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心声》读后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6:36:24 体裁作文
篇一:心声读后感
心声读后感(一)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老师是培育这些花朵的辛勤的园丁。一位合格的老师,是能公平、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给予每个学生相同的关爱和发展机会的。然而,把并不是所有的老师都能做到这些的。
《心声》中,李京京要求在公开课上朗读课文,可他被老师以“嗓子沙哑”为由拒绝了。他非常伤心、难过,想到自己的遭遇竟与课文中的“凡卡”极为相似,不由得悲从中来,他的心与凡卡的心产生了共鸣。最后,在公开课上,李京京偶然地得到了机会,并声情并茂的朗读了课文。
作为一位老师,就不应该对学生存有偏见,应该客观、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学生,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朋友,关心他们、爱护他们、体谅他们、帮助他们,甚至关爱他们胜于爱自己。如果每位老师都能够做到尊重学生、关爱学生,那么,又怎么会出现老师体罚学生、学生顶撞老师等等诸如此类的事件呢?
我想,老师和学生之间是不是太缺乏沟通了呢?我们不妨“(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读《心声》读后感)换位思考”:做学生的,多体谅体谅老师;做老师的,应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从何说起呢?有时候,听取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改正自己教学中的不足,那便是尊重;有时候,把自己当作是学生的朋友,与学生在一起,谈天说地,没有一丝隔阂,把他们看作是可以交心的知己,那也是尊重;有时候,赞同一个学生读独到的见解,那也是尊重;有时候,给学生一个“展现自我”的机会,那同样是尊重。
老师应该尊重学生,给学生一个机会,同样,也是给自己一个机会。《心声》里的程老师,为什么一开始就不给京京一次机会呢?主要原因还是对学生不能公正、平等地对待。要是她能够给每个学生相同的机会、相同的爱,静静也不会如此悲伤了。
“老师,给我一次机会吧!”不知有多少学生的心中荡漾着这句话,希望老师能够给自己一个表现的机会。但愿所有的老师,面对这些举着小手的孩子们,给予他们一份爱——一个机会,叫出他们的名字。
心声读后感(二)
《心声》讲述是的是京京想读《万卡》,但程老师不愿让声音吵哑的京京念,但是京京想到爷爷,却用心读书。全开时,赵小桢读不敢举手,京京就举了手。最后,京京用他的心灵之音征服了老师和同学。
京京被告知不能念《万卡》的故事时,京京垂下头,他多么喜欢这个故事啊!他真想念一段,哪怕是几行字的那么小段呢!他准能念好。朗读课文难道一定要唱歌的嗓子吗?这段写出京京的沮丧,对故事的喜欢他的期望和他的疑惑。
这篇《万卡》之所以能抓住京京的心里因为他同万卡一样。有一爱他的爷爷,京京的爷
爷在乡下,他是在爷爷那里长大的,他不经回起他和爷爷在乡下的场景,后来他去城里上学,再也看不到爷爷了。他的爸爸妈妈又总是吵架,他就像可怜的小万卡盼望爷爷接他回家一样,京京也盼着爷爷哪一天来看看他。这个万卡写的信多好啊!京京还没有给爷爷写过信,他不知道自己能写成什么样子。
他和万卡一样有一个要好的女孩,叫妮儿,就住在爷爷家对门。
京京甚至想像得出万卡写信时的心情,那种期待,盼望,急切的心情,他真想大声地读一段,用上全部感情去读。
当胖胖的赵小桢像一个爱撒娇的小姑娘奶声奶气的读书时,京京心想:不,不是这样的,万卡不是个妖滴滴的小姑娘,他那时才九岁,一个人孤零零地在城里当学徒,吃不饱,还要挨打,他伤心极了,(Inspirational quotes yuedu.mipang.com)盼望爷爷去救他,他是在恳求,在哭诉,绝不该有这种撒娇的腔调,所以说要好好读一篇文章,要用心去读,用心去体会文章的语言,主人公的心里活动,只有准确把握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才能把课文读好。
程老师的目光在全班同学脸上扫了一遍,课上要求大家表情朗读。大家把讲义拿出来。
那天由这几个同学朗读。
这个现象反映了一个现在教育的弊端,公开课流于形式化,公开课由于这种形式化逐渐成为一个精心准备的节目。
京京想念一段问老师可以吗时,老师说不行,你的嗓子沙哑得厉害,念不好。
表现了老师对个别学生的不肯定,学校本身就是要把一群愚昧的人带入知识的殿堂,而不是让本来就很优秀的学生拿来展示的。
心声读后感(三)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心声》。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名叫李京京的小学生。京京的班主任程老师宣布,几天以后,京京他们班要上一节公开教学课。公开教学课讲的是一篇小说《万卡》,京京很喜欢这个故事。程老师点了六个同学的名字,让那六个同学明天留下来练习课文。京京希望自己也能读一点儿,却被老师否定了。京京很伤心,放学后京京到树林里去读课文。因为万卡的经历和京京十分相似,京京就投入了所有的感情来练习读课文。上公开课时,有一个同学太紧张,忘了词。京京就举起手,站起来继续读。他读的很好,让所有的人大吃一惊。
读完这篇文章,我想: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为什么仅仅因为京京嗓子沙哑就不让他读课文?人和人之间应该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机会。程老师可能不知道,她这样做虽然是为了学校的荣誉,可她却深深的伤害了一个孩子的心啊!朗读课文就一定要有唱歌的嗓子吗?上公开课有不是开艺术学院,京京为什么只能躲在树林里读书呢?
这是个很值得深思的问题啊!
篇二:山西省霍州市实验中学初中语文《心声》读后感
《心声》读后感
读了老乡黄倍佳的《心声》,我作为同乡,又作为一名现实中的学生,所以对这篇文章有很深的理解和感悟。文中的主人公李京京,就是现实中很多学生的缩影;而那位程老师,也是现实中很多老师的投影。 李京京这名学生,虽然嗓子不好,但是有着一颗坚韧不拔的心。他可以在老师的轻视之下不放弃,虽然起先只是偷偷在树林里读课文。然后他还受到那些被老师抽中的朗读课文的同学冷不丁的嘲笑,但是他“不抛弃,不放弃”,在公开课那天,他勇敢救场,用自己沙哑但是真诚的嗓音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李京京,这位有勇气却不敢言的同学,其实就是一匹“黑马”,他只是在等候着时机,从一言不发到震惊全场。其实我们班的有些同学也是这样的。 有的老师就像程老师一样太过严格,会让学生们感觉到这个老师难以相处或很难达到他的要求。上课时,本来学生们很想发言,但一看老师那个严肃的神色,话又得往回咽,有时也只是胆胆怯怯地说上一两句,将“敢”退为“不敢”。久而久之,学生们就会养成一种“不敢”的习惯,所以这种勇敢的声音就会慢慢被埋没。我们的地理老师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另外,对于“老师偏向好学生”的看法,我持中立观点。首先我反对这个观点的原因是,如果老师偏向好学生甚至是“自家人”,那么差学生就得不到老师的平衡的关怀和教导,有的甚至就得不到,所以差学生就会有逆向思考:“我本想打算好好学习,可老师却不关注我,叫我怎么学?”那么这些差学生也不会勇敢地发出自己的声音,不会向老师倾吐自己的心声,这就是个弊端。然而我又赞同的是,你差学生毕竟是差学生,好学生就是好学生,差生终究无法取代好学生在老师心目中的地位。人家好学生能替老师分忧,差学生只能是让老师忧上加忧。所以我不得不说是差学生把老师逼成这样的心理的,所以你也不该心理不平衡!
还有,老师们要有尊重学生人格的意识。《心声》一文中,李京京请求老师读课文之后,程老师立马回答说:“不行,你嗓子太哑。”这样是不是太过了,即使要拒绝学生,您的言辞是不是要委婉一些呢?现实中的很多老师,不管学生的尊严在何处,学生一做错事便破口大骂,不仅伤害了学生们,也有损老师的声誉啊!您让这些被您骂过的学生,怎么勇敢地向您发出声音?多听听我们心里所想的,也许我们想的会不合您的胃口,但是我们是有自主想法的,让我们勇敢地发出我们自己的声音,向您倾诉,您就会更多地了解我们的内心世界。不要让我们像李京京那样,偷偷的跑到林子中去偷偷地发出自己的声音! 现在,我想发出的声音就是这些,可能以后会与日俱增。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老师有的时候太强大,就让学生们不敢发出声音。所以,老师们应该放松一些,让我们看到您温柔的面孔后,勇敢的发出我们自己的声音吧!
1
篇三:优秀管理者的心声读后感
读《优秀管理者的“心声”》心得体会
读了 “优秀管理者的‘心声’”一文,感觉这篇文章分析的非常有道理,要想做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就是要具备以下“十心”:对目标有野心;行动有恒心;待人有诚心;对困难有信心;对工作有细心;对员工有爱心;对麻烦有耐心;对好事有疑心;对批评有宽心;对自己有实心。
结合自己分管的安全工作,安全管理也必须“用心”,只有做一个用心的安全管理者,才能成为优秀的安全管理者:
抓安全要有责任心。安全是企业生存的前提,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也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徐总提出要把环保安全作为发展的第一要务,所以我们安全管理人员责任重大,要在思想深处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理念,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坚持把人放在第一位,把安全放在第一位,生产越繁忙,越要重视安全,生产必须安全,不安全就不生产,“安全第一”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
抓安全要细心。安全管理来不得丝毫马虎,粗心大意是安全生产的天敌,安全工作不细心,事故就会出现,心不细是不行的。安全工作重在预防,凡事要多想一想,把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都估计到,把各种安全措施都准备细致,细心的操作,细心的做好安全确认,才能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抓安全要有恒心。安全管理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工作,所涉及的都是一些具体的、琐碎、易反复的事情,抓安全工作没有一劳永逸的捷径,今天这个车间的隐患消除了,明天另外一个车间的隐患还会再出现,所以抓安全必须要有恒心,只有做好基层基础管理工作,平时多一句教育,多一次检查,多一份辛苦,才能大大减少事故发生的几率。 抓安全要“狠心”。安全工作无小事,安全工作必须讲原则,必须强力推行各种安全制度,对安全工作必须严一点、狠一点,否则就不能引起触动,不能引起警觉,在安全问题上,应该宁听骂声、不听哭声,事故处理要严,“三违”整治要狠,日常管理也要狠,严是爱,松是害,严格要求安全在,松松垮垮事故来。
总之,安全管理必须“用心”,只有做到“用心”抓安全,才能真正确保管理责任、制度规程、监督检查、防范措施落实到位,才能真正消除安全隐患,实现全年安全生产的目标。
篇四:读《执行》读后感
执行是通往成功的桥梁
读《执行》有感
认真读完拉里〃博西迪、拉姆〃查兰著写的《执行》这本书,使自己无论是在对“执行”的认知与理解,还是在自己在落实“执行”以及如何在以后工作中如何落实好“执行”明确了方法,理清了思路。
该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为什么需要执行,通过现实世界里鲜活的成王败寇的实例对比验证了执行的重要性,虽然这些其中的实例似乎离动车组运用管理相差甚远,但是从中还是给了我们深深的震撼和启发;第二部分主要讲解了执行的三个要素,就是领导者必须具有的七条基本行为、要建立执行文化变革的框架、亲自做好人力资源工作,该部分主要从三者之间的相辅相成的关系以及相互之间的把控来真正实现有效的“执行”,对这三个要素的把握直接决定工作的成功与失败。第三部分主要是如何从执行的三个流流程上给予了具体的阐述和指导,从而实现工作与事业的成功。
通过对该书的通读与理解,结合总结个人实际工作以及车间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思考,个人的感想主要有:
一、动车管理需要营造良好的“执行文化”。
动车组是高科技的集成品,在检修作业中需要我们严格落实各项检修作业流程和作业标准,同时在动车组的运用管理中需要严格落实制定的工作安排及各个管理流程,执行既是负责、敬业的精神,也是服从、诚实的态度,在郑西高铁开通以来给我们造成严重后果的故障终极原因都是作业者、管理者在执行标准和程序上出现了漏洞,酿下了苦果,我们目前还处于动车组运
用检修的初级阶段,正是我们筑基础的起步阶段,更需要我们动车所全体干部、职工养成落实岗位职责、执行作业标准的良好氛围,形成真正的属于动车组运用检修的“执行文化”,理解“零故障、零误差、零缺陷”的“执行理念”,是我们成功的基础和前提,作为个人,更需要在这种“执行文化”中不断熏陶和锻炼,提升自身的执行和落实能力,只有通过个人强有力的执行,才能形成整体的“执行文化”,从而真正展现自己的价值。就目前动车组现场检修和管理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显得“执行文化”尤为重要。
二、在落实过程中提升自身的领导、组织、协调能力。
作为一名车间基层管理者,动车所管理人员在执行过程中,我时常将自己限制在一个工作落实者的层面,很少将自己放在一个管理者或者更高的层面,致使自己在日常工作中,只是将自己范围内的工作进行安排和布置,没有站在一个管理者层面去思考以下问题:这项工作上级领导的真正目的和想法是什么,想要达到什么目标,如何通过自己的安排和执行来实现这个目标,在实现这个目标过程中会有什么问题出现,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在执行过程只是简单地将工作进行安排,致使工作在布置标准及流程公布以后,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很好的执行和落实,往往会以反正我布置了,他们不干,也不管我的事情,这其中自己还存在如下问题:没有认真检查和实践所布置的工作在落实中还有哪些问题,没有亲自下现场到职工中了解这项工作落实中还有哪些问题,对这些问题如何给职工以解答,如何给予解决,时常出现这些问题只是简单地将问题推给上级和推辞过去,不能起到应有的串联作用。通过学习《执行》一书让我明白,完成一项工作,不是拿到了之后简单地按部就班完成即可,而是要深刻理解开展该项工作的目的,积极与上、下集中讨
论,达成共识,制定工作目标,细化和明确工作流程,如何执行,亲自参与方案的执行过程,梳理和提出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看待问题,学会聆听别人的想法和以及那,提出具体的措施及办法,从而使工作流程得以最终实现。
三、动车所需要科学有力的考核奖励机制。
奖罚分明,是领导者七条基本行为之一。目前动车所缺乏一种真正奖罚分明的机制,特别是在考核管理方面,目前只有安全风险考核系统,但是这种这个考核系统考核范围太少以及存在的片面性,激励机制作用不明显。目前中真正掌握班组作业中存在的各类问题的人是质检员和班组工班长,去除质检员因素以外,目前车间、班组缺乏有效的内部考核和奖励分配体系,工长的考核不够透明或者几乎没有,班组的奖励不能服众,虽然之前车间已经实行了内部考核管理,但是由于这种考核存在诸多水分,不能发挥考核作用,建议将班组工长纳入目前风险考核体系,不再将班组内部考核的金额进行内部二次分配,纳入集中奖励管理,实现奖励考核作用。
四、执行需要不断上下沟通。
日常参与现场盯控和管理,结合对该书的学习和理解,一项工作的落实和执行,需要良好的上下沟通和协调,通过良好沟通,坦诚交流实际情况,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建立顺畅的反馈渠道,可以全面梳理执行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明确具体的落实整改措施,可以避免按照自己的方式方法解决问题。日常在工作中,班组工长常常在私下向值班干部反馈问题,但是这种反馈问题一方面是发发牢骚,但更多的是提出问题,与此同时班组也反馈,无论是在交班会上反馈的问题还是私下的问题都没有给予很好的解
决,有的时候更多的是打压后者斥责,与此同时班组常常因为顾虑,不能真实反馈相关问题,致使沟通上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需要车间能够及时对班组反馈的问题,从正面的角度给予解决和支持,另一方面对班组通过问题反馈平台反映的问题,能够定时给予答复和最终解决,畅通沟通协调机制。
五、工作目标及执行过程需要综合评估、动态评估。
《执行》一书中强调通过一个流程去谋划一项工作、不断总结各个流程中存在的问题、确定明确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顺序等细节,截止目前,动车所各个专职在落实各项工作和安排过程中往往出现了综合性工作及安排,往往是一个非专业的专职去安排去部署,具体工作目标、工作流程及程序并没有通过集中讨论形成一个共识,没有通过一个评估手段对其科学性及时效性进行评估,例如车间制定百日目标管理活动时,往往是安全组负责所有工作的安排,但是对具体工作的安排、目标、负责人、流程、标准不能够进行明确,致使该项工作开展的目的和要求是否真实反映出我们的意愿不得而知,建议车间在制定综合性工作安排时,分口讨论,集中汇总,牵头下发,保证工作安排的科学性和可执行性,同时建议车间尽快开发动车所网站及公文流转系统,每个专职下发的工作安排由车间班子成员共同讨论审核,专职签收落实,形成一个各项工作执行的流程化管理,同时通过公务督办系统,综合考评工作落实执行效果。
执行既是一种管理方法,更是一种管理理念,需要我们不仅从行动上加以落实,更要通过思考、总结、沟通、协调实现各个流程的顺利实现,从而实现个人价值,达到工作目标。
篇五:读《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
让阅读为教育添砖加瓦
——读《给老师的建议》有感
盘县红果逸夫小学 封周凤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一名教师,人们常说要给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我们的水从何而来?我们只有不断地自我阅读,通过读书来丰富自己的内涵,丰富自己的学识,才能让自己的“水”变成有用的“水”。
一天,在网上浏览时突然发现苏霍姆斯基写的《给老师的建议》。越看越喜欢,越看越喜爱。读完这本书,让我感受颇深。虽然苏式教育离我们很远,但很多问题还是我们在现代教育中常遇到的问题。
在学校常听老师们发牢骚:“现在的孩子个个都聪明,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学习怎么越来越不行呢?”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中,不难看出教师的困惑。而苏式早就提出不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去做同样的一件事,他形象的用7岁儿童提水的例子告诉我们,一个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竭了,而另一个孩子却能提来20桶。如果你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够20桶,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了,说不定还会躺到医院里去。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用不同的方法对待不同的学生。其实这就是我们现代教育说的“因材施教”。但我发现周围的老师在分层教育上都缺少激情,只是偶尔用用,只求做过,不求坚持。所以就有了越来越多的“后进生”。我们老师的牢骚也就是没有因材施教而产生的结果。苏式告诉我们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
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
在《建议》中第二条谈“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这里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苏联青年的道德理想》,这位老师的课好的让听课的人都忘了记笔记。但大家问这位老师这节课准备了多长时间时,这位老师说只用了18分钟,大家都惊呆了。我们如果要准备一节公开课,至少要准备几天,累的大家都不喜欢上这种课。
苏式教育告诉我们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 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在《建议》中第三条“教师的时间和教学各阶段的相互依存性”我特别认同。《建议》中说“敬爱的小学教师们,你们的工作做得怎么样,这直接影响着中年级(初中)和高年级(高中)教师的时间预算表。请你记住:中年级和高年级学生在学业上落伍,这主要是他们不会学习、不会掌握知识的结果。”
这里提到了“不会学习”,其实就是不会学习的方法。在小学阶段,很多学校都是以分数来判断老师和学生的好坏,所以导致我们小学教师一味的追求分数,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方法教学。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我在教学中一直注重教学生学习的方法,但是难度很大,学生都喜欢老师直接“喂”,不喜欢自己去吃。成效很
慢,但不管怎样,我还是喜欢坚持学生学方法,而不是死记硬背。
最令我想不到的是在《建议》中提到的“后进生”。我还以为只有我们才说“后进生”,没想到苏式教育中直接说出了我们的心声——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样说恐怕没有哪一位教师是不肯赞同的。
《建议》中说的改变“后进生”的方法我觉得也比较好。它说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这是使人智慧迟钝的大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阅读的快乐不在人家告诉了你什么,而在于借此你的心灵得以舒展开来”。《给教师的建议》中方法非常多,非常的实用,这是第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书籍。
各位同行们,苏霍姆斯基说:“要进入学生这个神秘之宫的大门,教师就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变成孩子。”让我们敞开心扉,用和谐的平等与信任,去继续我们的教育事业吧!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