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登高望远图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6:30:10 作文素材
登高望远图片作文素材

篇一:登高望远

登高望远

作者:华鑫文

来源:《西江文艺·上半月》2015年第05期

我今日的登高与寻常意义上的登高不同,寻常意义的登高,是杜甫“会当凌绝顶”的壮怀;是王维“九月九日登高处”的思念;是辛弃疾登郁孤台远望长安的无奈;古人的登高,其登也高,其思也远。我今日的所谓登高却与这些情形相同,亦不同。我今日的登高,仅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向上升了六七米,亦即两层楼的距离,此是不同处;但其于眼界之开阔、心灵之震撼确是不亚前人的。

我住公寓的六楼,位于整座楼的东面,走廊东尽头有一窗,是日光初进之所。我闲时常驻此东望,希望将被水泥框框幽闭的心灵得以舒展,然我愿常不可得——眼前二十米处,于一年前新建了一个商场,装饰华丽,夜晚灯光璀璨,使人眼迷离,此楼高度虽稍亚我常驻足之窗,但因距离较近,遮住了我远望的视线,目之所及,唯见此楼及被楼顶平面所截断的远处空间,故我虽常驻足于此,时间却不长。

下午与友相约外出,他托我去他宿舍帮忙取东西,我便从六楼去了八楼,他的宿舍与我的位置相仿,欲下楼时,忽见幽暗的走廊的东尽头发出诱人的光亮,不妨去看看,我想。及近,放目远望,其景非常。那座商场已远远在我眼下,远望之时,竟已不见他的阻碍,高天远山,层楼,白云,或隐或显,或静或动,俯瞰山环楼抱之中,是我熟悉的校园,在远离她的高层观望她,这是第一次。初春的暖风已将树木的嫩芽催出,淡淡的绿,氤氲出淡淡的清气,弥漫在校园之中;黄的、粉的花团像元宵节扎的彩灯,行道边的丁香花的香气,仿佛在直直的向上升腾。这是我在六楼同样的位置从未见过的景象。

我今日始明登高的意义。我亦曾登过千米高山,远望过波涛海洋,但给我的多是新奇,缺少震撼。没有在低处被阻闭的经历,怕是难以感受到高处的豁然。古人思深情浓之作,多与高处有关。杜子美《登高》被视为唐人七律的压卷之作,是千古绝调。其思之深,情之痛,皆自登临之时喷发,其情尤似滚滚长江,千载之下,流而未绝。“不忍登高临远,望故园渺渺,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流?”柳永的乡关故人之思,亦起于高台;志士贤臣的家国之忧,更是凭借高处抒发,陈子昂登幽州台,“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李白上黄鹤楼,“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大概古之贤士,其志愈广,其才愈高,而其境愈逆,其情愈深。境遇的拂逆,仿是被人为的大坝而阻,但其水却源源相聚,等到情满而越过大坝,其势极高之时,便喷涌而出,势不可挡了。

我们在境遇拂逆之时,犹如我们处在丘峦环围之低处,幽闭如囚,其心愤愤。此时,若能不惧方石,不辞辛苦,则登高一招,便会发现,原来困阻我们的丘峦,是何等的低矮,原来幽闭时的愤怨,又是何其不必。

从来没有不会被发现的美景,我们心向往之而不可至的缘故,其实是我们的高度不够。我思索着渐渐下楼,去赴友人之约,行走在地面,回头仰望了刚刚驻足的地方,纵是我此时已下降到地面,不在彼处,但心中之情,尤在当时所见。

篇二:看图说话:登高望远

看图说话:登高望远

看图说话:登高望远

文/ 言言

夏天的一个中午,烈日炎炎。大地像蒸笼一样闷热,太阳好像要把所有的光和热都释放出来。小象奇奇的汗水像一颗颗小雨珠往下掉,他不停地用大耳朵给自己扇风。

他走出森林,看见一块大石头。他欣喜的坐了上去,心想:这大石头真适合睡觉啊!不一会儿,小象奇奇就睡着了。

老鼠怪怪出来散步,他视力不太好,总喜欢带着手电筒。他走出森林,隐隐约约听见一阵阵的呼噜声,他打开手电筒一看,原来是小象奇奇。突然,他想起爸爸曾经说过:“站得越高就望得越远.”他回家搬来一把梯子,小心翼翼的爬到小象奇奇的背上,却看见一只大蚊子,正在奇奇身上吸血呢!他一拳打飞了这只大蚊子,却打醒了小象奇奇。

小象奇奇迈开步子,往前一走,哐当一声,梯子掉在地上,摔疼了老鼠怪怪。老鼠怪怪说:“我想爬到你背上,这样就看得更远了。”小象奇奇友好的答应了,他满足了老鼠怪怪的愿望!

篇三:登高望远立意及范文

一、登高望远

写作指导

这是一则寓意型的命题作文,题目既有表面的意义,又因为象征而具有隐含意义。表面的含义有:登上高处来看远处,或登上高处,看得更远。立意也可由表面含义,进一步去挖掘题目的隐含意义。题目中的“登高”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站在一个高度(思想认识的高度、自我要求的高度)”,二是登上一个新的高度。可以理解为知识、能力、思想、认识等上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望远”则可以理解为由此带来的更高的思想境界、远大目光和人生境界。登高,可以指让自己的目标高远、志向远大;“望远”可以指取得的成就超出常人。要结合人生经历、社会现实,写出独特的生活体验与感悟。

“登高”与“望远”之间,可以理解为承接关系,即登上高处来看远处;也可是条件关系,只有“登高”,才能“望远”;也可以理解为因果关系,因为“登高”,所以能“望远”;或因为期待“望远”,所以需要“登高”,等等。

写作时要将命题进行分解,不能将“登高”“望远”等同,或将其笼统的地视作一个概念,以致出现“登高望远需要我们有明确的目标”之类的文理不通的表述。

本题适合写议论性文章。可将“登高”与“望远”与现实生活对应,然后就两者关系确定中心论点,比如“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各方面能力,才能取得超出常人的成绩”,或从反面立论“人不能固步自

封,小胜即安,要不断确定新的起点、新的目标,才能不断有新的进步”;若写记叙文类文章,则宜将两个概念视作承接关系,即登高然后望远,通过这样的情景设置一个故事或生发一些联想,表达思念等更为深广的主题。

相关素材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思念故乡,郁郁累累。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为别未几日,去日如三秋。犹疑望可见,日日上高楼。 惟见分手处,白苹满芳洲。寸心宁死别,不忍生离忧。

登高而招见者远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范仲淹登岳阳楼,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王之涣登鹳雀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陈子昂登幽州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杜甫的登泰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柳永的“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的思念,

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牵挂;陶渊明的“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的悠闲,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豪情;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喟叹,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的孤寂;有“登山始觉天高广,到海方知浪渺茫 ”的人生感悟,有“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的家国情怀。

佳作选登

登高望远

荀子曰:“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站得高了,更广大的 便尽收眼底,更崇高的目标也会应运而生,引导人们向着更高处进发。

登上的艺术的高峰,我们可以放远目光,不断超

越自我,看到别有洞天的艺术世界,使自己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但凡做艺术的人,都有“瓶颈”之说。其实不然。当你到达某一个高度,便沾沾自喜,固步自封,这就是所谓的“瓶颈”了。但是如果你在艺术领域里等高望远,所谓的“瓶颈”便不再是阻碍你进步的绊脚石,而成为助你超越自我的动力源泉。欧阳修身为北宋文坛领袖,地位自然不可说不崇高,别人对他在艺术方面的成就给予肯定。但是他没有固步自封,站在文坛领袖的位置,自然看见的、思想的比别人更加丰富。于是乎,一篇又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自他的笔端生成,恍惚间,迷醉于夕阳西下、树林荫翳的才子又重回人间。

登上道德的高峰,我们可以使自己的胸襟开阔博

大,美名长存。有人说,是四川汶川大地震成就了江苏首富陈光标的美名;更有人说他是作秀。我不觉得。当一个人站到了道德的高峰,这种救助便是那么的自然,那么的真诚,那么的感人,哪里是什么“作秀”?今年中国南方遭遇特大旱灾,陈光标又捐赠了上千万元的资金与矿泉水,解救灾区人民于旱灾之中。可见陈光标再次向着道德的高峰攀登,他那种博大的胸襟与浩然一身的正气令人钦佩。反观闹得沸沸扬扬的“诈捐门”事件,堂堂之人竟然在行善过程中撒谎,甚至

因此差点身败名裂,真是令人不可思议,背离道德的人,留得臭名。登上道德高峰的人,看到的是人间的疾苦,看到的是更多更远的需要帮助的人们,这是登高者心灵的直白,真情的流露。

登上人生的高峰,我们可以高瞻远瞩,不断进取。人生只有高峰,却没有制高点。李明博入驻青瓦台总统府,这一历史时刻被人们铭记,因为这位总统从买豆腐开始了人生漫漫长路。当他坐上社长的位子时,他的人生不可谓不传奇了;站到了这样的人生高度,在许多人看来,已经是十分满足了。可是李明博没有这样认为,更没有这样做。他看到了人生更高处的风景。不断拼搏后,他当选了首尔市长,接着成为韩国新一任总统。或许他的脚步还没有停歇,还有更高的山峰,更美的风景等待他去采撷。人生的喜悦,正是来自于这一次次的登高望远、攀登进去之中。

不断地登高才能看到更远;望到更远又鞭策自己

不断向更高处攀登。如此人生会更加精彩。

登高望远

唐诗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再上一层楼,可以见得更远,视野更为开阔。

站在一个山顶,你的目光所能达到的地方很远,站在山脚,你的目光只能触及山脚的那一点地方。不远处就是天地之界,处的位置不同,目光的范围也就不同,既然位置能决定目光的所见,你何不选择一个更高的位置?此时,高处的寒冷不会被目之极的美丽风景驱除吗?当你站在一个高度时,会不会因为这个

高度有蜂拥而至的人群而迈上更高的高度呢?我想,你会,因为人类就是在不断攀登中取得社会进步的。 牛顿说:“如果说我能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如果牛顿站在与巨人相同的地面上,会有他的三定律吗?当然,牛顿的这句话更多地是赞扬前人的努力,但我们也不难看出登高而望的牛顿,他的目光比别人看得更远。

你的位置会影响你的目光,目光也会决定你的位置。桃花源里的百姓,不知魏晋,过着自己简单的农耕生活。他们的生活其实是悲苦的。不知道战争的痛苦,怎能珍惜现在的美好?不与外界竞争,怎能发展进步?因为有了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才有了生态的平衡,有了生物的进化。在竞争中得到更好的位置,才有利于生存。桃花源中的人,目光注定是短浅的,他们在社会上的位置也必然会处于劣势。

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初中毕业就不愿读书,看重现在打工可挣到的那几百元钱,而他们的同学有一个远大的理想目标,去了高等学府继续深造。那些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人,每天为温饱的生计忙碌奔波,早已忘记生存的意义;那些去深造的人,每天除了生计,更多的注重生活的质量,生存的环境,心系大事,他的眼中有着更多的人。

生活告诉我们,只有登高才能望远。位置可以影响到目光,目光更能决定位置。一个生命的意义,需要一个好的位置去实现;一个社会的进步,需要更多的人把目光放得更远。

篇四:登高望远

夜游小蛮腰

忘不了,小蛮腰的喜悦;忘不了,那流光溢彩的广州夜色;忘不了,那登高望远的豪情。

终于,终于盼来了晚上六点激动人心的时刻,因为小舅将带我们全家去广州第一高塔——小蛮腰游玩。收拾好东西以后,我们便兴高采烈的踏上了旅途。一路上大家谈笑风生,言行笑语间不经意地流露出对这次游玩的激动和期待。繁星满空,似乎向我们问好;凉风习习,像是为我们送行。

近了,近了!我们终于看见了小蛮腰。忽然间我恍然大悟,它的名称正是缘于它两头粗中间细的外形啊!远观,小蛮腰色彩缤纷,奇高无比,由根根钢筋环绕而成,像是相互交叉,给人一种蜿蜒向上的感觉。周围的高楼大厦都因为他而显得黯然失色。

到了,到了!此时我们已经来到他的脚下。下车后,它一下子赫然矗立在我们面前,给人一种咄咄逼人的气势。近看,它是由二十四根柱子组成,每个柱子需要四五个人才能环绕一圈。仰看,塔顶直插云霄,仿佛没有尽头。整个塔身被五颜六色的灯光装点地流光溢彩。他雄伟壮丽,像一个巨人庄严地守护着广州城。

登高望远图片

买票,排队,经过一番漫长的等待之后,我们终于踏上了登高之旅。

我们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进了电梯,激动而又期待的心情难以言表。在工作人员的操作下,电梯缓缓运行,大地离我们远去,仿佛这繁华喧嚣、灯红酒绿的城市也在离我们远去。马路上的车渐渐由长

方形变为正方形,似面包大小,豆粒大小,最后只剩一个点了。我们从一层升到了五十层,一百层,一百块零七层!高度也从地平上升到一百米,二百米,三百米,四百米,四百三十三米!我们登顶了! 走出电梯以后,一瞬间我们惊呆了!一个诺大的城市匍匐在我们的脚下,五光十色的霓虹灯映出了整个城市的繁华。珠江似一条长蛇,蜿蜒前行。形形色色的高楼大厦尽收眼底,马路上的汽车川流不息。霓虹灯照的我眼花缭乱,我真的陶醉在这美丽的夜色中了。

望着远处的美景,我突然想到了一个千古传诵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啊!我们的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正如这小蛮腰一样,这么美丽繁华的广州夜景在一层是永远看不到的,只有勇敢地,不断向上攀登,才能不断地领略更远、更美的风景。人生只有不断向上攀登,并勇于不断挑战自己,超越自己,才能到达理想的境界。而切不可因为小小的景色而停留在半山腰,停止前进的步伐。 忘不了,繁华的广州夜色;忘不了,那一竖冲天的豪情;但最令我难以忘怀的还是那耐人寻味的人生启迪。

登顶小蛮腰,领略广州夜色,永远刻在了我的脑海里,是那最快乐、幸福、深刻的回忆!(最后两段似乎多余)

简评

本文以“夜登小蛮腰,览尽广州景“为线索,层层推进,引人入胜。文中 “盼来了”“近了,近了”“到了,到了”都可以看出作者对夜游小蛮腰的激动和期盼。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小蛮腰:远观、近看、

仰视、俯看,由远及近,渐入佳境,难怪“我真的陶醉在美丽的夜色中了”。登顶后,触景生情,豪情顿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也就在情理中了。文章立意新颖,思路清晰,若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只是有的用词和标点还要斟酌。文章不厌百遍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篇五:登高望远,无限风光竞开颜

登高望远,无限风光竞开颜

作者:方广渭

来源:《小学教学参考(综合)》2013年第03期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新课程改革以来着力推出的一项语文实践活动。可实际教学中,综合性学习不易操作,课堂指导中教师不易把握,加上综合性学习牵涉范围广,不易以试题来考查,所以所占分值很少,甚至没有。因而,有些教师认为这些内容无须当做教学重点,只读读文本中的材料就了事。本来十课时的教学内容,用五课时就完成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真的不重要吗?恰恰相反,笔者认为其重要性不可忽视。

1.综合性学习的内容灵活,学生在收集、整合、汇报的过程中学到的知识会让学生不停感悟:语文应该这样学,知识就是这样来的。其推理、概括等能力的培养是单一阅读教学难以达到的。

2.语文学习是一个发展性过程,许多隐性的知识和能力在应试中体现不够突出,可这些能力却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和人生影响重大。最主要的是,学习活动中,能让一部分学生提高语文学习兴趣,这是影响他们一生的财富。

所以,作为教师,切不可盯着一份试卷,应该着眼于学生能力的提高,着眼于学生一生的发展,和学生一起投入到精彩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

综合性学习活动是一种灵活的学习方式,文本材料与课外收集相结合,课外实践与课堂汇报相结合,班级交流与园地展示相结合,这当中,形式不一,内容丰富。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如果把这些学习活动资源整合、共享,教师、学生都会受益匪浅。

如何做好班级资源统筹工作呢?

一、小组分工,软硬兼顾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合作性学习。许多课外活动一般都分组开展,分组搭配要做到软硬兼顾。软件指学生的兴趣爱好、个人素质、性格、特长等。一个小组一般4—6人组成,教师首先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四人小组,这些学生志趣相投,关系融洽,是小组的中坚力量。可班级中总有一些学生在分组中会成为“皮球”,在大部分学生定下来之后,教师可结合各小组的情况再将这些学生分配到各组中。硬件设备是指综合性学习所要求的各种必备条件,如家中的电脑、采访对象及运输工具、家庭带队成员等。根据每一次活动所需条件,每个小组都要达到活动条件后才能制定活动计划,进行小组分工,逐步实施活动内容。

二、班级汇报,展示交流

在班级汇报中,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每位学生都可以与大家共享自己的收获。有一些特别优秀的校外资源,我们还可以请入班级,让班级所有成员共同分享。如在《我爱汉字》这一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某学生的爷爷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书法家,我就请这位学生的爷爷到班上讲自己练习书法的过程,讲自己对汉字的认识,还当场书写。这一活动让全班学生对汉字有了进一步认识,使他们更加热爱汉字及中国的书法艺术。再如《热爱乡村生活》这一实践活动中,一学生自己家开了一个农庄,邀请全班同学到他家农庄亲自体验摘果子、种菜的快乐,这种对乡村生活的亲身体验是课堂上无法给予的。在活动后的汇报交流中,学生的发言精彩纷呈,这也是资源共享的结果。

班级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如果教师之间,班级之间的资源能进一步统筹,最大获益者是学生,教师也能从中学到不少知识。那么,有哪些资源我们可以共享呢?

1.教师个人资源

综合性学习的课堂指导举足轻重。教师在指导过程中除了文本中提供的资源外,自己一定还收集有一些,同年级教师也有一些资源,拿出这些资源,教师之间互相学习,除教师个人增长知识外,同届学生也会因此受益。如在五年级综合性学习《猜字谜》中,我精心准备了课件,自己用后发现了一些不足,进一步修改之后,别的班级再用,效果就更好了,我也因此有了一种成就感。

2.学科资源共享

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有关其他学科的内容,我们可以通过年级或学校与另一科目的教师协商,共同完成。这种学科间的整合,学生是不厌其烦的。如在《自然之道》这一综合性学习中,我就与科学老师相结合,共同开展实践活动,学生在活动中不但了解了“自然之道”,还能知其所以然,拓宽了知识面。

3.班级成果共享

班级活动成果展中,遇到优秀的活动案例,我们可以在年级中展示交流。这一交流形式是对学生的肯定,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大的展示平台,也给师生们提供了一个共同学习的机会。 如今,网络为资源共享提供了捷径,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资源较少,如果各个学校把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优秀资源通过网络共享,这样“小箱合大箱,大箱合一车,多车合一队”,学生知识丰富了,兴趣提高了,关系融洽了,教师也不会没内容上了。到时候,只可能将十课时的教学任务扩大到十五课时,再也不会无视语文综合性学习了。因为,这时的讲台不只是教师的,也是学生的,更是大家的。

总之,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师自己必须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着眼,为学生发展着想。登高望远,无限风光竞开颜!这是何等壮观!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们,让我们敞开胸怀,瞄准未来,让可利用的资源发挥其最大效益。!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