我们再次听到了极具震撼力的民族之声。周杰伦的成功固然少不了商业运作,但其风竟如此之盛却不是一个简单的话题。“中国风”的劲吹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一种强烈的集体怀旧意识,这其中有着深刻的社会心理因素。

怀旧是一种情绪,是人类有关过去的一种含有情感的记忆。在大多数人心目中,怀旧总被想象成一种不言而喻的感觉。它是某种朦胧暧昧的、有关过去和家园的审美情愫,不仅象征了人类对那些美好的、但一去不复返的过往的珍视和留恋,还隐含了人类的某种情感需求和精神冲动。怀旧的心理机制微妙而复杂,一方面它受人类回归愿望的支配,出于对现实的逃避,体现了一种现实与传统的强烈落差;另一方面作为集体行为,为了弘扬并记住历史,获得民族身份的认同,它体现出一种集体记忆心理——文化积淀的影响,其意义非同寻常。

怀旧是人的一种情感的宣泄,是人基于对现实痛感的弥补和调节,它最终指向和谐统一的美感体验,是一种审美愉悦。怀旧的内容虽然指向过去,但它更是对现实的调节。怀旧者将自己的情感附载于美好的过去,通过这样的回顾和想象体验现实中难以获得的安宁和恬静,使现实中的抑郁得以舒展,心灵在怀旧中得以净化,和谐统一的美感长久地延留,怀旧因而实现了它的审美功能。

在一个经济发展迅速、文明变化剧烈的时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与以往相比产生了太多太大的差异,很容易使人产生一种失落感。例如,现在普遍存在的爱情信仰危机,许多现代人已不相信有真正的爱情。在当下物欲横流的语境中,

人类一方面对自己的生活与精神剖析得越来越深入,由此带来社会禁忌的开放、人性的解放和自由的泛滥;但另一方面,日益功利化的社会却愈来愈出现人的精神的空洞化,实用主义吞噬了人们纯朴的美好心灵,真情的匮乏使爱情动人心魄的光彩与激发创造力的质量趋于衰微和黯淡。当现代人还梦想追求完美的爱情而一泄现实生活中的自我压抑时,爱情怀旧也就绵延不绝了。这在周杰伦的歌曲中有着突出的表现。例如那首广为传唱的《发如雪》即是其中的代表作品。

在这首歌曲中,无论是前世今生的轮回、伊人红颜的憔悴,还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忠贞,月下焚香等待苍老的感动,都令我们悄然动容,黯然神伤。无法抗拒的是那离别的凄美,无法回避的是那微醺的岁月。化蝶的联想让我们重新体验对爱情的经典诠释,白发如雪的想象使我们品味“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古老爱情理想的内涵。也许“我用无悔/刻永世爱你的碑”比“爱你一万年”、“爱你不会变”更深挚,更令我们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虽然这些在现实生活中是难以企盼的,然而对完美爱情的吟唱又给了我们重拾希望的信心,至少这比无节制的情绪宣泄以及虚无、游戏态度的宣扬更有积极意义。

怀旧的一大特点就是,“以约定俗成的物象传达来自于主体的悲剧心态,通过贴近人们日常心理的方式引起广泛的共鸣”①。人们总是不可遏止地沉溺于怀旧情绪,就是想要从这种过程中体会“痛并快乐”的感觉。人们独自回味还不够,总是爱分享或者不自觉地传播他们的怀旧情绪,以使这种快感得到倍加。周杰伦《上海1943》这首歌本身就充满着浓厚的怀旧气氛,回荡着对消失的旧时光的留恋和追忆。听众即使不是上海人,也依然能够对歌词中代表传统文化的符号,诸如春联、米缸、雕花的门窗、斑驳的砖墙、豆瓣酱等,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即使没有亲身经历过那种生活,仅仅是想象一下,就能给被钢筋混凝土、电视互联网包围的我们带来许多新鲜和快慰。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快慰是听到这首歌的人能够普遍感受到的,因为他们都有过相似的经历,或者是相同的文化浸润。从某种意义上讲,能够跟广大不相识的人产生同感和共鸣会削弱一个人的孤独感——这一在现代社会无形蔓延的传染病,进而给人一种安全感,它证实了自身生存的一种常态——毕竟我的感受被许多人分享着,说明我并不孤单。

怀旧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意味着对传统的集体记忆,它防止了人类整体历史突然中断的可能性,同时又为当下个体认同危机的解决提供了良方。一个民族文化的形成不在一朝一夕,而在于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对文化本源的回顾和继承,在对过去的回顾、考察与评判之后,形成新的思想,并成为后世考察的对象,如此循环往复。千百年传承下来的文化传统成为整个民族共有的财富,而对传统的回顾和借鉴使人类历史得以延续。

流行歌曲属于通俗文化,在传承民族文化的深度上虽然有限,但由于其传播

的广泛性,其影响力仍不容忽视。民族的文化认同包括很多方面,从文学的角度讲,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古典文学中的典型意象。每当人们读起那些脍炙人口的佳句,总是反复吟诵,细细品味,不知不觉间神思便会得到净化,心灵也会觉得超脱而飘逸。对古典诗词的欣赏和感悟能力从一个方面体现着民族文化的深刻印记,这在周杰伦的《东风破》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歌词中的月圆、烛火、酒壶、水东流、花落、琵琶曲、古道、荒烟蔓草等意象,均为古典诗词中积淀下来的表达离愁别恨的典型意象,这些意象的组合,即使不点明歌词的意旨都很难让人误解为其他意思。其中一些词句糅合了“断肠人在天涯”、“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诗词的意境,使歌曲的情感一下子深厚了许多。古典诗词的渗透是周杰伦“中国风”歌曲的一大特色,频繁使用含蓄蕴藉的词藻,典雅和韵的句子,使这些歌曲从一般的情歌中脱颖而出。这些文辞的使用之所以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是因其负载的文化涵义远远超过了语言本身。少女闺怨,征人望乡,游子飘荡,离人长恨,这些被古诗词写过千百遍的主题,早已超越了其原有的实际意义,而成为寄寓生命感悟的一种形式。李泽厚在谈到中国文艺心理中想象的真实与感觉的真实时,曾有过这样一段精彩论述:“它(古诗十九首)确乎是‘意愈浅愈深,词愈近愈远’;通常人的情感寓于概括化的景物中,它们并不具体,远非写实,然而通过想象的真实,二千年来却如此长久感人。其实,正因为它摆脱了那概念的固定和感知的真实,才赢得了永恒的生命,而构成心理本体的对应物。艺术所展现并打动人的,便正是人类在历史中所不断积累沉淀下来的这个情感的心理本体,它才是永恒的生命。只要中国人一天存在,他就可能和可以去欣赏、感受、玩味这永恒的生命。”②

周杰伦的歌曲较其他流行音乐的另一大特点是题材较为广泛,不仅仅局限于爱情,涉及范围至少还有弘扬传统文化(《本草纲目》),彰显民族精神(《龙拳》、《双节棍》),渲染家庭温馨(《外婆》、《听妈妈的话》)以及反战主题(《最后的战役》)等。体现“中国风”的歌曲中,《龙拳》展现了中华民族作为龙的传人所具有的那种力拔山河的气概和掌控未来的信心。与《我的中国心》、《中国人》等流行歌曲不同的是,《龙拳》采用的是R&B这种混合了摇滚演奏和说唱的音乐曲风,更易被青少年接受和欢迎。《双节棍》的流行还一度引起了“少林热”,使传统武学精神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扬。

周杰伦那首曾经高居华语歌曲排行榜首位的《青花瓷》,无疑是一曲深沉的爱情吟唱,但这里笔者关注更多的则是它对传统文化符号的巧妙运用及其所传递的文化心理。歌曲通过对江南小镇古朴民风的描写,将我们带回到那个纯真年代,同时也顺便把传统书法、绘画、制瓷工艺的知识普及了一番。一位网友曾这样描述他听这首歌时的感受:“听那一曲青花瓷,只见檀香氤氲,宣纸泼墨,牡丹开瓶身,锦鲤游碗底,仕女图染了釉色,细致精绝,江南小镇隐于画中,临水照花。纵是粗犷之人闻了,怕也是要生出些柔细情怀罢。”③歌词中描绘的事物早已远离我们的生活,然而一接触这些文字,我们的脑海中仍能马上浮现出那光影相交、声色相谐的场景来,这恰恰体现了文化的力量。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中国文化面临世界文化的强烈挑战。而怀旧通过对古老文化的反复呈现,通过对民族意识活动的逐层推进,激发了我们最深层的精神需求。在怀旧的牵引下,我们重新确认了民族身份,完成对整个民族及依托于此的个体的身份认同。

怀旧还体现了广大歌迷对民族文化的特殊迷恋。中华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是语言文字,“中国风”之所以盛行,还因为它的歌词所传达的美不仅在于其文字“再现”的世界,还在于其语言本身。不同于英语以单词为基本语言单位,汉语的基本语言单位是字,这种单音节的字造就了汉语极为凝练的风格。林语堂在论及汉语的这种特殊属性及其影响时曾说:“无论是在诗歌里还是散文中,这种词语的凝炼造就了一种特别的风格,其中每个字、每个音节都经过反复斟酌,体现了最微妙的语音价值,且意味无穷。……这种洗炼的风格的娴熟运用意味着词语选择上的炉火纯青。先是在文学传统上青睐文绉绉的词语,而后成为一种社会传统,最后变成中国人的心理习惯。”④这里主要指的是古典文学中被精炼过的汉语言运用。这本来没什么新鲜,但在流行歌曲领域就十分罕见了。流行歌曲由于其音乐等条件的限制,很难将歌词与古典文学联系起来,汉语的这一特殊心理优势就无法被吸收利用。然而,词作家方文山做到了古典与现代的完美结合。周杰伦之所以能使“中国风”劲吹,方文山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是他作的歌词中含有浓厚的古典文学和民族文化元素,使人闻之不由不产生一种强烈的怀旧情结。

方文山曾在自己的一部诗集的序言中提出了“素颜韵脚诗”的概念。根据他的定义,所谓“素颜”,就是一张素面朝天的纯粹中文的脸,不使用标点符号、外国文字、阿拉伯数字、图像等化妆品;“韵脚”是指每一行均须押韵,读来朗朗上口如同歌谣。这并非创新,从某种意义上讲还是一种对传统的回复,但由于它与流行音乐的结合使其产生了不同凡响的震撼力量。当前的流行乐坛正处于一个想象力贫乏的时代,英语文化大规模入侵华人世界,许多青少年忘却了汉语之美,方文山浓烈文字的横空出世,恰恰震撼了这个时代的人们。方文山也曾自豪地说:“东南亚地区的很多华人歌迷告诉我,因为听了周杰伦的歌感觉汉语的韵律很美,他们才开始学汉语的。”无疑“素颜韵脚诗”是回归传统的,是方文山对中国新诗的又一次反思。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白话文学不仅颠覆了中国书面语言的传统,也使白话自由体的新诗取代了有着数千年传承的旧体诗词,旧体诗暂时退出了文学的主流舞台。

然而,作为构成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元素,唯有旧体诗的语言,方能真正表达中国诗歌的意境——单音节的文字,富有音乐性的平仄声调,含蓄幽雅的词意,浩如烟海的成语典故,这些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在21世纪的今日更加弥足珍贵。“素颜韵脚诗”虽然使用的是现代白话文,但却过滤了外文、符号等非传统元素,着重于韵脚等语言的音乐性,最重要的是恢复了传统诗歌的含蓄空灵。方文山说:“诗是对具象人事物的一种抽象解译,是一种特殊氛围的审美观,一种随时处于游离的精神状态,它游走于一切事物之间,并且赋予它们不同的生命解读,但其本身却无法被任何事物单一化的定义,诗的魅力与可贵之处即在于此!”⑤运用这一概念创作出来的歌词自然也是诗意盎然的,各种修辞格式的大量运用使得汉语的独特艺术魅力得以呈现。如《菊花台》的歌

词中运用了比喻、比拟、通感、拟物等修辞手法,借助一系列画面感极强的意象,将无形无象的感伤、惆怅情绪表达得“如此委婉”而又动人心弦。歌词在语言运用上出现了一些并非人们熟悉的超常搭配,如“绝望”、“飘落”等动词词性的活用,造成了语言的新鲜和独特。另外,它长短参差而又错落有致的结构配合着婉转低回的曲调,使人一唱三叹,深感余韵无穷。

耳边充斥着大量直白的没有什么美感的呼告语式的甚至难解其意的歌曲,我们感到了流行歌曲的歌词在表情达意上的苍白无力和粗浅低俗。“中国风”吹来,顿时让人耳目一新,精神一爽,它唤起了受过传统文化熏陶同时在现代文明中左冲右突的人们普遍的情感共鸣。汉语是常用常新的,她的魅力也是持久的,数千年来她所具有的惊艳气质已深植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之中,不经意的呈现便动人心魄。西方文明的冲击一方面固然使汉语的使用失去其昔日的光焰,但另一方面也提供了全新的形式助其再现光芒:“如果华佗再世/崇洋都被医治/外邦来学汉字/激发我民族意识”,“让我来调个偏方专治你媚外的内伤/已扎根千年的汉方/有别人不知道的力量”(《本草纲目》)。在这其中,亦有着对诗意生活的向往和对中华民族身份的体认。

流行歌曲是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借助当今网络等多种传播手段有着广泛的影响力。流行歌曲中所反映的某些大众接受心理,可以为我们窥视时代文化特征提供一个有效的渠道。“中国风”的盛行不能不说是传统的胜出和民族心理的归复,但它又是借助流行歌曲这一最时尚、最前卫的形式,从而凸显出在现代文明的语境下人们所普遍怀有的怀旧情结。从接受的角度讲,这说明流行歌曲的受众有着弥补现实痛感和渴望民族身份认同的心理需求,同时也具备一定的领悟传统文化的审美能力;从创作的角度讲,它给了流行歌曲制作人以有益的启示:中国源远流长、深厚浓重的传统文化在任何时候都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资源,这一资源可以为创作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

注释

①张永刚:《文学怀旧母题的价值构成》,《北京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②李泽厚:《华夏美学》,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第188—189页。③校内网www.xiaonei.com.④王一川:《汉语形象与文学现代性问题》,童庆炳主编《20世纪中国文论经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629页。⑤方文山:《关于方文山的素颜韵脚诗》,作家出版社,2008年,第14页。

参考文献

[1]胡铁强.中国文学中的怀旧情结及其价值评判[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3).

篇五:怎样看待当前社会中的怀旧情结

中央党校教授谈怎样看待当前社会中的

"怀旧"情绪

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这样一种若隐若现的“怀旧”情绪——有些人常发“今不如昔”感叹,言语中流露着对几十年前社会风气、“吃大锅饭”的计划经济的怀念,认为当今世风日下。那么,究竟该怎样看待这种“怀旧”情绪呢?这个问题值得重视和探讨。本刊约请中央党校宋惠昌教授作答。

一般说来,怀旧情绪,是人类的一种正常的心理活动和情感流露,是对逝去的岁月一种恨爱交加的情感;带有对现在的生活的一种不满足而失落的情绪;可谓一种“现在还没有找到家又迷失了来时路漂泊无根”的感觉??但是,这里所谈的“怀旧”情绪,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对过去的回忆和怀念,而是特指当前社会中出现的对社会现实的随意指责甚至不满而萌发的一种情绪,这是一种阻碍社会进步的消极的负面现象,对此需要正确看待和引导。

■如何认识当前“怀旧”情绪?

当前我国社会中这种“怀旧”情绪的主要表现,是沉湎于对过去事物的回忆、留恋,如有的人常常感叹:“现在真不如以前活得那么舒心,那时没有失业和就业的压力,大家生活水平差不多。”相应地则是对改革事业的责难、反感,而对进步的历史变革持形而上学的态度,这是“怀旧”者在思想方法上的特征。这种“怀旧”情绪,其表现形式比较复杂,对其性质不能一概而论,但是就其主流而言,则是对正在进行着的社会主义改革事业持怀疑态度,甚至有某种抵触情绪,在客观上是对新时期社会进步历史潮流的一种否定。其实质是对当前正在进行的社会变革实践的一种否定性评价。面对社会变革,一部分人反映出对因制度、体制变革而失去了的特权及其既得利益以及过去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的留恋,并

且表现为旧价值观对新价值观的强烈抵制。这就是“怀旧”情绪的实质内容。抱有这种情绪的人在指责新文明形态的时候,也可能找出一些“根据”来,但是,就其为旧制度、旧体制及其价值观辩护这一点来看,他们的“怀旧”情绪本质上是一种倒退思潮。

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是作为一个社会总体的革新行为,就目前的发展内容来说,主要包括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而它的社会成果则是由人治转变为法治,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实行对内对外的全面革新。事实证明,这是当今我国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根本动力之所在,而且更深刻的意义还在于,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法治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越来越明显地成为社会主义新文明的强大支柱。所以,不断深化的改革开放,必然更加强有力地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着更高的文明水平前进。从根本上说,这是我国人民的希望之所在,所以,改革开放事业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衷心拥护。但是,有一部分人由于利益机制、价值观和思想方法的偏颇,也产生了“怀旧”情绪,成为改革开放过程中的消极精神力量。这是需要认真研究和科学对待的。 ■“怀旧”情绪是如何产生的?

先来探讨一下这种“怀旧”情绪的“利益”机制。历史上任何一个大的社会改革,都要从根本上改变该社会已有的利益格局,也就是说,这样的变化往往会使一些既得利益者暂时有损失。比如说,在曾经存在的人治和计划经济体制下,总是要有少数人享有某种特权的,而由人治转变为法治、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后,随着相应的特权的废除,他们的既得利益也就失去了。这本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如果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的话,这不仅利国利民,而且对个人终究也是一种好事。但是,总有一些思想狭隘的既得利益者,斤斤计较于一时的得失,甚至如丧考妣,而怀念起“昔日辉煌”,于是对改革开放事业产生抵触情绪,这就不难理解了。

再从价值观层面研究一下有些人为什么会产生“怀旧”情绪。改革的实践使我们逐渐深刻认识到,随着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法治的发展,人的主体意识更加觉醒了,公民的平等权利观念更加增强了,竞争机制所激发出来的独立自主的个人创造性更突出了,应该说,这是改革开放所创造的社会主义新文明的主流,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强大能动力量。作为一种社会发展机制,进步性质的变革就是要在

人们的利益冲突中开辟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这就是说,由人治向法治、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这是我国当代社会文明发展的根本动力。但是,由于某些人基于既得利益而形成的落后价值观,使他们对社会主义文明的这些新趋势,总是看不惯,想不通,进而将其视为社会发展过程的“弊端”而加以责难。于是,有人哀叹: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那种朴素的社会风气再也不见了,人们对个人利益太重视、太计较了;由于思想观点趋向多元化,人们的分歧意见越来越难统一了;甚至有些人认为,当今社会极端个人主义思想泛滥,集体主义精神泯灭了;由于体制上的某些缺陷而孳生出了腐败现象,等等。这类“怀旧”的人认为,这些是改革造成的,是由于搞市场经济、民主和法治带来的结果。如果仅从现象上看,的确能够找出某些“根据”来为这些人的观点辩护;但是,如果深入研究事情的本质,就可以看出这些观点是肤浅的、片面的。因为改革的大趋势是向着更高文明层次前进的,所以,如果以改革的一些支流、细节末叶来否定改革事业本身,那就意味着要把社会拉向倒退。而这对中国人民来说,却是命运攸关的大事。

消除“怀旧”情绪的出路何在?

其实,当前我国社会中的这种“怀旧”情绪并不是新奇的现象,因为纵观古今中外,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每当经过深刻变革而使社会发生巨大进步的关键时期,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思想现象。这种思想情绪的基本特点,是在指责社会变革中的种种“弊病”的同时,对旧时代的种种“好处”发出赞叹,用曲折的方式提出回到旧时代去的“愿望”。这几乎已经成了一种带有规律性的历史现象。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揭示过这种现象。人类文明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文明的前进发展,即新文明取代旧文明,在本质上是一种新制度、新体制取代旧制度、旧体制的历史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以现实利益博弈为基础的价值观冲突。

重要的是,我们必须面对现实,承认改革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常常会出现一些失误,对此,不要讳疾忌医,更不要刻意掩盖;与此同时,改革大潮涌来,有时沉渣泛起,也是不可避免的;比如这其中,令人深恶痛绝的腐败现象,从根本上说,是改革过程中新旧体制交错之际,不完善市场经济中的资源垄断和不完善民主法治中的权力垄断两者相结合的产物。这些现象说明,问题的确是在改革过

程中产生的,但是,它们恰恰是改革不彻底而形成的。因此,要消除当前社会中的这种“怀旧”情绪,其出路就是把社会主义改革事业坚决进行下去,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通过继续改革来克服改革过程中的不完善。新时期改革实践的经验教训告诉人们,一味沉湎于往昔的“尊荣”之中,是没有出路的,更加彻底的改革才是我们的希冀之所在。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