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内伤发热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3:21:00 字数作文
内伤发热字数作文

篇一:内伤发热

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为基本病机,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热势轻重不一,但以低热为多,或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升高。

内伤发热应与外感发热相鉴别。内伤发热起病缓慢,病程较长,或有反复发作的病史。多为低热,或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升高,表现为高热的较少。不恶寒,或虽有怯冷,但得衣被则减。常兼见手足心热、头晕、神疲、自汗、盗汗、脉弱等症。而外感发热因感受外邪而起,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发热的热度大多较高,发热的类型随病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外邪不除则发热不退。发热初期大多伴有恶寒,其恶寒得衣被而不减,常兼有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脉浮等表证。外感发热由感受外邪,正邪相争所致,属实证者居多。

【病因病机】

引起内伤发热的病因主要是久病体虚、饮食劳倦、情志失调及外伤出血。其病机主要为气、血、阴、阳亏虚,以及气、血、痰、湿等郁结壅遏而致发热两类。

1.久病体虚

由于久病或素体虚弱,失于调理,以致机体的气、血、阴、阳亏虚,阴阳失衡而引起发热。若中气不足,阴火内生,可引起气虚发热;久病心肝血虚,或脾虚不能生血,或长期慢性失血,以致血虚阴伤,无以敛阳,导致血虚发热;素体阴虚,或热病久,耗伤阴液,或治病

过程中误用、过用温燥药物,导致阴精亏虚,阴衰则阳盛,水不制火,而导致阴虚发热;寒证日久,或久病气虚,气损及阳,脾肾阳气亏虚,虚阳外浮,导致阳虚发热。

2.饮食劳倦

由于饮食失调,劳倦过度,使脾胃受损,水谷精气不充,以致中气不足,阴火内生,或脾虚不能化生阴血,而引起发热;若脾胃受损,运化失职,以致痰湿内生,郁而化热,进而引起湿郁发热。

3.情志失调

(转 载 于: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内伤发热)

情志抑郁,肝气不能条达,气郁化火,或恼怒过度,肝火内盛,导致气郁发热。情志失调亦是导致瘀血发热的原因之一。每在气机郁滞的基础上,日久不愈,则使血行瘀滞而导致血瘀发热。

4.外伤出血

外伤以及出血等原因导致发热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外伤以及出血使血循不畅,瘀血阻滞经络,气血壅遏不通,因而引起瘀血发热。二是外伤以及血证时出血过多,或长期慢性失血,以致阴血不足,无以敛阳而引起血虚发热。

总之,引起内伤发热的病机,大体可归纳为虚、实两类。由气郁化火、瘀血阻滞及痰湿停聚所致者属实,其基本病机为气、血、痰、湿等郁结,壅遏化热而引起发热。由中气不足、血虚失养、阴精亏虚

及阳气虚衰所致者属虚,其基本病机是气、血、阴、阳亏虚,或因阴血不足,阴不配阳,水不济火,阳气亢盛而发热;或因阳气虚衰,阴火内生,阳气外浮而发热。总属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衡所导致。本病病机比较复杂,可由一种也可由多种病因同时引起发热,如气郁血瘀、气阴两虚、气血两虚等。久病往往由实转虚,由轻转重,其中以瘀血病久,损及气、血、阴、阳,分别兼见气虚、血虚、阴虚或阳虚,而成为虚实兼夹之证的情况较为多见。其他如气郁发热日久伤阴,则转化为气郁阴虚之发热;气虚发热日久,病损及阳,阳气虚衰,则发展为阳虚发热。

【辨证论治】

1.阴虚发热证

证候: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不欲近衣,手足心热,烦躁,少寐多梦,盗汗,口干咽燥;舌质红,或有裂纹,苔少甚至无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

代表方剂:清骨散加减。

常用药物:柴胡 胡黄连 秦艽 鳖甲 地骨皮 青蒿 知母 甘草 玄参 生地 制首乌 酸枣仁 柏子仁 夜交藤

2.血虚发热证

证候:发热,热势多为低热,头晕眼花,体倦乏力,心悸不宁,面白少华,唇甲色淡;舌质淡,脉细弱。

治法:益气养血。

代表方剂:归脾汤加减。

常用药物:白术 茯神 黄芪 龙眼肉 酸枣仁 人参 术香 甘草 当归 远志 生姜 大枣 熟地 枸杞 制首乌

3.气虚发热证

证候:发热,热势或低或高,常在劳累后发作或加剧,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自汗,易于感冒,食少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益气健脾,甘温除热。

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加减。

常用药物:人参 黄芪 白术 甘草 当归 陈皮 升麻

4.阳虚发热证

证候:发热而欲近衣,形寒怯冷,四肢不温,少气懒言,头晕嗜卧,腰膝酸软,纳少便溏,面色白;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润,脉沉细无力。

治法:温补阳气,引火归原。

代表方剂:金匮肾气丸加减。

常用药物:桂枝 附子 熟地 山茱萸 山药 茯苓 丹皮 泽泻 人参 白术

5.气郁发热证

证候:发热多为低热或潮热,热势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精神抑郁,胁肋胀满,烦躁易怒,口干而苦,纳食减少;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理气,解郁泄热。

代表方剂:丹栀逍遥散加减。

常用药物:丹皮栀子当归白芍柴胡茯苓白术甘草薄荷生姜郁金香附

6.痰湿郁热证

证候:低热,午后热甚,心内烦热,胸闷脘痞,不思饮食,渴不欲饮,呕恶,大便稀薄或黏滞不爽;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 治法:燥湿化痰,清热和中。

代表方剂:黄连温胆汤合中和汤加减。

篇二:中医内科学——内伤发热

常年开展医师资格、执业药师、卫生资格、继续医学教育辅导。24小时报名咨询热线:010-82311666

中医内科学——内伤发热

细目一:概述

一、内伤发热的概念及源流

1.内伤发热的概念

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以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水湿郁遏或气血阴阳亏虚为基本病机,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临床上多表现为低热,但有时可以是高热。

2.内伤发热的源流

《内经》有关于内伤发热的记载,其中对阴虚发热的论述较详。

《金匮要略》以小建中汤治疗手足烦热,可谓是后世甘温除热治法的先声。

《小儿药证直诀》提出了五脏热证的用方,并将肾气丸化裁为六味地黄丸。

李东垣提出气虚发热的辨证及治疗,以补中益气汤作为主要方剂,使甘温除热的治法具体化。

朱丹溪对阴虚发热有较多的论述,强调保养阴精的重要性。《景岳全书》对内伤发热的病因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以右归饮、理中汤、大补元煎、六味回阳饮等作为治疗阳虚发热的主要方剂。

《症因脉治》最先提出“内伤发热”这一病名。

《证治汇补》将外感发热以外的发热分为郁火发热、阳郁发热、骨蒸发热、内伤发热、阳虚发热、阴虚发热、血虚发热、痰证发热、伤食发热、瘀血发热、疮毒发热等。《医林改锗》及《血证论》二书对瘀血发热的辨证及治疗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内伤发热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西医学所称的功能性低热、肿瘤、血液病、结缔组织疾病、内分泌疾病、以及部分慢性感染性疾病所引起的发热,和某些原因不明的发热,在有内伤发热的临床表现时;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细目二:病因病机

一、内伤发热的常见病因

体虚久病、饮食劳倦、情志失调、跌仆出血。

二、内伤发热的病机要点及转化

内伤发热的基本病机是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失调。

病理性质大体可归纳为虚、实两类。由气郁化火、瘀血阻滞及内湿停聚所致者属实;由中气不足、血虚失养、阴精亏虚及阳气虚衰所致者属虚,本病病机比较复杂,可由一种也可由多种病因同时引起发热。

如气郁血瘀、气阴两虚、气血两虚等。久病往往由实转虚,其中以瘀血病久,损及气、血、阴、阳,分别兼见气虚、血虚、阴虚或阳虚,而成为虚实兼夹之证的情况较为多见。他如气郁发热日久,热伤阴津,则转化为气郁阴虚;气虚发热日久,病损及阳,阳气虚衰,发展为阳虚发热。

常年开展医师资格、执业药师、卫生资格、继续医学教育辅导。24小时报名咨询热线:010-82311666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

.

一、内伤发热的诊断要点

1.内伤发热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多为低热,或自觉发热,表现为高热者较少。不恶寒,或虽有怯冷,但得衣被则温。常兼见头晕、神疲、自汗、盗汗、脉弱等症。

2.一般有气、血、水壅遏或气血阴阳亏虚的病史,或有反复发热的病史。

3.无感受外邪所致的头身疼痛、鼻塞、流涕、脉浮等症。

二、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的鉴别要点

内伤发热的诊断要点已如上述,而外感发热的特点是:因感受外邪而起,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发热初期大多伴有恶寒,其恶寒得衣被而不减。发热的热度大多较高,发热的类型随病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常兼有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脉浮等症。外感发热由感受外邪,正邪相争所致,属实证者居多。

细目四:辨证论治

一、内伤发热总的治疗原则

实火宜清,虚火宜补。属实者,宜解郁、活血、除湿,适当配伍清热;属虚者,应益气、养血、滋阴、温阳。虚实夹杂者,则宜兼顾之。

二、气虚、气郁、血瘀、血虚、阳虚、痰湿和阴虚发热等证候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须牢记的架构图】

1.阴虚发热

主症: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不欲近衣,手足心热,烦躁,少寐多梦,盗汗,口干咽燥,舌质红,或有裂纹,苔少甚至无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

代表方:清骨散加减。

常用药:银柴胡、知母、胡黄连、地骨皮、青蒿、秦艽、鳖甲。

2.血虚发热

主症:发热,热势多为低热,头晕眼花,身倦乏力,心悸不宁,面白少华,唇甲色淡,舌质淡,脉细弱。

治法:益气养血。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

常用药:黄芪、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当归、龙眼肉、酸枣仁、远志、木香。

常年开展医师资格、执业药师、卫生资格、继续医学教育辅导。24小时报名咨询热线:010-82311666

3.气虚发热

主症:发热,热势或低或高,常在劳累后发作或加剧,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自汗,易于感冒,食少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益气健脾,甘温除热。

代表方:补中益气汤加减。

常用药:黄芪、党参、白术、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

4.阳虚发热

主症:发热而欲近衣被,形寒怯冷,四肢不温,少气懒言,头晕嗜卧,腰膝酸软,纳少便溏,面色 白,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润,脉沉细无力。

治法:温补阳气,引火归原。

代表方:金匮肾气丸加减。

常用药:附子、桂枝、山茱萸、地黄、山药、茯苓、丹皮、泽泻。

5.气郁发热

主症:发热多为低热或潮热,热势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精神抑郁,胁肋胀满,烦躁易怒,口干而苦,纳食减少,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理气,解郁泄热。

代表方:丹栀逍遥散加减。

常用药:丹皮、栀子、柴胡、薄荷、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甘草。

6.痰湿郁热证

主症:低热,午后热甚,胸闷脘痞,全身重着,不思饮食,渴不欲饮,呕恶,大便稀薄或黏滞不爽,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

治法:燥湿化痰,清热和中。

代表方:黄连温胆汤合中和汤加减。

常用药:杏仁、蔻仁、薏苡仁、半夏、厚朴、通革、滑石、竹叶。

7.血瘀发热

主症:午后或夜晚发热,或自觉身体某些部位发热,口燥咽干,但不多饮,肢体或躯干有固定痛处或肿块,面色萎黄或晦暗,舌质青紫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或涩。

治法:活血化瘀。

代表方:血府逐瘀汤加减。

常用药:当归、川芎、赤芍、地黄、桃仁、红花、牛膝、柴胡、枳壳、桔梗。

三、常见证候治疗加减变化

阴虚发热,盗汗较甚者,去青蒿,加牡蛎、浮小麦、糯稻根固表敛汗;兼有气虚,头晕气短,体倦乏力,加北沙参、麦冬、五味子益气养阴。

血虚发热,血虚较甚者,加熟地、枸杞子、制首乌补益精血;发热较甚者,加银柴胡、白薇清退虚热;由慢性失血所致的血虚,若仍有少许出血者,可酌加三七粉、仙鹤草、茜草、棕榈皮等止血。

气虚发热,自汗较多者,加牡蛎、浮小麦、糯稻根固表敛汗;时冷时热,汗出恶风者,加桂枝、芍药调和营卫;脾虚夹湿,胸闷脘痞,舌苔白腻者,加苍术、茯苓、厚朴健脾燥湿。 阳虚发热,短气甚者,加人参补益元气;阳虚较甚者,加仙茅、仙灵脾温肾助阳。 气郁发热,气郁较甚,加郁金、香附、青皮理气解郁;热象较甚,舌红口干便秘,去白术,加龙胆草、黄芩清肝泻火;妇女若兼月经不调,加泽兰、益母草活血调经。

常年开展医师资格、执业药师、卫生资格、继续医学教育辅导。24小时报名咨询热线:010-82311666

湿郁发热,湿热阻滞少阳枢机,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呕逆,加青蒿、黄芩清解少阳。

血瘀发热,发热较甚者,加秦艽、白薇、丹皮清热凉血;肢体肿痛者,加丹参、郁金、延胡索活血散肿定痛。

篇三:第六节内伤发热

第六节 内伤发热

[病因病机]

引起内伤发热的病因主要是久病体虚、饮食劳倦、情志失调及外伤出血血,阴、阳亏虚,以及气、血、湿等郁结壅遏而致发热两类。

一、病因

其病机主要为

Ⅱ.久病体虚由于久病或原本体虚,失于调理,以致机体的气,血、阴,阳亏虚,阴阳失衡而引起发

热。若中气不足,阴火内生,可引起气虚发热;久病心肝血虚,或脾虚不能生血,或长期慢性失血,以致血虚阴伤,无以敛阳,导致血虚发热;素体阴虚,或热病日久,耗伤阴液,或治病过程中误用、过用温燥药物,导致阴精亏虚,阴衰则阳盛,水不制火,而导致阴虚发中医内科学

热。寒证日久,或久病气虚,气损及阳,睥肾阳气亏虚,虚阳外浮,导致阳虚发热。

2.饮食劳倦

由于饮食失调,劳倦过度,使脾胃受损,水谷精气不充,以致中气不足,阴火内生,或啤虚不能化生阴血,而引起发热。若脾胃受损,运化失职,以致痰湿内生,郁而化热,进而引起湿郁发热。

3.情志失调

情志抑郁,肝气不能条达,气郁化火,或恼怒过度,肝火内盛,导致气郁发热。《丹溪心法·火》所概括的“凡气有余便是火”。情志失调亦是导致瘀血发热的原因之—在气机郁滞的基础上, 日久不愈,则使血行瘀滞而导致血瘀发热。

4.外伤出血

外伤以及出血等原因导致发热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外伤以及出血使血循不畅,瘀血阻滞经络,气血壅遏不通,因而引起瘀血发热。二是外伤以及血证时出血过多,或长期慢性失血,以致阴血不足,无以敛阳而引起血虚发热。

二、病机

上述病因引起内伤发热的病机,大体可归纳为虚、实两类。由气郁化火,瘀血阻滞及痰湿停聚所致者属实,其基本病机为气,血,湿等郁结,壅遏化热而引起发热。由中气不足、血虚失养、阴精亏虚及阳气虚衰所致者属虚。其基本病机是气,血、阴,阳亏虚,或因阴血不足,阴不配阳,水不济火,阳气亢盛而发热,或因阳气虚衰,阴火内生,阳气外浮而发热。总属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衡所导致。

本病病机比较复杂,可由一种也可由多种病因同寸引起发热,如气郁血瘀,气阴两虚、气血两虚等。久病往往由实转虚,由轻转重,其中以瘀血病久,损及气,血、阴、阳,分别兼见气虚,血虚、阴虚或阳虚,而成为虚实兼夹之证的情况较为多见。其它如气郁发热日久伤阴,则转化为气郁阴虚之发热;气虚发热口久,病损及阳,阳气虚衰,则发展为阳虚发热。 内伤发热的预后,与起病的原因,患者的身体状况有密切关系。据临床观察,大部分内伤发热,经过适当的治疗及护理,均可治愈。少数患者病情缠绵,病程较长,需经一定时间的治疗方能获得明显疗效。而兼夹多种病证,病情复杂,以及体质极度亏虚的患者,则其疗效及预后均较差。脉诊对病情的判断有较大的意义,如《张氏医通·热》说:“热而脉静者难治,脉盛汗出不解者死,脉虚热不止者死,脉弱四肢厥,不欲见人,利下不止者死。”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内伤发热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多为低热,或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升高,表现为

高热者较少。不恶寒,或虽有怯冷,但得衣被则温。常兼见头晕、神疲、自汗、盗汗、脉弱等症。

2.一般有气,血,阴、阳亏虚或气郁、血瘀、湿阻的病史,或有反复发热史。下篇 各沦 第六章 气血津液病证

无感受外邪所致的头身疼痛,鼻塞,流涕,脉浮等症。

二、病证鉴别

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内伤发热的诊断要点已如上述,而外感发热表现的特点是:因感受外邪而起,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发热初期大多伴有恶寒,其恶寒得衣被而不减。发热的热度大多较高,发热的类型随病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初起常兼有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脉浮等表证。外感发热由感受外邪,正邪相争所致,属实证者居多。

三、相关检查

发热,尤其是较长时间的慢性发热涉及多个病种,必要时可作有关的实验室检查,以进一步协助诊断。血、尿、粪三项常规检查,血沉测定,心电图以及x线胸部透视或摄片应作为慢性发热时必须进行的检查。怀疑结缔组织疾病时,作链球菌溶血素“O”效价测定、血中狼疮细胞检查以及有关血清免疫学检查。怀疑肝脏疾病时,作常规肝功能检查。怀疑甲 状腺疾病时,作基础代谢检查。有未能解释原因的严重贫血时,须作骨髓象检查。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证候虚实

应依据病史、症状、脉象等辨明证候的虚实,这对治疗原则的确定具有重要意义。由气郁、血瘀、痰湿所致的内伤发热属实;由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所致的内伤发热属虚。若邪实伤正及因虚致实,表现虚实夹杂证候者,应分析其主次。

病程长久,热势亢盛,持续发热或反复发作,经治不愈,胃气衰败,正气虚甚,兼夹证多,均为病情较重的表现。反之病情较轻。若内脏无实质性病变,仅属一般体虚所致者,病情亦轻。

二、治疗原则

根据证候、病机的不同而分别采用有针对性的治法。属实者,治宜解郁、活血,除湿为主,适当配伍清热。属虚者,则应益气、养血、滋阴、温阳,除阴虚发热可适当配伍清退虚热的药物外,其余均应以补为主。对虚实夹杂者,则宜兼顾之。正如《景岳全书·火证》说:“实火宜泻,虚火宜补,固其法也。然虚中有实者,治宜以补为主,而不得不兼乎清;??若实中有虚者,治宜以清为主而酌兼乎补。”

三、证治分类

1.阴虚发热证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不欲近衣,手足心热,烦躁,少寐多梦,盗汗,口干咽燥中医内科学

质红,或有裂纹,苔少甚至无苔,脉细数。

证机概要:阴虚阳盛,虚火内炽。

治法:滋阴清热。

代表方:清骨散加减。本方具有清虚热,退骨蒸的功效,为治疗阴虚发热的常用方剂。常用药:银柴胡、知母、胡黄连、地骨皮、青蒿、秦艽清退虚热,鳖甲滋阴潜阳;盗汗较甚者,可去青蒿,加牡蛎,浮小麦,糯稻根固表敛汗;阴虚较甚者,加玄参、生制首乌滋养阴精;失眠者,加酸枣仁,柏子仁、夜交藤养心安神;兼有气虚而见头晕气体倦乏力者,加太子参,麦冬,五味子益气养阴。

2.血虚发热证发热,热势多为低热脉细弱。证机概要:血虚失养治法:益气养血。代表方:归脾汤加减

头晕眼花,身倦乏力,心悸不宁,面白少华,唇甲色淡,舌质

阴不配阳。

本方具有补气生血,健脾养心的功效,适用于心脾气血不足之发

常用药:黄芪、党参,茯苓、白术、甘草益气健脾;当归,龙眼肉补血养血;酸枣仁, 远志养心安神;木香健脾理气。

血虚较甚者,加熟地,枸杞子、制首乌补益精血;发热较甚者,可加银柴胡、白薇清退虚热;由慢性失血所致的血虚,若仍有少许出血者,可酌加三七粉,仙鹤草、茜草,棕榈炭等止血;脾虚失健,纳差腹胀者,去黄芪、龙眼肉,加陈皮、神曲、谷麦芽等健脾助运。

3.气虚发热证

发热,热势或低或高,常在劳累后发作或加剧冒,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薄,脉细弱。 证机概要:中气不足,阴火内生。

治法:益气健脾,甘温除热。

代表方:补中益气汤加减。本方具有益气升阳,是甘温除热的代表方剂。

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自汗,易于感

调补脾胃的功效,适用于气虚发热证,

常用药:黄芪、党参、白术,甘草益气健脾;当归养血活血;陈皮理气和胃;升麻、 胡既能升举清阳,又能透泄热邪。

自汗较多者,加牡蛎、浮小麦、糯稻根固表敛汗;药调和营卫;脾虚夹湿,而见胸闷脘痞,舌苔白腻者,

4.阳虚发热证

发热而欲近衣,形寒怯冷,四肢不温,少气懒言,色咣白,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润,脉沉细无力。

证机概要:肾阳亏虚,火不归原。

治法:温补阳气,引火归原。

寸冷寸热,汗出恶风者,加桂枝、加苍术、茯苓,厚朴健脾燥湿。

头晕嗜卧,腰膝酸软,纳少便溏

代表方:金匮肾气丸加减。本方具有温补肾阳的功效,适用于阳虚发热证。本方虽为温F篇 各论 第六章 气血津液病证

阳剂,但方中却配伍了养阴药,其意义在于阴阳相济:

常用药:附子、桂枝温补阳气;山茱萸。地黄补养肝肾;山药、茯苓补肾健脾;丹皮、泽泻清泄肝肾?

短气甚者,加人参补益元气;阳虚较甚者加仙茅,仙灵睥温肾助阳;便溏腹泻者,加白术、炮干姜温运中焦。

5.气郁发热证

发热多为低热或潮热,热势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精神抑郁,胁肋胀满,烦躁易怒,口 干而苦,纳食减少,舌红,苔黄,脉弦数。

证机慨要:气郁日久,化火生热:

治法:疏肝理气,解郁泻热。

代表方:丹栀逍遥散加减。本方由逍遥散加丹皮的功效,适用于气郁发热证。 栀子而成,具有疏肝解郁,清热泻火

常用药:丹皮、栀子清肝泻热;柴胡、薄荷疏肝解热;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白术、茯苓、甘草培补脾土。

气郁较甚,可加郁金,香附、青皮理气解郁;热象较甚,舌红口干,便秘者,可去白术,加龙胆草,黄芩清肝泻火;妇女若兼月经不调,可加泽兰,益母草活血调经。

6.痰湿郁热证

低热,午后热甚,心内烦热,胸闷脘痞,不思饮食,渴不欲饮,呕恶,大便稀薄或黏滞不爽,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

证机概要:痰湿内蕴,壅遏化热。

治法:燥湿化痰,清热和中。

代表方:黄连温胆汤合中和汤加减。前方理气化痰,燥湿清热,适用于痰湿郁而化热之证;后方清热燥湿,理气化痰,适用于痰湿郁热证。

常用药:半夏、厚朴燥湿化痰;枳实,陈皮理气和中;茯苓、通草,竹叶清热利湿;黄 连清热除烦。

呕恶加竹茹.藿香阳枢机,症见寒热如疟

7.血瘀发热证

白蔻仁和胃泄浊;胸闷,苔腻加郁金,佩兰芳化湿邪;湿热阻滞少寒轻热重,口苦呕逆者,加青蒿、黄芩清解少阳。

午后或夜晚发热,或自觉身体某些部位发热,口燥咽干,但不多饮,肢体或躯干有固定痛处或肿块,面色萎黄或晦暗,舌质青紫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或涩。

证机概要:血行瘀滞,瘀热内生。

治法:活血化瘀。

代表方:血府逐瘀汤加减。本方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功效,适用于血瘀气滞所致 的胸痛、头痛、发热等证。

常用药:当归、川芎.赤芍药,壳,桔梗理气行气。

发热较甚者,可加秦艽,白薇、

地黄养血活血;桃仁,红花,牛膝活血祛瘀;柴胡、枳

丹皮清热凉血;肢体肿痛者,可加丹参、郁金、延胡索中医内利!学

活血散肿定痛。

[预防调护]

恰当的凋摄护理对促进内伤发热的好转、治愈具有积极意义。内伤发热患者应注意休 卫表不固而有自汗、盗汗,故应注意保暖、避风,防止感受外邪。

[结 语]

凡由情志不舒、饮食失调、劳倦过度,久病伤正等导致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衡所引起 的发热称为内伤发热。内伤发热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或有反复发热的病史。临床多表现为低热,但有时也可以是高热,亦有少数患者自觉发热或五心烦热,而体温并不升高。一般发热而不恶寒,或虽感怯冷但得衣被则冷感减轻或消失。发热持续,或寸作时止,或作有定时。发热的同时多伴有头晕,神疲,自汗盗汗,脉弱无力等症。气滞、血瘀、痰湿郁结,壅遏化热,以及气、血、阴、阳亏虚发热,是内伤发热的两类病机。前者属实,后者属虚。在治疗上,实热宜泻,虚热宜补,并应根据证候的不同而采用解郁泻热,活血化瘀,化痰燥 湿,甘温除热、益气养血,滋阴清热、引火归原等治法,对虚实夹杂者,当分清主次,适当兼顾。

[临证备要]

医对内伤发热有一套颇具特色的理论认识及治疗方药,且对多数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因内伤发热主要由于气、血、痰湿的郁滞壅遏,或气,血、阴、阳的亏损失调所导致,故在发热的同时,分别伴有气滞,血瘀,湿郁或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的症状,这是掌握内伤发热辨证及治疗的关键。

2.《医学心悟·火字解》将外邪引起的发热称为“贼火”,认为“贼可驱而不可留”,由久病伤正、情志不舒、饮食失调、劳倦过度等引起的内伤发热称为“子火”,“子可养而不可

害”。这对于掌握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在性质及治法上的根本区别甚有裨益。内伤发热以属虚者为多,除气郁化火及痰湿蕴热者可配合清热除湿外,一般均应针对病情补益气血阴阳,以促进脏腑功能及阴阳平衡的恢复,切不可一见发热,便用发散解表及苦寒泻火之剂,以致耗气伤阴或伤败脾胃。

3.甘温除热法源于《内经》,创于东垣,为中医治疗气虚发热的有效方法。西医学所称的功能性发热多见于女性,体质偏弱,常兼有多汗、怕冷、心悸,失眠等气血不足的症状,中医理论认为气血相关,阴阳互根,血虚者多兼气虚,阳虚为气虚之极,阳虚者必见气虚。故对于相当部分的功能性发热在甘温除热法的基础上,针对病情加减化裁,常能收到较好的 效果。

篇四:内伤发热的病因与诊断

内伤发热的病因与诊断

一、病因病机

1、肝经郁热情志抑郁,肝气不能条达,气郁化火而发热;或因恼怒过度,肝火内盛,以致发热。其发病机理正如《丹溪心法·火》所概括的:“凡气有余便是火”。因此种发热与情志密发相关,故亦称“五志之火”。

2、瘀血阻滞由于情志、劳倦、外伤等原因导致瘀血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壅遏不通,因而引起发热,此为瘀血发热的主要病机。此外,瘀血发热也与血虚失养有关,如《医门法律·虚劳沦》说:“血痹则新血不生,并素有之血,亦瘀积不行,血瘀则荣虚,荣虚则发热。”

3、内湿停聚由于饮食失调、忧思气结等使脾胃受损、运化失职,以致湿邪内生,郁而化热,进而引起内伤发热。

4、中气不足由于劳倦过度。饮食失调,或久病失于调理,以致中气不足,阴火内生而引起发热,亦即现今所称的气虚发热。

5、血虚失养由于久病心肝血虚,或脾虚不能生血,或长期慢性失血,以致血虚失于濡养。血本属阴,阴血不足,无以敛阳而引起发热。如《证治汇补·发热》说:“血虚发热,一切吐衄便血,产后崩漏,血虚不能配阳,阳亢发热者,治宜养血。”

6、阴精亏虚由于素体阴虚,或热病日久,耗伤阴液,或误用、过用温燥药物等,导致阴精亏虚,阴衰则阳盛,水不制火,阳气偏盛而引起发热。

7、阳气虚衰由于寒证日久,或久病气虚,气损及阳,或脾肾阳气亏虚,以致火不归原,盛阳外浮而引起发热。如《证治汇补,发热》说:“阳虚发热,有肾虚水冷,火不归经,游行于外而发热。”

上述七种内伤发热,大体可归纳为虚、实两类。由肝经郁热、瘀血阻滞及内湿停聚所致者属实,其基本病机为气、血、水等郁结壅遏化热而引起发热。由中气不足、血虚失养、阴精亏虚及阳气虚衰所致者属虚,因气属阳的范畴,血属阴的范畴,此类发热均由阴阳失衡所导致。或为阴血不足,阴不配阳,水不济火,阳气亢盛而发热;或因阳气虚衰,阴火内生,阳气外浮而发热。

本病病机比较复杂,可由一种也可由多种病因同时引起发热。如气郁血瘀、气阴两虚、气血两虚等。久病往往由实转虚,由轻转重,其中以瘀血病久,损及气、血、阴、阳,分别兼见气虚、血虚、阴虚或阳虚,而成为虚实兼夹之证的情况较为多见。其他如气郁发热日久,若热伤阴津,则转化为气郁阴虚之发热;气虚发热日久,病损及阳,阳气盛衰,则发展为阳虚发热。

二、诊断

1、内伤发热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多为低热,或自觉发热,表现为高热者较少。不恶寒,或虽有怯冷,但得衣被则温。常兼见头晕、神疲、自汗、盗汗、脉弱等症。

2、一般有气、血、水湿壅遏或气血阴阳亏虚的病史,或有反复发热的病史。

3、必要时可作有关的实验室检查,以进一步协助诊断。

三、鉴别诊断

内伤发热主要应与外感发热相鉴别。内伤发热的诊断要点已如上述,而外感发热表现的特点是:因感受外邪而起,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发热初期大多伴有恶寒,其恶寒得衣被而不减。发热的热度大多较高,发热的类型随病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常兼有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脉浮等症。外感发热由感受外

邪,正邪相争所致,属实证者居多。

篇五:中医学专业知识:内伤发热的病因病症

中医学专业知识:内伤发热的病因病症

一、内伤发热的概念

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由气血阴阳亏虚及脏腑功能失调而引起的发热。本病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常表现为低热,亦可表现为高热,或仅自觉发热或五心烦热而体温不升高。

二、内伤发热的病因

(一)情志内伤恼怒抑郁,所愿不遂致肝失条达,肝气郁滞,郁而化火而致发热;或忧愁思虑过度,耗伤脾气,损及心血,则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而致发热。

(二)饮食劳倦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损伤脾胃,或致脾失健运,痰湿内生,蕴阻于内而发热,或致中气不足,阴火内生而发热。

(三)房劳过度 嗜欲无度,肾之精气俱损,若肾阴亏虚无以制火则虚热内生;若肾阳亏虚,则虚寒内生,格阳于外,致虚阳浮越于外而发热。

三、内伤发热的症状

发热每因劳累而起,伴乏力自汗,食少便溏或食后腹胀加重,病位在脾胃;发热常因郁怒而起,伴胸胁胀痛,叹气则舒,口苦且干,病位在肝;发热因房劳太过而起,伴腰背酸痛,两腿无力,夜尿频多,病位在肾。

四、内伤发热的治疗

(一)气虚发热

治法:益气健脾,甘温除热。

方药:常用方补中益气汤加味。药用炙黄芪、党参、甘草、生白术、茯苓、陈皮、当归身、升麻、北柴胡。

(二)血虚发热

治法:益气健脾,养血宁心。

方药:常用方归脾汤加味。药用炙黄芪、党参、白术、熟地黄、当归身、白芍、龙眼肉、酸枣仁、远志、茯神木、木香、生甘草。

五、内伤发热的预防与护理

(一)患者应注意休息,安心养病,高热者宜卧床,减少活动。

(二)保持乐观情绪,避免不良精神刺激。居室内宜温润适宜,保证空气流通,发热时应避开风口。

(三)饮食方面,总以清淡、易消化又富有营养为原则。根据患者发热及一般情况,予以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适当进食水果。忌烟酒、辛辣、肥腻粘滑等食物。

(四)及时治疗外感发热及其它疾病,防止久病伤正,保持精神愉快,避免过劳。

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网!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