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面埋伏电影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6:02:55 体裁作文
篇一:从《英雄》和《十面埋伏》看张艺谋电影的创造性
从《英雄》和《十面埋伏》
看张艺谋电影的创造性
[论文提要]: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创作者的主观情感十分浓厚,因而在分析影片时必须将各种艺术表现形式中所蕴涵的意图揭示出来。本文正是基于这一角度,从“画面感觉的写意;情节节奏的写意;音乐情绪的写意;三个方面来阐述写意性在《英雄》和《十面埋伏》中的突破性运用,并试图以中国画中的写意手法为切入点,以一种全新的艺术视角来对张艺谋的最新影片进行分析,以便抓住其创作特点和最新电影走势。
[关键词]:张艺谋;画面写意;节奏写意美;音乐情绪的写意
我国传统美学思想比较注重艺术的写意性。所谓写意,是国画的一种画法,用笔不求工细,注重神态的表现和抒发作者的情感。这种手法在中国古代用得特别多,不论是诗论文论中的“诗言志”(<<尚书·尧典>>)、“诗缘情”(陆机<<文赋>>)、“为情而造文”(刘勰<<文心雕龙·情采>>),还是乐论、画论中的“情动于中,故形于声”(<<礼记·乐论>>)等等,都体现了这种美学思想的特点。它能够表现出风骨的想象力,以人物的活动为中心安排各个场景,有分有连,有起有伏,按情设景,以景抒情,人物与环境的关系采取“置阵布势”的结构,景物的“置阵”是以人物的动态、情性为依归。因此,它能够摆脱现实生活的约束,而情感的真实流露又不脱离现实的基础。写意利用空间、时间的灵活性,充分体现了构思的“意境”,整个形象构造都体现在“情势”的幽婉激荡之中。在以前的电影里,虽然也有导演用写意的手法表现过一些场景,如费穆,但就总体而言大多停留在对古典诗歌情景的片段模仿,尚显得稚嫩且语焉不详;而在
<<英雄>>和《十面埋伏》里,张艺谋对写意传统的借鉴和运用则达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程度,可以说,“导演人心中常存一种是作中国画的创作心情”(费穆语)。当然,电影中所追求的写意性是在符合艺术的规定性,即在逼真性的基础上进行的。<<英雄>>和《十面埋伏》无疑以其实践向我们鲜明的展示了写意性在电影中的应用:人物关系、景物的结构、静态和动势处处都体现了写意二字,人物的神态、行动、思想都表达了情绪的流动,外界环境的变化也是根据创作者情感意念的变化而变化。纵观两部影片,其写意性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
一,画面:感觉的写意美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造化和心源的凝和,成了一个有生命的结晶体,鸢飞鱼跃,剔透玲珑,这就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写意美,一切艺术的中心。中国古典诗歌因其语汇的简明达意和注重对神韵的刻意追求而显示出情感的神韵,情和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一层比一层更透明的景。写意使客观景象作主观情思的注脚。人心中情思起伏,波澜变化,仪态万千,不是一个固定的物象轮廓能够如量表出,只有大自然的全幅生动的山川花草,云烟明晦,才足以象征我们的胸襟,灵感气韵。影片中的这么一些场景就堪称经典:捕快舍身护盲女,后有追兵相逼,骏马奔于花海中;无名奔赴赵国,身后风云变幻,他一身红装驰骋于戈壁,于苍茫云海间颇有“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大气势(李白<<关山月>>);追兵与捕快大战花海之中,
竹林深处刀枪相见;残剑和无名在湖中长亭外的大战,周围是青山翠木,烟雾笼罩,恰似“楼台恍似游仙梦,有道是洛鳆潇湘。风露浩然,山河影转,今古照凄凉”(陈亮<<一丛花·溪堂玩月作>>),景致纯的让人超然外物,美丽得如镜花水月;无名卧薪尝胆苦练“十步一杀”无疑暗合了“昨夜西风雕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下路”(晏殊<<蝶恋花>>)这一成大事者的决心和意志;飞雪和如月的树林大战“翩若惊鸿,宛如游龙”“皎如太阳升朝霞”“灼若芙蕖出绿波”(曹植<<洛神赋>>)。以上这些写意美的传达都颇得古典诗歌的韵味 .
《十面埋伏》在众多方面都有过而无不急的突破性表现,张艺谋为了延续和展示其对画面的独特要求,将故事的的背景色设定为中国最繁荣鼎盛的唐朝,通过华丽的服饰,豪华的场景和绚丽的色彩将视觉美学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华丽绚烂的视觉效果更令人目不暇接;绿色的竹林,美丽的花海,阔大的雪景还有那华丽的牡丹坊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当然画面的表现还表现在动态的场景中,在牡丹坊的那场打斗中不仅展示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更是将中国的另一艺术——舞蹈容入其中,与武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美沦美换的画面为观众营造了身临其境的场景。而<<英雄>>中的画面从直观感相的渲染,生命活跃的传达 到最高灵境的启示。长亭大战中屋檐水珠断线似的滴在水钵里的震荡悠长势如飞蝗的箭矢黑压压的积压下来,飞雪与如月树林中大战中灰树干黄叶片红地毯,百色妖露,余霞绮天,对客观事物的描摹既得屈原的缠绵悱恻,又得庄子的超旷空灵。缠绵悱恻 ,才能一往情深,深入万物的核心 ,所谓 “得其环中”。超旷空灵,
才能如镜中花,水中月,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所谓“超然象外”,这即是第一境;无名与长空意念中交战时的全黑色搏杀,水滴旋转着分溅宛如蛟龙缠绕长枪,飞雪和如月在金黄的树林中忽高忽低 如同跳宫廷舞般矫健,漫天飞卷的落叶卷起一阵阵视觉的旋风,它们对劲气充周、驰骤扬厉的生命精神予以特别的关注,因此画面也是通过一种协然互荡,盎然并联的亢举之情的洋溢来表达 ,如烟涛响动,霜飙飞摇,泳鳞出水,此第二境也;深林大战中的颜色由浅红到酱红 ,剑入树干滴下的血液,无名残剑在长亭外划水而飞,从水底拍摄他们一飞而过的掠影,被砍断的绿色丝绸瀑布般宣泄出来,静穆的关照和飞跃的生命构成写意传神中的两元,以冲然而澹,修然而远去图解了最高层次的韵味。<<英雄>>画面拍摄的本质,在于把握物象的生命动向,描绘、渲染和堆垛的后面,也都隐藏着一个具有生动内涵的写意结构,“中国艺术品所表现的理想美,其内在深意, 均在尽情宣畅生命劲气,不但真力贯注,而且弥漫天地”。
二,情节:节奏的写意性
“有史以来,中国艺术便是凭借一种内在的力量来表现有生命的自然,艺术家的目的在于使自己同这种力量融合贯通,然后将其特征传达给观众”。就影片的色彩而言,以写意为总体风格贵在以灵动取胜,而与板重相背离。所谓灵动者,不外乎指作品的节奏给予人们以和谐流动的美感。感情富于曲折,而以风骨苍劲的画面出之。色彩饶转而不失之浮华,律动和谐中包含着凝练的风度,甚至峭拔的格调。
张艺谋在<<英雄>>中,在展示和再现经验的客观事物及其特有形式的同时,更注意对色彩和情节内在本质及自身生命力的体现,并让这种苍劲风骨畅流于电影画面之间,畅流于情节的起伏和舒缓之中。影片在色彩上的目的是让作品由刚正雄强的风貌展现导向深沉的内在结构,这种内在结构使表层色彩在艺术表现中获得一种情节价值,一种内涵丰富的激发力量。在《英雄》中,总体色彩的变化有三个阶段,由无名撒谎阶段的深红色,再到秦王揣测的绿色基调,最后才是行刺中和其后的黑-白色调的对举。这其中画面的色彩,不是自然色彩的还原,而是改变了自然色相,不受光色和环境色的影响,独立地发挥色彩的作用,因而画面的变象、变色、格局是一个体系。红色因为色彩的艳丽,很带有刺激性,所以一般都是在表示喜庆、祥和的浓烈气氛时才会使用,并且往往要注意其色量面积大小,高下前后分布。在<<英雄>>中,无名的第一个讲述的版本完全沉淫在红色的深浅中,完全忽视了色彩的平衡,使整个色调在简练、统一之中又富有文采的生动与节奏感,这种强烈的热色调贴切地表达了主人公的热烈、坚执和憧憬。导演此时几乎集中全部精力研究红色调的表现力,以单纯的色调表达丰富复杂的感情。这一阶段的红色可谓是“浓而不艳,艳而不俗”,既是无名压抑行刺愿望和内心满腔仇恨的写意表征,又是影片富含张力,隐喻故事变迁的暗示,为以后向清淡色调的转向作了奠基;之后无论是无名、残剑、飞雪在木屋中的密谋还是双剑联手杀入宫中都以绿色佐之。绿色是一种缓冲色,马上就使人感到谐调,画面采用这种颜色较红色进行冷暖、明暗、强烈的色画推移,表现出体积质的
篇二:《十面埋伏》赏析
《十面埋伏》赏析
在我初一的时候,看过一部电影叫做《郑成功》。通过这部电影,我第一次听到了这首情感激昂的曲子——《十面埋伏》。
其中有这样一个镜头,明朝政府派人去台湾与郑成功谈判,希望以此收台湾归明政府所有。那是明政府已派出大量军舰包围了台湾,而此时的郑成功正在接待明政府的来客,在郑府里大宴宾客,府外则是危机四伏,而郑成功对此却一点不知。
在府外混乱的场面中,郑成功的爱妾成功的逃进了郑府,还带着一把琵琶。正在小妾准备接近郑成功的时候,被明将军的侍卫发现了,将她关押在宴会厅的下面——一个小仓库。此时,小妾心急如焚,看着自己的琵琶落下了眼泪,忽然急中生智,拿起心爱的琵琶弹了起来,那琴声急促的可以让人停止呼吸,渐渐地,琴声越来越急,声音越来越大,在场的所有人都在寻找琴声的来源。此时的郑成功已经听出了弦外之音,暗中叫卫队增派人手,虽然后来发生了一场血战,但是郑成功率领军队成功的将明军击退。这次郑成功能够幸运的逃过敌人的诡计,难道不应该感谢那位弹着《十面埋伏》的爱妾吗?也许电影内容纯属杜撰,但这至少可以说明此曲要表明的一个重要感情色彩,那就是不好的一面。从题目来看就已经可以看出此曲所面临的背景——十面埋伏,危机四伏啊!
这部电影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小妾弹奏《十面埋伏》的那个场面。从切音、琶音开始就给人一种紧张感,因为我也是学音乐的,对音乐有一定的了解,第一次听的时候觉得整颗心被一只大手提着,悬在空中,等待下一刻命运的安排。这种感觉令人难忘,但是也很让人难受。 后来,我去少年宫参加钢琴考级的时候,那也是初中,一个大姐姐抱着琵琶进入侯考室,在侯考室里,这位大姐姐给我们预演了一回,演奏的就是《十面埋伏》。我看她轮指、转指、切音、琶音都非常流畅,而且但是气氛很凝重,几乎是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的在听,每个人的表情都莫名其妙的严肃起来了,我想也许是大家都被这首曲子感染了吧!
今天在课堂上,再次听到了这首曲子,但感觉不是完整的,因为我见过这首曲子的琴谱,非常长而且音符紧凑,光看就有一种紧张感,何况是把它转化成旋律呢?
学习的压力,在听音乐的过程中得到了宣泄,静下心来听这首曲子,又让我有了另一番感受,仿佛是听到了一种无奈和断断续续的哭泣。不知不觉的,就联想起了前不久看过的《霸王别姬》。这首曲子原来的背景描述的就是“四面楚歌”之时,虞姬和项羽的生离死别。而这首曲子所表现的情感也正是如此,“无奈”、“离别”充斥了整个音乐的旋律。在听到最后一段的时候,似乎有一个人在我耳边哭泣,是哭泣还是叹息?琴声越来越弱,近乎无声,忽然一声弦崩的声音将我惊醒,我想此时,虞姬应该已经拔剑自刎了吧,接下来的就是项羽的哭泣了。我看到了相爱的两个人在生离死别面前无言以对,只有各自叹息和流泪,仿佛听到虞姬拜下对项羽说:“大王,我们该何去何从?”当自己心爱的女人要跟自己一样面临死亡的时候,心里该是多么的痛苦啊!项羽也和绝望,昔日的霸王今日却将面临死亡。最后不是发出了“虞姬虞姬奈若何”的感慨吗?
在张国荣主演的《霸王别姬》里,不也是一样吗?昔日大红大紫的名角儿程蝶衣和小楼,在经过“文革”的“洗礼”后,一个家破,一个人亡。最终都是以悲剧收场。
我觉得悲剧任务都有一定的共性,比如说性格悲剧、命运悲剧等等。在西方美学史上,很多学者和美学家都认为悲剧有性格悲剧和命运悲剧。在美学课上老师也说过,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摧毁给人看”。项羽虽勇,但在性格上又有妇人之仁,因此才会在“鸿门宴”上放走了刘邦,这也就是悲剧的开端。而在《霸王别姬》这部电影里,蝶衣的性格就更加明显了,入戏太深近于痴!有人说“痴”才能“专”,才能“名”。这点不假,蝶衣的“自个儿成全自个儿”的名言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但是功成名就之后的傲气就不该有了。除了师兄小楼,
他谁都不放在眼里。一直演虞姬的蝶衣最后竟然分不清自己是男儿郎还是女娇娥了,错把师兄的关爱当做爱情的另一种,这不是可悲吗?而小楼呢?打小就聪明圆滑,凡事会讨个笑脸,俗话说“伸手不打笑脸人”嘛,但是在面对日本人的时候,他绝对不服软,这一点作为一个中国人,值得称赞。但是就应为他那种在国人面前的讨乖,让他在“文革”的批斗中,为了保全自己,“揭发”程蝶衣和袁四爷的“淫”,揭发自己的妻子菊香的“荡”!从而逼死了深爱自己的女人,这两个人的悲剧除了命运的安排之外,难道不是性格在作怪吗?
以前的时候,父亲给我讲二胡,他说,“每一段音乐,如同舞蹈一样,都是在讲述一个故事。”父亲说的音乐自然不是现在的通俗流行音乐,舞蹈也自然不是只现在的“舞蹈”。父亲讲的是一种艺术。每首曲子都有自己的固定的听众,因为在情感上可以引起共鸣,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的“戏迷”呢?
像《十面埋伏》这首古曲,我觉得应该是穷途末路之人最能体会,“穷则变,变则通”,为自己寻找出路。就像曲终时的戛然而止,预示着生命的结束,也预示着新的开始。 听《伯牙吊子期》时,不免哀由心生,也跟着埙的悠扬与沧桑落泪;
听《高山流水》时,我也寻寻觅觅,希望能由我的琴声盼来我的知音。
听《十面埋伏》时,则由明境走向末路,又由绝望之路看到一点点光明。
一个是埙,一个是筝,一个是琵琶。
不同的乐器能带给人不同的感受,我喜欢这样的纯艺术,也就是古典艺术,这些艺术就像一本书,让你去了解每一个主人公的生活、情感,就像自己和他们是朋友一般,从此也就不再觉得寂寞。
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钢琴,因为我只能用它来表达我的感情,其他的乐器不能与之心灵相通。
对这首曲子的感受大抵就是这样了,这首曲子给我最深的启示就是——穷则变,变则通。
篇三:《十面埋伏》影评
一曲佳人,生死隔??——《十面埋伏》影评??
白茫茫的雪,还在飘落。嫩绿的衣裳,鲜红的血液。一曲佳人,悲戚的响起。亲爱的爱人,你让我情何以堪?我如何能坦然,接受你已经逝去???《十面埋伏》是由张艺谋导演,刘德华、金城武、章子怡、宋丹丹主演的爱情剧情片。获得了华表奖优秀故事片技术奖,且是第77届奥斯卡最佳摄影奖提名。??本片中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令人始料不及。金城武饰演的随风,游戏一场;刘德华饰演的刘铺头,在朝内应;章子怡饰演的小妹,装盲起舞。整一场故事,处处暗藏玄机,幕幕都是转折。一段注定无法善终的爱情,每一次的转变,都触动着我的心弦。
刚开始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觉得没什么吸引力,可当我耐着性子看下去的时候,我竟沉浸在这段凄美的故事中,变得无法自拔。一开始着实以为,小妹是装的,可过了很久,渐渐也相信了,就如随风一样,相信了一切。可最后竟还是出人意料。??小妹和金铺头随风,第一次在花海中欢声笑语时,盾牌兵的突袭,还有那个神秘人出手相救,到最后,让我觉得是那么的可笑。因爱生恨,原本不顾一切保护的人,最后却死在了自己手上。刘德华这次扮演的角色,悲哀的或者,他没有担当,他输不起。小妹最后那一飞刀,并没有杀他,是为了回报他的多次相救吧。张导在这,展现出了我们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一种轮回相报的思想,因为你救了我的命,那么我可以再次将生命随还给你,哪怕,是那么不合乎情理。??电影《十面埋伏》秉承了张导一贯的风格,注重色彩。小妹所在的飞刀门,一身生机盎然的鲜绿,却是手染鲜血。小妹孤身一人,穿着红色调的男装,在竹林间与盾牌兵奋战。绿意犹在,杀气袭来,转瞬即逝,一切皆如梦。当小妹放走随风后,站在一片火红的树中间,叶片起舞,小妹那一抹绿,在深秋的林中,是那么鲜艳、那么显眼、那么孤单。??影片的背景乐,佳人曲,让我难忘。看完了电影,我便一直反复地听,这首佳人曲。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原本是小妹起舞的一首曲子,到最后,竟真是,佳人难再得。金城武浑厚的嗓音,让这段悲戚唯美的爱情就此落幕。
?? 明明心中有爱,为何总是深藏着阴谋?明明不愿舍弃,为何还要狠心的离去?我们总是如此,总以为自己赢了,总以为一切都按照自己的想法所进行着。殊不知,命运总是那么差强人意。金铺头说过那么句话,我等你三年还不如他陪你三天?有时候,真是如此。爱情没有先来后到,没有原理可讲,我就是变了心,我就是爱上了那个男人,又能如何?爱情像一阵风,你只有感受得分,无法触摸。爱情又像是一片沼泽越是想要挣扎,却越是陷得深。
??人们总是在对另一个人心动的时候,对这一个人心有很愧疚。我想,如果小妹够洒脱,答应跟着随风一同浪迹天涯,便不会有最后那无可奈何的结局,便不会有那生死两隔的尽头吧。可是,这样的唯美,这样的悲戚,才是电影,才足够让人对此有所触动吧。一场游戏一场梦,到头来,只有输。是是非非,生死难料,怎知一切都早已注定。
篇四:《十面埋伏》赏析
题目:《十面埋伏》赏析
姓 名 :程清杨
系 (部): 中文系
学 号 :B12130731
专 业 :新闻学
指导教师 :吴璇
2014 年 12 月 5 日
《十面埋伏》赏析
记得很久之前,看过一部电影叫做《郑成功》。通过这部电影,我第一次听到了这首壮怀激昂的曲子——《十面埋伏》。 其中有这样一个镜头,明朝政府派人去台湾与郑成功谈判,希望以此收台湾归明政府所有。那是明政府已派出大量军舰包围了台湾,而此时的郑成功正在接待明政府的来客,在郑府里大宴宾客,府外则是危机四伏,而郑成功对此却一点不知。
在府外混乱的场面中,郑成功的爱妾成功的逃进了郑府,还带着一把琵琶。正在小妾准备接近郑成功的时候,被明将军的侍卫发现了,将她关押在宴会厅的下面——一个小仓库。此时,小妾心急如焚,看着自己的琵琶落下了眼泪,忽然急中生智,拿起心爱的琵琶弹了起来,那琴声急促的可以让人停止呼吸,渐渐地,琴声越来越急,声音越来越大,在场的所有人都在寻找琴声的来源。此时的郑成功已经听出了弦外之音,暗中叫卫队增派人手,虽然后来发生了一场血战,但是郑成功率领军队成功的将明军击退。这次郑成功能够幸运的逃过敌人的诡计,难道不应该感谢那位弹着《十面埋伏》的爱妾吗?也许电影内容纯属杜撰,但这至少可以说明此曲要表明的一个重要感情色彩,那就是不好的一面。从题目来看就已经可以看出此曲所面临的背景——十面埋伏,危机四伏啊!
《十面埋伏》可谓历史悠久,风格奇荣,影响巨大。它又名《淮阴平楚》,简称《十面》。这首著名的的大型琵琶曲,也是中国传统器乐作品中大型琵琶武曲的代表作。其前身是明代的《楚汉》。《楚汉》在明代嘉靖、万历前后流行一时,深受琵琶演奏家的喜爱。
从精神气质上的区别来划分, 琵琶曲可分为两个大类,即文曲与武曲,这类似于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之分。文曲一般旋律抒情优美、节奏轻缓、技巧多用左手推拉吟揉手法,善于描绘优美的自然景色或表达内心细腻感情;而武曲情绪激烈雄壮,节奏复杂多变,赋予戏剧性,多用右手力度较大的演奏技巧,擅长于表现强烈的气氛和情绪。《十面埋伏》乐曲气势雄伟激昂,艺术形象鲜明。其乐曲内容的壮丽辉煌,风格的雄伟奇特,在古典音乐中是罕见的。
《十面埋伏》乐曲以中国历史上的楚汉相争为题材,描绘刘邦和项羽在垓下决战的情景,歌颂了楚汉战争的胜利者刘邦。乐曲极尽琵琶揉、挑、推、扫等技巧,淋漓尽致地渲染了战争场面,「声动天地」,「金骑蹂践」,极力刻画「得胜之师」的威武雄姿,全曲气势恢宏,充斥著金戈铁马的肃杀之声...
垓下决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有名的战役。公元前202年,汉王刘邦与西楚霸王在垓下(今安徽灵壁县东南)展开最后的大决战,刘邦起用韩信为大将,以30万汉军的绝对优势把10万楚军围困于垓下楚营内。
夜间,刘邦的谋士张良令会楚地方言的汉兵用箫吹楚曲,唱楚歌,以此动摇楚军军心。项羽听到楚歌声以为西楚已失,被困的楚军则思乡心切,斗志瓦解,纷纷逃散,项羽身边仅剩下千余人,于是决定黎明突围,返回江东,项羽爱妾虞姬自知难以一同突围,遂自刎于军中。
项羽骑著乌骓马,带领800多名骑兵,终于杀出重围,渡过淮水时,所随只有百余骑,至阴陵(今安徽定远县南)时又因迷路而陷入沼泽地区。抵东城(今安徽和县北)时只剩28骑相随。汉军一路追杀,逼项羽引兵上了一座小山(此山位于现在安徽和县北70里处,后被称为「四马山」、「九头山」),与汉军冲战数次后,终于逃至乌江边,此时只剩下他一人一骑,自感无颜再见江东父老,自刎而死。
琵琶曲《十面埋伏》非常出色地运用音乐手段表现了这场古代战争的激烈战况,是一幅生动感人的古战场音画。
《十面埋伏》最早见于记载的是1818年出版的《华秋苹琵琶谱》,在1895年出版李方园编订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将它改名为《淮阴平楚》。这是一首在民间流传的传统乐曲,早在十六世纪末,明代王猷定在《四照堂集》一书中就记述了当时琵琶名手汤应曾演奏《楚汉》一曲的生动状况。文中写出道:「《楚汉》一曲,当其两军决斗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争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悲,终而落涕之无从也。其感人如此。」从这段文字说明可以看出,《十面埋伏》的内容、结构和音乐形象与《楚汉》一曲所描述的大体一致,证明它的流传年代是十分悠久的。
自《华秋苹琵琶谱》问世以来,其后各个琵琶谱集都载有《十面》乐谱。各个版本在分段与分段标目都有所不同:《华氏谱》称《十面》,由直隶王君锡传谱,共十三段;《李氏谱》名《淮阴平楚》,隋秦汉子,金山周瑞清厚卿校,共十八段;《养正轩谱》称《十面》,一名《淮阴平楚》,共十八段;《瀛州古调》名《十面埋伏》,共十段。
琵琶曲《十面埋伏》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大型套曲结构的形式。根据直隶王君锡传谱的《华氏谱》,全曲可分为三大部份,共十三个小段落,每段冠以概括性很强的标题。这些标题是:一、列营;二、吹打;三、点将;四、排阵;五、走队;六、埋伏;七、鸡鸣山小战;八、九里山大战;九、项王败阵;十、乌江自刎;十一、众军奏凯;十二、诸将争功;十三、得胜回营。
第一部份描述汉军大战前的准备,著重表现威武雄壮的汉军阵容,共包括前五个小段。乐曲的开端描述了战争的准备阶段(从列营到走队),琵琶在高音区奏出了强烈的轰鸣声,并且由慢及快,表现了一种威武逼人,催人上阵的气势。那模拟战鼓声、军号声、马蹄声等古战场的音响,然后进行排阵、点将等等,都是古战争中必有的内容,生动地表现了汉军战必胜、攻必克的高昂斗志。
真正精彩激烈的在第二部份,即第六、七、八三个小段落(从埋伏到九里山大战)。这一部份是全曲的中心部份,它形象地描绘了楚汉两军殊死决战的激烈情景。埋伏表现了伏兵四起,楚军被重重包围的情景,然后是在鸡鸣山进行一段小规模作战,到九里山大战则是全曲的高潮,运用琵琶高超复杂的绞弦技巧真实地再现了战争的惨烈:人仰马嘶声、兵刃相击声、马啼声、呐喊声等等,令人惊心动魄。而中间一段琵琶长轮模拟的箫声,隐约透出四面楚歌,暗示项羽兵败的结果。
第三部份是战争结束,它著重情绪的描写,包括最后五个小段落(项羽败阵到最后):项羽自刎,刘邦得胜回朝,音乐结束。前两段写项羽失败后在乌江边自杀,低沉的音乐气氛与前面的高潮形成鲜明的对照。其中「乌江自刎」这段旋律凄切悲壮,塑造了项羽慷慨悲歌的艺术形象。后三小段描述汉军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的种种情景,表现了汉军将士们高歌勇进的形象和胜利欢乐的心情。
《十面埋伏》可以说是把古代琵琶表演艺术发挥至淋漓尽至的地步,创造了以单个乐器独奏的形式表现波澜壮阔的史诗场面。直到今天,《十面埋伏》依然是琵琶演奏艺术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名作。
篇五:十面埋伏观后感
《十面埋伏》观后感
阴谋与爱情,永远是观众的最爱,也是最经久不衰的题材。
纵观整部电影,里面无处不充斥着血腥阴暗的门派争斗,诡秘复杂的朝廷内幕,试探,埋伏,刺杀,卧底,纷争不休。飞刀门的神秘庞大,朝廷的倾力围剿,变幻莫测的高超技艺,惊心动魄的追杀武斗,无一不让观众屏息凝神、全神贯注,随着剧情的发展心情起伏。不仅如此,导演还将松弛把握的十分到位,血腥厮杀过后,镜头一转,开阔的草地,缤纷的鲜花,高耸的竹林,巍峨的群山,让人仿佛置身画中,感受着扑面而来的和煦晨风,清新蓬勃的泥土芳香,连绵起伏的苍翠无限,仙境般的美好让人不禁产生了“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见”的由衷感叹。
除却争斗,剧中那忠贞不移的爱情更是成为了所有观众心中的遗憾。
她叫小妹,是歌舞坊中的一位盲女舞姬,私下身份是飞刀门派遣的卧底,传递消息,专行暗杀之事。他叫随风,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刀客,真正身份是朝廷秘密安排的衙门捕头,为的是一举歼灭飞刀门。
两人初见时在歌舞坊。伴随着音乐响起,小妹一身长袖裙翩翩起舞,传世之曲“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吟出,那男子举杯独酌,低低浅笑。之后,小妹刺杀未遂,被迫入狱,得遇少侠出手相助,护送出逃,一切都在意料之中,似乎也很符合观众一向钟爱的英雄救美套路。直到两人到达飞刀门本部,一切阴谋才得以揭晓,原来这份爱情从一开始就夹杂着太多的私心与秘密,身不由己也好,无可奈?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wo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我舶眨闭嫦啾┞对谥谌嗣媲埃遣阄弊氨阋菜孀畔质当话拢恃芰堋?/p>
她最终还是放了他离开,该是放不下他了吧,一路上的悉心照料,遇到危险时的挺身而出,潇洒不羁的狂放,至于心中的那份执着,就像她自己所说:“去过风一般的日子。”那男子,让她看到了不一样的生活,她既有了渴望,又怎会忍心见他遭遇不测?
他又一次回了头,或许第一次夹杂了私心,但这一次的转身,却是选择了与她共同进退,不离不弃。“小妹,我离他近,就算你的刀再快,也救不了我。”生死关头他的那一句话,仿佛又让人看到了那个笑容不羁的男子,随心肆意,肩膀宽阔,温暖又安心。
他们两个,是对方的缘,又是对方的劫。
影片结尾,漫天风雪里,两个紧紧相拥的有情人,还有那首见证了他们爱情的古曲,低低盘旋,袅袅不绝。
向来情深,奈何缘浅。只这一句,便了断多少执念与痴妄。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