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关于马踏飞燕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23:27:13 字数作文
关于马踏飞燕作文字数作文

篇一:精心雕琢习作园地中的“马踏飞燕”--浅谈中学生记叙文写作的个性化

精心雕琢习作园地中的“马踏飞燕”??浅谈中学生记叙文写作的个性化

夏荣炎当涂县新博初中

作为人类交际主要方式之一的书面语言,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志士凭此崭露头角:“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李白;“人比黄花瘦”的李清照;“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毛泽东??其诗风或浪漫,或婉约,或铮铮铁骨,或气势恢弘,个性化语言的轻松驾驭,无不令人拍手称快。

当然,刚入写作之门的中学生与之无法比拟,但这些名士伟人的个性张扬却值得我们借鉴。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1这句话不仅内涵丰富,而且适合时代和自我发展的需要,为作文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现实中,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着千人一面、人云亦云之弊端:题材陈旧、结构呆滞、语言贫乏、抒情生硬等,状况令人担忧。记叙文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一种文体,它是学习写作其它文体的基础,写好记叙文对于学生来说,意义深远。因此,记叙文写作个性化教学势在必行。如何精心雕琢习作园地中的这珍“瑰宝”,笔者根据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拙见如下:

1、真实是根本。

真实,即写自己真实的想法和看法,不要胡编、乱造。真话、实话不仅要求学生心里怎样想,就怎样说、怎样写,还要求有客观的标准,即准确性。求真既是作文的准则,也是做人的准则。

学生作文现状却与之背道而驰。《令人高兴的一件事》六十多位同学写亲身经历的寥寥无几,抄袭、编造现象屡见不鲜。针对此现状,本人一方面予以抑制,另一方面极力赞赏写真实之事的小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有位同学这样写道:

在学校综合教学大楼后面,有一条小水沟,由于多年无人清理,那里杂草丛生,是螃蟹繁殖、生长的好场所。也不知是谁发现了,开学没几周,每到星期天,我们几个班友便结伴到这里来捉螃蟹??

在作文教学时,为了使学生写作遵循真实原则,本人极力创造有利条件,使他们先有感性认识,做到胸有成“竹”,然后才让同学们动手去写。如教同学们写《我喜欢的一部电视剧》。我首先要学生根据要求回家选择一部精彩电视剧,在看中知晓剧中情节、内容。通过几天的正面接触,然后再召开一个座谈会,小组分组讨论,各组分别推荐一个代表上台述说,让学生作文做到看、说、写的统一。通过训练,本次作文同学们都能将情节描绘得如临其境,将作文写得明明白白。

2、“新颖”是关键 。

题材是作文中所写的生活事件或生活现象,如果别人已用过多次的材料,别人一看就知其庐山真面目,如果学生仍套用,即使感情很真挚,也很难引起读者的共鸣。初中课文《驿路犁花》一课,以其新意突破窠臼。作者把雷锋精神作为一种不断发扬、不断传播的过程加以展示,展现了这种精神经久不衰的生机和世代相传的生命力,并且把方便过往客人的深山茅屋作为雷锋精神的见证,把洁白、朴素的梨花作为雷锋精神的象征,使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技巧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在这种情况下,老师结合课文,讲授作文的选材、构思等,学生便容易接受,学得也就轻松。于是乎《童年忆趣》这篇作文题材新颖得到了很好的贯彻:上树捕鸟雀,下水捣龙虾;野外当家家,户内扮鸡妈??奇景异趣,妙处横生。

为了使学生写出具有立意标新、题材新颖、构思巧妙的文章来,本人不仅将语文教学与作文教学结合起来,而且亲自写一些下水文章,让学生去模仿,当然此举不是叫他们去抄袭,不是束缚他们的思维。相反,模仿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去创造,创造出更加别具一格的新

作品来。另一方面,让学生多阅读优秀作文,吸取间接经验。凡同学间发现有创新的文章,都拿到作文课上来交流,做到“资源共享”,多方面吸收。

3、描写是技巧

记叙文是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手段,而文章写得生动、形象,给人身临其境的主要手段却要数描写,它是把对象的状貌、情态进行具体、细致、形象的刻画和描绘,把描写对象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学生作文不生动,很大程度上就是缺少了细腻的描写,叙述的成份占大多数,究其原因缺乏对人、事、景的细心观察,没有抓住其特点,语言枯涩、陈词滥调、空洞无物。看上去都是些叙述不像叙述、描写不像描写、议论不像议论的话。要使描写成功,必须抓住特点,围绕中心,贯彻“具体、生动、形象”原则。如有位同学在写《快乐的一天》中,是这样描写景物的:

八月十五,一个让我难以忘却的日子。清晨,在和煦的微风中,我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地走进校园。好香啊!一阵浓郁的香味飘来。我循香望去,只见学校跑道两旁十几棵碗口粗的桂花树上绽放着耀眼的小花朵,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地挤过了叶子:嫩黄的、雪白的、褐色的布满枝大。

由于小作者表达了母亲因长年在外做生意,今日全家团聚这一中心,因此开头这段描写衬托了人物兴奋的心情,做到了情景交融,把全文的“乐”渲染出来。

为了指导学生提高描写水平,我常利用时间组织全班学生来共同完成一篇文章。通过学生的口述、补充、筛选而运用一些优美生动的词语,对事物进行准确细腻的描绘,老师同时将学生对事物或过程的描述展现在黑板上,让学生去体会,是否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如此做法,将过去一人作文转变为全体学生共同作文,寓教于乐,寓描写于讨论,积极调动学生写作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描写技巧。

4、抒情是灵魂

“作文归根到底是抒情”②适当的抒情能起到画龙点睛作用。但其情必须是真情,绝不能牵强附会;是水到渠成,而不是无情之处乱点情。作文教学成功人士任小艾老师在指导学生写《第一次》时,一段录音录相本人至今记忆犹新,大致内容如下:任老师指导学生作文不是在课堂上纸上谈兵,而是带领全班学生亲临体验。她精心组织了一次登飞机活动。由于是第一次登陆飞机,所以同学们都很紧张。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几分种,但是同学们个个都把心提到了嗓子眼。当飞机安全着陆时,有一位同学突发感想,以至于他在作文最后写到:“高悬天空不如脚踏实地。”此点睛之笔,可谓水到渠成,是真情的自然吐露。如果没有亲身体验,绝对是点不出这样绝妙的龙睛来。

感情的抒发,必须以真实的事例为基础,如果没有亲身体会,那么情感所发将变为“无源之水、无本这木”。同样写《母亲》这篇文章,境况不同,情感的流露就完全不同。

有母爱的同学们大多写一些顼碎之事,认为母亲是那样的平凡,母爱是那样的普通,然而对失去母爱的人却不是这样的。

我班有一位父母离异的女孩子,她在写母爱时是这样来表述的:

当我还是上三年级时,有一天,常不在家的妈妈,突然回到了家。这一天也许就是我们最后一次享受天伦之乐。她把我和弟弟带到了饭店,给我们端来了好菜;带到了服装店,给我们买来了新衣服;跑到了玩具店,给我们买来了布娃娃;带进了公园,与我们一起玩电车,骑木马,看老虎??我们尽兴地玩啊乐啊,盼望着时间慢点跑,当我们游兴未尽时,天已晚了,回到家后,精疲力尽的我俩偎依在妈妈温暖的怀中做着甜蜜的梦,梦见她还带着我们去了苏州儿童乐园。然而当我们醒来时,床头上除了妈妈留给我们的礼物外,再也没有妈妈的踪影了。她已经完完全全地离开了我们,离开了爸爸,去寻找自己的幸福去了,我们整天只能以泪洗面。

妈妈呀,妈妈!您回来吧,哪怕您不给我们买东西,不带我们玩,只要能天天看到您,我们

就足够了。

此段描写将一个失去母爱的孩子盼望妈妈回来的情景写得如临其境,将一对被母爱遗忘的孩子思盼的情景展现得活灵活现。我们似乎看到那对孩子整天倚着门口,盼望妈妈归来的情景,真可谓情深意切,摧人泪下。

综上所述,记叙文写作的个性化,如同一件艺术价值极高的艺术品:真实是其土壤,新颖是其造型,描写是其色泽,抒情是其神韵??只要我们精心设计,真情呵护,定能将习作园地中的这匹“马踏飞燕”雕琢好,让学生写出富有个性、适合时代潮流的文章来。

参考文献:

1 选自《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第110页

② 选自《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第6期第55页

篇二:作文

1、 作文章题目、说话由头。如《其实你不懂我的心》、“自酿苦酒我自己咽”——类同故事。

2、描绘情景、表述心情。“蓝天多辽阔,点缀着白云几朵”、“我感到我已经朝着太阳轻轻飞去” 3、佐证观点(作论据)。“就象老鼠爱大米”“暴风雨更增添战斗豪情”:可证不同品味不同爱好不同境界。

4、颂赞或鞭挞。“我爱家乡我爱我院落我更爱我的祖国”、“百花酿成蜜糖甜,谁管我身累口干腹中酸”

5、接龙表现某些侧面(游戏性质,有时也巧妙的)这时,我的心情是“哗啦啦啦下雨了”,你却“又是一片艳阳照”,我怎能会不“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啊!当然会怀疑“你离我是近还是远”起来了。??

尽管歌词恰当入文,能使文章增色,也要“适当”为度。注意两个原则:1、一篇中不宜用太多(专题论述者例外);2、不宜 成章、成段引用(不是特别需要或效果奇特的话)。

藏在流行歌曲里的作文秘诀

(一) 细节里的“味道”

怕写作文的孩子有,怕唱流行歌的孩子恐怕不多吧。即算不敢当着大伙的面的唱,没外人的时候,只怕也会冷不丁的来那么一句经典的罢,像我,就是这样。

唱歌,一般人并没把它当表演,纯粹只是自我放松,一种释放心情的方式。仔细想想,唱歌与写作文其实一样,都是一种表达。不同的只是它们用的手段。唱歌是用合着旋律的歌词进行有声表达,写文章则是用文字来说无声的话。

这么一想,作文实际上是件轻松快乐的事情!就像你闲着没事需要唱歌一样。 聪明的孩子还能从流行歌曲的歌词想到一些表达的方法。不信?我跟你说件事。

快五岁的儿子上幼儿园全托,每周只接送两次。春节过后,眼看幼儿园就要开学了,儿子老缠着我们问还可玩几天。那天晚上,老婆给儿子洗完脚,让他换一双干净袜子。

儿子眨巴着眼睛说:“妈妈,我在幼儿园的时候,每到晚上换袜子,我就想哭,但我忍住了。” “为什么换袜子就想哭呢?”老婆觉得好奇怪。

“因为袜子上有妈妈的味道,看到袜子,我就想到家里”。儿子一句话,说得我们心里酸酸的。

儿子在幼儿园想家,是很正常的。他怎么说出“袜子上有妈妈的味道”这样的句子呢?哦,我想起来了。原来,早几天闲着没事,我在家里唱卡拉OK,唱到辛晓琪的那首《味道》时特别来劲:想念你的笑,想念你的外套,想念你指尖淡淡的烟草味道,想念你白色袜子和你身上的味道。估计儿子是从他老爸那古怪的表情与歌声里想起了什么,一不小心他就记住了“袜子的味道”。

儿子不知道什么是表达的细节,但他很偶然地就用到了细节。看来,用细节说话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哟。

我是写些小文章的人,对《味道》这样的歌词,能好为人师地说得出它的好。你看,恋人间的想念是多么难以表达的体验,但这几句歌词却写得很简单,想念是什么?想念就是男友那脸憨憨的微笑,就是那件潇洒的外套,就是那特有的烟草与袜子的味道。别小看了这几个细节,你信不信,它的表现力胜过类似于“爱你爱得我心痛,爱你爱得我发疯”之类的嘶喊与嚎叫!

儿子太小了,他不明白这些,他的表达凭的是直觉。幸亏儿子只记住了“袜子的味道”,算起来,这样的歌真还有点“少儿不宜”呢。

适合中小学生的流行歌里同样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就说《同桌的你》吧。那里面不是有很多唤起你美好回忆的生活细节么?什么“向我借半块橡片”,什么“谁把你的长发盘起”,什么“我给你写的信”,因为这些细节,唱着唱着,你就想起了自己的过去的同桌,是不是?这就是细节的感染力。

其实,艺术表达上的事情都是相通的。你注意过湖南卫视“玫瑰之约”节目前的那个宣传广告吗?先以一个口杯里插一支牙膏、一支牙刷显示单身生活的寂莫,接着镜头切换为一去牙膏、两个牙刷,并以画外音表达单身者对爱的渴望。有了这两个典型的生活细节对比,其他的话还用多说吗?

我发现现在许多孩子作文,习惯于说大道理,像表决心似的,一听就是“学生腔”,不是地道的“孩子话”。其实呀,细节的魅力就在于以少胜多。孩子眼里的细节与成人不同,它最能体现孩子的童真童趣。所以,如果你想表达一种意思,脑袋最好多转几下,看看有没有好的生活细节可以写到文章里,或者说你那些长长的说明是不是可以换成几个生动的细节? 如果你一时还做不到,那么,平常唱歌或听歌的时候,碰到类似于我上面讲的例子时,再琢磨琢磨吧。

(二) 把“我”放进文章里

看到这么个标题,可能你没把它当回事:把“我”放进文章里,不就是语文老师讲的用第一称形式写吗?这有什么好说的?

把个“我”字放进文章里,如果只是体现在形式上,那确实是不值一提的“小儿科”。但我这里讲的 “我”,不光是一个人称代词,而是指属于“我”的体验与发现。

体验是个蛮时尚的词语,其实很好理解。体验体验,就是先“体”后“验”。“体”就是要身体力行,“验”就是心灵感受。体验与发现不可分,前是因,后是果,体验越深越细,发现就越多越新。还是说说唱歌吧。

有一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陈红和蔡国庆合唱了一首歌。对,就是那首一夜走红的《常回家看看》。你看歌里写的回家体验是多么细致而温馨: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给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哪怕给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

在这样一个到处都是竞争的社会,到处都是行色匆匆的奔忙者。我们成天都在忙工作,忙学习,忙事业,忙各种各样的应酬,我们对回家的感觉越来越麻木,越来越粗糙,但是,再忙再累,你都逃不出家的引力。

《常回家看看》正是以这种合家团聚的快乐体验唤起了千万人的情感共鸣!体验了这份实实在在的快乐,对回家的含义也就有了新的发现:老人不图儿女为家作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平平安安。这首歌里没有一个“我”,但我们一听起来就像在说“我”,特别是那些外出打工的人,或是那些在乡下成长而在城里工作的人,在某个月光很好的夜晚,在某个凄清的客栈,在某条颠簸的车船上,也许,他们的泪水就会在这样的歌声中悄悄滑落。

体验与发现都是很自我的东西。你的文章要与别人不一样,语言当然是一个因素,但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笔下所写的是不是你用心体验到的。譬如童年,你不要一提笔就是什么童年多么快乐,最好先想想自己曾经真真切切经历过的、体验过的人与事。像罗大佑所唱的童年就很有意思,他写童年的贪玩,就是“总是要等到睡觉前,才知道功课只做了一点点;总是要等到考试后,才知道该念的书没有念”。他写童年的好奇就是“没有人能够告诉我,太阳总下到山的那一边,没有人能够告诉我,山里有没有住着神仙”。你我仿佛都曾有过这种类似的体验,唱这样的歌便感觉特亲切,特过瘾。

体验不是什么高深的玩意,你每天都是这样那样的活动,见过那么多人,经过那么多事,有过那么我的快乐与烦恼,能说自己没有生活体验么?但是,把这些体验表达出来肯定是文章,但不一定就是好文章。好文章里的体验总与属于“我”自己的独到发现相伴相随。再举一段

你熟悉的校园歌曲吧。“洁白的雪花飞满天,白雪覆盖着我的校园。已是黄昏的雪地上,留下脚印一串串”。冬日校园的纯洁与美丽是你我共有的。但歌中发现的却是那深深浅浅的脚印,发现了这一点,这首歌的立意也就有了别一种角度。

还有一点,我觉得,要在平凡的生活体验中有所发现,有时候,你可以让自己换一换生活中的角色。像宋祖英演唱的《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就充满着这种角色互换之后的发现:“长大后 ,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教室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你 ;长大后, 我就成了你 ,才知道那块黑板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我们来歌唱老师,角度就独特一些,表达的效果也就与众不同了。

我想,有了体验的自觉意识,哪一天,你一定会发现自己的文章尽管稚嫩,但它像一条清澈明亮的小溪一样惹人喜爱,这条小溪里映着一个独一无二的“我”。

(三) 从《篱笆墙的影子》说起

早几年,听过一段相声,中间有几句是评论《篱笆、女人和狗》那支主题歌的:

星星啊,还是那颗星星/月亮啊,还是那个月亮/山啊,还是那座山/梁啊,还是那道梁/碾子是碾子,缸是缸/爹是爹来,娘是娘??

演员调侃道:这不全是废话吗?星星是星星,月亮是月亮,这不等于没说吗?这当然是相声演员特意安排的捧逗,笑过之后,我们大可以借这个例子琢磨琢磨汉语表达的奇妙之处。 我以为,《篱笆墙的影子》是一首很有特色的歌。每当听到那特有的乡村唢呐,听着那空旷、高远、寂寥而忧伤的旋律,我的眼前会展现一派富有特色的乡村画面:星星、月亮、群山、石碾、艰辛劳作的爹娘、吱吱作响的油灯??

不错,从表面看,歌词的前几句似乎是在重复你我共知的物事,但是,正是这种重复传达着无比丰富的言外之意:山村的贫穷、闭塞和落后,岁月在亘古的时光中流转、乡村的日子总是这样平静无波。于是,幽怨、叹息、倾诉、无奈、期待、梦想以及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全都蕴含在这几句大白话之中。

这便是表达的神奇!言在此而意在彼,言有尽而意无穷。我们产生的这些联想、获得的这些感受,歌词中并没有如实相告,它只是呈现出一组意象,一组画面。意象在“说话”,画面在“说话”,你的心灵在“说话”,唯独作者自己却没有“说话”。这是一种很妙的表达境界。 画家黄永玉先生说他有一次去桂林七星岩溶洞观赏那些奇形怪状的石头,本来是觉得挺美的,后来来了个女解说员,说这个是牛郎,那个是织女??这么一讲,他看石头的兴趣一下子全没了。我想,美的形象一旦呈现出来,每个人的美感都是不一样的,欣赏的快乐就在这种左看右看上看下看都有兴味的过程中,而不是急急忙忙得出一两条结论。这个例子同样,让我想到的还是文学表达要“让形象说话”,让“心灵说话”。

形象本是客观的,但一旦被我们描述出来便具有了强烈的主观色彩,寄寓着我们的情感、思想和审美趣味。因此,写形象并不等于机械的写实,需要想象与联想的参与。余光中先生说:“想象当然并不是胡思乱想,是要凭着物理、世态、人情来对现实有所取舍、有所强调,能够超越时空,超越赏识的范围,来把自然加以重组,作更自由而巧妙的安排。”这种想象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就是比喻的运用。

余先生特意援引了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中的一段:“其石之突怒偃骞,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嵌然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解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余先生这样解释:第一句为实写景象,第二句就写想象中的形象了。怪石头互相重叠,好像牛马一路下山,来溪边喝水一样;有的很尖锐,冲然角列而堆叠上山去的,又好像熊罴、野兽登山一样。这就是艺术的手腕。

动态的形象更容易引起我们的注意、联想与想象。一般情况下,一张普通图片的吸引力恐怕难以与一集生动动画片抗衡吧。因此,我们以形象说话,还要追求以动态的形象说话。

“马踏飞燕”是汉代雕塑艺术的精品。它展示的是一匹骏马飞奔的雄姿,飞马的后蹄踏到了飞燕的背上,飞燕似乎亦未察觉,马的轻盈与速度可想而知了。这样的作品之所以流传千古而魅力不减,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展示了力量与速度的美。

请记住这句话:文字表达要学会用形象说话,进而用有情的形象说话,用动态的形象说话。

用于作文中的流行歌之类的歌词,例如苏打绿的(你在烦恼什么)的歌词用在面对人生困难之类的作文中就太完美了!

没有不会退的浪

没有不会暗的光 你在烦恼什么吗

没有不会淡的疤

没有不会好的伤

没有不会停下来的绝望 你在忧郁什么啊

时间从来不回答

生命从来不喧哗

就算只有片刻我也不害怕

片刻组成永恒啊

篇三:《马踏飞燕》教学实录与评析

《马踏飞燕》教学实录与评析

教学目标

1.学习“文”是如何表现“图”的;

2.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才能。

教学教程

师:上节课老师指导大家预习了《马踏飞燕》这一课,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提出了少问题,老师将它们归纳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几个:(出示小黑板)

问题一:马为什么会踏到飞燕上?

问题二:马是什么样子?

问题三:怎样使马保持平衡?

下面,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看课文哪一段回答以上哪一个问题?

生:第三自然段回答的是第一个问题,第二自然段回答的是第二个问题,第四自然段回答的是第三个问题。

师:对。下面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边看图听朗读,边思考以下问题:(教师板书)

1.该段哪一个词能概括这段内容?请找出两个相关的具体表现这一内容的词语。

2.怎样理解“匀称”一词?

3.哪句话写得最细?哪句话写得最生动?

生:我来回答第一个问题。这一段主要写的是马的外形,因此“外形”一词能概括这段内容。体现这一内容的词有“膘肥身健”、“体形匀称”。(教师肯定后板书)

生:我来回答第二个问题。“匀称”一词可理解为“均匀相称”。

师:你用的是什么解词方法?

生:我用的是“分解组合”的方法。

师:解得好。你能不能联系“马踏飞燕图”来说一说“匀称”的含义?

生:这匹马是一脚着地,只有它体形“匀称”,才能保持平衡,否则它就站不稳。 师:回答得好。哪位同学回答第三个问题?

生:我认为“它头微微后仰而稍向左歪,尾巴向后扬起”一句写得很细,“它张开大口,人们仿佛听到它的高亢的嘶鸣声”一句写得最生动。

师:好。大家把该段齐读一遍,读的时候脑子里想象一下骏马飞奔的样子。

师: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三自然段。这一段是回答“马为什么会踏到飞燕上”这一问题,大家能回答这一问题吗?

生:因为马奔跑的速度快。

师:你能从书上找到具体的句子来解释吗?

生:书上说,“这样就把‘快’具体化了,连飞燕都来不及躲闪,是跑得快啊!马蹄踏在飞燕上,飞燕竟安然无恙,可见这匹马几乎是四蹄离地,风驰电掣般地飞奔。”

师:对。这里有两个词“安然无恙”、“风驰电掣”怎样理解?请大家用这两个词造句。 生:(略)

师:我们平时要说一样东西“美丽”,就说“很美丽”、“非常美丽”,说车跑得“快”,就说“飞快”、“非常快”、“风驰电掣”,而这匹铜马的制作者为了说明马跑的速度之“快”,用了什么方法?

生:他用“马踏飞燕”这一事实来说明马跑得快。

师:这有什么好处?

生: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师:说得好极了!从中我们可以受到启发:我们写作文时,要说明某一事物怎样,不要一味地用些抽象空洞的词去表示,而要怎么样?

生:用具体、有说服力的事例!师:对。这匹铜马的制作者能想到用“马踏飞燕”来表现马之快,说明了什么?用本段中的两个词概括。

生:构思奇妙,匠心独运。

师:谁来解释这两个词?

篇四:优秀作文

21、作文

【写作指津】

这是一道寓意性的材料作文题。由两个偏正复句构成,重点在“却”后,两个互有优势又互有缺陷的事物一结合,相互补充,相互扶持,成就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由此在立意上可以这样考虑:

1、材料中“凭借”一词至关重要,因为“人无完人”,却又都追求完美,那就要善于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就是荀子说的要“善假于物”,像牛顿那样站到“巨人的肩膀上”,成就自己的辉煌。

2、紫藤萝和牵牛花,虽然可以招蜂惹蝶,但如果躺在地上,人践马踏,是好景不长的;枯树和篱笆,不仅不是风景,立在那里还污染了人们的视线。分开了,彼此都不是风景,但结合了,却产生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可见,凡事互相协作,各尽所能,是能成就大事的。

3、枯树帮助紫藤萝爬上了高枝,也美丽了它自己;牵牛花帮篱笆遮盖了丑陋,也站直了自己的身子。它们在帮助对方,实际也是在拯救自己,所谓“救人就是救己”。对他人施爱心,不仅仅只是为人,换个角度,也是在为自己。即使施爱的人主观上不想为己,但客观上生活总是给好人以好报。

以上的立意应该都是“切合”题意的,当然也还可以有其他“符合”题意的思考。至于文体的选择,只要确定了立意,擅长叙事的写一个表达该中心的故事,长于说理的写一篇滔滔不绝的议论文,都不是什么难事。

【阅卷手记】

纵观多年来高考作文的命题,无论采用何种形式,在内容上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引导考生关注现实,一是引导考生审视内心。这道题目,应该既可以从关注现实生活的层面上写,也可以从审视内心修养的角度上说。从考场写作的实际情况看,尽管题目是个寓意性的材料,但审题的难度并不是很大,这也符合高考作文命题的指导思想,即不要在审题上太过为难考生,让大家都能跨进门槛,真正比试写作能力的高下。所以,大部分同学能够从材料整体入手,思考其隐含的寓意,把它和我们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从而形成各自的看法。在文体的上,绝大部分写的是议论类文章,这种选择也符合这个题目的实际,在紧张的考场上可信手拈来。人均得分在44分左右,这个情况也基本符合写作的实际。但也有部分同学在审题时对材料吃得不透,或抓住只言片语做文章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抓住“展示美丽”“成就美景”做文章,大谈美都不是单独存在的,是相互映衬的,如有个同学以“你,也可以美丽”为题,从“顽强的毅力可以使你美丽”“不懈的奋斗可以使你美丽”“默默地隐忍可以使你美丽”三个方面,列举事例,言之凿凿,可惜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2、从枯树与篱笆成就了紫藤萝与牵牛花入手,写“平凡也可以有意义”、“绿叶的伟大”等。并用母亲的无私、土地的奉献,体育明星的陪练、科学家的助手为例,证明其观点的正确。

3、也写到了团结与合作,但此“合作”非彼“合作”。题中的合作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合作,而这些考生的笔下团结合作是“人与集体要合作”“国家与国家要合作”,比如说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就是世界各国的合作,汶川地震的救援是世界各国的合作;希尔顿在全球开办260家酒店,是公司上下的团结合作,篮球巨星科比只想个人得分,不和队友合作,导致球队失败??

我们所以特别说到作文的审题和立意,是因为尽管现在的作文评分是分项分等打分的,但在实际的高考作文评分操作中,阅卷者最看重的还是考生对文章的立意。如果考生在立意上走偏,即使文章的结构和文采再好,最后的得分也不会让你满意。作文评分是所有考试中一道主观随意性最大的题目,自古皆然,中外无异。尽管制定有具体的标准,但它毕竟不是

ABCD非此即彼的选择,要靠阅卷者个人判断,所以,作文要想在判官那里得一个好分数,考生一定要对题目仔细斟酌,尽量把意立在“切合题意”或者“符合题意”的范畴之内。

【佳作展示】

双 赢 之 美

牵牛花与紫藤萝身躯柔软,唯有依附枯树与篱笆方能挺立世间,施展娇柔之姿,悦人之目。而枯藤与篱笆也因有了生之点缀而分外灵动,引来蝶舞,引来蜂飞,引来大地春归。

这,便是双赢之美。

地上看得见的双赢让人微笑,地下看不见的双赢也令人惊叹。

生物书上讲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就是互利共生的。你可别看见了“菌”便觉得有所谓污泥濯淖在招手,它反倒是个好东西,根瘤菌钻入豆科的根,为它们造出许多的氮,最终被植株利用。诸位都知道,植物若无氮,便纵有物华天宝、龙光斗牛,也成不了气候。根瘤菌被誉为“固氮工厂”,足以见其在植物生命中扮演的角色之重要。那豆科植物也是个有情有意的厮,自己生产的营养也部分供给了根瘤菌。如此双赢,岂不是造物主的精明?

植物界尚能如此,就更别说是人了。

古有琵琶、箜篌、古筝,但帝王将相独独在赏乐时还感觉缺了些什么,那便是舞,若有舞伴歌,我想那就算在任何一个朝代,任何一个国度,足以与维也纳金色大厅里的音乐会媲美。这便是双赢的道理。

既然有双赢的成功,就也有不求双赢的失败。

每天早上读书时,我最爱读的便是《六国论》一文,苏洵一遍遍地告诉我六国破灭的可悲,我便在六国的破灭中明白了团结的力量。如他所言:“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楚、魏、韩有广大的土地,齐人有发达的经济,赵有骁勇善战,功勋显赫的将军李牧;燕虽小,却有义气与信念。若是六国学学枯藤与花朵,各自发挥所长,精诚合作,那个秦国即使再怎么强大,应该也是可以打败的啊!可惜??

双赢之理何可胜道也哉?

我的物理先天发育不良,同桌的英语说的欠佳,而我的英语,她的物理都是不错的,我便与她一个作篱,一个当花,共历风雨,等待开花,终于共同进步,有所收获。相视而笑的那一刻,风穿堂,带进许多花香。

管谁当篱,任谁作花,联袂努力,静侯发芽。补己之短,扬己之长,风沙过后,春光遍布,与君共享双赢之美。

【模拟评阅】从内容上看,作者把花朵与枯树相互取长补短的合作,理解为是一个互利共生的双赢选择,这是切合题意的。从表达上看,本文在结构上没有一般议论文写法上的那种总—分—总的公式化套子,整个行文过程自如而又清楚地传达了作者的情感态度。材料的使用上,有得自书本的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合作,我和同桌学习上相互帮助的事例。除了这些正面材料,还把师生熟悉的《六国论》拿来作论据,从反面说明缺乏相互支撑的合作的弊病,显得丰富而又不累赘。如果从发展等级看,本文最大的特点应该是语言的轻松活泼。我们提倡把议论文写得随性一点,生活一点,俏皮一点,不要总板着一副严肃的脸孔,不要总是一种格式化的结构,本文应该是做得不错的。作者好像在和人聊天,似乎信口开合,而不是在写文章,刻意做作。这是一种风格,一阵清风。

智者,借力而行

紫藤萝与牵牛花借助枯树与篱笆展示了自己的美丽,篱笆与枯树借助牵牛花与紫藤萝成就了自己的风景。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千年前的古人都懂得要借力而行,如今的我们更应该懂

得。当然,借力绝不是单方面的索取,而应该是双方面的互相成就。

学习,智者借力而行。作为学生的我们,自然应懂得借力学习才能事半功倍。我们借助老师的力量,借助辅导书的力量,以使自己更加高效地学习,在借力中获得知识,提高自己,为未来铺垫。老师也在教导我们的过程中收获了事业,收获了欣慰,收获了桃李满天下。辅导书在给我们提供方便的同时,也打造了品牌,创造了效益。如此双赢,何乐而不为呢?

事业,智者借力而行。茫茫人海中,有才干却不被发掘,最终淹没的人数不胜数。须知,千里马借伯乐之眼得以施展抱负,伯乐借千里马之能成就美名。钢琴大师李斯特年青时才华横溢却无人赏识,肖邦在发现他的惊人天赋后,让他在自己的演奏会上独奏一曲,李斯特不负所托,一举成名,从此步入乐坛,终成一代大师。肖邦也借栽培李斯特成就了自己慧眼识珠之名。华罗庚早年不过是个商店售货员,却被清华发现其数学天才,破格录取,从此,华罗庚借清华步入数学神坛,成为一代巨擘;清华借华罗庚名震学界,闻名世界。

科学,智者借力而行。在这个信息全球化的时代,学者互相学习探讨,促进了科学的迅猛发展。君不见,如今的诺贝尔奖,好多都是多国科学家的合作。几百年前,开普勒借助老师第谷肉眼观察行星运动四十年记载的资料,研究出了举世闻名的“开普勒三定律”,第谷借助开普勒的伟大发现,也在科学界青史留名。爱迪生借助贝尔的模型发明了电话,福特借助本茨的内燃机发明了汽车,爱因斯坦借助麦克斯韦的理论提出了光的电子说??牛顿曾说:“我之所以高大,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个又一个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无不提醒着我们:智者,要借力而行。

借力而行是一种智慧,不是懒惰;借力而行是一种互助,不是偷窃;借力而行是一种共赢,不是捡便宜或吃亏??

智者,借力而行,实现自我,成就他人。

你呢?

【模拟评阅】从内容上看,本文作者读懂了材料中的“凭借”一词,题目即是论点,切中题意。表达上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材料丰富。排山倒海似的恰当事例接踵而至,犹如炮弹的密集排发,火力猛烈,让你不得不接受借力在生活与学习中的确是非常重要的观点。二是结构清晰。中间从“学习”“事业”“科学”三个方面以排比段的形式,条分缕析地说明了“借力”的好处。这样的文章结构在高考紧张的阅卷中,能让阅卷者在一分钟之内一目了然,很受阅卷老师的欢迎。发展等级上有一个亮点,就是结尾简洁而有意蕴,设问很有力道,文章论的是智者懂得借力而行,“你呢?”,是智者,还是庸者?

借人精华,以铸辉煌

没有礁石,大海便没有了激昂澎湃的浪花;没有沙粒,河蚌便没有了光亮美丽的珍珠;没有绿叶,红花便没有了婀娜多姿的娇艳??万物之美丽,都要借助于他物的支持或衬托;万物之精华,无不是自己与他物精美绝伦的结合。因此,我要说:借人精华,以铸辉煌。 上帝是公平的,他在造物的时候会给予每个人同等的东西,但不一样。这就需要我们学会借鉴,借人之精华,融己之智慧与美丽,以铸造人生的成功与辉煌。

千古江山,百代风流,大江淘尽后浮在水面上的名姓与容颜,依旧生动,依旧璨若群星。坐在车上踽踽而行的是孔老夫子,他高唱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马鞭一指便向世人道出了行路者的智慧所在;韩愈不与世同流合污,一篇《师说》便让学习借鉴的美德流传千古;一道紫光摔开万道光芒,江面上露出的是大唐“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唐太宗在高吟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见兴替。”正是这学习接纳,勇于借鉴的精神才得以让大唐闻名中外古今??正当世人用赞誉和敬仰的光环将他们环绕时,依然光亮的是古人们善于借鉴和学习的品质,在熠熠闪光。

凭栏回首,清政府闭关锁国,愚昧无知,拒人之精华于千里之外,终而落得“山河破碎风飘絮”,泱泱大清国在外国的“精华”中风雨飘摇。倚栏回溯,孙中山怀抱一腔救国之情,学

习西方民主借鉴西方精华,虽最终失败,却使中国即将倒下的屋梁注入了不屈与刚强。面临孙中山的救国之路,谁能否认这借鉴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和响亮?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五千年的美丽,终于在二十年前的春天绽放。走出国门,引进外族的先进技术与文化,一首开放之诗,朗诵着民族振兴的渴望;一曲借鉴之歌,奏响了中华民族新的篇章!听吧,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欢呼与喜悦;看吧,北京伸开双臂迎接奥运的光芒与欢乐;想吧,中法文化年让中华文化融入了新的精神与精华??中华之巨龙正腾空而起,这便是借鉴与自强结合的力量铸就的辉煌。

于是,打开未来的首页,我写下:借人精华,以铸辉煌!

【简评】这是一篇优秀的临场作文。拟题精当,紧扣材料主旨。开头采用铺排的方式,文辞美丽,结尾呼应前文,点题有力。行文思路贯通,语言流畅,文笔大气。能从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角度展开论述,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视野开阔,充满了时代特色。这是本文的一大亮点。其次,在精当概括地联系使用材料和对比论证方面,又使文章具有了思辨性。

巧借他物,补己之短

蒲公英没有飞翔的动力,却凭借风的吹拂,将种子撒向了山川大地;紫藤萝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借枯树的攀依,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美丽;三峡本是封闭的群山,却凭借水流的冲击,造就了今天的奇伟瑰丽;月亮本无耀眼的光芒,却凭借太阳的反射,赢得了世人的无限赞誉??平凡的事物因为借了他物的长处才有了不平凡的成功,要想补己之短,只有巧借他物。

是什么,使曹冲破解了满朝文武都难以解开的称象难题?

是什么,使匡衡在家徒四壁,连油灯都舍不得点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夜读诗书? 是什么,使诸葛亮人手不够、材料不够、时间不够却可以按时得到十万支箭? 无他,巧借它物耳。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谁能保证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做好每一件事?谁敢说仅凭一己之力便能走向成功?没有人敢下这样的保证,因为人生中难免会遇上我们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这个时候我们就应想想它物,以它物来补己之短。

蒲松龄,在书斋中苦思良久而难下笔,遂去路口向他人搜寻奇人异事之文章,终于写就著名的鬼怪小说《聊斋志异》。

沃森和克里克,两次构建DNA模型却均遭失败,后来借用了科学家麦尔金斯的研究成果才最终成功。

一个人若想成功,巧借它物是必然的,同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想强盛,也应当学习借鉴别人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中国,一条原本昂首于世界之巅的国家,却因为闭关锁国成了列强口中的肥肉,于是在西方舰炮的轰击下,腐朽的清政府也有人喊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新中国成立之后,明智的中国人更加明白了“巧借它物,补己之短”的重要性,于是改革开放、吸引外资成了中国发展的催化剂,中国,凭借自己古老的文明,凭借中国人的不懈奋斗,凭借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必将再一次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雄狮! 如果你是一条没有桨的船,没关系,扬起帆,让风送你一程。

如果你遇上了难题,没关系,去巧借它物,补己之短。

【简评】本文思路清晰,文笔流畅。先从自然之景入手,揭示其蕴含的道理,然后由物而人,由个人而国家,行文中论据使用概括得当,语言精练,多用整句铺排。这样由点而面,由浅入深地构思文章,乃是本文的成功之处。结尾进一步铺排,巧用比喻,呼应开头,收束全文,使结构完整。本文在主题深入挖掘上,还有点力度不够,使用的论据材料在相互间的联系上,还有些生硬。这是需要改进的地方。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兀立是山峰,本没有灵气,却借助脚下的绿水,构建出人间胜景;火红的花朵,本没有

生机,却借助身旁的绿叶,表现自己的高贵;普通的佛寺,本没有神秘,却借助山林的隐秘,渲染自己的超尘脱俗。一个人,本没有什么特别,借助外物的力量,却能铸造辉煌人生。 荀子也曾说过:“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这也正应了中国一句古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别人的经验,方法,我们可以拿来,化作己有,去巧妙运用,一定会事半功倍。

日本人在这一方面做得真是绝了。只要听说哪个国家有什么新创造,它定会不惜重金,把它引到国内加以研究,对它开发,最后利用自己的智慧加以改进。这样的产品一经投入国际市场,绝对供不应求。日本就是凭借着这种“借”的本领,将一个弹丸之地变成一方富得流油的沃土,让许多国家刮目相看。

日本的富强,让我们看到“借”的力量,但我们也不能一味地借,一味地拿来,囫囵吞枣般地“吃”下去,借也是有讲究的。

我国长江口曾因水中缺氧而使鱼类死亡,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们千方百计从巴西运来了产氧能力强的水生植物——葫芦藓。长江口水质变好了,鱼类众多。但又出现了新的问题:葫芦藓泛滥成灾。为此国家又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打捞葫芦藓,真有点得不偿失。

所以我们在借鉴别人方法、经验,学习别人的优点时,一定不能盲目,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凭借他山之“石”,攻克难关,发展自我。

“他山只石”虽可“攻玉”,我们也不能见好就要,我们最关键的是要让自己“能要”、“会要”,还要“会用”,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大鹏凭借六月之息,“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泰山凭借平原的开阔,成为“五岳独尊”,所以我们也不能坐以待毙,我们要去借,去开拓。

记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简评】本文在议论的氛围中加入了适当的文学修饰,使语言在质朴中显灵动。文章的最大特点是议论的深入、透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依次铺开,层层推进,前后文联系得当,环环相扣,在行文构思方面不失为一篇佳作,值得借鉴。

本文的不足点是在使用事实论据时语言不够精练,并在揭示实质时有些乏力。

借鉴之美

有人孤独地走在浩渺的大漠里,却不肯接过别人递过的手杖;有人独驾一叶扁舟行驶在大海上,却找不到正确的方向??结果一个累死在黄沙上,一个消逝在大海里。

拒绝“借”的人的下场只能是这样。康德说:“人只有生活在人群中才是个人,有人性才是个人。”在这样的社会里,没有谁是孤岛,只有懂得“借”,才能找到生路。

自然美需要“借”,紫藤萝和牵牛花是凭借枯树和篱笆而展示昂然之姿的,否则只能匍匐在地,被人践踏。古人咏白海棠:“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也正表现出自然中“借景”所创造的美丽。那长在山坳里的野菊,虽然美丽,也只能被淹没。

人生也需要“借”。没有谁是完美的,世界上的人加在一起就拥有了所有的亮点,你却只拥有其中的一部分,只有借鉴他人的优点,方能拥有丰富的学识和健全的人格。打开你的心扉,借来一缕阳光——或者叫真诚,或者叫友谊——来照亮你的心灵,让鲜花开满心田,你会发现人在世上的幸福快感,这是紧闭的心灵永远也感受不到的。

国家同样需要借鉴。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行我素,独来独往就意味着死亡,没有谁可以将外部世界弃掷一边而独自生活。忘不了近代史上盲目自大的清政府不肯学习西方,终致灭亡;也忘不了“十年浩劫”赶走了外国科学家,痛失现代化之良机。前人的帆影已经远去,潮水已打湿我们的衣襟——不能紧闭国门了,开放,开放!让春风吹进家园,谱写改革开放的新篇章!

关于马踏飞燕作文

民族,亦要“借”。民族文化需要交流,民族需要交融。在多民族交相辉映的中华大地

篇五:铜奔马

铜奔马——中国的旅游标志调查

甘肃武威市二中 唐恺

铜奔马被定为中国旅游标志,武威市城标。

武威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地处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东端,东靠白银市、兰州市,南隔祁连山与青海省为邻,西与张掖市、金昌市接壤,北接戈壁大漠与内蒙古自治区相连,南北长326公里,东西宽204公里,总面积33238平方公里,有汉、藏、回、蒙、土等38 个民族,现辖民勤、古浪、天祝和凉州三县一区。

西汉武帝时辟河西四郡,在霍去病西征“耀武扬威”之地设武威郡。武威郡成为河西走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宗教之要地。东汉、三国、西晋时为凉州治所。东晋十六国时,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国和隋末的大凉政权先后在此建都,创造了史不绝书的“五凉文化”。明清以来,经济持续发展,文化传承不辍,享有“银武威”之美誉。西汉大臣金日(mi)石单(di),南朝著名文学家、大诗人阴铿,唐朝名臣段秀实,著名诗人李益,凉州割据时的大凉王李轨,清代知名诗人、书画家张美如,史学家张澍,两江总督牛鉴等均出生于武威。著名诗人岑参、元稹、高适、王维、王翰等文人墨客都曾在这里留下过他们的足迹,并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武威,旅游资源丰富,全市有文物保单位543处,馆藏文物4万多件,居甘肃省十四个市、州之首,其中全国重点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4处。最具代表性的有1969年9月22日出土并于1983年10月被国家旅游局确

定为中国旅游标志的“铜奔马”出土地——雷台汉墓。

“天苍苍,夜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这首汉乐府民歌是对武威这片古老土地最早的记载。据我国最早的地理志《尚书〃禹贡》记载,距今5千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苍茫的草原,青山如黛,碧水东流,足见其草木丰茂的秀丽景色。汉武帝开辟河西郡后,一直都在这里设郡、臵府、封州,并一度成为五凉时期的都城。悠久的历史,为武威留存了丰富的文物古迹,西部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这里绮丽的自然风光。山、水、林、大漠、峡谷、草原等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城、寺、观、墓、塔等丰富的人文资源,构成了武威自然和人文为一体的秀美景观,其中有数处天下称奇的名胜古迹和自然风光,更为世人瞩目。

一、铜奔马的出土地——雷台

雷台位于武威市城区内,是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的出土地。作为天马的故乡,西汉时就有“凉州畜牧甲天下”的美誉。晋代有“凉州大马,横行天下”之说,武威作为中原东与西域之间的咽喉,战略地位显赫,马就显得尤为重要。铜奔马及铜车马仪仗俑,就是武威马文化辉煌成就的杰出代表。

雷台是一处高8.5米,南北长l06米,东西宽60米的长方形夯筑上台。因台上有明朝中期建筑的雷祖观,故名。在1969年的时候,为了响应毛主席提出的“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号召,当地的农民在这个地方开始挖防空洞,意外的发现了1号汉墓,并且出土了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马踏飞燕)。当地农民在挖战备地道时,在雷台下发现了一座东汉晚期的大型砖室墓。据马俑胸前铭文记载,此系“守张掖长张君”之墓。墓分前、中、后三室。前室附有左右耳室,中室附右耳室。墓门向东,墓后完至墓门长19.34米。此墓虽遭多次盗掘,但遗存尚多,是一座“丰富的地下博物馆”。墓内出土有金、银、铜、铁、玉、

骨、石、陶器共珍贵文物231件,古钱币2万多枚。其中有铸造精致的铜车马武士仪仗俑99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引人注目的铜奔马。铜奔马高34.5厘米,长45厘米,重7.15公斤,它昂头嘶鸣,三足腾空,右后蹄踏着一飞鸟。马头上一撮呈流线型的鬃毛指向慧星一殷的尾部。既表达了奔马风驰电掣的速度超过飞鸟,又巧妙地利用飞鸟的躯体扩大了着地面积,保证了奔马的稳定。它体型矫健,神势若飞,艺术造型优美,合乎力学平衡原理,且给人以腾云凌雾、一跃千里之感。这位东汉的无名艺术匠师以高度的智慧、丰富的想象、深刻的生活体验和娴熟精深的艺术技巧,成功地塑造了一件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极富浪漫色彩的“天马行空”的艺术杰作。据《汉书》载,西汉武帝为了远征匈奴,开拓疆土,派贰师将军李广利发兵西域,进行了长达4年的战争。太初四年(前101)从大宛国引进大宛马,武帝非常爱惜,赐名为“天马”。据传说,这种马流的汗为红色,像鲜血一样,所以人称“汗血马”。武威因“凉州蓄牧甲天下”成了良马的交易、繁殖基地。后人有“凉州大马,横行天下”之说。因此,在武威发现表现“天马行空”的铜奔马,并非偶然。

喜欢集邮的朋友都知道,从1973年到2002年,我国已先后发行了四枚以铜奔马为图案的邮票。另外,1983年,国家旅游局把铜奔马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90年,铜奔马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与全国人民见面;2000年,铜奔马被编入小学语文课本和中学历史课本;2001年,在全国高考中,铜奔马作为高考作文题与几百万莘莘学子见面;2002年,原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将铜奔马复制品作为国礼,送给前来访问的美国总统乔治〃沃克〃布什。

铜奔马出土后的三十几年间,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为自己赢得了无数的荣誉。随着铜奔马知名度的不断提高,学术界对铜奔马的研究也一度成为热门。

人们都想知道,它究竟是一匹什么样的马,两千年前的这个完美的造型为什么不是出现在文化昌盛的中原,而偏偏出现在了偏远的凉州古城——武威呢?

自《西极天马歌》云:“天马来兮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承灵威兮降外国,涉流沙兮四夷服”。千古时空交替,物质己逝,精神却永流传上,这句话最能说明汉代的文治武功及政经状况。

汉代乃是我国开疆拓土、抵御外奴的辉煌年代,汉高祖的亲征、文景的盛世、武帝时卫青、霍去病等的开通西域,使得西域各国慑服於大汉天威,而纷纷遣使通汉,广开经贸的交流大门。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这批雷台汉墓出土的青铜陪葬器物,不仅是一批非常优美的古代艺术作品,更重要的是在近两千年之後,还能见到汉代马的精神面貌,这不能不说是我国科学技术史上的一次惊人发现。

1969年6月,甘肃武威县北郊一公里处雷祖庙的雷台之下,无意间挖掘出了一座东汉的将军墓,墓主依考据马俑胸前的铭文记载,应为“守张掖长张君”陆墓,赙赠者为“左骑千人张掖长”

就墓中陪葬的文物共计231件,其中有三颗铸有“将军”字样的银印,另可贵的是其中有一雄伟壮观的仪仗队,包括马三十八匹、牛一匹、车十四辆、手执矛、戟、(钅戊)等兵器武士俑十七件,各式立座奴俾牵马俑二十九件,共计九十九件青铜器物分成若干组而形成一完整的仪仗队伍。在仪仗队伍的最前面带头的,则是一件飞奔中的马,它昂首嘶呜、扬尾御风,三足腾空一足做踏於一只正展翅翱翔、回首惊视状的飞鸟上,气势惊人,正可衬托出奔马的快速。唐代诗人李白《天马歌》中“回头笑紫燕”一句,其表现手法与此可说是一言中的不谋而合。

铜奔马自出上以来,有关它的称谓、断代及制作者等,便一直谜云重重,吸引了大批专家学者孜孜探求,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天马文化热”。但由于史料匮乏等原因,研究进展不大。

从1989年起,年轻的武威学者董洪异军突起。他运用自创的“黑箱考古理论”,引用确凿的史料证据,推断出铜奔马的设十师为东汉明帝时的武威太守张江,铜奔马的准确名称应为“马踏飞燕”。这一成果震动了海内外学术界。 据董洪先生考证,铜奔马的制作者张江,生于公元前1年,东汉冀州(今河南、山西一带)人,擅长铸造马式,在西北边陲久负盛名。他原来姓析名宰,汉明帝给他赐名“张江”,封南阳析侯,拜破羌将军、武威太守,兼摄左骑将军、张掖县长。公元60年,张江受封太守后,为报明帝知遇之恩,开始铸造铜马作为贡品。

天马在汉代具有崇高的政治象征意义。汉武帝为维护和加强自己的统治,极力敦促臣民向“天马”神祗顶礼膜拜,在全国掀起了“马图腾”的热潮。其实,天马自古以来就是河西走廊土著居民崇拜的图腾。在武威市古浪县境内,就流传着这样一个悲壮的故事:

古时侯,山民们在极端无聊时,诱骗一匹小红马和一匹骡马媾合,以寻求刺激。当小红马被撕去蒙在险上的红布时,一眼看见那匹骡马竟是自己的母亲!小红马刹那间惊呆了。当它清醒过来后,随着撕心裂肺的一声长啸,它一个箭步越过人群,纵身跃下百丈悬崖……身为“万物之灵长”的山民们被眼前这惨烈的一幕吓傻了,他们浑身颤抖,面面相觑。他们原本死灰般的自尊心从此复活了,立誓要活出个顶天立地的人样来。“天马”的传说便由此而来。

在东汉雷台出土的这些青铜车马中,自是以居首带头的那匹名为“马踏飞燕”的奔马最为著名,堪称是这时期马的绝妙写实杰作,在中国的雕塑史上亦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