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巢湖中庙昭忠祠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3:29:18 体裁作文
巢湖中庙昭忠祠体裁作文

篇一:昭忠祠简介(1)

昭忠祠

昭忠祠位于巢湖中庙东侧约200米处,它坐南朝北,襟巢湖,面姥山,气势恢宏。祠由门厅、正殿组成,占地面积约18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700平方米。正殿为7间宫殿式建筑,梁柱粗大,殿宽敞,是巢湖境内最大的古建筑。 光绪十八年(1892)二月,李鸿章根据统领武毅军直隶提督叶志超等人的联名请求,以文华殿大学士、太子太保、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名义向清廷上《巢湖建淮军昭忠祠摺》,表明庐州为淮军创始之地和淮军将士的故乡,自淮军创建之后,“戡定全吴,肃清二捻,战伐之迹遍于浙闽江皖鄂豫直东各省”,“迄今拱卫畿疆,东至营青,南迄闽广,屹为海防得力之师”,但“庐州为淮军创始之地,祠祀至今缺然”,“庐州为各将士故乡,亲见从前治军缔造,之勤捍卫之绩,其后父兄子弟从征四方,长往不返,岁时霜露,良足感伤,各省皆有祠祀,而本郡独无”,请求于庐江府城东南巢湖之中庙隙地捐建淮军昭忠祠,清延允准之后开始兴建。祠成之时,李鸿章特命安徽桐城特派名士吴汝纶为之作记,吴汝纶即作《合肥淮军昭忠祠记》,回顾了清代军制的变革及淮军的兴起,以及清代昭忠祠制度之起源、淮军昭忠祠的兴建等。 目前,昭忠祠已被列入巢湖市级文物护单位。

篇二:中庙风物记

中 庙 风 物 记

近时笔者小驻中庙,暇间细游周边,或瞻古迹存余,寻自然景物,或驻足岸矶,观湖天一色之无边迷茫,听轻浪吻沙之浅唱低吟,不时沉入对大自然的陶醉,对历史往事的追思,于是临窗面湖,敲键抒忱,形成这篇中庙风物记。

倘若将巢湖的形状看成一个孕育在母亲腹中的胎儿的话,那么中庙正处在这个胎儿脐带的位置,所以笔者将中庙称做巢湖之脐。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出中庙这样一个三面环水的半岛,历史的烟云流淌在这里留存下丰富的名胜古迹,巢湖之水营造出这一湾江淮间丰沃的鱼米之乡,徽土文化的滋润、江南江北文化的交汇,形成了中庙独特的乡土风情。

一、途中节点:施口大桥、六家畈与四顶山

环湖大道通车后,中庙距合肥甚近,驱车前往,途中有两个需要提及的地方。

首先是经过湿地公园后向前去不远处,湖边有一个村庄叫施口村,这里是南淝河流入巢湖的地方,施口村于河湖交汇处的东面,这里一河相隔曾阻断合肥市区直去忠庙的路,非绕道撮镇不可,而前年修成的南淝河大桥(又名施口大桥)是合肥市最长的一座跨河大桥,这座壮观的矮塔斜拉桥为母亲河增添了一道靓丽彩虹,牵起了市区直达忠庙的连襟通道,如今从滨湖新区驱车循环湖大道前往忠庙小镇,不过二十分钟车程,途中环湖大道随湖岸蜿蜒伸展,一边是参差延伸的大片绿色湿地,一边有波光鳞鳞的湖面漂忽着星星点点的艨艟小舟,山景水色,湖光船影,吸引许多人停车路边驻足观赏。 其次在途中路边近中庙的地方,有一个不寻常的村庄,名六家畈。此村源于南宋时婺源人吴宛廷迁居湖边茶壶山东,有孙六人再迁至此从事农耕,人丁兴旺,蔚然成村,故名六家畈。八百多年来,吴姓聚族而居,商修事业、农耕先畴,竟发展成为合肥东乡闻名遐迩的名门望族。四世祖吴桢、吴良为明朝靖海侯、江阴侯。五世祖吴镒为监察御史,继后巍科显宦不断,因而有大量的明清建筑的古民居。

这座村庄的不寻常处,还在于清朝末年,村里一批人追随李鸿章当了淮军,因镇压太平天国有功而升官发财,返乡后他们大兴土木,建起了一座座深宅大院。自近代以来,这里人才辈出,走出了上百名淮军将领,如李鸿章淮军悍将吴伯华,国民革命时期,又有几十位国民党高级将领出自村里,有民国陆军、海军司令罗开榜、吴佩之等。在村里的吴氏宗祠里,还悬有吴桐仁、吴中英、吴佩之三位中将的金字直匾,厅的两边还挂有民初大总统黎元洪、冯国璋等人颁送的匾额。到解放后,不少六家畈籍国民党高官及家属避走台湾,有的迁居香港、澳门等地,六家畈成了安徽省最大的侨乡。据相关数据显示,六家畈籍的华人华侨有二千多人,分布在美国、英国等17个国家或地区。

六家畈古民居群是江淮地区保存比较大的古建筑群,也为吴氏族人所建,房屋均属徽派建筑,砖木结构,砖雕木雕精细,青砖灰瓦,齐山飞檐,每栋房屋两边设有风火墙,建工考究。其中吴毓兰府宅已经过修缮,再现当时情景,是一个值得游人顺路观瞻的一个好景点。

(远看六家畈村) 在六家畈之西、濒临巢湖处有一古塔,名曰振湖塔,是合肥地区唯一保存尚好的古塔。此塔为六家畈吴氏宗族之风水宝塔。塔显六棱形,高十二丈,七层,建于清光绪十八年。整座塔雕刻精美,其塔最上层顶端绘有仙鹤,凌空欲飞,苍劲有姿、

塔之每层周角上均系有铜铃,每当风吹铃动,叮当作响,颇令人发思古之幽情。登塔远眺,更是瞰览巢湖风光之绝佳处。

(六家畈的振湖塔) 在六家畈与中庙之间,在紧邻中庙的地方,还有一座流传着许多道教传说的四顶山。相传东汉道教大师魏伯阳曾在此炼丹。魏伯阳乃东汉道教祖师,是道教最著名的炼丹理论家,他在道教史上的重要贡献在于,在继承古代《龙虎经》炼丹的基础上,将炼丹方法具体化,亲自反复实践,把炼丹过程详细地记录下来,达到了当时炼丹水平的最高峰。他所作的《周易参同契》流传至今,被后世尊为“万古丹经王”。传说他当年炼丹时山上留下的丹砂、仙粉,辉映朝霞,放射异彩。四顶朝霞先后被列为“庐阳八景”和“巢湖八景”之一。四顶山上有炼丹池、朝霞寺、朝霞书院、滴芦井等名胜古迹;有青蛙石、鹦鹉石、钓鱼台、都堂石等奇石异景,四顶山正在被开发为旅游风景区,算是去中庙途中值得一睹的地方。

二、巨石矶上的寺庙——中庙

中庙,合肥人又称之为忠庙,途中的标牌也各不相同。究竟是中庙还是忠庙?从地理上看,中庙的位置居于八百里巢湖北岸的腰处,是陆地伸入湖中的一条半岛,古因居巢州、庐州中间,也处于八百里巢湖的中间位置,故曰“中庙”。中庙始建于东吴赤乌二年,历代屡废屡修,由于历代香火旺盛,素有“南九华,北中庙”之说。至清朝末年,李鸿章奏清廷在中庙旁边建起昭忠祠,祭祀众多在多年征战中捐躯沙场的淮军将士,故渐被人们称为忠庙。两个名称,各具内涵,笔者也感到难以取舍。

踏入中庙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牌坊,上书“湖天第一胜境”,是皖籍佛学大家赵朴初先生手书。再住前去,有一石级向下,当地人称之为“十八沓”。“十八沓”下面便是伸入湖中的半岛,现在称之为阳光步行街,一大片古朴典雅的徽派建筑群映入眼帘。这是一条半面临湖、半面商业的小街,每逢节假日,游人不绝,便露出些繁华的光景。走完这段小街至尽头,便是中庙,中庙镇就是因这座寺庙的存在而逐渐兴起的。

(从十八沓上眺中庙)

(十八沓下的阳光步行街)

笔者近邻,有一原省京剧徽剧院的艺术人夫妇,女士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居士,每日定时打坐,沉缓苍凉的大悲咒乐声悠然飘扬在湖畔,与不远处的中庙氛围倒是十分和谐。蒙她导引,我们进入了中庙。

(巨石矶上的中庙)

中庙建在半岛尽头突出湖中的一块巨石矶上,石矶色如丹砂,突石临流,形如飞凤,称“凤凰台”。笔者曾问及当地村民,这半岛孤伸入湖中,千百年来三面遭水拍浪击,何缘独存呢?村民告诉我,他们祖辈居于此,这脚下都是坚硬的大石,中庙所在的地方更是一块硕大的突出湖面的石矶,故虽常年惊涛冲击,而巍峨挺立。古庙坐北朝南,横峙湖岸,凌空映波,殿高压云。庙门上有“巢湖中庙”书刻。整个庙宇楼阁重檐飞出,似丹凤之冠,在晚霞的照射下,灿灿生辉。明代正德年间江西道巡按御史储良材曾作《中庙》,诗道:“湖上高楼

四面开,夕阳徒倚首重回。气吞吴楚千帆落,影动星河五夜来。罗隐诗留仍水殿,伯阳仙去只山隈。长空送目云霞晚,两腋天风下凤台。”其中三四两句早已传为名句。

自汉代以来,中庙历代屡废屡修,在光绪15年,李鸿章倡议集资修庙,盛时共有庙舍70

余间。在中国历史上,佛道两家各有所源,有过相互诋毁、却又相互影响共存的经历,据说,这中庙在汉代初建时,供奉的是道教人物碧霞元君,传说她是东岳大帝的女儿,因常年与父生活在泰山之颠,十分向往自由的生活,故托梦给上山进香的一位道士。这道士便在梦中答应碧霞姑娘,帮助她追寻自由的生活。第二天,天刚蒙蒙亮,这名道士溜进碧霞宫,背起碧霞元君的神像,一路狂奔,落户在巢湖北岸,从此供奉在这庙中,成了中庙千年供奉的至尊女神“中庙娘娘”。这样说来,中庙本来是道观。中庙附近的四顶山也传说是东汉道教祖师、炼丹理论家魏伯阳修道炼丹之所,山上有炼丹炉、灶遗迹。旧时传言,山上炉灶虽空,丹气常在,于石隙中的丹砂残余,时而焕发出艳丽烛天之光彩,故有“四顶朝霞 ”之景,也是前面储良材诗“伯阳仙去只山隈”句的典故出处,四顶山正在被开发为巢湖边的一个旅游景区。

但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代,佛教开始盛行,君王尊佛抑道,影响所至,中庙这个原先的道观也就逐渐变成了佛教寺院了。虽然变了,但庙中依然有许多道教的陈设,佛道两教在中庙里相容相安,你看,在中庙门首,赫然树立着一双对头杆,头杆是道观中道士作法时悬挂咒符用的,一般佛寺前面是不大可能有如此高大对称的头杆。进入大殿,迎面一幅对联:“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便知道中间供奉的是弥勒佛。进入二殿,天井院里有一口水井。这口水井下连洞穴,洞穴与湖水相连,湖水渗入成了井水,四周是水,却要掘井,大概还是井水更为清淳甘甜吧。中庙座落在这块布满洞穴的石矶上长达2000年之久,堪称奇观。二进供奉的是地藏菩萨,与九华山同,看来地藏菩萨与安徽是很有缘份的。后面的第三重宝殿——藏经阁,据说原为三层全木结构,可惜在1948年冬季遭受火灾,全部被烧毁。今天游人所见的第三殿是上个世纪90年代重新修建的,如今底层供奉着观音娘娘,而楼上,至今供奉的仍然是“中庙娘娘”,也就是道教的碧霞元君,农历四月十八娘娘生日会期间,人们仍然要来专门向碧霞元君朝拜。两教合一、寺庙道观共存的供奉,有些奇怪,也算是中庙的一大特色了。如今的年轻人来此朝圣,见了彩塑泥像就乱磕头,也不大讲究哪位是佛教祖师,哪位是道教娘娘了。

目前中庙正在扩建,扩大的部分多在湖中打桩作为基础,现在已经基本建成,正在进行内部装修,扩建后的建筑群更为庞大壮观,表现出临湖矗起、波涛拥立的风范。

三、昭忠祠,淮军魂兮归来

(昭忠祠)

中庙最触动人心,引发游人的历史沉重悲壮感和沧桑感的还是昭忠祠。

昭忠祠是我国古代为纪念卫国战争中阵亡的将士而建的庙宇或祠堂,以昭示忠良将士之意而名。全国有四大昭忠祠,即京师昭忠祠、福建福州昭忠祠、安徽巢湖中庙昭忠祠、辽宁营口昭忠祠。说起昭忠祠,令人想起日本的靖国神社,虽有性质之别,其实功用相近。据《清史稿》记载,雍正皇帝提出要把“自太祖创业后”为捍卫大清江山捐躯的“将帅之臣、守土之官”以及偏裨士卒都供奉祭祀起来,以表彰他们的忠勤节烈,作为天下的楷模,始建京师昭忠祠。咸丰以后,淮军崛起,逐渐成为拱卫大清王朝的国防军主力,无数淮军将士血洒疆场,亡魂遍野,于是在淮军发源的故乡,建起了这座昭忠祠。

中庙的昭忠祠就在寺庙旁边,相距不过百米,乃李鸿章为纪念淮军将士而奏请清廷敕建,又称淮军祠。这是一座古朴典雅、保存仍算完好的清末古建筑。它坐北朝南,襟巢湖面姥山,气势恢宏。祠由门厅、正殿、两厢组成,共30间,全部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正殿为7间宫殿式建筑,梁、柱粗大,殿宽敞,是巢湖市境内最大的古建筑。

最近安徽电视台拍摄了一部电视纪录片《淮军》,为我们再现了淮军从在战乱中崛起、又被历史潮流所吞没的可歌可泣的一段悲壮历史。淮军作为中国近代国防军的主力,其大批将领都是从巢湖岸边走出去的士绅子弟和农民,创建之始便以褴褛之乡勇6500人船运上海,加入死保上海、攻陷天京的血战,其代表人物有抗法保台、取得基隆大捷,被台湾人民尊为“台湾之父”的刘铭传;有平定朝鲜内乱,抵御日本入侵,深受朝鲜人拥戴的吴长庆;有英勇抗击八国联军,血洒天津城头的聂士成;有英勇机智抗击法国侵略者取得镇南关大捷的刘秉璋;有在甲午战争中,奋力杀敌以身殉国的丁汝昌,还有众多将士与战舰一起身沉黄海??他们都是从巢湖岸边走出去的人。以李鸿章创办的淮军各营,大都是由乡邻宗族组成的子弟兵,如俗话云:“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他们在连年的烽火征战中,付出了无数的血肉之躯,化成为李鸿章和淮军大将们顶戴花翎上深深的猩红色。

李鸿章原本就是位很念旧、也很讲乡情的人,这么多将士随他血洒疆场,他不能不伤悲,如其奏章云:“父兄子弟从征四方,长往不返,岁时霜露,良足感伤。”于是奏请建祠纪念,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李鸿章对乡里子弟的情谊。

为什么要把祭祀淮军的昭忠祠建在中庙呢?一是因为淮军将士的来源主要是以肥西、肥东、合肥一带为中心的农民,二是因为,咸丰5年5月,淮军将领刘秉璋在率领团练转战到中庙后,因为好酒贪杯,暴饮而亡。此时李鸿章正率领本部团练在巢县东关一带,与清军副都统忠泰一起与太平军激战。李鸿章接到讣告后,急往奔丧。他走后不久,巢湖的清军就被太平军打得全军覆没,李鸿章因为奔丧捡回了一条性命,便认为中庙是他得以起死回生的“吉地”,因此便在捐资修建中庙后,在附近再兴建一座祠堂。

昭忠祠原为三路两进建筑,原建筑高大的门楼前有石兽分列。并树有巍峨的旗杆。现存第二路门厅侧房和三路正厅享堂,正厅是供奉淮军阵亡高级将领神灵牌位的享堂,当年李鸿章曾亲笔题联:“比闾牙戟,誓与同仇,当年蹈刃如归,真以一心回厄运;列镇旌麾,号为极盛,此日临觞太息,应思万骨聚成功”。前台湾巡抚刘铭传是威望最高的淮系将领,在建祠时不但自己捐出数百两银子,也为昭忠祠撰写了两幅楹联,其一为:“升高以望东关,情随事迁,百战江淮如昨日;积厚仍归南岳,才为世出,再生申甫更何年”。此为回忆淮军诸将领起自草莽的往事;其二为“九州祠宇相望,魂魄有知,百岁犹思故乡乐;万古湖山不改,风云所聚,群灵疑拥怒涛来”。这是联想到四海为家、为捍卫国防捐躯的淮军将士,希望这些先烈的魂魄千里回乡安息。时任莲池书院山长的桐城派大家吴汝伦当时也抱病以出众的文采和史家的慧眼,写成了一篇1800余字的《合肥淮军昭忠祠记》。祠内以图片加文字说明的形式罗列了淮军从褴褛乡勇到国防军主力征战南北、血洒疆场的各个重大战役,读来令人满面血风腥雨,喟然浩叹不已。

出入其间,感觉中华民族屈辱悲壮的近代史浓缩在这小院之间,令我不禁念起少时背诵过的《古战场文》:“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

篇三:船政文化博物馆-昭忠祠小论文

中国船政博物馆、昭忠祠

一百多年光阴流逝,当年的厂房、学舍,几经战火,没有剩下多少痕迹,令人兴起无穷感慨。究竟“船政”留给我们的是些什么呢?

马尾船政文化是福州人民涵泳拜年不懈的历史骄傲,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瑰宝。马尾,对于福州而言是一个很特别的地方,马尾船政注定是福州乃至中国近代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马尾船政文化所涵盖的“马江海战炮台、烈士墓及昭忠祠”、“福建船政建筑”。

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位于古港马尾限山东麓,是以宣扬船政文化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该馆筹建于1997年,原名为中国近代海军博物馆,2005年1月经改版后更名为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2009年获批为国家三家博物馆。福建船政学堂在中国近代高教史上的地位福建船政学堂作为中国近代第一所高等实业学堂,相当于后来的职业技术性高等专门学校或专科学校,是一般中国高等教育史所认可的。但它是否也是中国近代第一所高等学校,则是最近才有青年学者提出的新问题。

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依山而建,充分利用了山的构造,将船政文化融入其中,很自燃,很浓烈的存在于游者视野中。其最大特色是船政文化内涵深刻,有着独特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和潜在的巨大商业价值。馆内陈列分为序厅 、船政概览厅、 船政教育厅、 船政工业厅、海军根基厅、船政名人堂。呈列分为四个主题,包括船政概要、科教夙兴、产业先驱、海军根基,外加一层展厅内栩栩如生的雕塑,海军气息的古炮以及“杨武船模”的展示,这一系列的开门展,给了我们一种浓浓的船政韵味在。

那么,现在,斗胆以我的方式向大家宣传我所领略到的船政文化气息。 其一是科教夙兴,顾名思义,办学是船政文化传达的内容之一。当时,左宗棠在设局办厂的同时,开设学习条件,学习造船与驾驶。沈葆桢在“船政根本在于学堂”中也提出教育在近代工业中的重要地位。船政开始突破传统闭关自守、盲目自大的理念。船政文化培养早就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尤其是海军人才,有萨镇冰、魏翰、詹天佑、刘步蟾等等有识之士,他们无可非议地作为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而彪炳史册。

其二是产业先驱。船政师夷长技,大胆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设备、人才和管理。在船政博物馆的整个馆场中,各种特色的军用器材、向外学习基地、造舰船、造机器、造设备,甚至是后来造的飞机。在利用当代科学技术方面,船政人才独领风骚数十年。

其三是海军根基。船政是近代海防思想的重要实践,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近代海军发端于船政,马尾船政被公认为“中国海军的摇篮”和中国近代工业、科技、高等教育的发源地,创造了许多的中国第一:建造出第一艘木壳船、商船“万年清”号;第一艘巡海快船“开济”号;第一艘钢甲巡洋舰“平远”号;还有水上飞机等众多的海上军器设备的建造。孙中山曾赞许船政“足为海军根基”。

福建福州昭忠祠

昭忠祠位于福州市庆城路化民营、八角楼一带。原是王审知的故居,后晋开运三年(946年)改建为祠庙。自宋到清的1000多年中,每到立春这天,地方官员都要率官民来此祭祀,并在祠前取泥土捏成春牛,而后开始春耕。庙毁于元代,仅存一厅。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奉旨重建。清以后旧址大部分被浸圮,仅存府第前门的一部分,即今闽王祠大厅、聣太后享堂、拜剑台等。1962年重修。“文化大革命”中被毁。1981年又重修。

祠厅内有一尊王审知像,周围陈列着从王审知的宫殿遗址和墓中出土的墓志铭、青瓷和白瓷的唐碗等文物。祠内碑亭立着《恩赐琅琊王德政碑》,碑高

4.9米,宽1.87米,为唐天祐三年(906年)于兢撰、王倜书。碑文记述王审知家世及其治闽前期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政绩,还记载有当时福建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往来的史料,是研究闽国史、五代史的重要文物。

祠内还有北宋开宝七年(974年(所立重修忠懿王庙碑铭,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重修忠懿王祠碑记》以及“乞土胜地”等碑刻。

船政博物馆旁有昭忠祠。

马江海战法军取突袭战法,福建水师仓促应战,死难水陆官兵达千余人。战后部分死难官兵遗体葬在马限山麓沙滩上,后立碑并建昭忠祠,以表其功。

沿祠后山拾级而上,便是马限山炮台遗址、原英国福州领事馆分馆遗址和英国梅园监狱遗址等。

篇四:安徽巢湖:力推清朝淮军文化 再续两岸亲情

安徽巢湖:力推清朝淮军文化 再续两岸亲情

在烟波浩渺的安徽巢湖北岸,巢湖市正在对已有100多年历史的淮军总祠——昭忠祠进行翻修。待工程完工后,这里不仅会再现淮军的历史风貌,也将成为海峡两岸淮军后人纪念先祖的场所。

昭忠祠展淮军“血染风采”

记者24日来到巢湖中庙镇,昭忠祠管理员杨华说,昭忠祠是由晚清重臣、合肥人李鸿章于1892年奏请清庭后建的,用以祭奠和纪念淮军创建30年来阵亡的将士。

走进昭忠祠这座巢湖地区最大的古建筑,只见门厅和正殿古朴肃穆,保存完好,两侧的厢房则在重修。正殿内,“表奖忠勋”四字牌匾高悬,其下是淮军最高统帅李鸿章与淮军总设计师曾国藩的画像。

通过正殿墙上的一幅幅画,人们可以得知:淮军从13个营6500人起家,逐渐发展成为晚清的主要国防力量;李鸿章成立的北洋水师,主要力量也来自淮军。江淮儿女抵御外敌,在基隆、镇南关、镇海、黄海、威海卫等战役中浴血奋战的身影,每每令人难忘。 杨华说,修复后的昭忠祠将展示为国捐躯将士的事迹及淮军的发展史。 海峡两岸学术交流频繁

“从内地走向沿海,从安徽走向全国,从传统走向近代。”这是巢湖昭忠祠修复工程顾问、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员翁飞教授对淮军的评价。

翁飞说,台湾方面很重视刘铭传和淮军,海峡两岸的学术交流非常多,“这与当时淮军抗日抗法保台的历史功绩是分不开的”。曾入淮军的刘铭传是台湾建省后首任巡抚,也被称为“台湾的近代化之父”。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的祖父连横曾评价刘铭传“溯其功业,足与台湾不朽矣”。

翁飞说,淮军的“新旧交替、西学东渐所留下来的文化烙印”,也是如今学者研究晚清的珍贵资料。据其介绍,1995年,皖台共同举办“海峡两岸纪念刘铭传逝世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1998年,安徽学者受邀去台湾访问,参观了基隆炮台,二二八公园,铭传大学等地,“记得我们当时去淮军将士的墓地参观,现场很震撼,也很让人感动”;2012年,安徽肥西县的刘铭传故居被

巢湖中庙昭忠祠

增设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翁飞说:“这也是内陆省份唯一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据翁飞介绍,今年10月底,刘铭传故居还将再次邀请台湾学者前来参观、交流。 打造淮军文化旅游圈

“待到巢湖昭忠祠修复完毕后,我们会邀请一些淮军后人过来祭拜。”巢湖市文物管理所所长刘小刚说,目前已联系到近百位淮军后人。

在传承淮军文化的同时,安徽有关部门已着手制定淮军文化旅游的方案,打造中国淮军文化旅游品牌。

翁飞说:“淮军文化的根就在合肥,因此淮军文化也是安徽发展旅游业很好的资源。”据翁飞介绍,在合肥周边,还有许多淮军旧址、遗迹,不仅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军事价值和建筑艺术鉴赏价值,也形成一个淮军文化旅游圈。如巢湖中庙镇的淮军昭忠祠、李文公祠;合肥磨店是李鸿章的出生地,而位于合肥市步行街的李府则是其发达荣贵处,现李府内也陈列了许多淮军将士用过的兵器等实物;在合肥西边的大潜山、周公山和紫蓬山,则分别是淮军名将刘铭传、唐定奎、张树声和周盛波等人的故乡;还有庐江县的吴长庆故居、武壮公祠、潘鼎新祠、刘秉璋墓。

篇五:巢湖简介

目录

2011-11-25

一 历史悠久的巢湖 --------------------------------------------------------------------------3

二 巢湖的特产---------------------------------------------------------------------6

三 巢湖的景点----------------------------------------------------------------------7

四 巢湖的名人----------------------------------------------------------------------10

第一章 历史悠久的巢湖

巢湖市,因湖而得名,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约4000多年,古称“居巢”、“南巢”等。现已考证巢湖水下确有一座古城遗址,而它很可能是带着当时已相当高的文明和发达程度,在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中沉没的。巢湖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地处合肥、南京腹地,长江流经巢湖市182公里,合芜、沪蓉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依托合肥骆岗机场和芜湖万吨级外贸码头直达世界各地。

巢湖市位于安徽省中部,濒临长江,环抱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全市总面积9423平方公里,2007年总人口471万。巢湖,又称焦湖,是安徽省内最大的湖泊。巢湖水系发达,自古就号称“三百六十汊”,全国五大

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巢湖市位于省城合肥的南部,区位优越,交通便捷。淮南、合九铁路及合宁、沪蓉、合芜高速公路穿境而过。长江流经巢湖市182公里,芜湖长江大桥和铜陵长江大桥横跨长江天堑,是巢湖市连接江南的跨江通道。依托芜湖朱家桥外贸码头和合肥、南京两个航空港,可借“船”出海。巢湖汽车北站设有合肥骆岗机场异地候机楼,采取“空港快线”的方式,为巢湖当地旅客提供购票、班车接送、异地值机等“一站式”服务 巢湖是一个区位独特的地方。在共和国的版图上,很少有哪个城市能像她这样,襟江而又拥湖。大江大湖在这里交汇,江南江北文化在这里集聚。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把她造就为江北的“鱼米之乡”,历史的烟云赋予她丰

富的名胜古迹,长江巢湖之水哺育出一辈又一辈历史名人,为今天的巢湖留下了珍贵的自然和历史遗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名胜文化资源。

巢湖地域是古人类最早的发源地之一。距今三十万年的“人”、二十万年的“银屏智人”和五千年前“中国最早的城 市”凌家滩文化遗址,印记了人类祖先从猿人到智人再到现代人一步步进化的历史,展示了从旧石器期到铁器时期直到新石器时期人类创造的最早的古代文明。三大遗址的发掘,震惊了国内外考古界和史学界,打破了长期以来长江和巢湖流域被认为不可能是人类发源地的历史论断

巢湖是“巢湖水师”的发源地。元朝末年,居巢人俞廷玉父子并廖永安弟兄,为保护乡里聚兵巢湖,在湖心姥山岛建水寨,修船圹,训练水师。正是这个水师,在裕溪口打败元军,救出朱元璋,并相助朱元璋挥师渡江,为明朝建业建立了卓越功勋,俞氏父子四人因此被册封为“两公两侯”。俞府宗祠和姥山南圹遗址,至今印记着这个鲜为人知的历史功绩。

巢湖是“淮军文化”的摇篮。李鸿章在巢湖中庙水域集中编练中国淮军,一批著名爱国将领——庐江籍“五大督抚”丁汝昌、吴长庆、吴赞成、刘秉璋、潘鼎新,肥西籍的刘铭传,正是从这里走向疆场,走向台湾,在抗法战争、甲午战争和抵抗八国联军三大战争中屡建奇功。淮军在巢湖的遗存很多,以中庙镇的淮军“总祠堂”昭忠祠、李文公祠、姥山的文峰塔,烔炀镇的李鸿章当铺为中心,从庐江的吴长庆故居、武壮公祠、潘鼎新祠、刘秉璋墓,到居巢区、无为县的丁汝昌的故居和墓园,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淮军文化圈,不仅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军事价值和建筑艺术鉴赏价值,而且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阵地。

巢湖是现代革命的纪念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雄的巢湖儿女继承和发扬先辈们的光荣传统,在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积极参军,踊跃支前,为保卫祖国浴血奋战。农民在这里组织暴动,新四军在这里打响了抗战第一枪,中国人民解放军从这里“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留下了罗家咀和六洲暴动、新四军七师司令部和新四军江北指挥部、蒋家河口战斗和渡江战役等很多旧址及纪念塔、纪念碑、纪念馆等,成为当今红色旅游的重要去处。

巢湖是历史名人的故里。这里英才辈出,群星璀璨。从秦末谋略家范增,三国名将周瑜,到唐宋著名诗人张籍、张孝祥、杜默、杨杰;从清朝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广东水师提督吴长庆、福建巡抚吴赞成、四川总督刘秉璋、广西巡抚潘鼎,到现代“革命先驱”李慰农、陈原道,“民族之雄”戴安澜,“巢湖四上将”冯玉祥、张治中、李克农、温宗仁,以及当代书法大家林散之、画家童雪鸿、诗人田间、奥运冠军许海峰等,都出生在这块沃土上。他们不仅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还在家乡留下了诸多不可复制的历史胎记和现实外延,其中冯、张、李三上将故居定为国家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巢湖历来是政治家和文学家们的涉足之地。中国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从三国曹操,晋代王羲之,到唐代李白、杜牧、罗隐、刘禹锡,宋代欧阳修、王安石、米芾、陆游、杨万里;从明清朱元璋、李鸿章、石涛,一直到现代朱德、刘伯承、胡耀邦、郭沫若,当代的江泽民、朱镕基等,他们或游览和视察巢湖,或戎马和任职巢湖,在这里留下了诸多历史名胜、传世墨宝和千古绝唱,极大地丰富和提升了巢湖的历史名胜文化。

盖言之,以龙潭洞“和县猿人”、银山“银屏智人"”、凌家滩古人类遗址为经典的古猿人文化,以古昭关、霸王祠、东关、南圹、范增墓、周瑜墓为历史遗痕的古战场文化,以刘禹锡陋室、米芾宝晋斋、“巢湖三上将”旧居为代表的名人名居文化,以昭忠祠、李氏宗祠、武壮祠、丁汝昌墓园等众多名胜组成的淮军文化,以中庙、姥山塔、镇淮楼为标志的古建筑文化,这五大文化构成历史名胜的五大基石,使得巢湖地域文化底蕴古朴厚重,熠熠生辉。 巢湖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品种丰富多样,特色鲜明,主要菜系属徽菜系,讲究刀工,制作精细,汤汁鲜美,色香味俱佳。在这里可以品尝到驰名中外的“巢湖三珍”、“长江三鲜”,久负盛名的东关老鹅汤、无为板鸭、香雪牌板鸭、庐江小红头,可口的和县油炸麻雀等;巢湖名席:鱼席、鹅席、野味席、家常席会给你留下深刻印象;巢湖中垾农民美食城、遍布城乡的饮食大排档,会让你乘着游兴,尽情品尝而流连忘返。

居巢区旗鼓山,是项羽谋臣范增的故土。这里“鼓打旗摇凤点头”的青山秀水,向人们诉说着两千年前历史的辉煌与遗憾:正是由于“当年亚父出居巢”,辅楚反秦,项王才得以完成千秋大业;但也正由于项羽后来不听从他的计谋,在他导演的“鸿门宴”上没有杀掉刘邦,才出现自刎乌江的悲剧结局。

秦汉之后,巢湖又是三国争雄的古战场。曹操占据巢湖水乡,与吴国孙权在这里展开长达数十年的“拉锯战”,周瑜英勇善战,与曹操十战濡须河,终使曹操“四越巢湖而不成”。周瑜和小乔之墓今犹在,“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的千古佳句,以及周郎墩、都督山的传说至今为民间广泛传诵。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