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小学作文 > 教育资讯

读《陋室铭》心得体会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21:31:01 小学作文
读《陋室铭》心得体会小学作文

篇一:读《陋室铭》有感

读《陋室铭》有感

如今重新拾起刘禹锡这篇文章,细细阅读,感觉别有一番滋味,字里行间蕴藏不仅仅是文雅,更多的是人生哲理。第一次接触这文章是在中学时代,当时只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并没有现在这种狂热的体会,或许也体会不到;随着中学时代转入大学时代,见识更广了,咨询外界信息更方便了,经历也更多了。而手上再次捧着这炙手可热的文章,内心甚是感触与感动。一句“唯吾德馨”,带我进入一种超然、廉洁的精神境界;一个疑问“何陋只有”,点破了我对现实腐败现象的迷茫和疑惑。

幻想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千年前的历史,探望这位德高望重的老者,携手与他相坐,畅谈他命途多舛的人生以及廉洁清高的品性。眼里的微光渐渐聚焦到现代,眼里透露着叹息的目光,心头一紧,认真思考不堪回首的社会腐败现象竟是如此严峻。在新闻中看到难以忘怀的一幕,万万想不到被采访的一个小孩口中,竟说出“以后做官,就要做贪官”的震撼言论。小小年纪,纯洁的心灵,却受到如此严重的污染;这是社会环境的影响,是人民大众的一言一动的感染。或许有些人认为,“当官”是获取权财的捷径,却忽略它的本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有些人认为,清官难当,穷极终生,只留两袖轻风;却忘记人民将为他载入史册,长留青史。恍然间,想起那句“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心中满是仰望与崇拜。尽管为官身无分文,但依然保持清廉、高洁的节操;不贪慕富贵荣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只保有内心高地的圣洁。他就是那句“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真实写照。《陋室铭》这篇文章给了我答案,而刘禹锡高贵的品性和清廉的节气值得我们推崇与学习。

近年来,中国刮起反腐的飓风,让那些“拿人民的粮,养自己的口”的贪官外逃流窜;习近平主席那句“老虎、苍蝇一块打”坚决的信念,给了人民内心暖暖的期盼与喜悦。如今一些大老虎,如薄熙来,许才厚等纷纷下马,给社会注入一股清凉甘泉。可是,往后反腐的工作还是艰巨和漫长的,要想把腐败连根拔起,得从纯化心灵做起。朱元璋曾在闭目前,唏嘘地说过“我一生都在追杀贪官,可到我准备死了,也还没杀得干净”。因此,为官者得坚守内心的廉洁,不要沦为下一个贪官。确实现实的诱惑太多了,欲望也变得多了;当无法满足欲望时,心灵就会出现扭曲,陷入黑暗。要抵制住诱惑,抑制住欲望,贪念就不会从内心诞生。权为民所用,纵使两袖清风,自当流芳百世传佳话;权为己所用,即便有豪宅千顷,也会遗臭万年殃后人。远方一句“何陋只有”的千古绝唱,鸣破了黑夜的长空,穿越千年的时光,回荡在当今盛世,久久不绝。像夜空最亮的星,指引我们走向光明。

我在这里诚心地高呼:“请让你我,坚守,坚守内心的纯洁、清廉。正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所言,无论我们身在何处,身份卑微或高贵,贫穷或富贵,都要捍卫内心神圣的净土,与腐败战斗到底,还我们生活在一个清澈的蓝天”。

篇二:读刘禹锡《陋室铭》有感

读刘禹锡《陋室铭》有感

窗外,凄凉地风拂过大地,一缕残红落水,剩下的是秋风间的矜持,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案前未成合上的旧书,想起了那篇给我以启迪的《陋室铭》。 感于刘禹锡当年的风骨,奋笔写下了这洁身自好的《陋室铭》,但真正令我感动的和深思的不是他所表现的精神,更多的,在于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深蕴。不知怎地流连的残红绿叶似与《陋室铭》有着无法言喻的契合。

沉稳的内在永大于张扬的外表,渲染出的浮华远不及纯真的朴实。

鲜花艳极了整个春夏,却无法摆脱秋风中的凋零,因为他曾经有的张扬,给人以叹惋和遗憾“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而绿叶却永远矜持着自己的色彩,因为内敛,纵然飘落也只会引起人的怜思。

山不在高,望望给人以仙境之感而非那终年覆雪的高山,更用一种绿荫掩映下的山DD仙山。

水不在深,往往给人以灵气之感的,而非那纵深千里的大海,更有一湾碧绿的青潭DD灵潭。

做人亦不可太过的浮华与张扬。

人们常常惊羡于歌星的风流雅韵,流光溢彩;崇拜于政坛人物的一言九鼎,叱咤风云。却不知他们张扬的背后往往更易感受到那份灵魂的空虚。于是,他们也需要离开喧嚣的凡尘,去进入刘禹锡的陋室,在朴质的自然检点自己的虚浮。

而作为刘禹锡,作为活在今天如同刘禹锡一般的人们,却无需承受这份检点。因为我们不需要张扬,不需要浮华,不需要再镜头之下故弄玄虚,在众人面前详装大度,我们活在陋室之中,从而需要拥有更真实的的自己:无需如政坛人物品味离休后“门前冷落车马稀”的失落和苦涩。因为在陋室前谈笑的鸿儒并不巴结权利无需品尝有朝一日被社会零落的酸楚和悲哀,因为我们没有“福分”更不愿去享受那耀眼的光辉和荣耀。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拥有充实,可以纵横驰骋,可以言所欲言,可以开怀大笑,一切都因为生活生活在“陋室”充满自由。

融入银河,就安谧的和明月为伴照亮长天:没入草莽,就微笑着同清风合力染绿大地,于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一切变得与刘禹锡的陋室极为相似,一切仿佛都照应了刘禹锡的思想刘禹锡的灵魂。 再现那缕残红与绿叶,我蓦然间感受到鲜花要比绿叶更早地凋零,活在刘禹锡的陋室中也许要比活在繁杂的尘世更充实,更有意义。

读罢《陋室铭》我倒愿意做那片绿叶,过那“永不凋零”的人生。

篇三:《陋室铭》阅读附答案

《陋室铭》练习

1.统领全篇并点明主旨的句子(词语)是:惟吾德馨(德馨)。

2.文章的前四句,既是形象的比喻,又是事物的类比,表面陋室也具有“名”、“灵”的性质。

3.文章的点题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文章是从环境、交往、情趣三方面描写陋室的。

5.写陋室环境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6.写室中人,突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7.写室中事,突出情趣之雅的语句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8.以古代名贤自况的语句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类比的目的是:表明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与抱负,进一步突出“德馨”。

9.本文通过描写陋室,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0.“仙”和“龙”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能概括出全文大意的词语是:德馨。

《陋室铭》练习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我能解释下面各句中的加点词语,

①有仙则名 ⑥无案牍之劳形 ..②惟吾德馨 ⑦无丝竹之乱耳 ...

③往来无白丁 ⑧可以调素琴 .

④无案牍之劳形 ⑨斯是陋室 ..

⑤谈笑有鸿儒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孔子云:何陋之有?③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

3. 全文的文眼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说?

我的理解:

4.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形容“陋室”不“陋”的?

我的归纳:

5.联系本文谈谈: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具有怎样的道德品质和情操? 我的畅谈:

6.“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7. 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

8. 下列对文章内容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表现了作者希望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出了环境的清幽雅致。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写出了作者生活情趣的高雅。

D. 文章举诸葛庐、子云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陋室”不陋的道理。

9.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龙”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10. 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

11. 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C.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12.选文的作者是 代 。(2分)

13.试简要分析加点字的妙处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

14.有人说,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人们已经告别了居住“陋室”的时代,因此,今天再学习《陋室铭》,已经没有多大价值和意义了。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15.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陋室铭》中刘禹锡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

参考答案

1. ①出名;②品德高尚;③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④使??劳累。 ⑤大 ⑥官府的公文 形体(身体)⑦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泛指奏乐的声音 使······扰乱 ⑧调:调弄,这里指弹奏 ⑨这

2. ①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②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③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内。

3. 文眼是“德馨”二字,因为全文是围绕品德问题展开,同时“馨”字统领全篇,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4. 通过对环境、交往和情趣的描述来表现“惟吾德馨”,以“惟吾德馨”说明“陋室”不陋。

5. 如:以兴国为己任;诚实守信;谦虚礼让等(言之成理即可)。

6.①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②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

7.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8. A 9. C

10. 从建筑和室内布置看是简陋的,但由于屋主人品德高尚,所以这小屋就不显得简陋了 11. D 12.唐 刘禹锡

13.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内的情态,给人以动感。

14.不同意。这种看法太肤浅了,《陋室铭》一文突出的是室主人志趣高雅,无论是否身居陋室,品德高尚室是永恒的追求,学习《陋室铭》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此,因此,这篇文章永远都不会过时。

15.在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不应该忘记了美好的品行,不能为了利益而做损人利己的坏事,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比物质更可贵的东西。

篇四:《陋室铭》读书笔记

《陋室铭》读书笔记

说起《陋室铭》,是我儿时难忘的记忆。自记事起直到小学毕业,当时的小学生是不学古文的,不像现在的孩子,古文也已经纳入正规的教育课本。但我童年时期就能够背诵这篇当时读起来很生涩的《陋室铭》,到现在都熟谙于心。当时家庭的贫困现在时无法想象的,两间低矮的土坯房,说是两间,也就有现在的一间稍大一点,整座房屋基本没有什么砖块镶嵌。两边邻居全是高出1米以上的砖房,使得本就低矮窄小的房屋更显得“破败”,不过以当年儿时的眼光倒不觉得什么,只是觉得不如别人家的房子好而已。父亲母亲和我们姊妹四人,六口人就生活在这样绝对是名副其实的“斗室”内。一年春节,别人家都买红裱(写对联用的红纸)贴对联,我们家别说没有多余的钱去买红裱,即使有钱买来红裱也没有地方去张贴,连能贴对联的大门都没有。母亲就跟父亲说“别人家都贴对联了,咱们家连副对联都没处贴”。于是父亲就拿出一张一开大的白纸,泼墨挥毫,写下了这首《陋室铭》。父亲的毛笔字是远近闻名的,写完后就贴在屋内墙上,并教我诵读。白纸薄而脆,时间一长就裂开了,而且土坯墙上也粘不牢固,这时候,父亲就会重新写一张。所以这幅《陋室铭》就循环着一直挂在了陋室的墙上,读的多了慢慢就背过了。

我给儿子讲这些的时候,儿子一句话也不说,静静地听着。我跟儿子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另一种解释就是“腹有诗书气自华”。老婆说“你给他讲他也听不懂”。我说“现在不懂,听多了会懂得,这就叫‘熏陶’”。希望他以后能明白。

等我上初中的时候,我们家在所有人的惊异的目光中进行了第一次搬迁,而且是比别人家一点都不差的10间砖房。没有一个人会相信如此贫困的家庭竟然能一次建起10间砖房。从此我们家告别那间生活多年的破旧祖屋,新房子宽敞明亮,对我们来说就像宫殿一样辉煌。当然我们不知道也想象不出这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是父母是在生活如此艰难的情况下省吃俭用积攒出来的。XX年我们家进行了第二次搬迁,住房条件更好了,我们都已长大成人,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家庭,那个家也被称作“老家”了。

父母的安贫乐道永远影响着我们,使我们即使在生活最艰难的时候也没有因贫困而自卑,没有仇富攀比之心。母亲的朴素与坚韧,父亲隐忍淡泊、乐观而豁达的生活态度深深的遗传在儿女的血脉之中。父母操劳一生,本该享受儿女尽孝,清享晚年的时候,却双双疾病缠身,去年就在二人金婚即将到来的时候携手而去。正如两颗星,在此间坠落,却在那方升起,永远微笑着注视着我们,璀璨而持久的光辉照耀我们一生。

篇五:教学随笔—教读《陋室铭》

教学随笔—教读《陋室铭》

刘禹锡的《陋室铭》作为千古名篇,一直保留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在现行的人教版教材中被安排在八年级上册第22课。

《教师教学用书》的编排者根据国家教育部制订的《语文课程标准》给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可以用先背诵,其次讨论,最后默写的程序进行教读。”

众所周知,文言文难讲,究其原因:一是学生不感兴趣,二是我们的方法过于陈旧,加重了学生厌烦的情绪,三是从教学目标上较难把握,现在新课程要求“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文言文教学中,教师游刃的空间很小,不能有太多的发挥,既不能讲成古汉语课,又不能说教太多,讲成思想品德课。那么如何把握呢?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按照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情况,确定了如下的步骤:

一、课前预习:1.朗读,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并查注解、查工具书解决。2.了解作家作品常识,完成预习笔记。

二、课堂教学:首先让学生介绍作家作品常识(对于疏漏之处教师补充订正并出示相关图片,引发学生兴趣)然后运用“三读法”,以读促学。

一读----理清层次:

1.教师范读(配上背景音乐进行背诵式范读),学生由听读渐入情境,再进行个人读、分组读、齐读。

2.学生根据自己预习情况提出问题(主要是字词方面的)采取学生间互动的方式,达到理解字词的目标。

3.教师导学:如何划分本文层次?

采取教师指导、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

明确:

第一层从开头到“唯吾德馨”;

第二层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

第三层为文章结尾。

二读----品析语句

1.师生互动学习:

①师问: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齐读第一层,学生明确:从山水写起)

②师问: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呢?

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教师巡视、适时点拨)最后明确:

用山和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来比----(陋)

用仙和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

教师讲解:作者的目的是要写陋室,却用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写的内容,这种方法叫比兴。这种比兴的表现手法,不仅使文章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

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主人之德是否高尚。“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

2.教师作一过渡:作者又是怎样写陋室的环境的的?请看第二层:

a.作者写陋室内外的景色用什么修辞方法?景色有何特点?

明确:对偶,景色别致幽静(幽)

b.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

明确:鸿儒,无白丁(雅)

c.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怎样?有何特点?

明确: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闲)

教师讲解:总之,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3.齐读第三层

提问:作者用什么来类比自己的陋室?

明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三读----感悟内涵

出示问题:

1.作者说“德馨”而“室不陋”,那么“德馨”具体表现在哪里?

2.作者在赞自己的陋室,为什么又写到“诸葛庐”“子云亭”?

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最后教师归纳:

1.“德馨”具体表现在陋室的环境

读《陋室铭》心得体会

和室中的生活。“苔痕上阶绿”说明室中来往的人很少,“草色入帘青”说明陋室地处偏僻宁静之处。和自己交往的都是博学高雅的“鸿儒”,绝无平庸之辈,朋友走后,自己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世俗、官场的烦扰,一心追求高雅淡泊的生活情趣。

2.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说明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暗示自己是在追求古仁人的志趣。

小结:古代文人在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时,往往不采用直白的方式,而常常以物为喻,写得比较含蓄,这叫“托物言志”。本文作者托陋室之物,写陋室不陋,言高洁傲岸之志。

三、背诵训练:学生在经过三读的环节之后,已基本能做到了解课文内容,并有了一定的语感。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即时背诵,教师进行引导。随后采用个人背诵、分组背诵、男女生竞赛背诵、游戏接龙背诵等方法,只要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就可较为顺利地完成背诵任务。

四、课堂练习:可在当堂做一些适当的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除课后练习题以外,可进行句子的默写,如:①写出本文的中心句 ②写出表现陋室环境幽美的句子③写出表现陋室主人所参与事之雅致的句子等。还可选用《语文能力培养》、《语文学习周报》中的相关内容等来加强练习。

【参考译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了。这间简陋的房子,好就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苔藓给石阶铺上绿毯,芳草将帘内映得碧青。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者,来来往往来的没有粗鄙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