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地球地下有没有人类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3:23:57 字数作文
地球地下有没有人类字数作文

篇一:人类并非地球所有,地球却是人类所有doc

人类并非地球所有,地球却是人类所有

玛雅人有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人类并非地球所有,地球却是人类所有。” 这句话并非名人名言,但确实很耐人寻味,我就把我的分析呈现给大家。

“人类并非地球所有”,说人类的地位在地球上是最高的,是最具智慧的生物,是万物之长。人类不仅在地球上的地位是最高的,在整个宇宙中的地位也无与伦比,一个小小的地球不足以创造出人类,只有宇宙才有资格。地球对于人类来说微不足道,它只是人类暂时的载体,人类会以此为基地去征服全宇宙,人类不该把地球母亲放在眼里。 “地球却是人类所有”是说拥有“人类并非地球所有”思想的人非常霸道和自私,把地球尽可能的私有化,不愿意与地球上的其它生物共享有限的资源,对其它生物进行大肆的捕杀。人类要把地球变成只对自己服务的地球,排挤除人类之外的任何生物。 玛雅人说这话的意思不是鼓励人类拥有“人类并非地球所有,地球却是人类所有”这样自私自利的想法,而是说如果拥有这个想法是非常可怕的,玛雅人用这个反面思想教材警醒世人一定要爱护我们的地球和敬畏自然,不能像拥有这种可怕思想的人一样。实际上,近现代有一段时间以来,有一些人确实持这种思想,导致了很多生物的灭绝。 玛雅人敬畏自然,十分尊重地球母亲,讨厌一切生态系统破坏者,他们认为人类如果自私自利和保持这种高傲的态度过头了的话,,最终会自尝恶果,会受到生态恶化和来自地球母亲最严厉的惩罚的。玛雅王国在发展过程中为了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之路,坚决平等对待地球上的一切生灵,有计划的去利用地球上的有限资源,在他们的字典里很少出现“滥”这个字,一切都已适宜为主。

玛雅王国虽然建立在遥远的古代,但他们的思想却超越了他们所在的那个时代,很值得我们现在的人去向他们学习。

篇二:人类从未抵达的地球核心什么样

人类从未抵达的地球核心什么样? 80%是铁

2015年

08月17日07:59 新浪科技 微博 我有话说(1人参与) 收藏本文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8月17日消息,据英国广播公司(BBC)网站报道,人类已经遍布整个地球——我们占据了陆地,我们能够在空中飞行,或者潜入最深的洋底,我们甚至还登上了月球。然而有一个地方我们却从未能抵达,那就是地球的核心。

我们甚至还远远谈不上哪怕是接近地球核心的程度。地球的中心点位于我们脚下6000公里深处,甚至是地球核区的外侧边界也在我们脚下3000公里左右的深处。而相比之下,人类迄今钻探的最深记录是12.3公里,地点是在俄罗斯的科拉钻井。

让我们感到熟悉的关于地球的一切也全部都发生在接近地球表面的区域。从火山口喷发的岩浆的源区大约位于地下数百公里深处。

甚至是形成于地下极端高温和高压环境下的钻石,

其形成的深度也仅有大约500公里左右。

这样看来,对于超越这一深度下的地球内部情况,我们应该是一无所知的。然而事实却是:我们对于地球内部深处情况的了解是相当丰富的。我们甚至大致了解地球内 部在过去数十亿年历史期间的演化过程——所有这一切都是在没有任何一点实际样品的情况下做到的。这一点可能会让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那么以下就来介绍科学家们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地球表面物质的密度低于地球平均密度,整个地球外部圈层的质量相比整个地球都只占据很小的一部分

铁是宇宙中极为常见的物质,它们构成了地核成分的主体

密度估算

英国剑桥大学的西蒙·

雷德费恩(Simon Redfern)指出,开始这一切的一种好方法就是试着想一想地球的质量有多大。我们可以通过地球对其地表物体施加的引力作用大小来计算出地球的实际质量。计算的结果显示地球的质量约为5.9乘以10的21次方吨,也就是说59后面还有20个0。如果光从地球表面的物质密度看,地球质量无论如何不应该会这么大。 雷德费恩表示:“地球表面物质的密度远低于地球物质平均密度,这就告诉我们在地球内部存在着密度更高的物质。这是第一点。简单来说,这也就意味着地球质量的绝大部分必定是存在于靠近地球核心的区域。接下来,我们就要问一个问题:究竟是什么物质组成了地球的内核?”

答案应当是显而易见的:地核的主体成分应该是铁。根据目前的计算结果,科学家们一般认为地核的成分中大约有80%是铁,但更加精确的结果则存在一些争议。支持这一结论的一项重要证据是:铁大量存在于我们周围的宇宙中,事实上铁是银河系中丰度排名前十位的元素之一,同时铁也是陨石中非常普遍的成分。

考虑到铁的这种普遍性,我们会非常容易地注意到在地球表面,相对而言铁是比较少见的,低于我们的预期。据此科学家们提出一个设想,那就是大约在45亿年前地球形成之时,大量地球上的铁都逐渐向下,沉降到地核里去了。

那里是地球大部分质量所在的地方,那里也必然是大部分的铁所聚集的地方。在正常条件下,铁是一种密度相对较大的元素,而在地核的巨大压力条件下,铁甚至还会在高压下遭受挤压并形成密度更高的形态,因此如果将地核的因素考虑在内,便可以解释地球表面全部的铁元素缺失之谜。

美国境内的圣安德烈斯断层仍然非常活跃,随时可能引发地震

美国境内的圣安德烈斯断层仍然非常活跃,随时可能引发地震

铁的沉降

但这里似乎还有一个问题。那些沉降到地核里的铁是如何实现这种沉降的?

毫无疑问,铁元素受到了重力影响,从而向着地球内部中心沉降。但一开始人们还难以描述这一过程是如何具体实现的。

地球的其他部分的主体成分是被称作“硅酸盐”的岩石物质,而呈现熔融状态的铁必须想办法穿过这些硅酸盐,从而抵达地核。总体来看,这就有点像是放在油腻表面上的水,铁同样形成了较小的“液滴”——它们相互聚集,形成局部性的小型富集区,而不是向周围扩散和流动。

2013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毛礼文(Wendy Mao)和她的同事们找到了一个可能的答案。她们想要弄清,当铁与硅酸盐一同暴露于极端压力环境时将会发生什么——而这正是地球深部的环境条件。

通过使用金刚石设备挤压的方式产生极端压力条件,她们可以发现可以让熔融状态的铁穿过硅酸盐物质。毛礼文表示:“压力实际上改变了铁与硅酸盐之间相互作用的性质。在极端高压下,一种?熔融网络?形成了。”这一发现暗示铁元素很有可能是在数以百万年计的漫长时间里缓慢地通过这种挤压方式逐渐穿过地球上厚厚的岩层并最终抵达地核区域的。

日本神户大地震时地震台记录到的地震波

地震波可以大致分为体波和面波。其中体波进一步分为纵波(图中红色)和横波(图中黄色),图中淡紫

色表示的是面波

地震学研究

现在,你可能会开始好奇我们究竟是如何得知地核的大小的。科学家们根据什么判断地核是从我们脚底下大约3000公里开始的?对此,答案只需要一个词:地震学。

当地震发生时,地震波会穿过地球内部。地震学家会记录这些波的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这就有点像是我们使用一个超级大锤子狠狠敲击了地球的一端并趴在另一端聆听产生的声音。

篇三: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题: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运用。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3、掌握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4、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使学生形成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训练,提高读图、析图能力,明确地震波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关系,地壳与岩石圈、软流层的位置关系等。

2、联系实际,结合图示,了解各圈层的特征。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鼓励学生献身于科学教育事业。

2、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和责任感,增强环境及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

3、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教学难点】

1、两种地震波的传播特征极其在地球内部圈层研究中的运用。

2、地球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和主要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准备】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图,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多媒体。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导学法、对比法和分组合作讨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人类飞上太空已经成为现实,人类对进入地心也在不懈努力,从封神榜里的土行孙,到1864年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地心旅行》,都反映了人类想进入地心一探究竟的愿望。伴随着2003年美国的科幻片《The cord》的情节,我们一起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

【思考】

1、地球的内部结构和物质组成是否如影片所描述的那样(地核和地幔的主要物质是水晶)?

2、人类真的可以乘坐地下飞船到达地心吗?

【总结】人类目前还不能到达地心,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类认识的不断提高,不久的将来,人类是可以实现这一设想的。

【分组探究】

主题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的研究方法

1、人类能进入地球内部较深的地方进行直接研究吗?

2、目前人类研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主要手段是什么?

3、人类是否还有其他的渠道和方法获取地球内部的信息?如果有,有哪些?请简要的说明。

【总结】

1、不能。人类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钻探深度是14千米。

2、地震波——地球的X射线。

3、有。(1)改进钻探技术,结合相关方面的科学设想。

(2)根据火山喷发的物质,获取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相关信息。

(3)地表的温泉、热泉可知地球内部有丰富的地热资源。

(4)遥感技术 (5)其他的手段

【分组探究】

主题二:地震波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运用

地球地下有没有人类

读图1.26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图

1、地震波有哪两种类型,它们在传播速度上有何差异?

2、假设某次地震发生后,横波和纵波都传播到地面,人的感觉会不会有差异?请说明原因。

3、地震产生的破坏主要是由地震波对地面的冲击造成的,你认为横波的破坏大还是纵波?请说明原因。

4、根据物理学的知识,波在均一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稳定的,如果地球内部物质的物理性质均一,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又是怎样?

5、两种类型的地震波对传播介质的要求是否相同,存在什么差异?人类利用横波和纵波的这一性质可以勘探海底的油气资源,你能简单的说说原理吗?

【总结】

1、指导学生读图,从图中看出两种类型地震波在传播速度上的差异。分析两种不同类型地震波的波动方向和传播方向的关系。图见教材P23图1.26。

2、先上下颠簸或左右摇晃,与二者的传播速度有关。

3、横波破坏大。与地震波的波动方向有关。

4、较为稳定。

5、如表格

【讲述】虽然地震波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给人们带来深刻的灾难,但它却是照亮地球内部的一盏明灯,是通往地球外部的信史。

【分组探究】

主题三:地球的内部圈层名称及其划分界面

读图1.26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图,思考

1、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在什么位置出现突然急剧的变化?这两个位置叫什么名称,它们因何得名?

2、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 说明了什么问题,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可能是什么?

3、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上的差异,地球内部划分为几个圈层,它们的名称是什么,是否可以进一步划分?

【总结】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上台,对照幻灯片上的图1.26进行讲解,并适时分析。

【分组探究】

主题四:地球的内部圈层的物质组成和特征

读图1.27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思考

1、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组成物质是什么?地球从外向内,三个圈层组成物质的密度、厚度、压力和温度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2、地壳的厚度是不是均一的?陆壳和洋壳的厚度有何差异?

3、岩石圈和地壳的范围是否一致?在图中找到软流层的位置,结合提供的材料掌握软裂层的相关知识。 材料:软流层

由于人类尚未直接接触此层,故对其性质都是推测的,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性质。在岩石坚硬处传播快,反之慢。此处地震波传播速度明显减缓,因此被认定较软,并可能有一定流动性,故名。

科学家们推测,此层变软的原因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聚集衰变产热。我们都知道豆子在热时变软,岩石也一样。 软流层经最新的测量,被认为仍是固体。但在热量集中的地方,可能有局部熔融,被认为是岩浆的源地。有人曾根据岩石的导热性推测软流层的温度,结果发现在100km深度上温度可达1300℃左右,这个温度与从火山口流出的熔岩的温度十分接近,这似乎证明:火山熔岩就来自于软流层,换句话说软流层似乎就是岩浆的发源地。

【总结】

【作业】人类的地心之旅和太空之旅相比,有哪些困难需要克服?

【过渡】在地球的外部还存在着许多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圈层,他们共同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出示表格】让学生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基本情况。

【分组探究】

主题五:地球的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读图1.28地球外部圈层示意,思考

1、地球外部圈层之间有没有明显的界限?

2、地球外部圈层在地理环境中扮演什么角色,发挥什么作用?

3、地球外部圈层之间以及它们和岩石圈之间存在什么关系,能举例说明吗?

4、人类自身生存的环境中,包括人在内的生物圈层是地球外部圈层中最活跃的一层?谈谈你个人的看法。如果大气圈、水圈或者岩石圈发生变化或遭到破坏,对生物圈可能造成什么影响?

【课堂小结】地球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特别是生物圈,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是世界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同样,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作用都会造成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只有按自然规

篇四:假如地球上没有人类

《新科学家》:假如地球上没有人类

新浪科技讯 据《新科学家》近日报道,人类是地球上有史以来最具优势的生物。仅仅数千年的时间,我们的城市、农田和牧场就侵占了地球陆地超过三分之一的面积。据估计,人类现在霸占了地球40%的生产力。直接赞成的结果是:草原化为耕地,森林夷为平地,地下含水层干枯,工业废物,化学污染,入侵的物种,生物大量绝灭,以及目前出现的气候无常。如果地球上的其他生物有能力的话,它们会毫不犹豫地开除人类的球籍。现在,让我们假设它们的这一愿望能够实现:假设地球上所有的人类——65亿人(这个数目正在膨胀)明天从地球上消失,被送到遥远的星体接受改造,那么,地球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地球会变得更加美好

假如地球上真的没有了人类,地球会自己设计未来的空间,自然之母将重新主导地球,田地和牧场重新成为草原和森林,空气和水再次得到净化,公路和城市化为乌有。

加州大学巴巴拉分校生态分析和综合国家中心的生物学家兼动植物保护主义者约翰·奥洛克说:“一个悲哀的事实是,一旦人类果真走出这幅画面,地球会变得更加美好。”但是,地球上人类留下的痕迹会彻底消失吗?或者说,从现在起的100万年后,如果有人拜访地球,他会看出一个工业社会曾经统治过这颗星球吗?

如果明天地球上没有了人类,即使是从地球轨道上看,地球的变化几乎也能马上看到,照亮夜空的人造灯光开始熄灭,没有什么比人工照明更容易让我们理解人类是如何彻底控制地球表面的了。据估计,欧盟85%的夜空被灯光污染,美国62%,日本98.5%,包括德国、澳大利亚、比利时和荷兰在内的一些国家根本找不到人造灯光没有污染过的夜空。

伦敦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会长戈登·马斯特顿说:“如何人类从地球上突然消失,那么很快----也许是24小时,也可能是48小时,因为缺乏供给发电站的燃料,你就会开始地球上的看到灯光渐渐熄灭。”再生能源(如风涡轮和太阳能)能够维持少数

机械照明装置的工作,但是,由于缺乏能源的持续供给,输电线路会在几周或者几个月内让这些装置变成一堆废钱。断电了,水泵、污水处理装置和现代社会的其他机械很快就会安静下来。

文明痕迹将保存数千年

同样,由于缺乏维护,大楼、公路、桥梁和其他建筑物也会提前瓦解倒塌,虽然,现代化大楼的使用年限一般是60年,桥梁120年,堤坝250年,但是,这些期限是在有人进行清理、检修和维护的基础上而言的。没有人类的维护,这一切很快就会土崩瓦解。证明这一点的最好例子就是乌克兰切尔诺贝利附近的普里比亚特城,20年前由于一场核灾难,人们疏散撤离而去,这里现已成为一片废墟。

拉伯克德克萨斯理工大学的环境生物学家罗纳德·齐斯尔在切尔诺贝利周围的隔离区工作过,他说:“从远处看,你会相信普里比亚特城仍然是一座生机勃勃的城市,但是,建筑物在慢慢倒塌。你看到的最多的就是野草,正是这些野草发挥着巨大的降解作用,它们在混凝土里扎根,扎根在砖缝里,

伸进了门框里,不断地生长蔓延,很快,这座建筑物就会倒塌。你可能没有想过,你每天在你的房间里走来走去对这种现象发生起了巨大的抑制作用,因此,看到大片植物从每个角落旮旯和城市的裂缝中长出是件可怕的事。”

如果没有人去维护,每一场暴风雨,每一次洪水泛滥和每一个霜夜都会“啃咬”这些建筑物,仅仅数十年的光阴,屋顶就会塌陷,房子就会倒掉,这一幕在普里比亚特城已经发生。木门框的房子和其他建筑不合格的小建筑最先倒塌,接着可能是近几年流行的玻璃窗高大建筑,

但是,即便是建筑物倒塌了,它们的废墟,尤其是组成的石头或者水泥仍能够保存数千年,马斯特顿说说:“我们仍然记载着3000年的文明历史。几千年过去了,我们创造的文明社会的痕迹仍然依稀可见。混凝土公路消失的时间很长,在很多地方可能明显碎裂,但是要消失却需要很长的时间。”

核幅射不如想像得可怕

缺少管理对目前全球大约430座核电站的影响尤其显著,既然容器被设计防泄漏数千年,长期封存在冷却空气的金属和混凝土容器中的原子能工业废料本应该保存完好,但是,研究放射性废料的密歇根大学地质学家罗德尼·艾维表示,在这段时间,它们的放射性(以铯137和锶90为主)将会降低千倍。核反应堆的活性也会降低,当冷却水蒸发或者泄露掉,反应堆芯可能会着火或者熔化,释放大量放射物质,但是,释放的结果可能没有大多数人想象的那么可怕。

切尔诺贝利附近的地区显示了大自然卷土重来的速度之快,齐斯尔说:“过去我真的以为那里将是一片核荒漠,但是,我非常惊讶,走进隔离区,你看到的是生机盎然的生态系统。” 在当地人最初撤退的几年,田鼠和家鼠随处可见,大量野生狗在这里漫游,丝毫不理会存在的潜在风险。

但事实证明,这些勇敢的,盛极一时的动物确实是短命的,它们之后,一批土生土长的动物开始出现在这片土地上,切尔诺贝利隔离区内的野猪是隔离区外野猪的数目的10到15倍,大型肉食动物

篇五:地球与人类的关系

地球与人类的关系

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白白的水蓝色纱衣,这,就是地球。她是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地球母亲既美丽又和蔼可亲,但是,人类不但不为自己拥有这样无私的母亲而感到自豪,骄傲,还随意破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物品等,造成了一系列的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朋友们,为了这个美丽的而又神奇的大自然,让我们珍惜吧;为了生活在这个星球的所有生命,请珍惜吧;为了祖祖辈辈依恋的这个家,请珍惜吧!生命既然来之不易,就需要我们好好地善待它,珍惜它。人们总是向往光明,憎恶黑暗,假如有一天这个世界彻底被我们人类毁灭了,到那时人们也就没有什么可以向往的了,不要说是光明,那简直是世界的末日。凡此种种,靠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眼前利益的做法,应该是一去不复返了。请试想一下,如果有一天我们没有水喝,没有饭吃,没有衣穿,失去了可以从地球上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人类还能繁衍下去吗?

在这种严峻形势下,我们人类应该怎样保护环境呢?首先我们就要保护好植被,努力多植树,使地球的水源和土壤不被污染破坏,防止土地沙漠化和盐碱化。当然,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如果我们每人都加入到不滥砍滥伐和植树造林的活动中去,那么就会减少水土流失,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其次是保持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再次是节能减排,建设节约型社会。人类作为地球母亲的子女们,该做的太多了,我们应该从点滴做起,珍惜土地,回报母亲的爱。让我们为母亲换上美丽的绿装吧!

救救地球母亲吧!让污水快清起来吧!让鱼儿快游回来吧!让秃山快绿起来吧!让鸟儿快飞回来吧!母亲啊,期望你那累累伤痕尽快得到治愈!人类啊,请不要再戕害我们母亲脆弱的躯体了呀!

大家行动起来吧,关注生存保护家园是每个地球公民义不容辞的义务。

?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