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李自成小说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2 15:26:29 体裁作文
李自成小说体裁作文

篇一:浅析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中的人物塑造

浅析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中的人物塑造 作者:王静丽

来源:《西江文艺·上半月》2015年第03期

【摘 要】姚雪垠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以其如椽大笔,再现了明末一场声势浩大、彪炳史册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古往今来,这部长篇历史小说一直受到了广大读者们的喜爱与好评。《李自成》作为一部优秀的传统文学作品,无不以其精湛、细微的人物形象塑造而流传于世,名燔千古。从历史的广度、人性的深度,再现了数以百计的历史人物。从王侯将相到英雄豪杰,以及贩夫走卒、三教九流,无不跃然纸上,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关键词】《李自成》;人物塑造;人物形象

姚雪垠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是以“农民军与大明王朝,明清间的民族矛盾,明王朝的统治集团内部和农民起义军内部矛盾”几种矛盾展开的,不仅展现出国家的状况,军事态势,还有明王朝的腐败,清帝国的兴起。姚雪垠的这部长篇历史小说,正是这样一部深具民族风格的优秀巨著。其中刻画的人物形象,百人百像,语言行为、思维变化,各具特色,读之令人扼腕叹服。掩卷长思,回味无穷。

一、一个领袖级的悲剧人物——李自成

1、李自成的成就

李自成是一个出身驿卒的底层役夫,如果不是灾荒、饥馑、暴动,他可能也会像平常人一样,娶妻生子,平平淡淡的度过一生。哲人说过:“存在决定意识”,活下来便是第一要务,而眼前的局势是饿殍遍野,饥民逃荒如潮。李自成就是再这样的背景下投靠了高迎祥即闯王的义军。因李自成秀外慧中、智勇兼备,在多次经历中表现突出,深为高迎祥器重,更加对其培养指导,就逐渐的在军中建立起了威望。终于,在闯王战死后,被众人推向了领导地位,做了下一任闯王。然而,做了闯王不久,就遇上了清兵毁灭性的打击,潼关南原大战中,李自成仅带十八人,杀出重围。农民起义进入低谷,是积聚力量,东山再起;还是啸聚山林,躲避官兵,苟活余生?李自成选择了前者。在这里,作者以较多的笔墨展现了这位农民领袖的思维动态,立足现实,分析形势,如何才能再举义旗,推翻明朝统治。他广泛阅读历史书籍,制定军律,团结其他义军,如张献忠、罗汝才等,完全具备了一个统帅、一个领袖的风范。重用各方人才,从举人牛金星到医生尚炯。潼关南原大战之后,是检验李自成作为领袖级人物,是否具备领袖素质和才能的关键环节,毫无疑问,他是合格的!他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事无巨细。事实证明,一切皆在他的掌握之中,成功推翻了大明朝,令人钦佩。然而,却激怒吴三桂。清兵入关,李自成最后兵败,退出北京,在九宫山被杀。这位英雄,不能有善终,这也是历史。但在姚雪垠的笔下,这位悲剧英雄是可亲可敬的。

2、李自成的人物特点

第一,有朴素的感情,真实的农民形象。团结士卒,制定出合乎人心的大政方针;能细致地分析形势,有策略的团结反邦,以打击敌人,取得战争的巨大的胜利。第二,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处境再苦也不气馁,具有不屈不挠,慷慨赴死的大智大勇。

3、对李自成的人物评价

姚雪垠的《李自成》这篇长篇历史小说,主要是以李自成和他的农民起义军为主线,李自成当然也就成了作者着墨最多的人物。他作为中心人物,是一位顶天立地的农民革命英雄。小说着力表现了他政治上高瞻远嘱,英武果断和豁达大度的领袖风度;在军事上骁勇善战,有勇有识,置身于惊涛骇浪而能指挥若定的英雄气概。以及他坚定刚毅的性格,平易近人的作风。作品也没有回避他的局限和弱点,在纵横表现中,他的皇权思想和流寇主义都获得了具体深刻的揭示。

二、一个悲剧的末代帝王——崇祯

1、崇祯的宿命

作者在写崇祯皇帝朱由检时,并不是像其他末代帝王一样,荒淫暴奢,不务朝政,而是把他写得更为人性化。他接任皇帝以来,宵衣旰食,勤于朝政,对国家大事达到了专心痴迷的程度。一改前任的万历皇帝只知道信佛信道,不理朝政,昏庸荒诞,以致国事不可收拾。但国事混乱,形势逼人,尽管朱由检非常努力,当面对阉党与朝党之争,边关危急、烽烟四起,终究还是在农民军攻克京城时,自缢于煤山的清风明月下,完成了一个末代皇帝的使命。

2、崇祯的人物特点

第一,果断。一个活生生的封建帝王跃然纸上,他的思维、行为,个性鲜明。他性格的矛盾性与复杂性。作为明代“绝对君权”的产物,他自以为天姿聪明,实则极端无能,自以为明察秋毫,实则常受蒙蔽,凶暴残忍却故作宽仁大度,卑鄙自私却自称思厚德广。他身上既有封建最高统治者的某些共同点,又有其自己鲜明特征。当然他也有作为帝王的专横、狠毒和无知,如杀袁崇焕,间接地压制、逼死卢象升。剿灭而不是招安李自成那样的义军,在他眼里,那是寇,是十恶不赦的。起义军来袭,他不知所措,颓于应付,自缢煤山。第二,勤政。崇祯帝即位时,奸宦擅权,边患连连,内忧外患早已使明朝风雨飘摇了。这样的国家接了手,已无机会可言。但是崇祯皇帝还是没有学他的祖先们,登基伊始,他就体现了他高出明朝皇帝的地方。他的个人行为服从于他的性格,不贪色、不懒散,无不良嗜好。但是,因为他是崇祯,太多的大事掩盖了他的品格,但纵观历史作者还是对其进行了肯定的评价。

3、对崇祯的人物评价

李自成谋反数载仍用这句话来评价他:“君非甚暗,孤立而炀灶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李自成是在明朝统治下活不下去才铤而走险,与崇祯皇帝有不共戴天之仇,但他这段却说的客气之极,分明就是“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的文雅说法。连李自成都是这样

想的,其他人就更不必说了。清张廷玉在《明史.流贼传》中这样评价崇祯:“呜呼!庄烈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又乏救亡之术,徒见其焦劳瞀乱,孑立于上十有七年。而帷幄不闻良、平之谋,行间未睹李、郭之将,卒致宗社颠覆,徒以身殉,悲夫!”崇祯皇帝相比前任的万历皇帝,已经算是很好了,然而这样一个果断、勤政、爱民的皇帝,还是把大明江山给断送了。怀疑和果断,是皇帝给所有忠臣良将最大的毒药。袁崇焕,一个打死了努尔哈赤的功臣,一个让所的满州人心惊胆寒的军人,一个赤胆忠心,一心想学岳飞的人,最终与岳飞有了同样的下场,死在了最低劣的抄袭来的反间计上,自毁长城,是崇祯的果断。“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这个让崇祯自己也意识出来,自己不是那样的明君。姚雪垠对崇祯的刻画是非常成功的,他是非曲直、言谈举止,无不让人觉得,这就是真正的崇祯皇帝朱由检。 总 结

姚雪垠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这部三百多万字的巨著。鲁迅先生在对小说下的定义是:“不必时应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书中的情节、人物无不入情入理,每个人的行动、语言都恰如其分。这部小说规模是如此得宏大、结构却是那么得谨严,俨然描绘出一幅“明末农民革命战争的真实画卷”,它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各式各样、丰富多彩而且富于变化,如李自成和崇祯皇帝。往往一个人物典型既有戏剧性也有历史真实性,是艺术与真实的交织。历史小说评论家吴秀明就称赞姚雪垠手中有一管“多色调、绘声绘影的生活化的画笔”。他不“一笔一画都死扣着历史,拘谨地局囿于写载诸史册的史实、史迹”,而应该渗入现实生活化的气息。“显示出一种逼真酷似的时代生活实感,仿佛一个个都是从历史生活深远处向我们信步走来,甚而气息可闻,须眉毕现”,实在是“把人写活了”。

【参考文献】

[1]姚伦.悖论中的《李自成》[D].华中师范大学,2012.

[2] 周修强.关于《李自成》的几个主要人物及其他[J].文学评论,1979(03).

[3]李从云.在朴学精神与革命立场之间——对姚雪垠《李自成》创作的解读[J].长江学术,2009(01).

[4]吴方.历史小说的“策略”及其“通变”——兼谈《李自成》现象[J].当代作家评论,1988(06).

篇二:悲剧艺术的杰作.姚雪垠先生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

悲剧艺术的杰作.姚雪垠先生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

悲剧艺术的杰作.姚雪垠先生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来华强

今天咱们漫谈一下这个题目,就是《悲剧艺术的杰作——姚雪垠先生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

《李自成》这部长篇历史小说是姚雪垠先生倾尽四十年的心血创作出来的一部杰作,他这一生有七十多年的创作历史,其中有四十年用来创作这部小说,也可以说,这是姚雪垠先生一生最大的一件事情。一个人,为一大事来,为一大事去。雪垠先生完成了他的人生使命,可以无憾此生了。

姚雪垠生于1910年,1999年去世;河南省邓县人,长期生活在湖北。雪垠先生对自己担负的使命,有非常清醒的认识,非常自信。他相信,不是他,别人是写不出这样充满了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的长篇小说《李自成》的。一个人对自己所从事的事情你得有这份自信。你都不自信,你能让别人相信你吗?我相信在姚雪垠先生一定有一种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这样一种豪迈的感情在心里面回荡。为什么?我们知道姚雪垠1957年被打成了右派,多少人在打成右派之后,身处逆境,命运急直下,失去了创作的权利,许多人自己都不能不消沉下去了。但是姚雪垠恰恰正是在打成右派这一年,就从1957年开始,就在逆境里面立志写作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从57年开始,一直写到1997年。四十年的历程就这么过去了,历尽了风霜雨雪。老先生非常刻苦,每天都凌晨起床写作。他这一生,没有其他的什么嗜好,就是写作。他儿子回忆,无非每天就是清茶一杯,中午稍微喝一点酒,全部精力都投入在这部伟大著作的撰述之中。一个人要是没有这种全身心的投入,尤其是精神创造,那个杰作是无法诞生的,是不可设想的;再加上姚雪垠先生的气质性格跟他所要写的题材是那样的吻合,我看了之后觉得,天生姚雪垠,就是为了要完成这个使命。这种排列组合,那很难得的。只有各种条件都达到最佳组合的时候,一部杰作才可以诞生。

大家可以想一下,中华民族的性格导致了咱们民族的文学史上,真正伟大的悲剧艺术作品不是太多。但是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是先从一般性的角度看问题的;从一般的角度看,你只要回想一下,就应该看到这个事实。比如说咱们的八年抗战,那是二战期间东方的一个重要战场,是整个反法西斯战争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人民在八年抗战里面,蒙受了沉重的战争苦难,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中国人民的斗志是如此的顽强。但是我们的艺术家在反映这段严峻岁月的这个作品里头,尤其是悲剧艺术方面,我觉得,没有尽到责任。(当然,近年间已经有了巨大的改观,这里请参见我的另一篇文章《经典诞生前的滚滚雷声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影视作品综论)你仔细想一想,尤其你什么事你得比较。我们这面,《地道战》,《地雷战》,这都是反映抗战的经典片子,不错,也是好电影。它里面也确实表现出了中国人民的豪迈的战斗激情,大无畏的乐观主义精神。但是战争的本质是什么?战争的本质就是激烈的对抗,沉重的牺牲,伟大的献身精神。像这些场面,在地道战里面,在地雷战里面,很少。没有把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牺牲演出来,你不写出巨大的牺牲,怎么能够反衬出斗争与献身的可贵呢?那就不可能产生出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但是你反过来仔细想一想,你看过南斯拉夫的《桥》吧?还有像苏联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像美国的《战俘列车》等等。你比较一下,那里面有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那么你再仔细地推究一下,到底为什么呢?中国人一点也不笨,可是为什么我们民族,从一般的意义上,就没有诞生这些伟大的悲剧作品呢?

我常常思考这个问题。我想答案就是鲁迅先生深刻指出的,中华民族的民族性里面,有一个很大的缺陷,或者有一个很大的毛病,就是精神胜利病。精神胜利病,你说别的民族有

没有?当然也有,但是中华民族更严重一些,这个不应该讳病忌医。精神胜利病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就是在失败挫折痛苦面前,不敢正视现实,也不愿正视现实,而是采取自我麻痹,自我欺骗的方式来求得灵魂上虚幻的平衡。那么表现在战争悲剧美学方面,不敢正视现实,就是不愿正视战争那个残酷的本质,用种种的细节把它淡化,等等等等。什么是悲剧?悲剧的本质就是把美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这是鲁迅先生的话。你不敢也不愿正视现实的残酷,那你怎么能诞生伟大的悲剧艺术呢?这是我刚才说的从一般意义上来看,或者我们由此得出一个结论:当着我们这个民族精神胜利病比较严重的时候,那正是我们的悲剧艺术暗淡无光的时候。那时候不可能产生伟大的悲剧艺术。

但是,当然还有问题的另外一面。从特殊性角度来看,我们的文学史上,个别作家,那倒是写出了伟大深刻的悲剧。曹雪芹的《红楼梦》,就是一部伟大深刻的悲剧艺术作品。曾经如此繁花似锦的生活一点一点地,毁灭掉了;一个一个年轻美丽的生命,一点一点地,慢慢地,不知不觉地都没了,都毁灭掉了;最后是白茫茫大地,什么都没了。这是深刻的悲剧,写出了透骨的悲凉。所以可以这样说,就是从特殊性的角度看,当着某一位作家,他能够突破我们民族这个精神胜利病巨大局限的时候,他手里面,就有可能诞生伟大深刻的悲剧艺术作品。

那么当代的作家里面,我认为有两位是杰出的悲剧艺术家。一位就是我待会儿要讲的姚雪垠先生。还有一位,就是峻青。峻青这位小说家,他的天性也是写悲剧的。峻青的代表作叫《黎明的河边》。在文革期间,峻青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所以,今天我们看到的峻青的小说不是太多,那是客观条件所限。那另一位作家我认为就是姚雪垠。雪垠先生花了四十年的心血为我们,为中国文学史,为世界文学史创造了一部不朽的悲剧艺术杰作,就是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

《李自成》现在一共有两个版本。57年开始写,63年第一卷就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当时一出版,在国内就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当时就翻成好几国文字传播出去了。毛泽东同志也很欣赏这部小说。所以在文革期间,姚雪垠的创作受到影响之后,主席亲自指示湖北省委要给雪垠先生安排创作条件。所以在文革后期,他得以继续的写作。因此,文革一结束,第二卷,第三卷,就陆续出版了。那么到了99年底,四五两卷才出版。所以,那是第一个版本,是五卷十二册。很遗憾的是,姚雪垠先生99年4月份就去世了。那四五两卷后来出版,先生没有看到。很遗憾。

第二个版本呢,也是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也就是二十二卷本的《姚雪垠书系》。前十卷就是《李自成》。这是十卷本的《李自成》。这个也是在99年年底出版问世的。姚雪垠先生也没有看到,但是这都无关紧要了。历史会记载姚雪垠先生伟大的创造。这已经足够了。 那么我们为什么说《李自成》是悲剧艺术的杰作呢?重要的是,在这部小说里面,悲剧艺术的各种因素,它都充分地体现出来了。下面我先简述一下这部书里面写到的一些基本情况。

大家知道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大起义发生在明代末期。崇祯皇帝是明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在历史上一般被描述成一个刚愎自用,生性多疑的这么一个皇帝。但是姚雪垠给予他全面的评价。不光写到他这一面,另外也写到崇祯皇帝他还有宵衣旰食这么一面。是一个非常勤政的一位皇帝。可惜到他那个时候,明代各种各样的弊端都已经达到了顶点,个人的力量已经无法阻止大厦的倾倒,所谓气数已尽。晚明时期,那是中国社会一个非常黑暗的年代,历史文献记载,明代末年,人吃人的现象到处发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才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中国农民,他有一点可能活下去,他就不会走这个路。

李自成是哪的人呢?陕西米脂县人。貂蝉,就那出的。据说那儿有一条河,河水特别养人。那是历史上出美女的地方,同时也出英雄啊。李自成就是陕西米脂人嘛。起义之后,号称李闯王。带着百万大军,几起几落跟明军作战。有一次,打得只剩几十个人,长期潜伏在

商洛山中,最后慢慢养精蓄锐,又东山再起。所以他的一生非常的艰难。因而我们的评论家有时候有点着急,这个小说的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问世之后,评论家的评论就出来了。就批评姚雪垠把李自成写得太高大完美了。确实,你看前几卷,李自成真是基本上没犯什么错误,非常的高大完美。当时我就觉得这个评论来得太早啦。你想想历史上,从古到今,那有多少人哪,恒河沙数,但像这样伟大的历史人物有几个?他能够白手起家,能够推翻明朝,那一定是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必有过人之处。当他辉煌的时候,一定各方面都是非常鼎盛的。小说前几卷写他很少犯错误伟大的一面,这是理所当然的,是符合生活逻辑的。你得往后看。要不后来怎么会失败?他身上的毛病啊,局限性啊,随着后两卷的问世,慢慢就都揭示出来了。

李自成起义之后,有三位高级知识分子陆续投奔到李自成的麾下。历代的农民起义,要没有知识分子的辅佐,没有高级幕僚,没有军师谋士,那不可能打天下的。牛金星,宋献策,李岩都是他的著名谋士。牛金星在闯王建立大顺朝之后,是丞相;宋献策是他的军师,李岩是副军师。牛金星是一个屡试不中的举人,最先投奔了闯王,当然也很有学问,但这个人心术不正。宋献策长期在开封,本来他这个人就是大知识分子,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满腹经纶,军事家。但是他这个人,外貌看着很一般,个子矮矮的,叫宋矮子嘛。长期在开封,就在民间给人家求神问卜什么的。实际这个人是真有本事。后来他投奔了闯王,当了闯王的军师。他这个人心术也好,是个英雄。李岩是个大知识分子,高级知识分子的典型,而且优秀的知识分子,忠心耿耿,心地纯正,他是个政治家、战略家,眼光远大。所以李岩来了之后,就给李自成带来了一套完整的战略方案。这三个人,代表了三种知识分子的类型。

李自成这一生,有很大的缺陷。毛泽东就吸取了李自成的经验教训。李自成带领百万大军打到哪走到哪,他不注意建立稳固的根据地。李岩就告诉他不要急于称王称帝,你打下一个地方,要封官设土,要休养生息,有了稳固的根据地之后,慢慢地,一步一步地推进,才能够得天下。而且特别强调,得人心者得天下。李岩给他出了许多正确的策略,但是闯王呢,可惜几个大的正确的策略他都没有接受。后来打到西安之后,就称帝了,建立了大顺朝。然后往北京打,确实是浩浩荡荡,北京打下来了。最后把崇祯皇帝逼到那个北京的煤山上上吊自尽了。崇祯也很有气节,最后自尽而死。他的这个皇宫里面的很多嫔妃呀,那些女子啊,非常的刚烈。有的跳河,有的撞墙,非常壮烈的场面。

李自成这不打下北京了嘛,从这个意义上,经过十几年的奋战,起义取得了成功。可惜越到后期,李自成身上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你比如说到了北京之后,最主要的,就是失去了民心。以前打下城池后,开仓赈济老百姓,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回打到北京之后,一个,把那些明朝的旧官吏全部抓起来,严刑拷打,交出多少钱来。你想你得天下,你还得用这些人。你这严刑拷打怎么行啊。还有一个,这农民起义军,长年累月打仗,进到北京之后,一看北京是这么富庶的一个城市,简直是美女如云。所以李自成手下的那些将领争先恐后腐化堕落,把那个宫女都往家里抢。那牛金星也撺掇着给闯王找妃子等等。

反正打下了天下,这会儿已经忘了一个重要的事实,什么事实?就在北方,满族人已经在虎视眈眈,要吞并你的中原,他们把这个事实给忘了。可是宋献策,李岩是清清楚楚。李自成这时候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所以毛泽东从西柏坡进北京的时候,就说,我们共产党人,我们不要学闯王,一定要吸取闯王的教训。结果李自成这部分起义军在北京城里大肆地挥霍,腐化堕落;那边呢?这时候清军入关了。这个吴三桂,本来是在那里抗击清军的,他本来是明朝的一员大将。他已经准备向李自成投诚了,走到半道上,听说他家里几十口人,包括他父亲,都被李自成的手下给杀了,他的爱妾陈圆圆也被李自成手下的将领给抢了。所以吴三桂掉头投降了清军,然后两股势力一块进攻中原。这一下子,大顺王朝很快就崩溃了。就在这关键时刻,李岩最后又献了一个正确的策略。因为李岩在豫东一带很有威信,他就跟宋献策说,我还想跟闯王提个建议,就是让我带两万人马跟我弟弟先打回杞县老家去,把这个根

据地整固之后,闯王带着大军徐徐地回来,东山再起,还是有机会的。宋献策就告诉他,这时候的陛下已经不是过去的闯王啦,有的话不能再说了,说了可能招来杀身之祸。李岩不行,李岩说既然身为人臣,不能看见错误不说,现在不说,等到国家灭亡了,想说也没机会了。做为人臣,是不应该躲避灾祸的,应该直言进谏。所以李岩就把他这个话说给了闯王,同时李岩也指出到北京后李自成犯的一些错误,李岩非常诚恳地给他做了仔细的分析。闯王听了以后心里就很不高兴了,这时候已经听不进不同意见啦。

而这个牛金星呢,他本来就很嫉妒李岩,生怕李岩的功劳盖过他。所以这时候进了一句谗言,关键的时刻他不阴不阳地来这么一句:闯王,你一定能记得当年宋军师投奔闯王的时候,那时候带来的一首歌谣是怎么说的?古人都很迷信嘛,天子出现的时候,民间有好多歌谣都反映这个天意呀。宋献策就说到处小孩都在唱:十八子得天下,十八子得天下。十八子,不就是李字嘛。因此当年闯王很高兴,觉得自己上应天命,十八子得天下。这会儿牛金星来一句:李岩也姓李呀。闯王一听这个,他想是呀,李岩也姓李呀。十八子得天下,到底是说谁呀?过去这个帝王就怕这个,就怕人家篡位,而且他也知道李岩各方面的才能,那是深谋远虑,那是一个大战略家,大知识分子。这说到底,这是闯王自身的局限性。这一点他就不如刘邦。刘邦那是清清楚楚,我,搞经济不如萧何,打仗不如韩信,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不如张良。人家清清楚楚,但是我能用你呀,那才是真正的领袖。李自成这时候也确实是被客观环境冲昏了头脑。他前多少年是很重视李岩的。这会儿身上的局限性就爆发出来了。最后,他就听信了牛金星的谗言。之后,就让牛金星把李岩给杀了。所以单田芳的那个小说里头经常说这么一句话,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这事再不好办,只要有好人帮你,这事就好办;再好办的事它有个不好的人在那挡着,你就还办不了。单田芳这话,至理名言。

李岩刚一死闯王就明白了,杀错了。杀错了来不及了。自从李岩一死,再也没有人给他进忠言了。也没有战略家了,那他还怎么打仗啊。所以跟清军一战而溃,随后兵败如山倒,一溃千里。最后英雄一世,把明朝都推翻了的李自成,一人一马,来到湖北通山县的九宫山上,藏在一个山洞里头,躲了几天,最后被当地的地主武装,拿土枪鸟铳,打在腿上,受了重伤,最后被一个小无赖给杀害了。英雄末路,如此悲凉,死的时候才三十九岁,非常壮烈。 他死了之后,他的夫人又在四川和湖北交界的大山里面,跟清军又作战,坚持了十几年。最后,她带着一些女兵,带着一些留下的战士,在山上建的一个楼上,焚火自尽了。这场伟大的农民起义就这样以失败而告终,它给后人留下了很多经验教训。这个由于时间关系,我没有办法多谈。

我下面呢,就集中地给你分析一个形象。你小说写得好,怎么才叫好?那就看你有没有典型人物。你要没有典型人物,你说再好,表现不出来呀。所以《李自成》这个小说,三百三十多万字,那摞起来这么一摞。我那一年,二百八十块钱一下子买回家了。这套书我可以说是看了两遍,听了一遍。从那时候出版的时候,很小的时候就看,当然出一本看一本了是吧。那就几乎看了一遍了。后来文革结束之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午十二点半,有个小说联播节目,大家有没有印象?是谁播的这个《李自成》?那也是,给我的感觉就是,天生此人,就是来播这部书的。天生姚雪垠,就是来写这部书,还得有个人来播你知道是谁不知道?有没有印象?曹灿。灿烂的灿。曹灿,那人播得真好,播得太好了。所以我看了两遍,听了一遍,印象很深。所以我一看到后来这个完整的书出版了,我一点也没犹豫,二百八十块钱买回家了。你想想,二百八十块钱,把老先生四十年的心血买回去了。这不是钱能衡量的。所以这回是完整地读了一遍。以前是没出完嘛,这不是全问世了嘛,完整地读了一遍。读了两三个月,当我合上最后一页的时候,心里面怅然若失啊。那么多我所崇敬的英雄人物都离我而去了,那么多可亲可敬的女性形象都离我而去了。所以我合上书之后,我有几天我都很不适应。我上班,我看着你们怎么穿着西装革履,就觉得不太适应。脑子里面,你想想,这写的是将近四百年前的事,那时我已经是完全沉浸进去了。所以上班一看穿着西装革履,一

下子缓不过劲儿来。慢慢慢慢,这才慢慢从那小说里走出来。这是我个人的感受,这个感受是不会欺骗人的。这充分说明了这个小说巨大的艺术魅力。他写的是,这个很重要,你记好了待会儿我给你讲的是将近四百年前的事儿。一切都要以那时候的眼光来看问题,你才能理解。崇祯在位十六年,这个小说从崇祯十一年开始写起,然后很快明朝就完了嘛,然后清朝就正式立朝二百六十七年,再加上从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到今天又一百年快过去了,这么算起来,将近四百年了,也就是说,大略说起来,讲得是四百年前的事儿。好,下面咱们呢,我就集中地讲一个人物,讲这个人的命运,咱们来直觉地感受一下什么叫悲剧艺术,悲剧艺术的好处在哪里。就讲慧梅这个形象,黑板上不是写,慧梅。这样吧,稍微活动五分钟,活动五分钟一气呵成。这不能断,活动五分钟。

来华强

2005年春讲于郑州大学工学院

(未完,见下篇《为理想而献身--慧梅之死》)

篇三:浅谈历史小说《李自成》中的“唯物史观”与“人学思想”

浅谈历史小说《李自成》中的“唯物史观”与“人学思想”

作者:赵诤 张嘉友

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3年第04期

摘要:来自姚雪垠先生笔下的历史长篇小说《李自成》,以一种新颖的写作模式,开启了近代小说的新局面,特别是在对文中各个情节、人物以及环境等的描写时,其具备“唯物史观”以及“人学”的思想,使当代的历史小说写作模式翻新,为新时代的长篇历史小说的顺利写作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关键词:小说《李自成》 唯物史观 人学思想

1.前言

当代作家姚雪垠编写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受到了众多作家、学者的瞩目,该小说篇章内容丰富、气势宏伟,更在于作者从自己独到的历史观以及审美观出发进行创作。同时,对活动在历史背景下的李自成、刘宗敏、李岩以及张献忠等优秀的起义代表人物进行了再现。并将皇帝崇祯、官员洪承畴以及杨嗣昌等为主要代表的亡国君臣的形象进行描述及塑造。因此,分析了小说当中的“唯物史观”以及“人学思想”写作手法的运用问题,较好地剖析了农民起义背后的深层历史及社会问题,同时也为开启新时期的小说创作起到了引领的作用。

2.小说中“唯物史观”的体现

历史小说《李自成》从总体的创作观念角度而言,对于其历史题材表现的是当代的“思想”,此外创作与题材均蕴含当代“观念”及“思想”。作者在尊重历史、根据历史的“能指”以及结合小说创作的原则进行创作,使人易于理解、接受并认可“唯物史观”在小说当中的运用。此外作者还善于将“唯物史观”与“历史叙事”进行有效结合,在符合历史客观事实与逻辑基础之上进行描写,进一步揭示历史的原貌。确保事实与历史相符。作者的观念及叙事的方式是在融入对历史分析与研究基础上,进而体现出的一种“复杂判断”,并且该判断即立足于“唯物史观”而进行的叙事,同时也是文学写作策略进行艺术创新的方式。

“唯物史观”在小说《李自成》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例如闯王在南原大战中战败,作者对“潼关南原”大战的气势磅礴以及声势雄壮的场景进行了描写,不但表现出了真实、客观的“历史叙事”,体现了对历史小说的追求。通过作者的刻画及描写,塑造了与真实的历史要求相符并且具有历史性质的、活灵活现的农民起义领袖的英雄形象:李自成具有远大的志向以及不屈不挠的精神;高夫人的勇敢果断、聪颖以及谋略;刘宗敏的英勇善战以及莽撞、郝摇旗的大度与不拘小节等形象。同时采用“塑造”的笔法,对该段历史故事进行了丰富的细节描写,使文章

中的历史故事和英雄人物,在新的语境之中彰显出了历史的本质现象,使人物在面临重大事件进行抉择时所表现出的英雄气概与品质。

此外,闯王为了获得最终的胜利,以常人难以具备的超人胆略以及高瞻远瞩的见识,决定再举义旗,进而前往谷城进一步与张献忠策动起义。历史虽未提及两人见面的相关记述,但是作者却在《李自成》小说中将两人的见面描写成双雄会,并将场景描写得惊心动魄让人充满想象。例如,闯王与张献忠的篡夺明朝江山后,作者对他们就怎样论功、如何统领义军、共管天下等问题进行了精勾细描,两家在唇枪舌剑的商讨过程中,也表现出了彼此间的坦诚、豪爽以及大度等风范。结果两家义军在重新消解内部的矛盾并确定斗争目标之后,同仇敌忾。作者从历史角度运用“唯物史观”以及“人学思想”的手法,对该历史进行创作及叙述,较好地填补历史因重史实而略细节的空白,确保历史的完整[1]。

3.“人学思想”在人物形象中的体现

《李自成》长篇历史小说的写作指向是将明末清初的复杂历史及农民轰轰烈烈的革命起义再现出来,为此小说的情节骨架以及人物、情节的表现均应当尊重历史、符合历史,进而将人物性格、历史事件真实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就小说人物的描写角度而言,小说中作者将人物李自成、张献忠、高夫人、刘宗敏、郝摇旗、李过以及罗汝才等大批农民起义的英雄,赋予其生动的形象使得历史人物的历史面貌生动地再现出来。此外,对于君臣崇祯与杨嗣昌、卢象升、吴三桂、洪承畴及多尔衮等人物均将其各人物形象、思想较好地描绘出来,符合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作者在遵守历史客观事实基础上,对人物形象进行描写时,还将历史人物所处的氛围及语境以及人物身上蕴涵不同的文化元素进行了很好的揭示。

同时,对于小说《李自成》中人物的心理描写,作者运用独特的穿透力,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描写,并在对于客观历史事实及“人”的准确认知以及把握的基础上加以应用、创新。作者将小说中各个人物所处的环境与现实的处境相互结合,将“人”的自我斗争与自我追求细致地描写出来。例如对于李自成战败(南原大战失败)后的反思以及总结;将末代皇帝崇祯的“宵衣旰食”以及“励精图治”等苦撑苦熬的处境展现出来;将洪承畴的藏而不露与老谋深算等心理进行了较好地体现。小说的第二卷对于督师杨嗣昌人物的精明与练达、投身到农民起义军的牛金星以及文人策士宋献策等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描写中,都体现出作者对“文学”即为“人学”的内在把握与深刻的理解。因此在对人物的身份、性格特点以及心理活动的描写过程中,作者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紧扣各个人物的固有“人”性格与特点,对其各自的心理活动及思想赋予合理的想象,进行深入剖析,同时跳出了历史对人物形象固有的束缚,充分对“人”内在的精神层面进行创作[2]。

4.“人学思想”在人物心理活动中的体现

4.1在挥泪斩李鸿恩情节中的体现

小说中的有关闯王挥泪斩鸿恩(小说第一卷中的二十七章)的章节中,作者将人物闯王的“人学思想”心理描写得十分生动形象,且将人物复杂、矛盾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在设计这一情节时,将闯王李自成置身于亲情与军纪的立场进行判断,面对复杂错综的关系,其心理表现得十分矛盾,进一步推动了小说情节波澜起伏以及曲折顿挫的发展,将人物的内心活动与思想进行了细致真切的描写与体现。闯王在面对自幼便随自己多次征战并且屡立战功的李鸿恩时,得知其有时常沾染流寇、集众扰民并强奸民女等恶习后,李自成表现得极为痛苦与矛盾,就人情角度而言,李鸿恩毕竟是自己寡婶的独子,自己也可对其网开一面,但是从整治军队、树立并严明军纪方面,违纪者必处死,倘若自己真的偏袒他则难以服众,但真的处以其死罪,自己在亲情、心理也是十分内疚、难过的,进而热泪泉涌。最终李自成大义灭亲,处以李鸿恩死罪。通过对这一情节的描写,作者为我们展示了闯王的志存高远、品行坚毅以及治军严明等心理,一方面将优秀农民起义的领袖所具备的魄力、严明、果断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同时将闯王赋予常人情感中“人”所具备的痛惜、惋惜等情感以及悲伤的心理也深刻地体现了出来:处决李鸿恩时李自成反复思忖、极度矛盾,特别是面对亲情的纠结、面对尚炯以及众将的求情时,表现得犹豫不决,可见当时闯王的心理是十分复杂与纠结的。作者通过对人物的“人学思想”心理描写,向我们展示了性格果断、心理矛盾复杂同时具有真实情感的闯王,并使读者感受到李自成身上体现出人情的练达、儿女情长以及世事洞明等英雄情结以及真实的情感。同时又还原了历史人物固有的“人”的情感,使小说更耐人寻味。

4.2在慧梅之死情节中的体现

作者对于慧梅之死的情节描写中,在充分尊重历史与事实并根据现实主义原则,充分结合“文学即为人学”的指导思想将人物的复杂、矛盾的性格、心理活动置于特定的语境及环境当中去,较好地体现了人物矛盾的“人学思想”心理。例如当慧梅嫁给袁时中时,表现得十分悲伤:因为闯王是出于巩固“自己的地位与实力,将其作为“牺牲品”,而自己也只能遵从“父命”,这就构成慧梅的矛盾心理原因之一。其次慧梅嫁给袁时中时,违背了自己的意愿:与意中人张鼐分离,嫁给自己并不喜欢的人,注定了自己还是难以避免婚姻的悲惨命运。之后当袁时中决定与李自成形成对立时,慧梅再次深陷矛盾和两难的境地,这也是构成慧梅的矛盾心理原因;面对君父对夫君的发兵讨伐,慧梅再次深陷矛盾,两边都是自己难以割舍的亲人,自己应该站在哪一方?经过第三次的心理矛盾斗争慧梅最终做出了大义凛然的决定:弃夫君从君父,在配合君王剿杀夫君后,怀有身孕的慧梅也自尽而亡。作者把慧梅的死描写得荡气回肠,十分深切、感人,面对亲情与人性之间的搏斗等冲突,同时也将聪明、机智、充满柔肠侠骨且受封建落后思想影响的人物心理、性格展现出来,引发人的深思。

此外,小说中的慧梅人物的创造是虚构的,但是作者较好地掌握了“文学即人学”的指导思想。因此,在故事情节的设置以及各个人物的关系、心理及性格等描写中均得到很好地体现,并将人物赋予现实“人”具备的真情实感。塑造人物形象及其命运之时,作者以“人学”角度作为根基点,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力与独特的创作手法,赋予小说曲折波澜的情节,进一步揭示了小说的主题[3]。

5.结束语

总之,小说《李自成》体现了历史的时代语境,并将小说的艺术与历史的叙事有效结合,来进行构思与创作,写作手法新颖。此外,作者在处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时,做到深入历史、了解历史,同时又走出历史,积极引入“人学”指导思想,并且将“人学”思想较好地运用于人物的心理描写、反映政治环境、社会面貌等层面中,将明末清初复杂的历史、政治以及人物关系生动形象地再现出来。对今后小说的创作起到重要的指导与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肖向东,孙周年.论历史小说《李自成》的“唯物史观”与“人学”思想.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1(04):103-108.

[2]二十五史精选文白对照与导读:下.明史·李自成传[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5:1396-1396.

[3]李自成:第三卷.紫禁城内外[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333-333.

篇四:论《李自成》对古典文学传统的继承

论《李自成》对古典文学传统的继承

摘 要:《李自成》是著名作家姚雪垠耗时42年创作的一部反映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的多卷本长篇历史小说。在小说艺术表现上,为了实现其“笔墨变化,丰富多彩”的审美目标,姚雪垠化用古典小说的一些情节,创造性地继承古典小说运用诗词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运用动静相衬、声色相映的传统艺术方法营造意境进行景物描写,充分体现出古典文学艺术传统对《李自成》创作的影响。继承古典文学艺术传统是姚雪垠小说追求民族风格的必然结果。

关键词:姚雪垠;《李自成》;古典文学;意境;民族风格

《李自成》是著名作家姚雪垠1957年动笔写作,耗时42年,倾其大半生心血创作的五卷十二册约合320万字的长篇历史小说。它以深广的社会历史内涵、宏大的艺术架构和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品格为中国当代小说史树起一座气势恢弘的丰碑。自这一巨型文本问世以来,一大批研究者或从宏观层面或从微观角度进行阐释和评论,出现了一批不乏理论见地的研究成果。本文试图从《李自成》与古典文学关系这一新的角度入手,探讨《李自成》艺术表现方面的成就。

与同时代作家相比较,在对历史小说创作内在规律的认识上,姚雪垠应当是最具理论见地的作家之一。他认为:“历史小说应该是历史科学和小说艺术的有机结合,而历史小说家在处理两者的关系时必须做到深入历史,跳出历史。不深入历史就不能达到历史科学,不跳出历史就完不成艺术使命。”①为了保证小说《李自成》能够抵达历史哲学的高度,姚雪垠在深入历史方面作足了功课。他不仅广泛地收集有关明清的历史资料,仅“书架边的两个卡片柜”就分门别类地装着“有一两万之多”的卡片②;同时,他又以唯物主义史学观为指导,对拥有的史料进行分析、考辨。正是几十年如一日沉潜在明清史料海洋里的研究辨析,为姚雪垠《李自成》的创作抵达历史科学的高度提供了充分的保证。姚雪垠又跳出历史,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前提下进行艺术虚构以实现小说的艺术使命。如何在历史小说中进行虚构?姚雪垠认为:“一切得自正史、野史、文集、方志……等等的各种文献资料,须经过历史小说家的认真研究,消化,取舍,向深处挖掘,然后经过集中,概括,组织,剪裁,形成粗糙的故事情节或艺术细节,然后在已经达到的真实性基础上再进一步加以丰富,提高,想象和夸张,也更多地倾注了作家的激情,才能够产生感人的小说情节和细节。”③在《李自成》创作中,姚雪垠主要运用此种方法虚构情节,刻画形象。例如历来为《李自成》研究者特别称赞的潼关南原大战,尽管历史文献对这次战争也有记载,但据姚雪垠研究,根本没有发生过此战,然而,为完成小说的艺术使命,他虚构了这一主要情节,“以便使李自成和他周围的英雄人物在小说一出场就处于武

装斗争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之中,通过一次全军覆没的严酷考验刻画他们的英雄形象”④。与此同时,姚雪垠还化用、改造了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和《红楼梦》中的情节来刻画人物。在李自成形象塑造上,作家化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情节模式,虚构“忍痛斩鸿恩”这一情节,表现李自成严于律己、大义灭亲、一切以革命大业为重的品质。姚雪垠还借用古典小说的艺术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比如刘宗敏出场的细节描写就是为人称道一个例子。在刘宗敏出场前,姚雪垠写道:“随即一个人的脚步声从大门口一路咚咚地响着近来,地皮被踏得震动。”接着写道:“一个粗狂的声音像打雷似的在院里回答说,随即是一阵爽朗的大笑。”“随着笑声,一位约三十岁年纪,身材魁梧……腰挂双刀的将领走了进来。”刘宗敏出场这一细节描写,显然是对《红楼梦》中王熙凤“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出场细节的借用和模仿。这一细节描写为刻画刘宗敏豪爽、勇敢的性格特征起到了很好的艺术铺垫作用。

除了继承古典小说的情节和细节刻画人物形象外,姚雪垠还继承了古典小说常用的以诗、词和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传统,在继承的同时又加以创造性的运用。古典小说在运用这种方法塑造形象时,大都存在这样的不足——诗词和人物性格的表现往往不能有机的融合,常常用“有诗为证”的套话形式来外在地补充、说明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形成了一种模式化套路。在《李自成》的创作中,姚雪垠克服了这一传统艺术手法的弊端,不仅根据人物的身份和文化教养恰如其分地采用诗、词、文、对联等文学形式刻画人物,而且在艺术描写中融入诗词、文章来阐释人物难以言表的心理以进一步烘托和透视其性格特征。这种艺术手法最为鲜明地体现在牛金星、李信、崇祯等形象的塑造上。在此仅以李信形象的塑造加以说明。李信本是世家公子,自幼饱读子书经传,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熏染,素有忧国怀民、兼济苍生之志。面对明王朝的危局,他既担心王朝覆灭,又希望有英雄能够挺身而出拯救时局,并愿意尽辅佐之力。对李信的这种复杂心理,姚雪垠通过他所写的一阕《沁园春》予以透视。在这首词中李信首先描写了王朝腐朽统治所造成的社会破败景象:“叹平林尽处,烟村寥落,田畴如赫,零乱哀鸿”,由此引发“常怕天从西北倾”的忧虑,同时希望有英雄出来“积芦灰炼石,克奏神功”,并言明自己愿尽辅佐之力,解民于水火的愿望:“幸年华方壮,气犹吞牛。”“应有知己,弯弓跃马,拦辔中原慷慨同。”李信因遭仇家陷害而被下狱,被红娘子解救后投奔李自成起义军。当他向李自成提出“据宛、洛以控中原,据中原以取天下”的建议未被接受时,他遂生隐退之意。对此,姚雪垠用李信在他书房写下“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的对联表现其退隐之意。在李信形象塑造上,这些诗句、对联不仅与人物特定的经历和品格相吻合,含蓄地表达了他不便直言的心声,起到了一般人物语言起不到的作用,而且也极大地丰富了形象塑造的艺术手段,彰显出姚雪垠深厚的古典文学素养。

《李自成》对古典文学传统的继承还体现在它对古典文学传统美学思想的继承上。姚雪垠在谈到《李自成》小说创作的美学追求时曾言:“从《李自成》第一卷动笔写作,我在长篇小说的情节进行上就拟定了自己的美学追求。这一追求就是:壮美与优美交互变化,而以壮美为主调。我又简化为两句话:‘笔墨变化,丰富多彩。’”⑤这一美学追求,不仅表现在《李自成》艺术结构单元与单元之间的张弛变化上,而且在每一个艺术单元内也表现出这种有张有弛、富于变化的特征。在《李自成》第一卷中,姚雪垠紧锣密鼓地描写了金戈铁马、刀光剑影的南原潼关大战这一单元之后,接着在义送摇旗这一单元,描写了李自成蛰居商洛山中练兵、垦荒、打粮等日常生活。这是单元与单元之间张弛转换的一个例证。而在第二卷商洛壮歌单元中,姚雪垠在一系列激烈的战斗场面和平定杆子哗变的紧张描写中,还穿插了如马三婆劝降王元吉、张鼐探访慧梅等一些看似”闲笔“的细节描写。茅盾对此单元的美学特点曾作如下概括:“整个单元十五章,大起大落,波澜壮阔,波谲云诡之妙,而节奏变化,时而金戈铁马,雷霆震击,时而凤管鹍弦,光风霁月;紧张杀伐之际,又常插入抒情短曲,虽着墨甚少而摇曳多姿。”⑥对《李自成》整部小说艺术表现的张弛变化特征,著名美学家朱光潜用富有“节奏感”予以简练高度的概括。“中国的文学、艺术历来都是讲究笔墨变化的。从楚辞起,就呈现出丰富瑰丽的色彩。姚雪垠早就喜欢《离骚》,抗战期间还专门发表论屈原的文学遗产的学术论文,他特别欣赏《离骚》的繁复多变。”⑦而代表中国古典小说艺术高峰的《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金瓶梅》更是注重艺术表现的曲折多变。金圣叹在《第六才子书三之三》中曾言:“文章之妙,无过曲折。”张竹坡在《金瓶梅读法》中就肯定小说善于运用“每于极忙时,偏夹叙他事入内”的“闲笔”艺术特征。毛宗岗对《三国演义》第七回的战争叙事和第八回转而叙述貂蝉的故事曾如此批道:“前卷方叙龙争虎斗,此卷忽写燕语莺声,温柔旖旎。真如铙吹之后,忽听玉箫;疾雷之余,忽观好月。”(第八回回首总评)这种追求壮美与优美的衔接转换和相互渗透的美学思想是构成中国古典小说艺术传统的一个重要内容。由此观之,《李自成》丰富多变的美学特征不仅是姚雪垠继承诗、词、曲、赋美学传统的结果,更是他自觉地继承中国古典小说传统美学思想并加以艺术实践的最终结果。

篇五:李自成读后感

李自成读后感

历时半年,终于看完了中国当代的历史文学巨著——《李自成》。全书分为五卷,共二百零五章。儿时曾经看过一次,后来因为学习的繁忙以及家中藏书的丢失,只看到第三卷就不了了之,所以仅是对这段历史大致地作了了解。而这次比儿时更加深入地去思读,也就比上次多获得了一些收获。小说主要描写明末年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由弱变强,由盛而败的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也从中刻画出了当时各个重要人物性格的变化,让人不禁产生了无限的深思。

小说里的一幅幅画面有的让我如痴如醉,拍手称快,有的让我热泪盈眶,唉声长叹。最引人入胜的几个故事情节当属潼关突围,劝说张献忠起义,商洛山抵抗围剿,慧梅迫嫁袁时中,山海关惨败,李自成孤身被杀,高桂英和李来亨战死茅孋山等等。我为李自成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军事才能所折服;为刘宗敏等大将的忠义气节所崇敬;为高桂英、红娘子等女子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气概所钦佩;也为慧梅与张鼎感天动地的爱情所惋惜;更为李自成所率领的队伍在沙场上忠肝义胆,殊死搏斗的惊天地,泣鬼神的壮烈场面所震撼。小说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详细在我们读者的脑海里勾画出一个个生动的画面,人物心理描写很真实、细致,详细深刻地反映出明朝后期昏暗统治下老百姓水深火热的生活。

李自成小说

而其中潜移默化,娓娓道来的一些道理,以及一些治国之道也让我深深地印在脑海里。李自成的前期,的确展现了一个救世主的不凡

能力,他不仅武艺高强,胆识过人,而且智勇双全,军事指挥才能独到而卓越;他吃苦耐劳,身先士卒,与战士同甘共苦,深受全军上下的爱戴;他亲民爱民,在任何艰难时候都不忘开赈放粮,救老百姓于水火之中;他公正无私,严格军法,使得他的部队纪律严明,士兵个个骁勇善战,战斗力所向披靡;他敏而好学,礼贤下士,推心置腹,从谏如流,终于感动了牛金星,宋献策,李岩等天下众多有识之士来投;他虚怀若谷,厚德载物,以大海般的胸怀与各方势力求同存异,争取到了一切可能的力量支持。各种出色的能力汇集,使得他所率领的闯王部队在众多的起义队伍中迅速变为了最强大的一支,并最终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但是他的后期,在率领数十万大军一路势如破竹地进入北京城后,由于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沉迷于那些溜须拍马的歌功颂德言语当中,不再像前期那样礼贤下士,悉心听取来自各方不同的建议。军队纪律迅速败坏,士兵抢劫奸淫,刘宗敏等严刑追赃,使他苦心经营多年的民心瞬间樯橹灰飞烟灭。他骄傲自满,以为天下归心,唾手可得,对困难估计不足,错误地估计了战争的形势。对多尔衮的清军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力排众议悬军东征,导致山海关的惨败并成为了整个战争的转折点。许多明朝投降官员纷纷转投清军,使他进而疑心日重,一意孤行,冤杀李岩兄弟,导致人心惶惶,众叛亲离,军队节节败退,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被清军迅速消灭殆尽,最终落下他只身一人惨死九宫山的悲惨结局。

读完这部书后,确实感到“得民心者得天下”是一条古今中外恒古不变的定律,任何统一天下的帝王都离不开老百姓的支持,倘若

失去民心,必将失去统治的地位。李自成若是听取李岩“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让老百姓得到喘息的机会,好好巩固好自己的基础和势力范围,再谋求进取,并将他前期的诸多优良传统保持到最后,也许大顺王朝将在中国的历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当然,这只是后话了。

从李自成一生的历史来看,确实有不少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地方,他的前期应该讲是非常优秀出色的,各个方面都很值得学习。而后期他犯的错误又是大多数普通人最容易犯的,很值得我们深思和总结。就像毛主席说过的一句话:“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同样,优秀一段时间不难,难能可贵的是始终保持优秀的传统,直至尽头。其实道理经验并不是什么深奥的学问,大家都懂,但是真正能做到从始至终,一如既往的并不多。我想,这也许就是伟人和凡人的距离吧,看似仅一步之遥,但就是这一步就把伟人和凡人区分开了。说实话,谁不爱听好听的,包括我有时候也会被表扬的赞美之语说得飘飘然,但飘飘然的同时假如跌落将会摔得很惨。每当面对别人的表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确实做的好,就再接再厉,如果是给自己戴高帽就要保持警惕。“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多少的前人已为我们总结了这么多的经验教训,我们千万不能重蹈李自成的覆辙。

无论怎样,李自成推翻了暗无天日,小人当道的明王朝统治,确实比历史上以往的农民起义都离成功更近了一步。而且他前期身上

优秀的东西确实值得我去好好地深究和学习,自古成王败寇,但不以成败论英雄,所以我还是很崇敬他,在我心目中他应该配得上英雄这个称号,相信他会成为今后许多人总结经验的前车之鉴。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