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安娜卡列尼娜下载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5:32:41 字数作文
安娜卡列尼娜下载字数作文

篇一: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相信凡是读过或者接触过托尔斯泰作品的人,都会被他的文学作品深深吸引。这位颇具传奇的文化巨匠通过自己的作品全面展示着19世纪的俄国风貌。其展现的社会画面之广阔,蕴含的思想之丰饶,融汇的艺术、语言、哲学、历史、民俗乃至自然科学等各种知识之广博,常常令人钦叹不已。

在托尔斯泰全部作品中,《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三个重要的里程碑,也是他的三部代表作品。《安娜·卡列尼娜》在这三部代表作中有着极其特殊的重要性,它是三部巨著之中艺术上最为完整的一部,并且体现了托氏思想和艺术发展道路的过渡与转变,可以称之为代表作中的代表作。 据了解,托尔斯泰写《安娜·卡列尼娜》的社会背景是在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那个时期关于家庭的悲剧层出不穷,一幕幕残忍的画面接连展现在他眼前,而一个妇女因为爱情问题而卧轨自杀的消息,更是使他感到震惊和难过,这也是他创作《安娜·卡列尼娜》的原因之一。

在课上我们了解了托尔斯泰的几部作品,当老师在讲解《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时,还让我们看了由美国华纳兄弟影片公司出品并由美国女星苏菲·玛索主演的电影《安娜·卡列尼娜》。 但是电影毕竟是电影,不能像文字一样将人物的思想与心理描写的特别细致,所以我特意又找来《安娜·卡列尼娜》这部作品来细细品味。

《安娜·卡列尼娜》这部书中有着两条几乎是平行的线索,我们甚至可以将之看成是两个剧场:一个是以安娜为中心,一个以列文为中心。而中间,全仗奥布郎斯基一家的连接,才使一部书不被分成两部。

《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表面上似乎是在写一个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失足的事情,而实际上向我们展示了19世纪70年代俄国社会中妇女的地位,并借由此文来鞭挞它的不合理性。作品描写了个人感情需要与社会道德之间的冲突。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高层首长卡列宁的妻子,一次舞会上邂逅了年轻的伯爵渥伦斯基。风流倜傥的渥伦斯基用热情唤醒了安娜沉睡已久的爱情,二人产生了真爱,并在当时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下,不顾一切地私奔,从而展开了一场爱情悲剧。经历了重重波折、在社会的巨大压力以及遭受失去家庭、儿子和社会地位的打击后,与渥伦斯基那所谓的真挚自由的爱情也开始被遗弃,最后安娜身着

那一袭与渥伦斯基初次见面时自己所穿的黑色长裙,在火车站的铁轨前卧轨,结束了自己绝望的爱情与生命,安娜独自承担了这段为道德和世间所不容的婚外情的后果,给人们留下了无限悲伤。

有人说在描写女性的作品中,《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中无疑是一流的,在万千作品的女性人物中,安娜·卡列尼娜无疑是最为丰满的一个。她敢爱敢恨,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在当时的那个时代这无疑是极具反叛精神的。当时的社会婚姻只不过是政治的附属品,是极为物质和利益化的。因为婚姻大都并非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所以很多人在婚后会出现有情人的行为,但是人们为了名誉、地位却极其虚伪的维持着这种表面的婚姻关系。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却在这种情况下突兀的显示出了自己的疯狂,对真爱追求的疯狂,记得小说中有一段这样的描写:有一天,安娜与丈夫卡列宁一起去看一场盛大的赛马会,比赛中渥伦斯基从马上摔了下来,安娜情不自禁地大声惊叫,这无疑是她的真性情,而这一“不检点”的举动也将她的私情“暴露”了出来,并且在事后疯狂的她竟然还对丈夫说出了“我爱他,我是他的情妇??随你高兴怎么样把我处置吧。”这样的话。 安娜爱她的儿子,用她的话说儿子是她的命根,当她想用自己的名誉换儿子时遭到了拒绝。她曾经是社交界的名人,可是却因为她对真爱的追求而遭到了社会的巨大压力,受到种种冷遇,社交界不能容她,连她旧日的亲戚朋友都拒绝与她往来。可是这些还不是主要的,令安娜伤心的是自己受到了那个她奋不顾身爱上的渥伦斯基的冷淡,一场大吵之后渥伦斯基愤然离去,她觉得“一切都完了”。一个品格高雅、敢于追求真正的爱情与幸福的"叛女"终于在这种打击下结束了自己的年轻生命,是抗争还是悔悟?安娜·卡列尼娜是那么的真实、血肉丰满,读到她死去的时候,仿佛一切就发生在眼前,她的故事和她的那种反叛精神使她成为世界文学中最具反抗精神的女性之一。

当然在《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中,列夫·托尔斯泰还塑造了渥伦斯基、吉提、列文、卡列宁等许多在文学史上光芒四射的人物,但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无疑是最具光辉的,最为激情与活力的。

虽然小说只是以家庭婚姻为基本单位而展开的,但托尔斯泰目光十分的锐利,并且能够穿透生活的壁垒而发现隐含其中的"真实"。托尔斯泰是一个图解自我观念的作家,不管是早期还是晚期作品,主题上的联系十分清晰,他的小说是

真实的,是当时俄国的“一面镜子”。而这来自于他的智慧,来自于他敏感而浩瀚的心灵,更为重要的是来自于他的诚实。我相信托尔斯泰和他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一定会触动着当时乃至今后很多的人。

记得老师在讲完《安娜·卡列尼娜》时说:“当爱情成为一个女人生命全部的时候,也就是她悲剧生活的开始。”虽然不能只用这样一句话来评价《安娜·卡列尼娜》,但是,相信看过这部书的女性在读到这句话的时候都会有更大的触动,托尔斯泰的安娜死了,死在了19世纪的俄国,但是托尔斯泰想表达的安娜思想还在,并将与《安娜·卡列尼娜》一直随时间辗转下去,不再是悲剧。

篇二: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

推荐阅读:这是我读过的最好小说的其中一本。安娜·卡列尼娜,这个美丽而又孤独的灵魂,在无尽的遗憾之中香消玉殒。安娜是一个资质优美,有很高文化教养的贵族女子,在俄国贵族资产阶级社会里,她像芜草丛中的奇葩,她不是一般的美,而是惊人的美,她的聪慧典雅质朴活跃,她的单纯沉静从容高贵,使得她在各种场合下出现都是美艳绝伦的… 这是我读过的最好小说的其中一本。安娜·卡列尼娜,这个美丽而又孤独的灵魂,在无尽的遗憾之中香消玉殒。

安娜是一个资质优美,有很高文化教养的贵族女子,在俄国贵族资产阶级社会里,她像芜草丛中的奇葩,她不是一般的美,而是惊人的美,她的聪慧典雅质朴活跃,她的单纯沉静从容高贵,使得她在各种场合下出现都是美艳绝伦的。

对安娜一直怀有成见的列文,都为她的美为她的丰富活跃的精神世界所吸引,她在瞬间由悠闲恬静而又显得那么优美端庄突然变为好奇,气愤和傲慢的神情,她的美貌,聪慧和良好的教养,都深深打动了他,使他不由得在心里赞叹道:“这是怎样一个女人!”“一个多么可爱,出色,惹人爱怜的女人!”“这个活人身上带着一种动人心魄的风度。”短暂的会面,便使列文依依不舍地离安娜而去时,他“又望了望那幅画像和她的姿影,他感到对她发生了一种连他自己都觉得惊讶的一往情深的怜惜的心情。”

安娜的美不仅溢于言表,更富于内心,她心地善良,单纯自然,感情热烈真挚,对不幸的人怀着深厚的同情,她对受了欺骗的杜丽表现了无限的关切,温柔,真挚,善良和友爱的感情,如此一位优美的女性,他所追求的不过是真挚的爱情与母爱,可她的追求由一开始便注定了无尽的悲剧结局。

我们企盼着幸福有一天会来到身边。它会伴随着我们,直至我们生命的结束。人都是为希望而活,因为有了希望,人才有生活的勇气。

而爱情,最绚烂的花朵,人生最美好的礼物,最大的快乐和最大的幸福最终将安娜带入了痛苦的深渊。

如同飞蛾扑向野火,注定这场爱情要将她毁灭。

这是个被压抑的充满勃勃生气的女人,安娜因为羡慕光明,爱上了外表俊美,内心空虚的弗伦斯基。对爱情,对幸福的无限渴望是她忘却了一切烦恼和恐惧,在幻想之中只为了爱情而活。而一种虚妄的狂热也笼罩了弗伦斯基,他对安娜一见钟情,沉迷于她的美丽和独特气质,但更为重要的是,他与安娜的特殊关系带给他有一种征服感,荣辱感。这种虚荣之心决定了他对安娜的爱情十分肤浅。

而安娜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弗龙斯基对她来说,就是她所有的希望和寄托,就是她的一切。这种纯洁无暇的爱使弗伦斯基自惭形秽,推动着他不得不重新认识与安娜的关系,对自己的肤浅和轻率表示自责,并在精神上强迫自己进一步爱这个女人。 被爱是一种多么了不起的幸福,而快乐始终赠与那些无私的爱者。

可是,“水满则溢,说盈则亏”,这个世界从来只有更美,而没有最美。而最靠近完美的一刻,就是最容易走向相反的时刻。

始终靠幻想活着的人终会有幻灭的一天。

安娜和弗伦斯基的爱情如同燎原之火,熊熊燃烧起来,情感完全控制了理智。 安娜想起了家庭和道德,弗龙斯基想起了责任和义务。

道家说,无为而为,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当在爱的纯洁之中涂抹上其它色彩的时候,这种爱就不再是完美的了。但此中没有是非之分,没有对错之分,只有理智和情感不懈的抗争。

安娜是另外一个人的妻子,是一个孩子的母亲,是社会希望她恪守道德的人。在爱情的对面,

是长期的宗教情结和大众意志。这种大众意志有时表现为道德,有时表现为法律。

极度的矛盾使安娜忍受着巨大的煎熬,在理智与情感面前难以适从。爱情的力量使她几度冲破世俗的藩篱,去寻求属于自己的幸福,但自私感和罪恶感立即来到她的身边,使她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痛楚。

而弗龙斯基是一个始终属于世俗的人,他没有勇气与他过去的世界完全断绝,他无力反抗来反对这种宗教情结和大众意志,也就无法帮助安娜摆脱极度危险的精神危机。弗伦斯基和安娜的灵魂属于两个不同的精神世界。他们虽然一见钟情,但他们貌合神离,相距遥遥,根本不可能融合在一起。当安娜孤独无助的时候,弗龙斯基选择了逃避,他想要回到他以前的那种花花世界里。

安娜的感觉是敏锐而正确的,弗龙斯基在精神上已经抛弃了安娜,却因为良心和责任不敢这样去做。

对生活和理想彻底失望的安娜选择了自杀。她生活在巨大的压力之中,已承受太多的悲哀与不幸。她需要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干扰。她用她的方式寻求到心灵的完全宁静。安娜最终没有与现实妥协,她是一个非常勇敢的女人。

当迎面扑来的火车碾过安娜轻柔弱的身躯,我们突然发现,原来人是如此脆弱。 人真正脆弱的不是肉体,而是人的灵魂。

很难说在我们现在的社会中能够容纳安娜这样的女人,我们都企盼着理解、宽容、仁慈,我们都希望我们的世界和平、安宁、充满人性。但悲剧总是一天天在我们的身边发生。

如果我们不能坚持自己的信念,不能宣扬纯洁的生活,我们的世界不知将会走向何方。当邪恶在社会中横行的时候,纯洁和高尚的东西反而显得愚昧可笑。这是我们的现实。 我不认为两个灵魂的相触一定要用某种契约作为凭证。

现行婚姻真正带给我们的是什么?

安全?情感?良心?

安娜可以不屑于世俗的嘲笑和讥讽,但却不得不受到婚姻制度的困扰。

现行婚姻制度实际上对没有爱情的婚姻保护更多。

晚年的托尔斯泰拒绝肉食,因为在他看来,猎杀动物,既是残害生命。

他的一生一直在维护着人的尊严。他深邃的思想,博大的胸怀,广阔的人文精神都留在他那些伟大的著作中。

从最早的《一个地主的早晨》中的叶赫留朵夫,到《战争与和平》中的皮埃尔,《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列文,到《复活》中又以叶赫留朵夫作为完结,我们始终看到一个身材魁梧,外表腼腆,温文尔雅,思想上却又极端自审和复杂的人,这个人实际上就是托尔斯泰自己。在这个人最初将自己的土地分给庄园中的农奴,并宣布他们获得了自由,想用自己的行动给广袤的俄罗斯大地作出一个表率(《一个地主的早晨》)。后来他放弃自己公爵的身份,要跟一个地位低下的妓女结婚(《复活》)。到了八十高龄,托尔斯泰还为了寻求真理而离家出走,最终客死异乡。

托尔斯泰和他的安娜一样,直到生命终结,都不与不合理的现实妥协。

真理与美善就像道一样玄妙深微,不可言说,无影无踪。丰富啊,可以包容宇宙,博大啊,可以气吞山河。只有对生命的深刻体悟,才能感知到它们的存在。

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托尔斯泰塑造了一个真实的灵魂,她是那么美,洁白无暇,气质非凡。这个灵魂只会活在托尔斯泰的心中,因为这是他心目中的完美,是他灵魂中的至洁至纯。她就是他自己的一部分,她就是美本身。

而她又是我们每个人的一部分,我们读到她的人都会在她的身上看到自身的善,看到内心深处的真诚愿望,没有任何的虚伪和矫饰的内心世界。

读完这本书,我仿佛感到安娜正在某个角落里,怀着满腹的渴望和决绝的目光看着我……。

我想,我终会拥抱,带着同样满怀的激情,摆脱所有的现实,去与她一起起舞长空。 安娜·卡列尼娜,我所知道的最美的女人,永远驻留在我的心中。

篇三: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分析

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分析

在俄国贵族资产阶级社会里安娜像杂草丛中的一朵奇葩, 以其惊人的美貌, 丰富的内心世界,充满青春活力的生命, 寄托了托尔斯泰的思想。同时,这个颇具悲剧色彩的俄国妇女形象, 震撼着中国读者的心灵, 使多少纯洁、善良、正直的中国读者为之落泪、掩卷深思。 女人最突出的性格特征往往在爱情生活中表达得淋漓尽致。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 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托尔斯泰以其富有哲理意义的语言, 在小说开篇便把读者的心牢牢抓住, 令读者深思。作家试图从家庭剖析入手, 以探索重大的社会现实问题, 并努力追寻其根源。家庭来源于婚姻, 婚姻必然要组织起家庭, 婚姻和家庭的组织形式, 其间必然折射出其所生存的那个时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 直至社会习俗、道德风范。安娜与卡列宁所组织的家庭的分裂, 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在封建制度统治下的社会里, 妇女尤其被轻视、被蹂躏、被利用, 她们无权利、无地位、无自由, 处于一种被奴役的地位, 一条条有形和无形的枷锁无情地禁锢着她们。在婚姻问题上, 妇女根本没有自由选择丈夫的权利。无情的封建包办婚姻, 不知戕害了多少可怜柔弱的女子, 妇女简直就是活生生的高级商品。安娜与卡列宁所组成的家庭就是封建包办婚姻的结果。安娜16 岁便嫁给了比她大20岁的卡列宁。卡列宁是一个伪善、僵化和缺少生命力的贵族官僚。他在生活中追求的只是勋章和官爵, 在他看来, 家庭并非是爱情的需要, 而是他仕途上的装饰品。安娜曾悲愤地诉说道: “八年来他摧残了活在我身上的一切有生命力的东西。他甚至一次也没有想过我是一个需要爱情活着的女人”。在这样的家庭里, 安娜丝毫没有感受到家庭的幸福, 也没有精神上的抚慰, 过着毫无感情、毫无自由的生活。她从丈夫那里也没有得到丝毫的爱情, 而她的感情又那样细腻、那样强烈。在这种没有爱情的封建式的家庭里, 于是她把自己全部的爱都给了自己的孩子, 从母爱中得到了一点点精神上的安慰, 以填补她那空虚孤寂的心。但是内心奔涌着强烈情感的安娜,母爱怎能遏制住她对爱情的渴望?长久的压抑却使她感情变得越来越强烈。她对她的哥哥说: “ 我不能够, 不能够和他一起生活! ”卡列宁根本不理解安娜这种心理, 他娶安娜不过是为了装饰自己的社会门面, 作为自己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点缀而已。卡列宁要的只是家庭和妻子, 而不是爱情和女人, 他简直就像锈死的闸门一样, 堵塞了安娜那汹涌奔腾的感情的洪流; 而实际上快到了使这遏止感情的堤坝濒临崩溃的边缘, 他竟还蒙在鼓里。当卡列宁知晓了安娜爱上青年渥沦斯基后, 他是如何表现的呢? 他发抖地说: “很好! 但是我要求你严格遵守外表的体面”, “直到我可以采取适当的办法来保全我的名誉”, “否则我就会不得不采用手段来保全我的名誉”。他到底采用了什么手段呢? 那就是不允许她离婚和断绝她与儿子的关系, 以此对安娜实施了最残酷的惩罚。

(转 载 于: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安娜卡列尼娜下载)

然而, 安娜最终并未屈服, 她还是勇敢地冲出了那濒临崩溃的家庭, 尽管这对于她存在着极大的困难和障碍,但她还是勇敢地冲出来了。为了追求真正的幸福生活, 为了取得真正做人的权力, 为了自由, 为了爱情, 她不顾一切地冲出来了。安娜不愿再做卡列宁这个陈旧“机器”的“附件”。作为妻子, 她也曾一度产生过恻隐之心, 一度同情起卡列宁的处境, 但她与卡列宁又是那样水火不相容。她已经无法容忍这个观念陈旧的、封建宗教思想顽固的、代表专制政体的官僚。作为母亲, 安娜为自己儿子的处境深感痛苦, 忍受了割断母子之情的最大痛苦。作为女人, 她冲破了封建伦理道德、宗法社会的传统观念, 闪烁着要求个性解放、妇女解放的光辉。如果说安娜破坏了家庭的话, 她破坏的正是“戕杀个性, 禁锢自由, 摧残爱情”的封建家庭。

安娜的反抗和追求是紧密联系着的, 正所谓有追求必定有放弃。让安娜长期地忍受卡列宁的压抑是不可能的,因为她不甘愿做这样一个只接受丈夫费用的附属品和点缀物。她压抑了八年之久的感情, 在风度翩翩的渥沦斯基出现在她面前时, 终于像火山一样爆发了。当安娜发现自己爱的人出现在面前的时候, 她那被压抑的感情, 是那样明显强烈地表现出来, 已经到了难以遏止的程度,她勇敢地向丈夫和旧生活决裂, 她说: “ 我不能再欺骗自己, 我是活人, 罪不在我, 我要爱情, 我要生活。”这一点被细心的渥沦斯基发现了, 渥沦斯基在安娜那“迷人的脸上发现了有一股被压抑的生气, 在她那亮晶的眼睛和她的朱唇弄弯曲了的轻微的笑容之间掠过, 仿佛有一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的全身心, 时而在眼睛的闪光里, 时而她的微笑中显现出来。她故意地竭力隐藏住她眼睛里的光辉, 但它却违反她意志在隐约可辨的微笑里闪耀着”。虽然如此, 而安娜此后的追求, 还是从始至终伴随着恐惧和不安。

为了摆脱卡列宁封建专制家庭的束缚, 同时为了摆脱强烈的情爱被压抑的缘故, 安娜在追求渥沦斯基的时候,难以认真考察和窥视渥沦斯基的内心世界, 便匆忙不顾一切地投入到了他的怀抱, 以至于不能自拔。安娜怀着希望, 那是一种伴随恐惧的希望, 而这种希望最终化为泡影。安娜把爱情寄托于渥沦斯基显然是一个错误; 她所追求的自由、爱情和幸福, 无疑是合理的, 行动也是果敢的, 但她与渥沦斯基的结合又是注定要破裂的。因为渥沦斯基所追求的不是安娜的心灵, 他也根本不理解安娜的心思, 他追求安娜不是追求爱情, 而是向她施发情欲; 他要的只是情欲和女人, 而不是家庭和妻子。托尔斯泰写道:“结婚这件事, 对于他是从来当作没有可能的。他不但不喜欢家庭生活, 而且家庭、特别是丈夫, 照他所处的独身社会的一般见解看来, 好像是一种什么无缘可厌的, 尤其是可笑的东西。”在这一点上, 他正好与卡列宁相反。

渥沦斯基的思想性格有着严重的两重性。一方面他是具有浓重虚荣心的 彼得堡花花公子的一个最好的标本, 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在资产阶级思潮冲击下要求自由、渴望独立、具有某些进步思想的贵族青年。前者酿成了他爱情的悲剧, 后者则使他获得暂时的幸福。为了满足自己的情欲和虚荣心, 他全力以赴追求安娜。而一当上流社会不容忍他与安娜的关系而要将其挤出去的时候, 渥沦斯基便向社会妥协了; 他终于又回到他所不能离开的上流社会去了, 又可以安心在上流社会活动了, 又可以继续追逐功名了。渥沦斯基最终为了要保住自己的虚荣心, 强烈阻止了安娜一切带有抗议性的举动。渥沦斯基向上流社会屈膝投降了, 表示了他最终的软弱, 安娜的追求, 也随之终结。安娜那种近似疯狂的不顾一切的追求, 使她付出了所能付出的一切, 于是最终便只有一死, 以示她对渥沦斯基和那黑暗的现实社会做最后的抗议。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 悲剧就是将美丽的东西撕毁给人看”。是什么撕毁了安娜震撼人心的美?

将安娜逼到卧轨自杀之路的,从根本上说是那个罪恶的社会。安娜的出轨行为, 在当时的上流社会本是不足为奇的。她的不同凡响在于她不屈从虚伪的社会,勇敢地追求幸福生活, 公然对贵族社会虚伪的道德观念挑战。但是安娜遭到了最严厉的抨击。心怀叵测的莉姬亚操纵卡列宁拒绝安娜的离婚要求, 使安娜永远失去儿子, 永远失去合法的地位;渥伦斯基的母亲对儿子和安娜的关系由赞许到愤恨, 原因就是安娜所做的不是风流韵事; 渥伦斯基的嫂子可以接待千百个堕落的贵妇人, 却断然拒绝接待安娜。安娜失去了她所生存的上流社会、失去了应有的社会地位、失去了纯贞的名誉, 同时又失去了家庭、失去了爱情、失去了儿子。安娜像一株初春的小草顽强地冲破了坚硬的土层, 她是那么新鲜, 那么富有生命力。然而, 她刚刚生成不久, 就被无情地践踏和扼杀。她的死是很悲壮的, 她采用了她曾经亲跟目睹、令她时时感到痉挛、在她心中引起巨大惊悸的死的方式。她似乎一开始就似乎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命运结局。她的死是对整个黑暗社会的抗议, 而绝非仅仅是因为失去了爱子和爱情。

她最终明白了, 一切一切都是虚伪的, 法律也是虚伪的, 同样也不会保护她。安娜曾经顽强地活着, 对生活充满了渴望。然而, 当她看到“全是虚伪的, 全是谎话, 全是欺骗, 全是罪恶”之时, 她不以死做最后的反抗和控诉, 还会用什么方式呢?

在安娜整个一生的反抗、追求、幻灭、抗议之中, 是充满着复杂思想矛盾和斗争的。在她的思想性格当中, 有其不可否认的历史局限性。作为贵族妇女, 在她思想当中, 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封建伦理道德的影响。尽管她冲破了思想上的束缚, 但在她冲破这一防线之时, 那种思想还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她。所以, 她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常常感到羞耻不安, 对追求到的爱情, 既感到幸福, 又感到惊惶, 感到是一种不可饶恕的幸福。她感觉自己罪孽深重、咎无可辞。再者, 宗教思想的影响在她身上也有表现。当她瞬间爱上了渥沦斯基之时, 恰巧在火车站上看到有人卧轨自杀的一幕, 她顿时感到 这是不祥之兆, 并且事后时常做起恶梦来。她把自己生渥沦斯基的孩子时所得的病, 也看成是上帝对她的惩罚。她还乞求卡列宁宽恕自己, 这实际上就是在乞求上帝对她的宽恕。甚至安娜就是在临终那一刻, 她还在请求上帝饶恕。

安娜的死, 大量包含了对那个社会的强烈抗议, 同时也包含了她对所处社会的绝望。作为安娜, 她感到走投无路, 对于她也不可能有别的什么出路可走, 这是时代所给予她的局限。在爱情问题上, 她对渥沦斯基的爱情也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因为她只爱渥沦斯基的外貌、风度, 却不真正了解渥沦斯基的心灵。一旦了解了, 命运便将她推上了绝路。在那个社会、时代里, 作为贵族出身的安娜, 她也只能爱渥沦斯基这类人, 她也不可能爱上下层阶级的人, 正如“黛玉只能爱上宝玉”一样, 这又是她无法摆脱的阶级局限。另外, 安娜的爱情, 也缺乏理想, 她只追求爱情本身所蕴含的幸福, 而这幸福注定不可能长久。

安娜自身性格的矛盾是造成悲剧的内在因素。

安娜正直、勇敢、顽强, 她宁死不做丈夫的奴隶, 誓死追求自由真挚的爱情, 在反抗封建社会的束缚和压迫, 揭露社会的冷酷和虚伪方面, 做到了她那个地位上所能做到的一切。但是, 安娜作为远离人民的贵族妇女, 有明显的自身局限性,她把爱情当作生活的唯一内容,她为爱情而生, 为爱情而死。当她失去渥伦斯基的爱情时, 对社会的总结是: “ 全是虚伪, 全是谎话, 全是欺骗, 全是罪恶。”所以她不可能把自己的命运同社会的先进力量结合起来, 只能单枪匹马地孤军奋战。她又怎能承受住整个上流社会来自法律、宗教、传统道德到社会舆论等各方面对她的沉重压力? 她的死是必然的!她只能以死来向那个可恶的社会表示控诉。

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生命就这样被毁灭了, 但留给读者的却是强烈的震撼, 深刻的思索。安娜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孕育着一种觉醒的、要求个性解放、争取人权的社会意识, 一种朦胧的民主主义因素。安娜追求人的价值和尊严, 把高尚的爱情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 这与当时欧洲先进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先进思想是合拍的, 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安娜做出了那个时代女性可能做出的一切。安娜的形象必将激励着现代女性, 在追求个人幸福的同时, 紧紧地合着时代的脉搏,奏响时代赋予女性先进思想的最强音, 让女性作为社会中一个完整独立的人而存在, 那么她们才能永远洋溢着生命的青春活力。

安娜是从她所生存的贵族阶级之中产生出来的一种新势力的代表, 而这种新势力虽然还很弱小, 以致最终竟被扼杀, 但它依然彰显出了反抗的力量。由于新势力的产生, 使那个社会开始摇摇欲坠了。安娜这个形象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时代渊源。安娜所处的那个时代。正是俄国大动荡的时代, 正如小说中所述的“一切都混乱了”,“一切都翻了个身”。正因为如此, 安娜才有可能大胆地去追求自己的爱情。19世纪70年代, 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在俄国迅速形成, 俄国社会内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 新的资产阶级思想进入了这个社

会。妇女可以进入社交界, 婚姻自主、恋爱自由、妇女要求解放等等。汹涌澎湃的社会变革洪流冲击着旧的婚姻制度、家庭形式、社会风尚和道德观念。安娜的思想性格, 正是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安娜的抗争与追求, 反映了新势力的要求, 而由于这种势力产生于封建贵族阶级的土壤里, 又不可避免地带有软弱性。但事实已经证明, 安娜与这个社会已经决裂, 她的卧轨自杀并不意味着新势力的灭亡, 谢辽萨所代表的一代新人不正在继续抗争吗? 另外, 安娜的死也等于为那个腐朽没落的阶级敲响了死亡的丧钟。

很明显, 托尔斯泰笔下安娜的形象充满着复杂性与多样性, 这与作家在创作时的思想变化、社会探索不无关系。我们知道, 创作《安娜·卡列尼娜》这部长篇小说时, 托尔斯泰的世界观正处于极度矛盾的时期, 他矛盾的思想必然影响到他笔下的人物形象。他之所以同情安娜的不幸, 正是因为他痛恨安娜身处的那个贵族上流社会。他试图通过安娜的不幸, 来揭露那个社会的丑恶和虚伪。然而, 他对当时俄国由封建社会走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的现实, 却也怀着不满, 对封建宗法社会还有着某种留恋之情。所以, 他笔下仍谴责安娜破坏了神圣的家庭, 流露出了对卡列宁的同情情绪, 希望安娜能应该像吉提那样安于家务琐事, 做一个贤妻良母, 像她自己以前那样忍辱负重, 以抚养孩子来忘记她所肩负的屈辱和痛苦。也许这就是托尔斯泰的家庭观、妇女观。在这一点上, 显然同安娜的追求和反抗形成了很大的矛盾和冲突。另外, 由于作家在小说里渲染了大量的浓重的宗教色彩, 并使之表现在了安娜身上, 尤其在卡列宁的身上表现得更为强烈。卡列宁的宽容大量和宗教式的宽恕, 充分反映了托尔斯泰希望卡列宁所代表的那个社会以“道德自我完善”的方式, 来净化人们的灵魂, 以企求社会变革的思想。也许正因为托尔斯泰受宗教思想的影响, 使安娜的死染上了浓重的宗教色彩, 渗透出了因果报应的味道。正如小说开篇提词所言“伸冤在我, 我必报应”。如此看来, 托尔斯泰最终也没有站到妇女解放的一边, 这也许就是作家思想的局限性所致。尽管如此, 作为新势力的代表, 安娜形象的诞生, 依旧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依然会鼓舞着人们去勇敢地同旧势力决裂。

篇四:安娜卡列尼娜的人物形象分析

安娜卡列尼娜的人物形象分析安娜是是俄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文豪之一列夫· 托尔斯泰笔下 《安娜· 卡 列尼娜》中的女主人公。她是 19 世纪 70 年代俄国上流社会贵妇人的典型.她纯 洁善良,诚实端庄,敢于追求真正的爱情与幸福的女性。 安娜是个带有资产阶级个性解放色彩,但同时又无法摆脱上流社会的道 德规范束缚因而充满内心矛盾的贵族妇女形象。同时,她也是一个外表美丽,情 感真诚,内心世界丰富,充满生命活力的年轻女人。当她不懂爱情时,身不由己 的嫁给了虚伪,冷酷,自私自利且与自己年龄悬殊很大的沙俄政府官僚卡列宁, 并与他维持了八年平静而无聊的婚姻生活。随着她个性的成熟和人格的独立,她 开始对自己的婚姻状况感到不满, 她越来越明白她不可能从卡列宁那里得到自己 所渴望的爱情,她也不可能爱卡列宁。她的内心燃烧着一把火,这注定她不可能 从一而终, 而是会拼死追求幸福, 宁可遭受社会唾弃, 也要过上真正女人的生活。 当她与风流倜傥的年轻军官渥伦斯基相遇时, 她那长期被压抑的人性和 爱欲终于冲破了种种道德观念的束缚,她不顾上流社会的非难和攻击,大胆的向 渥伦斯基表达了火一般的爱慕之情,俩人很快坠入情网。安娜因私情怀孕,虽切 齿痛悔,又大病一场,但还是弃家而走。这也许是女人共性的悲哀,把自我全放 在一个男人身上。安娜也不例外。与渥伦斯基在一起,她体验了偷偷当一个情人 的甜美和紧张,品尝了私生子的痛苦和与死神相见的恐怖,经受了忏悔,认罪, 再反悔, 再决心私奔的挣扎, 享受了与爱人相伴出国旅行的幸福舒畅......她对 渥伦斯基倾注了全部的爱。 可是安娜并没有意识到,她那如火如荼的爱伤害了渥 伦斯基的自由,她想控制他的全部生活,甚至垂死挣扎时,还自己以为“他不敢 不爱我,不能不爱我” 。渥伦斯基感到她的爱是“沉重”的, “阴沉”的。所以他 逃避安娜,这无疑是安娜走上极端的一个重要因素。 临死前的安娜不再信任任何人,她怀疑渥伦斯基与索多金娜幽会,怀疑 真心爱她的吉蒂和朵丽看不起她。她的思想行为处处走极端,觉得她“从来没有 像恨渥伦斯基这样恨过任何人” ,决心要用死来报复他,一会儿跟他大吵大闹, 一会儿低三下四的向他认错。 她突然有了很多错觉, 一会儿像见到了儿子谢辽沙, 一会儿好象渥伦斯基在亲吻她, 一会儿听见渥伦斯基在说粗鲁的话,她忽然梦见 一个小老头在敲一块铁板。她莫名奇妙的恐惧,不感一个人呆在家里。她竟会忘 记自己梳过头没有,忘记自己身在什么地方,她盲然不知所措,烦

躁不安,胡思 乱想,她忽然想起十七岁时跟姑妈去朝拜三圣修道院的情景。她一反常态,满怀 恶意对待别人,她故意在吉蒂面前说, “你丈夫来找过我,我非常喜欢他。 ,并且 明知自己不是好意。 她忽然热衷于梳妆打扮,心想只要打扮的漂亮了渥伦斯基就 不会离开她。她一会儿决心去死,一会儿又自言自语“不啊,怎么都行,只要能 活着” ......安娜就是在这样的心理状态混乱和自我误导下一步步走到那火车轮 下...... 安娜的悲剧是她性格与社会环境发生冲突的必然结果.安娜感情强烈而 真挚,她鄙视那些虚伪的贵妇人,她追求个性解放,大胆公开自己的恋情.冲破上 流社会的精神束缚,敢于对上流社会虚伪的道德和家庭秩序挑战。她用于舍弃一 切,不惜背弃丈夫,舍弃儿子.这一点在于当时和我国的封建传统观念有些违背道 德。但她不甘做虚伪,冷漠,枯燥的大官僚的玩物,破坏了贵族伪善的家庭秩序, 去追求真正的爱情.她并不为上流社会的地位而遗憾,只是感到愤恨。 她不为离开 卡列宁而后悔。但去感到负罪感的折磨.她把爱情当作生命,生.死都是为了爱. 她与渥伦斯基同居,这种行为本身就是对上流社会的挑战,上流社会对她进行了 严厉的惩罚.当她意示到渥伦斯基对她冷淡, 而且已无路可走,生活把她逼上了绝 路.她没有身份,卡列宁不和她离婚,不让她见儿子折磨她.在那种环境中,她惶 恐畏惧,精神极度紧张。而安娜却选错了对象,花花公子渥伦斯基不理解安娜的 心情,灵魂里有很多恩德, 觉得安娜身体变坏的时候就不爱她了.而安娜爱他愿意 为他牺牲一切,但他舍不得功名,舍不得上流社会.他在安娜的悲剧中成了彼得堡 上流社会摧残安娜的一个工具。是他使安娜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所以说,杀死 安娜的是那个她生活在其中,包括她的丈夫,她的情人在内的上流社会。尽管她 向整个封建社会挑战,敢于冲破樊笼,追求幸福,追求自由,但她还是摆脱不了 外界的压力和心灵的束缚,她是整个社会制度和观念体系的在劫难逃的牺牲品。关于安娜这个形象,自其诞生以来,古今中外,众说纷纭,不同阶层不同世界观 不同时代的人都有不同的观点。安娜是一个性格极其复杂,极其矛盾的形象,有 她积极、进步的方面,也有她消极、落后的一面,今天如何全面深入地分析她的 性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仍具有很深刻的意义。 <一>安娜是一个资质优美,有很高文化教养的贵族女子,在俄国贵族资产 阶级社会里, 她象芜草丛中的奇葩, 她不是一般的美, 而是惊人的美, 她的聪慧、 典雅、质朴、活跃,她的单纯、沉静、从容、高贵,使

得她在各种场合下出现都 是美艳绝伦的。 对安娜一直怀有成见的列文,都为她的美为她的丰富活跃的精神世界所吸 引, 她那在瞬间由悠闲恬静而又显得那么优美端丽突然变为好奇、气愤和傲慢的 神情,她的美貌、聪明和良好的教养,都深深打动了他,使他不由地在内心里赞 叹道: “这是怎样一个女人!“一个多么出色、可爱、逗人怜惜的女人!“这个 ” ” 活人身上带着一种新鲜的动人心魄的风度。“同她谈话是一种乐事,而倾听她的 ” 谈话更是一种乐事。 ”短暂的会面,便使列文依依不舍地离安娜而去时,他“又 望了望那幅画像和她的姿影, 他感到对她发生了一种连他自己都觉得惊讶的一往 情深的怜惜的心情。 ” 在欢腾的舞会上,吉娣眼睁睁地瞧着渥伦斯基谦卑、驯从地投向安娜,并被 安娜所接受,安娜夺去了她的爱情和幸福,成了她的情敌,可她却仍然被安娜的 “超自然的力量”的美所深深吸引。她“愈来愈叹赏她” ,安娜“那穿着简朴的 黑衣裳的姿态是迷人的, 她那戴着手镯的圆圆的手臂是迷人的,她那挂着一串珍 珠的结实的颈项是迷人的, 她的松乱的卷发是迷人的,她那生气勃勃的美丽的脸 蛋是迷人的。 ”吉娣感到安娜是“生活在另一个复杂多端诗意葱茏的更崇高的世 界,那世界是吉娣所望尘莫及的。 ” 安娜的美不仅溢于言表,更富于内心,她心地善良,单纯自然,感情热烈真 挚, 对不幸的人怀着深厚的同情。 她对受了欺骗的杜丽表现了无限的关切、 温柔、 真挚、善良和友爱的感情。如此一位优美的女性,她所追求的不过是真挚的爱情 与母爱,可她的追求由一开始便注定了无尽的悲剧结局。 安娜是一个诚实、勇敢、正直、有高度人格尊严感的女性,当她一经接受渥 伦斯基的爱情以后, 她就再也不能容忍自己原来的 “虚伪与欺骗” 的生活处境了。 她勇敢地向丈夫跟旧生活决裂,她说: “我知道了我不能再欺骗自己,我是活人, 罪不在我,上帝生就我这样一个人,我要爱情,我要生活。 ”她是一个正直而不 放荡的女人,她追求真挚的爱情,她曾对渥伦斯基说: “爱,我所以不喜欢那个 字眼,就正因为它对于我有太多的意义,远非你所能理解的。 ”安娜挣扎在贵族 社会虚伪的污泥里,极力想得到超脱,她追求“真正的人的生活” ,在她心目中, 妇女不是被玩弄的对象,不是男性生活的点缀品,她们是活生生的人,有感情, 有渴望,有人格,有尊严。她将自己的追求寄托在真挚的爱情里,企图寻到一条 道路来彻底解放自己和人格, 这种爱并不是抽象的概念, 也不是至高无上的目标, 而是

有着极其深刻的内涵, 为此, 她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 包括她的家庭、 名誉、 社会地位、还有她最深爱的儿子。 作家花了大量的笔墨写安娜体态和精神的美,不是偶然的。安娜的美,对作 品的主题思想和情节结构以及作品人物,特别是对安娜本人的命运,都是有重要 的作用。鲁迅说过,悲剧就是将美丽的东西撕毁给人看。如果没有安娜的震撼人 心的美,便没有渥伦斯基跟安娜的爱情,便没有卡列宁家的破裂,更没有安娜悲 剧结局一百年来带给人们深深的震撼! <二>当我们向安娜的美倾予由衷的叹赏时, 我们不能不为其悲剧的结局痛 心疾首。如此一个优美动人的女性,她的要求不过是真挚的母爱与情爱,这个正 当的生活权利, 却被冷酷无情的贵族社会分裂并对立起来,成了一个不可能实现 的奢想!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安娜对真挚爱情的追求与上流社会虚伪腐败的道德观念之间的不可调和的 冲突, 是安娜悲剧的主要原因。 这种种冲突首先表现在她与丈夫卡列宁的矛盾 斗争中, 属于彼得堡官僚集团的卡列宁是个残酷无情的沙皇官僚制度的化身。他 在生活中孜孜以求的只是勋章和官爵,在他看来,他之所以需要一个家庭,并非 出于爱情的需要,而是因为他在仕途上少不了这样一个点缀品。安娜一再,卡列 宁“不是男子,不是人,他是木偶” ,是“一架官僚机器,当他生气的时候简直 是一架凶狠的机器”“想得到功名,想升官,这便是他灵魂中所有的东西! 。 “至 于高尚的理想,对文化,对宗教的爱好,这些都不过是为了升官的许多敲门砖罢 了” 。在安娜心目中,卡列宁是个虚伪的人,安娜说, “他乐于游泳在虚伪里,正 象鱼在水里游泳一样。 ”卡列宁这种冷漠、虚伪、一心想往上爬的思想,他那种 令人憎恶的性格,是安娜所不能容忍的,安娜痛切地感到婚后“八年来” ,卡列 宁摧残了活在她“体内的一切的东西” 。安娜说: “他甚至一次也没有想过我是一 个需要爱情的活的女人。 ”这一种无爱的家庭,由一开始结合就埋下了巨大的危 机,而当“维特式”的热情的渥伦斯基一出现,安娜心中的压抑已久的感情便一 发不可收拾。她于是再也不能容忍卡列宁式的“虚伪与欺骗” ,不顾一切,牺牲 一切地与渥伦斯基结合了。 把安娜逼死的当然不止卡列宁一个人,而是整个上流社会。恩格斯分析《人 间喜剧》的形象时指出: “在贵妇人的生活里,对丈夫的不忠只不过是维护自己 的一种方式, 这和她们在婚姻上听人摆布的方式是完全适应的。 ” (恩格斯 《致玛。 哈克奈斯》 )安娜的不贞,在上流社会本是不

足为奇的。不同的是,她们能“单 纯地甚至快活地”过双重甚至多重的“爱情”生活,而感情真诚、严肃认真的安 娜只能“从悲剧的方面”去看这种生活,感到虚伪,可耻,无法忍受。培脱西怂 恿渥伦斯基追求安娜, 渥伦斯基的母亲也赞许儿子在安娜身上取得的成功,但是 当她们看到这并非一场社交界司空见惯的风流韵事,而是认真的爱情时,立刻视 为大逆不道。安娜不见容于上流社会,不是由于她的“红杏出墙” ,而是由于她 竟敢公开这种爱情,公然对贵族社会虚伪的道德观念挑战,在这个社会里,伪善 的莉蒂亚自诩为“社会的良心” ,淫荡无耻的培脱西们竟是这个社会的“精华的 精华” ,虚妄无能的卡列宁是整个社会的“支柱” ,这样的社会不可能给予安娜正 当的生活要求的肯定与人格尊严的承认。安娜悲剧的根源便在这罪恶的社会。 安娜自身性格的矛盾是悲剧内在因素。 一方面,安娜是勇敢的,她始终不悔自己选择的道路: “假使一切要从头再 来,也还是会一样的。 ”她鄙视那班贵族男女堕落虚伪的生活,在剧院里她向整 个社交界抬起了高傲的惊人美丽的头。 另一方面,安娜性格自身便有着不可弥补的局限性,面对社会,她勇敢地挑 明自己对自由爱情与独立和要求,她曾对渥伦斯基说: “你要明白,自从我爱上 你以后, 在我一切都变了。 在我只有一件东西, 一件东西----那就是你的爱! ” “一切都完了,我除了你以外甚么都没有了。请记住这个吧! ”她变成了攀扶在 渥伦斯基这棵树上的一条青藤,树倒藤亡。渥伦斯基成了她生活中和全部意义, 一旦失去他的爱, 她的生命便不可挽回地灰飞烟灭。她渴望渥伦斯基尊重她的感 情,把她当作朋友和知已,而非情妇。但她没有意识到更不知如何才能争取到这 种平等与恒久的爱情,她像一只迷途的羔羊,一切都被操纵在渥伦斯基的手里, 甚至在每一次口角之后都吓得浑身发抖。 她内心永无休止的矛盾与痛苦源于她对 生活对自己目前处境的迷惘与恐惧,她的生活,她的信仰和她的追求都找不到一 个平衡的支点,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她本能地反抗一切,又本能地忍受着一切的 冲击。她爱得愈深便愈没有安全感。到了最后,她甚至被迫使用一般上流妇女使 用的靠姿色与服装去吸引渥伦斯基的视线。企图牵住他日益冷淡的爱情。 愈是临近悲剧的结局,安娜的内心矛盾冲突就愈是复杂,深刻,尖锐。她一 会儿恨得那么深沉,一会儿又爱得那么热烈;一会儿她表现得那么坚强勇敢,一 会儿又显得那么软弱怯懦; 一会儿她觉得自己有一千个理由值得骄傲,一

篇五:安娜卡列尼娜书评

安娜·卡列尼娜的幸与不幸

——《安娜·卡列尼娜》书评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家,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这三部小说三部是托尔斯泰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安娜·卡列尼娜》在这三部代表作中有其特殊的重要性,它是这三部巨著之中艺术上最为完整的一部,并且深刻的反映了托尔斯泰的思想,可以称之为代表作中的代表作。

《安娜·卡列尼娜》的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外表美丽、感情丰富、充满活力的年轻女人。她由姑母包办下嫁给了彼得堡官僚卡列宁为妻,从此便成为了一个贤妻良母。一次偶然的机会,她与风流倜傥的渥伦斯基相遇并坠人情网并因此怀孕。安娜·卡列尼娜因此而大病一场,并最终离家出走,投入了渥伦斯基的怀抱。她所面对的是整个上流社会的敌意,她奋然反抗,最终与渥伦斯基的感情出现裂痕。最后,她选择了卧轨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对于安娜·卡列尼娜这个女主人公,不管是在托尔斯泰笔下的人物形象中还是在文学长河中,安娜都算得上是一个塑造地相当丰满的人物形象,她以蓬勃的生命力和震撼人心的悲剧性命运深深打动了每一个人。下面,我将从安娜的幸与不幸两个方面来对安娜这个人物形象来进行简单分析。

首先,安娜是不幸的。安娜父母早逝,寄居在姑母家里,后来由姑母包办嫁给了比她大二十岁的大官僚卡列宁。应该说,安娜与卡列宁之间并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卡列宁这个大官僚,野心勃勃,十分虚伪,一心只想向上爬,这就是他生命全部的意义。他最关心的是如何打败自己的政敌,巩固自己的官场地位,他根本不关心妻子的感情生活。和这种“官僚机器”生活在一起,对于感情非常丰富细腻的安娜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折磨。在渥伦斯基国外的庄园里,安娜也曾体验过短暂的“不可原谅的幸福”。她丢弃母亲的天职,但内心却无法掩饰因失去儿子而产生的痛苦;同时,安娜也一直摆脱不掉有罪的妻子的意识。她的灵魂备受折磨。而对渥伦斯基的爱又不可能得到相应的回报,安娜绝望了,她在临终前满含怨愤地喊出:“一切全是虚伪、全是谎言、全是欺骗、全是罪恶。”安娜的卧轨自杀为她悲剧性的一生划上了一个句号。

同时,在我看来,安娜虽然一生备受煎熬,但是她也曾有过难得的幸福时光。吉蒂也曾发现安娜的单纯、自然、优美、快乐和活力所散发出来的魅力。但是和卡列宁这种“官僚机器”生活在一起,无疑是埋没了安娜的这种魅力。风度翩翩、热情活泼又年轻、浑身洋溢着青春活力的渥伦斯基的出现才使安娜的枯燥的生活有了一丝生气。在渥伦斯基这里,安娜得到了她从卡列宁那里无法得到的爱情,认识到过去生活的虚伪。于是,个性解放的思想占据的安娜的心并喊出了“我要爱,我要生活”的叛逆呼声。虽然安娜所享受到的快乐时光是有限的,但是毕竟她曾经拥有过和渥伦斯基在一起的美好。如果安娜没有与渥伦斯基相爱的话,她最终也将和其他上层社会的女人一样平凡地度过一生,也不会对社会产生不屈的反叛。

总之,安娜·卡列尼娜的一生充满了幸与不幸的矛盾。她的幸在于她曾经体会到了与渥伦斯基相爱的美好并敢于冲破传统,不幸就在于她的内心仍受传统的影响并一直受到内心的折磨。夹在两者的夹缝中,安娜的内心也充满了矛盾。她的死才使她从这种痛苦和煎熬中解脱出来。虽然安娜最终的结局令人唏嘘,但安娜这一人物形象的出现却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让人们开始了无尽的反思。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