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忍不等于仁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11:14:26 体裁作文
忍不等于仁体裁作文

篇一:项羽的仁与残

项羽的仁与残

朔州市一中 刘杰

早年读《史记》对项羽的形象很不理解。

鸿门宴上当项羽听到刘邦“籍吏民,封府库”日夜等他来主持大局的谎言,看到刘邦在席间处处小媳妇般维护项王的尊严,便起了“不忍之心”,对范增的多次暗示也“默然不应”,对行为无状,言语咄咄的樊哙不仅未加责罚,而且优礼有加:赐酒送肉上座,后来又纵容刘邦一行逃席回营,全身而退,在我看来项羽是个十足的宽厚仁者,甚而至于迂阔粗疏的地步。 在垓下,四面楚歌,十面埋伏,前路渺茫,朝不保夕,力拔山气盖世的项王,为不能保护自己心爱的女人而发出“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浩叹,这声发自心底的悲鸣,千百年来都让人为之悲痛,为之感慨不已,感慨于他铮铮铁骨之下的满腔柔肠,感怀于他不为霸王自身的尊重之躯营求,而为一个女人牵肠挂肚,须知,过去多少人视女人如敝履,刘邦的后人刘备说:女人同衣裳,兄弟如手足。而刘邦本人不仅不把女人当回事,如发妻吕雉多少年倍受冷落,也不把兄弟当回事,成功之后一个个昔日的战友,身死族灭,更有危急时刻“舍卒保车”推儿女下车的禽兽不如之举。相比之下,项羽是一个多么有情有义的男子汉,一个多么难得的仁者啊。 可是《史记》中更有这样的片段:“怀王诸老将皆曰:‘项羽为人骠悍猾贼,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坑之,所过无不残灭’。”

“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新安城南,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

韩信说:“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 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然而“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

一个为部下疾痛涕泣的人,又是一个所过无不残灭的人,骇人听闻而又难以置信地统一到项羽身上。

后来在读书思考,经风历雨的过程中,慢慢明白,人性很奇特,一个为小猫小狗的死伤心的人,可能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大魔头;一个对自己的父母可称得上大孝的人,也可以为拆迁将别人的父母用混凝土浇铸在楼底,中国历史上素有蔑视众生的传统,中国文化始终缺乏一种对生命本体

的普遍敬畏的心理,而更容易以亲疏好恶来决定生命的价值,如在水鸿世界里,因为是兄弟,正义感极强的武松可以看着一个个壮汉被张青、孙二娘做成人肉包子,为了让朱仝上山,李逵可以砍开四岁的小衙内的可爱脑袋,为了救梁山好汉的生命,李逵两把板斧在人群里排头砍去,为复仇,宋江在青山城外屠杀??而这些都被当成英雄事业需要,在民众的心目中也无损英雄的形象。不仅如此,《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孟尝君途径赵国,经过某县时,就因当地人对他不够威风的块头儿说了两句,便赫然震怒,一声令下,一群群门客虎狼出笼般直扑围观人众,“斫杀数百人,遂灭一县而去??”民众的生命大概在他的眼中像蚂蚁一样,踩死多少也不足道。

秦将章邯求降,“见项羽而流涕为言赵高”,项羽就很有风度地饶了对手,还立他为王,但是一听说降卒可能谋反,他毫不犹豫地把二十万人都坑了,三个光杆司令章邯他们都好好地对待,他大概觉得章邯等是同类而秦卒的命根本不算命。

由此观之,应该说,残是当时甚至那之后较长时期许多所谓豪俊人杰之流共同的心理特征,只不过刘邦之类人的阅历让其知道:不应该任着性子来,应努力以不仁之心,施行收买人心的仁政,以有效地扩大政治优势。于是他进了咸阳“约法三章”安抚百姓;于是他得了天下,也“与民休息”从而开创大汉四百年江山。而年轻气盛的项羽,从本心本性上更有望成为仁者的项羽,却“奋其私智而不师古”不懂得将仁心转化为仁政,致使上演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剧后惨烈自刎,喋血乌江。由此我们也能理解项羽为什么被太史公激赏,以诗一般的语言满怀情感地为其写下了壮美的篇章,我想,也许太史公心底会有这样一组念头:交个朋友要像项羽,嫁个男人要像项羽,做个将军要像项羽。而当个政治家,项羽无疑太嫩了。

杜十娘爱情悲剧的渊薮

朔州市一中 刘杰

一、杜十娘的角色转化是困难的

杜十娘想要的生活也许更像妓院生活的延续。多年的名妓生活让杜十娘习惯于聚光灯前一般地注视,习惯于“五陵年少争缠头”的追捧,习惯于站在舞台中央接受王孙公子的大声叫好。妓女生活影响了她的眼界和思维,使她对生活的想像无不蒙上妓院的色彩。一个人的生活主要内容是表演时,表演也就成了生活。杜十娘常常将本应低调处理的事,大事渲染:从良前夕,与众姐妹话别搞得像一次大型欢送会,万念俱毁时仍要在江上开一次批斗会,然后在众目睽睽之下跳入江水。在她的美梦中,布政使家门第高大,李甲温克英俊,百宝箱价值连城,人生绮丽何可胜道?她对人生的真实与残酷准备不足,不了解李甲的微妙心态,也不了解长江的清水冲洗不尽孙富之流钻洞逾墙者觊觎的邪念。

杜十娘也从没想过一个普通女人相夫教子的生活,寻常的柴米油盐,平淡的晨昏日月,没有灯红酒绿,没有聚会茶闱,她可能完全不能适应,瓜洲渡口那清亮的一嗓子是她对旧日生活难以忘情,对新生活无限担忧的反抗心理的外化。七年的妓女生活,多少个日日夜夜,无数个细节,浸透了她的骨髓,她不是一个坏女人,但她难以走出旧日生活。

二、杜十娘的爱情追求是不现实的

妓女等身份不寻常的女性也并非找不到真爱,但她们与爱人要有超出肉体而上升为灵魂精神等层面上的碰撞,他们知音般不仅两情相悦,而且精神的律动互相呼应。显然我们看不到杜十娘与李甲之间这样的情形。 杜十娘想要的充满浪漫色彩的真正爱情是一种梦想,如果她退而求其次,来取得婚姻家庭还是完全可能的。百宝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让百宝箱早日进入李甲视线,一切都将改变。在强大的经济基础上,杜十娘将一如既往地在李甲眼里衣食父母,财神奶奶般不可须臾的缺失。

杜十娘的考虑害人害己,每次掏钱都给人感觉就这么多了,表面上谨慎有加,但直接后果是让李甲丧失信心。如果拿出百宝箱,李甲自会信心倍增,回家直面老父将无半点愧色,甚至可以气壮声横地说:“我只花了区区千金,却换回一座金矿。”明朝的商品经济发展已使钱的魔力尽现,布政使家的门槛,在百宝箱珠光宝气的辉映下,将在杜十娘面前失去高度。

而千百年来人们为杜十娘叹惋,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百宝箱的分量,假如说没有百宝箱,杜十娘的娇躯投入冰冷的江水将在人们心底激不起一点涟漪,甚至只是一个妓女走投无路投水轻生的世俗版本。

杜十娘错失了解决问题机会,而招致被转手的命运,谨慎自然没有错误,但是对于爱情的非现实追求,关键时刻没有让百宝箱适时出现,致使问题无可解决,描金匣没有装点生命,资产反成了她辉煌的陪葬。

三、杜十娘不是李甲的爱情目标

杜十娘与李甲从实质来看,是妓女与嫖客的买卖关系。布政使家的公子,高干子弟李甲有钱狎妓冶游,有闲虚度时光,而杜十娘是“六院之首”,学术上无建树的李甲在花柳界拔得头筹,极有成就感地独占花魁,同时李甲也在杜十娘那儿找到了需要的慰藉,家一般的温暖,但妓院毕竟不是家,李甲终是要回家的。

杜十娘不是李甲的爱情目标,原因不一定关乎身份,戏曲中状元王金龙可以娶妓女苏三,布政使家的门坎,出众的杜十娘出完全可以踏进去。但我们应该注意到李甲从没有迎娶杜十娘的想法,当杜十娘率先提出从良并且准备跟随李甲浪迹天涯的时候,李甲是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在整个过程中,杜十娘始终是主动者,李甲虽也为杜十娘的赎身奔走过,但那完全可以看成是一种自救,是不名一文者自身生存的需要,以及基本的情理驱使,我们注意到李甲在杜十娘提出随其浪迹天涯时还在推诿,抱怨自己囊空如洗。其实一个男人面对自己的真爱,绝大多数是敢于烧杀掳掠的,而绝不会承认自己没钱。相反,一个男人拒绝不爱的女人时,倒常常以没钱,无法给对方提供足够的生活保障,不愿让其跟着受苦为借口的。

李甲不爱杜十娘。即便明朝后期人们生活糜烂,狎妓娶妓已算平常,但为爱而娶一个妓女做妻子,也绝不应以之炫耀,在孙富之流面前交流花柳经验时卖弄在行。可以看出李甲只是把杜十娘看作风月场上优胜者获得的一块金牌,需要时时挂在胸前,以显示自己的战绩。

李甲不爱杜十娘。在李甲眼里,长江是杜十娘分量由重变轻的分界线,上船之前杜十娘是李甲的经济来源,上船之后,杜十娘的经济已失去了源头活水。他觉得唯一可以依靠的还是回心转意的老爹,而在这一点上杜十娘反而成了父子关系的一种障碍,成为李甲的一种负担。“舟遥遥以轻 ”,李甲却“近乡情更怯”。千两黄金抛售杜十娘是李甲想迅速结束一个过程而

开始一个充满希望的新阶段的重大举措,而绝不可视作惜财的表现,须知昔日他千金散尽而无怨无悔的作派,就可以看出这个纨绔子弟视金钱如粪土的人生观。

综上所述,杜十娘爱非其人,爱上一个根本不爱她的男人,对外部世界缺乏理性认识,对爱情的要求充满梦幻色彩,这一切都构成她爱情悲剧的渊薮。“出不入兮往不返”她踏上的开往江南的航船,在于她已没有返程,在那个即使如杜十娘一般聪慧的女人,也难以把握自己命运的时代,要想拥有自己想要的生活决非易事。杜十娘不肯妥协,只能是以惨烈的方式结束。

篇二:项羽的仁与残

项羽的仁与残

忍不等于仁

朔州市一中 刘杰

早年读《史记》对项羽的形象很不理解。

鸿门宴上当项羽听到刘邦“籍吏民,封府库”日夜等他来主持大局的谎言,看到刘邦在席间处处小媳妇般维护项王的尊严,便起了“不忍之心”,对范增的多次暗示也“默然不应”,对行为无状,言语咄咄的樊哙不仅未加责罚,而且优礼有加:赐酒送肉上座,后来又纵容刘邦一行逃席回营,全身而退,在我看来项羽是个十足的宽厚仁者,甚而至于迂阔粗疏的地步。 在垓下,四面楚歌,十面埋伏,前路渺茫,朝不保夕,力拔山气盖世的项王,为不能保护自己心爱的女人而发出“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浩叹,这声发自心底的悲鸣,千百年来都让人为之悲痛,为之感慨不已,感慨于他铮铮铁骨之下的满腔柔肠,感怀于他不为霸王自身的尊重之躯营求,而为一个女人牵肠挂肚,须知,过去多少人视女人如敝履,刘邦的后人刘备说:女人同衣裳,兄弟如手足。而刘邦本人不仅不把女人当回事,发妻吕雉多少年倍受冷落,也不把兄弟当回事,成功之后一个个昔日的战友,身死族灭,更有危急时刻“舍卒保车”推儿女下车的禽兽不如之举。相比之下,项羽是一个多么有情有义的男子汉,一个多么难得的仁者啊。

可是《史记》中更有这样的片段:“怀王诸老将皆曰:‘项羽为人骠悍猾贼,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坑之,所过无不残灭’。”

“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新安城南,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

韩信说:“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 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然而“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

一个为部下疾痛涕泣的人,又是一个所过无不残灭的人,骇人听闻而又难以置信地统一到项羽身上。

后来在读书思考,经风历雨的过程中,慢慢明白,人性很奇特,一个为小猫小狗的死伤心的人,可能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大魔头;一个对自己的父母可称得上大孝的人,也可以为拆迁将别人的父母用混凝土浇铸在楼底,中国历史上素有蔑视众生的传统,中国文化始终缺乏一种对生命本体

的普遍敬畏的心理,而更容易以亲疏好恶来决定生命的价值,如在水浒世界里,因为是兄弟,正义感极强的武松可以看着一个个壮汉被张青、孙二娘做成人肉包子,为了让朱仝上山,李逵可以砍开四岁的小衙内的可爱脑袋,为了救梁山好汉的生命,李逵两把板斧在人群里排头砍去,为复仇,宋江在青山城外屠杀??而这些都被当成英雄事业需要,在民众的心目中也无损英雄的形象。不仅如此,《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孟尝君途径赵国,经过某县时,就因当地人对他不够威风的块头儿说了两句,便赫然震怒,一声令下,一群群门客虎狼出笼般直扑围观人众,“斫杀数百人,遂灭一县而去??”民众的生命大概在他的眼中像蚂蚁一样,踩死多少也不足道。

秦将章邯求降,“见项羽而流涕为言赵高”,项羽就很有风度地饶了对手,还立他为王,但是一听说降卒可能谋反,他毫不犹豫地把二十万人都坑了,三个光杆司令章邯他们都好好地对待,他大概觉得章邯等是同类而秦卒的命根本不算命。

由此观之,应该说在当时甚至那之后较长时期,残是许多所谓豪俊人杰之流共同的心理特征和外部表现,他们贱视民众,草菅人命。仁只可对同类、对朋友、对亲人。这样,说项羽残,可以;说项羽仁,也是真的。仁和残,这看似矛盾的两个方面,在项羽这儿竟然惊人地统一起来;仁和残,项羽都是本真地袒露着真实的内心。这和刘邦是不同的,了无人性的刘邦看似也有仁爱的一面:他进了咸阳“约法三章”安抚百姓。但那是表演,那与内心无关。那是阅历或历史的教训让其知道:不应该任着性子来,应努力以不仁之心,施行收买人心的仁政,以有效地扩大政治优势。于是;于是他得了天下,也“与民休息”从而开创大汉四百年江山。而年轻气盛的项羽,从本心本性上更有望成为仁者的项羽,却“奋其私智而不师古”不懂得将仁心转化为仁政,致使上演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剧后惨烈自刎,喋血乌江。由此我们也能理解项羽为什么被太史公激赏,以诗一般的语言满怀情感地为其写下了壮美的篇章,我想,也许太史公心底会有这样一组念头:交个朋友要像项羽,嫁个男人要像项羽,做个将军要像项羽。这个人有仁有勇,有情有义。而当个政治家,仁有余而残不足,和刘邦相比,不厚不黑,项羽无疑太嫩了。

篇三:残忍还是仁慈

残忍 还是仁慈

儿子会走了,这是好事。可是,冬天快到了,又是愁事。

愁什么呢?就我住的那草窝,两间屋,共十四平方,当时也算不错了。可一生炉子,这炉子只能放在交通要道上。儿子刚刚学会走路,如果限制他的行动,那是愚蠢的;如果任他自由行动,让炉火烫伤,不用说夫人,就是他奶奶姥姥也会把我吃了。毕竟,我儿子是双方老人所见到的第三代第一人。

面对如此难题,尽管我自视颇高,很为自己的足智多谋骄傲。可一时也想不出什么高招,真是愁煞个人了。

冬天到了,火炉生起,屋里暖和了,可儿子的自由也受到了严格约束,更苦的是老子,天天担惊受怕不说,自尊心也受不了。这么个小问题都解决不了,枉读了几十车书了。 一日,炉旁读书,一是暖和,一是负有重大责任。

忽然,“条件反射”四字映入眼睑。

“有了”。

我一下子站了起来。我想起了巴甫洛夫,他老人家训练小狗,不是用的这个法子吗? 儿子虽然不是小狗,但条件反射的原理也肯定适用。

我没敢声张,我想的这法子太损了。夫人肯定不会同意。

第二天,是周日,夫人打早班,早早上班走了。我开始着手自己的伟大创意。生起炉子,不断用手试试,待自觉温度差不多了,把儿子招到炉旁,让他用手去摸炉盖,这小子,手一碰炉盖,就感觉大事不妙,赶快往回缩,那哪儿成呢?我抓着他的两手,就往炉盖上放,他拼命往回缩,最里还哇哇叫,我不管三七二十一还是拉着他的手往上放。越往前拉,他越往后缩,如此折腾了五六分钟,老子也有点累了。就放开了他,嘿!这小子,一挣开我的手,就赶紧跑到里间去了。嘴里还叽里咕噜,也不知发表什么高见。

休息了一会儿,又把他拉出来,再次把他往炉前推。这次小子学鬼了,离炉子还有老远,就死活不往前走了,其实,我也不敢再把他的手往炉子上放了。训练几分钟,又放开他。 过一个多小时再拉出来演当演当。直至夫人快下班了,才罢手。

夫人回来了,儿子远远躲开炉子,扑进妈妈的怀抱。夫人还纳闷儿,这小子,怎么不走直道。 我在一边,偷偷的乐。

第二天,下班后,我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儿子往炉前拉,小子坚决不干。

第三天第四天……,如此一直折腾了一个星期。当然,没有再瞒着夫人。

从此,儿子视炉子为最可怕之物,总是远远绕着走。

直到三岁多,才敢远远的试探着用火钩去碰碰炉子,以满足其儿童的好奇。

这件事,我曾多次用来说明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每当讲到我如何训练儿子,总有同学小声或大声地说:“太残忍了”。

残忍乎!仁慈乎!是非自有公论。我只知道,我的儿子,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没有为熊熊的炉火烫伤过。

可怜天下父母心!!!

篇四:浅谈人文管理中的“仁、忍、让”

浅谈人文管理中的“仁、忍、让”

作者:韩宁

来源:《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2年第11期

21世纪是飞速发展的时代、是激烈竞争的时代,每个人身上都承受着相当大的压力。作为一个管理者,如果无视这一情况的存在,单纯依靠严格的规章制度,用“管、卡、压”等生硬的手段来管理,无疑会因雪上加霜而造成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给管理工作带来障碍。因此,目前各行各业都在倡导柔性的“人文”管理,就是要依靠领导者的行为示范,依靠人的关系和谐,依靠人们的情感交流等这些非权力影响力来实施管理。我们教育界也是一样,新课改和校本教研两项工作的深入开展,给每位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教育观念的更新到教师角色意识的转换再到教学行为的改变,无一不需要教师付出艰辛的劳动。这就要求我们这些做管理工作的人,要做好服务工作,与广大教职员工共同创建一个富有人文关怀的工作环境。

“人文化”管理,是我这些年一直在探索的管理路线。我认为:为官首先要遵循为人之道,令我感受最深的是“仁”、“忍”、“让”这三个字,在几年的探索实践中,我做了以下三方面的尝试:

一、以“仁”凝聚人心,走和谐发展之路

“仁”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仁爱”之心,以人为善,宽以待人。记得有一个《孔子借伞》的故事:一天,孔子出行,遭遇大雨,身边却没带伞。一个学生说:此处有个姓卜的商人,我们可以去借伞。孔子说:“卜商为人,对财物很吝啬。与人交往,要着意显示别人的长处,避免暴露别人的短处,这样,彼此关系才能长久。”孔子最终没向卜商借伞,以免暴露卜商为人的弱点。孔子做人,可以说做到家了。我们这些现代社会的管理者,要在工作中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没有仁爱之心、宽容之心,往往就会激化矛盾。我曾是一个直性子人,喜欢有什么就说什么,尤其对待那些在工作中故意隐瞒过失,推卸责任的人更是不留情面。有时候,我的方式太直接,像一把没有弹性的剑可以战胜对方,但也会伤了对方的自尊。慢慢地,我开始认识到宽容的可贵,它往往比训斥、责罚更有力量,更能让人心悦诚服。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如果出了问题和错误,我首先要做自我检讨,而不是去责怪具体的工作人员。之所以这样做,我就是想通过我的宽容理解和主动承担责任,去感染、激发其他人的责任心,引导、促进他们认真地对待日后的工作。事实上,也确实形成了这样一个良性循环,由于我的带动,使辽宁省抚顺市经济开发区沈抚新城实验学校(简称我校,下文同)的副校长、中层干部、广大教职工形成了敢于承担责任,出了问题都在自己身上找原因的工作作风,这也许就是我前面提到的非权力影响力之所在吧,而这一影响力的获得往往是建立在“仁”字基础上的。

二、以“忍”积攒力量,走内涵发展之路

“忍”就是要有耐性,耐得住“浮躁”。中国有句古话:“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尤其对待教育这一特殊的行业,更需要我们有一颗“淡泊、宁静”的心。教育不是用来给别人看的

“景”,它的职责要求每位教育工作者要低下头来,不为名、不为利、扎扎实实地去工作,从学生的需要而不是教育者的需要出发去设计教育行为。作为一所窗口学校的校长,我深知这一点的重要,因此把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追求“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走内涵发展之路,克服由于展示活动过于频繁,教师的工作压力过于繁重,而限制他们拥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错误倾向,把管理的重点放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上,管理的着力点放在建立发展机制上。

随着新课改和校本教研两项工作的不断深入,广大教师正在经历探索的“高原期”,普遍存在学习提高与繁重的工作之间的冲突。为此,我提出在校本教研的过程中,要做到“两保证”——保证教师有充足的学习资料;保证教师有充足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同时强调工作有张有弛、轻重缓急,让教师的身体和心智能得到休养生息。同时要求学校各部门要通力协作,积极为一线教师排忧解难,为他们提供出一流的优质服务。经过一个阶段的尝试,我校逐渐形成了“协同作战、服务先行、伙伴互助、合力攻关”的工作模式,从而营造了良好的人文工作环境,搭建起了教师专业成长的“绿色通道”。而这一成果得益于我们能远离虚荣,有勇气过寂寞而宁静的生活,用以休养生息、练就内功、积攒后劲。这对于听惯了掌声与喝彩声的窗口学校,确实付出了更大的勇气和代价。

拥有一颗淡泊、宁静的心去从容地面对工作中的得与失、成与败,是我在“忍”字上遵循的另一个准则。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工作上能有所创新,做出一些成绩,而这个结果的源头往往是问题的发现。如:在我到育才中学不久,督学到我校检查普九控辍工作,这些前辈们工作十分认真,也确实查出了我校在控辍方面存在的许多问题。对此,我不会找各种客观原因加以回避,也不觉得有什么难堪,相反,我倒觉得这些问题很有价值,为我们下一步扎扎实实地做好整改工作指明了方向。有时我们对待失败,确实应心胸开阔一点,把失败看成是成功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失败也确实是成功所必须经历的过程,而要承受这一过程,我们就要拿出卧薪尝胆的气魄,在“忍”字上下功夫。

三、以“让”调动参与意识,走民主发展之路

“让”,第一层意思应该指谦让,“己欲立先立人,己欲达先达人”。也就是说,自己想建功立业,则先让别人建功立业,自己想兴旺发达,则先让别人兴旺发达,诚心待人,虚心处世。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同级之间、上下级之间相互排挤和妒忌心理,营造精诚团结,合作共进的工作氛围。“让”的另一层含义是指要“让贤”。在职权范围内不揽权、不专制、不独断专行。记得西方一位著名企业家曾说过:“现代社会的领导应是一位推动者,而不是发号施令者。”几年来,这句话让我铭刻在心,作为校长,我非常重视发挥副手及中层干部的作用,把权力下放给他们,为他们创造锻炼的机会。我理解一所学校的校长、中层干部乃至老师好像太阳系的星球,必须要“自转”,只有“自转”才能进行“公转”,而思想共识是核心的光源,也就是说,校长、中层、教师这三者是在共同的办学思想照耀下各发各的光,而不是校长一人独占天空,犹如太阳一般夺走了他人的光辉。因此,我在管理中,遵循了“以人为本,民主治校,广泛参与,自主管理”的模式。倡导被管理者参与管理,注重激发他们在工作中的自我发挥,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潜力。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在上学期我校评选市、区级骨干教师和学校十

年奉献奖教师这两件事上,我们都完全采纳了教师们的意见。刚开始,也有不同的说法,有的人认为:教师们的意见也不一定公正,有可能出现私底下靠关系拉选票的现象。经过慎重考虑,我们班子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凡事都有利弊,只要利大于弊,我们就可以去做。况且,如果一个人能拉来绝大多数的选票,他也不可能单纯靠拉关系。最后,这两件事完全由老师们的选票来决定了。这使广大教师看到了我们领导的决定,他们也变得想说话、敢说话、想做主,敢做主了。

篇五:残忍还是仁慈

残忍 还是仁慈

儿子会走了,这是好事。可是,冬天快到了,又是愁事。

愁什么呢?就我住的那草窝,两间屋,共十四平方,当时也算不错了。可一生炉子,这炉子只能放在交通要道上。儿子刚刚学会走路,如果限制他的行动,那是愚蠢的;如果任他自由行动,让炉火烫伤,不用说夫人,就是他奶奶姥姥也会把我吃了。毕竟,我儿子是双方老人所见到的第三代第一人。

面对如此难题,尽管我自视颇高,很为自己的足智多谋骄傲。可一时也想不出什么高招,真是愁煞个人了。

冬天到了,火炉生起,屋里暖和了,可儿子的自由也受到了严格约束,更苦的是老子,天天担惊受怕不说,自尊心也受不了。这么个小问题都解决不了,枉读了几十车书了。

一日,炉旁读书,一是暖和,一是负有重大责任。

忽然,“条件反射”四字映入眼睑。

“有了”。

我一下子站了起来。我想起了巴甫洛夫,他老人家训练小狗,不是用的这个法子吗?

儿子虽然不是小狗,但条件反射的原理也肯定适用。

我没敢声张,我想的这法子太损了。夫人肯定不会同意。

第二天,是周日,夫人打早班,早早上班走了。我开始着手自己的伟大创意。生起炉子,不断用手试试,待自觉温度差不多了,把儿子招到炉旁,让他用手去摸炉盖,这小子,手一碰炉盖,就感觉大事不妙,

赶快往回缩,那哪儿成呢?我抓着他的两手,就往炉盖上放,他拼命往回缩,最里还哇哇叫,我不管三七二十一还是拉着他的手往上放。越往前拉,他越往后缩,如此折腾了五六分钟,老子也有点累了。就放开了他,嘿!这小子,一挣开我的手,就赶紧跑到里间去了。嘴里还叽里咕噜,也不知发表什么高见。

休息了一会儿,又把他拉出来,再次把他往炉前推。这次小子学鬼了,离炉子还有老远,就死活不往前走了,其实,我也不敢再把他的手往炉子上放了。训练几分钟,又放开他。

过一个多小时再拉出来演当演当。直至夫人快下班了,才罢手。 夫人回来了,儿子远远躲开炉子,扑进妈妈的怀抱。夫人还纳闷儿,这小子,怎么不走直道。

我在一边,偷偷的乐。

第二天,下班后,我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儿子往炉前拉,小子坚决不干。 第三天第四天??,如此一直折腾了一个星期。当然,没有再瞒着夫人。

从此,儿子视炉子为最可怕之物,总是远远绕着走。

直到三岁多,才敢远远的试探着用火钩去碰碰炉子,以满足其儿童的好奇。

这件事,我曾多次用来说明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每当讲到我如何训练儿子,总有同学小声或大声地说:“太残忍了”。

残忍乎!仁慈乎!是非自有公论。我只知道,我的儿子,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没有为熊熊的炉火烫伤过。

可怜天下父母心!!!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