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处除三害翻译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2 12:22:49 体裁作文
篇一:周处原文注释翻译
周 处
南北朝 刘义庆 《世说新语》
1.周处年少时,凶强 侠,为乡里所患。 ...xiá气..
凶强:凶暴强悍。 侠气:任性使气,这里指“好争斗”的意思。 为:被。 患:祸害(认为是祸害)。 译文:周处年轻时,为人凶暴强悍,逞强好斗,被乡里认为是祸害。
2.又义兴水中有蛟[jiāo],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百姓。 ..bào犯.
并:一起,指蛟与虎二者。 暴犯:侵犯。暴:.急骤;猛烈 谓:把??称作。蛟:母龙曰蛟。 ..
译文:当时义兴的河中有条蛟龙,山上有只白额虎,一起为害百姓。
3.义兴人谓 剧。 .wèi为wéi三横hèng,而处尤..
谓:称呼,叫作 为:是 尤:更,特别,尤其。 剧:厉害。 ..
译文:义兴的百姓称他们是三害,而三害当中周处最为厉害。
4.或 说 三横 余其一。 ..shuì处杀虎斩蛟,实冀..jì..hèng唯..
或:有人。 说:劝说。 实:其实。 冀:希望。 三横:三害。横:凶暴,不讲理 唯:只。 余:剩下。 译文:有人劝说周处去杀死猛虎和蛟龙,其实是希望三害相互拼杀后只剩下一害。
5.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mò],行数十里,处与之俱。 ...即:立即,就。 或:有时。 没:沉没。 俱:一起。
译文:周处立即杀死了老虎,又跳下河斩杀蛟龙。蛟龙有时浮在水上有时又沉没,漂游了几十里远,周处始终同蛟龙一起浮沉,搏斗。
6.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庆。 ..gēng相.
谓:认为。 更相:相继;相互 更:轮番
译文:经过了三天三夜,当地的百姓们都认为周处已经死了,互相庆祝。
7.竟杀蛟而出,闻 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
竟:竟然。 闻:听说。 里人:乡里人。 始:才。 意:心意,想法,愿望。
译文:不料周处竟然杀死了蛟龙活着从水中出来了,他听说乡里人以为自己已死,而对此庆贺的事情,才知道自己被大家当作了祸害,有了悔改的心意。
8.乃入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cuō tuó,终无所成。 乃:于是,就。 具:详细。 云:说。 蹉跎:虚度光阴。
译文:于是便到吴郡去寻找陆机和陆云两位有修养的人。当时陆机不在,只见到了陆云,他就把自己的全部情况详细地告诉了陆云,并说自己想要改正错误,可是岁月已经荒废了,怕最终没有什么成就。
9.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 君前途尚可。 ...
译文:陆云说:“古人很看重早晨,哪怕是早晨明白道晨,晚上就死去也甘心’,这句话, 况且你的前途还是有希望的。
10.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终为忠臣。 ...yé?”处遂改励.
贵:以?.为贵,重视。 况:何况。 君:你。 患:担心,害怕。 彰:显露。邪:古同“耶”,疑问词。励:自勉。 译文:再说一个人就怕立不下志向,只要能立志,又何必担忧好名声不能传扬呢?”周处听后从此就改过自勉,最后成为一名忠臣。
刘义庆(403—444),原籍南朝宋彭城,世居京口,南朝宋文学家。。南朝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景王刘道怜之次子,其叔临川王刘道规无子,即以刘义庆为嗣,袭封临川王赠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
年,政绩颇佳。后任江州刺史。刘义庆是刘宋武帝的堂侄,在诸王中颇为出色,且十分被看重。 〔一〕京尹时期15-30刘义庆15岁一路来平步青云,其中任秘书监一职,掌管国家的图书著作,有机会接触与博览皇家的典籍。 〔二〕荆州时期30-37刘义庆担任荆州刺史,颇有政绩。荆州地广兵强,是长江上游的重镇,在此过了8年安定的生活。 〔三〕江南时期37-42刘义庆担任江州刺史与南衮州刺史,38岁开始编撰。与当时的文人、僧人往来频繁。后因疾还京,卒年四十一,谥康王于42岁病逝于建康(今南京)
《世说新语》是一部笔记小说集,此书不仅记载了自汉魏至东晋士族阶层言谈、轶事,反映了当时士大夫们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而且其语言简练,文字生动鲜活,因此自问世以来,便受到文人的喜爱和重视,戏剧、小说如关汉卿的杂剧《玉镜台》、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等也常常从中寻找素材。
当然,因为刘义庆当时人在扬州,听说了不少当地的人物故事、民间传说,所以在《世说新语》中,也记载了一些发生在当时扬州的故事。如后世熟悉的成语“咄咄怪事”,就是源自于曾担任建武将军、扬州刺史的中军将军殷浩被废为平民后,从来不说一句抱怨的话,每天只是用手指在空中写写画画。扬州的吏民顺着他的笔划暗中观察,看出他仅仅是在写“咄咄怪事”四个字而已。大家这才知道,他是借这种方法来表示心中的不平。
可惜的是,《世说新语》一书刚刚撰成,刘义庆就因病离开扬州,回到京城不久便英年早逝,时年仅41岁,宋文帝哀痛不已,赠其谥号为“康王”。
一、加点字解释。
1.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 ) ( ) ( ) 2. 乡里所患 ( ) ( ) ( ) .
3. 并皆暴犯百姓( ) ( ) ( ) ( ) 4. 义兴人谓为三横( ) ( ) ( ) 5. 而处尤剧( ) ( ) ( ) ...
6. 或说处杀虎斩蛟( ) ( ) ..
7. 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 ( ) ( ) ( ) ( ) .....
8. 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 ) ( ) ( ) ...
9. 处与之俱( ) ( ) ( ) ...
10. 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 ) ( ) ( ) ( ) ..
11. 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 ) ( ) ( ) ...
12. 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 ( ) ( ) ....
13. 乃入吴寻二陆( ) ( ) ..
14. 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 ) ( ) ( ) ...
15. 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 ) ( ) ( ) ( ) ( ) ....
16. 古人贵朝闻夕死( ) ( ) ( ) ...
17. 况君前途尚可 ( ) .
18. 且人患志之不立( ) ( ) ( ) ...
19. 何忧令名不彰邪( ) ( ) ( ) ( ) .
20. 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 .
二、句子翻译。
1、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2、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
3、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
4、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
5、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6、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
7、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
三、阅读理解。
1,为
2、文章精心选材,通过
3、周处“为乡里所患”具体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
答:4、周处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
五、《周处》复习卷答案
一、加点字解释。
1.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 凶暴 ) ( 强悍 ) ( 任性使气,这里有“好争斗”的意思) 2. 乡里所患 ( 被 ) ( 是表示被动的结构助词 ) ( 祸害 ) .
3. 并皆暴犯百姓( 一起,指蛟和虎二者 ) ( 都 ) ( 侵害 ) ( 侵犯 ) 4. 义兴人谓为三横((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周处除三害翻译) 是 ) ( 三害 ) ( 横暴、祸害 ) 5. 而处尤剧( 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 ( 更 ) ( 厉害 ) ...
6. 或说处杀虎斩蛟( 有人 ) ( 劝说 ) ..
7. 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实际 ) ( 希望 ) ( 只 ) ( 剩下 ) ( 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 .....
8. 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 有时 ) ( 沉没 ) ( 行走,这里指游 ) ...
9. 处与之俱( 和 ) ( 代词,指代蛟 ) ( 一起 ) ...
10. 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 认为 ) ( 互相 ) ( 交替 ) ( 庆祝 ) ..
11. 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 竟然 ) ( 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而且” ) ( 听说 ) ...
12. 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才 ) ( 被 ) ( 祸害 ) ( 悔改 ) ....
13. 乃入吴寻二陆( 寻找 ) .
14. 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 恰好、正好 ) ( 详细 ) ( 把 ) ...
15. 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 并且 ) ( 说 ) ( 想要 ) ( 虚度光阴 ) ( 最终 ) ....
16. 古人贵朝闻夕死( 看重 ) ( 早晨 ) ( 晚上 ) ...
17. 况君前途尚可 ( 还 ) .
18. 且人患志之不立( 担心、害怕 ) ( 助词。起特殊的语法功能,无实际意义。 ) ( 树立 ) ...
19. 何忧令名不彰邪( 为什么 ) ( 担忧 ) ( 美好的名声 ) ( 显露 ) .
20. 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成为 ) .
二、句子翻译。
1、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周处年轻的时候,凶蛮强横任侠使气,被当地人视为祸害。
2、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
义兴人把周处、蛟龙和白额虎称为三害,而周处尤其厉害。
3、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
蛟龙时浮时沉,漂行了几十里,周处同它一起浮沉。
4、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
经过了三天三夜,当地人都认为周处已经死了,就互相庆贺。
5、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才知道自己被乡里人看做了祸害,因而有了自新悔改的心意。
6、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
古人看重的是,如果早上明白了真理哪怕当晚就死去也是好的,况且你的前途还有希望。
7、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
况且人怕的是不能确立志向,又何必担心好名声不能传扬呢?
三、阅读理解。
1,为
2、文章精心选材,通过
3、周处“为乡里所患”具体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
答:
4、周处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
《周处》练习
一、解释加横线的词
1. 并皆暴犯百姓 ( )
2. 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 ( )
3. ( )
4. 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 )
5. 或说处杀虎斩蛟 ( )
6. 并云欲自修改而年以蹉跎,终无所成 ( )
7. ( )
8. 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 )
9. 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 ( )
10. 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 )
11. 何忧令名不彰邪 ( )
12.下面括号里的字意义和用法完全一样的一组是 ( )
A.终(为)忠臣孝子 (为)人情所患
B.竟杀蛟(而)出 (而)年已蹉跎
C.为乡里所(患) 且人(患)志之不立
D.处与(之)俱 驱(之)别院
二、翻译句子
1. 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
()
2. 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
3. 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
4. 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
5. 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
()
6. 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
()
三 内容理解
1、下面对“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的翻译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古人把“哪怕早上懂得道理,晚上就死,也是值得”的精神看得非常可贵,何况你的前途还是可以的。
B、古人很重视“为了追求真理,哪怕早上明白,晚上就死去”的精神,何况你的前途还有希望。 ) )
篇二:周处除三害刘义庆(世说新语)
周處1除三害 劉義慶(世說新語)
234567 周處年少時,兇強俠氣,為鄉里所患二。又義興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額虎,並皆暴犯8百姓。義興人謂為「三橫9」,而處尤劇10。或說11處殺虎斬蚊,實冀12三橫唯餘13其一。處即刺殺虎。又入水擊蚊。蛟或浮或沒14,行數十里,處與之俱15。經三日三夜。鄉里皆謂已死,更相慶16。竟殺蛟而出,聞里人相慶,始知為人情所患17有自改意。
作者簡介
劉義慶(公元403-444),出身於南朝劉宋宗室,是宋武帝劉裕的侄子,襲封臨川王,先後擔任過荊州刺史、江州刺史等職。他愛好文學,門下招聚了一批在當時負有盛名的文士。《世說新語》便是劉義慶與他的門客共同編篡而成的。
《世說新語》又稱《世說》,是一本筆記小說集。全書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三十六門,每門少則幾篇,多則數十篇乃至上百篇。內容主要記錄了漢末、魏、晉時期士大夫的言談和軼聞趣事,反映了當時士族的精神面貌和社會風尚。全書語言精煉,善於通過言語和行為的描寫,刻畫人物的性格特徵。此書對後世筆記小說影響甚大,在中國小說中自成一體。書中不少故事,或為後世戲曲小說所取材,或成為詩文常用典故和成語。
背景資料
本篇選自《世說新語》第十五門《自新》,收錄的都是改過自新的故事。周處是真有其人,但是否有除三害的事跡則難以稽考了。
賞析重點
本文記述了周處為民除害,勇於改過自新的故事。
周處年輕時,是一個凶蠻強橫,喜歡逞強生事的人,被鄉人視為禍害。他的家鄉義興的河中有巨蛟,山中有大虎,經常侵擾百姓,義興人將牠們與周處合稱「三橫」。「三橫」之中,又以周處為首。
有人勸說周處去殺虎斬蛟,希望這三害互相殘殺,最後只剩下一害。周處果然立刻就去刺殺了老虎,又到水裏去擊殺蛟龍。周處和蚊龍在水中搏鬥了三天三夜,鄉人都以為他已經死了,大家正互相慶賀之際,周處竟殺死巨蛟回到岸上。他聽到鄉親以為他死了而慶賀,才知道自己原來被人視為禍害,於是便決意改過自新。 1
2周處:字子隱,西晉人。曾作過御史中丞,後為國戰死。 俠氣:仗恃武力,好逞意氣。
3鄉里:同鄉的人。
4 所患:以(周處)為禍患。
5義興:周處的家鄉,今江蘇省宜興市。
6蛟:古付傳說中獨角如龍的動物,民間相傳牠興風作浪,能發洪水。
7白額虎:額前有一撮白毛的老虎。
8暴犯:禍害侵犯。
9三橫:「橫」有乖違之義,故猶言三害。
10劇:厲害。
11或說:有人勸說。說:(粵)[稅]。
12冀:希望。
13唯餘:只剩下。
14或浮或沒:有時浮到水面,有時潛進水裏。
15俱:一起。
16更相慶﹕互相祝賀。
17人情所患:成為人們心中所憂慮的事物。
整個故事,情節曲折生動,引人入勝。作者先寫義興百姓有三害的禍患,並以其他二害反襯周處為害之大。作者並沒有交付周處有甚麼劣行,但從「或說處殺虎斬蛟,實冀三害唯餘其一」等寥寥數語,便已揭示出鄉人欲除之而後快的心理,周處之惡,不言而喻。接著寫周處與虎、蛟的搏鬥,體現了周處「兇強俠氣」的特質。又通過鄉人以為周處已死而感慶幸的反應,終於因周處自我反省而得到解決。三害之首的周處,居然滅除二害,改惡從菩,故事結局雖然有些出人意料,卻又在情理之中。
這節文字敘述詳略得當,語言精煉簡樸。周處為害鄉里一節,沒有詳細描述,只用虎、蛟二害為陪襯,但「而處尤劇」四字,已足可仙人想像周處的可惡與可厭為害之烈。文末寫周處「有自改意」,雖然只是一筆帶過,但讀者卻可以從中窺探得他的內心世界。周處雖惡,但還是有純良的本質,得知自己原來為鄉人深惡痛絕時,猛然醒悟,從而生出改過自新的念頭。從中讀者可以看出周處其實是一個具有很強的自尊心和反省能力的人。
周處改過自新的故事,印證了「過而能改,善莫大焉」的古老教訓,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直到今天仍能給我們啟迪。
跟進活動
收看電視節目:
《鐵窗邊緣》,香港:香港電台電視部及香港懲教署,2000。
想一想
1. 當你發現自己做錯事時,你會怎樣處理?
2. 通常你在做錯事以後,會不會自我反省,提醒自己以後不再犯錯呢? 你認為怎樣做才可真正的
改過?
3. 你有沒有甚麼壤習慣? 如有,你認為可以怎樣改掉這些壞習慣?
4. 如果你身邊的朋友有壞習慣,你會怎樣幫他改掉?
5. 請說說你對「知錯能改,善莫大焉」一句說話的看法,試舉實例加以說明。
篇三:【民间传说(八)】曹州牡丹乡周处除三害
曹州牡丹乡牡丹王
在曹州牡丹乡,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老梅花,少牡丹。”意思是说,梅花越老,开得越丰腴鲜艳;而牡丹呢,恰在青春时(指栽种五六年的)花儿开得才最雍容华贵。可是,人们传说,民国初年,曹州赵楼村南面,有一棵生长了一百五十多年的牡丹树,叫脂红。这棵牡丹,树高丈二,枝长丈八,主干有碗口般粗细,开花红似胭脂,人称“牡丹王”。
牡丹王花开数百央,红霞一片,香气袭人。夏天,老人们坐在树下乘凉,孩子们爬上树上玩耍。这件事在十里花乡传为奇谈,时间久了,当地的百姓官员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谷雨时节,牡丹王盛开,甚至峤里之外的人都来观赏。当时,曹州镇守史陆郎斋对“牡丹王”早有所疗,亲自一看,果真名不虚传此人不学无术,又专横粗暴,惯会巴结上司,当地百姓对他恨之入骨,他多次提出要买“牡丹王”,花农们执意不允,只好作罢。
窃国大盗袁世凯准备在北京做皇帝,陆郎斋一看时机已到,为了讨好袁世凯,青去直上,就想拿这“牡丹王”作进贡礼。这年春天,牡丹花又开了。陆郎斋带领一干人马,耀武扬威地来到赵楼牡丹园。只见王彩缤纷的花海之中,“牡丹王”鹤立鸡群般地高高挺立着,红光耀眼,浓郁的花香沁人肺腑。陆郎斋心中暗想:好一株牡丹王王,我若能得手,呈南上去,不悉得不到荣华富贵?想到这里,使命人强抢“牡丹王”。
闻讯而来的花农们苦苦哀求:“不行啊!这‘牡丹王’是俺花乡的传世之宝啊!挖不得呀!”陆郎哪里肯呀?在花农们的抗议,要骂声中,陆郎斋强行挖走了“牡丹王”。
陆郎斋得到了“牡丹王”,得意洋洋接着,他又派了专车,亲自护送着送到北京,见到了袁世凯。袁世凯见后,喜出望外,陆郎斋的官职也连升三级。
后来,袁世凯又令陆郎斋护卫着把“牡丹王”差额主河南冁德府(今安阳市),栽到袁世凯的公馆里。没过多久,“牡丹王”在袁氏公馆枯死,坐了八十三天皇帝的袁世凯,也被全国人民赶下了台牡丹乡的花农们得知“牡丹王”枯死的消息,悲痛欲绝。有人赋讨一首: 窃国大盗用小人,国遭灾难花不存。
灌注心血百余载,枯死异乡刀剜心。
相关整本阅读http://yuedu.baidu.com/ebook/5af50a8ef121dd36a22d8206.html
周处除三害
古辰光宜兴叫荆溪。周处是荆溪县西周步村人,后来才搬到县城东门外头住。他的老子叫周鲂,做过太守,周处小辰光顽皮到勿得了,欢喜弄松弄棒,力气又大,看到哪个勿顺眼,拔出拳头就打,勿晓得有多少人吃过他亏,呒不一个勿恨他,拿他又呒办法。这一天,他走过东门菜花桥一爿酒坊,一只狗从酒坊里一窜出来,朝他汪几声。周处又发火了:"你这只畜牲,来咬我周处嗒?"擒起脚就踢,狗被踢得汪汪叫,满处乱跑。酒坊老板看到是周处,要紧嗑头作揖,向周处赔罪,请周处饶了这只看家狗。周处恶声恶习气讲:"狗不打死,酒缸打翻!"老板呒办法想,眼睁睁看他拿狗打死了。
周处打死酒坊看家狗的事体一息息就传遍全城。城里人都讲:本来荆溪有两害,现在变成三害了。一个老佬叫士吉,他讲:"我来教训教训他。"有人讲:"勿要去送命吧"。士吉老汉讲:"我自有办法。"士吉就在城门口候,一直等到吃过饭,周处摇啊摇过来了。
士吉等周处走到面前,就自言自语讲:"周处这小子,要么我勿看见他,看见他要教训教训他。"
周处听到有人竟要教训他,就大喝一声:"呔!你讲的什么!"
"我讲,念周处的父亲与我是结拜弟兄,勿然要同他拼命。"
周处本来要伸拳头,听到他是父亲的结拜兄弟,变朆捋拳头。他问士吉:"你为店要同周处拼命?"
"近年来南山出了一只吊睛白额老虎,白日里都出来伤人;长桥底下一知蛟龙,年年要供祭它一个童男,否则兴风作浪,不知要伤多少人命。如今又出了一个周处,横行乡里,为非作歹。连同南山白额虎,长桥水中蛟,已成荆溪三害,老百姓还有日脚过吗?拼也是死,勿拼也是死!""周处本领高强,是少年英雄,怎么是荆溪一害?"
"哈哈哈!说什么少年英雄,他能斩蛟射虎,为民除害吗?"
"才能虎蛟龙算得什么,还吃得住我刀枪弓箭吗?"说完,周处转身就走。
周处跑到家,带上宝剑,痛起弓箭,直奔南山。满山跑下来,寻勿见老虎。天黑下来了,他就蹲在柴窠里。勿一息,一阵风,呼--!一闻,风里有腥气,晓得是老虎,天黑,又看勿见老虎。老虎蹲在山头顶,尾巴甩呀甩,后来觉得越甩越重,还有点痛兮兮--原来一只夹蛇乌龟,齐头夹住老虎尾巴,尾巴越甩,夹得越紧。
这辰光,一阵缸片云推过去,露出麻花亮月。几几乎是同时间,周处发现了老虎,老虎也看见了周处。
等周处挽弓搭箭,老虎四脚一蹬,直朝周处扑来。周处要发箭已经来勿及,料定必死无疑。哪知老虎的尾巴上夹着一只大乌龟,离开周处还有一线线,就从空中落了下来。周处要紧弓拉满月,对准老虎头"嗒"一箭,射中老虎左眼。老虎痛得纵身一跳,箭尾碰在树丫枝上,箭头穿透后脑勺。周处见老虎跌在地上,跑上去一看,箭在老虎头上一个对穿过。他怕老虎勿死,又对准老虎右眼一脚,连眼乌珠都踢了出来。周处拿老虎掮到家,拿老虎皮剥剥,虎骨膏熬熬,又烧一大锅老虎肉,请街坊邻居都来吃老虎肉。周处打死南山白额虎的整体很快传遍荆溪城。大家都讲周处除了一害,做了好事。周处射死老虎,又去斩水中蛟。
这辰光是十月天气,雾多,蛟龙身上痒,在水里蹲勿住,就要浮出水面。这天大雾天,周处身背宝剑,一早就来到长桥上。一息息,长桥底下水浪翻滚,水花飞溅。周处晓得蛟龙要出水了,眼睛睁得蛮碱眨勿眨看着水面。突然,一个浪头冲天而起,蛟龙半条身子露出水面。说时迟,那时快,周处手持宝剑,纵身一跃,正好骑在蛟龙颈根头。周处左手紧紧握住蛟龙独角,右手的宝剑对准蛟龙颈根刺下去,拼力用劲硬是刺勿下--龙鳞又厚又硬,坚硬如铁。蛟龙觉得有人骑在它颈根上,就拿尾巴用力一甩。周处听到背后阵风声,连忙一低头,紧紧贴伏在蛟龙身上。蛟龙的尾巴朆甩到周处,反而重重一记,甩在自家头上,痛得直抖,勿想一阵抖就拿周处抖在水里。这时蛟龙已经逃进太湖,周处在水里奋力追赶。眼看蛟龙越逃越远,周处见湖边有座山,就高声喊道:"山哥哥!山哥哥!快点帮我拦住它!"说也奇怪,周处话音刚落,这座山真佬长一个山嘴,将蛟龙拦住。蛟龙只得回头逃,齐头碰上后底追赶来的周处。周处一把抓住龙角,一个翻身又爬上龙背。周处紧握剑柄,对准龙颈根死命刺,死命戮,还是戮勿进。他就拿宝剑顺着龙颈根往下移,齐头戮在命门里,一股腥血直冒出来。绯红的血一直淌到太湖边头一条港元里--蛟龙终于被周处刺死了。周处把蛟龙拖上岸,把龙角斩下来,又拿龙皮剥下来,挑着龙皮、龙角往城里去。周处从东门进城,走经菜花桥酒坊,酒坊老板捧出一大坛酒,庆贺周处斩蛟射虎、为民除害。满城百姓也涌来看龙皮龙角,看斩蛟射虎的英雄。
周处悔过自新除三害,后来又听了士吉老佬的话,拜陆机陆云为师,终于成为一代名将。 后来,人们把周处开头用剑刺蛟龙的地方叫做"上移皮",第二剑刺中蛟龙命门的地方叫"下移皮",拦住蛟龙的山咀叫"拦山咀",被龙血染红的港叫"红港"。因为蛟龙死了,轮到供祭男童的村庄总算保住了男童,那个村叫"男留村"--这些地名到今天还一存在。长桥也被改成蛟桥,连苏东坡还洗石题词:"晋平西将军周处斩蛟之桥。"
富贵土
很古很古的时候,在宜兴南面有两座山,一座叫"青龙山",一座叫"黄龙山"。山下有一个小村落,村下住着十几户人家,其中有一个名叫石富贵的人,生有二男二女,大儿子过了三十岁,还没讨老婆,急得老俩口团团转。一家六口连饭都吃不上,哪有铜钱为儿子娶亲呢! 一天,石富贵和两个儿子在青龙山上砍柴,忽然迎面走来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僧,他身披袈裟,手提鱼鼓,边敲边喊:"卖富贵土!卖富贵土!"石富贵父子都觉稀奇:"怎么把'富贵'喊进去了!"老僧还在喊:"贵不欲买,买富何如?"石富贵父子十分好奇,和村上人往白发老僧跟前走去。就在这时,只见一股青烟,老僧腾云驾雾而去。
人们拿了工具,在老僧站的地方挖下去,挖到了一种奇怪的泥土,红、黄、绿、青、紫,五色缤纷。挖到"五色土"的事,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开了,人们纷纷前来挖掘"宝土",又用这种土做缸、盆、罐、翁,和别处地方的人串换物品,生活逐渐好了起来。石富贵他们非常高兴,大家就把这种土叫作"富贵土"。
篇四:周训题
一、现代文阅读(27分,每小题3分)
(一) 知耻则有所不为
耻感文化是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它萌芽于早期国家形成的尧舜禹时期,至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对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的耻感文化,立足于人的个性修养,延展到整个社会的道德评价机制,具体表现为向内和向外两个层面。从向内的方向看,首先,它强调个人的修身,要求内省、慎独、反求诸己,通过正己而达到正人,这一点构成了耻感文化的核心内容。其次它激发人的奋斗精神,“行己有耻”,它使人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道德实践而积极进取,不屈不挠,形成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孔子有言:“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在这天下三德中,知耻居于最深层次,它对好学、力行乃至其他种种行为发挥着重要影响。孟子进一步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倡导“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修养方法。由孔孟所倡导的人生理想和实践,为中国历代志士仁人所认同,成为他们立身行事的楷模,造成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刚正之气,形成一种刚直不阿、特立卓行、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再次它崇尚操守,褒扬气节。由于耻感文化能使人从内心控制自己的行为,因而形成中国古代崇尚操守、不媚时俗的道德品格,其具体内涵就是指廉洁正直、守志不辱的人生品行,最终则是在这种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气节观。
从向外的方向看,耻感文化对人的一个基本行为要求就是改过迁善,见贤思齐。这是建立于耻感文化基础上的内省机制的外化,“知耻则有所不为”,进一步做到改过迁善,见贤思齐,最终达到“至善”的崇高境地。其次是建立于耻感文化基础上的社会道德评价机制。特定社会中的道德规范是耻感发生的外在依据,因而“以何为耻”是个具有鲜明时代性的问题,它与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念有着密切联系。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凡是缺乏道德、丧失廉耻之人都会遭到全社会的谴责,无德、无耻之徒都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耻感文化的生理基础在于人的物质个体对外界的反映和反应;它的心理基础在于人们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它的社会基础在于人们对社会行为规范所达成的共识。中国之所以特别强调礼、义、廉、耻,是由于古人早已认识到人的内省和自律对控制人的行为有着巨大的作用,因而才有“知耻而勇”“知耻则有所不为”的论断;也认识到无耻之徒为一已私利而不惜、不怕损害社会的利益,因而也违背了人们共同认可的社会公德和普遍的行为规范。所以,必须发掘人的羞耻之心,从根本上使人达到道德上的完善,这在今天尤其值得大力继承和弘扬。
(选自《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的耻感文化包括人的个性修养和整个社会的道德评价机制,具体表现为向内和向外两个层面。
B.以强调个人的修身为核心内容的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对数千年以来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耻感文化能激发人的奋斗精神,使人为实现人生理想和道德实践而积极进取,是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
D.孔子所提出的好学、力行、知耻被称为天下三德,其中知耻很重要,它对好学和力行都有很大的影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耻感文化起源于尧舜禹时期,是优秀的文化传统,它要求个人要内省、慎独、反求诸己,通过正己来正人。
B.中国古代之所以能形成崇尚操守、不媚时俗的道德品格,是因为耻感文化能使人从内心控制自己的行为。
C.耻感文化既强调个人修身,又崇尚操守,褒扬气节,在对耻感文化追求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气节观。
D.违背了共同认可的社会公德和普遍的行为规范的人,都会遭到全社会的谴责,并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之所以特别强调礼、义、廉、耻,是因为我们传统文化中有“知耻而勇”、“知耻则有所不为”的论断。
B.由孔孟所倡导的人生理想和实践,为中国历代志士仁人所认同,是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内向层面的展示。
C.改过迁善、见贤思齐的行为要求,以及整个社会公认的道德评价机制,是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外向层面的
展示。
D.《世说新语》中周处除三害的故事说明耻感文化对中国人的行为有着巨大的作用,有助于人道德上的完善。
1.C(耻感文化有助于“形成”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但它本身并不“是”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
2.C(原文说的是“在这种价值追求的基础上”,追求的是道德品格和人生品行,而不是“耻感文化”,选项中指代错误)
3.A(因果关系错误)
( 二 )
近代考古学的前身是艺术史研究,主要研究古希腊罗马时期遗留下来的艺术品,这也是文艺复兴精神的延续。近代欧洲经过中世纪黑暗时期,从伊斯兰文明中翻译古希腊的经典文献,从中获取古希腊的科学理性精神、审美观念等。艺术史以实物研究的方式来揭示其中所包含的古代文化内涵。这里实物就相当于文献,也就是所谓的“文本”,但它比文本更加直观、真实,更需要研究者的切身体验与感知。这里所说的文化内涵乃是一种历史的积淀,它不是革新与破坏,而是继承与关联。比如古希腊罗马雕塑所传递的美学原则,它为西方文化所继承。因为具有这样的历史关联,所以今天的西方人能够感受其美。而这种美跟我们中国文化缺乏历史关联,所以中国人,尤其是不懂西方文化的时候,他就不会体会到其中的美,不会被触动,也恰如不懂中国文化的西方人面对唐诗宋词、《红楼梦》一样。
文化的历史积淀形成丰富的文化意义,积淀的形式不仅仅是文献经典,更主要的方式是物质文化,文献也可以说是一种物质文化。中国考古学的前身金石学比西方的艺术史研究更早,它们所关注的内容具有很好的一致性。金石学的研究宗旨在于:探其制作之意,以追三代之遗风。对于宋代金石学者而言,金石古物之中蕴含着三代时期完善的政治文化理想。对这样的研究而言,古代遗物就是浓缩了古代文化的宝藏,需要后人不断地揭示,从而完成文化的延续。
在西方,在艺术史的基础上发展出古典研究,拓展出埃及学与亚述学等历史学,这些研究都关乎西方文化的渊源脉络。再后,考古学兴起,成为更大规模的历史学分支,但是它们研究考古所秉承的“文化”观念是一致的,即考占学研究的是物质文化,而物质具有丰富的文化含义,恰如历史学研究文本一样,其意义可以反复地阐释,在此过程中实现文化的传承。历史考古强调的正是物质材料是有意义的,是历史的,关乎人类的能动性。文化通过一代代人的阐释而意义得到丰富,意义的存在取决于历史的关联,或称为历史潮流。物质文化意义重要的地方并不是其族群属性,或者说社会历史意义上的心灵共性,而是处在历史关联中的人们的阐释。就好比我们理解一句话需要情境一样,历史关联是理解物质文化的基本前提。我们通常把这种具有历史积淀的文化称为文化传统,它的形态是物质的,但实质是精神上的。
从考古学的发展史与现状来看,不同时期,分支、流派或范式的考古学都是以文化为核心展开的,文化是考古学中罕有的共同理论基础。考古学的目的是通过研究实物遗留来研究人本身。人的诸种存在是高度关联的,并没有独立于精神的生物学存在,也没有孤悬世外的存在。所以,“文化”就成了一个非常合适的概念,它能够很好地表达人的属性,文化即人,人就是文化的存在。
(摘编自陈胜前《文化考古刍议》)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过中世纪黑暗时期,近代欧洲从伊斯兰文明中翻译古希腊的经典文献,从中获取古希腊的科学理性精神、审美观念等。、
B.实物比文本更加直观、真实,更需要研究者的切身体验与感知,研究实物可以揭示其中所包含的古代文化内涵。
C.文化内涵是一种历史的积淀,是继承与关联。西方人能够感受古希腊罗马雕塑的美,所以西方文化传承了它的美学原则。
D.不懂西方文化的中国人体会不到古希腊罗马雕塑的美,这与不懂中国文化的西方人体会不到唐诗宋词、《红楼梦》的美是一样的。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化的历史积淀形成丰富的文化意义,历史积淀的形式除了文献经典,更主要的方式是包括文献在内的物质文化。
B.浓缩了古代文化的金石古物,蕴含着三代时期完善的政治文化理想,需要宋代人不断地揭示,从而完成文化的延续。
c.比西方艺术史研究更早,作为中国考古学的前身的金石学的宗旨是通过研究金石制作之意,探求三代遗风。
D.历史学的各个分支研究考古所秉承的“文化”观念是一致的,即考古学研究的是物质文化,而物质具有丰富的文化含义。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到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通过一代代人的阐释而意义得到丰富,我们通常把这种具有历史积淀的文化称为文化传统,它的形态是物质的,但实质是精神上的。
B.物质文化意义的存在取决于历史的关联,其重要的地方是处在历史关联中的人们的阐释,不是其族群属性,或者说社会历史意义上的心灵共性。
C.不同时期、分支、流派或范式的考古学都是以文化为核心展开的,文化是考古学中少有的共同理论基础,这是从考古学的发展史与现状得出的结论。
D.通过研究实物遗留来研究人本身是考古学的目的,而人不能孤悬世外而存在,人的诸多存在是高度关联的,因此“文化”成为人的唯一属性。
答案: 4 -6:CBD
( 三 ) 司马迁与班固
司马迁作《史记》,完成于汉武帝末年。班固作《汉书》,书未成而作者因与外戚窦宪的关系,死于狱中,事在汉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一属西汉,一属东汉,相去公元元年各约90年。今日看来,这两部书好像联袂而出。其实它们间隔了大约180年,等于我们现在距离清嘉庆朝的时间。
《史记》为私人著作,《汉书》则经皇帝看过,有国史的色彩。司马迁自称“成一家之言”和“藏之名山”,已和班固作书的宗旨不同。况且《史记》是通史,《汉书》是断代史。两位史家的个性癖好不同,这也使他们在取材行文之间,有相当的出入。在公元前90年和公元90年,中国的史家和思想家所处的社会环境已有大幅度的变化。其中一个关键在于,汉武帝用董仲舒之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我们在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董仲舒之尊儒,并不是以尊儒为目的,而是为了树立一种统一帝国的正统思想,他坦白地承认提倡学术,旨在支持当时政权。武帝之置五经博士、立学校之官、策贤良,都根据此宗旨着眼,从此中国庞大的文官集团,有了他们施政的正统逻辑。司马迁和董仲舒同时代,他读书不受这种政策的影响。而到了班固生活的年代,“正规的”儒家思想已有一百多年的基础。
司马迁和班固一样,自称是周公和孔子的信徒。可是今日我们一打开《史记》,随意翻阅三五处,即可以体会到作者带着一种浪漫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作风,爽快淋漓,不拘形迹,无腐儒气息。他自称“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应当是一种真实的写照。他所崇奉的“士为知己用,女为悦己容”也可以说是源于儒家道德,可是这立场就已经和经过正统限制的所谓儒家不同了。
《史记》里写荆轲和高渐离饮酒击筑,又歌又泣,旁若无人,已近于董仲舒所说的“邪辟”。并且项羽是汉高祖刘邦的死对头,而《史记》里的《项羽本纪》排列在《高祖本纪》之前(若在后代必称“项酋”“伪楚”,而“本纪”只能降格为“载记”)。文中又把项羽写成一个虽暴躁却又浑憨可爱的角色,其英雄末路,令人怜惜。与之相较,刘邦反像一个伪君子。
《史记》除了《刺客列传》之外,还有《滑稽列传》《日者列传》和《龟策列传》,可谓涉及九流三教,有呈现整个社会之剖面的样子。班固书里虽有《东方朔传》,却不再缕列非正派或下流的文化资料。
也因其如此,司马迁就受到班固的指责。《汉书》里就有《司马迁传》,内中批评他“又其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 这些地方还不足以表现班固的正统思想,最使我们看出他的作品在历史上是属于“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之后的产物的,乃是《汉书》卷二十《古今人表》。这表里列有1931位古代名人,包括传奇中的人物如女娲氏、有巢氏,《论语》中有名的孔门弟子,《春秋》中的国君等,至秦亡为止。由作者“显善昭恶”的原则按上上至下下区分为三等九则。内中得“上上圣人”者十四人,包括三皇五帝,以周公、孔子殿后。仲尼之外即再无圣人,孟子也只与颜渊、管仲同属“上中仁人”。老子与商鞅、申子、墨翟、韩非都属“中上”,与孙膑、白起一流。刺客荆轲则为“中中”,和孟尝君、吕不韦同品。而“下下愚人”里既有蚩尤、共工、三苗,也有倾国倾城的褒姒和妲己。秦始皇虽焚书坑儒,班固只贬之为“中下”,因为他下面还有二世胡亥列入“下中”,宦官赵高列入“下下”。
因此,我们也可以推想出世俗观念中儒家的拘泥,并不一定是孔子和他门徒的真性格。那些呆板多方面的样子,还是后人所造,其目的在维持文官集团的紧凑。总算还是中国读书人的运气好,得有太史公司马迁在兰台令班固之前写作,否则没有《史记》,径由《汉书》开二十三史之端,中国史学的传统,必更趋向“文以载道”的方针,更缺乏“百家殊方”的真实性和生动活泼了。
(选自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有删改)
7.关于《史记》和《汉书》的表述,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史记》完成于汉武帝末年,《汉书》完成于汉和帝永元四年,一属西汉,一属东汉,成书年代相差约180年。
B.《史记》为私人著作,而《汉书》则经皇帝看过,带有国史的色彩,因此《汉书》在编修上要比《史记》更为严谨和准确。
C.司马迁的“成一家之言”“藏之名山”的宗旨和班固作《汉书》的宗旨有很大不同,这就决定了《史记》是通史,《汉书》是断代史。
D.汉武帝用董仲舒之建议,罢斥百家,独尊儒术,司马迁的思想并未受此影响,而班固则不同,这也是《史记》和《汉书》风格差异的重要原因。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董仲舒之尊儒,并不是以尊儒为目的,其真正目的在于树立一种统一帝国的正统思想,支持当时政权。班固受其影响,并呈现于《汉书》的创作中。
B.司马迁和班固都认同儒家思想,但是作者个人气质的巨大差异使得《史记》和《汉书》文风差异明显,司马迁带着一种浪漫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作风。
C.《史记》和《汉书》在对待项羽的态度上差异明显,《史记》里的《项羽本纪》排列在《高祖本纪》之前,这在《汉书》中是不可能出现的。
D.《史记》里的人物涉及三教九流各色人等,如日者(占卜的人),而《汉书》秉持官方正统思想,较少记录不符合正统观念的人物。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表达了对司马迁的看法“是非颇缪于圣人”,他认为《史记》的叙史观念有悖于圣人之道。
B.《汉书》里的卷二十《古今人表》按照官方正统观念把历史人物分为三等九则,内中得“上上圣人”者十四人,仲尼之后即再无圣人,表现了极强的独尊儒术的态度。
C.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孔子及其门徒的形象,多半出于汉朝“独尊儒术”以后的历史典籍,这些形象并不是他们的真实形象。
D.《史记》中把项羽刻画成一个虽暴躁却又浑憨可爱的末路英雄的形象,与之相比,刘邦反像一个伪君子,这样的描述在《汉书》中是不可能出现的。
7.D A项,根据原文可知,班固死于狱中是在汉和帝永元四年,《汉书》成书在此之后;B项,“《汉书》在编修上要比《史记》更为严谨和准确”的说法于文无据;C项,强加因果。
8.B 根据文意可以判断“个人气质的极大差异”并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班固受官方正统儒家思想的影响较大。
9.C C项说法过于绝对,根据最后一段可知,作者是“推想”,“不一定”是孔子及其门徒的真性情。
二、古代诗歌阅读 (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0~11题。
唐多令·秋暮有感
陈允平
休去采芙蓉①。秋江烟水空。带斜阳、一片征鸿。欲顿闲愁无须处,都著在两眉峰。
心事寄题红②。画桥流水东。断肠人、无奈秋浓。回首层楼归去懒,早新月、挂梧桐。
【注】①芙蓉:莲(荷花)的别名。②题红:即红叶题诗。
10.采莲是古代女子喜爱的习俗,本词开篇却说“休去采芙蓉”,这是为什么?请结合上片内容分析。(5分)
11.词中人物有什么样的“心事”?结尾三句是如何表现人物心情的?请简要阐述。(6分)
10.本词开篇以抒情女主人公的口吻说“休去采芙蓉”,表面上是提醒,时届深秋日暮,荷花凋尽,荷叶枯败,江面上萧条空阔,根本不是采芙蓉的时节。实际上是词中人由于愁思萦怀,无处安顿,根本没有心绪去做采芙蓉这类事情。(共5分,季节角度2分,情感角度3分)
11.离别独居的寂寞和对远方之人的思念。“回首”句以行为表现人物心情,月出更深,仍不愿回到冰冷的空房,一个“懒”字刻画出人物心灰意冷的情状。“早新月”两句以景结情,清冷疏朗的意境,烘托出人物内心的孤寂和幽怨。(共6分,第一问2分,第二问4分)
三.语言表达( 6 2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
1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人民公仆贵在天下为公,而回归为公的价值观,就要抓住此次教育实践活动,扎扎实实地学习、认认真真地践行,树立起权为民用的意识。
B.城市改造与规划能否保留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个性,关系到市民居住心理的满足,关系到城镇化的和谐发展,必须防止急功近利的做法。
C.在世界杯这个舞台上,球迷们能够近距离地为自己属意的巨星欢呼,初来乍到的小将们也有机会一战成名,这些也恰是世界杯的魅力所在。
D.山西新华书店集团在不愁房租、发行便捷的优势下居安思危,与保利影业签订院线合作项目,联合影院跨界发展,赢得人们对此大声叫好。
12答案 C 解析 A项“抓住”缺宾语中心语,应在“实践活动”后加“的契机”。B项两面与一面对应不当,删除“能否”。D项“赢得人们对此大声叫好”杂糅,一是“山西新华书店集团??跨界发展赢得人们大声叫好”,二是“人们对此(山西新华书店集团??跨界发展)大声叫好”。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面对朝鲜半岛紧张的局势,中国政府日前紧急召见朝韩双方驻华大使,敦促双方保持克制,切忌不要采取过激行为使冲突进一步升级。
B.最近网络盛传,新疆伊犁记者遇袭案的受害人——《北疆晨报》的一名记者仍在医院抢救,该记者是因为舆论监督遭报复,报社一位高层人士对此予以否认。
C.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有关负责人指出,利用住房公积金闲置资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有利于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和住房公积金使用效率。
D.《赵氏孤儿》描写了忠正与奸邪的矛盾冲突,揭露了权奸的凶残本质,高扬正义之大旗,感人至深,是元杂剧中最优秀的历史剧之一。
13答案 D 解析 A项不合逻辑,“切忌”已经表示否定,后面不能再用“不要”。B项表意不明,“此”既可以指遇袭记者在医院抢救,也可指记者因为舆论监督遭报复。C项搭配不当,“效率”不能与“完善”搭配。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圣诞节”期间,许多网络诈骗分子瞄准消费者抢购期间放松警惕的机会,设置重重陷阱,利用弹出窗口、假客服、假链接、网络诈骗等手段层出不穷。
B.环境工作组研究发现,购物收据含有毒化学物质双酚,也能经由皮肤进入人体,不但可能致癌,甚至扰
篇五: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检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知耻则有所不为
①耻感文化是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它萌芽于早期国家形成的尧舜禹时期,至春秋战国时
期形成,对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②中国传统的耻感文化,立足于人的个性修养,延展到整个社会的道德评价机制,具体表
现为向内和向外两个层面。从向内的方向看,首先,它强调个人的修身,要求内省、慎独、反
求诸己,通过正己而达到正人,这一点构成了耻感文化的核心内容。其次它激发人的奋斗精神,
“行己有耻”,它使人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道德实践而积极进取,不屈不挠,进而形成奋发
有为的民族精神。孔子有言:“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在这天下三德中,知
耻居于最深层次,它对好学、力行乃至其他种种行为发挥着重要影响。孟子进一步发挥了孔子的
思想,倡导“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修养方法。由孔孟所倡导的人生理想和实践,为中国历代志士仁人所认同,成为他们立身行事的楷模,造成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刚正之气,形成一种刚直
不阿、特立卓行、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再次它崇尚操守,褒扬气节。由于耻感文化能使人从
内心控制自己的行为,因而形成中国古代崇尚操守、不媚时俗的道德品格,其具体内涵就是指
廉洁正直、守志不辱的人生品行,最终则是在这种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
的气节观。
③从向外的方向看,耻感文化对人的一个基本行为要求就是改过迁善,见贤思齐。这是建
立于耻感文化基础上的内省机制的外化,“知耻则有所不为”,进一步做到改过迁善、见贤思齐、
最终而达到“至善”的崇高境地。其次是建立于耻感文化基础上的社会道德评价机制。特定社
会中的道德规范是耻感发生的外在依据,因而“以何为耻”是个具有鲜明时代性的问题,它与
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念有着密切联系’。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凡是缺乏道德、丧失廉
耻之人都会遭到全社会的谴责,无德、无耻之徒都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④耻感文化的生理基础在于人的物质个体对外界的反映和反应;它的心理基础在于人们对
自己行为的责任感;它的社会基础在于人们对社会行为规范所达成的共识。中国之所以特别强
调礼、义、廉、耻,是由于古人早已认识到人的内省和自律对控制人的行为有着巨大的作用,
因而才有“知耻而勇”“知耻则有所不为”的论断;也认识到无耻之徒为一已私利而不惜、不怕
损害社会的利益,因而也违背了人们共同认可的社会公德和普遍的行为规范。所以,必须发掘
人的羞耻之心,从根本上使人达到道德上的完善,这在今天尤其值得大力继承和弘扬。
(选自《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的耻感文化包括人的个性修养和整个社会的道德评价机制,具体表现为向内和
向外两个层面。
B.以强调个人的修身为核心内容的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对数千年以来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C.耻感文化能激发人的奋斗精神,使人为实现人生理想和道德实践而积极进取,是奋发有
为的民族精神。
D.孔子所提出的好学、力行、知耻被称为天下三德,其中知耻很重要,它对好学和力行都
有很大的影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耻感文化起源于尧舜禹时期,是优秀的文化传统,它要求个人要内省、慎独、反求诸己,
通过正己来正人。
B.中国古代之所以能形成崇尚操守、不媚时俗的道德品格,是因为耻感文化能使人从内心
控制自己的行为。
C.耻感文化既强调个人修身,又崇尚操守,褒扬气节,在对耻感文化追求的基础上形成了
中华民族的气节观。
D.违背了共同认可的社会公德和普遍的行为规范的人,都会遭到全社会的谴责,并被钉在
历史的耻辱柱上。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之所以特别强调礼、义、廉、耻,是因为我们传统文化中有“知耻而勇”、“知耻则
有所不为”的论断。
B.由孔孟所倡导的人生理想和实践,为中国历代志士仁人所认同,是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内
向层面的展示。
C.改过迁善、见贤思齐的行为要求,以及整个社会公认的道德评价机制,是中国传统耻感
文化外向层面的展示。
D.《世说新语》中周处除三害的故事说明耻感文化对中国人的行为有着巨大的作用,有助
于人道德上的完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8分,选择每小题2分,翻译10分)
罗亨信,字用实,东莞人。永乐二年进士。仁宗嗣位,始召入为御史。监通州仓储,巡按..
畿内。 英宗即位之三月,擢右佥都御史,练兵平凉、西宁。正统二年,蒋贵讨阿台、朵儿只伯,
亨信参其军务。至鱼儿海,贵等以刍饷不继,留十日引还。亨信让之曰:“公等受国厚恩,敢临敌退缩耶?死法孰与死敌?”贵不从。亨信上章言贵逗遛状。帝以其章示监督尚书王骥等。明
年进兵,大破之。亨信以参赞功,进秩一等。 ..
父丧归葬。还朝,改命巡抚宣府、大同。参将石亨请简大同民三之一为军,亨信奏止之。.
十年进右副都御史,巡抚如故。时遣官度二镇军田,一军八十亩外,悉征税五升。亨信言:“文
皇帝时,诏边军尽力垦田,毋征税,陛下复申命之,今奈何忽为此举?塞上诸军,防边劳苦,无他生业,惟事田作。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积粟,不知人心不固,虽有粟,将谁与守?”帝纳其言而止。
初,亨信尝奏言:“也先专候衅端,以图入寇。宜预于直北要害,增置城卫为备。不然,恐
贻大患。”兵部议,寝不行。及土木之变,人情汹惧。有议弃宣府城者,官吏军民纷然争出。亨.
信仗剑坐城下,令曰:“出城者斩!”又誓诸将为朝廷死守,人心始定。也先挟上皇至城南,传
命启门。亨信登城语曰:“奉命守城,不敢擅启。”也先逡巡引去。赤城、雕鹗、怀来、永宁、
保安诸守将弃城遁,并按其罪。
当是时,车驾既北,寇骑日薄城下,关门左右皆战场。亨信与总兵杨洪以孤城当其冲,外
御强寇,内屏京师。洪既入卫,又与朱谦共守,劳绩甚著。景帝即位,进左副都御史。明年,
年七十有四矣,乞致仕。许之。归八年,卒于家。
(节选自《明史?罗亨信传》)
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巡按畿内 巡按:巡视,巡行 ..
B.进秩一等 进秩:增加俸禄 ..
C.参将石亨请简大同民三之一为军 简:选拔 .
D.寝不行 寝:呈上 .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
中曾无休暇
B.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
中曾无休暇
C.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
中曾无休暇
D.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
中曾无休暇
6.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嗣位、即位:特指皇帝登上皇位,表示此意思的词还有登基、践阼等等。
B.原文“正统二年”中的“正统”是年号。古代常用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十天干与十二
地支两字相配,60年周而复始),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等。
C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
级次序先后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D.车驾、陛下指皇帝,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
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
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朝廷派蒋贵出兵征讨,罗亨信参与其中,蒋贵等人借故在鱼儿海逗留十天后返回,罗亨
信很是不满,上奏章说明情况。后来继续进兵,终于大破敌军,罗亨信也因此晋级一等。
B.皇上派遣官员测量军田,规定一军八十亩以外都要征税五升,罗亨信援引先例,反对采
取这一举措,并提出如果辛苦劳作、收入微薄而不堪赋税,人民就会放弃耕种选择逃逸。
C.敌人兵临城下,形势非常危急,亨信与总兵杨洪因为孤城处在交通要道,外御强敌,内
保京城,浴血奋战,尽职尽责。景帝即位时,他虽已七十三岁,还是被晋升为左副都御史。
D.为防备也先入侵,罗亨信提议在正北要塞增置城卫,兵部虽然不很赞同,但还是接受了
他的意见。为保卫宣府城,他持剑坐在城下,即使太上皇受到挟持,他都未曾打开城门。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亨信让之曰:“公等受国厚恩,敢临敌退缩耶?死法孰与死敌?”(5分)
(2)计臣但务积粟,不知人心不固,虽有粟,将谁与守?(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送杨少府贬郴州
王维
明到衡山与洞庭,若为①秋月听猿声。
愁看北渚三湘远, 恶说南风五两轻。
青草瘴②时过夏口,白头浪里出湓城。
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
【注】①若为:怎堪。②青草瘴:《番禺杂编》“岭外二三月为青草瘴”。
③贾谊曾经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谪为长沙王太傅。
9.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相比,这首诗表现送别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
10.本诗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题1分)
(1)在《诗经·氓》中,女主人公遭到了氓在心愿满足之后对自己粗暴无礼的对待,自己的
家人表现出的不但不是同情,反而是“,。
(2)刘禹锡《陋室铭》中“两句,写了室外清幽雅致的景物,
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3)在《劝学》中,荀子以“
一般人相比,在于他善于借助外部条件,去争取最大的成功。
(4)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以“ , ”形象地揭
示“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体现出一种高瞻远瞩的豪迈情怀。
(5)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表现出他的民族气节
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的是演奏正式开始之
前的准备过程。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刘节:史家风骨士子魂
①上世纪50年代以后的中山大学历史系,以名流云集著称,陈寅恪地位最尊,自不待言。
陈又与岑仲勉并称“二老”,加上刘节、梁方仲,则号称“四大教授”,刘节一度担任历史系主
任,中山大学历史系在当时堪称岭南史学界的一大“重镇”。
②1926年,刘节考入清华国学研究院,师从王国维、梁启超和陈寅恪,专攻中国哲学史。
清华国学研究院同学王力对刘节的印象和评价:“君待人无贵贱,一接以礼。视友事若己事,蔼
然似长者。”
③在整个中国学术界,刘节与陈寅恪的师生情谊广为人知。研究院毕业后,刘节大部分时
间在国立北平图书馆、燕京大学工作,与陈寅恪同在北平,经常当面聆听老师教诲。陈寅恪致
函刘节称“子植兄”,但刘节对陈寅恪行弟子礼却一点也不含糊。据中山大学历史系老师回忆,
逢年过节,刘节去拜望陈寅恪时,必对老师行下跪叩头大礼,一丝不苟,旁若无人。刘节还曾
对学生说:“你们想学到知识,就应当建立师生的信仰。”但这句话在当时被当作罪证受到学生
猛烈批判。1952年到1969年,在送恩师陈寅恪最后一程的陈门弟子中,长期陪伴老师左右的,
唯独刘节一人。他是在任何压力下都绝不批陈的学生,义无反顾地与恩师同甘共苦,其自身所
受苦难之深重已达无以复加之地,却还经常主动把老师要受的苦难都揽到自己头上。1967年底,
红卫兵要抬陈寅恪教授去大礼堂批斗,陈夫人出面阻止,被造反派狠狠推倒在地。刘节挺身而
出,代替老师去挨斗。批斗会上,“小将”们对刘节轮番辱骂、殴打,之后又问他有何感想,刘
节昂起头回答:“我能代替老师挨批斗,感到很光荣!”
④抗日烽火绵延,家国罹难,导致学人不能安于讲席,经受乱离流浪之苦,刘节可谓体验
得真切。从《刘节日记》中可以看出,尽管背井离乡,生活条件恶劣,要靠中英庚款的研究经
费资助才得以勉强度日,他却安贫乐道,始终保持着一种乐观的心态,以治学和研究为乐。
⑤在治学上他主张求真、自信。他说,“考据学是求真之学”,“历史学家要有很强的自信力,
一个历史学家要坚定不移,不要为一时的风浪而动摇不定”。
⑥在“文革”期间,刘节先后遭受60多场批判,受到戴高帽、剃光头、被抄家、遭殴打、
罚劳改等等非人待遇,在人生最艰难的时期,刘节仍写下这样掷地有声的话:“人格同学问是一
致的,决没有学问好而人格有亏的伟人。”表示“假定有一种势力要打破我的信仰,使我不能安
静为学,我当然要抵抗??设若有一种势力要阻碍我的志向,使我不能如愿以偿,我当然要拿
出毅力来”。
⑦面对这类政治运动,现存的《刘节日记》没有留下这一时期的直接记录,但读书的人自
能感受到他是以平常心、宽恕心处之的。这有一个旁证,据其学生姜伯勤后来回忆,作为“白
专”学生的典型,他也参与批判了刘节唯心主义史学,但1959年本科毕业时,刘节却向学校的
党委领导表示:“你们要把姜某留下来,这个人能成器。”这既可见刘节的眼光,也可见其胸襟。
⑧刘节对子女的教育一贯民主、宽容,据刘节的儿子刘显曾回忆,“我感觉他对我们兄弟俩
是慈爱而不溺爱,严格而不严厉”。在他看来,虽然父亲可以说“孔子的门徒”,但回想起来,
父亲对儿子、妻子都是很平等、民主的。“他从来不说重话,可以说对儿子亦子亦友、对我母亲
亦妻亦友”。刘显曾毕业于中山大学生物系,之所以选择这个专业也同样是因为父亲鼓励他发展
自己的兴趣。在刘显曾20岁生日时,父亲对其说“感情要专一”。当时刘显曾正在上高中,当
天他亲自来学校要儿子回家过生日,“在他看来这是我的成年礼了,所以要告诉我这个重要原则。
相关链接
刘节,近代中国著名历史学家,著述颇丰。在研究先秦古史、先秦诸子思想、史学史方面
有卓著成就,为了不被古代多种传说迷惑,他通过对古代文字的钻研去发现古史的真实材料。
他多年开设史料学和史学史课程,著有《中国史学史稿》,这本书对历代修史制度、史籍之宏富
多样和著名史家的成就均有翔实的论述,见解独到,尤其重视历史哲学的发展,是中国史学史
学科重要代表作之一,著名史学家白寿彝称誉本书为“必传之作”。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中山大学历史系,有大师陈寅恪、与陈并称“二老”的岑仲勉,
再加上刘节、梁方仲两位教授,名流云集,堪称史学界的一大“重镇”。
B、文章着重叙述了刘、陈的师生情谊。刘节对陈寅恪行下跪叩头大礼,任何压力下不批陈,
与恩师同甘共苦,代替老师挨批斗,这份诚挚的士子情怀令人钦佩。
C、文章在刻画刘节这个人物形象时,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正面描写
主要刻画了刘节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挺身而出”的细节描写生动传神。
D、“文革”让刘节经历了非人的生活,而他却没有在日记中留下关于这一时期的记录,可
见他处事的平常心、宽恕心;姜伯勤事件也能从侧面表现这一点。
E、文章的最后一段交代了刘节在家庭生活中对子女的教育民主、宽容,对待家人平等、民
主,这使他作为学者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有血有肉,亲切可感。
(2)本文是如何体现传记文学的真实性特点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3)“相关链接”部分写了哪些内容?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概括。(6分)
(4)刘节先生身上体现着怎样的“风骨”?传承他的风骨,在我们当代的生活中有怎样的意
义?请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8分)
第II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1分,选择每小题2分)
13.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今年中秋、国庆期间,各级纪委继续加大明察暗访力度,严肃查处了一批与中央八项规
定精神 的顶风违规、违纪行为。
②北宋推行青苗法的初衷之一就是抑制高利放贷,减轻农民负担,而地方具体实施
却 ,使变法最终异化成盘剥百姓的工具。 ③一些病患误信某些所谓专家的言论,以多吃某种蔬菜来代替必需的药物治疗,这种做法
无异于 ,有时还有很大的危害性。
A.背道而驰 缘木求鱼 南辕北辙 B.背道而驰 南辕北辙 缘木求鱼
C.南辕北辙 背道而驰 缘木求鱼 D.南辕北辙 缘木求鱼 背道而驰
1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雍正朝的珐琅彩瓷在装饰纹样上,由于皇帝亲自发出“秀雅”“细致”的要求,并指定唐
岱、郎世宁等国手为之制作稿样,无论是满饰纹样或装饰有诗、书、画、印四种元素的组群,
无不。
②明清两代是扇面画的鼎盛期,不仅作品数量多,而且风格流派异彩纷呈。据了解,湖州
市博物馆收藏历代书画达3000余件,而明清扇面是该馆书画藏品中的一大亮点,名家作
品,数量达500余件。
③远山含黛,近水楼台。夜幕中, 的好溪楼变得一片璀璨。昨晚,好溪堰源头首次
亮灯,此次亮灯区域为好溪堰堰头到青林村桥头,总长约400米,古朴的亭台楼阁在灿烂的灯
火下变成天上宫阙。
A.精妙绝伦 美轮美奂 蔚为大观 B.精妙绝伦 蔚为大观 美轮美奂
C.美轮美奂 蔚为大观 精妙绝伦 D.蔚为大观 精妙绝伦 美轮美奂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