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古斯丁美德心灵论证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5:53:03 字数作文
篇一:奥古斯丁
圣奥古斯丁的善恶观.
2008-01-20 22:04
简介:圣奥古斯丁以基督教的观点非常简单,非常明了的回答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这个问题.
摩尼教根据灵知主义(Gnosticism)的二元论来理解创造,即将宇宙和历史理解为光和黑暗、善与恶、灵和肉的对比与矛盾。强调创造时不仅创造了善,也创造了恶,这与认为因宇宙和历史是由低劣的神创造的,所以善恶共存的灵知主义创造论是相通的。但是奥古斯丁从一元论(monism)入手,强调神只创造了善、美,没有创造恶。
那么恶是什么?恶从何而来?怎样能说明恶的存在?奥古斯丁的回答非常分明。他解释说,恶为善的腐败(privation)、堕落(lackness)、缺乏(absence)和丧失(corruption)。奥古斯丁认为善的天使路西弗(Lucifer)的堕落导致丧失了善,成为恶魔,以蛇的形象出现。因此他说明从本性(Substance)上来说,即使恶魔也是善的,只不过善的本性堕落为恶而腐败罢了。
2.自由意志论
在对抗摩尼教的争论中,有关自由意志的问题具有特别的重要性。摩尼教是相信从太初到永远善和恶的斗争决定了历史的决定论(Determinism)或命运论(Fatalism)。奥古斯丁批判这种决定论,命运论的同时,也极力主张自由意志的作用对一个人和历的重要性。
奥古斯丁在其著作《自由意志论》(De Libero Arbitrio: A.D.395)中强调,人类即不是象缠绕在命运的蜘蛛网的布娃娃,也不是象没有反抗意志而掉下来的石头一样的存在。他主张,创造时神将人造成一个人格体,但是他解释说神赋予我们的自由意志虽是自由的,但不常是善的(Semper est autem in nobis voluntas libera sed non est autem bona)。
自由意志是可以选择善,也可以选择恶;可以犯罪,也可以是不犯罪的中立的善(intermediate good)。亚当以后,因自由意志的错误选择,恶进入世界历史。结果,被造的伊甸园中的亚当是具有犯罪的可能性(pesse peccare)和不犯罪的可能性(posse non peccare)两种自由意志的存在。
但堕落后丧失了不犯罪的可能性,只剩下了犯罪的可能性。如果说有自由的话,那便是犯罪的可能性,所以称其为“被束缚的自由意志”(captive free will: liberum arbitrium captivatum)。
因此,奥古斯丁对意志的理解比路德的奴隶意志论(servum arbitrium)少一些命运性、决定论性,就此有人批判路德对意志的理解带有浓厚的摩尼教因素。加尔文的双重预定论也是从与路德的奴隶意志论相同的脉络而展开的思想。
奥古斯丁的基督教美学思想
更新时间:2011-05-31 信息来源:《中国宗教》 作者:李卫华
奥古斯丁的《忏悔录》是早期基督教美学的代表性著作。在这部著作中,奥古斯丁主要阐述了如下美学观点:
一、万物因分有上帝的光辉而美
奥古斯丁认为,上帝是“至高、至美、至能,无所不能,至仁、至义、至隐,无往而不在。”上帝是“万美之美”,上帝是美的本体。上帝把他的美体现在创世活动中,因此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体现上帝的光辉。他认为是上帝使“数”发生作用,从“无”中生“有”,创造了美的世界。奥古斯丁认为:“数始于一,一以其相等相似而美??(因此,一切之形成)初皆有赖于与一相等相似之形式,形式则有赖于美之效果,盖因美而生爱,因爱而生多,故此自一而始,一一相加,增殖而已。”奥古斯丁认为一是美的,整一、相等、相似、秩序、和谐都合而为一,因而都是美的。美的形式原则就是寓多于一。等腰三角形比不等腰三角形美,因为后者含有的相等少;正方形比三角形美,因为它比三角形含有更多的等式;拥有最高程度相等的圆比其他图形更美。动物之所以美是因为它身体的两半保持均衡的数的相似;一个拱门的建筑之所以美,是因为建筑总体的两半式样相同并以一定的方式联系为一个统一和谐的整体。奥古斯丁的这个观点是精辟的,部分与整体的和谐关系是形式美的一个重要规定。
从奥古斯丁的上述观点中,可以明显看出毕达哥拉斯的“数的和谐”理论、亚里斯多德的“整一”原则、新柏拉图主义的“分有”说对他的影响。但奥古斯丁与古代学者的不同点在于,他把这一切都归因于上帝的创造。也就是说,万物都为上帝所造,因为分有了上帝的光辉而美。既然万物都为上帝所造,都分有了上帝的光辉,那么,万物都应当是美的。
二、丑是构成美的一个因素
奥古斯丁从三个方面来论证这个观点:
首先,有些事物孤立地看,是“丑”的;但把它放到整体中,在事物的相互联系中来看时,它又是美的。他说:“一个人如果像一座雕塑似的被安置在一座极其宏伟美丽的建筑里,他将难以领略他仅仅作为其一部分的这一建筑的美。 如果一首诗中的音节具有生命,能够听到对其自身的朗读,它们绝不可能因措辞的节奏与美欣喜,它们无法把诗作为一个整体来感受和欣赏,因为诗正是由无数这种相同的、易逝的单个的音节所造就与完成的。”在奥古斯丁看来,美在于整体,把构成美的整体的单个因素从整体中抽离出来,就会变美为丑。 其次,“丑”作为美的对立面,可以使美更加鲜明突出。奥古斯丁举例说:“对照的方法使演讲词有美;阴影在一幅画中也有其作用;所以美是由对立的和谐所显示出来的。”在奥古斯丁看来,宇宙的统一性是美与丑的和谐,没有丑也就没有美可言。丑是为了烘托出整体中的美而存在的,正如恶是为了显扬善而存在的一样。因此,丑是形成美的一个因素,因为丑使得美更加鲜明。
第三,美存在于对丑的克服之中。比如罪恶,一经得到惩治,就会成为正义美的一部分;又如猛兽,一经被人捕获,就成了猎手英雄美的一部分。因此,丑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孤立地来看某一事物的某一部分,它可能是丑的,但是从整体来看,则丑的部分恰好与美的部分彼此和谐,而且使美的部分更加突出。
总之,在奥古斯丁的美学体系中,有绝对的美和善,却没有绝对的丑和恶。上帝是绝对的真善美的统一体,但是上帝所创造的世界却是美与丑、善与恶的和谐统一。奥古斯丁将“美与丑的和谐”这个观念带进美学中来,使丑在美学中有其地位,确实是把美学推进了一步。
三、物质美是神性美的象征
象征是圣经中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也是早期基督教会传教时常用的手法。奥古斯丁对这一问题的论述也有精采之处。
在奥古斯丁看来,世间万事万物都为上帝所造,都打上了上帝的烙印,因而都是上帝的象征。上帝是凌驾于世界美之上的至高无上的美,世界美的价值就在于它是神性美的象征。他说:“太阳、月亮、海洋、大地、鸟、鱼、水、谷物、葡萄和橄榄树??这一切都在帮助虔诚的灵魂颂扬信仰的奇迹。” 物质美是短暂的、相对的,而神性美则是永恒的、绝对的。
就其自身来说,物质美可能雄壮动人,但与神性美相比较,便显得微不足道。物质美只有当它作为一种象征、一种领悟神性美的手段时,才是值得珍视的。因此,人不能只关注现实世界的美,而应当透过它去追求美本身,即上帝。但上帝的美不是以感觉,而是以心灵来观照的;要观照它必须有纯真的灵魂,必须使灵魂的羽翼飞向上帝,使灵魂接近上帝,使灵魂中有上帝,并得到上帝光辉的照耀,这样灵魂才能借助上帝的理性清除感觉的牵缠,从个别上升到整体,从可变上升到不变,从而接近美本身的美,即上帝的美。因此,奥古斯丁认为,要想认识美本身,必须对上帝崇拜热爱。心灵归于上帝,上帝才能抚爱心灵,上帝就体现在感情中,爱上帝就受到了上帝的抚爱,也就认识了上帝的美。奥古斯丁把审美归于信仰,这等于说“信才美”。
然而,人们常常被象征物本身的色彩、形状所迷惑,反而忽视了它所象征的东西。在《忏悔录》中,奥古斯丁就曾严厉批评自己早年如何为美的形式所困惑,“曾爱上了多种多样的形式美”,反而忘记了这些东西为上帝所造。要使人们透过事物本身的形式美看到上帝的“灵光”,就需要传教士来启迪和唤醒他们。这是宗教和文学中运用象征手法的依据。奥古斯丁说:“正如我们要常常吞下一些有益的苦果一样,我们也要始终避开一些无益的甜果。但是,什么东西比有益的甜蜜性或甜蜜的有益性更好呢?”要使基督教教义成为“甜蜜的有益性”,就必须采用象征手法。
四、语象给人乐趣
为了进一步论述象征的意义,奥古斯丁提出了“语象”这个概念。
奥古斯丁说:“我以最大的乐趣,瞻仰圣人纯洁之身似被剪剃的绵羊??但为什么我看他们作绵羊,便使我乐趣盎然,苟若圣书无有绵羊为语象不先赋我以成见——圣人虽依旧是圣人——而我的乐趣便小了,这是另外一问题,且属很难解答的。然而,没有人会怀疑下述事实的真实性,当在某种情况之下,知识用语象表达,常能产生较大乐趣。另一事实,凡属艰苦追寻的东西,一旦到手则乐趣也更大。”意思是说,圣经中将圣人说成是“被剪剃的绵羊”(绵羊象征纯洁,被剪剃象征因信仰基督教而消除了原罪,从现世的重负下解脱出来),比直接说他们是圣人更能带给人乐趣。在这里,奥古斯丁不但指出了语象的价值——在传播宗教时给人以乐趣,而且分析了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即象征语言的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形象性,人们总是借助生动的形象去领悟语言所指的事物或意义,因而产生乐趣;二是含蓄性,语象不是直白地表达含义,人们要把握语象的含义,必须借助联想、想象去推断,去猜想,把握语象需要付出代价,因而才能享受“艰苦追寻”的乐趣。
奥古斯丁还具体分析了圣经中的许多语象。他举例说,《创世记》中有“孳生繁殖”一语,“如果不考虑象征意义,仅仅着眼于具体,则一切从?种子?产生的,都符合?孳生繁殖?一语。但如着眼于象征意义——我以为圣经所以把祝福仅限于水中生物与人类,真谛即是如此——则无论在精神与物质受造物中,……我们都能找到芸芸众生。”意思是说,“孳生繁殖”的字面意义包括一切孳行繁衍的动物、植物以及人类的生态现象,但在圣经中,“孳生繁殖”是一个“语象”,只应从象征的意义上来理解它。在奥古斯丁看来,圣经中的“水”象征着“不信上帝者的苦海”,在水中孳生繁殖的有两种生物:一是海洋深处的蠕行生物,它象征着人受物质的局限不能了解上帝;另一类是天上的飞鸟,它象征着人的灵魂的羽翼飞向上帝;海水汇聚、陆地露出,象征着世上的人们节制欲望、信仰上帝而脱离苦海;陆地上结出果子,象征着人们的灵魂遵照上帝的诫命,结出“仁爱的果实”等等。可见,在这里,动物、植物的“孳生繁殖”都是人类的象征。因此,虽然万物都“孳生繁殖”,但上帝只祝福了水中的生物和陆地上的人“孳生繁殖”,这象征着“肉欲的人”经受“圣道”的洗礼,从而脱离了苦海,成为信仰上帝的“精神的人”。
圣经既是中世纪重要的宗教典籍,也是重要的文学作品。其中使用的象征手法既是宣传宗教教义的手段,也是一种重要的艺术手法。奥古斯丁对象征问题的论述,既有助于我们理
解基督教教义,也有助于我们理解文学艺术在表现手法上的某些特点。在西方宗教和美学理论史上,奥古斯丁是最早注意到象征问题的人,他的看法不但直接影响了中世纪的基督教艺术的创作,而且对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文艺思潮都有影响,直至西方现代派某些艺术理论中仍有它的影子。(作者为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奥古斯丁心灵美德研究
入库日期:2010-09-28来源:论文库作者:马新龙
本文首次提出心灵美德的概念,心是具有自由意志的,而灵魂代表着美好的德行,心服从灵魂的支配,就是德行的展开,才能真正发展人之为人的本质。美德是实践的人的生命活动,只有人的生
{论库网(luncool.com)-全国最大免费论文库,毕业论文,职称论文,各专业论文,论文文献,参考文献,博士论文,硕士论文,等论文免费下载。}以下是正文内容
发表论文,就找论文发表网! 广告
摘要:本文首次提出心灵美德的概念,心是具有自由意志的,而灵魂代表着美好的德行,心服从灵魂的支配,就是德行的展开,才能真正发展人之为人的本质。美德是实践的人的生命活动,只有人的生命才有灵魂,灵魂是最高的理性,人的理性必须接受最高理性的支配,否则人就可能出现从恶,服从恶念的意志,只有灵魂是人德行内在的、本质的根据,只有心“对灵魂操心”,才能体现人之为人的优秀性,即德性。心与灵的一致才会产生德性,心灵美德是人追求善生的根本途径,也是人之为人的真正德性,因为人是有逻各斯的生命体,人懂得选择善行的重要性,人清楚行正义的快乐。
关键字:心灵;美德;奥古斯丁;基督教
奥古斯丁是一位伟大的基督教神学家,被大公教会将其称为“恩典博士”。他也是一位著名的伦理学家,他的著作处处体现出高度的伦理情怀。由何光沪主编,石敏敏翻译的《道德论集》(奥古斯丁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2009年5月),是奥古斯丁关于伦理道德的主要论述,总共收录了九篇文章,分别从各个方面论述了一个基督徒应该遵守的伦理道德。本文认为将其伦理思想可以界定为心灵美德,奥氏心灵美德注重的是心灵的和谐,因为他认为任何行为都是人的心与灵支配,心指的是肉体的心,而灵则指灵魂或者圣灵,心灵的修养就是心服从于灵魂的支配,因为灵魂是趋向于上帝的,是趋向于至善的,行为如果受到心的支配,就是恶的,因为肉体的心趋向的是低级的欲望和需求,是一种堕落的恶。因此若心服从圣灵的支配,行为就是善的,也就是说心灵控制的行为就是德行。从而研究善恶的起点放在了心灵德性的修养上。应该说这将填补一个心灵德性研究的空白,丰富了伦理体系,从现实意义上讲,心灵德性的培养对于良心系统的建立,将发挥巨大的积极作用。
在当今这个社会中,出现了道德滑坡、道德真空、诚信危机等各种威胁人类生存的致命问题,人的心灵需要净化,否则人类只是遵从法律等强制力的规范,而忽略了对道德的遵守。而心灵美德则是道德实践的基础和根基,因为任何一种恶行,都是人心灵的支配,只要心灵是邪恶的,那么很难说是一个正义的人。要说建构人类美德,那必须从心灵开始,因为心灵美德是美德的内在表现,是内因,是决定性的因素。这就是心灵美德研究的价值和积极意义。否则,我们每天都高喊拯救道德,但是无法实现。因为只有道德的他律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他律转化为自律,转化为内心圣洁的自律。自律才是我们追求理想道德生活的最终目标,因为自律,我们高尚,也因为自律,我们才能优于天地万物。奥古斯丁的心灵美德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他的心灵美德体系再次敬告我们,他律性规范只会引起我们个人内心的怀疑,经不起理性的反复权变和解构,而只有属于我们内心的自律才是进行世俗生活的保障。
现实生活需要心灵美德,如果只是一味的强调校正我们的行为,那都是徒劳的,为什么?因为作为一个人,虽然可以改正了自己的行为,但是并不能使我们的行为沿着美德的道路一直走下去。
(责任编辑:论文库库管-论库论文网,毕业论文,职称论文,大量免费论文下载) 奥古斯丁心灵美德研究(2)
入库日期:2010-09-28来源:论文库作者:马新龙
行为会出现断层,一旦行为触犯道德,社会无法给予惩罚,非正义行为的反复循环,会导致正义在社会中被处处践踏。心灵美德最大的好处在于,在内心建立一种内在的评判体系,一旦行为违背
{论库网(luncool.com)-全国最大免费论文库,毕业论文,职称论文,各专业论文,论文文献,参考文献,博士论文,硕士论文,等论文免费下载。}以下是正文内容
发表论文,就找论文发表网! 广告
行为会出现断层,一旦行为触犯道德,社会无法给予惩罚,非正义行为的反复循环,会导致正义在社会中被处处践踏。心灵美德最大的好处在于,在内心建立一种内在的评判体系,一旦行为违背内心的自律原则,就会产生良心的惩罚,从根本上纠正行为,是人从善。只有心灵美德建立了才会出现。
心灵德性伦理是奥古斯丁伦理思想的核心。奥古斯丁认为上帝赋予了人自由意志,用来考验人。自由的意志则会使人从善,也可以从恶,关键就在于人是否能自制,自制是内心的圣灵,自制与自由意志的关系在内心表现为内心是否得到修养,一个有德性心灵的人则会用内心的圣灵指导自己的行为,所以自制就是对于行为的进行选择,自制促使人从善。所以,他认为,一个人做了坏事,但是却不比一个人有恶念的人罪大。因为一个有恶念的人就算没有做坏事,也是罪大恶极的。一个人应该成为有良好心灵德性和由圣灵指导行为的人。心灵德性是规范伦理学的升华,使得道德规范具有了内心的基础和尺度,心灵德性的培养是每个道德人必须的任务,因为每个人都是社会的成员,必须时刻反省自己心灵不干净的想法,纠正自己的想法,时刻要与自己内心的恶念作斗争,发挥恩赐的自制能力,从而达到善乃至至善。
在《论自制》一文中,奥古斯丁首先将自制界定为是上帝无私的恩赐,使人不偏向善恶的行动和言语,也不为自己的罪恶辩解,给人自由选择的机会。对于一切人而言,不管是语言还是行动,都发自人的心灵,罪恶的语言和行动更是心灵支配的,那是因为在心灵之口上没有设置自制之门,善的言行是心灵之口上设置了自制之门。只有人的心灵时刻接受自制的监督和制约,才能保证言语和行动的纯洁和清白。心灵如果纯洁,良知就可以欢欣雀跃,人才会在自制的生活中将自己的身体当做“义的器具”献给至善完满的上帝。一个基督徒在实际生活中不但要遵守律法,更重要的是需要恩典的协助,因为自制是神的恩赐,律法只是规定了如何做,而没有提供实际协助。自制是治愈善恶伤口的唯一良药,因为自制是发自内心圣灵的支配,也是趋向上帝的恩典协助。奥古斯丁在本文中批判了摩尼教的二元论,他认为情欲与圣灵的之争不是人的两种对立本性的争斗,而是由罪引发人性中的两部分之争。人只有顺从圣灵而活,肉体的情欲才会得到医治,并且身心合一地活出至善的生活,不能顺从肉体情欲的安排,否则就背离了上帝的恩典,脱离了美善的伦理秩序,是罪恶的。他举了耶稣基督的“道成肉身”的例子,来说明心灵美德是可以实现的,克制人的低级欲望既是合乎人性,同时也是完善人性。
婚姻关系是人类社会的第一种自然纽带,夫妻本就是一体的,因为夏娃是亚当的一根肋骨造的。他们是以合一地力量存在的。并且上帝对第一对夫妻说,“要生养众多,遍满全地”,由此可见,婚姻关系是合理的,并且得到上帝的许可和认同的,并不是恶的。对于人而言婚姻也是有好处的,表现为:繁衍子孙、维持良性的忠实和建立圣礼。婚姻也满足了合理的性需求,防止放荡,建立夫妻之间的忠实可靠,使得婚姻具有宗教神圣意义的亲情纽带。
他认为婚姻和童贞不能简单地以善恶论述,因为如果没有婚姻,就无法显现纯洁和童贞的优势,我们应该视婚姻和心灵自制都是善的,只是后者更善,如果内心对神不敬就算独身,也是恶的。同样忠贞者的婚姻高于渎神者的童贞。所以,不管是结婚还是独身,最重要的是内心的贞洁,内心的守信,对主的事情挂虑。真心的独身者比忠贞的结婚者更善,因为独身不求繁衍后代,治理家务,而是追求的是人与人之间纯洁的友谊,友谊是以自身为目的的善,是更大的善。童贞(独身)之所以更可贵可敬,不是因为童贞本身的缘故,
篇二:追寻幸福西方伦理视角作业2(附答案)
追寻幸福(奥古斯丁和阿奎纳的幸福观)(二)作业单选题(80 分)1、亚里士多德的美德观中除了智能的美德还有? (4.00 分)? ? ? ?A.性格的美德 B.宽容的美德 C.伦理的美德 D.包容的美德2、西方形式逻辑的创造者是? (4.00 分)? ? ? ?A.毕达哥拉斯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黑格尔3、以下哪项不属于形式逻辑的基本要素? (4.00 分)? ? ? ?A.概念 B.命题 C.判断 D.推理(4.00 分)4、古希腊时期主要创造出了什么样的价值观?? ? ? ?A.德行一致 B.道成肉身 C.德福一致 D.因信称义5、与基督教关系密切的不包括? (4.00 分)? ?A.信徒学 B.牧师学
? ?C.神学家 D.哲学家正确答案: D6、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想要获得幸福最基本的条件是? (4.00 分)? ? ? ?A.谦逊 B.虔诚 C.诚实 D.美德7、基督教的神学家的作用是? (4.00 分)? ? ? ?A.制定信徒的规则 B.制定教会的法规 C.讲基督教的目的的 D.讲秩序的目的的8、以下不属于儒家“三不朽”的是? (4.00 分)? ? ? ?A.立德 B.立言 C.立行 D.立功9、以下关于奥古斯丁说法错误的是? (4.00 分)? ? ? ?A.他著有《忏悔录》一书 B.他是中世纪著名的神学家 C.他认为基督教与新柏拉图主义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D.他认为怀疑本身就具有确定性正确答案: C10、亚里士多德的美德观中除了伦理的美德还有? (4.00 分)
? ? ? ?A.性格的美德 B.宽容的美德 C.智能的美德 D.包容的美德11、谁是形式逻辑的创造者? (4.00 分)? ? ?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边沁 D.亚里士多德12、以下哪位人物是中世纪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 (4.00 分)? ? ? ?A.阿奎那 B.奥古斯丁 C.路德 D.加尔文(4.00 分)13、奥古斯丁认为幸福来源于?? ? ? ?A.智慧 B.创造财富 C.信宗教 D.修道14、亚里士多德的“上帝是第一推动力”理论后来被谁采用了? (4.00 分)? ? ? ?A.神学 B.精神病学 C.哲学 D.社会学正确答案: A
15、亚里士多德讲的美德包括几个方面? (4.00 分)? ? ? ?A.5 B.4 C.3 D.216、亚里士多德影响最大的时代是? (4.00 分)? ? ? ?A.现代 B.中世纪 C.50 年代 D.30 年代17、奥古斯汀出生于? (4.00 分)? ? ? ?A.公元前 324 年 B.公元前 112 年 C.公元 354 年 D.公元 453 年18、以下不属于柏拉图所认为的四大美德的是? (4.00 分)? ? ? ?A.节制 B.勇敢 C.公正 D.宽容19、“哲学就是宗教学”这句话是谁说的? (4.00 分)? ? ? ?A.马克思 B.奥古斯丁 C.阿奎那 D.康德
20、《尼各马可伦理学》是亚里士多德以谁的名字命名的? (4.00 分)? ? ? ?A.他的第一任妻子 B.他的第二任妻子 C.他的孩子 D.他的挚友判断题(20 分)1、个人主义就是自私。 (4.00 分)是否2、小乘佛教在刚到中国时的主张是每个人都能成佛的。 (4.00 分)是否3、奥古斯丁认为西方文化就是柏拉图思想的外化。 (4.00 分)是否4、经验主义者很难去信仰一种理想。 (4.00 分)是否5、亚里士多德的美德关氏包括两个方面的。 (4.00 分)是否
篇三:奥古斯丁
奥古斯丁
奥古斯丁的作品及简介
《忏悔录》(The Confessions):相当著名,是奥古斯丁初为主教时写的,属赞美之歌的属灵自传。对原罪忏悔只是颂赞副带产生的结果,关于神怜悯主权如何吸引浪子归回,因着奥古斯丁对这点快速的顿悟,他得以藉此重新诠释自己的过往。书中最突出的是报导他虔诚的母亲莫妮卡,这是古代文献中最迷人的母子关系。这是一部深富灵性之美的作品,《忏悔录》让我们看到一副强有力的头脑和丰富的心思、如何辛苦地迎向信心之光。
《天主之城》(The City of God):这部书最有影响力的部分, 写作期间超过十二年,首先奥古斯丁护教性地答辩基督教应为411年罗马之耻负责的控诉,他认为基督徒太看重地上的城市,对苦难与天命感到困惑。本书展现世俗与神圣、帝国与圣经,从创造到最后审判的历史全景。《上帝之城》的信息偏重来世,真正的平安与公义社会只在天上寻见,这是一群爱神之人的命运。他们在地上的朝圣之旅,认同感及财富,与“地上之城”的人们无分别地混杂着,在教会与社会均无区别。奥古斯丁充分警觉人类生存的模棱两可。
《三位一体论》(The Trinity):这是奥古斯丁唯一不涉及当时代争议性话题的巨作。他致力于探索默想教义,是自拉丁教父以来一套极具分量的三一论神学作品。与希腊早期长老的教导相反,他非常重视神圣的「三位」是完全平等的,只在彼此的关系上有分别。他认为圣灵是“爱”,使父与子联合,因此也把三位一体与教会结合在一起。借着新柏拉图主义及圣经的启示,他探讨三位一体在人身上的类比,即记忆、理解力与意志的内部关系。
《信、望、爱手册》(The Enchiridion on Faith, Hope and Love):与前者不同,这是奥古斯丁撰写最接近袖珍书的基督教基要真理,对近世有极大的魅力,代表了他以文字教导的最短记事。
《基督教要旨》(Christian Instruction):是阐释与理解圣经的指南。这本书讨论基督教教师属世训练的价值,如修辞学,因此提供了人文与基督教神学结合的严谨原理。从中古到近代,这看法长期影响西方教育。
1、吝啬必受罚。
2、需要面前无法律。
3、日光穿透污云浊气,自己却一尘不染。
4、习惯如果不加抗拒,很快变成必需品。
5、坏习惯不加以抑制,不久它就会变成你生活上的必需品了。
6、人与人的友谊,把多数人的心灵结合在一起,由于这种可贵的联系,是温柔甜蜜的。
7、人与人的友谊,把多数人的心灵结合在一起,由于这种可贵的联系,它是温柔甜蜜的。
1
奥古斯丁假借善和恶的问题,把信仰神推广到社会生活中,提出教权至上论。这在基督教史上是首创的。后来中世纪经院哲学主张神权政治论就是以此为理论根据的
奥古斯丁(Augustinus,354~430年)是基督教教父哲学的集大成着,他是把哲学用在基督教教以上,从而创立了基督教宗教哲学体系的神学家和哲学家。在他的重要著作《忏悔录》中,结合自己的经历,历述了对教育的一系列看法。他的教育哲学成为中世纪基督教教育的理论基础。
(1)宗教哲学和教育
奥古斯丁的最高精神实体就是上帝。上帝是不变的存在的本体,是绝对的精神。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与“地上之城”的虚构,成为中世纪基督教会实现其国际神权政治以及与世俗国家争夺政治权力的理论根据。这个理论对于加强教会在欧洲国际政治中以及各国中的地位,对于加强教会对教育的控制,起了重要作用。
(2)灵魂论和知识论
人的灵魂是一种精神实体,它也是上帝的创造物。人的灵魂具有三种功能:知、情、意。人的认知活动,在人的灵魂活动中占着极重要的地位。人的认知活动包括三种能力:一是感觉,二是灵魂,三是思想。
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发现心中已有的真理,而不是去认识客观物质世界。教学活动,就是通过符号、语言、数等等,引起学生对其心中已有概念的重新认识。
奥古斯丁的知识论,也同样充满着浓厚的宗教色彩。他强调信仰高于理性,宗教虔诚高于知识。但是,奥古斯丁并没有达到完全弃绝知识的地步。
(3)伦理学和德育
奥古斯丁的原罪论和禁欲主义是他的宗教哲学和教育思想中的两个极重要的理论。到了中世纪,它们就成为基督教教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从圣经中的有关亚当夏娃的故事制造出他的“原罪论”。它对教育也带来了极坏的影响,它成为中世纪学校恐吓和鞭打儿童的理论根源。
奥古斯丁的禁欲主义是他的原罪论的派生物。他每天采取斋戒和鞭打自己身体的办法,来到到禁欲的目的。这种用鞭打而强行克制并进而扑灭人的任何情欲的办法,以后在中世纪的修道院学校中,在大教堂学校中颇为盛行。
奥古斯丁的教育哲学对西欧中世纪教育的影响既深又广,西欧中世纪的修道院学校、大教堂学校以及某些大学,无不以他的教育哲学为宗旨,为灵魂。他是中世纪由教会所控制的教育所推行的教育方针、政策的思想渊源。
2
●●●奥古斯丁有什么贡献 及他的历史地位 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亦作希坡的奥古斯丁 Augustinus Hipponensis,天主教译“圣思定”、“圣奥斯定”、“圣奥古斯丁”,公元354年11月13日-430年8月28日),古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思想家,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教父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在罗马天主教系统,他被封为圣人和圣师,并且是奥斯定会的发起人。对于新教教会,特别是加尔文主义,他的理论是宗教改革的救赎和恩典思想的源头。
奥古斯丁假借善和恶的问题,把信仰神推广到社会生活中,提出教权至上论。这在基督教史上是首创的。后来中世纪经院哲学主张神权政治论就是以此为理论根据的
● ●奥古斯丁的哪些理论使宗教对世俗政权、神法对人法获得了优势地位
阿内纽斯·奥古斯丁(354—430)是第一位富有影响的基督教哲学家,是教父哲学的最高权威。他极力宣扬“上帝创世”说和“原始罪恶”说,其观念统治了中世纪哲学直到1300年前后。在其代表作《忏悔录》中,奥古斯丁仅想了解上帝和灵魂,且使用信仰来证明信念是正确的。中世纪的人性避开充满痛苦和混乱的可见世界,而集中在通过内省能够认识的上帝和灵魂上。
奥古斯丁宣称,柏拉图的理念是造物主在造物前的思想,上帝是根据理念造物的。奥古斯丁以为灵魂和身体同是上帝创造又各自独立存在的。灵魂是非物质的,分布于全身,支配身体,管理人的一切行为。这正是他宣称的心身二元论。他还提出内省法,把人的知识看作有两种来源,一是由感官来的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一是来自灵魂对内心经验的反省。奥古斯丁认为,记忆、理智和意志三者是灵魂的主要官能,但他强调意志的作用,三者在经验上形成统一体。奥古斯丁的这一思想被认为是后来的官能心理学思想的起源。
公元354年,奥古斯丁出生于北非。他的母亲是基督教徒,父亲是摩尼教徒。摩尼教由摩尼创立于公元3世纪,是古代波斯拜火教[琐罗亚斯德教
(Zoroastrianism)]的一个分支。它强调的是光明(善)与黑暗(恶)的对立。即,善恶支配人的一生,因此所有的人只能行恶。接受这种教理的 人,对自己所犯的罪,有了自我合理化的借口和理论证据。
奥古斯丁成长在有如此异端信仰背景的父母影响下,直到二十岁时他去了意大利米兰,决定了要接受基督教。但是他成为基督徒之后,也仍抹不掉在幼年时吸收的异 教观念,因此他早期形成的思想严重影响了他的神学观念。“人决不能战胜罪。”他的这种神学观点,在他死后700年仍一直在继续,成为了教导许多神职 3
人员和 神学家们的主导思想。
中世纪教会中所形成的许多神学性的谬论大部分都是由奥古斯丁发明出来的,或者是由追随他的神学家加以发展或扩散的。接受奥古斯丁谬道的许多神学家,以奥古 斯丁的谬道为前提,进一步发展了另一种谬道。一个谬道引发了另一个谬道。为了用真理来证明一个谬道,便需要想出另一个谬道,这就是他们犯下的错误。预定论开始的背景
被异教思想所熏陶的奥古斯丁,无法理解圣经中出现的重要思想,即所有人可以自由地使用自己的意志来选择善与恶其中之一。由于父亲的异教影响,奥古斯丁一直 认为上帝是一位绝对而又独裁的神。对他来说,很难接受的观点是上帝赐予人选择的自由权。他在圣经中看到了有些人得救,有些人没有得救。他将这些场面融入到 了自己的神学观点中。这就是预定论的开始。
“太初之前上帝早已预定了哪些人得救、哪些人灭亡”,这种理论性的预定论在他活着时就受到了许多挑战。他对这些挑战的回答是,“无论是谁得救与否都是上帝 的恩典,我们作为软弱的人类,对上帝的审判和公义连质疑的资格也没有。”他为了让自己的这种主张合理化,只得提出了这样的预定论:上帝让某些人在永远的得 救当中,却让另一些人在永远的咒诅当中。
从预定论产生出来的另一个谬论
奥古斯丁发明出来的错误观点,并没有在预定论这个问题上就罢休。预定论这一谬道在逻辑上又引出了另一个谬道。即,预定论成为了“一次得救、永远得救 (once saved,always saved)”这一概念的基石。“绝对性的君主上帝独断地决定谁能得救,因此,一旦得救的人就绝对不会被丢弃。”预定论让这样的逻辑推理成为了可能的事 实。接受这种谬道的人,对自己的得救沉迷于虚假的安全感当中。虽然还在违背着上帝的诫命,仍然过着非道德性的罪恶的生活,却认为自己已经得救了。令人陷在 这样的自我欺骗当中。
预定论在传福音的一面也有许多无法说明的问题。假如,所有人的得救已被上帝独裁性的决定而注定了,那么还需要传福音干什么呢?传道的理由和目的是什么呢? 对于这些问题,接受预定论的人就含糊地说圣经中有以下的记载,“他愿意万人得救,明白真道。”(提前2:4)固然上帝愿意万人得救,但是作为人类的我们, 有可能会因自己选择罪恶和自私的决定而失去救恩。
一次得救永远得救,这一谬论发展了“虽过着有罪的生活,但仍能得救”的异端。相信一个谬道就会导致接受另一个谬道。对于接受这些谬道的基督徒来说,得救 4
与 战胜罪之间没有了任何关联,敬虔的基督徒生活也不再有什么意义了。结果会主张,就算是基督徒们重生又住在耶稣基督大能里面,也绝不会得胜罪恶。但这些谬道 只不过是以奥古斯丁所认为上帝没有给人选择的自由这一异端观点为根据,发展而来的妄想而已。为了使自己罪恶的经历合理化而建立的神学
奥古斯丁主张说性(sex)是原罪。他的这种主张是为了使自己的罪合理化。他有一个私生子,因此他成了非法的父亲,这件事情暴露了他的私生活是不圣洁的。 生活当中的这些弱点诱导他去寻找使自己罪恶的生活合理化的神学上的借口。在自己的生活当中没能得胜罪恶的奥古斯丁,越来越把原罪论扩大到了其它领域。即, 出生时就是恶的,所以只能过有罪的生活。这种思想支配了他的神学。通过奥古斯丁的生活可以肯定一点,无论哪位牧师或神学家,都不能超越自己所经历的来发展 自己的讲道或神学。
奥古斯丁没有意识到肉体与灵之间存在的可怕斗争。他没有领悟到灵可以战胜肉体的事情。他也没有认识到当基督徒看到上帝大爱时,心中所产生的巨大变化,即重 生的经历。没有意识到对于心灵得以重生的基督徒来说,得胜罪恶是非常自然的结果。没有经历战胜罪恶之经验的奥古斯丁,未曾有过真正的重生之经验的他,按照 自己有罪的经历来发展了自己的神学。
奥古斯丁把人一出生就被遗传而来的堕落的本性本身算为罪,因此对他来说罪是绝不能战胜的。对于罪的定义,他把我们出生时所遗传下来的堕落的本性也说成是 罪。但并不能说我们出生时堕落的状态就是罪。而是说从心里和行为上违背上帝的诫命,不顺从上帝的话语,拒绝圣灵对我们心灵所说微小的声音,却决定选择那不 道德的事情,这才是罪。因此要完全将自己的心献给上帝,不断获得圣灵的能力而生活,这样的基督徒就能过着战胜罪恶、征服罪恶的顺从的生活。这是通过圣灵的 引导和教导,作出义的选择和义的决定。
第一个矛盾
但是没有理解到得胜罪之经验的奥古斯丁,每当想到取了肉身降生到世上来、过得胜生涯的基督时,就会陷入到矛盾[进退两难的难题]当中。因为取了与自己同样 肉身的耶稣过了得胜的生活,但奥古斯丁的生活却没有得胜的经历。“得胜的,我要赐他在我宝座上与我同坐,就如我得了胜,在我父的宝座上与他同坐一般。” (启3:21)所以奥古斯丁发展了一个偏执的理论,基督取了与人全然不同的肉身出生。但是圣经中却明确地说明了基督取了肉身即道成肉身的内容。请看以下的 经文。
“因我们的大祭司并非不能体恤我们的软弱,他也曾凡事受过试探,与我们一样, 5
篇四:读关于奥古斯丁的三篇论文有感
读关于奥古斯丁的三篇论文有感
社会学院 111班 杜越 11161113
首先,我读了一篇《奥古斯丁心灵美德》,主要表达对于奥古斯丁所著的《道德论集》的理解与看法。《道德论集》是奥古斯丁关于伦理道德的主要论述,总共收录了九篇文章,分别从各个方面论述了一个基督徒应该遵守的伦理道德。论文作者认为将其伦理思想可以界定为心灵美德,奥氏心灵美德注重的是心灵的和谐,因为他认为任何行为都是人的心与灵支配,心指的是肉体的心,而灵则指灵魂或者圣灵,心灵的修养就是心服从于灵魂的支配,因为灵魂是趋向于上帝的,是趋向于至善的,行为如果受到心的支配,就是恶的,因为肉体的心趋向的是低级的欲望和需求,是一种堕落的恶。因此若心服从圣灵的支配,行为就是善的,也就是说心灵控制的行为就是德行。从而研究善恶的起点放在了心灵德性的修养上。应该说这将填补一个心灵德性研究的空白,丰富了伦理体系,从现实意义上讲,心灵德性的培养对于良心系统的建立,将发挥巨大的积极作用。
我一开始没看懂里面的内容,总觉得里面的话好深奥,我只能肤浅的看出,奥古斯丁认为只有心灵美才是真的没,而一些言行上的没不能代表什么,人必须内在的心灵是澄澈的,那么即使不做什么大善大美之事也是一个具有美德的人。作者通过奥古斯丁对于心灵美德的看法,引出了当今社会,我们很多“善人”言行美,但心灵是否真的美丽却不得而知。我们必须发自内心的心无邪念,当面对坏事的时候,我们的心灵美德会制止我们的言行去干这么一件违背道德违背自信的事情。
我们人类唯有真正的做到心灵美,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个善人,一个美好的人,如果人人都是心无邪念的善人,那么心中那一杆道德的标杆,会带着我们走向美好的明天,带着我们的社会奔向越来越清透的未来。或许那个时候,就不在需要什么透明政策,就不需要防腐败了吧。但这终究是个美好的梦想,要做到这点真的需要无限巨大的努力。
该文的作者还在结尾处谈了一些奥古斯丁关于结婚与童贞的看法,不管是结婚还是独身,最重要的是内心的贞洁,内心的守信,对主的事情挂虑。真心的独身者比忠贞的结婚者更善,因为独身不求繁衍后代,治理家务,而是追求的是人与人之间纯洁的友谊,友谊是以自身为目的的善,是更大的善。童贞(独身)之所以更可贵可敬,不是因为童贞本身的缘故,而是因为它是服从心中圣灵的支配,是出自虔诚的自制,达到了心与灵的和谐,心里所想的符合圣灵的要求,这种善比婚姻更善。我没太能理解者其中的意思,只能肤浅的看出我们就算独身,心自制没,那又何妨?
其次,我看了法律教育网上的一篇云南大学法学硕士研究生·石安洲所著的《奥古斯丁法律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此文分三个方面来讲述。先论述了“人性论”, 得出结论:恶的原始来源是人的原罪,而贪欲导致恶行,其背后的根源在于人的自由意志,自由意志产生罪。而“罪是人类奴役制度之母”,所以不同层级的法律因此必须产生。这种人性论构成了奥古斯丁法律思想的坚实基础。这个人性论的观点,我认为奥古斯丁与柏拉图一样,认为人性恶,人现在所受的苦难都是由于人出生时上帝所赋予的那个追随一生的罪罚而来的,在当时应该具有一定的,号召人们为自己的罪行赎罪,并且不要抱怨现在所受的苦难的作用吧。并且着重突出了法律的重要性。
此文第二个讲述了“世俗法”与“永恒法”, 由于将事物做了世俗之物与永恒之物的两分,为了规范此两类事物,奥古斯丁相应地将法律也分成两类:世俗法与永恒法。奥古斯丁在探讨人类历史命运时,多次提到道德之于社会生活的重要性。奥古斯丁在强调道德之余,也看出了其局限性,必须呼唤法律来补正。奥古斯丁认为世俗法乃是“虽是公正却能随时间而加以适当修改的法律”,故而世俗法有两个特性:首先,它必须是公正的,是基于人类理性而创制。其次,它是不稳定的,可以因时而设、因时而废。为什么在世俗法之上要有一个“更高更隐秘”的永恒法?因为尽管世俗法可以制止恶行、稳定秩序,然而其缺陷也是显而
易见、不可克服的。较之于斯多葛学派和西塞罗的自然法,奥古斯丁的永恒法是将其与上帝结合起来,都是在承认现行的世俗法之上有一个更高更完善的法。只不过前者认为它是自然的理性,而后者则将这一切归于了上帝。我认为此节着重强调奥古斯丁的关于世俗法与永恒法的独特之处,因为世俗法的种种缺陷,才有了后来奥古斯丁的与上帝联系的永恒法,用永恒法来限制世俗法,弥补它的缺陷,凌驾于世俗法之上,为世人所尊崇。
该文的最后,主要概述了奥古斯丁的法律意识的现代意义。 奥古斯丁生活于古罗马帝国晚期,其思想开创了中世纪基督教哲学先河,奥古斯丁的思想中最精深之意,于我们今天法治中国的法学研究犹有巨大意义。奥古斯丁对人有限性的分析,他关于人们应该超越世俗、跃入神圣的呼唤等,在今日这个特殊时代中,不能不引起我们在一定程度上的共鸣。其一,法律呼唤神圣。其二,法律须被信仰。其三,法应当致力于幸福的目的。在依法治国的我国现今,应借鉴他的法学看法,从而不断的制定出更适合当今社会的法律。
最后,我看了《自由的困境——奥古斯丁自由观的生存分析》这篇文章。此文分一、善概念:追求善还是接受善?二、人的自由:选择恶还是选择善?三、恩典概念和接受意识。最后小结中概括了,在这篇文章里,我们追溯奥古斯丁的自由概念,发现它包含了两条基本原则,即柏拉图的求善原则和基督教的拯救概念。求善原则认为人的本性向善,因而人们可以主动追求善。在柏拉图那里,这一追求是内向的,因为人自身内涵了善。在早期基督教教会教义,以及皈依后的早期奥古斯丁思想中,这一追求是外向的,因为人已腐败而神的恩典已经昭示,人只需选择神就行了。
然而,奥古斯丁对恩典概念的进一步认识使他发现求善原则和拯救概念的内在冲突。如果善在恩典中,则人对善的追求终归枉然。如果人能追求善,则神的拯救纯属多余。在调和这内在冲突时,奥古斯丁放弃了人能求善的说法,但保留了人性向善这一预设。同时,他从恩典概念出发,强调基督信仰中的接受意识,强调人在信仰中向神的恩典或善的主动给与的完全开放。在这一调和中,奥古斯丁的自由概念也有很大的调整。一方面,它保留了柏拉图的自由概念,认为自由乃是对本性中的求善向往的满足。另一方面,他同时修正了柏拉图的内在地追求善和早期基督教教义的外在地选择善这两种自由观,认为人被动地接受善(神的恩典)从而能够选择善并达到自由。
从这篇文章里我看出了奥古斯丁的矛盾的思想,一面是柏拉图原则,一面是基督拯救概念。这两条原则共存于他的生活和思想。由于它们之间的内在紧张关系,奥古斯丁发现不得不不断修改他的自由概念。而从这些不断的拉扯,不断的修改里面,不断地升华他的对于求善,择善的概念理解。
总结,看了这三篇文章,我了解了奥古斯丁关于心灵美德,自由观,法律的看法,对于我们的现世有很多的借鉴意义,虽然这其中还有很多的看法我不能很好的理解,但读了这三篇文章,我肤浅的了解了这么多。
篇五:读书笔记——奥古斯丁
12010082512 现当代文学 郭廷芳
读书笔记
奥古斯丁《道德论集》
作者:(古罗马)奥古斯丁 著;石敏敏 译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9-05-01
作者简介
奥古斯丁,四五世纪西方教父,希波主教,基督教思想史上最重要且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神学家,被大公教会传统尊称为“恩典博士”。奥古斯丁的神学观点集早期基督教思想之大成。奥古斯丁著作等身,最著名的有《上帝之城》、《忏悔录》、《道德论集》等。
文集简介
《道德论集》是奥古斯丁神学思想在伦理上的表达,是奥古斯丁最重要的伦理学著作之一。本书收录了九篇文章,分别讨论自制、婚姻的益处,寡居和贞洁,说谎的伦理,灵性与肉体的高低互补关系,死者礼仪中真正展现的信心等。 从这些论著中,可以看到基督教即使在获罗马帝国承认其合法性后,在信徒生活上仍然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奥古斯丁的这些不同文章是对于种种问题的回应,包括说谎、自制、贞洁、如何料理死者等看似简单,但无一不关涉基督信仰的“大事”。 借着九篇不同主题的文章,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奥古斯丁的伦理思想和神学洞见。 我们也可以看到他建构神学的方法论,包括运用同时代哲学思潮以及借鉴圣经诠
释和修辞传统来论述论证思想思想的过程.
精彩书摘和文本阐释
一, 论自制
1,——自制是神的恩赐。我们看到《所罗门智训》上写着,若不是出于神的恩准,谁也不可能克己守节。但关于那更伟大、更荣耀的自制本身——由此才有克己守节,远离婚约——主说:“这话不是人都能领受的,唯独赐给谁,谁才能领受。”而且,若不禁止非法交媾,就不可能保证婚姻的贞洁(chastity),所以使徒在论到两种生活,即婚姻生活与独身生活时,宣称两者都是神的恩赐,他说:“我愿意众人像我一样;只是各人领受神的恩赐,一个是这样,一个是那样。”、第4页
2, ——有许多东西我们不是用身体上的口说的,而是用心灵大声呼喊出来的;而心灵若是保持缄默,嘴巴就无话可说。因而只要不是从心里发出来的,就不会有声音四下流散;但只要是从心里发出来的,并且是恶,尽管舌头没有动,也会玷污灵魂。因而必须在心里设立自制,因为就是嘴巴不说话的时候,里面的良知还可能说话。正是因为有了自制之门,才能遏制邪恶的念头,使它不至于从心里萌发出来 第5页
3, 经上说的话绝不是虚言:“一切事工的开端是话语。”人可以双唇紧闭、舌头沉默、不声不响地做很多事,但他们若不在心里开言,就不可能借身体将行为做出来。因此,有许多罪在于内心的话语,并没有外在的行为;而任何外在行为上的罪,无不是出于内心的话语。如果在心口设立自制之门,就可以保证两者的纯洁和清白。 5-6页
4, 因而,只要在心灵之口边上设立自制之门,因为一切污秽人的都是从心里出来的,不让任何这样的东西从这里发出来,其结果必然是一种纯洁状态,于是良知就可以在里面欢欣雀跃。尽管还不是完全的,但自制已无须与邪恶争战。只是如今,情形还远非如此,只要"情欲和圣灵相争,圣灵和情欲相争",我们就必须警惕,不可偏向、认同我们在自己里面所感受到的邪恶。一旦那样的偏向出现了,就会从心灵之口发出污秽人的东西。但借着自制可以阻挡这种偏斜,情欲之恶一一圣灵与之相争一一就不会伤害到人。8页
在《论自制》一章里,奥古斯丁在《论自制》一文中,奥古斯丁首先指出自制是出于神圣的恩赐,好叫人心不偏向恶言,也不为罪辩解。这不单指人肉身低级部位的欲望,也包括整个人的存在,因为一切污秽人的,不管是出自内心的言语或是外在的行为,都是从心发出,因此只要在心灵的界线设立自制之门,就可以保证两者的纯洁和清白。心灵若得纯洁,”良知:就可欢欣雀跃,人也才可以在自制的生活中将身体当做"义的器具"献给公义的上帝。对于情欲和圣灵之争,他认为代表了善恶两种对立的本性和原则,这是有所偏颇的。奥古斯丁主张基督与教会,,丈夫与妻子、圣灵与教会的联合模式中,“前者为后者的利益出谋划策,后者则伺奉前者”只要一方支配另一方顺从,则一切都是良善的。他也指出,尽管身体不同于灵魂但也并非和人的灵魂格格不入,因为人是由身体和灵魂共同构成的。耶稣基督的“道成肉身”就是上帝亲自取了人的整体,为了让全人的受造本质得到释放。所以,克制情欲既合乎人性也完成人性。
二, 论婚姻的益处,论圣洁的童贞,论寡居的益处
1,人类社会的第一种自然纽带就是夫妻。神造他们不是分别造,然后把他们联合起来,似乎把两个不同的东西合在一起。神造他们乃是从一个造出另一个,还在肋旁立有标记,表示她从这里出来形成,这是合一的力量所在。43页
2, 经上所记的话"遍满地面,治理这地"要从另外的意义上去理解,也就是说,是指生命和力量的完全和成就,因而对"生养众多"要理解为心灵的进步,美德的丰富,如《诗篇》里所说的,"你们要多多加增我的灵魂和美德"。至于后代子孙,并没有赐给人,只是由于犯罪,此后就必然有死亡和离世。44页
3, 因而,人要对荣誉、两性之间的彼此事奉保持良好信心,尽管双方的肢体己经衰弱,几乎像尸体,然而灵魂的肢体更好地联合在一起,贞洁一如既往,越能经受考验就越纯洁,越能保持平静就越安全。婚姻也有这样的好处,属肉体的或青春的纵欲,虽然是不好的,但婚姻可以把它真诚地用到生育儿女上,这样,婚姻的结合就不啻是把邪恶的情欲转化为某种善事。其次,经过父爱母爱的锤炼,这种情欲得到抑制,只是以比较温和的方式蔓延。因为炽热的情欲之中加入了某种严肃性,当夫妻彼此结合时,他们记着自己是要为人父母的。45-46页
4, 肉体本身是软弱的,无法自我约束,但婚姻的信约是不能解除的。肉体本身会受到纵欲的侵扰,但婚姻是贞洁生育的→种方式。尽管利用丈夫满足淫
欲的目的是羞耻的想法,但除了丈夫不愿有别的性关系,除了与丈夫生儿育女,不为别人生养,这是可敬的。??因而结了婚的人彼此之间不仅有性关系本身的信约,就是为了生儿育女,这是人类在这必死状态中最初的关系,而且在一定意义上,还有担当彼此的软弱这种相互义务,以避免非法的性行为。48页
5 因而,不能说婚姻与淫乱是两种恶,只是后者更恶,而要说婚姻与自制是两种善,只是后者更善。正如不能说暂时的健康和疾病是两种恶,后者更恶,而要说健康与不朽是两种善,后者是更高的善。同样,不能说知识与虚妄是两种恶,后者更恶,而应说知识与仁爱是两种善,仁爱是更高的善。因为如使徒所说的,"知识也终必归于无有",只是现在还必不可少,而"爱是永不止息"。③因而这世人的生育,因婚姻而来的事,也必归于无有,而摆脱一切性行为的自由既是此世天使般的作为,也将持续到永远。正如义人进食比渎神者禁食更好,同样,忠贞者的婚姻高于不敬者的独身。51页
6, 由此我们必须明白,我们不可认为婚姻是恶,因为若没有婚姻,就不可能成就寡妇的贞沽,童女的纯洁 52页
7, 我们必须认为,神所给予我们的事物,有些是以其自身为目的的,比如智慧、健康、友谊有些是为获得其他
东西所必不可少的,比如学习、饮食、睡眠、婚姻、性爱。这些事物中,有的是获得智慧所必不可少的,比如学习,有的是为了健康的目的,比如饮食和睡眠,还有的是为了建立友谊,比如婚姻或性爱。婚姻是维系人类的繁衍生息,而友谊则是一种大善。??由此而言,结婚是好事,因为生养儿女,治理家务;但不结婚更好,因为不求这样的事,只求人与人之间的友谊本身,这是更大的善。52-53页8, 食物是人维持生命的必需品,性交是人类繁衍生息的必须行为,两者不是没有一点肉体愉阻,但这种愉悦被降低,通过克制降低到本性之用,而不能变成情欲。但是,为维系生命有时会吃一些不当食物,为求家族繁衍也会行不当性事,就是淫乱或通奸。不当食物是肚腹与咽喉的奢侈,不当性行为是出于情欲,不是为了家族。正如有些人过分贪吃的食物仍属于合法食品,同样,夫妻之间的过分性行为仍属于可宽恕之事。61页
——《论婚姻的益处》
9, 童贞并不因其是童贞就是可敬的,而是因为它是献给神的z虽然童贞是在肉身上,但它是通过圣灵的敬虔和忠诚守的。借着这样的方式,即使是身体上的童贞,也成为属灵的,发誓守这样的童贞是出于虔敬的自制。正如若不是罪先怀胎在灵里,没有人会过分使用身子。同样,若不是贞洁早已根植在灵里,没有人能守身体的自制。进一步说,婚姻生活的自制虽然是在身体上持守,但仍然归于灵魂,不归于肉身,正是在灵魂的规范和指导下,肉身才把自己的活动限制在特定的婚姻状态中,不涉足其外. 84页
10,一个己婚女子比一个还未出嫁的童女更快乐,因为后者还在向往之中,前者已经拥有,尤其是还未与任何人订婚的童女,就更是如此。前者学习使一人喜悦,就是她所交托的人F后者则要取悦于多人,不知道她将交托给谁,由此她必须心守节制,警惕人群知道自己在人群中不是找通奸者,而是找丈夫。唯有圣洁的童女才会生出圣洁的童女,因为她许配给了唯一的丈夫,把童贞献给基督。她不仅身体上完全是童女,灵上也完全是,所以从她所生的,是身体和灵上都圣洁的童女。86页
11, 人若愿意守身不嫁,那就不要把婚姻看作是罪的陷阱,唯恐避之不及$而应把它看作一种小善,就像一座小山头,翻越它,然后去信靠更大的山峰一一自制。因为"丈夫活着的时候,妻子是被约束的"。然而从这里上升到寡居的自制,还只是上升了一步,要达到童身的自制,就必须拒绝追求者,把婚姻置之一旁,或者预见到追求者而采取必要措施,越过婚姻。91-92页
12, 你们只要对这样的名心存信、望、爱,就有能力,不是把婚姻作为禁止的事躲避,而是视之为应允的事超越。??人越是伟大,隐蔽在暗处的陷阱就越大。因为大名生嫉妒,这是自然而然的事,就像人生儿女一样。同样,大名也生高傲,这两者向来就是她的儿女和伴侣。借着傲慢和嫉妒这两种恶而来的就是魔鬼。因此基督教的整个教规主要就是与傲慢争战,它是嫉妒之母。教规教导谦卑,谦卑才能获得爱,并保守爱。103页
13 的确,如经上所记"爱里没有惧怕;爱既完全就把惧怕除去",即除去对人的惧怕,而不是对神的惧怕自除去对暂时的恶的惧怕,而不是对末日审判的惧怕。"你不可自高,反要惧怕。”你要爱神的圣善,怕他的严厉,无论如何不可自高自大。有了爱你就会惧怕,担心自己会大大冒犯你所爱并爱你的。最大的冒犯莫过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