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嘉定孔庙线路图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7:24:00 字数作文
嘉定孔庙线路图字数作文

篇一:上海嘉定孔庙

上海嘉定孔庙,又称学宫。坐落在城中法华塔南首,始建于宋嘉定十二年(公元1219年)称“文宣王庙”,“规制崇宏,甲于他邑”,有吴中第一之称。

孔庙又叫“庙学、学宫”,古代地方府、州、县的学校都设在孔庙内,嘉定孔庙在古代也是嘉定县学的所在地。走近孔庙,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三座高耸挺立的牌坊,中间的是建于明晚期的“仰高”坊,“仰高”二字出自《论语》“仰之弥高”,意思是赞扬孔子的学问博大精深,两边“兴贤”、“育才”两座牌坊分别始建于南宋年间和元朝,表示孔庙办学的目的是为了培育人才、并且选拔有才能的人。

孔庙的第一道门叫做棂星门,棂星是古代天文学上的文星之一,用它来命名,表示天下文人学士集学与此。棂星中门上端有一元代的“鱼龙石刻”,比喻读书人如果能考中秀才进孔庙读书,犹如鲤鱼跳龙门,身价十倍。

走进棂星门,我们看到的这个呈半圆形的水池叫做泮池,泮,即半水的意思。在古代,天子之学叫辟雍,四周环水,诸侯之学叫泮宫,只能开凿这样一个半圆形的水池,来以示区分。

在泮池之上驾有三座石拱桥,在中国古代,封建等级制度是十分严格(转 载 于: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嘉定孔庙线路图)的,当时孔庙的中门和泮池的中桥只有官员才能通行,进孔庙拜祭孔子或进学读书的秀才们只能走边门和边桥,当然如果你考中状元就也可以走中门和中桥,因为我们嘉定曾经在清代的时候出过三位状元,他们在衣锦还乡之后都是通过中门和中桥进入孔庙拜祭孔子的,所以这座中桥又被当时的老百姓称为“状元桥”。

孔庙的第二道门叫做“大成门”。“大成”的来历是古代另一位著名思想家孟子曾经称赞“孔子之谓及大成”,意思指孔子的学说集中了古代文人的思想智慧,并且达到了至高的境界。大成门左右共昂首伏着7只赑屃,传说龙生九子各有不同,赑屃是他第七个儿子,而且它擅长负重又好文,所以经常用它来驼碑,这些石碑上的文字主要记载了元、明、清三代修建孔庙以及县学和祭孔活动的情况。

过了大成门,中间一条笔直的甬道通向主体建筑——大成殿。大成殿始建于南宋年间,其后多次修缮重建,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清光绪初年重建的。大成殿东西各有十二间房间,称为“东庑”、“西庑”,原先用于供奉先贤排位。

孔庙的主体建筑——大成殿。大成殿是祭祀孔子的正殿,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在孔子死后的第二年,鲁国的国君鲁哀公下诏将孔子的故宅改建为庙,用以祭祀。因此山东曲阜的孔庙是我国最早也是最大的孔庙建筑群。汉代之后,历代帝王都提倡尊孔崇儒,孔子的地位日益提高。到唐朝贞观四年(630年),唐太宗昭告天下,要求各州县普建孔庙来祭祀孔子。所以唐代以后,上至京城,下至各个州县,分别有孔庙建筑群相继建立,随着历代帝王的不断提倡,规模越来越大,清代末期全国还保存有1600余座孔庙。全国现存孔庙(文庙)仅300座。

大家可以看到,我们供奉的这座孔子像,头戴十二冕旒,身穿十二章服,手执镇圭,这身行头是古代帝王参加最隆重的祭祀典礼时穿的衣服。为什么孔子能有这样的打扮呢?因为从汉代开始帝王就纷纷为孔子追加谥号,而唐玄宗李隆基更是追封他为文宣王,这个王是帝王的王,而且自唐代以后各地纷纷建立孔庙,因为孔子被封王原因,孔庙内的塑像就被塑造成帝王的装扮,明代又改设牌位,类似于前方的“至圣先师孔子神位”。

孔子像之前的是一些在祭祀孔子时使用的乐器和礼器。主要有:柷、磬、敔、麾、旌。 《孔子圣迹图》是一部反映孔子生平事迹的连环图画,也是我国历史上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最早一部连环画。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孔子圣迹图”始于明代,共36图,以后又有明万历年间刻本112幅。

四块匾额,是清代的四位皇帝为赞扬孔子的思想成就而为其题写的,康熙:万世师表,

雍正:生民未有,光绪:斯文在兹,嘉庆:圣极大成。

孔子一生门下有弟子三千余人,而其中精通五经的弟子有七十二人,在孔庙里有七十二位门生的塑像。孔庙外面有七十二座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小狮子,代表的就是孔子这七十二位得意的门生。

明伦堂位于孔庙的东面,属于孔庙的儒学部分。孔庙建筑一般按照左庙右学的礼制来营建,即左边部分专门用以祭祀孔子,右边是学宫,是学官对秀才“传道、授业、解惑”的场所。

明伦堂左右各有一个场景,左边的是一位出身寒门,身着布衣的读书人在家门口拜别母亲准备进京赶考,而右边的场景则是讲述这位读书人在京城高中了状元,头戴银簪花、身穿大红袍、脚蹬高底靴,衣锦还乡的场面,家中粉饰一新,张灯结彩,他的父亲到家门口来迎接他的凯旋归来,科举及第,身份地位都已经今非昔比了。

嘉定孔庙现为中国科举博物馆,里面有五个展厅,分别介绍了科举制度产生的历史,以及科考的整个过程,以及很多状元进士的试卷。孔庙内介绍了很多经过科考,而后成名的士子,几乎隋唐以来的名人都提到了,里面有很多珍贵的历史资料。里面介绍了许多秀才举人的故事,还有画卷,书籍试卷等。

嘉定孔庙不仅有传统的庙、学建制,还包括了始建于清初的书院共三个部分组成,这种建制为全国少见。

嘉定孔庙置康熙御书“万世师表”、雍正御书“生民未有”、乾隆御书“与天地参”,嘉庆御书“圣集大成”、道光御书“圣协时中”、咸丰御书“德齐帱载”、同治御书“圣神天纵”、光绪御书“斯文在兹”、宣统御书“中和位育”匾额。

1961年,嘉定县博物馆迁址于此。院内有龙柏、桧柏,榔榆、银杏、枫杨、桂花等百年以上古树近20棵,其中老寿星为元代所植桧柏。

孔庙与科举

孔庙是人们祭祀孔子的庙宇,嘉定孔庙始建于南宋嘉定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219年,至今已有近八百年的历史,是目前国内保留比较完好的县级孔庙建筑,享有“吴中第一”的美称。

历史上,孔庙与科举教育又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上海中国科举博物馆就设在嘉定孔庙内,是一家比较系统地研究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的专题博物馆。

中国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考试选拔官员的一项基本制度,它始创于隋代,确立于唐代,完备于宋代,兴盛于明、清两代,废止于清末,绵延存在了1300年之久,它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科举制度沿革:在中国原始社会实行的是禅让制,这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在商周时期主要是贵族世袭制。两汉时期主要实行“察举制”,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实行“九品中正制”。但是,由于察举的大权完全控制在豪门世族手中,品评人士只重门第,不问才行,从而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直到隋朝再次统一之后,统治者废除了豪门世族把持察举的特权,开始尝试由中央设科目,地方举人才,经过考试后入仕途的做法。隋炀帝即位后(大业元年605)正式设进士科,从而宣告了科举制度的

诞生。唐朝建立后,大部分继承了隋朝的各项政治体系,继续实行科举取士,并且将这一制度更加完善。

唐代武则天在公元702年首创了武举考试,考生来源一是由中央和地方学校经考试合格的生徒,一是由地方选送的未在校学习而自学有成就的乡贡。考试的内容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等。历史上武举一共进行过约五百次。相对于文科举,武科举不受重视。历朝的武举时而被废,时而恢复。而武举出身的,地位亦低于文科出身的进士。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武举废止。

唐代的科举考试科目比较繁多,主要集中在“进士”和“明经”两科。明经科以经学为主,主要靠背诵,相对比较容易,而进士科以文辞为主。所以进士科就成为了当时所有科目中最难考、影响最大、最受人尊重的一科。古时候有一句话称“五十少进士、三十老明经”,说的是五十岁考上进士还算是年轻的,而三十岁考上明经就算是老的了。白居易进士及第时27岁,因而留下过“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一直以来都有人认为,唐代进士科的繁荣也正是唐代诗歌、唐代散文鼎盛的一个重要原因,像我们熟悉的许多唐代著名诗人如王勃、陈子昂、王维、岑参等都曾经是进士出身。尤其是王维还在不到20岁时中了状元。

唐代进士及第是一种很高的荣誉,当时人们称之为“登龙门”。发榜之后,还有曲江会、杏园宴、雁塔提名等活动。据记载,唐代士人韦肇考中进士后,曾乘兴提名于大雁塔下,后人就把考中进士称为“雁塔提名”。

唐代取士,不仅要看考试成绩,而且还要有著名人士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一些大臣公卿的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得意之作,称为“投卷”。其中,向礼部投献的称为“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献的称为“行卷”。

赵匡胤建立北宋王朝后,为了选拔大批人才充实庞大的官僚机构,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起来,并且逐步确立了一套完备的规章制度。

宋代考场上的徇私舞弊的行为时有发生,为了防止这一现象,统治者便建立了入闱后的锁院制度,也就是,在考试期间,考官一旦进入考场就要和外界隔离,即使和家人也不能见面。

但是,这样依然不能防治考官徇私舞弊的问题。于是,弥封和誊录制度相继确立。弥封就是把考卷上考生的籍贯、姓名等密封起来,不让考官知道,又称为“糊名”。但是,弥封之后考官还可以认出笔迹,所以后来,考生的试卷要让专人用红色的笔另行誊录,这种誊录后的试卷也叫做“朱卷”,相对的,考生原来那份卷子就叫做“墨卷”。

锁院、弥封、誊录制度在宋代建立后,被以后各个朝代所沿用。

元代政权是以蒙古贵族为主体的,当时比较重武轻文,因而一度停止了科举考试。后来元仁宗下诏恢复科举考试。但是即使恢复了科举考试,也表现出非常明显的民族之间的不平等。在元朝人被分成了四等,分别是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科举考试程式也因人而异:蒙古、色目人考2场,汉人、南人考3场。在考试内容方面,对汉人、南人的要求也比蒙古人和色目人要严格得多。元代科举考试更加重视儒家经义,并且确立了科举考试从四书中出题,以朱熹的章句集注作为标准答案的基本考试模式。

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清已经十分完善,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八股文,它是明清两代用于科举考试的一种特殊文体。八股文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严格的规定,题目用《四书》《五经》中的原文,内容以程朱理学的注释为标准,结构上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故称为“八股文”。八股文一方面使应试文章更加标准化,使取士标准更为统一,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了束缚知识分子思想的一道枷锁,因此八股取士被人们普遍认为是科举制度最终走向衰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大小金榜,清代殿试之后要张榜公布进士的名次,这张榜就叫做金榜,分为大小两种,大金榜悬挂于长安门外昭告天下的,小金榜是进呈给皇帝御览的。我们经常说的金榜题名就是指小金榜。

历史是不断前进的,曾经处于世界前列的中国,到了明清时期,就一天天地落后了,特别是清朝中后期,封建制度腐朽落后的一面逐渐暴露,科举制度也渐渐成为束缚知识分子的一道枷锁。在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的影响下,光绪皇帝下诏进行了一系列包括废八股、办学校在内的变法维新。然而,这场维新运动仅仅维持了103天就被慈禧太后发动政变而化为泡影,维新措施大部分都被否定了,仅仅保留了京师大学堂,后来慈禧太后为了讨好侵略者,缓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不得不把她两年前视为大逆不道的新政重新加以实行。1901年,她下诏改革科举,不仅废除了八股文,还加入了西学的知识。然而,点滴的改良已经无法挽回清王朝的腐朽和败落,在当时“讲求实学”的舆论压力下,光绪三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905年,清政府颁布了停科举上谕,延续了整整1300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寿终正寝。

中国的科举制度在1300年的漫长岁月里,吸引了许多元邦近邻的读书人长途跋涉来到中国学习考试生活。唐代新罗人(韩国)崔致远的著作《桂苑笔耕》中记录了崔致远12岁到唐朝长安留学,17岁那年中进士及第。书中记载了他父亲在送别时对他的嘱咐:“你十年里不考取进士,就不要说是我的儿子,我也不承认有你这个儿子。”书中还记录了当时唐朝的风土人情。陕西省西安市兴庆公园内的“仲麻吕纪念碑”,它纪念的是日本人阿倍仲麻吕,他是日本奈良时代的遣唐留学生。19岁来中国长安学习,汉名“晁衡”。他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王维等人的好友。在唐任职,官至秘书监(相当于国立图书馆长)。据说他曾随日本遣唐使回国,被任命为代表唐朝回访日本的使臣。在归国途中遇到了海上风暴,他随破船漂至越南,又辗转跋涉回到长安,最后老死于中国。晁衡在中国生活了54年,他的活动在中日关系史上留下了动人的篇章。

中国的科举制度对东亚、东南亚部分国家的文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历史上,日本、韩国、朝鲜、越南等国家一度都曾仿效中国的科举制度实行类似的选官制度。十八世纪下半叶到十九世纪,西方各国也从中国的科举制度中得到启发,法国、英国、德国、美国等从中受益,找到了适合本国国情的文官考试制度。孙中山指出,西方的考试制度,都源于中国古代的科举取士制度,他认为,英美考试制度是从中国学过去的。我们相当熟悉的明代传教士利玛窦,在他的著作《中国札记》中曾经指出:中国的科举制度是文明的产物,这种不问门第,通过公平竞争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有可取之处,同时又批评科举制度过于注重伦理说教和诗文词藻,忽略了哲学、逻辑学和自然科学。

在科举制度漫长的1300年的时间里,产生过数百万的举人、近十一万进士,700多名状元。隋唐之后,几乎每一位知识分子都和科举制度有着不解之缘。不论是安邦治国的名臣;还是授业解惑的教育家;抑或是才华横溢的文学家、艺术家,有不少出身于举人、进士。其中不乏科举夺魁的状元。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各个领域,都不乏科举人士的身影。

科举考试发展到明清,已经形成了定制,即“三级考试制度”。先是地方一级童试,它包括了县试、府试、院试,然后是省一级的乡试,最后是中央一级的会试和殿试。一个童生从识字开始,要读若干年的四书五经及其他蒙学读本,先后经过地方上的县试、府试、院试后,被录取为“生员”,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秀才,秀才再经过岁试、科试,合格后参加每三年一次在省城举行的乡试,考中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具备了举人的资格方能

进京参加由礼部主持举行的会试,录取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员”,成为贡士之后都能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考进士,殿试只用来定出名次,能参加的贡士通常都能成为进士,不会再有落第的情况。取得进士身份,才算是整个考试过程的终点。

殿试后依成绩将进士分为三甲,一甲三人称“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为“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为“同进士出身”。一甲第一名称“状元”,如果乡试、会试、殿试均考取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俗称“连中三元”。一甲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鼎甲。殿试一甲三名立即授职,其余二三甲进士再经“朝考”,学习三年时候再授予官职。

在过去有四种人被认为是身家不清的,分别是“娼、优、皂、卒”,所谓娼就是妓女,优即戏子,皂是指在衙门当差的衙役,卒是指军队中的士兵,这四种人以及他们的后代是没有资

县试是童试第一阶段的考试,由各县的知县主持,考试一般分为四场或五场,每场一天,限当日交卷,这是第二场的试卷。院试是童试中最为关键的一场考试,考生凡经府试录取者即可参加院试,由各省学政分别到各地方就近主持考试,分正试和复试两场。院试是按照入学名额来录取学生的。读书人一旦考中秀才就身价百倍了,他可以享受很多待遇,比如可以免纳田粮,免出公差,免兵役、劳役,各衙门也要以礼相待,见了县官可以不用下跪磕头等。

乡试是省一级的考试,凡本省具有生员、贡生、监生资格的人都能参加乡试考举人。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考期在八月,分三场进行,每场考三天。

明清时期,乡试以四书五经为读本,以八股文的形式作为考试体裁。第一场考“四书“,第二场考“五经”,第三场考策问,策问的内容包括经史或时事政治,如针对军事、农业、礼制、刑法等提出问题,要求考生根据自己的意图阐发观点来进行议论,目的在于测试考生对某一问题结合社会实际的分析能力与政治见解。乡试录取率只有1%都不到,由此也可以想象当时科举考试的艰辛程度。

考中举人,就已经具备了做官的资格,解元是指举人的第一名。

中央一级的会试和殿试。会试和乡试一样,也是考三场,每场3天,会试发榜之日正值四月中旬,此时杏花盛开,所以称为“杏榜”,会试考中者叫“贡士”,有了贡士的资格就能参加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了。殿试的内容是时务策一道,一般垂问三四件国家大事,让考生作答。殿试的时间为一天,规定当天一律要交卷,一般是先由阅卷大臣帮助阅卷,并将前十名最佳者拟定名次进呈给皇帝钦定。明代状元赵秉忠,25岁就状元及第。殿试的题目是“问帝王之政与帝王之心”,赵秉忠在对答中,一方面指陈时弊,主张改革,一方面又对皇帝大加奉承,赞美之词随处可见,皇帝阅览之后十分赏识他,于是在卷首朱批“第一甲第一名”。

在殿试之后,还要在太和殿举行盛大的传胪盛典,状元、榜眼、探花还要跨马游街,让天下人一睹新科状元的风采。(所谓传胪,即是在读卷后的一日,由皇帝宣布登第进士名次的隆重典礼。)

状元、榜眼、探花在殿试之后可以直接授官,其余的进士还要经过朝考以后择优录取为翰林、各部院的主事以及知县等官职,这张就是朝考的试卷。

殿试的书写也有一定的格式要求,并且强调书法,要求字体黑、大、光、圆,即字体方正、笔画光园、墨色乌黑,当时称为“馆阁体”。

殿试的评语分为五种,分别是圈、尖、点、直、叉。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清代一至九品文官朝服上补子的图案,明清时期,文官胸前的补子是区别官位的标志,文官用飞禽(鹤、锦鸡、孔雀、雁、白鹇、鹭鸶、鸂鶒、鹌鹑、练雀),武官用走兽(麒麟,狮,虎,豹,熊,彪,犀牛,海马)。

篇二:上海南翔古镇介绍

上海南翔古镇介绍

南翔老街以整洁闻名全国。从老街出来,可去看国内鲜见的两座五代砖塔。镇上的古猗园是上海最古老的江南名园。

景点信息

地址:位于上海市西北郊嘉定区南翔镇

门票:古猗园 12元 云翔寺 8元

开放时间:8:00 - 17:00

交通:

公交车:

直达南翔的公交路线

交通11号线(江苏路站-南翔站)

562路(静安寺-众仁路-古猗园)

517路(新客站-众仁路-古猗园)

822路(晋元路-众仁路-古猗园)

北嘉线(上海北区汽车站-众仁路-古猗园-南翔-嘉定)

虎南线(虎林路-众仁路-古猗园-南翔)

上嘉线(上海南站-南翔-嘉定客运中心)

翔华线(古猗园-华漕)

翔安线(古猗园-黄渡-安亭)

沪唐线(上海火车站-古猗园-南翔)

景区相关设施:景区内停车场、厕所等服务设施齐全。

周边景区:嘉定孔庙、嘉定法华塔、汇龙潭、上海中国科举博物馆、美国梦幻乐园、

南翔古镇地图

景点相关资料

南翔镇位于上海市嘉定区。是上海市四大历史名镇之一,历史上曾有"小小南翔赛苏城"之美誉,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物古迹众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南翔双塔

位于上海市嘉定区南翔镇大街,是上海古塔中的老寿星,也是我国砖塔中的珍品,建于五代至北宋初年,原建在白鹤南翔寺山门内两侧。相传南朝梁天监年间(502一519),有农民坌地得一石,常有两鹤飞来仁立石上,有借人募化建寺,寺成后鹤南飞而不复返,故名南翔寺.镇也由此得名。南宋绍定年间(1228-1233)改名云翔寺。

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一场大火将古寺烧的荡然无存,惟独砖塔劫后余生,为南翔古镇最古老的地面文物。200多年来,古塔历经沧桑,已是岌岌可危。1982年根据古塔尚存的构件和痕迹,以及地下清理的点滴实物,参考大量文献资料,终于构画出古塔复原方案。现新生的双塔,七级八面,高11米,全部砖制构件外观模仿江南木结构楼阁式宝塔。塔上火焰形的壶门,简朴的直棂窗,精巧的斗拱,细腻的栏板和秀挺的塔刹,表现了典型的唐宋建筑风格。它的修复体现了上海人民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热情和智慧。

双塔是全国仅存的一对年代最悠久的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为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史、宗教史、地方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古猗园

古猗园,上海五大古典园林之一,位于嘉定区南翔镇上,风格与苏州的拙政园比较接近。是江南古典园林的奇葩。它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早先为私家宅院,由擅长竹刻、书画、叠石的朱稚征设计布置。因园内广植绿竹,园名取自《诗经》“绿竹猗猗”句,故名“猗园”。此后,几经周折,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为叶锦购得,大规模的重修和改建之后,取其由前朝园林沿袭之意,更名“古猗园”,沿用至今。 古猗园中,有千年经幢,百年厅堂之说,这是唐代尊胜陀罗尼经幢,建于1867年,上刻有陀罗尼经文以及四大天王佛像。古猗园中的石舫,称为“不系舟”,“不系”有两层意思,一是它作为石舫,不用绳系揽,二是建园者借此寄托自己摆脱宦海,求得自由的愿望。位于南翔镇中心,还有一对云翔寺砖塔,距今已经有1400余年的历史了,它是嘉定、也是上海市现存的最古老的宝塔之一,“双塔晴霞”,曾是著名的“南翔八景”之一。

古猗园,建于明代嘉靖年间(

公元1522~1566),原名猗园,取“绿竹猗猗”之意而名。由明代嘉定竹刻家朱三松精心设计,以“十亩之园”的规模,遍植绿竹,内筑亭、台、楼、阁、榭、立柱、椽子、长廊上无不刻着千姿百态竹景,生动典雅。清乾隆11年(公元1746年),拓充重葺,此时更名古猗园。

如今,古猗园几经扩建,面积达146亩。全园按不同景观划分为逸野堂、戏鹅池、松鹤园、青清园、鸳鸯湖、南翔壁6个景区,各具独到精巧的艺术构思,散发着古猗园特有的古朴、素雅、清淡、洗练的气质。园中保存的唐代经幢、宋代普同塔,引人探古问胜。园中因“8·13”事变,当地爱国人士重修补阙亭,独缺一角,以志国耻的“缺角亭”,象征着我国反帝民族之魂。

古猗园,以猗猗绿竹、幽静曲水。典雅的明代建筑、韵味隽永的楹联诗词及优美的花石小路等五大特色闻名于世。

文明悠久传千载,沿革兴衰古猗园,这座集江南苏杭园林特色为一园的明代古园,为上海这颗明珠镶上了绿宝石,发出熠熠光彩。

景点图片

古猗园,上海最古老的江南名园。

南翔双塔

古猗园风光

篇三:上海二日游推荐路线

上海二日游

上海十条旅游专线

01、旅游一号A线:

线路:上海体育场、漕河泾(光大会展中心)、桂林公园(2元)、静安新城、七宝、九亭(4元)、泗泾、砖桥、洞泾(6元)、松江招商市场、方塔公园(8元)。

运营时间:7:45-17:30(每35分钟一班)

总里程39千米,全程运行时间:60分钟

旅游票价:30元(往返车票,方塔、醉白池门票)

02、旅游一号B线:

线路: 上海体育场、漕河泾、桂林公园(2元)、七宝、九亭(4元)、泗泾、砖桥(6元)、佘山、佘山锦江漂流世界(6-8月)、佘山国家森林公园、佘山滑索道(8元)

运营时间:7:15-17:00(每35分钟一班)

总里程39千米,全程运行时间:60分钟

旅游票价:81元(往返车票,佘山国家森林公园门票)

03、旅游二号线:

线路:上海体育场、打浦桥、十六铺(2元)、花木、北蔡、御桥花园(4元)、康桥开发区、周浦(6元)、下沙、茜琦世界水上乐园(门票成人28元、儿童15元)、航头(8元)、新场(10元)、三灶休闲度假区(上海野生动物园、中华民族大观园、明晨赛车场,12元)、南汇(14元)。

运营时间:6:30-19:15(每15分钟一班)

总里程50千米,全程运行时间:90分钟

旅游票价:95元(往返车票,野生动物园门票)

04、旅游三号线:

线路:上海体育场、徐家汇、打浦桥、人民广场重庆北路、陆家嘴中心绿地、东方明珠、滨江大道、金茂大厦、证券大厦、五牛城、德平路、居家桥路、高庙、金桥出口加工区(杉达大学)、张江高科技园区(水晶城)、孙桥现代农业园区、华夏文化公园(吴昌硕纪念馆)、华夏旅游城(川沙镇)、三甲港海滨(6-8月)

运营时间:7:00-17:30(每30分钟一班)

总里程42千米,全程运行时间:120分钟

票价:52元(单程车票,东方明珠或金茂大厦50元观光票);

33元(往返车票,孙桥现代农业园区门票)

05、旅游四号线:

线路:上海体育场、上海动物园(2元)、卫家角、徐泾马场(4元)、方家窑、赵巷(6元)、青浦曲水园(10元)、朱家角(12元)、水上运动场、报国寺(14元)、福克俱乐部、大观园(16元)。

运营时间:7:30-15:00(每30分钟一班)

总里程65千米,全程运行时间:120分钟

旅游票价:39元(单程车票,上海动物园门票)

33元(单程车票,朱家角门票)

70元(往返车票,大观园门票)

06、旅游五号线:

上海段线路:上海体育场、人民广场重庆北路(2元)、江湾镇(4元)、吴淞码头、水产路(6元)、金富门酒店、宝山宾馆、东林路、宝林路、宝杨路码头(8元)

崇明段线路:南门码头、崇明学宫、寒山寺、建设镇、东平森林公园(4元)

运营时间:6:30-17:00(每15分钟一班)

总里程50千米,运行时间:上海段60分钟,崇明段30分钟

旅游票价:76元(往返车、船票,崇明东平森林公园门票)

07、旅游六号A线:

线路:上海体育场、长风公园(2元)、陶瓷艺术中心、真如镇、上海西站(4元)、同济大学沪西校区、桃浦新村、南翔古漪园、东方巴黎高尔夫俱乐部(6元)、马陆(8元)、温宿路、汇龙潭(嘉定孔庙、法华塔、秋霞圃)、新成路、汽车活动中心(10元)。 运营时间:6:30-17:00(每35分钟一班)

总里程41千米,全程运行时间:75分钟

旅游票价:36元(往返车票,古漪园门票及午餐一份)

80元(单程车票,大洋海底世界套票、景点门票)

08、旅游六号B线:

线路:上海体育场、长风公园(2元)、陶瓷艺术中心、轻纺市场、锦田庄园(4元)、都市庄园(皇府俱乐部)、美国梦幻乐园(6元)、美丽华度假村、安亭大众华亭宾馆(8元)。 运营时间:6:30-17:20(每30分钟一班)

总里程34千米,全程运行时间:60分钟

09、旅游八号线:

线路:上海体育场、人民广场重庆北路、外滩、溧阳路、邮电新村、和平公园、新华医院、杨浦公园、共青森林公园。(单一票价3元)

运营时间:每天6:30-19:00(每30分钟一班)

旅游票价: 17元(双程车票,共青森林公园门票)

10、旅游十号线:

上海体育场、徐家汇商业城、陕西南路、思南路、人民广场、武昌路、海宁路、虹口足球场(上行)鲁迅公园(下行)、玉田路(上行)上农新村(下行)、曲阳路(上行)、曲阳商务中心。(单一票价3元)

运营时间:每天6:30-19:00(每15分钟一班)

旅游票价:32元(双程车票,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鲁迅纪念馆联票)

45元(单程车票,上海大剧院、博物馆、美术馆联票)

人们常说,要看两千年的文明到西安,看五百年的文明到北京,看一百年的文明那就去上海。上海是公认的中国近代史的缩影。

在这里推荐给大家一个二日游路线,在此条路线中,推荐您住在外滩附近,白天遥望上海建筑雄姿和两岸的壮丽景观,晚上可以观外滩灯火。

●第一天:外滩 → 陆家嘴金融区

(本图片由同程网网友梦中醒来提供) 【外滩】 票价:免费。

由北向南走过外白渡桥,下桥往南走,依次游览外滩情人墙,黄浦公园,人民英雄纪念塔、陈毅广场。参观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漫步外滩大道,驻足江边,眺望黄浦江对岸的上海东方明珠,金茂大厦等建筑,感受上海早晨的忙碌气息。

乘坐地铁2号线到陆家嘴站。

【上海东方明珠】

(本图片由同程网网友花公子提供)

票价:第二个球(263米观光厅):100元/人,三球联票 150元/人,二球联票 135元/人,历史陈列馆35元/人。

风和日丽时,在上海东方明珠塔上举目远望,外滩的万国建筑博览群,南浦大桥,杨浦大桥全部尽收眼底。

【金茂大厦】

票价:88元,同程价70元。

登高远眺,大上海的景观尽收眼底,浦江两岸高楼林立,黄浦江上百舸争流,您可亲身体验“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

【正大广场】

票价:广场免费。

这是大型国际化都会购物中心,另外有上海最大的电子休闲互联网及游戏中心,10屏电影院和400座的三维立体电影院及各种展厅、主题餐厅等。

●第二天:人民广场→ 南京路步行街 → 新天地

(本图片由同程网网友老羊羊提供) 【人民广场】

票价:广场免费,美术馆20元,城市规划展览馆30元。

在人民广场上进行一场艺术之旅:上海博物馆、美术馆、城市规划展览馆。如果逛累了,不妨在咖啡馆里小坐片刻,感受旅游的心旷神怡。此外,人民广场也是购物中心聚集的地方。 在广场那里乘地铁一号线(莘庄方向)到黄陂南路站下。两地距离并不是很远,也可以步行过去,一路上可以欣赏上海都市的现代风情。

【南京路步行街】

票价:免费

上海最热闹最繁华的商业大街。走在这1200多米的步行街上,时时体会到一种莫大的快乐,彩色的铺路砖石、统一的路心售货亭、两边各类时尚流行商店、熙熙攘攘的人群、可爱的观光小火车,以及设计别致的城市雕塑……这些都构成了上海的现代都市风景。

【上海新天地、石库门】

(本图片由同程网网友理中提供)

票价:免费。

细细品味石库门老房子里奢华炫目的时尚潮流。石库门建筑群的外表保留了当年的砖墙、屋瓦。置身于此,仿佛时光倒流。但是建筑内部,则按照现代都市人的生活方式、情感世界度身定做,成为国际画廊、时装店、主题餐馆、咖啡酒吧。

首先建议不要开车,路上车很多,外滩附近停车场非常少,都是繁华地段。把车放在酒店,坐地铁出去玩最方便,著名经典都能地铁直达。

住宿:全季酒店上海静安寺中心店(上海市静安区万航渡路105号,万航渡路北京西路路口) 电话:021-61907577,地铁2号线静安寺站,1号出口右转向前500m即到;复式房,很棒。过年去200,现在不知道,你查一下,是汉庭旗下品牌。要贵,隔壁就是汉庭的海友客栈,转个弯就是汉庭的静安寺二店。这个地方离地铁近,而且吃饭很方便。

周六:东方明珠:地铁2号线静安寺~陆家嘴,1号出口出站,马路对面到东方明珠;三球联票 180元/位;玩完出来向西,经外滩观光隧道(50元)至外滩陈毅广场的北侧。步行玩外滩。沿外滩一直走到人民路,穿过古城公园到豫园,豫园南出口就是城隍庙的九曲桥了。晚上逛城隍庙,吃南翔小笼。逛完到河南中路10号线豫园地铁站,在人民广场换乘2号地铁回宾馆。

周日:地铁2号线到人民广场站,出站新世纪城6楼上海杜莎夫人蜡像馆,很棒,大陆仅此一家;出来逛南京西路~南京东路。从南京东路地铁站2号线回宾馆。

经典的景点就这些。

晚上有精力可以去吴江路美食街吃小吃,地铁2号线南京西路站,一号口和四号口是吴江路的最尾端,二号口出来是吴江路的当中。

篇四:孔庙讲解整理版

讲解词

欢迎大家参观嘉定孔庙。

孔庙是人们祭祀孔子的庙宇,嘉定孔庙始建于南宋嘉定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219年,至今已有近八百年的历史,是目前国内保留比较完好的县级孔庙建筑,享有“吴中第一”的美称。

孔庙又叫“庙学、学宫”,古代地方府、州、县的学校都设在孔庙内,嘉定孔庙在古代也是嘉定县学的所在地。走近孔庙,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三座高耸挺立的牌坊,中间的是建于明晚期的“仰高”坊,“仰高”二字出自《论语》“仰之弥高”,意思是赞扬孔子的学问博大精深,两边“兴贤”、“育才”两座牌坊分别始建于南宋年间和元朝,表示孔庙办学的目的是为了培育人才、并且选拔有才能的人。

孔庙的第一道门叫做棂星门,棂星是古代天文学上的文星之一,用它来命名,表示天下文人学士集学与此。棂星中门上端有一元代的“鱼龙石刻”,比喻读书人如果能考中秀才进孔庙读书,犹如鲤鱼跳龙门,身价十倍。

走进棂星门,我们看到的这个呈半圆形的水池叫做泮池,泮,即半水的意思。在古代,天子之学叫辟雍,四周环水,诸侯之学叫泮宫,只能开凿这样一个半圆形的水池,来以示区分。

在泮池之上驾有三座石拱桥,在中国古代,封建等级制度是十分严格的,当时孔庙的中门和泮池的中桥只有官员才能通行,进孔庙拜祭孔子或进学读书的秀才们只能走边门和边桥,当然如果你考中状元就也可以走中门和中桥,因为我们嘉定曾经在清代的时候出过三位状元,他们在衣锦还乡之后都是通过中门和中桥进入孔庙拜祭孔子的,所以这座中桥又被当时的老百姓称为“状元桥”。

孔庙的第二道门叫做“大成门”。“大成”的来历是古代另一位著名思想家孟子曾经称赞“孔子之谓及大成”,意思指孔子的学说集中了古代文人的思想智慧,并且达到了至高的境界。大成门左右共昂首伏着7只赑屃,传说龙生九子各有不同,赑屃是他第七个儿子,而且它擅长负重又好文,所以经常用它来驼碑,这些石碑上的文字主要记载了元、明、清三代修建孔庙以及县学和祭孔活动的情况。

过了大成门,中间一条笔直的甬道通向主体建筑——大成殿。大成殿始建于南宋年间,其后多次修缮重建,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清光绪初年重建的。大成殿东西各有十二间房间,称为“东庑”、“西庑”,原先用于供奉先贤排位。

历史上,孔庙与科举教育又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上海中国科举博物馆就设在嘉定孔庙内,是一家比较系统地研究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的专题博物馆。下面就请大家跟我一起参观中国科举博物馆的各陈列展室。

中国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考试选拔官员的一项基本制度,它始创于隋代,确立于唐代,完备于宋代,兴盛于明、清两代,废止于清末,绵延存在了1300年之久,它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参观第一部分科举制度沿革。

我们先来看一下这张“中国古代主要选官制度简表”,在中国原始社会实行的是禅让制,这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说白了,就是不把这个帝王的位置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大家公认的圣贤。在商周时期主要是贵族世袭制。两汉时期主要实行“察举制”,就是郡县长官定期听取地方乡绅的意见,考察辖区内的人才,举荐给中央去做官。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实行“九品中正制”,就是中央派官员到各地听取乡里的意见,考察当地才子的家世才德,并且将其分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

下中、下下),以此作为吏部授官的依据。但是,由于察举的大权完全控制在豪门世族手中,品评人士只重门第,不问才行,从而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直到隋朝再次统一之后,统治者废除了豪门世族把持察举的特权,开始尝试由中央设科目,地方举人才,经过考试后入仕途的做法。

这位就是隋炀帝,他在即位后(大业元年605)正式设进士科,从而宣告了科举制度的诞生。

唐朝建立后,大部分继承了隋朝的各项政治体系,继续实行科举取士,并且将这一制度更加完善。

在这里摆放的一个是文官俑一个是武官俑。唐代武则天在公元702年首创了武举考试,考生来源一是由中央和地方学校经考试合格的生徒,一是由地方选送的未在校学习而自学有成就的乡贡。考试的内容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等,这些就是武举考试时使用的兵器。历史上武举一共进行过约五百次。相对于文科举,武科举较为不受重视。历朝的武举时而被废,时而恢复。而武举出身的,地位亦低于文科出身的进士。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武举废止。

唐代的科举考试科目比较繁多,主要集中在“进士”和“明经”两科。明经科以经学为主,主要靠背诵,相对比较容易,而进士科以文辞为主。所以进士科就成为了当时所有科目中最难考、影响最大、最受人尊重的一科。古时候有一句话称“五十少进士、三十老明经”,说的是五十岁考上进士还算是年轻的,而三十岁考上明经就算是老的了。白居易进士及第时27岁,因而留下过“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一直以来都有人认为,唐代进士科的繁荣也正是唐代诗歌、唐代散文鼎盛的一个重要原因,像我们熟悉的许多唐代著名诗人如王勃、陈子昂、王维、岑参等都曾经是进士出身。尤其是王维还在不到20岁时中了状元。

唐代进士及第是一种很高的荣誉,当时人们称之为“登龙门”。发榜之后,还有曲江会、杏园宴、雁塔提名等活动。据记载,唐代士人韦肇考中进士后,曾乘兴提名于大雁塔下,后人就把考中进士称为“雁塔提名”。这是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的慈恩寺全景,雁塔提名就在寺内的大雁塔下。

唐代取士,不仅要看考试成绩,而且还要有著名人士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一些大臣公卿的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得意之作,称为“投卷”。其中,向礼部投献的称为“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献的称为“行卷”。这是白居易写给时任给事中陈京的行卷信。

赵匡胤建立北宋王朝后,为了选拔大批人才充实庞大的官僚机构,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起来,并且逐步确立了一套完备的规章制度。

这是“考官入闱”图,闱就是科举考试中的考场,宋代考场上的徇私舞弊的行为时有发生,为了防止这一现象,统治者便建立了入闱后的锁院制度,也就是,在考试期间,考官一旦进入考场就要和外界隔离,即使和家人也不能见面。

但是,这样依然不能防治考官徇私舞弊的问题。于是,弥封和誊录制度相继确立。这里有三张试卷,分别是弥封后的试卷,朱卷、墨卷。

弥封就是把考卷上考生的籍贯、姓名等密封起来,不让考官知道,又称为“糊名”。 但是,弥封之后考官还可以认出笔迹,所以后来,考生的试卷要让专人用红色的笔另行誊录,这种誊录后的试卷也叫做“朱卷”,相对的,考生原来那份卷子就叫做“墨卷”。

锁院、弥封、誊录制度在宋代建立后,被以后各个朝代所沿用。

元代政权是以蒙古贵族为主体的,当时比较重武轻文,因而一度停止了科举考试。这是元仁宗下诏恢复科举考试的诏书。但是即使恢复了科举考试,也表现出非常明显的民族之间的不平等。在元朝人被分成了四等,分别是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色目人:来自西域及中国西北各族;汉人:灭金以后归服的人,包括契丹、女真、高丽等族;南人:灭宋

以后最后归服的人,即南宋遗民),元代的科举考试程式也因人而异,蒙古、色目人考2场,汉人、南人考3场。在考试内容方面,对汉人、南人的要求也比蒙古人和色目人要严格得多。

这是《四书五经》,元代科举考试更加重视儒家经义,并且确立了科举考试从四书中出题,以朱熹的章句集注作为标准答案的基本考试模式。

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清已经十分完善,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八股文,它是明清两代用于科举考试的一种特殊文体,这是清康熙十二年癸丑科状元韩菼所作的八股文。八股文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严格的规定,题目用《四书》《五经》中的原文,内容以程朱理学的注释为标准,结构上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故称为“八股文”。八股文一方面使应试文章更加标准化,使取士标准更为统一,也是为了方便考官大量地阅卷,另一方面其对文章的格式字数等都做了非常严格的限制(清顺治时要求550字,康熙时要求650字,乾隆以后一律以700字为准),所以逐渐演变成为了束缚知识分子思想的一道枷锁,因此八股取士被人们普遍认为是科举制度最终走向衰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大小金榜,清代殿试之后要张榜公布进士的名次,这张榜就叫做金榜,分为大小两种,上面这张就是大金榜,它是悬挂于长安门外昭告天下的,下面这张就是小金榜,是进呈给皇帝御览的,我们经常说的金榜题名就是指小金榜。这一份大小金榜揭示的是1904年,也就是科举考试最后一科的中榜者名单。

历史是不断前进的,曾经处于世界前列的中国,到了明清时期,就一天天地落后了,特别是清朝中后期,封建制度腐朽落后的一面逐渐暴露,科举制度也渐渐成为束缚知识分子的一道枷锁。

这本《公车上书记》记录了1895年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康有为和各省举人听闻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后,都义愤填膺,大家公推康有为起草上皇帝书,要求拒签和约、变法图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公车上书。那为什么叫公车上书呢?在汉代,是以公家的马车送应举之人上京会试的,后来就用“公车”作为进京考试的举人的代称。

在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的影响下,光绪皇帝下诏进行了一系列包括废八股、办学校在内的变法维新。然而,这场维新运动仅仅维持了103天就被慈禧太后发动政变而化为泡影,维新措施大部分都被否定了,仅仅保留了京师大学堂,

后来慈禧太后为了讨好侵略者,缓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不得不把她两年前视为大逆不道的新政重新加以实行。1901年,她下诏改革科举,不仅废除了八股文,还加入了西学的知识。这三幅是改革后第二年,也就是光绪二十八年江南乡试的试题,第一场考中国政治史事论五篇,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第三场仍然没有放弃用《四书》、《五经》来出题,但明确规定了不准用八股文程式来作文。这是1901年慈禧太后关于开经济科考试的懿旨。

然而,点滴的改良已经无法挽回清王朝的腐朽和败落,在当时“讲求实学”的舆论压力下,光绪三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905年,清政府颁布了停科举上谕,延续了整整1300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寿终正寝。

中国的科举制度在1300年的漫长岁月里,吸引了许多元邦近邻的读书人长途跋涉来到中国学习考试生活。(这是当时外国学生来中国学习的路线图)

这是唐代新罗人崔致远的著作《桂苑笔耕》。新罗,也就是今天的韩国。崔致远12岁到唐朝长安留学,17岁那年中进士及第。书中记载了他父亲在送别时对他的嘱咐:“你十年里不考取进士,就不要说是我的儿子,我也不承认有你这个儿子。”书中还记录了当时唐朝的风土人情。

这是在陕西省西安市兴庆公园内的“仲麻吕纪念碑”,它纪念的是日本人阿倍仲麻吕,他是日本奈良时代的遣唐留学生。19岁来中国长安学习,汉名“晁衡”。他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王维等人的好友。在唐任职,官至秘书监(相当于国立图书馆长)。据说他曾随日本遣唐使回国,被任命为代表唐朝回访日本的使臣。在归国途中遇到了海上风暴,他随破船漂至越南,又辗转跋涉回到长安,最后老死于中国。晁衡在中国生活了54年,他的活动在中日关系史上留下了动人的篇章。

中国的科举制度对东亚、东南亚部分国家的文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历史上,日本、韩国、朝鲜、越南等国家一度都曾仿效中国的科举制度实行类似的选官制度。十八世纪下半叶到十九世纪,西方各国也从中国的科举制度中得到启发,法国、英国、德国、美国等从中受益,找到了适合本国国情的文官考试制度。

这是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写的《科举》一书,书中介绍说公元七到八世纪之际,日本引进中国的律令制度,实行与唐制基本相同的贡举制度。

这是“朝鲜科甲图”,当时的朝鲜吸收了中国科举考试中的部分内容,根据自己的国情,建立了适合自己的科举制度——“读书三品科”,也设有状元、进士,状元同样有跨马游街的荣耀。

这是位于越南河内文庙国子监内的进士题名碑林,共刻有82科进士的名录,全部用汉字书写。

这是“孙中山语录”,他指出,西方的考试制度,都源于中国古代的科举取士制度,他认为,英美考试制度是从中国学过去的。

这些是明清时期,在中国的一些国外传教士在自己的日记、文章中提到了中国的科举制度,有些记载得相当详细。

其中就有我们相当熟悉的明代传教士利玛窦,在他的著作《中国札记》中曾经指出:中国的科举制度是文明的产物,这种不问门第,通过公平竞争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有可取之处,同时又批评科举制度过于注重伦理说教和诗文词藻,忽略了哲学、逻辑学和自然科学。

现在我们进入了孔庙的主体建筑——大成殿,在这里陈列的是《科举与儒学》的内容。大成殿是祭祀孔子的正殿,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为什么在各地都有孔庙呢?其实,在孔子死后的第二年,鲁国的国君鲁哀公下诏将孔子的故宅改建为庙,用以祭祀。因此山东曲阜的孔庙是我国最早也是最大的孔庙建筑群。汉代之后,历代帝王都提倡尊孔崇儒,孔子的地位日益提高。到唐朝贞观四年(630年),唐太宗昭告天下,要求各州县普建孔庙来祭祀孔子。所以唐代以后,上至京城,下至各个州县,分别有孔庙建筑群相继建立,随着历代帝王的不断提倡,规模越来越大,清代末期全国还保存有1600余座孔庙。全国现存孔庙(文庙)仅300座。

大家可以看到,我们供奉的这座孔子像,头戴十二冕旒,身穿十二章服,手执镇圭,这身行头是古代帝王参加最隆重的祭祀典礼时穿的衣服。为什么孔子能有这样的打扮呢?因为从汉代开始帝王就纷纷为孔子追加谥号,而唐玄宗李隆基更是追封他为文宣王,这个王不是指诸侯的那种王,而是帝王的王,而且自唐代以后各地纷纷建立孔庙,因为孔子被封王原因,孔庙内的塑像就被塑造成帝王的装扮,明代又改设牌位,类似于前方的“至圣先师孔子神位”。

孔子像之前的是一些在祭祀孔子时使用的乐器和礼器。在古代嘉定,每年农历的2月和8月,就会在大成殿前的月台上举行祭祀孔子的仪式。这些礼乐器分别有什么作用呢?

柷(zhu三声):古代打击乐器,形如方形木箱,上宽下窄,用椎(木棒)撞其内壁发声,敲三下,表示乐曲即将起始。

磬(qing四声):謦的历史非常悠久,在远古母系氏族社会,人们以渔猎为生,劳动之

后敲击着石头,装扮成各种野兽的形象跳舞娱乐。这种敲击的石头就被逐渐演变为后来的打击乐器謦。特磬是皇帝祭祀天地和祖先时演奏的乐器;编磬是若干个磬编成一组,挂在木架上演奏,主要用于宫廷音乐。

敔(yu三声):形如伏虎,奏乐将终,击敔使演奏停止。背上有二十七龃龉,另置籈(竹做的木棒)。演奏时,持籈击三下虎头,在龃龉上横刮,刮三次,作为乐曲的终结。

麾(hui一声):同“挥”,指古代将帅的旗帐。

旌(jīng):指挥旗。

请大家抬头看,这些是明代人根据孔子一生的主要经历描绘的《孔子圣迹图》的一部分。部分。《孔子圣迹图》是一部反映孔子生平事迹的连环图画,也是我国历史上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最早一部连环画。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孔子圣迹图”始于明代,共36图,以后又有明万历年间刻本112幅。

四块匾额,是清代的四位皇帝为赞扬孔子的思想成就而为其题写的,康熙:万世师表,雍正:生民未有,光绪:斯文在兹,嘉庆:圣极大成。

孔子一生门下有弟子三千余人,而其中精通五经的弟子有七十二人,这就是七十二位门生的塑像,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孔庙外面,将三座牌坊连成一体的石栏上就有七十二座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小狮子,代表的就是孔子这七十二位得意的门生。

下面我们继续参观《科举与社会文明》。

在科举制度漫长的1300年的时间里,产生过数百万的举人、近十一万进士,700多名状元。隋唐之后,几乎每一位知识分子都和科举制度有着不解之缘。不论是安邦治国的名臣;还是授业解惑的教育家;抑或是才华横溢的文学家、艺术家,有不少出身于举人、进士。其中不乏科举夺魁的状元。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各个领域,都不乏科举人士的身影。

这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他们中除了苏洵外,其他七人都是科举出身。

韩愈和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同样都是进士出身,并称“韩柳”。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曾被视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典范之作。

这是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

这是北宋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他在宋神宗的支持下,推行了“王安石变法”。 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中国最伟大改革家”。

这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苏辙兄弟二人同科高中进士。苏轼、苏辙和他们的父亲苏洵合称“三苏”,这是位于四川眉县的三苏祠。

这是北宋散文家曾巩,《元丰类稿》是他的作品。39岁的他才考取了进士,踏上了仕途。曾巩在政治舞台上的表现并不算是很出色,他的更大贡献在于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

这是唐代的武科状元郭子仪,他以武举起家,一生经历了唐代七朝,平定了安史之乱,曾封汾阳王。

这是唐代状元柳公权,他独创了“柳体”书法。这是他的代表作《玄秘塔牌》的拓片,这块碑现存于西安碑林。

这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他是北宋的进士,曾经官拜参知政事,推行“庆历新政”,他的《岳阳楼记》脍炙人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这是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文天祥,他是南宋的状元,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人称“状元宰相”。元兵南侵后,他组织义军奋起反击,兵败被俘后,他写下了《过零丁洋》一诗,拒绝元朝的劝降,最后两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至今仍为后世所传颂。这是他在被捕后呆过的在北京的土牢院,但他在牢中仍然坚守民族气节,写下了《正气歌》、《指

篇五:嘉定历史背景资料

本周末和苏征又去了一趟嘉定,寻访了一些老城特色的景点,详细了解了一些当地特有的景观元素。针对我们菊园项目的景观设计及售楼处的室内设计风格有一些参考建议。

? 针对菊园项目在景观设计方面(售楼处的室内空间设计亦可有所参考)建议可以融入一

些嘉定历史文脉的元素,便于贴近本地客户的情感诉求,以及项目的整体形象推广和包装。

? 嘉定古镇规划中水系是很重要的元素,通过十字交叉的横沥河与练祁河形成老城特有的

地理文脉。而我们菊园项目亦有水系围绕,这点是可以做联想包装的。

? 通过寻访当地特色景点和了解相关资料,粗略归纳了几个嘉定特色的景观元素:弹硌路、

石桥和竹林。(具体还须深入考察和了解),建议我们景观方案设计时可以考虑将这些带有嘉定当地文化符号的元素融入进来。

? 坐落在老城州桥景区的嘉定宾馆在大堂空间设计方面,体现中国古典元素的同时,又不

失风格的现代感。可作为菊园项目售楼处室内设计风格的参考之一。

具体内容请阅附件PPT!

一、概 述

春秋战国之前,长江口形成古海岸,练祁河畔(现西门老街一带)已有人类活动,至梁天监(502—519年)形成聚落。唐代嘉定古镇因练祁河得名,称练祁市。南宋嘉定十年(1218年)设县治,依年号命名“嘉定”至今。嘉定镇是嘉定区商业、文化、旅游中心,全镇面积

4.17平方公里。2000年9月,嘉定镇撤镇建街道。

嘉定镇于1991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列为上海市四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素以人文荟萃闻名,向有“教化嘉定”美誉。境内历史名胜和人文景观众多,其中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间的嘉定孔庙保存完好,素有“吴中第一”之称。古镇区内,南北向的横沥河与东西向的练祁河交叉于镇中心,与“环”形的护城河,形成江南古镇中独有的“十字加环”水系格局与城市肌理,是典型的江南水乡。

进入新千年以来,嘉定镇加大了古镇区的保护力度,政府累计投入数亿元对古园、古庙、古塔、古桥、古街、古城墙等文物古迹实施了保护性改造建设和修缮。同时,政府还积极培育和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节庆品牌,连续举办三届的孔子文化节现已成为上海旅游节庆活动的一大特色。2008年10月,古镇嘉定被国家建设部认定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09年,嘉定州桥历史风貌区顺利通过国家旅游局验收,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

如今的嘉定镇,已成为展现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具有江南水乡特征、具备现代服务功能、特色鲜明的著名文化休闲旅游胜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二、名胜古迹

嘉定镇,名胜古迹众多,历史文化内涵极为丰富。镇区内现有上海市级文保单位3处,区级文保单位24处。

1、嘉定孔庙。

嘉定孔庙位于嘉定南大街183号,始建于嘉定建县后的第二年(1219年),有“吴中第一”之美誉。近800年来,占地约1.13公顷的嘉定孔庙经历数十次维修,较为完整地保存下来。孔庙外“兴贤”、“育才”和“仰高”三座牌坊巍然耸立,孔庙内棂星门、大成门、泮池、大成殿、明伦堂一应俱全。1962年,嘉定孔庙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如今,这里又是上海中国科举博物馆所在地。作为江南地区保存较好的县学建筑,其宏伟的规模气势足以称甲江南。

2、法华塔。

始建于宋代开禧年间的法华塔,俗称金沙塔,座落于嘉定镇州桥南堍练祁河旁,始建于

南宋开禧年间(1205—1207年),八百年间几经毁损、维修、重建。1995年12月,法华塔再次修茸,恢复了古塔“铃铎响诸天”的风采。2004年,法华塔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法华塔是嘉定州桥老街历史风貌保护区的标志性建筑,与练祁河的潺潺河水、老街民居相映成趣,构成了嘉定州桥一景:“金沙夕照”。

3、秋霞圃。

秋霞圃位于嘉定镇东大街314号,名列上海五大古典园林之首,是上海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江南古典园林,至今已有500八年历史。秋霞圃是由明朝中期的龚氏、沈氏、金氏私家花园与邑庙合并而成,总占地约3.13公顷,有20多个景点。置身园内如入世外桃源,幽池清洌、古树婆娑、古意盎然,极富诗情画意。

4、汇龙潭。

紧邻嘉定孔庙的汇龙潭,旧时四周有五河交汇,人称“五龙夺珠”。至今,园中应奎山、魁星阁、文昌阁等名胜星罗棋布,精华荟萃,此外更有万佛宝塔、井亭、百鸟朝阳台、怡安堂等多处文物古迹。

嘉定古镇不仅文物古迹众多,名人宅第更是星罗棋布,古镇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内有历史建筑6.5万多平方米。有其顺堂、厚德堂、崇德堂等16处优秀历史建筑。苏式风格中含有徽式元素,西式洋房,形制多样,遗存完好。镇内还有一批文化含量极高的纪念馆:嘉定历史博物馆、嘉定竹刻博物馆、顾维钧陈列馆、陆俨少艺术院等,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博物馆群落。

镇域内河道纵横,古桥众多。志书记载有66座古石桥,现存宋代的登龙桥、元代的永宁桥、明代的聚善桥等12座古桥,被列为嘉定区文物保护单位。桥桥相望,桥桥相连,景致别有情趣;秀水拱桥,石栏环洞,频添出幅幅美景,回味深长。

尤其难得的是嘉定古镇至今仍保留着6里多长的弹格路,与其他江南古镇的青石板路面不同,其工艺独特、古朴雅致,具有浓郁的嘉定传统风格和质朴氛围,与古镇老街市井氛围相应成趣。在秋霞圃、汇龙潭和孔庙内还铺设着彩色拼花图案的弹格路,构思精巧,别具匠心,与幽静宜人的古典园林相得益彰。

三、两大历史文化风貌区——州桥、西门

2005年,州桥和西门二个地区被列为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总面积为94.5公顷。 州桥地区自古以来是嘉定的城镇中心。传统民居和江南园林特征鲜明,历史建筑分布众多,古树名木林立,空间环境宜人。州桥历史文化风貌区总面积为49.2公顷,核心区域范围包括三个独立的部分,分别是以法华塔和州桥、秋霞圃及孔庙为中心的风貌核心区。始建于宋代的法华塔雄居城中,是古镇嘉定的标志,登塔眺望古镇美景尽收眼底。东大街、南大街、西大街、北大街,形成四条景观视廊,千步之内汇集宋、元、明、清历代古塔、古桥、庙宇、名园、宅第,为国内罕见。沿横沥河和练祁河是传统风貌建筑和街巷格局保存较为完整的区域,古石驳岸完整保留了私家码头,马鞍水桥,雕花缆石及暗八仙。共同构成了州桥地区江南特色的城市风貌。

西门历史文化风貌区总面积为45.3公顷,以典型的江南民居和传统商业为特色,街河相依格局明显,街巷空间尺度适宜,是传统市井生活的集中写照。西大街是嘉定古镇内保存最为完整的老街巷。驳岸、古桥、庭院、古树多种历史环境要素构成了和谐古朴的水乡风情景观。

四、教化嘉定

嘉定镇素有“教化嘉定”之美誉,历来崇文重教,文脉相承。南宋嘉定十一年,在镇内建学宫,即嘉定孔庙,是著名的教化圣地。宋至清从这里走出了192名进士,嘉定镇籍的龚氏一族十三进士,廖氏祖孙四进士,清代王敬铭、秦大成和徐郙三名状元,人文荟萃,名噪四方。今天置身于清代书院——“当湖书院”内,仿若穿越时空,朗朗读书声依稀可辩。

嘉定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最为世人称道者是清代文人钱大昕、近代外交家顾维钧、实业家胡厥文、吴蕴初等25位在国内、国际有影响的人士。

五、民俗文化

秀竹萧萧的嘉定,竹刻艺术在这里一枝独秀。自明代艺术大家朱松邻“以刀代笔、书法刻竹”。首创竹刻艺术以来,一百三十多位名扬中外的竹刻艺人,用精湛的技艺为嘉定赢得了“竹刻之乡”的称号。2006年,嘉定竹刻被遴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道教音乐和江南丝竹被列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此外,每逢节令,端午龙舟竞渡、元宵灯会、九九重阳登高等民俗活动,也是热闹非凡。寓意科考仕进的“考”、“粽”、“定升糕”、“朝板糕”等嘉定名特小吃更是堪称“江南一绝”。 2008年,嘉定镇隆重推出了以“颂扬儒家思想,传承传统文化”为内容的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富有嘉定特色、极具江南水乡风情系列活动的举行为市民游客打造了一场丰富的文化盛宴,使游客在有看、有听、有吃、有玩、有买中感受到了人文嘉定的魅力,品赏到了儒家文化、科举文化和民俗文化之精髓。如今,已连续举办三届的孔子文化节已成为上海旅游节庆活动的一大特色。

六、传承保护

为了更好的保护传承嘉定古镇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嘉定镇历届政府高度重视古镇的保护与管理,建立了有效机制,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继承发展”的方针,始终把继承教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记录古镇发展轨迹,作为保护古镇的重要内容。

2006年,已编制嘉定州桥及西门两处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根据保护规划的要求,嘉定区、镇两级政府加大了对古镇的保护和修缮力度,2005年至2007年共斥资

3.45亿元,对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实施了保护性修缮,同时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作为一座延续着厚德教化优良传统和人文精神的历史古镇,嘉定镇将守护优秀历史文化遗产,永续传承。

七、古城文化产业发展

嘉定古镇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的人文资源和宝贵的工业遗存,也给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动力。2010年9月,由嘉定区人民政府主办、嘉定镇街道等单位承办的“相聚嘉定,共创辉煌”——2010年上海嘉定古城文化产业推进会暨数字影视传媒产业基地共建启动仪式在陆俨少艺术院隆重举行。

会上,“上海嘉定古城文化产业发展中心”正式揭牌。欢乐传媒、九樱天下、腾讯传媒、天涯社区等30多家文化企业与嘉定区领导签署共建嘉定战略合作盟约。嘉定镇街道领导与欢乐传媒、九樱天下、移众传媒、朗瑞广告、上海三杰广告、澳中文化协会等六家落户企业的代表签定了落户意向书。

据了解,近年来,嘉定镇街道上下积极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招才引智,全力培育新兴文化产业的要求,走“品质化提升”的发展道路,努力将老城区打造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和长三角新文化地标。至今,嘉定镇街道已成功吸引国内知名文化企业30多家,这些企业将成为嘉定文化产业的新增力量,推动和引领街道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创新。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