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1:18:57 作文素材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作文素材

篇一:君子谋道不谋食

“君子谋道不谋食”

“君子谋道不谋食”,这句话出自著名的《论语》,子路篇,记录了孔子的学生们在询问应该如何获得谋生手段后,孔子的答复。原文是“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 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简单的直译过来,译文是“孔子说:“君子用心求道而不费心思去求衣食。即使你亲自去耕田种地,难保不饿肚子;努力学道,却可以得到俸禄。所以,君子只担忧学不到道,不担忧贫穷。””这句话,充分的阐述了孔子对于人生追求的理解,不应该仅停留在对最基本生活水平的满足上,而是应该有更高的理想和追求。 《论语》一书,应该成书于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也就是著名的“春秋五霸”的时期,当其时,本是基于分封制的周朝统治土崩瓦解,各个诸侯国纷纷独立,不断的发动着一场又一场兼并战争的时期。该书的形成背景是复杂的:首先,从经济形态看,由于青铜器的广泛运用和铁器的发明与使用导致生产力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进而导致了井田制的破坏和新兴地主阶级的诞生,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其次,在政治形态上看,周朝中央政府统治的极大削弱导致了所谓的“礼崩乐坏”,原有的奴隶主贵族的势力不断被削弱,而大量传统的神职官员不断失势,奴隶主官僚体系开始向封建官僚体系转变,大量的代表新兴地主的士阶层的不断崛起,这就造就了空前的大量职务变化,有很多出身贫寒的人依靠自己的才能跃升到社会上层;最后,在教育制度上,文化和学术不断向民间传播,大量有知识的贵族因为在社会变革中被削职为民而导致了有学问的人在野而不在朝,进而形成了私学兴起,大量平民接受了教育并得到重用。

由以上背景,我们可以知道,在孔子教书周游列国这个阶段,很多平民通过学习而跃升到社会高层,是当时教育学习的主要目的和动力。所以孔子才会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提出了应该努力学习知识,也就是所谓的道,进而可以让自己谋得官职,从而在根本上解决基本生活需要的需求。在当时,孔子自然是不可能超脱于这个大的社会背景下的,所以他的主张相对于当时来说,也是实用的,有着很强的目的性。由于汉武帝提出的“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基于孔子的“仁”的思想建立的儒家学说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一直占据着主要意识形态地位,所有人的生活都被建立在三纲五常的伦理基础上,孔子意识形态中的很多追求也就一直被沿袭了下来,包括“君子谋道不谋食”。

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统治中,“君子谋道不谋食”这样的理念被一代代人不断的传承者,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科举制度”,一朝皇榜题名,全家都可以跟着鸡犬升天,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不断吸引着一代代的有为青年行进在对“道”的追求,形成了延续至今的整个民族对文化知识的崇敬和向往。

篇二:谋道不谋食 忧道不忧贫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一个君子啊,就应该专心的追求和践行‘道’,不要把心思放种庄稼、种菜上,你们去耕地,也不一定能种好,很可能还会饿肚子,你们好好悟‘道’,有了真本事,还怕以后没有好工作吗?君子只会担心自己有没有真正的领悟到‘道’,是不会去为贫苦担忧的。” 孔子之所以有这样的观点,不仅仅是出于君子应安贫乐道的道德要求,更主要是因为,从事农业生产只要有充沛的体力就可以,但意识形态的引领者必须是经过系统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来的,在孔子时代,接受教育的人毕竟是少数,孔子教学生,是为了培养出赞同他思想、并能身体力行贯彻他思想的一群引领者,这些人将引领更多的人去实践孔子的理想,去建设大同社会,这些引领者我们称之为君子。他们有更大的责任,应该有更远大的志向,而不是把精力花在谋求衣食之类一己私欲的事情上。

讲到这里,我想到曾经看过的一则故事:

说有三个建筑工人在工地干活,有一人过来问:“你们在干嘛?”

第一个人没好气旳说:“没看见吗?在砌墙”。

第二个工人笑了笑说:“我们在盖一栋高楼”。

第三个人边干边哼曲,回答道:“我们在建设一个新城市”。

10年后,第一个工人在另一个工地上砌墙,第二个人在办公室里设计图纸,他成了工程师,第三个人

子曰 君子谋道不谋食

呢?变成了前两个人旳老板。

思想的高度决定人生的高度,第一个人的眼界只在墙上,只为了工作而工作,没有远大理想,注定只能在疲于谋食的状态中度过一生;第二个人认清现状,脚踏实地,也取得了一番成绩,但格局终究太小;只有第三个人,即便也在为生计奔波,却并没有被“谋食”的压力磨蚀掉眼界和理想,最终通过努力取得成功。

这个故事和孔子的这段话表达的其实是同样的主题:一个人应当树立远大的志向,这比紧紧盯住眼前的温饱更加重要,越是志存高远的人,越拥有未来。

志向——对于奋发的人来说,是一种动力;对于迷惘的人来说,是一个指路标;对于失败的人来说是一种鞭策,有大抱负才有大动力,大毅力,大魄力,也才会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大境界。一个真正的君子之所以只会忧虑德行不圆满,学问不精通,而不去忧虑一己之屈伸,一家之饥饱,是因为他们放眼天下,志在四方。当一个人的心中装的是社稷、天下、公道、正义,那世俗之荣辱、贵贱和毁誉自然也就无暇顾及了。一个人只有真正树立起具有更高格局的志向,并坚持不懈去奋斗,才会在这样志向的引领下,走得更远,站的更高,呈现出更厚重的生命姿态。

1911年年底的一天,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的魏校长亲自为学生上修身课,题目是“立命”。当时正是中国社会发出剧烈变动的时期。很多人,特别是年青人思想困惑,没有明确的理想追求,没有人生奋斗的目标。校长讲“立命”,就是给学生讲怎样立志。

魏校长讲到精彩处突然停顿下来,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 “请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 同学们踊跃回答。有的说:“为明理而读书。”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也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为吃饭而读书”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还有一个憨厚的学生很认真地回答说:“我是为我爸而读书的。”校长对这些回答都不满意,这时他注意到一个少年,那少年若有所思地坐着,没有抢着发言。于是他打手势让大家静下来,点名让那个学生回答。

这个学生站起身来,非常郑重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竟有如此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那少年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校长的喝彩:“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周生,即为周恩来。

我们的开国总理,从小就立下这样高远的志向,并在这样远大志向的鞭策和指引下,历经求学、革命,一步步走来,历尽磨难,矢志不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他也确实做到了引领中华之崛起,为人民所爱戴,被历史所铭记。

当然,追求“道”的道路上,仅有高远的志向是不够的,孔子还指出了另外一个条件-专注。 “谋道不谋食”其实说的也是专注,“不谋衣食”并不是真的不要衣食,而是说不要在衣食方面花太多的心思。

《庄子》里记载了一个小故事:孔子到楚国去,在林中看到一位驼背老人正用长竿聚精会神地粘蝉。老人拿着长长的竹竿从高高的树上粘蝉就像从地上拾东西一样轻松,孔子惊讶之下向老人求教,老人说:“我一心只注意蝉的翅膀,从不左顾右盼,绝不因任何事情改变对蝉翼的注意,经过长期练习,自然会成功。”

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有次在接受采访时说道:“我是搞研究的,只想老老实实做学问,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自己的课题做好,没有心思想别的。我这把年纪了,从来没有想到去国外,也从来没想去获奖。”

粘蝉老人和屠呦呦的成功都源于专注,一个人的精力就那么多,今天忧虑吃不饱,明天忧虑穿不暖,后天再忧虑会不会受穷,这里用去点儿心神,那里用去点儿时间,还怎么能真正潜下心来,去领悟“道”呢?踏踏实实做好眼前该做的事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所要完成的事情当中,不被纷杂之事所扰,才可能有所突破,有所造诣。“心系一处,杂念俱无,方可大进” 。

志存高远是放眼未来,专注做事,则是把握当下,若做到这两点,则“禄在其中矣”,成功自然也就水到渠成。

习近平曾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回信,写道,“你们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希望你们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不同于孔子时代,如今的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一名引领者,可很多时候,我们抱怨生活琐碎又无奈,却忘记了去思考有些遥远的未来;很多时候只忙于眼前的得失,却把真正想做的事情置之不顾。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心中的光,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火种,愿我们能够在自由和责任之间把握平衡,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找到位置,踏踏实实的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坚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勉强,不彷徨,不退缩,有知有行,有生活也有远方。愿我们既能胸怀山川湖海,同样也能快乐于厨房,昼夜与爱。愿我们既能脚踏实地向前走,也能仰望星空不低头。愿我们特别淡然、特别坚定,特别强悍,也特别温柔。

篇三:11-12学年高三语文复习 语文精练33)

语文基础知识复习

语文精练 (33)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无丝竹之乱耳, 。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3)舞幽壑之潜蛟, 。

(4)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6)女之耽兮, 。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傅弈,相州邺人也。尤晓天文历数。隋开皇中,以仪曹事汉王谅,及谅举兵,谓弈曰:“今兹荧惑入井,是何祥也?”弈对曰:“不为怪异。”谅不悦。及谅败,由是免诛,徙扶风。高祖为扶风太守,深礼之;及践祚,召拜太史丞。太史令庾俭,以其父质在隋言占候,忤炀帝意,入狱,竟死狱中,遂惩其事;又耻以数术进,乃荐弈自代,遂迁太史令。弈既与俭同列,数举俭之过,而俭不之恨。时人多俭仁厚,而称弈之率直。弈所奏天文密状,屡会上旨。

武德七年,弈上疏请除去释教曰:佛在西域,言妖路远,汉译胡书,恣其假

托。故使不忠不孝,削发而揖君亲;游手游食,易服以逃租赋。今之僧尼,请令匹配,即成十万余户,产育男女,自然益国,可以足兵。四海免蚕食之殃,百姓知威福所在。又上疏十一首,词甚切直。高祖付群官详议。中书令萧瑀与之争曰:“佛,圣人也。弈为此议,——?非圣人者无法?,请置严刑。”弈曰:“礼本于事亲,终于奉上。而佛逾城出家,逃背其父;以匹夫而抗天子,以继体而悖所亲。萧瑀乃遵无父之教,臣闻?非孝者无亲?,其瑀之谓矣!”瑀不能答,但合掌曰:“地狱所设,正为是人!”高祖将从弈言,会传位而止。

贞观十三年卒,年八十五。临终诫其子曰:“释教乱华,举世皆惑,唯独窃

叹,众不从我,悲夫!汝等勿学也。”弈生平遇患,未尝请医服药,虽究阴阳数术之书,而并不之信。又常醉卧,蹶然起曰:“我其死矣!”因自为墓志曰:“傅弈,青山白云人也,因酒醉死,呜呼哀哉!”其纵达皆此类。

(节选自《旧唐书·傅弈传》,有删改)

注解:①荧惑:火星。

2.对下列句子中加“—”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祥:预兆

B 惩:惩罚

C 会:符合

D 奉:侍奉

3.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傅弈为人率直的一组是 (3分)

①弈对曰:“不为怪异” ②高祖为扶风太守,深礼之

③弈既与俭同列,数举俭之过 ④弈所奏天文密状,屡会上旨

⑤又上疏十一首,词甚切直 ⑥虽究阴阳数术之书,而并不之信

A.①②⑥ B. ③④⑥ C. ②④⑤ D.①③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傅弈侍奉汉王杨谅时,杨谅希望傅弈把“荧惑入井”这一自然现象解释为他的起兵符合天象,而傅弈的回答令杨谅很不高兴。

B.高祖做扶风太守时,对被免于杀头而调到扶风的傅弈非常敬重,等到高祖登基做了皇上后,就召见傅弈并任命他为太史丞。

C.傅弈上书请求废除佛教时说,翻译佛经时,译者根据自己的理解,肆意地加以附会,使得百姓不忠不孝,游手好闲。

D.傅弈平日遇到生病,从来不请医吃药。但他喜欢喝酒,又经常在醉卧时突然惊起,终因醉酒而死,这足见他的放纵旷达。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⑴弈既与俭同列,数举俭之过,而俭不之恨。(3分)

⑵臣闻“非孝者无亲”,其瑀之谓矣!(3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送友人

薛涛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选自《唐诗鉴赏辞典》)

(1)结合全诗,赏析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2分)

(2)请简要分析诗歌一二两句在艺术手法上的特点。(4分)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23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1分)

7.下更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葛朗台先生财产的数目,只有替他放债的公证人克罗旭和银行家德.格拉桑才略知一

二。不过索漠城里的人都相信他有一个堆满黄金的秘库;葛朗台既是种植葡萄的能手,又对每年的木桶需要量了如指掌,投机事业从没失败过。《欧也妮,葛朗台》

B.爱斯梅拉达屈打成招,被判死刑。她在行刑被关在圣母院前的老鼠洞里受居第尔的看

管。克洛德乔装成黑衣人来看爱斯梅拉达,不但威逼引诱她,骗她说弗比斯已经不爱她了,甚至神志迷乱地想把她拉走。爱斯梅拉达拒绝了克洛德的要求。《巴黎圣母院》

C.在玛丝洛娃受审后的第二天,聂赫留朵夫又以陪审员的身份到法院陪审一起盗窃案。

被告是一个十二岁的孩子,被控同另一个伙伴一起扭开一个堆房的锁,偷了几条没用的粗地毯。尽管失主声称这些粗地毯对他根本没用,但是法院依然按部就班地对孩子进行审判。《复活》

D.这一天。秋雨淅沥,黛玉寂寞伤感。宝玉带着箬笠,披着蓑衣,前来看望她。黛玉

笑他像个渔翁。宝玉见她喜欢,就说要弄一套送她。黛玉笑着说,我带上不成了渔婆嘛。说完了,一想自己刚说他是渔翁,自已是渔婆,便羞得脸也飞红了。《红楼梦》

E.初秋季节,李纨向宝玉倡议创建诗社,得到众姐妹及宝玉的积极响应。适值贾芸为

孝敬宝玉送来两盆白海棠花,他们便以此起名“海棠诗社”。探春给黛玉起名“潇湘妃子”,黛玉也给宝玉起号“无事忙”“富贵闲人”。《红楼梦》

8.简答题。(二选一,100字左右,选A满分为3分,选B满分为6分。)

A.请简述“金兰契互剖金兰语”的故事。(3分)

B.请简述第3回王熙风初见黛玉数变脸的情节。(6分)

(二)文化经典阅读(12分)

9、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③ 尧舜其犹病诸②”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 ,可谓仁之方也已。

[注]①济众:周济大众。②诸,之乎。③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已及人的意思。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子贡想以博施于民、济助众人等事功去行仁道,孔子认为只有尧舜那样的圣王才能

够做得到。

B。“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从爱自己推及到爱父母子女,再推及到爱天

下的老人幼儿。

C、.孔予认为他人自己是一样的,所以以自身为喻,推及他人,即是行仁之道。

D、“仁”不易把握,孔子用“推己及人”的方法来阐明关于“仁”的基本主张。

(2)孔子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仁之方”的

理解。 (3分)

10.阅读下面《孟子》《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孟子谓乐正子曰:“子之从于子敖来,徒餔啜①” 也,我不意子学古之道而以餔啜也。

(《孟子·离娄上》)

②周霄问曰:“古之君子仕乎?”孟子曰:“仕。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周霄

③曰: “晋国亦仕国也,未尝闻仕如此其急。仕如此其急也,君子之难仕,何也?”孟子曰:

“古之人未尝不欲仕也,又恶不由其道。”(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④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论语·卫灵公》) .

【注】①餔啜:吃喝。②周霄:战国时魏人。晋国:这里指当时的魏国。④馁:饥饿。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乐正子只是追求吃喝,孟子认为学古之道的目的不应如此短浅

B、孟子认为士的官位很重要,如果不能保证,就会导致诸侯失去国家。

C、古人认为哪怕是在迫切求官的过程中,也不能背弃正道。

D、孔子认为读书就能预见有俸禄的将来,比起耕地的农人还要偶尔挨饿已经好得多了。

(2)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儒家“学”“仕”“道”三者关系的理解。(3分)

2B3D4D 7B8A9A10B

篇四:何中华--君子谋道不谋食

君子谋道不谋食

何中华

孔子曰:“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在“道”与“食”、“道”与“贫”的关系上,孔子的立场是极鲜明的,他所真正在乎的是“道”而不是别的什么。

正因此,孔子方能做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即使是粗茶淡饭、曲肱而寝,照样自有其乐趣。夫子自况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食”也好,“忧”抑或“老”也罢,孔子都可以把它们统统置之度外,此所谓“忘”。孔子称赞其最赏识的弟子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孔子如此赞扬颜回,是因为他在颜回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唯颜回才是真正继承其衣钵者。孔子及其弟子的这分淡泊,就是宋儒周敦颐津津乐道的所谓“孔颜乐处”。

其实,老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第十二章》)。这里需要注意,“为腹”不是“谋食”。“谋食”代表的是向外探求,是贪婪,是攫取和占有的姿态,它只局限于追求肉体欲望的满足;“为腹”则不然,按照林语堂先生在《老子》英译本中的解释,“腹”不过是指人的内在的自我,而“目”则是指人的外在的自我或感觉世界。在“为腹”和“为目”之间,“圣人”不是无可无不可的,而是有所择取,是态度鲜明的,所谓“去彼取此”。

熊伟先生在论及人的自由时曾经举了两个典型的例子:一是黄继光堵枪眼,一是肉包子打狗。抗美援朝英雄黄继光,在扑向敌人的枪眼时,没有屈从于肉体原则,而是超越了它的支配和羁绊,所以他才是自由的,否则就会陷入受自然律束缚的奴役状态。俗话说“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狗的行为不是“由自己”,而是“由包子”,“包子”是一个外在的他物,而“自由”却是“由自己”。熊先生说,“自由”用中文很好解释,所谓自由就是把自由二字颠倒过来,即“由自(己)”。所以,狗的行为是不自由的,是受肉体本能决定的;而英雄的选择则在性质上全然相反。烈士和叛徒的霄壤之别就在这里。

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一种优秀品格,就是“不食嗟来之食”。《礼记·檀弓》记载了一个小故事,说的是当时的齐国发生了一场大饥荒,有个名叫黔敖的富人在路旁准备了些食物,以备饥者来食。饥肠辘辘、衣衫褴褛的穷汉蒙袂来到了这里,黔敖左手捧着食物,右手拿着水杯,矜持地叫道:“喂!你过来吃吧!”蒙袂抬头瞥

了他一眼,说道:“我正因为不吃这样的嗟来之食,所以才落魄到这般地步!”意思是,我怎么能够接受你的这种居高临下的恩赐呢?!结果蒙袂饥饿而死。从这里,我们不难体会出一个道理,就是气节比食物更重要。不食嗟来之食,其气节可嘉。范晔在《后汉书·列女传》中亦强调同样的道理:“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这让人联想起朱自清先生当年在西南联大拒绝美援食品,而宁愿挨饿。1948年6月,作家朱自清在自己贫病交加之际,为了抗议美国政府的扶日政策,参与北京著名教授的联合签名,宁愿忍受饥饿也不愿接受美国援助的面粉。朱自清在签名时义正词严地说:“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在日记中,他又写道:“此事每月须损失六百万法币,影响家中甚大,但余决定签名,因余等既反美扶日,自应直接由己身做起。”当时通货膨胀十分严重,朱自清的月薪只够买3袋面粉,根本无法维持全家12口人的生计,更奢谈治病。同年8月12日,朱自清在穷困潦倒中病逝于北京。毛泽东后来指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能够在清贫中体会到快乐,无疑是那种超越肉体羁绊的精神解放才能达到的。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过:“小鸟的双翼一旦被系上了黄金,也就不能再飞翔了。”而清贫的真实含义,不在于不得不过一种贫困的生活,而仅仅在于富裕中能够选择一种简约生活。这当然不是说让今天的人们都去做当代的“苦行僧”,而是说即使在富饶无比的生活中也应当力求保持一分超然的情怀和安之若素的心境,约束自己不要过度地贪婪和欲壑难填罢了。不能像鲁迅先生所讽刺的那样,“人一阔,脸就变”,如此之浅薄。一个人应该既穷得起,也富得起,无论什么境遇都能够以平常心待之。这正是孟子所倡导的那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境界。

依今人的眼光看来,“孔颜乐处”可能过于迂腐了。这种“安贫乐道”的精神,倘若要在我们现代人这里实行起来,恐怕既不合时宜,也难以真正奏效。如果把一种既不合时宜,又不能奏效的主张硬要勉强推行的话,大家做不到怎么办?于是就只好“装”,由此便不可避免地沦为虚伪。历史上出现过的教训不可不察。宋明理学被人诟病为“伪道学”,也不是没有原因的。于是就有所谓“真小人”与“伪君子”之辩,孰是孰非的争论甚至一直延续至今。让所有的人都变得像孔子和颜回那样淡泊,的确不可能做到,但这种精神仍然有意义。对于今天食不厌精,尤喜饕餮大餐和大快朵颐的现代人来说,它总是有一种鉴诫作用。

在一个充满欲望且到处都是挡不住的诱惑的时代,“君子谋道不谋食”的清贫思想,始终都是一副必要的清醒剂和解毒剂,从而不失其启迪价值和昭示意义。仅此一点,它也就有了存在的理由。

(作者为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

●一个人应该既穷得起,也富得起,无论什么境遇都能够以平常心待之。这正是孟子所倡导的那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境界。

●在一个充满欲望且到处都是挡不住的诱惑的时代,“君子谋道不谋食”的清贫思想,始终都是一副必要的清醒剂和解毒剂……

篇五:11-12学年高三语文复习 语文精练33)

语文基础知识复习

语文精练 (33)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无丝竹之乱耳, 。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3)舞幽壑之潜蛟, 。

(4)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6)女之耽兮, 。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傅弈,相州邺人也。尤晓天文历数。隋开皇中,以仪曹事汉王谅,及谅举兵,谓弈曰:“今兹荧惑入井,是何祥也?”弈对曰:“不为怪异。”谅不悦。及谅败,由是免诛,徙扶风。高祖为扶风太守,深礼之;及践祚,召拜太史丞。太史令庾俭,以其父质在隋言占候,忤炀帝意,入狱,竟死狱中,遂惩其事;又耻以数术进,乃荐弈自代,遂迁太史令。弈既与俭同列,数举俭之过,而俭不之恨。时人多俭仁厚,而称弈之率直。弈所奏天文密状,屡会上旨。

武德七年,弈上疏请除去释教曰:佛在西域,言妖路远,汉译胡书,恣其假

托。故使不忠不孝,削发而揖君亲;游手游食,易服以逃租赋。今之僧尼,请令匹配,即成十万余户,产育男女,自然益国,可以足兵。四海免蚕食之殃,百姓知威福所在。又上疏十一首,词甚切直。高祖付群官详议。中书令萧瑀与之争曰:“佛,圣人也。弈为此议,——?非圣人者无法?,请置严刑。”弈曰:“礼本于事亲,终于奉上。而佛逾城出家,逃背其父;以匹夫而抗天子,以继体而悖所亲。萧瑀乃遵无父之教,臣闻?非孝者无亲?,其瑀之谓矣!”瑀不能答,但合掌曰:“地狱所设,正为是人!”高祖将从弈言,会传位而止。

贞观十三年卒,年八十五。临终诫其子曰:“释教乱华,举世皆惑,唯独窃

叹,众不从我,悲夫!汝等勿学也。”弈生平遇患,未尝请医服药,虽究阴阳数术之书,而并不之信。又常醉卧,蹶然起曰:“我其死矣!”因自为墓志曰:“傅弈,青山白云人也,因酒醉死,呜呼哀哉!”其纵达皆此类。

(节选自《旧唐书·傅弈传》,有删改)

注解:①荧惑:火星。

2.对下列句子中加“—”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祥:预兆

B 惩:惩罚

C 会:符合

D 奉:侍奉

3.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傅弈为人率直的一组是 (3分)

①弈对曰:“不为怪异” ②高祖为扶风太守,深礼之

③弈既与俭同列,数举俭之过 ④弈所奏天文密状,屡会上旨

⑤又上疏十一首,词甚切直 ⑥虽究阴阳数术之书,而并不之信

A.①②⑥ B. ③④⑥ C. ②④⑤ D.①③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傅弈侍奉汉王杨谅时,杨谅希望傅弈把“荧惑入井”这一自然现象解释为他的起兵符合天象,而傅弈的回答令杨谅很不高兴。

B.高祖做扶风太守时,对被免于杀头而调到扶风的傅弈非常敬重,等到高祖登基做了皇上后,就召见傅弈并任命他为太史丞。

C.傅弈上书请求废除佛教时说,翻译佛经时,译者根据自己的理解,肆意地加以附会,使得百姓不忠不孝,游手好闲。

D.傅弈平日遇到生病,从来不请医吃药。但他喜欢喝酒,又经常在醉卧时突然惊起,终因醉酒而死,这足见他的放纵旷达。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⑴弈既与俭同列,数举俭之过,而俭不之恨。(3分)

⑵臣闻“非孝者无亲”,其瑀之谓矣!(3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送友人

薛涛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选自《唐诗鉴赏辞典》)

(1)结合全诗,赏析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2分)

(2)请简要分析诗歌一二两句在艺术手法上的特点。(4分)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23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1分)

7.下更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葛朗台先生财产的数目,只有替他放债的公证人克罗旭和银行家德.格拉桑才略知一

二。不过索漠城里的人都相信他有一个堆满黄金的秘库;葛朗台既是种植葡萄的能手,又对每年的木桶需要量了如指掌,投机事业从没失败过。《欧也妮,葛朗台》

B.爱斯梅拉达屈打成招,被判死刑。她在行刑被关在圣母院前的老鼠洞里受居第尔的看

管。克洛德乔装成黑衣人来看爱斯梅拉达,不但威逼引诱她,骗她说弗比斯已经不爱她了,甚至神志迷乱地想把她拉走。爱斯梅拉达拒绝了克洛德的要求。《巴黎圣母院》

C.在玛丝洛娃受审后的第二天,聂赫留朵夫又以陪审员的身份到法院陪审一起盗窃案。

被告是一个十二岁的孩子,被控同另一个伙伴一起扭开一个堆房的锁,偷了几条没用的粗地毯。尽管失主声称这些粗地毯对他根本没用,但是法院依然按部就班地对孩子进行审判。《复活》

D.这一天。秋雨淅沥,黛玉寂寞伤感。宝玉带着箬笠,披着蓑衣,前来看望她。黛玉

笑他像个渔翁。宝玉见她喜欢,就说要弄一套送她。黛玉笑着说,我带上不成了渔婆嘛。说完了,一想自己刚说他是渔翁,自已是渔婆,便羞得脸也飞红了。《红楼梦》

E.初秋季节,李纨向宝玉倡议创建诗社,得到众姐妹及宝玉的积极响应。适值贾芸为

孝敬宝玉送来两盆白海棠花,他们便以此起名“海棠诗社”。探春给黛玉起名“潇湘妃子”,黛玉也给宝玉起号“无事忙”“富贵闲人”。《红楼梦》

8.简答题。(二选一,100字左右,选A满分为3分,选B满分为6分。)

A.请简述“金兰契互剖金兰语”的故事。(3分)

B.请简述第3回王熙风初见黛玉数变脸的情节。(6分)

(二)文化经典阅读(12分)

9、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③ 尧舜其犹病诸②”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 ,可谓仁之方也已。

[注]①济众:周济大众。②诸,之乎。③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已及人的意思。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子贡想以博施于民、济助众人等事功去行仁道,孔子认为只有尧舜那样的圣王才能

够做得到。

B。“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从爱自己推及到爱父母子女,再推及到爱天

下的老人幼儿。

C、.孔予认为他人自己是一样的,所以以自身为喻,推及他人,即是行仁之道。

D、“仁”不易把握,孔子用“推己及人”的方法来阐明关于“仁”的基本主张。

(2)孔子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仁之方”的

理解。 (3分)

10.阅读下面《孟子》《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孟子谓乐正子曰:“子之从于子敖来,徒餔啜①” 也,我不意子学古之道而以餔啜也。

(《孟子·离娄上》)

②周霄问曰:“古之君子仕乎?”孟子曰:“仕。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周霄

③曰: “晋国亦仕国也,未尝闻仕如此其急。仕如此其急也,君子之难仕,何也?”孟子曰:

“古之人未尝不欲仕也,又恶不由其道。”(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④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论语·卫灵公》) .

【注】①餔啜:吃喝。②周霄:战国时魏人。晋国:这里指当时的魏国。④馁:饥饿。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乐正子只是追求吃喝,孟子认为学古之道的目的不应如此短浅

B、孟子认为士的官位很重要,如果不能保证,就会导致诸侯失去国家。

C、古人认为哪怕是在迫切求官的过程中,也不能背弃正道。

D、孔子认为读书就能预见有俸禄的将来,比起耕地的农人还要偶尔挨饿已经好得多了。

(2)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儒家“学”“仕”“道”三者关系的理解。(3分)

2B3D4D 7B8A9A10B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