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初中作文 > 教育资讯

泰山皮影戏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1:22:03 初中作文
泰山皮影戏初中作文

篇一:泰山皮影戏

民间手工艺

泰山皮影

皮影是一种深受群众喜爱的民间艺术,在我国流传已有悠久的历史。皮影相传起源于汉代,《汉书·外戚传》上记载:“李夫人少而蚤卒??上(汉武帝)思念李夫人不已。方士齐人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张灯烛,设帷帐,陈肉酒,而令上居他帐,遥望见妇女如李夫人之貌,还帷坐而奇。”宋代髙承撰《事物纪原》所记皮影戏一条时,也用汉武帝与李夫人之事,其后又云“由是后有影戏??”,皮影的起源竟是一位方术之士为了满足汉武帝对夫人的思念之情而使用的一种法术,这种法术的原理与现代皮影表演的原理十分相似,也可以算是最早关于皮影的记载了。但是自汉代后却再也找不到类似的记载,据顾颉刚先生考证,汉代以后,影戏可能被方士之流当作一种秘术所保存,“遂致密而不彰”。

到了宋代,皮影戏已经成为一种较为普及的艺术形式。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了在京城瓦肆表演皮影戏的艺人有:董十五、赵七、曹保义、朱婆儿、没困驼、风僧哥、俎六姐、丁仪、瘦吉等,而观众们则是“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皮影的制作则在吴自牧的《梦梁录》卷二十《百戏技艺》中略有述及:“元(原)汴京初以素纸雕簇,自后人巧工精,以羊皮雕形,用以彩色装饰,不致损坏。”明清两代,皮影在国内广为流传,皮影雕刻与影戏表演技艺都有所提高,开始出现刀马人物,并且发展成为各具特色的许多流派,主要有河北的“滦州布影”、黄河两岸的“驴皮影”、两湖的“影子戏”、广州的“纸影”以及江浙的“皮囡囡”。皮影艺术已经成为社会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山东皮影虽然称不上一个流派,一直以来在民间却也有着自己的历史传承,以济南、泰安两地最具代表。相传山东皮影来自河北滦县,也有一部分人认为是从杭州运河北上而来。山东皮影的造型稚拙,约六七寸大小,身上的装饰比较简单,色彩也比较沉着。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济南成立了向群皮影剧社,1955年还曾经应有关部门的邀请到南京市进行表演,场场爆满,盛况持续了半年之久。然而经过“十年动乱”,向群皮影剧社早已经解散,剧社里的艺人们都已经改行,要想寻找济南皮影的踪迹只好到位于榜棚街的民俗馆里去寻找蛛丝马迹。现如今说起山东皮影就只有泰山的“十不闲”皮影一枝独秀了,2007年的初夏,在泰安市文化馆张馆长的帮助下,我采访到了泰山皮影的第六代传人——范正安,对皮影艺术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用范老师的话来总结泰山皮影,那就是“泰山人演泰山故事”,皮影艺术是文化与民俗的统一,因为没有文本流传,皮影戏的传承一直都是靠着口传心授,因此其师承关系就显得格外重要。泰山皮影的第一代至第三代都是父子相传,而且没有留下具体的名字,只留下“翟氏”这个姓氏,范正安的师傅也只知道他们居住在泰安城东,除此之外没有留下任何其他信息。第四代传人名叫卢太昌,这位艺人受了两个徒弟,分别是来自茌平的刘玉峰和来自济南的李英,到了第六代先后共有五位徒弟学艺,然而大部分人都半途改行,只有范正安一人将皮影艺术融入到了自己的生活之中,坚持到现在。

皮影是一门综合性的民间艺术,包括了影人的造型、雕刻、染色及挑签、伴奏、配音等几个方面,一般的艺人往往只精于其中的一两项,而范正安却技艺全谙,还发明创造了“十不闲”的表演形式,在本次采访之前刚刚获得了国家颁发的“非物质文化展示奖”。

范正安在继承泰山皮影造型传统的基础上对皮影人的造型、装饰、设色进行

了改革。在造型上,将稚拙的造型改造成为比较秀美敦厚的造型,并且结合演出的文学素材加之对戏曲人物的造型的参照,对人物造型特征进行了总结。皮影戏在演出时头和身子可以根据剧情的需要进行替换,一般只需要88套身子就够了。将身子分成老者、小生、秀才、武将、妖怪、老妇、少女和特殊造型等几大类。例如刻小生,就是“头戴文生公子巾,双飘袖带,身穿淡黄色长袍,腰里扎着丝袍带,足蹬白底青布履。”又如刻武将,就是:“头戴五彩红缨盔,身穿连环金锁甲,胸前围一老虎护心镜,手提青龙偃月刀(或者其他兵器),脚蹬高底牛皮靴。”刻制时,设计大体上都差不多,只需在设色时用不同的色彩来进行区别,得到不同的艺术效果。有一些特殊人物的身子是无法互换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泰山皮影中最多的主角——石敢当的造型,浓眉大眼的脸部造型十分细腻,服饰华丽,正气凛然。在装饰上,大胆借鉴了戏曲与民间剪纸的表现手法,增大了镂空的面积,将几何纹、鱼鳞文等填充在内,使得皮影显得更加空灵,增更是添了几分秀美。在设色上,大胆使用了鲜艳的色彩,同时注意整体美,在灯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醒目。

在材料的选择上,原来的山东皮影多用牛皮或者驴皮,曾经用驴皮制作皮影成为了山东皮影的一大特色,甚至被直呼“驴皮影”。据范正安讲,用驴皮是因为山东产阿胶,对于艺人而言驴皮是一种比较便宜的资源。范老师自己曾经拿不同的皮子进行过试验,他认为小牛皮的透明度更好,在质地上驴皮与牛皮没有太大的差别,马皮、羊皮则质地比较薄软,猪皮的鬃眼(毛孔)太大,不适宜制作皮影。制作皮影不能用熟皮,因为熟皮已经变成深灰色,不仅不透明而且质地也变得太过柔软。生皮也不能直接进行雕刻,而是要放入碳酸钙中浸泡二十多天,等自然干透之后才可以使用。雕刻过程结束之后还要进行设色,最后要用桐油涂上一遍,增加透明的质感。在形制上,将皮影的尺寸放大,虽然在演出时给操纵带来了困难,然而为了适应现代剧场的演出需要也要与时俱进嘛!

第六代传人凝视皮影沉思

制作皮影人物——石敢当

现代泰山皮影戏的演出效果

精工细作地雕刻

梦幻般的皮影戏

皮影被开发成为一种装饰品

篇二:22、泰山皮影艺术教学设计

22泰山皮影艺术

教学目标

1、引导泰山皮影艺术与其他皮影的不同的特点。

2、欣赏泰山皮影经典人物造型。

3、激发对民间艺术的热爱,培养学生对美术的持久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泰山皮影艺术的历史文化和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

泰山皮影的艺术特点。

课前准备:

泰山皮影的相关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观看相关视频。

“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制品的通用称谓。皮影戏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幕布观看一种平面偶人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而皮影戏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场面道具景物,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影制品,故称之为皮影。

出示课题“泰山皮影艺术”

二、新授

1、介绍皮影

皮影艺术,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的艺术形式,它集绘画、雕刻、音乐、歌唱、表演于一体。皮影艺术在不同地区发展成了风格各异的不同流派。泰山皮影戏承载的是泰山文化,讲述的是和泰山有关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是皮影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皮影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不只是用于皮影戏的演出,也可以用双手玩耍娱乐,还可以置于窗前和白墙之上,作为室内艺术装饰。由于皮影造型古朴典雅,民族气息浓厚,既具有艺术欣赏性,有所有收藏价值。

2、泰山皮影影人造型特点

泰山皮影人物造型粗犷,大多采用写实手法,少数采用夸张造型,并受到戏曲脸谱、戏曲服装、民俗装束与剪纸等民间艺术精髓的影响。人物角色上,分为生旦净丑等行当;在制作上,刀法简练明快,用刀拙朴,大略概括。影人的造型与制作具有齐鲁文化的风骨和浓郁的泰山文化特色。

3、泰山皮影经典人物造型欣赏

石敢当

二郎神

4、“十不闲”

“十不闲”指在皮影戏表演时,“脑中想着词,口中唱着曲,手里舞者人,脚下踩着槌”,把全身都调动起来,一个人身兼数职独自完成一整台戏的演出,这就需要表演者有相当深厚的表演功底。目前,这一绝技在中国只有泰山皮影的第

六代传承人范正安先生一人完整的继承和保留下来。

三、艺术实践

选择一个你喜欢的人物形象,在小组中交流,谈谈人物的造型特点。

查找与泰山皮影戏有关的资料,进一步了解泰山皮影戏独特的表演方式和经典曲目,感受这一艺术形式带给我们的乐趣。

四、评一评

看谁能将泰山皮影的艺术特点准确生动的介绍出来?

板书设计:

22、泰山皮影艺术

生旦净丑

石敢当

二郎神

篇三:22泰山皮影艺术

篇四:皮影节

对皮影传承保护和发展的一点想法

各位领导、专家、老师,大家好:

我是一个民间皮影艺人。尽管我已从艺几十年,但是因自己学习不够又没文化,所以水平比较低。这次来贵市,主要是向各位专家老师学习,并且把自己对皮影传承保护和发展的一点想法向各位领导专家老师汇报一下,期望得到各位的指点,谢谢。

近年来,泰山皮影受到了国家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在泰安市文广新局的大力支持领导下,在泰安市艺术馆的宣传扶持下,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喜爱。并应邀参加了各级政府和机构组织的演出,在2007年6月,参加了由国家世纪坛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受到国家领导人温家宝总理等的亲切接见;2007年9月在庆祝新中国成立58周年和党的17大胜利召开之际,我在国家大剧院为17大代表汇报演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受到与会人员的一致好评;为了增进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我参加了在2009年10月省社科联组织的“齐鲁文化进台湾”活动以及2009年11月由国家文化部组织的“海峡两岸第一届文化交流”活动。2010年我很荣幸被邀请到上海世博会进行演出,让世界人民了解了我们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下面我就从四点来阐述一下我的观点。

一、传承

作为传承人,我觉得首先要扩大宣传。现在一说传承,有的人就说年青人不喜欢。现在的情况是相当一部分年青人根本就没听说过皮影或者听说过但没见过,不知道皮影是何物,所以谈不上喜欢与不喜欢。这几年,我的做法是利用一切机会场合进行演出宣传,给前演,不给钱也演。

传承的重点目标是年轻人和孩子,把一些传统的经典作品、具有地域特点的传统剧目等让孩子们广泛接触和学习,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通过各方做工作和市里的支持,泰山皮影在2007年就已经作为泰安市的校本课程内容进入了泰安市示范附属小学的课堂,当时中央电视台给予了广泛的报道,该校三年级每个班每周一节皮影课,现在市里已经有5000多小学生学习过皮影艺术,今年新学期开始即将有1000多个孩子学习。从2008年开始就随山东省齐鲁文化报告团走进全国200所大学进行学术报告,在清华、北大等高等学校所作的报告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去年9月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进行演出,也获得了好评。同时近年2月份泰山皮影正式作为一门选修课进入泰安市泰山学院的大学教学体系,一学期课时36节。

学校的教学使皮影艺术得到了普及,并且一个学生往往能带动3个家庭,通过学生家长们迅速把皮影这门艺术进行宣传、普及、推广。而且孩子们也非常喜欢,泰师附小专门

成立了少儿皮影表演队,大家看到的这张照片就是少儿皮影队正在给台湾教育考察团演出,也给校方带来一定的荣誉。大学生也非常欢迎,而且有来有些找到我家里要求研究和学习皮影。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大学生上课时的场景和大学生作品,有论文,有雕刻作品,比较全面。现在我的学员中,除了我的孩子,还有4名大学生。

今年6月,在“国家文化遗产日”来临之际,泰安市艺术馆举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和普法宣传活动,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颁发了证书和非遗项目保护补助经费。活动期间,在泰安艺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厅,我们民间艺人通过实物、图片展、讲座、与等各种活动方式,广泛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宣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增强了社会各界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

经过这几年的努力,泰山皮影的知名度得到了提升,奠定了发展的基础。

二、发展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本着“最好的保护就是发展”的理念,2009年我们创立了泰山皮影艺术研究院,本院现有员工26人,分为三大职能九个部门,三大职能分别是艺术演绎中心、品牌传播与文化研究中心、产业开发中心。九个部门为弄影轩、鹏福轩、儿童剧场、宣传部、教学部、理论

研究室、设计部、市场部、制作工作室。

2010年5月我们在泰安老县衙景区开设了一个400多平米的皮影剧场“弄影轩”,目的是让这门古老的艺术重新走入市场,同时给学员一个正式面对观众的实习场所。我们一直坚持“活态”的文化传承,即“皮影一定要有演给大家看,而不是陈列给大家看”的思想,演出市场的运作主要由我儿子范围国负责。

艺术演绎中心里面的弄影轩是集曲艺表演、旅游休闲、团体接待、特产购物于一体的综合性场所。弄影轩自2010年5月份开业至今已满一年,在这一年中我们共接待旅游团体200多个,政府会议接待团体70多个,市民学生专场每周五晚雷打不动,除了演出泰山皮影以外,本剧场还表演山东快书、山东琴书、山东梆子、落子、渔鼓等非物质遗产形式,成为泰安市传播泰山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弄影轩在这一年中还成为了学术交流和教授的主要地点,很多的学者以及艺术团体都来此进行交流访问。同时泰安市各大院校如泰山学院、山东科技大学等等都在这里设立了学生实习基地。弄影轩认真对待每一位前来看戏交流的客人,在社会上赢得了极高的口碑,各级政府领导也多次来本处莅临指导。

鹏福轩是本院现在正在洽谈策划的又一项目,我们和泰安市宝龙福朋喜来登酒店合作,在该酒店建立约1200平

方米的精品演出剧院,目标群体主要是国内外的高端消费群体以及高端会议接待等等,此处建成后将成为泰安市有一处文化演艺新地标,我们有信心把它建立成像北京德云社和刘老根大舞台一样的知名剧场。

泰山皮影儿童剧场是我们正在规划中的又处设施,地点为泰安市市政府附近的时代发展线上。该处为集皮影戏、儿童木偶戏、儿童话剧以及儿童3D电影于一体综合性的儿童剧院。该剧院建成后将会填补泰安市没有儿童剧院的空白,将会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阵地。

从今年九月开始泰山皮影艺术保护中心开始为泰山皮影艺术拍摄80集的大型影像资料《泰山石敢当》。我希望用皮影表演泰山石敢当的故事,不仅可以向大众展现泰山皮影的独特技艺,有助于传承和发展,也可以丰富泰山文化的内涵。 文化产业的有序发展离不开品牌传播与文化理论体系的支持,为此我们专门成立了品牌传播与文化研究中心,该中心现有团队8人,主要负责策划推广泰山皮影这一品牌的活动,除此之外,我们今年还准备邀请全国的民俗旅游文化专家来我院进行泰山文化和泰山皮影等理论体系及文化产业、城市发展多方面的研究与论坛。

这3所演出机构基本可以满足高端人群、普通人群及少年儿童的观看需求。

既然成为了遗产,就说明这门艺术快被淘汰了,要想把

篇五:泰山文化小议

家乡文化资源调查

摘要

为拓展发展空间,精心打造“自然民俗博物苑,天下绝佳养生地”,泰安挖掘泰山石敢当习俗、泰山东岳庙会、泰山道教音乐、泰山皮影戏、泰山刻石等非物质文化资源,同时泰安还有丰富的大汶口文化和当地的文化资源,让人们“品尝”到丰富的文化大餐。

一、泰山文化

泰山是黄河流域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很早以前,泰山周围就被我们祖先所开发,泰山南麓的大坟口文化,北麓的龙山文化遗存,便是佐证。再早还有5万年前的新泰人化石遗存和40万年前的沂源人化石遗存。 战国时期,沿泰山山脉直达黄海边修筑了长约500千米的长城,今遗址犹存。 泰山与孔子活动有关的景点有孔子登临处坊、望吴圣迹坊、孔子小天下处、孔子庙、瞻鲁台、猛虎沟等。 神山、文化宝库 泰山有"五岳之首"、"五岳独尊"的称誉。它是政权的象征,成为一座神圣的山。

1、泰山封禅

封禅大典是泰山独有的古老礼仪,构成了泰山崇拜与信仰的重要内容。由于这为种礼仪的执行者是历代帝王,所以格外引人注目,其影响更为深远,形成了从传说中的古史到宋代皇帝,贯穿于原始社会和封建社会延绵相续的礼仪传统。古代帝王登基之初,太平之岁,多来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祭告天地。先秦时期有72代君主到泰山封禅;自秦汉至明清,历代皇帝到泰山封禅27次。其中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李隆基、宋真宗赵恒、康熙乾隆等诸位皇帝。原来封禅的种种目的与象征,都包含着一层更为深潜的意识:沟通天人之际,协调天、地、神、人之间的关系,使之达到精神意志与外在行为的和谐统一。

2、泰山刻石

皇帝的封禅活动和雄伟多姿的壮丽景色,历代文化名人纷至泰山进行诗文著述,留下了数以干计的诗文刻石。如孔子的《邱陵歌》、司马迁的《封禅书》、曹植的《飞龙篇》、李白的《泰山吟》、杜甫的《望岳》等诗文,成为中国的传世名篇;天贶殿的宋代壁画、灵岩寺的宋代彩塑罗汉像是稀世珍品;泰山的石刻、碑碣,集中国书法艺术之大成,真草隶篆各体俱全,颜柳欧赵各派毕至,是中国历代书法及石刻艺术的博览馆。泰山文化遗产极为丰富,现存古遗址97处,古建筑群22处,对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提供了实物资料。

3、泰山石敢当习俗:

唐宋以后, 广泛流行的泰山民间香社、压石求嗣习俗, 石敢当崇拜等, 是研究我国民俗发展变异的宝贵资料。泰山石敢当作为一种民间习俗, 所包含的“ 石敢当,镇百鬼, 厌灾殃, 官吏福, 百姓康, 风教盛, 礼乐张” 的“ 平安文化” , 反映了人们普遍渴求平安祥和的心理认知, 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 具有表现中华民族文化创造力的杰出价值。泰山是道家名山, 又融儒释道为一体, 被誉为中华民族的神

4、泰山东岳庙会:泰山庙会是一种融宗教文化与商业贸易为一体的综合性活动。它滥觞于唐,定制于宋,鼎盛于明清,在民国期间曾一度衰落,直至改革开放以后才又逐渐兴盛起来。民间传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和四月十八日分别是东岳大帝和碧霞元君的生日,所以民间多在三四月间举行庙会,来朝山进香,庆贺山神和元君的诞辰,因此一开始泰山庙会的内容主要是宗教活动,此间香客要吃饭住宿,又要游玩娱乐,商贸服务和文化娱乐

活动也就随之出现。今天的庙会虽然也有众多文化娱乐活动助兴,不过经济贸易却成了它的主要目的。

5、泰山皮影戏:皮影戏是中国民间一种古老的曲艺形式,是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发源于西汉鼎盛至清末,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观众通过白色布幕,观看一种平面偶人表演的灯影,因所用偶人以及场面道具取自驴皮,故称之为皮影。中国皮影艺术从十三世纪的元代起,相继传入了东南亚、中东及欧洲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演出时在台上立设影幕,演员在影幕后操纵皮影道具做各种形象逼真的表演,同时配有演唱、灯光、布景、音乐等的烘托,是世界上最早的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有人称其为当今影视艺术的鼻祖,对当代电影艺术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其中,泰山皮影尤为特殊,其他地方表演皮影通常是一个团队,一般都七八个人,而泰山皮影可以单人进行全部表演,所以又叫"单人皮影",表演者在表演时手脚并用,自己配音演唱,全身各个部位都被调动起来,没有一处可以得闲。

6、泰山道教音乐: 泰山道教音乐是道教进行斋醮仪式(即做道场)时,为神仙祝诞、祈求上天赐福以及超度亡灵等诸法事活动中使用的音乐。泰山道教伴随着泰山独特的神文化现象发展起来,泰山神无与伦比的地位成就了泰山道教文化的鼎盛,泰山道教文化的鼎盛孕育了泰山道教音乐的繁荣。

二、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300年 - 前2500年),是新石器时代后期父系氏族社会的典型文化形态。以泰山地区为中心,东起黄海之滨,西到鲁西平原东部,北至渤海南岸,南及今安徽的淮北一带,河南省也有少部分这类遗存的发现。因首先发现于大汶口,人们遂把以大汶口遗址为代表的文化遗存,命名为“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的发现,使黄河下游原始文化的历史,由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向前推进了2000多年。 在大汶口文化的后期墓葬中,出现了夫妻合葬和夫妻带小孩的合葬,它标志着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社会的结束,开始或已经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

大汶口文化于1959年首次发现相邻乡镇的磁窑镇,后来为了方便记忆就用了汶河乡镇大汶口镇的名字,进行发掘,考定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考古学界即将大汶口遗址及其相类同的文化遗存命名为大汶口文化。其后, 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于1974、1977、1978年,又先后进行多次发掘。遗址内涵丰富,有墓葬、房址、窖坑等。出土生活用具主要有鼎、豆、壶、罐、钵、盘、杯等器皿,分彩陶、红陶、白陶、灰陶、黑陶几种,特别是彩陶器皿,花纹精细匀称,几何形图案规整。生产工具有磨制精致的石斧、石锛、石凿和磨制骨器,而骨针磨制之精细,几可与今针媲美。墓葬以仰卧伸直葬为主,有普遍随葬獐牙的风习,有的还随葬猪头、猪骨以象征财富。

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于山东、苏北,而以泰山为中心,大汶口先民最早把泰山奉为

神山、圣山。在大汶口文化系统中,泰山以南的大多数墓地,墓向大体朝东,历数百年仍大体一致,显然是受某种原始信仰的支配,反映的或为本氏族来源之处,或为死后灵魂所归之地,都同日出东方日落西山的自然现象联系在一起,这是太阳崇拜的萌芽。在一系列泰山神祇身上,也若明若暗地含有崇拜太阳的含义,如泰山地区属“少昊之墟”,少昊之“昊”,从日从天。值得一提的是:大汶口先民对太阳和泰山的崇拜,不是孤立单体崇拜,而是一种复合崇拜。陵阳河遗址发现的由“日”、“火”、“山”组成的陶文符号,整个图形文字反映的正是史前先民在大山之上,祭日以祭天的生动形象。东汉末年,东阿程昱,“少时常梦上泰山,两手捧日”。一直到今天,人们仍有到泰山顶观日出的习俗,当成人生一大快事。先

民们对高接云天的泰山原始崇拜,也正是中华大地在上古时代广为流传的日神崇拜的缩影。 大汶口文化的发现,为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找到了渊源,也为研究黄淮流域及山东、江浙沿海地区原始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三、泰安地方文化

1、泰安宁阳蟋蟀文化

宁阳蟋蟀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具有浓厚东方色彩的中国特有的文化生活,也是中国的艺术。它主要发源于中国的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中下游。真正的蟋蟀名产地,以山东齐鲁大平原而闻名全国,而山东的宁阳县是蟋蟀王国王冠上的宝石,宁津种的蟋蟀头大、项大、腿大、皮色好,同时宁津蟋蟀还有北方干旱区虫的体质、顽强的斗性、耐力、凶悍,有咬死不败的烈性。所以近些年来全国蟋蟀大赛中,宁津种的蟋蟀多获冠军。历史上宁津蟋蟀为历代帝王斗蟋蟀的进贡名产地,历史上才有宁津蟋蟀斗慈禧的民间故事传说。

斗蟋蟀始于唐代,盛行于宋代。清代时,活动益发讲究,先蟋蟀要求无“四病”(仰头、卷须、练牙、踢腿)外观颜色也有尊卑之分,“白不如黑,黑不如赤、赤不如黄”。体形雄而矫健。蟋蟀相斗,要挑重量与大小差不多的,用蒸熟后特制的日菣草或马尾鬃引斗,让他们互吹较量,几经交锋,败的退却,胜的张翅长鸣。旧时城镇、集市,多有斗蟋蟀的赌场,今已被废除,但民间仍保留此娱乐活动。这项活动自兴起之后,经历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又从民国至今,前后八九百年的漫长岁月。这一活动始终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长兴不衰,呈现出年甚一年的趋势。

2、肥城的桃文化

桃乡因种植肥桃形成了一种饱含情韵的风俗。春来桃花似烟霞,附近人有入桃林赏花的风俗, 家家户户有在庭院栽植桃树,在室内插桃枝的习俗。有用桃木刻制小棒槌、小桃木棍、小桃剑带在腰间避邪的风俗。 桃农有祭“桃王”的风俗。桃树上发现一个花芽长两个并蒂果的,俗称“桃王”。俗信桃行里“桃王”多,肥桃一定丰收。所以,一发现“桃王”,桃农便于树下上供烧香祭拜,祈求“桃王”保佑桃行丰收、发大财。 桃乡有保护良种的传统。清代曾在县城南关火神庙旁立保持肥桃良种碑,人称“肥桃复兴碑”。作版画的可以在这里寻找红色的桃木版。爱好民间工艺品的可以在这里得到桃核雕成的摆设、印钮、捻珠、十二生肖、花篮、葫芦、小船、元宝等等。爱好民间文学的可以在这里搜集到与桃有关的歌谣与故事。 这里已经开过“佛桃书画会”,这里每年桃熟季节都举办肥城佛桃节。

参考文献:《泰山大观》

《泰山封禅与祭祀》

《泰山风俗》

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