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未名湖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6:37:35 字数作文
篇一:北京大学未名湖区域树种调查研究
北京大学未名湖区域树种调查研究
摘要 未名湖是中国著名的校园景观之一,该区域的植物形成了良好的生态环境。通过对该区域的植物调查研究,有助于对植物群落进行认识和分析,为其他校园植物景观设计提供经验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 未名湖;树种调查;北京大学
中图分类号 s78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8)19-0098-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轻松、舒适的环境成为人们迫切的内在与外在需求。校园是学生生活学习的场所,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带来生态效益,同时能愉悦人的精神,创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未名湖位于北京大学北部,清属淑春园,布局整齐合理,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由于未名湖区域的植物形成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是中国校园景观的一个范本,独具特色。因此,对未明湖区域的调查,将有助于对植物群落进行更好地分析,认识植物群落对于景观的影响。
1调查方法
实地勘察,现场分析,拍摄照片,数据记录。
2结果与分析
2.1树种
未名湖区域的树种主要为北方常见的乡土树种,如油松、白皮松、圆柏、白蜡、旱柳、国槐、元宝枫、臭椿、丝棉木、荆条、孩儿拳
头、山桃等。局部有一些南方树种。基调树种有国槐、元宝枫、白皮松等(见表1)。
2.2典型群落
2.2.1湖心岛西南部植物群落。①环境分析。该部位于未名湖湖心岛西南部。从温度上说,该部在湖心岛上日积温最高,对植物生长有利;从风向上说,北京地区以东南-西北风向为主,该部位于西南,对植物生长有利。土壤、空气湿度、生物因子与岛上其他部分相差不大。总体来说,该部的环境条件是湖心岛上最好的,因此植物种类较为丰富,长势也很良好,具有较多层次。②典型植物群落配置。该群落的面积约是西南部面积的1/5。植物群落第1层为乔木,主要有圆柏、白蜡、旱柳、侧柏、国槐、白皮松、油松;第2层为小乔木,主要有元宝枫(小)、朴树、白蜡(小)、圆柏、侧柏、山桃;第3层是灌木,主要有酸枣、圆叶鼠李、早园竹、黄刺枚、孩儿拳头、臭椿的小苗、紫叶李、紫叶桃、榆叶梅、荆条;第4层是草本地被,主要有二月兰、麦冬、早熟禾、黄花蒿、抱茎苦荬菜、异穗苔草等。该区共有木本树种20种。③植物景观分析。在湖心岛西南部植物群落中,林冠线起伏不是很大,而是基于某个高度上下浮动,这与未名湖东南处的博雅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又照顾了岛上的鲁斯亭,使中国古典园林的亭角和林冠线相得益彰。季相变化明显,春天以观花为主,有山桃、紫叶李、紫叶桃、榆叶梅;夏天以观绿为主;秋季以观叶为主,有元宝枫、白蜡、孩儿拳头等;冬季以常绿树为主,如油松、白皮松、圆柏、侧柏都是良好
的常绿树种。
2.2.2四扇屏植物群落。①环境分析。四扇屏位于未名湖北岸,北面靠着一座小土坡,由于向阳,故而树种较为丰富,而且四扇屏又有乾隆御笔,具有文化特色。植物长势大都旺盛良好,该部分和岛上又有不同,可以作为与湖心岛上的对照。②典型植物群落配置。该群落树种第1层为乔木,主要有刺柏、刺槐、榆树、侧柏、国槐、圆柏、构树、白皮松、油松、臭椿;第2层为小乔木,主要有幼年的国槐、刺槐、圆柏、元宝枫;第3层为灌木,主要有金叶女贞、紫叶小檗、碧桃、海棠、连翘、荆条、榆叶梅、黄刺枚、酸枣、紫叶李;第4层为草本地被,主要有马蔺、早熟禾、异穗苔草、二月兰、蒿类。该群落共有木本树种21种。③植物景观分析。林冠线起伏不大,层次和色彩较为丰富。季相变化为:春天以春花植物为主,有榆叶梅、紫叶李、碧桃、黄刺玫、海棠、连翘等;夏季以绿色为主,紫叶李和金叶女贞为陪衬,开花植物有黄刺玫;秋色叶树种有元宝枫等;冬季以绿色为主,有圆柏、白皮松、油松等。 3结论与讨论
3.1优点
植物群落层次丰富,形成了良好的生态效果;植物景观效果较好,季相变化丰富;由于乡土树种适应性强,便于管理和养护。
3.2存在问题
一些植物群落配置较为单一;一些树种风性较差,如侧柏、圆柏出现了倒伏现象;某些群落存在病虫害;管理较为粗放。
3.3解决对策
在一些重要的景观节点,宜选择观赏性较强的树种,增加景观效果;对病虫害应及时防治,控制其范围和规模,减小其危害;对抗性较差的树种,在管理上应加强养护管理。
3.4启示
3.4.1大量运用乡土树种。乡土树种在绿化中很有优势:①乡土树种是环境自然选择的结果,对当地的自然条件适应性最强,具有较强的抗逆性。②乡土树种种源丰富,栽植成本低,效果好。③乡土树种反映地方风貌和特色,有利于突出地方文化。选择生长旺盛、树形优美、抗性强的乡土树种,对于增强地域文化内涵,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都大有裨益。
3.4.2适当增加常绿和花灌木的种类和比例。适当增加常绿和花灌木的种类和比例,可以增加景观效果。随着气候变暖,北方可尝试引种一些南方的常绿树种,如枸骨、冬青等。可以增加北方常见的花灌木,如大花溲疏、小花溲疏、绣线菊类、猬实、糯米条、木本绣球、天目琼花、欧洲荚迷、太平花、海州长衫、毛樱桃、丁香属、金老梅、醉鱼草、蜡梅、贴梗海棠、麦李、郁李、棣棠、迎春等。
篇二:北大未名湖
北大未名湖
北大未名湖的有关历史
北大未名湖,原是乾隆皇帝赐给和珅的淑春园里的湖而已,贡和珅和妻妾闲来风花雪月的地方,湖边画舫也是在修建颐和园时和珅顺便为自己建造的越制建筑。
篇三:北京大学未名湖这片海洋
中北京大学 未名湖这片海洋
在北在有一首非正式的校歌,说是“非正式”,其知名度比正式校歌高许多。每到校园音乐节,校园里到处都飘着这支曲子的香味:“这真是一块圣地,我来到这里。阳光月光星光灯光在照耀,她的面孔在欢笑在哭泣??”这首歌的名字叫《未名湖是个海洋》。
曾经有人问我:北京大学是北京哪一所大学啊?然而更多的人问我:北京大学究竟是什么样的?每一天,都有来自天南海北的人站在北大西门前,带着不同的表情和:“北京大学”四个字合影留念。我也曾手拿一本北大的宣传册,对着照片想象属于我的北大。但直到毕业那天,我才发现,原来我并不知道完整的答案——北大是什么样的?是百年沧桑的博雅塔和未名湖,还是崭新的百年讲堂和图书馆?是穿梭在宿舍区熙熙攘攘的学生,还是站在讲台上风骨各异的先生?是夏夜的花神庙畔的低语,不还是诗歌节上年轻灵魂的高唱??或许都是,或许都不是。北大的面目是如此多样,又是如此多变,你还来不及领略她的一个回眸,她却已经转身。如果让我再一次描述我的母校的话,我会觉得那首歌的名字恰如其分——北大其实是一片海洋。
没错,海洋或许是一个最恰当的比方。想象一下吧:一条条幼鱼从各自湖泊和小溪启程,历尽艰辛,辗转来到入海口,当跃入海洋的那一瞬间,狭窄的河道在它们身后悠然隐去,一个蔚蓝色的庞大世界顷刻展现在眼前??燕园就是这样一个阔大的、充满自由和可能性的海洋。
在我看来,北大最本质的精神和文化内核,其实就是“自由”两个字。因为自由,所以包容,所以独立;因为自由,所以富于创造力。
北大的空气很奇妙,带着大学校园筀特有的懵懂和躁动,却又奇怪地与旧大楼的泥土味、未名湖的湖水味、图书馆的墨香、食堂的饭菜混合在一起,变成了一种潜伏在骨子里的浪漫气息。就像北大曾经的地标,不是博雅塔、不是未名湖,甚至不是红楼,而是到处贴满通知、传单、标语,到处是社团活动小板櫈和地摊的“三角地”。北大 就这样带着一种自由到慵懒的态度,让一切貌似杂种无序的东西融合在一起,奏出了一曲奇妙却又和谐的交响曲。在这交响曲里,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聆听其中的任何一个片段。
我始终觉得,大学里最重要的不是你的教室里有没有空调和电脑,不是你的专业在全世界排第
几,甚至不是你的导师写过多少本书、获得过多少 奖。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在大学里最重要的,是遇见怎样的人。我的师兄打过一个比方,说北大就像是个自然保护区,很多你以为早忆消失的“物种——到北大一看——竟然还有!北大人特立独行,出奇才、出怪才是出了名的。你从来都不知道下一秒钟你会交到怎样的朋友。而老师更是风采各不相同,每一们都充满了个人魅力和学术魅力。有时为了听一节课,系里系外赶来听课的人都快把教室的门挤破了——当然,这也许跟北大允许非本专业甚至外校人员自由旁听课程的传统有关。 在北大,一切信念和思想都在最大限度上被尊重、被包容。有一次,一位先生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说1992年经济体制改革以后,一位北大的教授从某栋教学楼上跳了下去。这时,教室里传来了些许轻蔑的笑声。这位先生面色凝重地说:“你们不要笑!人家敢为自己的信仰而死,你们敢吗?”声音不大,却把所有人镇住了。这个场景,我至今还记得。这是只有北大这片海洋才能提供给你的精彩邂逅。离开北大一晃4年了。在这4年里,每当工作艰难或身心疲倦的时候,我总会回想那段校园时光。那时光有一种魔力,能让一个人再一次充满了初出茅庐时那种无畏的力量。如果每一个人心里都将永怀一个少年时才能做的梦,那么,我很庆幸自己将这个年少的梦埋在了北大的泥土里,那里面有最单纯的理想,有最纯粹的渴望,有最稚嫩的未来,或许还有最干净的爱。
清华之约 阮菁
北京的4号线圆明圆站,出口B向前不远处,矗立着一个牌坊,牌坊前总是有许许多多的游客,而且大多数是大人带着年幼的孩子,或是结伴而行的青年学子。
所有人都知道,这个牌坊,是一扇门;门后边是另一个世界。
清华,百年的沉淀,造就了这所美丽学府深厚学术底蕴和文化氛围。坐落在北京城西四环的清华园,像是与世隔绝的桃花源,滋养着一代又一代清华学子走向社会,走向国际,走向成功的顶点。
清华大学四个字,代表了中国学子骨子里散发出的书生气。在清华,学术永远排在第一位,即使在情人节或圣诞节,很多清华情侣选择约会的地点,往往也是清华的各个图书馆。在清华,连爱情也常常用自习不表达。
清华校园里最为热闹地方当属各大操场。东操场旁“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几个字就是最好的诠释——这是我们一进入学校,辅导员和许多老师都会强调的。据说,在建校初马翰教授那个时代,每天傍晚都会定时响起《运动进行曲》,清华学子们伴着熟悉的音乐,在跑道上挥汗,为未来储蓄力量。现如今,每年的男生3000米、女生1500米恐怕也是属于清华的特色之一了吧。傍晚在西操场的跑道上,跑着跑着,说不定就会遇上熟悉的施一公校长,不说他的人格魅力和辉煌的学术成果,他还是我们生命学院的长跑高手呢!
数以万计的清华人,抛弃名利浮华,待在这个寂寞的小园子里,或者做着研究,或者教书育人。清华学术氛围,就象脱离了浮躁的大环境的干扰,每一个学生、老师,每天吃同样的饭菜,每天睡同样的宿舍,每天骑同样的破旧自行车。穿行在清华的各个主干道上。清华的学术魅力,远远不在于那些学术大师带给清华荣誉上的骄傲,更在于那每日一点一滴的积累和努力,各甘于寂寞、甘于孤独的默默奋斗。
清华的实验室有着国内最好的科研设备,有着国内最优秀的学术领袖,但更重要的是,有着国内最前沿的国际视野和最踏实的科研态度。不贪功,不畏进,不谎报,不夸大,清华的科技工作者永远秉持着百年流传积淀的厚重和踏实,默默地、脚踏实地地完成每天的科研工作。汇万川以成大海,积跬步而至千里。清华的科研,在行胜于言的一日一日锤炼下,已经到了丰收的季节,而清华也向着成为国际一流大学的目标,坚实地踏着每一步。
清华的老师有着最优秀的科研经历,也有着最踏实的教学能力,不一定每位老师都能功巧舌如簧,说得天花乱坠,但是一定有他自己的独到见解,在偶尔的沉默或者幽默中流露出对生活和科学的无限热爱。大学不一定有大楼,不一定有大道,却当有大师传道授业,清华一代一代老师们,用简单朴实的人生收获作为老师的最高成就——教出一批好学生。
清华的历史如此厚重,清华的过去如此辉煌,清华的未来又如此光明,所有的“如此”,都只能在清华学子谈及自己母校时的小小骄傲中,窥见端倪。清华的光辉是一代又一代清华人,用寂寞苦楚的人生和扎实肯干的付出换来的;而清华的未来,也将属于那些站得高、看得远,做得多的强者。今天的清华是科教研一体的中国最高学府之一;明天的清华是否会成为世界学术的中心,是否成为世界科学的引领者,清华园里那些埋头看书或者做实验的莘莘学子,也许能给你一个答案。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清华的精神,自庚子赔款屈辱开始,总有一天会融进国家富强的自豪之中。
自由无用在复旦 凌馨
昨天用微信聊天,小杳给我们看群背景,说:“你们没发现我用的是复旦BBS的图吗?”看见了,丑死了。我说,“本来想笑你的,没忍心。”损学校的时候我们总是口齿伶俐。 但是老实说,复旦的那个校门,真的很一般,就连传说中的老校门都是后来造的。幸好我们还有燕园、曦园。还有据说已有近百年历史的数学系“小白楼”,和经历炮火后重建的相辉堂??
校训也是老的,如果我没记错,写的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据说这是全国高校确认的最早的校训。1913年,当时的校长李登辉从《论语》中选出这两句话,用作校训。 同样古老的还有我们的校歌,词曲作者分别是刘大白和丰子恺。这首歌曾经在上世纪80年代被换掉,换成了“刻苦严谨,求实创新;努力前程,为国栋梁”的集体创作。大概就在我入学后不久,大家纷纷要求恢复老校歌,从校内学生到毕业校友吵得热火朝天。然后就真得恢复了。
我们总是这样和学校“吵架”。为了校歌这样虚实兼具的事,食堂菜价贵那样具体而微的事,学校里小偷太多那样重要的事,周边修路工程很吵那样似乎不归学校管的事??
毕业6年了,现在的学弟学妹们,似乎比起我们有过之无不及。因为给学生宿舍装空调的工程 进展缓慢,有人在毕业典礼的大屏幕上给校长留言,校长看见后立刻中断讲话,致歉并作出解释。虽然问题不能立刻解决,但钉喜欢这样的态度式——平等和尊重。
在复旦的4年里,我总能感受到这样的气氛。出国热、考研热、公务员热的时候。自修室里的人头是黑压压的一片;体育馆里是游泳的,草坪上是弹吉它的,背起行囊去登山的。甚至窝在网吧打游戏的??也照样只增不减。无论专注什么,只要干得漂亮,都是大家心中的牛人,虽然很多都是无用的。
可是复旦学生逃不开的,是那个“自由而无用的灵魂”。直到工作了很久以后,我似乎还是无法放弃——实话实说的自由,少为现实所累的自由。追逐理想的自由,以及改变的自由。 但复旦学生以“现实”而闻名,这也是事实,外资银行的工作,当然要打破头去抢;公务员考试前,一定会抱着书“啃”;想留沪有个上海户口,顺理成章要拼命考各种资格证求加分;想要报名托福、雅思、GRE求出国的,每个学生宿舍至少有一个。有一个数据或许可以佐证复旦人在‘现实’领域的成功:GMAT(经企管理研究生入学考试)成绩,复旦本科生的均分,排名全球第九。英国剑桥大学排名第十,排在前面的是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同样是世界名校。
如今,我时常回学校走走,和师兄师姐们说说话、聊聊天。我们在现实和理想之间,坚持自己的书生气。或许这才是复旦人的“现实”吧: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求是”的浙大
“看,那栋大楼就是医学院。也就是合并以前的浙江医科大学??坐着校园观光车,师傅带着我,要偌大的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浏览了一圈。我很惊讶,眼前这位年近60的大伯虽然只是校园观光车的司机,却对浙江大学的现在和过去了如指掌。“那是竺可桢,浙江大学的老校长??”大伯指着启真湖畔的一尊铜像说。手拄拐杖,长款风衣的一角随风扬起,眼镜下方是消瘦的脸庞和两道深深的法令纹。这一尊竺可桢像让我想起了有关浙大的往事。 浙江大学的前生是1897年杭州知府林启创办于杭州普慈禅寺的“求是”书院,是浙江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书院取名“求是”,即“务求实学,存是去非”之意,“求是”也成为了浙大延续至今的校训。然而“求是”精神却是经竺可桢校长之手得以发扬。并确立为校训。(1988年5月5日,浙大校务会决定以“求是创新”作为新时期校训。)竺可桢于1936年担任浙大的校长,尽管他不是浙大的首任校长,但他担任校长一职的13年却是浙大最为艰难的时期。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杭州频遭空袭,民不聊生,何谈科研和学习?为此,竺可桢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西迁,将学校搬到城镇、乡村。一场被称作“文军长征”的西迁之行便开始了。自1937年11月初徙江建德,再徙江西吉安、泰和,三徙广西宜山,最后到达贵州遵义、湄潭,行程长达五千多公里。西迁途中,浙大师生们面临了艰苦的生活环境,当时还是浙大学生,如今已是中国金属材料专家的王启东教授曾提到:当时老师在祠堂里,一块木板打几个桩,钉在地上就是櫈子;吃饭是“蜻蜓点水”(蘸着盐汤下饭)。“逢六进一”(吃六口饭蘸一点霉豆腐);灯是桐油灯,三根灯芯,一般只点一根,看书点三根,教授和学生的鼻子都被熏得黑黑的。
物质条件虽极其艰苦,但学校为师生们营造的积极向上的学术研究环境,让他们在精神上感到无比轻松愉悦,“求是”精神也是在西迁途中慢慢确立起来的。1938年11月1日,浙大西迁宜山时,竺可桢决定在校务提出将“求是”作为浙大校训,他认为朴实严谨是浙大自求是书院创立以来一脉相承的传统学风。
1939年2月4日,竺可桢对一级新生作《求是精神与牺牲精神》的讲话时说:“求是”不仅限为埋头读书或是实验室做实验,而要有“杀身成仁”“待会舍生取义”的精神,“凭自己之良心,甘冒不韪” 以使“真理卒以大明”。他讲话后的第二天,日军18架飞机在浙大的临时校舍上空投下118枚炸弹。就在这颠沛流离的环境中,“求是”精神一直鼓舞着浙大师生刻苦钻研,在“破庙”中创造了辉煌的成绩。
当时,苏步青、贝时璋等一批老教授和竺可桢一起,在浙大兢兢业业,营造了思想上民主、学术上自由的良好氛围;而在“求是”精神的感召下,张绍忠、蔡邦华、束星北等一大批追求真理、有真才实的著名教授也汇聚到浙大。正因为如此,浙大从西迁之前只有文理、农、工三个学院、16个系、600多名学生的地方性大学,在1946年返杭是一跃成为拥有文、理、工、农、医、法、师范7个学院、27个系、2171名学生的综合性大学。
“国有成均,在浙之滨,昔言求是,实启尔求真??”正如浙大校歌唱的那样,拥有116年历史的浙江大学,无论经历怎样的沧海桑田,一脉相承的“求是”精神从不改变,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孜孜不倦追求在理的浙大学子。
篇四:北大 未名湖一游
北大 未名湖一游
-------五一北大行
今天本来是要到北大来开会的,没有想到在六里桥北里错过了一趟班车,去晚了10多分钟,进了大门接待的人也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又不知道什么联系他们。于是乎,不想错过此等难得出来的机会,就到神往以久的未名湖去?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wo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我换亍? 未名湖,其实是个环行的湖,中间有座岛,岛上有个亭,游客可以从一座小桥上岛去。在湖和岛的四周,围满了威名的小叶清莲,莲叶下是不是有一条条小鱼在嬉戏。如若你走累了,四周的那些大石头是你的静心石、安心玉,比那些石凳好多了,因为你可以更近地、仔细地感受未名湖的静与安详,而不必顾忌来来往往的游人。
来北大参观的游客大多都是匆匆地沿着一条条路向前冲,看了一棵棵树、一栋栋楼(或一个个帅哥美女也说不定),匆匆一瞥的心理让他们对未名湖也是如此,最多是停下步子照一两张相以表明:xxx到此一游。其实,外出游玩无非就是想找个机会找个地方把一身的压力一身的苦闷烦恼抛于身外,图个心理安宁。五一假期正是个时间充裕的日子,何必仍匆匆地赶呢?!记得在桂林的时候,听一旅游团的几位仁兄如此埋怨:什么旅游不是走路就是上车,然后下车再走路,这是旅游嘛!确实,何必在这么难得的时间难得的机会匆匆地抬起你的脚步呢?
到过未名湖的人,一定会有这个感觉吧:耳边是鸟儿的叫声,一陈陈微风迎着面轻轻地拂着你的脸,如一双无形的手抚摸着你的发丝,游人的脚步声、说话声并不使你感觉到喧嚣,反而更增添了一份静谧。让人感觉仿佛于凡尘外。
未名湖给人以静,进而让人自然而然地思。每个人的心境不一样,所思也各不相同,有的人想着什么更好地骗人、有的人想着什么更好地挣钱、有的人想着什么更好地做人、有的人想着------但有一样是一样的:你的心境得到释然、心灵得到净化。静坐在未名湖畔,独思着,给我的感触很多、很多。曾经所有的不愉快、所有的误解、所有的压力、所有的争吵、所有的苦恼、所有的所有都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在这里,我游的只有只是释然:一切都是昨日,为什么还斤斤计较呢? 我只要能好好地把握好今天、明天就够了。在这里,静的环境、静的心,让我的脑子放松下来,于是一切本来乱得团团糟的事,也都条理清晰起来,今天该做什么、明天要做什么,也都明了了。
众多的文人仕士,曾在未名湖畔挥笔立就,这里就是文人们地圣地!众多的学子也许是因那份那些有建树的先驱们为北大挣来的荣誉才慕名而来,他们都如那匆匆的游客,对未名湖都不舍得一瞥,只为北大给予他们的那份虚名而至! 也许光有柔情的湖不能好好的显出未名湖的美,于是她的傍边耸立一座不知咋名的古塔,一柔一刚,尽显了古人的才智!一棵棵垂柳,翠青翠青,点缀着未名湖,陪伴着未名湖,见证着未名湖!
08年5月2日
篇五:[精品]感怀未名湖——北大毕业典礼观感
感怀未名湖——北大毕业典礼观感
感怀未名湖——北大毕业典礼观感冰与火的世界
未名不过一勺水,水边一塔,并不可登,水中一岛,绕岛仅有百余步,但这小小的一池水,却让无数学子终生梦绕魂牵。
早就耳闻北京大学的毕业典礼曾经获得过教育部颁发的大奖,近日有幸参加了北大09级本科毕业生的典礼仪式,为之兴奋,为之感动,更为之心潮涌动、激情澎湃,为中华能有如此优秀的青年而振奋,而骄傲。
典礼是在曾经举办过奥运会乒乓球比赛的北大体育馆举行,红色的地毯,红色的背板,红色的电子屏幕,把整个会场映衬的格外喜庆。三千余名本科毕业生穿着学士服庄重而雅致。典礼在全场学生齐唱的《燕园情》这首准校歌中拉开帷幕。每一位学生的目光都是那样笃定,透着一份自信与自豪,每一位学生的歌声都是那样高亢,唱着一份欣喜与荣耀。
115名30年前在这里生活过的校友会聚一堂,应合了北大走过的115年的辉煌岁月;50年前在这里拼搏过的学子,如今已为杰出院士的代表步入会场,阵阵掌声验证了北大的荣光。
学生代表的发言,真实、真切地回忆了四年中他们共同走过的日子,青春时代的痛苦和欢乐,追求和幻灭,消融在未名湖畔。在他们的追忆中,我明白了,这校园的魅力是一种丰富精神气质的合成,一种柔美与雄健的合成,一种朝朝夕夕的弦诵之声与岁岁年年的奋斗呐喊的合成,一种充实自身与参与意识的合成。
教师代表外院院长的发言,从一个在北大幼儿园长大的孩子讲起,在59年历经的道路上,他几进几出于北大,由衷地道出了一个有着自由思想和独立人格的北大人的爱国情怀。让我感受到北大真的是一块圣地,这里成长了和成长着中国最优秀、最有志的学者。丰博的学识,闪光的才智,庄严无畏的独立思想,先于天下的严峻思考,耿介不阿的人格操守,契合了科学与民主这未经确认的北大校训。正是它,生发了北大恒久长存的对于人类自由境界和社会民主的渴望与追求。
北大校长王恩哥院士的讲话,更是情真意切,隽永深长。从他四年间和学生一起在食堂排队买饭,在实验室一起挑灯搬砖讲起,一直讲述到前不久为每间宿舍装上空调。长达十五分钟的讲话,学生掌声不断,呼声不绝。他让我感受到了只有接地气才会有人气的学者型校长的魅力所在。他让我看到,一代又一代中国学者,是如何从这里眺望世界,如何用批判的目光审度社会,又是如何以坚毅、顽强,几乎是前仆后继的精神,在这片深爱的土地上传播文明的种子。
在校长授予学生学士学位的仪式上,每个学院的学子,结合本学院的特点,齐呼着他们那以天下为己任的口号,把整个典礼仪式推向高潮。没有哪一所学校,能够把国家的命运与学生的发展勾连得如此紧密;也没有哪一所学校,能够把改造世界的责任与学生的理想连接得如此贴切。
北大终究是北大,这里是学术的殿堂,思想的原乡,红楼飞雪,燕园阳光,激情是永远的聚会,思想是百年的荣光。
北大终究是北大,今日的精英与明日的栋梁,今日的思考与明日的成就,为一种深沉的使命感所笼罩。
北大终究是北大,这未名湖,这象牙塔,永远让这里走出的学子怀揣着神圣的皈依感,传承着不朽的中国魂。
置身于北大,置身于北大的毕业典礼,倍感一位中学教师的责任,更知一位教育工肩上的担当。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