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韩国端午祭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23:25:57 体裁作文
韩国端午祭体裁作文

篇一:韩国端午祭的起源与发展

韩国端午祭的起源与发展

韩国东国大学 朴永焕

2013-2-18 6:16:58 来源:《 光明日报 》( 2013年02月18日 15 版) 端午,不仅是中国二千多年来的传统节日之一,同时亦作为韩国、日本等亚洲国家的传统节日,至今仍然流行于亚洲各国。在古代韩国称端午为‘SULI’、重五、重午、天中节、端阳等。此节日从何时起流入于韩国,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结论,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考证。依据《三国史記》记录的“俗以端午为车衣”,韩国端午的渊源可追溯到韩国三国时代。

古代韩国端午祭时最重视的活动为‘祭祖活动’。根据《高丽图经》记载,端午时在皇宫举行非常隆重的祭祖活动,不分昼夜,率僧徒歌呗等,非常热闹。高丽末期的文人崔瀣(1287年—1340年)在他的文集里记载:“国俗以端午日祭其先。”到了朝鲜王朝,也是由国家规定端午祭祀活动。有时上王或者国王亲自参加祭祖,有时皇太子代表皇室参加祭祖活动。有时祭祀之后,举行宴会。端午祭祀活动不一定在5月5日,有时提前举行。

李植(1584年—1647年)明确地说明了朝鲜端午活动与中国端午渊源的区别。即朝鲜端午是根据礼仪制度,对宗庙祠堂与坟墓祭祀的活动,而与屈原毫无关系。这也许跟“罢黜百家,唯儒独尊”的朝鲜王朝国策有关,尤其是非常重视以朱子学为主的礼乐制度有关。

从高丽时期的记录来看,端午时广泛流行“秋千”活动。当时武臣政权的最高掌权者崔忠献设“秋千戏”,并邀请文武四品以上官员,还开了三天的宴会。李穡在《秋千》诗中云:“中原寒食好东风,人与秋千在半空。须记三韩端午日,纻衫轻举语声中。”这首诗用对比手法描述了中国与高丽的端午风俗。说中国于

寒食时有秋千习俗,而高丽在端午时也有秋千活动。鲁认(1566年—1622年)在《锦溪日記》中描述了朝鲜与明朝端午风俗的区别:在中国主要是“乘竞渡船”和“投角饭(吃粽子)”,“唱竹枝曲”等,皆与纪念屈原有关;但在朝鲜“只作秋千之戏”。

古代韩国端午时,除了祭祀、秋千之外,还广泛流行击球习俗。《朝鲜王朝实录》非常详细地记载当时打击球的场面和方法、服饰、设备等等。李穑的诗《追记端午日》里,亦记载击球习俗:“千步场中马并驰,飞球一点欲从谁。分明是个无心物,逢着高才若有知”。每逢端午时,从“武官年少者,及衣冠子弟”当中选拔选手,让他们练习击球之艺。国王亲自率领文武百官到龙凤帐殿,一边观看,一边设宴会。

除此之外,古代韩国还有一个有趣的端午活动“石战”。高丽末期禑王时期记录《辛禑二·庚申(1380年)》条有:“五月,禑欲观石战戏??国俗于端午时,巿井无赖之徒,群聚通衢,分左右队,手瓦砾相击,或杂以短梃以决胜负,谓之石战。”这种“巿井无赖之徒”的游戏,至朝鲜时代仍然作为端午风俗,不仅上升为国家军队的训练活动,而且上王和国王亲自观看这些活动,并对掷石方面表现很好的军师们,赐于酒肉,赏绵布百匹、正布二百匹、楮货四千张等。由于伤者较多,后来朝廷禁止了这种过于激烈的习俗。

2005年申遗成功的“江陵端午祭”,与历代王室的端午习俗一样,最主要的活动是民间的集体祭祀活动。当地群众祭祀地方的保护神,即大关岭山神金庾信将军和大关岭国师城隍神梵日国师以及英雄人物。同时还有一些群众性的娱乐活动,比如投壶、摔跤、官奴假面具、打秋千比赛等等。江陵端午祭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高丽初期开始有)。每年农历3月20日开始到农历5月6日(八

端午),一共需要50天的时间。韩国在1967年把它列为国家级“第13号无形文化遗产”,至今已经保护了四十多年。

江陵端午祭的内涵与中国端午节完全不同。其一,节日的活动起止时间不同:一个是农历四、五月间的一段时间,一个是在农历五月初五几乎是一天时间;其二,节日的内涵(目的)和对象不同:一个是对山神(城隍神梵日国师与“山神”金庾信)的祭祀活动,一个则是为了纪念(或者追慕)屈原举行的民间娱乐活动;其三,节日里的活动内容不同。一个是除了祭祀活动之外,有很多的游戏组成,如投壶、摔跤、打秋千等等。一个则是吃粽子、划龙舟、唱竹枝歌。

同时,两国端午的习俗也存在不少共同点:宣扬忠孝伦理,在生活上追求无病长寿的美好向往(昌蒲洗头等辟邪活动),健身运动(秋千、击球活动;赛龙舟),同时也保存英雄人物的故事(金臾信;屈原)等。

任何文化都有其稳定性、归属性的一面,也有流动性、迁移性的特点。文化像水一样从高处向低处流下去。某种先进文化进入异国,通过当地化、本土化的过程,具备了新的内容和内涵。这就是发扬光大。端午文化也如此。

篇二:韩国端午节申遗对中国的启示

中新网11月27日电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巴黎时间2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对此,吉林延边大学朝鲜(专题,图库)和韩国问题研究所所长高敬洙教授在接受中国华艺广播公司访问时指出,这一事件启示我们应该如何做好对无形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高教授认为,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目前也传到了周边各个国家。在东方国家尤其是韩国,已经有1000多年的传统了。作为和中国共享的一种文化现象,现在韩国申报成功,我们应该祝贺,对作为起源国的中国来说,也是敲一下警钟:在无形文化遗产方面如何进行保护和发展。

高敬洙教授也指出,韩国江陵的端午祭和中国的端午节也有所不同。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说法,只是在农历5月5号一天,一般是搞龙舟赛和吃粽子等简单的活动。而韩国江陵端午祭的内容比较广泛,是把端午节伸展开来,用一个多月的时间来庆祝,完全变成了江陵地区的一个地方庆典。主要内容有:

一、祭祀活动,广泛的祭祀。当地的英雄人物,值得纪念的人物都会进行祭祀,从4月5号到5月7号之间活动不断。

二、各种游戏。以舞蹈为主的戴假面具跳舞和各种歌唱比赛,有传统的歌谣比赛,也有青年人参加的现代歌曲。

三、端午节的前后两天将广泛举行各种活动。包括游戏和摔跤、荡秋千等体育运动。这些活动引来周边和附近民众的广泛参加。同时,这几年也迎来了世界各地的游客。

高敬洙特别指出:韩国江陵祭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但这十几年,江陵准备申请世界无形遗产以来,有意识地对这个文化现象做了很多创造性地发挥。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尤其是97年端午祭已经被选定为韩国的十大地方庆典之一,2000年正式向世界教科文组织申报。

高敬洙教授表示,现在韩国已经有三个无形遗产了,联合国也肯定了韩国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的努力。这个事情也给了我们许多启示:

一、政府重视,文化管理部门重视。这些重视是有意地培育和保护,而培育也加上了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包括现代的有些游戏规则也放到传统文化里头去了,使传统文化更加发扬光大。

二、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必须是有世界性影响的。我们有很多的传统节日像春节、中秋节等只是停留在民间的传统节日上,很平淡,这样不可能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承认。

三、必须是有创造性。我们有很多的传统文化,必须有创新并且和现代形式结合的这种新创意,这样才能保护这些无形文化遗产。(郑永)

篇三:韩国端午祭“捷足先登”成功申遗

韩国端午祭“捷足先登”成功申遗

巴黎时间2005年11月24日,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此前,所谓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已经进行了一年多。

在世界遗产文化申报上,韩国江陵端午祭“捷足先登”,可能会“刺激”国人。不过,“端午”能够进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是认同这一文化的所有人的光荣。近邻友邦的这一文化盛事真正“刺激”我们的,应该是让我们保持警醒,加强我们的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保护的社会热情和相关部门的工作力度。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作为历史发展长河中各国各民族生活方式、智慧与情感的载体,是一种可能多个国家民族共享的文化遗产,并非品牌商标、专利技术的注册,也区别于自然遗产的独有性。它具有共享性,一个国家申报了,即使联合国批准后,其他国家还可以申报。像联合国就批准了“伊拉克木卡姆”和“阿塞拜疆木卡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请,我国今年还进行了新疆地区“木卡姆”的申报。

端午节虽然起源于我国,并已经有了2500多年历史,但是它早在很多年前就传入周边国家,已经完成了“本土化”过程,融入了当地历史和文化血脉,成为其本土文化的一部分,就像佛教在中国发展为禅宗一样。在韩国,端午节传入已经有了上千年历史,其“端午文化”,特别是江陵端午祭,已经加入了那里的山川气息和人文追求。当太平洋西岸的人们一代代在农历五月初五,以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文化情感,也许是中国人和其他国家人们共同的文化幸福。

当然,韩国以端午的名义申遗成功,给予我们的文化提醒是:在经济发展下的社会转型期,必须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否则,在全球化时代,我们的文化身份和文化之根将会丧失。

我们真正需要受到的“刺激”,是关心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社会热情能够激发出来,整个社会深入反思,尽快挖掘保护“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大国际准则下的保护措施。

要知道,在此之前,有人提出要把传统节日法定化的建议,还应者寥寥。像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法,我国到现在都没有出台,而韩国却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出台了。1962年,韩国颁布民间文化保护法,而这一年,正是韩国经济腾飞的开始。1967年,韩国现代汽车公司建立的时候,韩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身“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这一年,江陵端午祭登上了韩国遗产名录。

韩国“江陵端午祭”的成功申遗其实是我们可以借鉴的“他山之石”,它不仅有传统内容,还融入了不少现代因素。作为无形的文化遗产,“口头与非物质遗产”需要年轻人的参与和继承,但是,我国不少传统文化都存在着香火中断、继承人匮乏的威胁。而整个社会中,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我们

要想给无形的文化遗产注入生命力,就要学习“江陵端午祭”的一些做法,吸引年轻人,“薪火相传”,这样的传统和文化才是有生命力的。

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展纲领》中所述:“记忆对创造力来说是极端重要的,对个人和各民族都极为重要。各民族在他们的遗产中发现了自然和文化的遗产,有形和无形的遗产,这是找到他们自身和灵感源泉的钥匙??”只有及时挖掘和保护无形的文化传统,才能使我们面向未来的时候,拥有数千年不坠的创造力和根植于黄土地的文化表达与幸福方式,才能在全球化的时代,保持个体与民族的清晰身份。

篇四:韩国的端午祭

韩国的端午祭

我想说到端午,这是个让国人耿耿于怀的话题,因为一直被认为是中国人的端午节无端的被韩国人抢险申了遗。这件事确实给我们提了个醒,要注意保护和传承我们固有的民族文化。但是我们也需要了解一点,韩国江陵端午祭其实与我国的端午节不是一回事。韩国的端午祭实际上是由舞蹈、萨满祭祀、民间艺术展示等构成,这与中国人吃粽子、划龙舟、纪念屈原是完全不同的,只是两国都都在五月初五同一天庆祝这个节日。

韩国的“端午”,他们也称之为“重午、重五、端阳、五月节”,传统称为“上日”(上,天上,意为神的日子)。 古代以奇数为阳,偶数为阴,又以奇数象征天,以偶数象征地。所以韩国人和中国人一样会特别重视奇数日相遇的节日。五月本是一个阳数,初五即是两个阳数相遇,因此定为一大节庆日。这一天,上自皇室,下至平民百姓,举国欢庆。 韩国在新罗时代(668年~901年)便有了“端午祭”。 它不是一家一户的小型祭奠礼仪,而是一项大规模的巫术祭礼,是这一地区全民的庆典活动。"祭"既有祭祀之意,也有庆典之意。端午节在当时偏重农业的韩国算是一个大节。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韩国许多地区的端午习俗渐渐消失了,现唯独江陵地区完整地保存着,已成为民众共同参与的传统大型民俗祝祭活动。江陵曾是古国的首都,所以江陵的端午祭不仅汇集了国内端午祭所举行的传统习俗,也还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内容。

江陵端午祭的日程,从“迎神祭” 起到“送神祭”止算起,应该是连续五个昼夜(五月初三至初七)。但要是从农历四月初五,酿造供奉给神灵的“神酒”,之后按照习俗举行各种活动,大概持续一个月的时间。江陵端午祭中“指定文物活动”是活动中至关重要的部分,由祭祀仪式、官奴假面舞剧、农乐竞赛、歌谣等方面构成。先由按祭官的笏记奉读祝祷词的“儒教式祭仪”,祭祀完毕,人们向国师城隍神顿首致敬,端午祭序幕也正式拉开。首先行“奉安祭”。它是迎接国师城隍降临大关岭国师女城隍祠的祭礼,祈望神纳领人们的虔诚之心,保风和日丽,年年丰收及交通安全,也称“城隍夫妇合祠”。初献官由江陵市市长或议长担任。接着是迎国师城隍神与国师女城隍神神位到南大川边露天城隍堂的“迎神祭”。晚五时开礼,行一小时左右儒教祭礼,江陵市文化院院长任初献官。祭礼毕,举行端午巫俗表演,是一种由代表江陵的巫女在整个端午祭期间向神灵祈愿人们健康幸福的一种传统仪式。巫女一边跳着舞,一边与神灵对话,表演十分精彩。随后,由官员、风物组、民俗游艺表演家,与手持端午灯笼的居民,汇聚成一股庞大的迎神队

伍,燃放礼花,放端午灯入河,上下辉映,绚丽而壮观。农历五月初四到初七为“朝奠祭”。初献官江陵市长、教育长等政界名要。初七晚举行“送神祭”,分别送男女国师城隍神到原供奉处,先举行儒教式祭礼,祈求免除洪涝干旱与疾病,风调雨顺粮食丰产,禽畜繁盛。祭礼毕,举行“还巫祭”。至此,端午祭祀活动于熊熊烈火映照和人们虔诚的祈愿中落下帷幕。

这期间也会举行各种民俗活动,比较有特色的就是官奴假面舞剧。官奴假面剧是以舞蹈和动作为主的假面剧哑剧表演。身份低微奴婢一再妨碍贵族的爱情,从而展现出了一系列搞笑的场景,最终以欢快的结局收场。因为是非语言性表演,所以外国游客也乐在其中。

(图片来源于韩国旅游官方网站)

江陵端午祭的其他主要活动有:妇女用菖蒲(一种散发香气的草本植物,有别于艾蒿)水洗发或饮用,或用菖蒲露化妆、洗面沫浴“端午妆”,用菖蒲根做发簪;吃艾子糕或车轮饼(圆形的所以叫“车轮”饼);齐备餐点聚集在菖蒲繁茂的水边迎水;还有表现劳动、礼仪、游兴的江陵风物游艺;还有由农民、渔民在举行祭礼或劳动时集体演唱的歌谣为主的民谣演唱;以及一些民俗游艺和表演,荡秋千,进行壮士角力比赛,将朱砂天中赤符、端午符等贴在门上用以辟邪,互赠端午扇等等。端午祭的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每年都尽可能安排增加新的活动项目,使参与的人们既有对

韩国端午祭

古老传统的传承体验又有时代气息的新鲜感觉,每个人都乐在其中。

江陵端午祭以其独特的祭祀和庆典活动每年都会吸引国内外大量游客参与和观光,同时也让人从中了解韩国的民俗风情。韩国江陵市政府也对这一民间无形文化予以高度重视和有效的保护,1967年,"江陵端午祭"被韩国政府批准为国家级第13号“重要无形文化遗产”予以保护;2005年11月25日,韩国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这些举措,使得江陵端午祭成为江陵文化的代表标志,韩国民族精神的象征,也作为一种无形文化遗产成为外界认识韩国文化和江陵民情的一个窗口。

篇五:从韩国江陵端午祭管窥中国端午节文化现状论文

从韩国江陵端午祭管窥中国端午节文化现状

摘要:文章通过对比中韩两国的端午渊源以及端午文化传承现状,对中国端午节的民俗传承过程中的欠缺之处作了深刻反思。 关键词:韩国江陵端午祭;中国端午节;渊源;文化内涵;对比

一、韩国江陵端午祭的源流

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精神博大宽广,影响深远广阔,对其他民族的文化有深刻的影响,韩国申遗成功也引起我们深层反思,我们不得不坦然接受我们对传统文化保护的缺失。

很多学者认为:无形遗产属于全人类,韩国申报成功并非坏事;捍卫传统文化仅靠“严防死守”远远不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对许多亚洲国家同样有很深的浸染,这无法以国界划定。 首先,韩国端午祭很可能是从中国的端午节延伸而来。很多韩国学者表示:一方面,端午祭是韩国现存的规模与影响巨大的乡土神祭;另一方面,端午祭是中国的重要节日流入韩国后本土化的结果。①韩国的端午节在公元八世纪中叶从中国传入,江陵端午祭中没有半点纪念屈原或伍子胥等人的痕迹是因为韩国的端午祭只是借用了端午节的名称和时间,并把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放到这个节日里,替换了原来的内容。②有韩国学者也表示,江陵端午祭是大型的祭祀活动,毫无意义可言。因此,韩国人申请的“江陵端午祭”是一个特殊的民俗活动,而非端午节节日本身。

其次,韩国的社会是中国古文化的缩影。韩文中至今还保留着不少汉字,据统计,韩文读音65%与古汉语读音极为相近。韩国传统

的道德观也极有影响力,他们仍守着等级秩序中的长幼尊卑,信守着女子的三从四德。我们且不论这些文化正确与否,而单就韩国人对古文化的重视程度我们便可看到他们对传统的继承和重视程度。

二、端午节的起源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有着厚重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传承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午节也称“端阳”、“蒲节”、“解粽节”、“天中节”、“诗人节”、“龙船节”、“地腊节”、“女儿节”、“重五节”等,与春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的三大传统节日。

端午节最初形成于战国,经汉代的传承、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趋于定型,有了吃粽子、划龙舟等活动,并增加了纪念历史人物的内涵。唐代以后,端午节主要按着魏晋南北朝的样子传承下来,并且沿用了“端午”之名。“端午”一词的最早记载见晋人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始也,谓五月初五日也。”④端午节的由来,说法不一。

其一,纪念英雄人物。最普遍的说法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如清代同治《巴县志》所说:“至设角黍,闹龙舟,吊屈平,楚俗也。”⑤还有纪念伍子胥说,纪念孝女曹娥说等等,无论哪种观点,都反映了文化的人文积淀特征。

其二,图腾祭说。吴越民族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

有的,是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其三,夏至的演变。端午节在许多地方又称端阳节。可是,从其原来说,端阳节应该是源于夏至。⑥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记载有夏至食粽的习俗,隋人杜台卿的《玉烛宝典》亦云龙舟赛为夏至节的主要活动内容。

另外,原始宗教的植物崇拜说,夏商周三代的兰浴说也广为流传。都体现着端午节丰富的文化精神,和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积淀。

三、端午节的习俗及保护策略

(一)我国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习俗活动多种多样。其一,缠挂各种端午索。其二,用符图驱邪。其三,广泛采用菖蒲、艾蒿。其四,饮用药酒(主要是蒲酒和雄黄酒)。其五,吃粽子。其六,赛龙舟。湖北竞渡亦十分壮观,袁宏道《午日沙市观竞渡》诗中描写了荆州沙市竞渡的盛况。“金鳞折日天摇波,壮士麾旄鸣大鼍。黄头胡面锦抹额,疾风怒雨鬼神过。渴蛟饮河貌触石,健马走阪丸注坡。倾城出观巷陌隘,红霞如锦汗成河。”⑦其七,姻亲交往。端午突出的社交功能是姻亲交往,因此许多地方又称端午节为“女儿节”。

端午节丰富的习俗活动,同样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避瘟保健与追念先贤是端午节传承至今的节俗传统。端午节在仲夏时节,疾病

瘟疫流行,人们将五月五日看作是毒气流行的恶月恶日,采取各种措施,“以禳毒气”,全生避害。科学的发展消除了人们的“迷信”,但我们可以适应现代社会对其调整、创新,是其更好的为我们服务。江绍原先生在1926年提出了“公共卫生说”,就是极好的创新与发展。⑧只有这样才能为传统文化的复兴提供契机与动力。

我们在梳理我国历史悠久的端午节民俗活动的过程之中认识到,传统的端午民俗对我们今天的民族文化建设仍然具有重要意义,需要我们的传承与发展。

(二)中韩端午的文化内涵对比

2008年起,政府有关部门规定,端午节放假3天,人们自然记得吃粽子,却再没有什么值得亲自参与的民俗活动了,随着中国政府对传统节日的日益重视,很多节日庆典正在悄然兴起,而这些庆典能否唤起群众的参与兴趣也还有待探讨。

韩国的端午祭,申报成功是因为他们的文化内涵是韩国民众自发的民俗活动。中国的节日庆典民众参与的环节还相对较少,这的确不利于端午节民俗文化的继承与进一步发展。大部分百姓参与传统节日的方式只是吃相应的食物,而未曾体会其中应有的文化或是传统中优良的民族品格。

对此,我们应该从两个方面深刻思考:

1.政府应进行有效地管理和规划

政府的意识和态度在民俗传承中将会给予人民大众以重大影响。这种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部分,但我们也应看到江陵端

午祭中的“江陵农乐”等从濒临灭亡到复兴繁荣的变化,1967年,韩国政府就将江陵端午祭列为国家重点文物第13号文件来进行保护,使这项民俗活动获得传承与创新。我们也看到,韩国每年的传统活动,都有民俗学者积极介入。这种学术参与,也为传统文化保护注入有益的智力支援,促成了积极健康的发展。这便是政府有效管理和规划的成功例证。有他国的经验在先,我们也应结合国情予以借鉴。

2.紧随时代脉搏使民俗融入百姓生活

“端午祭”是韩国民俗学会前会长、中央大学教授任东权先生提出:积极开拓“保护”空间即“保存“以“存”为目标;“保护”以“养”为目标,这是对对象生命系统生态整体的保养与呵护,着眼于民俗生命的延续与发展。江陵政府和人民既用心守护“端午祭”的生命之根,又主动从现实吸取滋养,不断开拓新机,最终实现了传统的持续发展。

中国百姓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随着时代的发展早已有了新的思路,这些都应作为民俗发展考虑的要素,历史在不断演进发展,有些民俗形式被抛弃已经成为必然,但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如何融入新鲜的、利于民俗传承的新东西也是我们的政府和人民都应该认真思索的另一层面。

注释:

①黄崇浩.中韩端午节祭之关联性论略[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