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写作避免空洞作文技巧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3:18:44 字数作文
写作避免空洞作文技巧字数作文

篇一:避免初中生作文空洞教学策略

避免初中生作文空洞的教学策略探讨

摘要:目的:针对初中生生活经验积累很少的情况,探讨避免初中生作文空洞的教学策略和模式。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法,调查分析初中三个年级共200人对语文作文写作的喜恶情况及可能原因。结果:统计表明, 200名初中生中有191人表示不太喜欢或非常不喜欢作文,比例占95.5%。而学生不喜欢的原因中材料方面占82.2%。结论:鉴于此类普遍现象,笔者从引导学生如何积累材料入手,并从多方面进行了尝试、探讨与研究,其中对于“迁移材料可以避免作文空洞”这个话题的探讨实操性最强、最有价值,经过两年的实践与探讨,取得了良好效果。

关键词:初中生 作文 材料 教学

作文难教是语文界公认的事实。张志公先生曾经感叹道:“语文教学在普通教育工作中恐怕算得上一个‘老大难’,而作文教学恐怕又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一个‘老大难’,换言之,作文教学是‘老大难’中的‘老大难’。”本文针对目前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从引导学生如何积累材料入手,着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现简述如下。

一、问卷调查学生对语文作文写作的喜恶情况及原因

(一)初中生对语文作文写作的喜恶情况

本文调查分析我校番禺区市桥星海中学初中三个年级学生总数共200人对语文作文的喜恶情况。结果发现,200名学生中有191人表示不太喜欢或非常不喜欢作文,比例占95.5%(见表1)。

(二)初中生不喜欢语文写作的可能原因分析

本研究对191例不太喜欢和非常不喜欢的两类学生进行了原因调查。结果发现,不喜欢的原因中以材料方面的原因比例最高,达82.2%,其他原因如语言方面、结构方面和文面方面分别占14.7%、

3.1%和0%(见表2)。

二、初中生语文写作的现状

本研究结果分明地显示出:现阶段初中生害怕写作的主要原因是“没材料可写”。但作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据了半壁江山,地位重要。单以考试分数而言,中考作文的分数占据了总分的40%。在中考作文中,有一大堆的“低等级”作文,这一点是每个从中考作文阅卷归来的教师的最深刻感受,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在学生作文材料组织方面材料空洞。

三、提高学生写作兴趣,避免初中生作文空洞的有效教学策略 我认为,作文教学应该从最基础的材料组织入手,引导学生讲真话、抒真情,用真实的材料表达内心的情感,从而避免作文空洞,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在本文中,我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可操作性强的教学实践中,即从“如何迁移材料”这一角度进行探讨。刘颖等认为培养学生语文写作能力的关键前提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以“迁移材料”作为本文探讨的重点,这主要考虑到以下因素:考试使学生的生活空间逼仄,学生普遍缺乏鲜活的生活体验,导致写作文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这种近乎封闭的环境里,学生缺少社会阅历,缺乏对生活深刻的认知与感悟,很少积累生活中的素

材,所以“迁移材料”就显得尤为必要了。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同行和学生都一致认为:迁移材料可以避免作文空洞,使作文更有情感,并且收效快。这尤其适合初三年级的学生。如何迁移材料呢?在借鉴别人经验的基础上,我再根据自己两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归纳、探讨如下。

(一)整理材料,形成自己的素材库

很少有生活积累,不等于没有。初中生一般都有十二岁的年纪了,在这十几个年头里总有几件较为难忘的事情烙在脑海里,而这些事情往往也是自己特有的。教师应让学生在这屈指可数的生活素材中选择最深刻的、最有代表性的材料,然后把这些材料都记录下来。而考虑到初中生生活积累甚少,为了更好地写身边事,抒真切情,教师必须要让学生对自己的亲历所感进行归类、整理,并形成自己独特的素材库。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快速、更有效地把材料迁移到不同的作文中去。

(二)据题目联想材料的契合点

如果找不到契合点,就好像一个大汉的拳头打在了一团棉花上,有劲无处使。找到了契合点,也就找到了材料与题目的相似点,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把材料迁移到不同的题目中。如何找准材料与题目的契合点呢?关键是要善于联想。联想和想象在写作中的作用就好像鸟之双翼,是作文之基础。联想,简单点讲,就是由当前某一事物想到与之有一定联系的另一事物,或是由甲观念想到乙观念的思维过程。

(三)据题目确定材料的重点

在我们的生活中,面对同一事物或者同一材料,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不同的看法。正如面对秋之枫叶时:杜牧感受到一种欢悦:“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白居易感受到的是一种萧条:“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张生感到的是忧伤:“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他们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同一问题,从而获得截然不同的感受。

(来自:www.sMHaiDa.com 海 达范文网:写作避免空洞作文技巧)

(四)据题目加工材料的亮点

生活中有些材料看似很平常,但却包含深刻的意义,只要善于加工材料的亮点,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就会把小材料放到大社会中去,从而收到“一滴水反映出太阳光辉”的艺术效果。如莫怀戚的《散步》、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杏林子的《生命,生命》都是写日常生活的小事,但由于作者抓住了这些小事的亮点,并且让亮点发光、发热,所以收到非常好的艺术效果。教学中有效教学行为是实现有效教学理念的应然路径,是开展课堂有效教学研究切入点,因此,教师应多项开展学生的思路,使学生善于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

(五)据题目增减材料的细节

在迁移材料之前,学生应根据作文题目的需要通盘考虑,确定哪些内容该详写,哪些内容该略写。学生应先截取与题目有关的部分,通过合理想象和扩充来强化和突出材料要表达的中心,对无关的内容则要大胆舍弃。只有围绕题目所表达的中心对某些细节进行适当

的增减,才能使迁移后的材料更深刻地表现主题。

(六)据题目变更材料的始末

材料的始末对作文中心的表达常常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在写作时,我们要打造好材料的开头与结尾。迁移材料时,如果能够迅速地把材料的开头与结尾迁移到要表达的中心上,那么材料的中间部分就能够很好地被我们驾驭了。同时,我们要预防材料偏离中心,从而保障迁移后的材料与中心一致。

总之,作文教学至今没有统一的教材,也没有统一的教法,毫不夸张地说,作文教学犹如世人对哈姆雷特的解读:有一千名语文教师,就有一千种作文教法。而本文从“迁移材料”这个角度来探讨,并付诸实践,效果也不错。而这里的材料迁移方法主要是针对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者目睹的材料而言的。在人生的十几个春秋里,学生肯定会有一些让他们挥之不去的人或事或物,这些都将会是他们写作文时非常宝贵的材料。只要学生善于迁移,那么自己的材料就可以一当十,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在学生翻来覆去还是想不到写什么内容的时候,材料迁移就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了。 参考文献:

[1]谈海生.“贫乏说”与中小学作文教学[j].广东教育学院院报,2002(4).

[2]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修订建议汇总报告[j].语文建设,2003(1).

[3]倪文锦.问题与对策:语文教学有效性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

篇二:作文教学中如何避免空洞

作文教学中如何避免空洞

读了学生《星期天》这个片段,感觉学生描写得空洞,语言表达不够明确,如看到三个孙中山,方向位置有些乱;内容空洞;没有对他们的姿态和形象进行描写,自己的感受没有表达出来。那么如何让学生在写作中避免内容空洞呢?

1、 学会观察。出示一些景物或者实物等让学生观察,你都看到了什么?具体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你看了以后有什么的感想?让学生先口头描述,再用文字表示出来。

2、 提炼语言。让学生对文字进行组织、筛选。认真思考,要准确表达出自己观察到的和感受到的,用什么词语表达更合适,更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让学生反复练习,时间久了,一些常用词语,就会在学生脑海中形成印象,在表达时就会很轻松的准确说明。

3、 脉络清晰。在《星期天》这个片段中,脉络有些混乱。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或者方向准确地表达,尽量避免这一头,那一头的。可以一些景物短片或物体组成让学生认知与表达。

4、 增加阅读量。写作最好的方法就是增加阅读量,学生读书读多了,自然受其影响。一些语言与思维可以得到训练。丰富的阅读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从而学会在自己的文章中发挥自己的想象。

总之,写作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每节作文课的有计划、有目的地训练,只有这样,学生的写作水平才能得以提高。

篇三:高考考场作文如何避免空洞

高考考场作文如何避免空洞

来源:网络

考试考完后,总有迷惑不解的学生来问:老师,我这篇作文明明写了很多东西,密密麻麻好几张纸,你怎么还说我“空洞”?如果我指出了空洞的方面,学生照样还会迷惑:我那不是思想吗?思想怎么会是空洞的呢?看来,这个问题并不好回答。没有具体实践作为认识的前提,可能还是难以领会。那么我就试着从最具体的地方来作答。

首先,什么是内容?针对高中生作文而言,内容一般指文章中的思想、情感、观点、人物、场景、事件、引用的材料等,不同体裁的文章有不同的内容要求。

其次,为什么有的文章会给人空洞的感觉呢?什么样的文章会使人觉得空洞呢?这是个很关键的问题。

一般来说,考场作文表现空洞的有下列几种情况。首先是文体模糊,泛泛而谈,或者文章头绪众多,不知所云。这是近十年来作文命题淡化了文体要求导致的。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有较大的写作自由度,但是因为忽视了最基本的叙事和议论能力的培养,所以有很多学生失去了基本的叙事、议论能力;其次议论性的文字观念陈旧,甚至只陈述事实而没有提出观点,加之材料贫乏落伍,

让人看了如同没看一样;第三是记叙性的文字缺少必要的事件或者对人物的描述,只作宽泛的抒情。 针对以上的情况,我的建议是——

一、平时作文练习要有文体意识。尽管高考作文已没有特定的文体要求了,但是作为高中生来说,写作还是需要一个明确的规范的,而文体的内在要求就是一个很好的规范。

二、写自己熟悉的题材。造成文章空洞很大的原因是对话题的不熟悉,所以应该尽量挑选熟悉的来写,比如自己最熟悉学校、学习生活,父母、老师、同学等等。

三、如果是议论性文章,要明确你的观点,用尽量多的事例来进行论证。材料尽量采用最近发生的;在写作过程中多问几个为什么,把写作过程看作一个自我辩论的过程。记叙文要尽量要有“事”和“人”。“事”要落实到具体的场景、氛围及过程的描述;人要有具体的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的刻画,而不是空洞的抒情或者议论。但是抒情或议论过多还容易给人造成直白浅薄的不良印象。

虽然,我在这里讲了很多,但在具体考试过程中,还是有很多人顾不上考虑这个问题的,就像庄子笔下的轮扁:在做轮子的时候是想不到那么多的,所有的教导也只是事后诸葛亮。但是只要在平时的练习中引起注意,加强练习,一旦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写一篇规范、充实的作文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篇四:高考考场作文如何避免空洞

高考考场作文如何避免空洞

来源:网络

考试考完后,总有迷惑不解的学生来问:老师,我这篇作文明明写了很多东西,密密麻麻好几张纸,你怎么还说我“空洞”?如果我指出了空洞的方面,学生照样还会迷惑:我那不是思想吗?思想怎么会是空洞的呢?看来,这个问题并不好回答。没有具体实践作为认识的前提,可能还是难以领会。那么我就试着从最具体的地方来作答。

首先,什么是内容?针对高中生作文而言,内容一般指文章中的思想、情感、观点、人物、场景、事件、引用的材料等,不同体裁的文章有不同的内容要求。

其次,为什么有的文章会给人空洞的感觉呢?什么样的文章会使人觉得空洞呢?这是个很关键的问题。

一般来说,考场作文表现空洞的有下列几种情况。首先是文体模糊,泛泛而谈,或者文章头绪众多,不知所云。这是近十年来作文命题淡化了文体要求导致的。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有较大的写作自由度,但是因为忽视了最基本的叙事和议论能力的培养,所以有很多学生失去了基本的叙事、议论能力;其次议论性的文字观念陈旧,甚至只陈述事实而没有提出观点,加之材料贫乏落伍,让人看了如同没看一样;第三是记叙性的文字缺少必要的事件或者对人物的描述,只作宽泛的抒情。 针对以上的情况,我的建议是——

一、平时作文练习要有文体意识。尽管高考作文已没有特定的文体要求了,但是作为高中生来说,写作还是需要一个明确的规范的,而文体的内在要求就是一个很好的规范。

二、写自己熟悉的题材。造成文章空洞很大的原因是对话题的不熟悉,所以应该尽量挑选熟悉的来写,比如自己最熟悉学校、学习生活,父母、老师、同学等等。

三、如果是议论性文章,要明确你的观点,用尽量多的事例来进行论证。材料尽量采用最近发生的;在写作过程中多问几个为什么,把写作过程看作一个自我辩论的过程。记叙文要尽量要有“事”和“人”。“事”要落实到具体的场景、氛围及过程的描述;人要有具体的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的刻画,而不是空洞的抒情或者议论。但是抒情或议论过多还容易给人造成直白浅薄的不良印象。

虽然,我在这里讲了很多,但在具体考试过程中,还是有很多人顾不上考虑这个问题的,就像庄子笔下的轮扁:在做轮子的时候是想不到那么多的,所有的教导也只是事后诸葛亮。但是只要在平时的练习中引起注意,加强练习,一旦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写一篇规范、充实的作文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篇五:高考满分作文十大技巧

高考满分作文十大技巧:彰显个性魅力

考生在作文时应该凸现自己的个性而不是泯灭自己的个性特征,只有讲究个性化,你的作文才是生动的,亲切的,引人入胜的。避免空洞的口号术语,尽情展露自己的才华。 材料意象丰富

丰富即材料丰富,形象丰满,意境深远。材料丰富,是指内容丰富,这应当包括阅读积累、生活积累、审美积累等多个方面。平时积累多、考场上自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样,高考作文内容往往会呈现一种“丰富”的状态。

真情自然流淌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问世间“情”为何物?“高山流水”是真诚的友情:“舐犊情深”是本真的亲情:“落叶归根”是乡土之恋??“情”是生命之“真”,是爱、仁慈、悲悯??是生命之间相互维系的丝线,是生命源头的汩汩清泉。写文章也要想做到“感情真挚”,抒发真情实感,切忌矫揉造作。

行文展现才情

或是词语生动善于引用名言,或是句式灵活摇曳多姿,或是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描写形象,或是文句有意蕴富含哲理,或是构思有意境,让人回味无穷。这些都是有文采的表现。可以这样理解,考生在行文中,只要有某一点闪光耀彩的地方,都应该加以肯定和鼓励,以使他们在通顺的基础上所展示的各种语言风采能够得到应有的评价。

立意务求深刻

深刻,是指作文的见解深刻。议论性文章是说理透彻,论点深刻;记叙性文章是形象生动,思想深刻。高考作文鼓励见解深刻,并且是鼓励多种多样,或是深入本质,或是揭示原因,或是说明结果,或是指出规律,或是预见发展,或是抓住要害,或是给人启发,等等。“诗外有诗,方是好诗;词外有词,方是好词。”诗词如此,文章亦是如此。好的文章应有所兴寄,否则一望到底,则清如开水,淡而无味。

展现创新之美

高考作文在发展等级中设立“有创新”的条目,目的正是想通过一个侧面鼓励学生培养创造性思维。或是见解新颖,或是材料新鲜,或是构思精巧,或是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或是有个性特征。这些方面都是可能蕴涵“创新”因素的地方,在高考作文中凡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思路解析的地方,我们就必须给予重视和鼓励。

找最佳角度

一是要准确审题。首先要仔细研究作文命题,反复揣摩命题者的意图,进而明确写作的各种要求。二是要巧妙联想,找准角度。

不拘一格

高考作文,“文体不限”“文体自选”给予考生选择文体的自由。形式上的创新也是“构思新巧”的较好体现,同时考生的创造性思维、个性也能得到展示张扬。有许多考生选择写散文、诗歌、小小说、童话、寓言、故事新编、科幻故事等等实话实说、实验报告、会议记录与名人对话、戏剧剧本、日记、医药说明等文体赢得了满分。

妙笔生花

语言是文章的外衣,光亮与否,直接影响别人对你的第一印象。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没有娴熟的语言技巧,如同没有精良的手艺,难以把一块用事实与思想凝聚的高级面料,缝织成一件得体的、漂亮的外衣。只有生动形象的语言,才能感染读者,成为文章的魅力之所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在写景时,绘声绘色,使人如临其境;写人时,神形毕肖,让人如见其行;论理时,亦庄亦谐,准确鲜明,给人一种内在的逻辑力量。 标题引人入胜

高考满分作文,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内容和阅卷者情感、心理之间的第一个接触点,也是传递作品主题、展示作者才情的重要内容。俗话说“秧好一半谷,题好一半文”“文题善,佳篇成一半”,好的标题能使文章光彩照人,因此,考生一定要在文题上多下工夫,切不可将话题直接作为标题,简捷醒目有文采的题目方能快速攫住阅卷人的目光,为自己的作文赢得良好的“第一印象”。题目应力求简洁凝炼,形象生动,拟题原则是“小”“准”“新”,能展示文采,先声夺人。

成就高考满分作文的“九绝招”

文章的主题是灵魂,素材就是文章的血肉。素材能否优化运用往往决定文章等级的高下。有相当一部分高中生在考场写作时不是记忆仓库里没素材,而是缺乏对素材的思考和发现,是有“货”不会用。

下面介绍近两年高考满分作文优化运用素材的“九种绝招”。

方法/步骤

1. 凝缩

体,或舍去总体而取一细节。这种“凝缩”就内容的涵盖面来说,可分为两大类:

1.典型凝缩 如2007年陕西高考满分作文《请让我们“摔跤”吧!》中的一段: 前人由败而胜,由逆境而到胜利的顶峰者,往往不胜枚举。越王勾践可属一成功的范例。春秋之时,列国征伐不已,烽烟不断。孱弱的越国在勾践的带领下,与气势正盛的吴国交锋,结果损兵折将,臣服于吴国,勾践本人也充当了吴国的奴仆。这一跤对于越王来说,可谓沉痛不已。心怀大志的越王,数十年如一日,励精图治,卧薪尝胆,奋发进取,积蓄力量,在二十年的生死教训中,勾践没有温情的关照,没有舒适的环境,但雄心却在日益增长,宏图在不断扩展着,越国的金戈终于冲进了吴国的都城。假如没有那一场亡国的惨祸,勾践将如何,谁也难以预料,历史最终多添几个平庸的姓名而已。

这段文字中的典型举例的素材源于课文《勾践灭吴》。原文较长,聪明的小作者,紧扣话题“摔跤”,舍去了“勾践灭吴”中的许多“细节”,“凝缩”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典型凝缩”在文章中的作用往往是以一当十。

2.列举凝缩 还是上述那篇满分作文,随后的文字是这样的:

不仅人如此,国家亦如此。反右倾、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一场场艰难险恶环境,中国人不知经历了多少的磨难和险阻,但这些都没有压垮中国人的脊梁,我们在奋斗中成长着,在困难中成熟着。直到今天,中国人已经可以坚强地站立起来了。

这里对反右倾、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等素材的运用,可谓惜墨如金,点到而已,文章内容简练而不简单,既有容量,又有力度。

如果说“典型凝缩”是“点”的话,那么“列举凝缩”就是“面”,点、面结合,能使文章内容既充分又简练,既有深度,又有广度。

2. 扩展

有的小作者比较聪明,常常由一物,一景,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丝心绪的牵挂,一个喜悦的预感等,根据话题、主旨,遵循生活的内在规律,引发联想,或补充引申,或添枝加叶,丰富发展,使平淡无奇的事件变得光彩照人。如2007年山东考生满分作文《母亲手中的稻草绳》一文,便是作者根据话题“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的内涵,以“稻草绳”为线索,引发联想,补充引申,丰富发展,把眷眷的母爱和作者拳拳的感激之情串连起来。这里,稻草绳既是母亲爱的寄托,又是作者的象征,还是作者心中难以磨灭的记忆。

素材的扩展生发,常常遵循着由小到大、由点到面的思想轨迹。

3. 量裁

材,就像一块布料,剪裁师傅根据不同身材、不同需要,缝制出不同特色的服装。高考命题千变万化,但年年都有人利用同一则素材写出不同的优秀作文。如“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中“邰丽华”这则素材,在2007年河南省高考优秀作文《成长路上的跌倒》中被用来阐述苦难中的成长。

在2006年湖南卷满分作文《谈意气》中又被挖掘出“有意气”的精神品质,紧扣话题“意气”来叙述、分析、评价,有力的论证了“人有意气,才能压不垮,锤不弯,追求不泯,意志不衰”这一观点。点题语明确,素材与主题接榫自然。 以上两例告诉我们,“材不在多,会用则灵”,主旨不同,同一个素材,切入的角度也不同,组织和分析的方法也各有奥妙。其实,从2005年感动中国邰丽华的素材还可挖掘出“乐观”、“永恒”、“奇迹”、“坚韧”、 “美丽”、“人生定位”、“战胜困难”、“逆境与成才”、“缺陷与完美”、“命运在自己手中”等内涵。只要你对所写的话题、命题、材料作文有全面、准确的理解,对文章主题有清楚、到位的把握,便可找到素材与主题的契合点,找到表述的角度和侧重点,便可自如地运用各种方法来叙述和分析素材:或借助关键词语句来引申,或借助合理想象、联想来拓展,或采用原始素材中的相关内容,加进自己的读解和感悟。

4. 剪辑

如果说“量裁”是“一材多用”的话,那么“剪辑”则是“多材合用”,是把本质上相近或相似或有一定关联的几则素材,按照一定的话题或主旨组合在一起,能使文章丰厚而多彩,意蕴绵长。

如2007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怀想天空》分别以“一个人的天空”、“三个人的天空”、“一群人的天空”作为小标题,精心“剪辑”了丛飞、为救孩子而牺牲的父母、微尘这样三则素材,灵犀共启,层层推进,将“爱的天空”拓展到了极致。 再如2006年安徽高考优秀作文《青山寂寂水澌澌》中主体部分便是对屈原、陶潜、李白等经典素材的“剪辑”:利用三个诗意灵动的小标题,恰当地评价了屈原、陶潜、李白的一生,读懂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和人格修养,段末点化主题。

虽然屈原、陶潜、李白三个人物是常见的,但是,作者并没有简单的“剪辑”,而是按照文章的主旨进行叙述和议论,很好地完成了一篇考场作文。

5. 巧借

就是活用经典素材的思路或技巧,让老树生新芽。这种技法不是偷懒,而是为了更好地创造;不是无奈,而是有意为之的奇思妙得。如2007年河南考生《少年中国说》便是以 梁启超 先生的《少年中国说》为行文脉络,结合作文所给图画的寓意,写出了自己的《少年中国说》。这种旧瓶装新酒的文体形式,既让人感到亲切,又让人感到新颖。

6. 独白 原指戏剧、电影中的角色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的话,这里指巧将素材中的第三人称改用为第一人称的自叙、自辩的写法。如2007年广东考生优秀作文《圣火的自白》,作者巧妙运用“奥运圣火”的素材, 采用第一人称独白的方式来写,利用了自述文的叙述优势,把奥运圣火的曲折历史化为几个圣火传递的镜头,把奥运精神的传递通过圣火的独白表达出来,感情真挚,感染力强。2007年甘肃考生的满分作文《落红》也是采用的这种技法。

7. 妙引 就是巧妙引用名言警句或俗语、谚语等。这种“妙引”因题而异,相机引用,能使文章峥嵘、高远、耐人寻味。如2007年湖南高考满分作文《诗意地生活》中的妙引:

理想。是第一层境界:“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是理想点燃星星之火,是理想洗去茫茫尘埃,是理想让我们一眼望断天涯,开始追寻之旅。??

奋斗。是第二层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收获。是第三层境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三段巧妙地把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人生三境界”作为文章的行文思路,恰到好处。“妙引”有明有暗,有详有略,古今中外,信手拈来,文采斐然,思想上比较深刻,整体上一气呵成,显得大气而老到。

8. 引源 就是引入生活的活水源头,融入真挚情感。如2007年湖南高考满分作文《诗意地生活》通过叙述农村家庭平凡生活的小事表现家庭的和睦和温情,诠释生活的诗意,表达自己对诗意生活的理解和追求。文章写的是身边小事,表达的是真情实感,说者诚恳,读来亲切。人物的语言细腻真实,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画面彰显,诗意盈溢:“于是,无数个炊烟枭枭的时刻,我和妹妹就可以在毕毕剥剥声响的灶堂里看到奶奶通红的笑脸。特别是在冬日,爷爷烧火,奶奶做菜,我和妹妹则抢着依偎在爷爷身边取暖。一串串欢声笑语随着炊烟升上天空,诉说着冬日的温暖。” 处处留心皆语文,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生活的溪流,一旦撞上礁石,就会激起令人心动的浪花,中学生应当善于捕捉这种“浪花”。“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高考作文题无论怎样设计,都不会逾越我们的生活圈子和生活经历。

9. 兼用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