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小学作文 > 教育资讯

七律,人生大舞台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7:16:48 小学作文
七律,人生大舞台小学作文

篇一:七律知识

七律知识

首先,我们再来大体认识一下七律这种文体,了解一下这种体裁的基本特性,以便于我们写作时更好地结合他的特性来发挥。基础的格律知识,是针对所有格律体裁的,所以我们不再从头细说格律,只是结合具体作品时适当地做些必要的说明。

关于格律问题,再多说几句。基础的格律知识,是写近体诗的必要工具。尤其是关于声韵的“平仄”和“押韵”,是最基本要掌握的,一定要熟练掌握,甚至要达到不加思索地便可熟练运用它。

在学习训练阶段,舍得坚决反对那种意重于律的说法,坚决拒绝那种不拘于形的敷衍。在基础知识尚不稳固的时候,谁都没有资格“不拘”的。

好,我们现在说说七律这种体裁。我们已经认识到,近体诗分为几种不同的形式,七言的有七绝和七律,五言的有五绝和五律,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形式叫排律(也叫长律)。看似仅仅是字数和句数的不同,实际上,不同的形式,也决定了不同的表现风格。字数和句数的变化,是诗的形变,形变也必然会影响诗意的变化。

比如我们前时说到的七绝,七言四句,表现空间就限制住了,如何写出精彩的意境,就要很好地有效地利用这空间“有限”的特点。 我强调的是突出“立体感”,加强语气的突兀,小虽然小,以精神之亮点来夺目,自然也体现了它的特点。七律呢?字数多了一倍,表现空间大了,自然写起来也从容的多了。上周的讲座时,我做了一些将七律裁减成七绝的尝试,裁减前后,表现风味大不一样。

七绝可以写的空灵,掠影,忽闪。而七律就不适合了。七绝

强调的是诗意的闪的特点,七律就不能太“忽闪”了。七绝为诗,七律似文,写七律,就要把它当做一篇正规的文章来写。诗文的开篇,兴起,以及收尾,都要有序地铺展。七律突出的特点在于重视这个“序”的存在。

顾名思义,律诗的特点是这个“律”字。律者,规也。这个律,不仅仅是格律形式的要求,也意味着诗体之工稳规则的规律性。

在形式上采用工稳的方式,我们多是借用“对仗”来实现的。所以,律诗中对仗是个很关键的要素,它是构成诗体的基本元素之一。表现工稳特点,还要求律诗写作的层次一定要分明,也就是结构一定要清晰。

所谓诗的章法,对七律是最有典型意义的。七律是我们精心搭建的一个建筑,其房梁要正,骨架要稳,诗文才立的起来,这时才有所谓的诗意可言。

层次不清,骨架散乱,意境从何谈起呢?

观初学者写的七律作品,绝大多数都是在这方面表现了败笔,谋篇于七律而言是重中之重。我们说的骨架不是空泛的概念,一是描写层次和顺序,再就是意象的选用和安排。

各个层面的描写都到位而精彩,才能稳的起来。如何才能精彩起来呢?

这就需要精装修,在诗而言,就是“炼字、炼句”,进而“炼意”。所以,写七律重点从两个方面考虑,宏观上注意结构之谋篇,微观上用心炼字琢句。

学习七律写作,不要追求那种一挥而就的潇洒,也不要追求那个速度。潇洒不是刻意追求来的东西,速度也不代表什么。

而是诗学底蕴足够时,自然会散发出来的气质,工夫到了,速度

自然上去,潇洒自然挥发。

本人写诗发挥的最快时,三分钟可写一个七律,一分钟可以写出一个七绝,够快吗?当然比较罕见的快。

但是回头看时,虽然格律基本是没问题,意思也说的通顺,但是,若论精警精到,可修的地方太多了,每个速成的都不算精品。我自己的体会是,写的快不算什么本事,写的好才是真金白银那样的实惠。

从浮躁走向踏实,从虚名走向认真,雕琢需要耐心,艺术需要底蕴,求学需要敬畏,我们就从七律的写作开始练起吧。

为了帮助大家认清七律的本质,我用绘画来做个比喻,写七绝,就好象画大写意,写七律则象在绘工笔画。

大写意可以泼墨点意,工笔画则需要精描细画。写七绝可以象速写,几个线条就可以勾勒出形体,表现出了我们视觉中的印象。

写七律则象细致的素描写生,光影、透视、形体都要表现的细致而精到,逼真而境深。

绘画是艺术塑造,写诗也同样是艺术塑造,艺术上的这种通感,我们可以时常地借鉴一下,把诗思发散到诗外,造境立意的艺术表现手法也举一反三,而不仅仅拘泥在平平仄仄的文字格式当中。

学写近体诗,很多“名家”主张的是从五律写起,而后再写其他格式。

而我的建议则是从七律写起。初学近体诗,最好能先把七律写熟练了,再考虑五律五绝一类的格式。

至于七绝,可以当做另类处理。前期我多次介绍过各种体裁的特点区别,近体诗的历史发展是从五言开始的,而后成熟于七言。五言律绝则是从五言古诗而来的。这是近体诗来源走向的大致脉络。

五古多古朴,所以,五律也多为自然客观描写为宜,这个特点我

介绍过。但是七律是更成熟而工谨的文体,唐人五律中常见的拗句,在七言中相对就比较少。这些就不多说了。

所以,我们练习写作七律,实际上就是做格律体裁最基础的训练。

七律写好了,再写其他的律绝体裁我们就好下手了。有了这个基础,甚至,写古体诗、填词,作赋、楹联乃至一般的行文,我们都可以举一反三,从容面对。

这是我的亲身体会,我们可以在今后的写作实践中领悟到其中的奥妙所在。好,那我们就从七律的立意和谋篇开始吧:

因为清明时节刚刚过去,我们就先从一首关于清明的诗说起,这是宋代诗人高菊卿的作品。

清明 高菊卿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关于清明这样的主题,不仅是历代诗人笔下常写的,我们现在也常常以此为题。毕竟这个节日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祭祖、扫墓、踏青这样的习俗已经是我们在清明时分不可或缺的一个传统了。

以清明为主题,我们该怎么立意呢?这就要看我们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情绪了。我们说到诗的“立意”,实际上就是我们诗文的中心思想,或者说是主格调。以祭祖为主,和以踏青为主,肯定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格调,虽然都是在说清明,但是表现出来的思想内涵以及情

绪格调则是不同的。

这点一定要先确定好,不然如果混乱而写,把祭祖时的肃穆氛围和踏青荡秋千的欢娱场面混杂在一起,肯定是行不通的。以前舍得讲座时强调过,一诗只可有一意,万万不可意杂。先定调,再根据这个主题思想来谋篇布局。不然自己要写啥都搞不清,写出来的东西难免会混乱而不成篇,更不要说什么上佳的意境可言了。

我们现在来看高菊卿的这个《清明》,他是想写啥呢?他既不是写祭祖时的肃穆崇敬缅怀,也不是写清明时春光柔媚的舒畅踏青,而是通过清明时看到的一些场面,来揭露一些人情淡薄的虚伪。他是在旁冷眼看清明。

在读这首七律的时候,我们注意一下,在他这样的主题思想下,他是如何构思成篇的,通过怎么样的安排来达到这种思想的表达的。首联是平笔而起,展现了清明时人们扫墓时的大场景,只是概括地写了场景的气氛和广貌。到了第二联,则在首联的前提下,做了比较具体的描写。这个颔联的对仗句写的特别精彩“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特别巧妙的比喻,白蝴蝶,红杜鹃,很形象!

我们还可以注意一下,这里在格律上使用了“拗救”。上句的第六字“蝴”和下句的第四字“成”都构成了孤平,而作者在下句的第五字用一个平声的“红”字进行了双救(正格此处应是仄声),格律因救而不乱。

前两联写的悲切十分,一片凄然。可是在第三联,作者竟然把笔调一转,道出了另一个场面情景。白天扫墓烧纸啊那么隆重的祭奠场面,到了晚上竟然冷清无人,连狐狸都跑到坟上去睡大觉去了。

再看那些白天哭咧咧去扫墓的儿女们,夜晚回到家中照常地欢笑嬉闹,那种悲伤的情感烟消云散了,一点都没留下。多么强烈的一种

篇二:岁月心曲蒋氏家训

蒋氏家训

(七绝四首)

戊子年之春二月

先祖周公旦后裔,

齐家修身讲正气。

治国安邦平天下,

忠孝双全代承继。

本支登州为祖籍,

祖豆明训传百世。

姓名历代二三分,

取字商榷归族系。

胸怀宽厚坚意志,

辩惑鉴人分赤墨。

严格律己严教子,

善知荣辱守法纪。

本训不分族男女,

孝道同为府门第。

仁义礼智信为本,

蒋氏家族要牢记。

笔者通过从关内到关外,总结本家族的演变史,整理出蒋氏的家族行为规范,以教育后代。也是蒋氏老辈自身“座右铭”。后世可修订。

可怜天下父母心

(谈孝)

戊子年之春

天下父母情最真,

骨血铸就女儿身。

俗称虎毒不食子,

羔羊跪乳报母恩。

乌鸦都有反哺义,

鸟兽尚知何况人。

爹妈恩德报不尽,

可怜天下父母心。

七绝

家和四味药

戊子年之春

兄弟仁义家和散,

父慈子孝顺气丸。

家有贤妻消毒饮,

与人方便妙灵丹。

笔者从生活的实践中悟出的道理是家和万事兴,如果用好这四味药,就是一个和谐的家

庭。

(谈人生)

戊子年之春

人生在世实艰难,风风雨雨度化年。

少壮体悟苦中苦,老年方知甜中甜。

逆境教训要吸取,抢抓机遇新起点。

敢于攀登勤苦练,行行都能出状元。

赠外孙女陈晨,望在遇到困难和不高兴之事时,阅看一下此诗,相信也能有一定启蒙作

用。

七律

(赞金晚霞)

我们相聚金晚霞

爱心相印老年家

交流健康讲诚信

和谐关爱你我他

品味夕阳人生趣

三精制药疗效佳

健康服务科学法

确保延寿不虚夸

2008年5月21日同老伴到哈制药厂,参加金晚霞组织的学习讲座。

菩萨蛮·金沙滩漫步

黄岛腾誉洪波注,楼台林立展宏图。

金沙映骄阳,海风炎夏凉。

踏沙嬉碧浪,览胜礁石上。

游兴逐翔鸥,少裸不知羞。

丁亥年之夏,同妻和四女儿外孙在黄岛幸游金沙滩、洗海澡。

少年游·寄友人

江风不必叹秋寒,天道若自然。

霜林落后,群山争出,景物复纷然。

风华少年多朝气,虽老益当欢。

不见人乎,诸般爱好,持练体康安。

清平乐·观品酒

虽闻酒道,难鉴杜康好。

主体香型分斟倒,表演品酒技巧。

鼻嗅香气味大小,眼观色泽清浊。

酸甜苦辨品分,香型劣佳知晓。

七律

(赠学友文俊)

老来寻伴嫩江畔,千里姻缘一线牵。

暮色苍茫看朝景,天涯同命紧相连。

夕阳了却凄清梦,白首相期度余年。

桃花春水润情暖,枯木逢春展新颜。

书于戊子年之春

双调·折桂令

(咏四美女)

古四美女腮红,杨柳春风,飞燕娇容取笑吴宫,恁多痴梦,不辨英雄。悲乎可人儿未懂,万般心绪乱心童。貂蝉月空,昭君琴声,贵妃醉朦。西施浣纱,可怜的娇风,赞叹一代红妆照汗青。

书于戊子年之春

江城子·端午节感怀

(念屈原)

浏园绿岛诗雅兴,问游踪,兴偏浓。新雏老凤,依律吐心声。滔滔嫩水唤思情,椽笔舞,亮心胸。端阳把酒祭天公,望江中,念屈公。忠言逆耳,恨君王昏庸。不患汨罗千古恨,记教训,分奸忠。

书于戊子年五月端阳嫩江畔

篇三:25七律长征

21、七律 长征(学案)

第一课时前自学

(设计人:倪宏静)

学生姓名: 班级: 家长检查签字:

【依标自学】要想预习好,目标少不了,让我们明确第一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一、预习过程:(让我们带着目标,结合课本和资料开始自

学吧!)

1、读第一遍课文,达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认识的字结合课

后生字表或查字典解决。

下列字词的读音易读错,请同学们在文中标出来,借助工具书弄

准字音,标在生字头上,多读几遍。

逶 迤 磅 礴 云 崖 暖 岷 山

2、读第2、3遍课文,达到读正确、读流利、做到不添字、不掉字、

不错字、不重复,停顿适当。

下面这几个句子,请多读几遍,想一想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思

想感情?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3、从文中标出下列词语,并借助字典或词典写出它们的意思,

联系上下文或结合实际想一想它们在文中的意思。

逶迤:

乌蒙:

走泥丸

铁索: 磅礴:

三军 :

4、这首诗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全诗生

动的概述了( )的艰难历程,讴歌了( )所表现

出的( )和( ).

5、后三联是按长征先后顺序抓住五个重点场景来描述的,你能

找出来吗?

6 、预习了这篇课文有以下问题不明白:(写在下面)

7.关长征的资料写在下面。读一读长征的故事。

第二课时前自学

(设计人:倪宏静)

学生姓名: 班级: 家长检查签字:

一、【依标自学】:有了目标,我们的学习才有方向:

(一)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

神和应用豪迈的气概。

(二)自学任务:

1、汇报红军长征资料和图片。

2、首联的意思及作用。

3、颔联的意思是什么?

4、写出颈联的意思并体会“寒”“暖”表达的意思。

5、写出尾联的意思并体会三军心情。

6写出自己对诗的理解。

【小组交流】你说我说,说出自己观点;你辩我辩,辨出知识真谛。(课前,对子之间相互检查学案完成情况,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任务疑难,解决不了的向老师请教。)

三、【展示提升】课堂是你的舞台,你若精彩,掌声自来!

四、【反馈拓展】学以致用,受益无穷(说一说、写一写)

结合自己的学习与生活,谈谈红军长征故事给你什么启示。

————————————————————————————————————————————————————————

————————————————————————————————————————————————————————————————————————————————————————————————————————————————————

篇四:七律-纪念毛泽东逝世39周年

七律·纪念毛泽东逝世39周年

● 张荣生

念堂屹立在天安,

瞻仰曾挥泪湿衫。

国父辛劳升赤帜,

党人勇慎驭红船。

喜闻领袖尊韶岳,

愁见侏儒撼泰山。

君看壁图平贵异,

从知翻共得民难!

(2015-08-24下午,于南通市德民花苑。)

注释:1.解题,诗为纪念毛泽东逝世39周年作。荣生按:受南通市党史办信任,分任《南通市志》(1983-2005)终审稿20余万字指校去误,又加作者为盐城中国海盐博物馆所撰《鹾海浮标》20.6万字也需复看订谬,连日车轮交战,劳累嗜睡,拧腿掐股皆无济,作诗以驱瞌睡。2.首联,谓人民领袖人民爱,天地功勋天地怀。3.颔联,谓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于巩固中共执政地位,与敌对势力推进“颜色革命”之间的长期斗争,心明眼亮,胸有成竹。党人,中国共产党人。4.颈联,谓鼓吹“颜色革命”的人,背景很深、能量很大,用力专注、意志顽强,令人担忧。5.尾联,谓“前途光明,道路曲折”。壁图,墙上挂图,谓富贵人家,每以山水字画、金玉古玩为装饰,而平民百姓,无论边疆内地,墙壁都有毛邓江胡习的画像;透射社会政治哲理:屁股决定脑袋,阶层(群体)不同,信仰、信念迥异。翻共,指敌对势力处心积虑通过“颜色革命”推翻共产党执政地位,改变社会主义前进方向。得民难,谓在社会总人口中,相对不丰余的人永远是大多数,他们从心底里是站在我党秉持的让全体人(而不是少数人)共同富裕,“每一个人都得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思想体系一边的。

荣生按:

政治势力喋喋不休贬毛损共,他们之所以乐此不疲,不会是“吃饱了撑的”,总会有个目的。有一点很明白:他们不是为了防止“文革”重演。因为大家心知肚明,在毛周身后,不再有人拥有管控那种运动所需要的特殊能量。重要的是,虽然反对贪污腐败仍是我们时代的关键词,但是,我们党已经认识到,依靠开展“发动群众自下而上地揭露我们的阴暗面”的政治运动,放任“四大”、破坏法制,不是克服消极腐败的正确方法。正确的方法,是依靠健全法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邓选》第2卷,第147页)所以,不但邓江胡习不曾有过重启“文革”的念想,就是以后承当执政兴国使命的领

袖,也不会再有重搞“文革”的可能。由于世道人心的变迁,即使有人想搞,也不可能做得到。

毛已逝世,无论人们说什么,于其无伤。那些人所要达成的目标,实质上是要通过滴水穿石、绳锯木断的功夫,败坏党在人民中的声誉,蚕食共产党人执政的基础,进而瓦解四项基本原则,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立国之本。思潮所及,泥沙俱下,连我们素所仰视的专家教授、青年导师,乃至艺坛灿星、舞台名媛,都被裹挟其中。他们有意虚构一个愿景:实行美国的制度,或者干脆让美国总统来管中国,中国人就会像美国人一样快活,正如认为不打抗日战争,中国人就会像日本人一样富裕一个理儿。可别小看他们潜移默化的功效:苏东巨变时,不但军队不帮着苏共,而且人民不同情苏共,大家袖手旁观,眼睁睁看着野心家、阴谋家宣布苏联解体、苏共解散;因为西方长期不懈的蛊惑做局,早已在军民心中生根发芽。大家作为旁观者,心里清楚得跟明镜似的;独有以“改革新思维”孤芳自赏的戈尔巴乔夫,当局者迷,自我感觉良好,直到最后天塌地陷,他还蒙在鼓里。用一句旧时的熟语:“脑袋掉了,还不知道怎么掉的。”当此之时,绝大多数苏东军民心里想的,何尝不是自认为“善良”而“合理”的愿望:“既然共产党现实有弊端,历史又污垢,也许换一种活法,大家都得好处呢。”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在近代百年以来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作出的历史性政治抉择,深得中国最广大民众衷心拥护。政治势力图谋推翻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努力,注定得不到绝大多数民众首肯,最终只能依照“失道寡助”的社会法则归于失败。但是,话又说回来,根据对立统一规律,参照前苏联东欧变故以及政治风波实例,“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党章〃总纲》),围绕执政地位的争夺和政治道路的博弈,将是长时期的、复杂的、反复的、曲折的、全方位的、多层次的、时起时伏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邓选》第3卷,第379-380页),通过马拉松式的接力拉锯,才能见出谁胜谁负的最终分晓。如果偏离宪法党章,健忘基本路线,盲目乐天,颟顸疏忽,见微不知著,养痈致遗患,丢失执政地位的事,并不是没有可能发生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序言中写道:“在我国,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消灭,但是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中国人民对敌视和破坏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内外的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必须进行斗争。”那些人心里明明知道:在强有力的习李体制下,他们不可能有所作为。但是,他们不会放弃,他们在“执著着”,他们在“坚持着”,他们在“努力着”。我党与他们之间,为了巩固还是改变共产党执政地位,为了发展还是扭转社会主义制度,而进行的博弈,也许真的会像邓小平当年预料的那样,会要持续到几十代人,而50代人就是1000年。这只要看那些人充分利用他们所掌控的舆论场,执拗而顽强地,或明或暗却始终一贯地,传播着他们与《宪法》《党章》相拧的主张,就能了然。尽管他们的理由很堂皇:理由一,“参加革命时很蒙昧,在职工作时受束缚,退休之后才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理由二,“在职时说话言不由衷,退休之后,摆脱羁绊约束,说的才是真话,写的才是心声。”他们在“抖擞精神”,按照个人意志,而不是按照人民利益,“畅所欲言”时,似乎都不约而同忘记一点:“如果你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那你就有义务同最广大的平民百姓一道,遵守咱的宪法,没有例外;这与年龄老少、在职与否不关联。如果你还没有退党,并且还记得入党誓词,那你在说话写字时,就有责任同最普通的8000万党员一样,在政治上与党章和党中央保持一致;这也与年龄老少、在职与否不关联。”

篇五:第三课 绝句

第三课:绝句

第一讲 七绝的起源和结构

同学们好!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交流绝句,前面我们学习了律诗的创作,对于格律,押韵,章法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为学习绝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学习起来不会很难,只要我们坚持就一定能够学会,下面我们先从绝句的起源与发展说起。

一、绝句的起源及发展历程

绝句起源于两汉,成形于魏晋南北朝,兴盛于唐朝,当时都是四句一首,称为“联句”. “绝句”又叫“绝诗”,或称“截句”、“断句”,截和断都含有短截的意思。按照《诗法源流》的解释,绝句是“截句”的意思,就是截取律诗四句,或截首尾二联,或截前二联或后二联,或是中间二联(首尾、前二、后二、中二)。因此有绝句起源于律诗一说。其实这种说法有待商榷之!

其值得商榷要害不是绝句名称的问题 而是绝句起源的问题。 我们先看绝句截取于律诗,这说法首先把绝句定义为律诗的儿子,那就是先有律诗后有绝句。到底是不是这回事? 找几首诗看看,我们就明白了。

《玉笥山》南朝 萧子云

千载云霞一径通,暖烟迟日锁溶溶。

鸟啼春昼桃花拆,独步溪头采碧茸。

《袁宝儿》唐初 虞世南

学画鸦儿半未成,垂肩大袖太憨生。

缘憨却得君王宠,长把花枝傍辇行。

大家注意 作者所处的朝代是南朝、唐初。这两首诗的创作年代,在律诗未形成之前。所以 绝句截取律诗一说是显然有漏洞的。(注意:律诗是唐代的产物)

我们既然看出绝句截取律诗一说有漏洞,那绝句源到底在何处? 我们先看下面这首,大家依旧注意作者所处的朝代: 乐府诗集卷八十六

《怨诗行》

南朝 江总

新梅嫩柳未障羞,情去恩移那可留。

团扇箧[qiè]中言不分,纤腰掌上讵胜愁”

注意乐府诗集我们就能看出点端倪。通过以上三首绝句作者所处朝代和所在文集,我们的结论是:七言绝句起源于六朝乐府之七言歌行。随着历史的发展,音韵学的成熟,到唐初沈宋裁律,绝句方登上历史大舞台。又随着格律诗的完善,绝句同五律、七律一同走向鼎盛时期,成为百代不易之体。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绝句不是律诗的儿子,应该是律诗的兄弟。对于绝句的起源,我们大体知道这点就行了。

二、古绝与律绝的区别

先分析两首诗:

登庐山五老峰 李白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下面我们开始互动:谁标出这首诗的平仄,然后分析是否符合替对粘,要求说出这首押的平声韵还是仄声韵?

同学们请回答问题?????.

算了,不互动了哈,我快点讲

不难看出押的是是平声韵。

登庐山五老峰 李白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

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仄平仄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平。

平声押韵、三平尾、三仄尾、还失粘。像这种虽然押平声韵但不符合粘替对、有三平尾、三仄尾的绝句,我们称它为古绝。 再看首:

三绝句 其二 杜甫

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残一人出骆谷。

自说二女啮臂时,回头却向秦云哭。

大家看,这首押的是平声韵还是仄声韵?押仄声韵,但不符合粘替对。我们第二格结论新鲜出炉。结论二、像这种不符合替对粘、押仄声韵者也属于古绝。

我们接着看

《七绝 . 望天门山》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北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上平十灰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北回。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韵字属于平水韵的十灰韵部。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了,只有完全符合格律要求的才称得上绝句。

我们以前读到的一些“绝句”,大多是“古绝”或称“古风”。是沿用唐朝以前的写法,没有什么格律限制,大多押仄声韵。 比如大家熟悉的孟浩然的《春晓》

春 眠 不 觉 晓,处 处 闻 啼 鸟。

夜 来 风 雨 声,花 落 知 多 少。

(转 载于: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七律,人生大舞台)

等等??如果押平声韵,我们称其为“入律古风”。

三、绝句的表现形式特点

绝句的表现形式特点,与律诗差别较大。绝句字少,其“体形”之小,则决定了必须以灵活灵动来发挥特长,写绝句必须要以灵动为要写作主格调,这是由其体裁特点所决定的,字少,没那么大的铺排

空间,不允许你从容地渲染个够再发挥情绪。

所以,其凝练性要求更高,而且要句句精警,吸引眼球。其结构特点又体现不同的形式。绝句就是以最经济的创作手法,描出所写对象中最精彩的一段或一方面。

注意这句话:描出所写对象中最精彩的一段或一方面。 举例说明:

《七绝 . 从军行》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谁写的?盛唐 王昌龄。这首诗就是以最经济的创作手法,描出所写对象中最精彩的一段或一方面典型例子,前两句的铺垫,描绘了戍边部队奉命开拔及行军途中的情景。后两句对如何战斗没有展开的去写,只从侧面抓住前军夜战捷报传来这最精彩的一个片段,充分暗示了唐军的士气和威力。

另举一例:

诗人李商隐写了二首《北齐》诗:

其中之一

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

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

这里的小怜是谁呢?

答:据《隋书》记载,南北朝时代齐后主高纬有宠姬冯小怜,又聪慧又漂亮,能弹琵琶,擅长歌舞,后主封为淑妃。她身上的装饰,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