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莽作孩儿塔序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5:34:44 字数作文
篇一:白莽作孩儿塔序练习
阅读鲁迅的短文,回答18-20题。(18分)
白莽作《孩儿塔》序
春天去了一大半了,还是冷;加上整天的下雨,淅淅沥沥,深夜独坐,听得令人有些凄凉,也因为午后得到一封远道寄来的信,要我给白莽的遗诗写一点序文之类;那信的开首说道:“我的亡友白莽,恐怕你是知道的罢。??”——这就使我更加惆怅。
说起白莽来,——不错,我知道的。四年之前,我曾经写过一篇《为忘却的记念》,要将他们忘却。他们就义了已经足有五个年头了,我的记忆上,早又蒙上许多新鲜的血迹;这一提,他的年青的相貌就又在我的眼前出现,像活着一样,热天穿着大棉袍,满脸油汗,笑笑的对我说道:“这是第三回了。自己出来的。前两回都是哥哥保出,他一保就要干涉我,这回我不去通知他了。??”——我前一回的文章上是猜错的,这哥哥才是徐培根,航空署长,终于和他成了殊途同归的兄弟;他却叫徐白,较普通的笔名是殷夫。
一个人如果还有友情,那么,收存亡友的遗文真如捏着一团火,常要觉得寝食不安,给它企图流布的。这心情我很了然,也知道有做序文之类的义务。我所惆怅的是我简直不懂诗,也没有诗人的朋友,偶尔一有,也终至于闹开,不过和白莽没有闹,也许是他死得太快了罢。现在,对于他的诗,我一句也不说——因为我不能。
这《孩儿塔》的出世并非要和现在一般的诗人争一日之长,是有别一种意义在。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
那一世界里有许多许多人,白莽也是他们的亡友。单是这一点,我想,就足够保证这本集子的存在了,又何需我的序文之类。
一九三六年三月十一夜,鲁迅记于上海之且介亭。
【注释】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六年四月《文学丛报》月刊第一期,发表时题为《白莽遗诗序》。 白莽(1909—1931)原名徐祖华,笔名白莽、殷夫、徐白,浙江象山人,共产党员,诗人。一九三一年二月七日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上海龙华。《孩儿塔》是他的诗集。
17、第四段说“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其中“比方”是什么意思?“别一世界”是怎样的世界(提示:可以用《灯下漫笔》中的词语回答)?(4分)
①“比方”
②“别一世界”
18、“我的记忆上,早又蒙上许多新鲜的血迹’”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格?含义是什么?(4分)
答:
19、怎样理解第3自然段加横线的句子,请回答下面问题。(6分)
①作者说自己“不懂诗”,真的不懂吗?为什么要这样说?
②对于白莽的诗“我一句也不说——因为我不能”,可是实际说了吗?说了什么?
20、本文语言含蓄而深沉与其使用比喻象征手法有关,请举例作简要说明。(4分)
17、第四段说“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
界”,其中“比方”是什么意思?“别一世界”是怎样的世界(提示:可以用《灯下漫笔》中的词语回答)?(4分)
①“比方”这里是“比较”(或“同日而语”、“相提并论”)的意思。
②“别一世界”是指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也就是《灯下漫笔》说的“第三样的时代”)
18、“我的记忆上,早又蒙上许多新鲜的血迹’”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格?含义是什么?(4分) 答:借代;含义是许多和白莽一样的革命者又被反动派杀害了。
19、怎样理解第3自然段加横线的句子,请回答下面问题。(6分)
①作者说自己“不懂诗”,真的不懂吗?为什么要这样说?
答:不是。这样说表明作者对当时的一般诗人所写的充满罗曼蒂克激情的所谓“新诗”的不认同;当然也表现了作者的谦逊。
②对于白莽的诗“我一句也不说——因为我不能”,可是实际说了吗?说了什么?
答:说了。在下文就用了一组排比句对白莽的诗即将产生革命效果表达了由衷的赞赏。
20、本文语言含蓄而深沉与其使用比喻象征手法有关,请举例作简要说明。(4分)
答:如文章开始写道:“春天去了一大半了,还是冷;加上整天的下雨,淅淅沥沥,深夜独坐,听得令人有些凄凉??”这既是写自然气候,更是写一种令人窒息难忍的政治气候。这里就用了象征的手法。还比如:第四段,“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这一组排比句同时又是比喻句,既非常生动形象地揭示了白莽诗歌呼唤光明鞭挞黑暗的巨大作用,又充分表达了作者对革命者无限崇敬赞赏的激情。(学生只要举出一例就行)
白莽作《孩儿塔》序
(一九三六年)
春天去了一大半了,还是冷;加上整天的下雨,渐渐沥沥,深夜独坐,听得令人有些凄凉,也因为午后得到一封远道寄来的信,要我给白莽的遗诗写一点序文之类;那信的开首说道:“我的亡友白莽,恐怕你是知道的罢。??”——这就使我更加惆怅。
记起白莽来,——不错,我知道的。四年之前,我曾经写过一篇《为了忘却的记念》,要将他们忘却;他们就义了已经足有五个年头了,我的记忆上,早又蒙上许多新鲜的血迹;这一提,他的年青的相貌就又在我的眼前出现,像活着一样,热天穿着大棉袍,满脸油汗,笑笑的对我说道;“这是第三回了。自己出来的。前两回都是哥哥保出,他一保就要干涉我,这回我不去通知他了??”——我前一回的文章上是猜错的,这哥哥才是徐培根。航空署长,终于和他成了殊途同归的兄弟;他却叫徐白,较普通的笔名是殷夫。
一个人如果还有友情,那么收存亡友的遗文真如捏着一团火,常要觉得寝食不安,给它企图流布的。这心情我很了然,也知道有做序文之类的义务。我所惆怅的是我简直不懂诗,也没有诗人的朋友,偶尔一有,也终至于闹开,不过和白莽没有闹,也许是他死得太快了罢。现在,对于他的诗,我一句也不说——因为我不能。
这《孩儿塔》的出世并非要和现在一般的诗人争一日之长,是有别一种意义在。这是东方的微光,,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
那一世界里有许多许多人,白莽也是他们的亡友。单是这一点,我想,就足够保证这本集子的存在了,又何需我的序文之类。
1.此文的作者是。
2、默写第四自然段中空白处的句子。
3.文章第一段写了春天的冷和雨以及远道寄来的信,这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选
用文中的两个词回答)。
答:。
4.第二段回忆了白莽出狱的情景,叙述的侧重点是( )
A.告诉作者自己是革命者 B.告诉作者为什么热天仍穿着棉袍
C.叙述他获释后的坚定、乐观的态度 D.叙述他年青的相貌像活着一样
5.文末两段中的“别一世界”和“那一世界”的指代意义是否相同?
6、第四自然段中“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的含义是什么?
答:。
7、分析第四自然段中排比句的作用。答:。
8、仿照第四段文字的语言形式(运用博喻、对比手法),确立一个话题(或演讲,或作书评等)并写一段话。
。
参考答案
1.鲁迅 2.略 3、凄凉、惆怅 4. C 5.指代义相同,皆是指的无产者劳动大众的世界。 6、属于无产阶级,对革命者前行具有极大意义 7、对白莽和《孩儿塔》的赞赏之情,高度肯定了思想价值和爱憎分明的诗歌风格。 8.例句:“只有一种死,永远也不代表毁灭,那就是自落的花,成熟的果,发芽的种,脱壳的笋,落地的叶而行尸走肉般的篝火,蝇营苟且般的处世都无法同它相比。”
鲁迅的杂文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具有杂文风格的抒情散文,一类是寓理于情的时评、随笔、杂感等。《白莽作〈孩儿塔〉序》就是第一类中极具抒情美、音乐美,精炼美的文章。
本文是鲁迅为白莽的诗集《孩儿塔》所作的序,最初发表于1936年4月《文学丛报》月刊第一期,后由许广平编入《且介亭杂文末编》。
白莽,笔名殷夫。1931年1月17日与柔石、李伟森、胡也频、冯铿等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鲁迅以无可遏止的悲愤,写了《为了忘却的纪念》及《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等文章,以抒发对被害革命青年作家的深沉的爱,对国民党反动派血腥屠杀革命青年作家的强烈的恨。五位革命青年作家就义之后五年,由于“记忆上,早又蒙上许多新鲜的血迹”,因此在这种深沉的爱与强烈的恨的情感天秤上似乎又增加了许多重量。文章一开始便以“还是冷”、“有些凄凉”、“更加惆怅”等抒情短语,渲染出了鲁迅写作序文的心境,给了人们以极为强烈的情绪感染;接着写作序的请求,引起了作者的沉痛回忆。白莽的声音笑貌又在作者的“眼前”出现。白莽兄弟“殊途同归”,同时被捕入狱的不幸遭遇,再一次撞击着作者的心扉。“四年之前”写文章本想“将它们忘却”,可又怎能忘却呢?时过五年了,“他的年青的相貌”,不是分明清晰可辨,“象活着一样”吗?旧血迹上又添新的血迹,旧恨末消又增新恨,鲁迅的心怎的不“凄凉”、“惆怅”,怎的不悲不愤呢?这段娓娓述说,交织着鲁迅对白莽的爱与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恨,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一片深情,一片真情。紧接着,作者袒露了自己写序文的矛盾心情:“收存亡友的遗文真如捏着一把火,常要觉得寝食不安”,既是请求作者心情的写照,也是鲁迅自己作此序时心情的写照。为什么象“捏一把火”?为什么“寝食不安”呢?因为一方面他知道为亡友“做序文”是自己的“义务”,另一方面又怕因自己“简直不懂诗”而曲解了诗的精神,因此他对白莽的诗,“一句”也“不能”说。
这除了表现鲁迅的自谦外,更主要的是要奉献他对于革命青年作家白莽的巨大尊敬。文章至此,感情蓄积得很重很重了,一到第四段便破闸而出,翻腾起汪洋恣肆、无法遏止的感情波涛,从而将序文推向高峰,构成了一股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文章不仅用一连串的比喻形成排比,气势宏伟的热烈歌颂了《孩儿塔》诗集的伟大意义与作用,而且还以“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与之对比,高度肯定了《孩儿塔》诗集的战斗精神。这篇序文把怀念战友,揭露敌人、歌颂光明的感情溶于一炉,感人的力量特别强烈,表现了浓烈的抒情美。
读《白莽作〈孩儿塔〉序》,我们还会突出感觉到一点,即不仅具有把情美而且具有音乐美。序文前三段曲曲折折表露心迹,有凄凉、有惆怅、有自谦、有尊敬、有愤怒、有爱怜;但到了第四段这些感情凝聚成了强大的冲激热浪,对诗集予以高底的赞美,热烈的歌颂,感情的热度达到了沸点。这种感情的曲折变化到迸发喷涌,形成了序文强烈的内节奏和内旋律,即感情的节奏和旋律美。不仅如此,在语言形式上,序文前三段全是散文句子叙议抒情,而到了第四段“一变而为用诗的语言抒发感情,结尾段又回到用散形句子表达。这样的段落组织,形成了序文的外节奏外旋律,即整散段交错形成的节奏与旋律美。这种节奏与旋律之美,在
第四段里表现得尤为充分,不仅整齐句子与散形句子交错,而且前后分别用“在”与“界”相协,读来别具一种韵味,表现了强烈的音乐效果。
这篇序文语言的精炼美,也是令人倾服的,仅就第四段来看,不仅用博喻的形象引动人们展开想象的翅羽,去展现“东方的微光”,“林中的响箭”,“冬末的萌芽”,“进军的第一步”,“爱的大”,“憎的丰碑”所含的壮美景象,从而认识《孩儿塔》诗的伟大意义与作用,而且用极含蓄的“是有别一种意义在”与“属于别一世界”的语言,深刻地说明了鲁迅先生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前驱的血》中所论述的内容:
统治者??用最末的手段,将左翼作家逮捕,拘禁,秘密处以死刑,至今并末宣布。这一面固然在证明他们是在灭之中的黑暗的动物,一面也在证实中国无产阶级文学阵营的力量,因为??我们的几个遇害的同志的年龄,勇气,尤其是平日的作品的成绩,已足使全队走狗不敢狂吠。
然而我们的几个同志已被暗杀了,但无产阶段革命文学却仍然滋长,因为这是属于革命的广大劳动群众的,大众存在一日,壮大一日,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也就滋长一日。
这就是“别一种意义”、“属于别一世界”的最好注解。十几个字托负着如此丰富深刻的内容,
这篇书序以极精炼的语言,以富有音乐感的节奏旋律,极浓郁的抒情为特色,而区别于一般的书序,给人以多方面的美感。
白莽作《孩儿塔》序(教案)
教学目标:1、通过讨论、点拨,引导学生把握关键语句的含义和作用。
2、通过品读、体验,感悟作者炽热、深沉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关键语词“惆怅“是怎样统领全篇感情的。
2、体会作者炽热、深沉的思想感情,并赏析由此而形成的音乐美。
课前预习:
1、反复阅读文本,并结合课前发下的资料(关于鲁迅、关于白莽,《血字》、《让死的死去吧》、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节选文字)进行阅读。
2、提出你认为最有价值的1-3个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语
郁达夫在《怀鲁迅》中说:“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人们用一面绣着“民族魂”三个大字的白旗覆盖在鲁迅棺木上。“民族魂”,这正是中国人民对鲁迅的最高褒奖。
2、关于鲁迅,我想同学们或多或少都有些了解,那么我们来听听同学们所了解的鲁迅。 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使用的笔名。
3、今天,老师要讲的是一个爱护青年、接近青年、与青年人心灵相通的鲁迅。
在他56年的生命中,竟有19年时间是做教师的。在学校,鲁迅是一位在学生中找不出一句恶评的老师。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鲁迅对青年人、尤其是青年作家,总是热忱地关怀和积极地培养。这也是鲁迅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之一。
1931年,白莽被国民党枪杀后,白莽的身影就经常在鲁迅的眼前出现———“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面貌很端正,颜色是黑黑的”,鲁迅久久不能平静,为中国失去这样的英雄健儿而痛哭。鲁迅悲痛地回忆着和白莽相处的日子,在白莽死去已经五年后的一九三六年三月十一日夜里,重病缠身的鲁迅当夜便为白莽的遗诗《孩儿塔》作序。今天我们就来结识鲁迅用他那蘸满深情的笔给我们描绘的这位可爱的青年——白莽,以及他的诗集。
二、解题:关于序
1、《白莽作〈孩儿塔〉序》是什么意思呢?
也就是鲁迅为白莽的诗集《孩儿塔》所作的一篇序。
2、序:指序文,是写在一部书或一篇诗文前面对其写作缘由、内容、体例加以说明的文字。它同时也是一篇著名的杂文。
3、杂文:包含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文艺性和辩论性。它把精辟深刻的说理和形象生动的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尖锐泼辣、风趣幽默的独特文体。师。
三、研读文章
为亡友的遗文作序是义不容辞的事情,鲁迅本身也视其为一种义务,这在文章第三段中有所流露,但为什么作者在这篇序文要结束的时候却说“又何需我的序文之类”?也就是说在两种看似矛盾的思想背后,作者的感情起了怎样的波澜,发生了什么样的转变呢?我们一起来摸索文中的情感线索。
(一)在文中找出统领作者情感的一个字眼:惆怅(文眼)
(二)如何理解这种惆怅,它是怎样串联起全文的?
1、天气与心境:
时局动荡、身患重病、时值暮春、寒意料峭;雨声淅沥、感时伤怀;为白莽遗诗写序→产生惆怅
篇二:白莽作孩儿塔序
白莽作《孩儿塔》序 (教案)
一、 教学目标:
1. 引起学生对鲁迅作品的热爱和重视,克服学习上的畏难心理。
2. 学会借助资料,理解课文,品味语言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1、理解关键语词“惆怅“是怎样统领全篇感情的。
2、体会作者炽热、深沉的思想感情。
三、 课前准备:
1. 印发《为了忘却的记念》节选及关于白莽的背景资料。
2. 学生充分预习,利用印发的资料通读课文,质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引起学生对鲁迅作品的热爱与重视。
今天我们学习鲁迅为白莽的《孩儿塔》诗集作的一篇序,也是一篇著名的杂文。
一提到鲁迅,心里不仅充满崇敬,而且感到非常亲切。对鲁迅笔下的茶馆、酒肆、旧毡帽、 乌船、绍兴老太都非常熟悉。我还两次去绍兴,看今天的农民怎样祝福,怎样在喜庆的日子里请了戏班子在 村里唱“社戏”,我还在“咸亨酒店”温二两黄酒,要一碟茴香豆,体验孔乙己的生活,当然我是坐着喝的。 对鲁迅感到亲切还有第二个原因,鲁迅也是教师,在他56年的生命中,竟有19年时间是做教师的,正式或兼职,我们 职业相同。 还有重要的原因,自己如同同学们这样大的时候,正值书荒的年代,幸亏鲁迅的书不缺,下放安徽时,行囊里除了毛 选就是鲁迅书,有空就翻,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竟然也能读懂大概。并为鲁文中深刻的思想,入木三分的批判所深深吸引。 至今天,鲁迅作品仍是我认识生活认识社会的一盏智慧之灯。
2. 从鲁迅文章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特殊地位再引起学生的注意和重视。确实鲁迅不仅属于过去,也属于现在将来,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整个人类。正因此,作为一个中国人,读书人不能不学鲁迅; 也正因此,在我们的中学课文中选了大量鲁迅的文章。
初中:《一件小事》《藤野先生》《故乡》《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论雷峰塔的倒掉》(7篇)
高中:《白莽作<孩儿塔>序》《<呐喊>自序》《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记念刘和珍君》《范爱农》《祝福》《药》《阿Q正传》《为了忘却的记念》《拿来主义》(8、9篇)
古今中外,哪一位作家能有那样的殊荣,可以有十几篇文章被选入中学教材,足可以说明鲁迅的伟大,我们非要学懂不可。
《白莽》是高中第一篇,有难度,为了降低难度,我们印发了一部分背景资料,交给同学们一把钥匙,让你自己尝试着去打开鲁迅的文章。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尝试着借助资料,读懂课文,并试着品味鲁迅风格的语言。
一、 学生交流在预习中借助资料所解决的问题。
估计学生能解决以下问题:
1. 更加惆怅的原因 (是文眼。天气、心境、悲愤、怀念、痛惜,看《为了忘却的记念》四:“我沉痛地感到我失掉了??中国失掉??”)
2. 我一句也不说——因为我不能。
(不是不想说,是不能说,无奈的。见《为了忘却的记念》四:“可是在中国,那时是确无写处的,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 五:向子其的《思旧赋》)
3. 外貌描写的作用
(《为了忘却的记念》中也有,两次写,强调,歌颂其乐观、坚定等革命精神)
4. 蒙上了许多新鲜的血迹。(蒙:覆盖,言其多)
(时代背景:白色恐怖严重,革命志士仁人不断被杀,轻轻一点,揭批的力度很大。)
5.“一团火”之喻和急于“流布”之心。
(读《别了哥哥》《血字》,可见白莽是一个追求真理的热血青年,对革命怀一腔赤子之心,故为之。)
二、 学生质疑,在教师点拨下解疑。
估计有以下问题:
1. 我简直不懂诗。
(抓住“简直”,理解并非真不懂,有不愿懂无聊文人诗之意;也是自谦,抑己扬人)
2. 终至于闹开与和白莽没有闹开,也许是他死的太快。
(“也许”表示不肯定,可见不是死的快,从材料可见是志同道合所致。如此看,真和鲁迅闹开的都是志趣不投者。貌似自嘲,实则顺乎一击。)
3.“何需我的序文之类”却又作序,为什么?
(作序对鲁迅而言是份内事,但是即使没有序,白莽的诗照样会流传,因为他有许多前赴后继的战友,他们是永远不会忘记他的。)
4.学生读全文,思考整体感受到课文都写了些什么——表达了作者对白莽的怀念、赞颂、评价。
四、分析华彩乐章——第四自然段:评诗集
1. 全生读
2. 借助资料,运用比较的方法品味语言特色。
A. 与丁玲评白莽诗的语言比:同、异——更喜谁的,为什么? 同:都用形象的比喻充分赞扬其诗的战斗性,从句式看都是整散结合,语势充沛。 异:丁玲的评价比较直接,而鲁迅的文字因为运用了一串博喻,更含蓄,因而意蕴更深,语言是明显的整句,文气更酣畅,同时,这段文字还运用了比较的方法,因而战斗性更强,被称为诗与政论的结合。
B. 在替换词语中比较:
( 东方的微光(曙光,阳光)——(联系《为了忘却的记念》中“铁罐头”,“禁锢”等文字,体会其语言的准确性)
( 林中的响箭(利箭)——(使视觉转化为听觉,使人惊心动魄)
( 进军的第一步(号角)——(诗歌本身就是在战斗) 此既是书序,要评人评诗,又是杂文,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爱憎,远见卓识及战斗精神。
五、 小结并布置作业:
1. 同学们今天尝试着借助资料来阅读鲁迅的文章,初步读懂了文章,且品出了语言的妙处。但是本文值得咀嚼推敲的东西太多
了,课外要熟读课文,进一步体会。
2. 作业:范文评点(评一点)。
例:
A.读两三篇别人的书序,体会此序开头特色。
B.分析本文文眼:惆怅,怎样统领全篇思想感情。
C.从白莽外貌描写看鲁迅白描手法的运用。
D.评比喻修辞法的运用。
白莽作《孩儿塔》序(备课资料)
鲁迅和30年代的杂文及报告文学。
鲁迅的杂文。
杂文创作贯穿鲁迅文学活动的始终。杂文是鲁迅这位“精神界之战士”在思想、文化领域进行战斗和自我“释愤抒情”的重要文学形式。鲁迅的杂文中,一部分属论文,大量的是文学性的散文。由于鲁迅的倡导和实践,杂文才得以跻身文学殿堂。
鲁迅杂文创作的两个时期:从《坟》到《华盖集续编》,前期4本杂文集;从《而已集》到《且介亭杂文末编》,后期10本杂文集。与前期杂文相比,鲁迅后期杂文的思想更为锐利,文笔更为圆熟,涵容更为丰富,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同时又能给人以愉快和美的享受。
鲁迅的杂文,体式丰富多样,笔法绚烂多姿,内容几乎无所不包。鲁迅杂文始终关注思想革命,对封建的思想文化、伦理道德、家族礼教制度等,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批判与清算,挖掘了中国人精神病态中奴隶性和奴才性的根源,写出了一部中国封建时代的“人性异化史”(《春末闲谈》、《灯下漫笔》、《论雷峰塔的倒掉》、《病后杂谈》、《病后杂谈之余》、《儒术》、《新秋杂识》)。 鲁迅杂文对中国统治者和外来侵略者的黑暗专制统治的罪恶,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对统治者的各式各样的统治术彻底曝光(《中国人的生命圈》、《文章与题目》、《写于深夜里》、《现代史》、《看变戏法》、《晨凉漫记》、《捣鬼心传》、《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野兽训练法》、《沙》)。鲁迅杂文中有大量的社会批评和思想批评,几乎触及到社会生活和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各个方面,为社会的沉疴和国民的精神病态开出了一份份病灶“诊断书”(《论“他妈的!”》、《略论中国人的脸》、《说“面子”》、《男人的进化》、《“吃白相饭”》、《论人言可畏》、《几乎无事的悲剧》、《爬和撞》、《以脚报国》、《洋服的没落》、《隔膜》、《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鲁迅杂文一直注目于文化战线的斗争,为文坛上的鬼魅和黑暗混乱的怪现状“立此存照”(《一点比喻》、《二丑艺术》、《帮闲法发隐》、《中国文坛上的鬼魅》、《文坛三户》、《从帮忙到扯淡》、《“题未定”草》、《文学上的折扣》、《沉滓的泛起》)。鲁迅的杂文是“独特形式的诗”。他的杂文在议论、叙述、描写的有机结合中,总是贯注着浓郁的诗情,见出精神界战士的伟大情怀(《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忆韦素园君》、《夜颂》、《长城》、《死》、《柔石作〈二月〉小引》、《白莽作〈孩儿塔〉序》)。
鲁迅杂文的审美特质:绵密的逻辑和生动的形象的统一,思想家的卓识和文学家的才华的统一,是政论,又是诗;“砭锢弊常取类型”,塑造了否定性的类型形象体系;曲折的造语,讽刺的手腕,幽默的才能。
鲁迅杂文艺术地记录了“五四”到抗战之前的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编年史般地反映了整整一个时代的风貌。
鲁迅杂文的深远影响。
白莽作《孩儿塔》序(练习)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4题。
春天去了一大半,还是冷,加上整天地下雨,淅淅沥沥,深夜独坐,听得令人有些凄凉,也因为午后得到一封远道寄来的信,要我给白莽的遗诗写一点序文之类;那信的开首写道:“我的亡友白莽,恐怕你是知道的吧??”——这使我更加怅然。
说起白莽来,——不错,我知道的。四年之前,我曾写过一篇《为了忘却的记念》,要将他们忘却。他们就义了已经五个年头了,我的记忆上,早又蒙上了许多新鲜的血迹;这一提,他的年轻的相貌就又在我眼前出现,像活着一样,热天穿着大棉袍,满脸油汗,笑笑的对我说:“这是第三回了。自己出来的。前两回都是哥哥保的,他一保就要干涉我,这回我不去通知他了。??”我前一回的文章上是猜错的,这哥哥才是徐培根,航空署长,终于和他成了殊途同归的兄弟;他却叫徐白,较普通的笔名是殷夫。
一个人如果还有友情,那么收存亡友的遗文真如捏着一团火,常要党得寝食不安,企图
给它流布的。这心情我很了然,也知道做序文之类的义务。我所惆怅的是我简直不懂诗,也没有诗人的朋友,偶而一有,也终至于闹开,不过和白莽没有闹,也许是他死得太快了吧。现在对于他的诗,我一句也不说——因为我不能。
这《孩儿塔》的出世并非要和现在的一般诗人争一日之长,是有别一种意义在。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前驱者的爱的大纛(dào大旗),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
那一世界有许多许多人,白莽也是他们的亡友。单是这一点,我想,就足够保证这本集子的存在了,又何须我的序文之类。
1、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淅淅沥沥 B.干涉 C.殊途同归 D.寝食不安
2、文中对白莽出狱情形的描写,目的是______________。(不超过20字)
3、“东方的微光??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运用了_____________等修辞手法,对白莽的诗歌的______特征作了形象而精辟的概括。
4、文章末段有什么深刻含义?
参考答案:
1、结合语境理解语义。
导析:“殊途同归”是指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共同的目的地。常用来比喻采用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在文段中白莽与他哥哥走的路不同,结果自然也不同,所以C选项为答案。这里应为“分道扬镳”。
2、人物塑造是以展现鲜明的性格为目的的。
导析:本题重在把握出狱时的情形。“满脸油汗,笑笑地对我说道??”可见白莽对革命的乐现。而且不去通知干涉他革命的哥哥,可见他革命的坚定。因而本题应为:叙述白莽获释后的坚定乐观(或对革命的赤诚之心,虽苦犹乐)。
3、修辞的使用使语言含蓄生动。要善于品味关键词语的言外之意。
导析:修辞手法为比喻、排比。关于白莽诗歌的特征要品味其语言。“林中的响箭”显示其直率,“爱的大纛”显示其真诚,“憎的丰碑”显示其对现实的揭露。另外通过“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一句可以推知,既然“无须来作比方”,那就是说“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不是白莽诗的特征,那与之相反的特点就应是其特征了。白莽诗歌特征为:直率、真诚、揭露现实。
4、此题考查对含蓄语句的理解,应注意把握作者的感情态度和创作意图。
导析:“许多许多人”说明白莽受到很多人的崇敬,“何须我的序文之类”表面是说作者的序言可有可无,深层意思是白莽诗必将被人们所传诵。故答案为:白莽等烈士面对黑暗社会敢于斗争、敢于牺牲的精神是许多人崇敬的,他们的诗作也必将被人们喜爱、传诵。
窦娥冤(教案)
教学目标:
1、 通过分析“唱白”理解人物形象。
2、 揭示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理解戏剧主题。
3、 戏剧“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介绍关汉卿: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元代人说他:“生而凋搅,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
(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白莽作孩儿塔序)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风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2.介绍元杂剧: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①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②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③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第二课时:
一、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无杂剧的一般知识,了解了《窦娥冤》的剧情。这一节课我们就来看一看,窦娥是怎样一个窦娥,她的冤又是怎样的冤。
二、分析人物性格
1、 本文节选的第三折共可以划分为三个场面,那么在这三个场面中各表现了窦娥怎样的性格呢?流露出什么样的情绪?
(1)第一场景:指斥天地
①为什么要指斥天地?
天道不公,平白受冤,内心悲愤因而指斥
②流露出她怎样的情绪?
怨愤、埋怨、控诉
③表现出她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篇三:白莽作孩儿塔序练习
白莽作孩儿塔序 练习
1、作者第一节说“惆怅”,请问作者因何惆怅和更加惆怅?
2、作者误引自己曾写的一篇文章题目(《为忘却的纪念》),原题应是。
3、第二节作者回忆白莽,采用了的描写手法,表现了白莽格,表达了作者 的感情。
4、“我的记忆上,早又蒙上许多新鲜的血迹’”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格?含义是什么?
5、作者说自己“不懂诗”,真的不懂吗?为什么要这样说?
6、对于白莽的诗“我一句也不说——因为我不能”,作者为什么这么说?可是实际说了吗?说了什么?
7、第四段说“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其中“比方”是什么意思?
8、本文语言含蓄而深沉与其使用比喻象征手法有关,请举例作简要说明。
9、说说第四段各个喻体的含义。
答案:
1、作者惆怅的原因是:时局动荡,身患疾病,加之春雨绵绵,感时伤怀。“更加惆怅”的原因是:提及亡友白莽,自己不懂诗。
2、为了忘却的纪念
3、外貌和情态;乐观爽朗;对白莽深深的怀念
4、借代;含义是许多和白莽一样的革命者又被反动派杀害了。
5、不是。这样说表明作者对当时的一般诗人所写的“圆熟简练,静穆幽远”的所谓“新诗”的不认同;当然也表现了作者的谦逊。
6、因为当时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使作者不能尽情评价白莽的革命诗篇。实际上说了。在下文用了一组排比句对白莽的诗即将产生革命效果表达了由衷的赞赏。
7、“比方” 这里是“比较”(或“同日而语”、“相提并论”)的意思。
8、如文章开始写道:“春天去了一大半了,还是冷;加上整天的下雨,淅淅沥沥,深夜独坐,听得令人有些凄凉??”这既是写自然气候,更是写一种令人窒息难忍的政治气候。这里就用了象征的手法。还比如:第四段,“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这一组排比句同时又是比喻句,既非常生动形象地揭示了白莽诗歌呼唤光明鞭挞黑暗的巨大作用,又充分表达了作者对革命者无限崇敬赞赏的激情。(只要举出一例就行)
9、微光:比喻白莽的诗给广大民众带来冲破黎明前黑暗的光亮。 响箭:白莽的诗吹响了战斗的号角,具有鼓动性。 萌芽:白莽的诗比喻在冰冷的世界中透露出春天的信息,给人带来了希望。 第一步:是赞美革命者的勇敢和开拓精神。 爱的大纛:表现了对革命者无限的爱,激励人们团结战斗彻底打碎旧世界。 憎的丰碑:他的诗记载了敌人的罪恶,记录了人民对反对派的憎恨好像铭刻的碑文。 别一世界:指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阵营。
篇四:白莽作孩儿塔序
4《白莽作<孩儿塔>序 》每课一练 学习指津
关于作者:周树人,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原名周樟寿,字豫山、豫亭。以笔名鲁迅闻
名于世。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鲁迅先生一生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殷夫(1909-1931),原名徐白,又名白莽,浙江象山人。笔名有徐殷夫、白莽、等,
共产党员。中国无产阶级的优秀诗人。遗著有《殷夫诗文集》。
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
内容多说明它的内容,写作缘由,经过,旨趣和特点;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内容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还有单独成章的序文,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传序、赠序和寿序三种。
背景资料:1931年2月7日深夜,白莽(殷夫)、柔石等五位青年作家,被国民党政
府秘密杀害于上海龙华。《白莽作〈孩儿塔〉序》写于烈士牺牲五年以后。期间,中国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九?一八”事变,“一?二八”抗战等。鲁迅抱着有病之身,始终斗争在文化战线的前列。但从1936年春开始,他的病情加重,常常需要卧床。3月10日接到一封“远道寄来的信”,请他给《孩儿塔》诗集写序,他“大病初愈,才能起坐”,当天夜里,“夜雨淅沥,怅然有怀,便力疾写了一点短文”,3月12日便寄出了,可见鲁迅先生对革命烈士的无限深情和对革命事业的高度热忱。
关于整句和散句:整句是指一对或一组结构相同或相近的句子,形式整齐,声音和谐,
节奏鲜明,具有加强语势、强调语义的作用。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等都属于整句。散句是指结构相异、长短不一、交错运用的一组句子,散句的特点是自由活泼,富于变化。
沙场点兵
一、 填空
1.白莽作《孩儿塔》序是鲁迅先生为革命烈士白莽的《孩儿塔》写的一篇序言,《孩
儿塔》是一本 ,序言又名 ,作者自己写的叫 ,别人代写的
序叫 还有单独成章的序文,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传序、 和寿序三种。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①春天去了一大半了,还是冷;加上整天的下雨,淅淅沥沥,深夜独坐,听得令人有些凄凉,也因为午后得到一封远道寄来的信,要我给白莽的遗诗写一点序文之类;那信的开首说道:“我的亡友白莽,恐怕你是知道的罢。……”——这就使我更加惆怅。
②说起白莽来,——不错,我知道的。四年之前,我曾经写过一篇《为忘却的记念》,要将他们忘却。他们就义了已经足有五个年头了,我的记忆上,早又蒙上许多新鲜的血迹;这一提,他的年青的相貌就又在我的眼前出现,像活着一样,热天穿着大棉袍,满脸油汗,笑笑的对我说道:“这是第三回了。自己出来的。前两回都是哥哥保出,他一保就要干涉我,这回我不去通知他了。……”——我前一回的文章上是猜错的,这哥哥才是徐培根,航空署长,终于和他成了殊途同归的兄弟;他却叫徐白,较普通的笔名是殷夫。
③一个人如果还有友情,那么,收存亡友的遗文真如捏着一团火,常要觉得寝食不安,给它企图流布的。这心情我很了然,也知道有做序文之类的义务。我所惆怅的是我简直不懂诗,也没有诗人的朋友,偶尔一有,也终至于闹开,不过和白莽没有闹,也许是他死得太快了罢。现在,对于他的诗,我一句也不说——因为我不能。
④ 这《孩儿塔》的出世并非要和现在一般的诗人争一日之长,是有别一种意义在。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
⑤那一世界里有许多许多人,白莽也是他们的亡友。单是这一点,我想,就足够保证这本集子的存在了,又何需我的序文之类。
一九三六年三月十一夜,鲁迅记于上海之且介亭。
2. 文章第一段写了春天的冷和雨以及远道寄来的信,这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选用文中的两个词回答)。
3.第二段回忆了白莽出狱的情景,叙述的侧重点是( )
A.告诉作者自己是革命者 B.告诉作者为什么热天仍穿着棉袍
C.叙述他获释后的坚定、乐观的态度 D.叙述他年青的相貌像活着一样
4.第四段说“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
一世界”,其中“比方”是什么意思?“别一世界”是怎样的世界?
5.“我的记忆上,早又蒙上许多新鲜的血迹’”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格?含义是什么?
6.怎样理解第3自然段加横线的句子,请回答下面问题。
①作者说自己“不懂诗”,真的不懂吗?为什么要这样说?
② 对于白莽的诗“我一句也不说——因为我不能”,可是实际说了吗?说了什么?
7.本文语言含蓄而深沉与其使用比喻象征手法有关,请举例作简要说明。
拓展延伸
三、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亭 子 间
①亭子间其实不仅为石库门的专利,花园洋房新里房子都设有亭子间。这是房子结构所
决定的一个必然空间。精明的上海人发掘和利用了这个空间。一般讲,房子越好,亭子间也越考究。清末民初老洋房的亭子间,敞亮宽爽不要讲,还有柳桉木壁炉架;静安别墅这样的早期高尚住宅,亭子间都是套间式,俗称双亭子间。住房紧张时代,新婚夫妇分到这样双亭子间,犹如中上上签!上海人善于螺蛳壳里做道场,室雅何需大?上海人的亭子间,充分体现了后现代文化所提倡的“精致”,且早早走在前面。
②记忆中最诡魅的亭子间,是外婆家三层楼那房门终日紧闭的亭子间,独住个布满白癜
风的老妇,一口的糯苏州话手上香烟不离,一只桃子髻盘得油亮考究。听讲她是旧上海某
大亨的宠妾。大亨被镇压了,她从同弄独幢房子搬到亭子间,落难后还定期有香港汇款来,听讲那是她一个老相好寄的。三楼后窗窥得到她墙上一张着色的穿一袭灰背皮草的全身照,妩媚之极。老妇早已作古,那则湮没在亭子间的传奇最终也找不到开启的密码。这令我抱憾至今!
③铜仁路绿屋内宽敞的楼道如果封实,可算上海滩最华丽的亭子间。女主人却让人在这里支起裁缝的生活(工作)台。如是,在通顶落地镂花玻璃墙前,极不协调地时常晃动着一个草根气十足的老裁缝身影,还有一堆花花绿绿的衣料。绿屋内从太太到女佣闲来都乐意围集这里与他闲聊,目不识丁的老裁缝居然可与各层次的女人都讲得投机——旧社会过来的做住家的裁缝,几乎都有一套八面讨巧的公关手法。刹时,这亭子间的部位原本显得苍白的绿屋生活成了最有生气的亮点。“文革”中女主人与小儿子三代四口被赶往一间
7.6平方米亭子间,算起来或还没那裁缝做生活的空间大。难得老太太想得穿,嘻嘻哈哈活到九十三!
④少女时代我的一次暗恋——如果这可以算的话——也与亭子间有关。“文革”前不少上海人家仍独住一幢,亭子间往往为子女房间。那日去同学家,走过二楼亭子间,门敞着没人,但见内里小小铁床吸壁靠墙上挂着把吉他,床尾一张湘妃竹小书架整齐垛着几列书。靠窗小书桌上放着本《基督山恩仇记》,还有装了一半的半导体及还在冒热气的电烙铁,床底下露出一双起码有42码的球鞋。
⑤“那是我哥哥的房间。他是同济的学生……”同学很骄傲地轻声说。顿时我脑中出现一个高大阳刚又好情调的男生身影。好几次我借故去同学家,但那亭子间门都关着。我好想见到他,只因为那小亭子间的众多细节,组合成一个很诱人的谜面令我对那谜底心向神往!我至今仍未见过他。听说这位大学生后被分配到东北,在那里成家生根。如同那个时代众多志在四方的上海青年一样。他当然不会知道我,我可以肯定,夜深梦回,他一定常常回到自己那间小亭子间。它已与他一枕最美好的回忆结成一段生命血缘……
⑥亭子间的单身租客,多半是落魄失意的,身后藏着一段不说也罢的身世,他们一生视自己为亭子间的过客,遗憾的是还是有不少在此终了一生!也有意气风发的,将此作为进军大上海所争到的第一块基石!许多大上海传奇就是Made in亭子间。在旧文人笔下,亭子间的男女单身住客充满悲欢离合,都会男女视这方寸之间为天涯海角间一个情感驿站。在现实中,许多震撼全国人心的历史性文字都来自又小又暗的亭子间,正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小小亭子间要比众多华厦豪宅,更载得起一部沉甸甸的上海都会史!亭子间早已跳出建筑赋予的范畴,而成为一道特殊的上海文化符号。如果说上海是一部书,亭子间就是序,引伸的,是一部移民血汗奋斗的史诗;如果读不懂亭子间代表的文化符号,就读不懂上海这本书!
——《新民晚报 》 作者: 程乃珊 2004年9月14
日
8.本文第一句话“亭子间其实不仅为石库门的专利”中加了“其实”一词,是针对怎样的一种认识或观点而言的?
9.从上下文看,第一句话中的“新里房子”显然是一种简称,它的全称就是 。
10.第①节中“螺蛳壳里做道场”一语是什么意思?
11.第③节中“最有生气的亮点”是指
12. 第③节末,老太太“想得穿”是指
13.第④节开头“如果这可以算的话”前后的两个“破折号”起 的作用。
14.你怎么理解文末“如果读不懂亭子间代表的文化符号,就读不懂上海这本书”这句话?
4《白莽作<孩儿塔>序》每课一练
一、1.填空:诗集、“序言”、(或“前言”“引言”)、自序、他序、赠序
二、2.凄凉、惆怅
3.C
4.①“比方” 这里是“比较”(或“同日而语”、“相提并论”)的意思。 ② “别一世界”是指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
5.借代;含义是许多和白莽一样的革命者又被反动派杀害了。
6.不是。这样说表明作者对当时的一般诗人所写的充满罗曼蒂克激情的所谓“新诗”的不认同;当然也表现了作者的谦逊。 说了,在下文就用了一组排比句对白莽的诗即将产生革命效果表达了由衷的赞赏。
7.如文章开始写道:“春天去了一大半了,还是冷;加上整天的下雨,淅淅沥沥,深夜独坐,听得令人有些凄凉??”这既是写自然气候,更是写一种令人窒息难忍的政治气候。这里就用了象征的手法。还比如:第四段,“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这一组排比句同时又是比喻句,既非常生动形象地揭示了白莽诗歌呼唤光明鞭挞黑暗的巨大作用,又充分表达了作者对革命者无限崇敬赞赏的激情。(学生只要举出一例就行)
三、拓展延伸:
8.许多人认为亭子间都建在石库门房子里的。
9.新式里弄房子.
10.“螺蛳壳”是极小场地,空间的比喻物。“道场”旧时和尚或道士做法事的场所,也指所做的法事,这是一件要较大的地方,很讲排场的事。这句上海俚语意为在很小的地方做很讲排场的大事(学生只要讲出这点即可)。
11.老裁缝与从太太到女佣各层次的女人投机的闲卿,使本来等级森严的绿屋充满生气。
12.原是一屋之主,现被赶到比当初请的裁缝做生活的空间还要小的地方,本该气死的。可她不计较,乐观地对待这不公平的蛮横做法。
13.括号(表示“如果这可以算的话”此语起“补充说明”的作用)
14.亭子间的生活浓缩了上海的民风,民俗,反映了上海的人际关系和里弄文化,是上海文化的缩影与代表。故读不懂亭子间代表的文化符号,就读不懂上海这本书。
篇五:白莽作孩儿塔序
上海教科实验中学20 15学年第 一 学期高 2 年级教案 第 1 页 共 3 页
2、概括白莽的性格特征。
3、在文章中找出对白莽诗集的评价。
4、分析、理解白莽诗集的重要意义。
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作者肯定白莽诗 作的战斗精神,同时在这篇不同寻常的序文中,显示了自己的强烈的情感,远见和战斗精神。
理解作者“诗一样的语言”,进一步强化作者深沉的感情。 (三)整体感知,体会情感。
1、梳理文本的段落层次: ①写序的起由。
②回忆白莽的音容笑貌。
③想要为亡友遗诗作序,但又难以兑现。 ④客观而热情地评价《孩儿塔》的创作意义。
⑤点明《孩儿塔》的价值 2、体会作者感情变化
①凄凉、惆怅:天气不好,时局动荡,身患重病。 ②更加惆怅:
重新想起一个年轻而惨遭杀害的战友。
(回忆,怀念)
给亡友遗诗作序,却有不能详加评析的难处。 (愤懑) ③跳出惆怅:
对白莽作品的赞美
从人物
刻画、性
自由发言,
格特征
设疑激趣。
入手,比
自主探究较生动,中解决问感性。即题。 使学情
较弱的
学生研读孩子也
能接受。
文本,总结
归纳:通过对白莽的外貌,神态,语言的描写,为读者展现了一位积极乐观的革命青年形象。
对革命胜利,对无产阶级及其文学充满信心。 (感引导学生
圈画关键
到欣慰,充满战斗精神)
句,采用
重点在第四段。抓住关键句,反复朗读:
自读和集
1、这《孩儿塔》的出世并非要和现在一般的诗人争一日之长,体朗读的是有别一种意义在。 形式,体2、一切所谓圆滑熟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会字句的
分量。 诗属于别一世界。
小组交流;
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
合作探究。
3、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 本课 小结
此环节是本文的重难点,要落到实处,主要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
1、思考整体感受到课文都写了些什么?
明确:表达了作者对白莽的怀念、赞颂、评价。 2、如何理解“何需我的序文之类”?
上海教科实验中学20 15学年第 一 学期高 2 年级教案 第 2 页 共 3 页
上海教科实验中学20 15学年第 一 学期高 2 年级教案 第 3 页 共 3 页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