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醉翁亭四季变化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21:19:17 作文素材
醉翁亭四季变化作文作文素材

篇一:醉翁亭中描写四季景色的句子

醉翁亭中描写四季景色的句子 春:野芳发而幽香

夏:佳木秀而繁阴

秋:风霜高洁

冬:水落而石出者

山间之四时也

篇二:写景作文:烟雨醉翁亭--何为

写景作文:烟雨醉翁亭--何为

写景作文:烟雨醉翁亭--何为

幼时背诵欧阳修名篇《醉翁亭记》,辄为之神往。那四百来字的文章用了二十一个也字,那统率全文首句环滁皆山也的非凡笔力,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成为生活语言中的常用典故,在在都使人心折。去秋我应邀首次到滁州,终于领略了一番文中历历如绘的琅琊山胜景,觉得这一片名山名水早被欧阳修写完,不知该从何处落笔。

想不到今年十月我又有滁州之行,以醉翁亭命名的首届散文节就在那里举行。不同于上次秋阳明丽,这次是秋雨连绵。同行的市委宣传部长举伞笑着说,《醉翁亭记》写尽琅琊山的四季景观,以及山间晨昏晦明的变化,惟独没有着笔于雨景。这一点评使我憬然有所悟。

那天驱车出城,在琅琊古道下车步行。湿漉漉的宽阔青石板道长约二里许,道旁两侧,浓荫蔽空,如入苍黑色的幽寂之境。时或可见古栈道的车撤,使人想像遥远的岁月。行经一座绿苔斑斑的古老石桥,举首可见林木掩映的亭台楼阁,有一组苏州园林格局的建筑紧靠崖壁下,这就是传誉古今的醉翁亭所在地。 醉翁亭在宋朝初建时,其实不过是一座孤立的山亭。史载九百多年前,欧阳修被贬滴到滁州任太守,为琅琊山的秀丽景色所迷醉,在职约两年三个月时间,感怀时世,寄情山水,常登此山饮酒赋诗。琅琊古刹住持增智仙同情欧阳修的境遇,尤钦佩他的文才,特在山腰佳胜处修筑一亭,以供太守歇脚饮酒。欧阳修时年仅四十,自号曰醉翁,即以此亭名为醉翁亭,其传世之作《醉翁亭记》盖出于此。

雨中走向醉翁亭,恍如进入古文中的空灵境界,有一种超越时空的幻异感。过了古桥,骤闻水声大作。原来连日多雨,山溪水势湍急,水花银亮飞溅。小溪流绕过一方形石池,池水清澈澄明,此即欧文中所说的酿泉。掬水试饮,清甜无比。不知道这立有碑刻的酿泉是否即太守酿酒之泉。

将近千年以来,沧海桑田,历经变迁,最早的醉翁亭只能存于欧文之中了。然而,山水犹在,古迹犹在,醉意犹在。人们是不愿《醉翁亭记》中抒情述怀的诗画美景在人间消失的。

想必是为了满足远道而来访古寻幽者的愿望,现在的醉翁亭发展为九院七亭,又称醉翁九景,都是历代根据欧文中的某些意境拓展兴建的,远非囊时太守与客来饮于此的山野孤亭可比。例如门楣上题着山水之间和有亭翼然这一类小院,其名皆取自欧文。这组建筑中,多半又以醉与醒为主体,后者如醒园和解醒阁,似乎欧阳修常常喝得烂醉如泥,非醒酒不可。其实未必如此,这位太守自己说得很明白:饮少辄醉,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我看都是一种姿态。他的本意在乎山水之间也,即使带有一点醉眼朦胧中看人生世相的意味,实际上也是十分清醒的。

今之醉翁亭位于正门的东院,是一座典雅的飞檐亭阁。亭侧的巨石上刻着篆书的醉翁亭三个大字,碑石斜卧,宛然似呈醉态。斜风细雨,在亭内亭外徘徊良久。旋即到亭后的二贤堂。这二贤有几种说法,一种较为可信的说法是指欧阳修和苏东坡。这里有一座新塑的欧阳修高大立像。屋外漫步时,忽然觉得,有些古迹还是虚一些,回旋的余地大一些,更能激发思古之幽情,归根结底这也是爱国主义的感情,我如是想。

从二贤堂向西至宝宋斋,进入明建砖木结构的狭小平屋。屋内有两块青石古碑,嵌于墙垣之间,高逾六尺,宽约三尺。两碑正反面刻着苏东坡手书的《醉翁亭记》全文,每字足有三寸见方。欧文苏字,勒石为碑,稀世珍宝,何等名贵!然而在那灾难的十年间,竟有愚昧狂暴之徒以水泥涂抹古碑上,铁笔银钩,几不可辨。这两块巨型碑石,既是历史文明的见证,又是野蛮年代留下的印证。游人驻足而观,无不为之长叹。虽然近年来另建六角形仿古碑亭一座,将宝宋斋中的古碑加工拓印后另立碑石于此,然较之原件逊色多矣,成为永远无法弥补的缺憾了。

首届醉翁亭散文节开幕式的会场,设在碑亭后侧的解醒阁内。解醒阁是仿明代建筑,与醉翁亭各处一端,一醉一醒,遥相呼应。是日也,来自南北各地的散文同行们济济一堂,大有为散文事业扬眉吐气之概,是一次难得的盛会。有几位老朋友未能如期赴会,未免遗憾。会上相继发言时,我只管眺望廊檐外的美景。琅琊山的层林幽谷,浓淡深浅多层次的绿色,在烟雨迷离中化为漫天绿雾,令人目迷神驰,酩酊欲醉。忽发奇想,这次冒雨游醉翁亭,上溯近千年,当人们追踪当年欧阳修在琅琊山与民同乐的游迹,岂不是介乎时醉时醒或半醉半醒之间,才能约略领悟其中的况味么?

醉翁亭院墙外,迎面一片森森然的参天古木,树冠巨大如华盖,俯临着奔流不歇的山溪。据植物学家鉴定,这片榆树迄今只见于琅琊山上,人称琅琊树或醉翁树。我以其树名寓有纪念意义,随手采撷一片带回来。

何为(1922)浙江定海人,散文家、剧作家。有散文集《青戈江》、《织锦集》、《小姑窗集》、《何为散文选》、《北海道之旅》等.

篇三:《醉翁亭记》、作文讲评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醉翁亭记》、作文讲评

二、重点、难点:

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4

三、新课讲授:

(一)《醉翁亭记》

1

代史》、《新唐书》。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并与山寺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 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

2、正音并朗读课文:

壑(hè)

蔚(wèi) 琅琊(láng 辄(zhé) 晦(huì) yá) 潺(chán) 霏(fēi) 酿(niàng) 暝(míng)

伛偻(yǔ lǚ)

洌(liè) 酣(hān) 颓(tuí) 肴(yáo) 弈(yì) 阴翳(yīn 蔌(sù) 觥(gōng)

yì)

3、串讲课文:

(1)第1自然段。

环滁皆山也:环滁,环绕着滁州城。皆,都。

林壑尤美:壑,山谷。尤,尤其,特别。

山行六七里:山行,沿山而行。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临,靠近。

“醉翁”)来命名。

饮少辄醉:辄,就。

2

“要说

(3)第3自然段。

负着东西的人。

走路的小孩。

山肴野蔌:山肴,野味。肴,荤菜。野蔌,野菜。蔌,菜蔬。

杂然而前陈者:杂然,错杂。陈,摆放。

宴酣之乐:酣,尽兴地喝酒。

非丝非竹:丝、竹,指音乐。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射者中:射,投射,宴饮时以饮酒为赏罚的一种游戏。

弈者胜:弈,下棋。

觥筹交错:觥,用犀牛角做的酒杯。筹,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用的签子。交错,交互错杂。

苍颜白发:苍颜,脸色苍老。

颓然乎其间者: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指醉醺醺的样子。

(4)第4自然段。

已而夕阳在山:已而,过了一会儿,不久。

树林阴翳: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鸣声上下:上下,树上树下。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其乐,乐他所乐的事情,意思是自有他的乐趣。第一个“乐”字是动词,第二个“乐”字是名词。

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出全文的主旨。

(3)文章写景抒情自然结合,由景生情,情景交融。

本文写景的顺序

写亭的环境:从远到近。

写山间之朝暮:从早到晚。

写山间之四时:从春到冬。

写宴饮场面:从外到内。 写景的特色

●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

●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

●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

(3)主题深度有别。《醉》文表述主题的方式是含蓄深沉的。醉翁把“与民同乐”的济民之情隐含在描写叙述之中,没有一语道破,而是在醉中写乐,在乐中写醉,因而才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千古名句。而《岳》文表达主题的方式是直抒胸臆。范公在比较了“迁客骚人”的仕途进退的悲喜之情后,直接道出了他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磊落胸怀,并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至理名言,展示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高风亮节。这精警之句振聋发聩,令人深省,明人心志,激人奋进。从这一点来说,范公明显高出醉翁一筹,也是醉翁难以企及的。

(二)作文讲评

微笑最重要

盈盈月光,我掬一杯最清的;落落余辉,我拥一缕最暖的;灼灼红叶,我拾一片最热的;萋萋芳草,我摘一束最灿的;漫漫人生,我要采这世上最重要的——微笑。

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外面艳阳高照,晴空万里,也没有一丝风。知了百无聊赖地叫着,我和朋友好不容易挤上一辆公共汽车,车上人挨着人,人贴着人,四肢都紧紧地贴在身上,不能动弹。车里时不时地还传出几句咒骂,不是我推了你一下,就是你踩了我一下。看看周

4、写出文中描写四时景物的语句。

①春:___________________;②夏: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秋:___________________;④冬: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上文横线处写出欠缺的句子。

篇四:醉翁亭记浅析

1、“醉翁”的由来是什么?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2、与“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3、第二段中哪个句子把山水之乐具体化了?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4、请写出归后情景的句子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5、表达作者复杂感情的句子是: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6、文中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是: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7、文中与“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相照应的文字是: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 也。

8、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醉翁亭的外形的一句是: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9、描写作者与众人宴酣之后,苍老失神的神态的句子: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

篇五:《醉翁亭记》导案

《醉翁亭记》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全文的脉络,理解文章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精炼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

培养学生对语言的领悟及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

教学重点:

1、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并理解欧阳修阔达高尚的胸怀。

2、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体会本文精炼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

教学难点:1、理解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

2、体会本文精炼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

教学方法:导读与欣赏、领悟、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学法指导] 自学实践,运用学法;检查效果,巩固学法

译文: 环绕滁州城的都是山。城西南方向的众多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秀丽,远远望去,那草木繁茂而幽深秀美的地方,就是琅琊山。沿山路行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从两峰之间飞泻而出的,则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山转,有一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就是醉翁亭。建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同宾客来到这里饮酒,喝很少的酒就醉了,而年纪又最大,所以给自己取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山谷显得昏暗,或暗或明,变幻不定的,就是山间早晚的景色。野花开放,散发出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浓郁的绿荫;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水位低落,石头显露出来,这是山中四季的景色。早晨进山,傍晚归来,四季的景色都有所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由大人搀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游玩。来到溪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水来酿酒,泉水香甜,酒香清洌;野味野菜,各种各样摆放在面前的是太守在宴请宾客。宴会上畅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射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站起来坐下去,大声喧哗的是这些宾客们在尽情地欢乐。容颜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人,是喝醉了的太守。 不久夕阳下山,人们的影子四处散开,太守下山回家,宾客跟在后面,树林里枝叶茂密成荫,鸟雀到处鸣叫,游人离开后,鸟儿们就开心了。然而鸟儿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懂得人的乐趣,游人只知道跟着太守一同游玩而快乐,却不知道太守是把人们的快乐当作快乐。喝醉了

能同大家一起欢乐,酒醒后又能用文字来记述这件乐事的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的欧阳修。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欣赏醉翁亭图片,由图片引入本节课《醉翁亭记》,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知识链接]

《醉翁亭记》1045年,欧阳修因上书为范仲淹辩护,被贬为滁州知府,在此期间,他没有悲伤,而是为百姓做事,颇有政绩。本文是作者上任滁州第二年写的。滁州风光秀丽,百姓民风淳朴,安于农事。欧阳修关心百姓,平时寄情山水,以诗酒自娱,自得其乐,将自己的失意抑郁压在山水与诗酒之乐中。其(转 载于: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醉翁亭四季变化作文)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已成千古名句,传诵至今。

作者简介及背景介绍。

《醉翁亭记》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江西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以荻杆画地教读。24岁考取进士,先后在地方和朝廷任职,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早年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革。他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水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文学家。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甲科,历任翰林学士、枢密使、参知政事、兵部尚书等,卒赠太子太傅,谥文忠。有政治抱负,早年追随范仲淹,要求改革时弊,富国强兵;晚年反对王安石新法,趋向保守。为文主张切合实用,重视内容,反对浮靡,并积极培养后进,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等皆出自他的门下,成为宋代文学革新运动的领导人物,被后世尊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诗词、史传等都有相当成就。散文明畅简洁,丰满生动,说理透彻,抒情委婉。《朋党论》《醉翁亭记》《秋色赋》等尤为著名。其诗平易舒畅,风格与散文相近;其词表现了风流蕴藉的情调。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为后世诗歌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简便灵活的形式。有《欧阳文忠公文集》《六一词》存世。

一词多义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靠近)临溪而渔(到) 泉香而酒冽(顺接连词)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不之乐。(转折连词) 朝而往,暮而归(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词,不必译出) 云归而岩穴暝(聚拢)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去) 山水之乐(乐趣,名词)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以??为乐趣,动词)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欢乐,形容词)

1概括归纳四段内容。找出贯穿全文的一个字(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

第1段:总写醉翁亭的秀丽风光和它的得名原由。

第2段:分别描写山间朝暮四时美景。

第3段:写三种人不同的乐。

第4段:写宴会散,尽兴而归。 贯穿全文的一个字“乐”。

2醉翁亭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人们又因何而乐?具体分析:

2、醉翁亭的具体位置在哪?

醉翁亭的位置:环滁→ 西南诸峰 → 琅琊→ 酿泉

3、作者在介绍醉翁亭的位置时,用了什么空间顺序? 空间顺序:从远——→近,由大——→小。

4、这些地方有什么特点?醉翁亭因何得名? ①环滁(皆山)→西南诸峰(林壑尤美)→琅琊(蔚然而深秀)→酿泉(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醉翁亭(翼然) ②得名缘由:太守自谓(饮少辄醉,年又最高,自号醉翁)

5、太守饮少辄醉,是真的醉酒了吗?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展示图片,师生共同领略醉翁亭周围的醉人风光,然后用一个词来描绘这一风光。 6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

教师小结: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 → 琅琊秀色图 → 酿泉流水图 → 溪亭展翅图。

7、作者从哪些角度描写山中景物的?这样的景物给人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山间景(一日之景:朝、暮 四时之景:春、夏、秋、冬)乐亦无穷山水之乐

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作者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

8、“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作为一个太守,难道仅仅满足于山水之乐吗?我们接着分析第三段。

9、第三段作者写了哪三种人的乐?

滁人游山之乐;众宾宴饮之乐;太守宴醉之乐。(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10.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太守之乐的具体内容 )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11.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 明确: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12人们的欢乐体现在哪里?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太守见到这些,有着怎样的神态?

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 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13、作者为什么要写滁人游山之乐和众宾宴饮之乐?(从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太守宴醉与之有联系吗?

滁人游山之乐反映出百姓安居之乐;众宾宴饮之乐表现了太守与下属关系融洽,政通人和之乐。以上两方面都暗寓了太守“与民同乐”,与吏民同乐,由乐而醉。 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彩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14、读第四段,那什么样的乐才是作者所向往的?找出文中一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名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这段用禽鸟之乐衬游人之乐,又以游人之乐衬太守之乐,正面点明太守乐万物之所乐,进一步突出了太守与民同乐的思想。

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 学生讨论。师总结:太守是太高兴了。为何高兴呢,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这是以醉写出他的快乐呀。板书。(以醉写乐) 找出带乐的句子,思考作者以醉写乐, 但这乐真的是无忧无虑的乐吗?明确:也不是的。是乐中含悲呀,为何?因为他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呀。所以,他乐中也含悲呀

如此其乐融融的浓情美景,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百姓生活的和乐,这应该归功于谁?(太守治邦有成)太守到底是谁?从文中迅速找出。(最后一段:庐陵欧阳修也)

15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一句的含意?

明确:① 作者自号“醉翁”,“醉”,不只是酒醉,更指“陶醉”,实际借山水排遣内心抑郁的心情。

② 在写“太守宴”之前,写“滁人游”是为了表现与民同乐的旨趣。作者被贬滁州,由于自己的努力,滁州变得“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滁州人寄情山水之中,作者自然感到欣慰。

③ “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情感,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的欣慰。

二. 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一:太守为什么而醉?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

再读写景文字,读出欣喜、热爱之情。

2.领略文中的人欢。

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来欣赏。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呢?

(1)指名朗读第三小节,思考:人们的欢乐体现在哪里?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吗?太守见到这些,有着怎样的神态?

(3)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