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初中作文 > 教育资讯

枯树图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5:27:11 初中作文
枯树图片初中作文

篇一:宋画《枯树八哥》绘制步骤图

枯树八哥》绘制步骤图

宋画中,《枯树八哥图》是一张表现鸟类和树干非常精到的作品。尤其是枯叶的画法在古代作品中非常少见,枯叶虫蚀部分的边缘采用积水手法也是古画中极为罕见的。此图树干部分用线虽细,但局部变化仍然非常微妙,线条的顿挫转折很有书法的笔意。八哥的色彩亮、灰、暗分配非常合适,爪部采用“析甲沥粉法”为之,对于表现鳞片的质感还是很合适的。眼睛部分仅仅用焦墨点一圆点,不分染瞳孔的复光,也不点高光,是古代中国禽鸟画的特点之一,有别于当代流行的“玻璃感”画法,更有一番装饰情趣。

第一步:

重墨勾树叶、枝干,树叶主筋用线流畅严谨而边缘枯萎部分略随意,老干用线要依照结构关系灵活用笔,疤节处用笔顿挫节奏要仔细领会,勾线的同时可顺着树皮的纹理结构略为皴擦。浓墨勾八哥,中墨勾鸟爪。八哥身体大部分用虚线勾出,勾的时候要注意羽毛的分组关系,同时注意线条要虚起虚出更好的体现毛发的蓬松感,嘴、爪的用线则一定要挺劲。

第二步:

背景用底纹笔刷淡赭墨色(朱磦+墨+大量水)。

正叶平涂淡赭红色(赭石+稍许胭脂),反叶可用淡赭红色略加一点桔黄色平涂。 鸟嘴平涂粉红色(曙红+白粉),爪平涂赭红色,眼睛平涂粉黄色。

正叶、反叶、枝干、八哥身体等部位用不同的浓淡墨整体统染。

第三步:

重墨分染鸟羽,胸腹部分染的时候用“染高法”处理,注意边缘部分要分组并且和背景要融合自然。背部片状羽毛重墨平涂。鸟嘴用粉黄从嘴尖往根部倒染。爪尖、白色斑纹部分平涂白粉。眼窝用淡墨从四周往中间分染。

中墨继续分染树叶、枝干。

第四步:

正叶分染结束后用赭墨色点染虫斑,此过程要画的轻松随意一些,连点带染方能自然。反叶分染结束后用淡桔黄色(藤黄+朱磦)从边缘往中间统染。枝干用浓墨点细碎苔点后再用三绿趁湿复点一次。枝干线条局部用较干的中墨复勾。叶柄以及反叶根部、嫩芽用淡墨绿色(草绿+少许墨)分染后罩染淡三绿并用胭脂复勒。

鸟嘴再次提染粉黄后用曙红复勒线条。眼睛点焦墨。爪上鳞片用粉黄色立粉为之,爪下肉垫上的突起用粉黄色立粉圆点点出。爪尖用淡花青分染,并用中墨局部复勒。鸟身体部分淡墨整体罩染后用重墨丝毛,丝的时候需注意各部位之间的衔接要自然,背部毛丝的要流畅,胸部须平滑、腹部须柔软。飞羽部分浓墨勾勒羽筋后重墨丝毛,飞羽的毛要丝的挺拔一些。

淡赭红色点染出鸟舌。

篇二:枯木怪石图

枯木怪石图

【名称】:《枯木怪石图》 【作者】:苏轼 【创作时间】:北宋 【材料】:纸本,墨笔 【收藏】:(日本)私人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嘉祐二年(1057)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后量移诸州。哲宗元祐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着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简洁明了的画面上,怪石盘踞左下角,石状尖峻硬实,石皴却盘旋如涡,方圆相兼,即怪又丑,似快速旋转,造成画面的运动感,更能显出此石顽强的生存力。石后冒出几枝竹叶,而石右之枯木,屈曲盘折,气势雄强, “怪怪奇奇”,于笔意盘旋之中,凝聚成一团耿耿不平之气,更有一股浩然气脉,由石而树、由树干而树梢,扭曲盘结。直冲昊天。枯木用笔迅疾、取势不惑,画心枯淡盘旋,墨色变化多端。运用书法之笔法,飞白为石,楷行为竹,随手拈来,自成一格。作为艺术家,苏轼在绘画上不落前人之窠臼,不拘古人之绳墨,强调表现自我,有所创新。倡导“士夫画”,批评院体之匠气。强调神韵,不拘形似,真诚抒发胸中意趣。再观共文、其书、其人,诚然如是。 苏轼一生,几遭贬谪,在错综复杂的宋王朝政治斗争中饱尝仕途的滋味,愤懑不平之气交织于心,发诸毫端,借诗画以泄胸中盘郁。苏轼曾自题其画云: “枯肠得酒芒角出,肺肝错槎牙生竹石,森然欲作不可留,写向君家雪色壁。”足以说明其抒写胸臆之情。苏轼作画,固然重视抒发情感,但并不忽视形式技巧。他曾自谓: “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追求。” “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 快也。” “浩然听笔之所之而不失法度,乃为得之。” 这幅《枯木怪石图》又名《木石图》,无款,据画刘良佐、米芾题诗,以及宋人记载苏轼的画风看,被认定是苏轼的作品。米芾《画史》说: “子瞻作枯木,枝干虬屈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 黄庭坚在《题子瞻枯木》中说:“折冲儒墨阵堂堂,书人颜扬鸿雁行。胸中原自有丘壑,故作老木蟠风霜。”《题东坡竹石》中又说:“风枝雨叶瘦士竹,龙蹲虎踞苍藓石,东坡老人翰林公,醉时吐出胸出胸中墨。”这些咏诗的记述,都与这幅《枯木怪石图》的境界景象相一致。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佑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擅长行书、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能画竹,学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诗文有《东坡七集》等。存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

等。画迹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辞海》1989年版)

篇三:2014届高三各地高考模拟语文试题之图文转换题集锦

2013年各地高考模拟语文试题之图文转换题集锦

【山东省泰安市2013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17、请说明下面漫画的画面内容,并为这幅画拟写一个标题(不得以“无题”为题)。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4分)

(1)画面内容: (不超过60个字)(2分) (2)标题: (不超过8个字)(2分) 参考答案:

(1)干枯的大地上有一棵没有叶子的树,树上落了两只鸟。一个大画板靠在树上,上面画着树枝和树叶。一个画家拿着调色板和画笔站在前边。 (2)画家的追忆。

【2013年马鞍山市高中毕业班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

18.根据下面一段文字,筛选信息,准确概括内容填写在下列方框内,每个短语不超过6个字。 (5分) 太平猴魁,中国历史名茶,创制于1900年。产于黄山北麓的黄山区,产地低温多湿,土质肥活,云雾笼罩。此茶具有清汤质绿、水色明、香气浓、滋味醇、回味甜的特征。采摘标准为一芽三叶初展,谷雨前后,当20%芽梢长到一芽三叶初展时,即可开园。太平猴魁精工细制,分杀青、毛烘、足烘、复焙四道工序。太平猴魁茶叶有利尿、减肥、防龋齿、美容护肤等多种功效。

参考答案:

①自然条件优越;②色香味俱佳;③采摘时机讲究;④制作精细;⑤功效较多。(每点1分。意思对应即可)

【2013年安庆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18.阅读下面的图表,用简明的语言概述云天小区房价走势变化的基本特点,不使用具体数字(包括年份),含标点不超过35字。(4分)

答:

参考答案:18.(4分)

示例一:该小区房价起初增长缓慢,经历多年的的急剧攀升后,近几年在高位增长趋缓。 示例二:该小区房价低位增长缓慢,然后急剧攀升,近几年涨幅虽然趋缓但仍居高不下。(每点1分,语句连贯1分)

【蚌埠市2013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

20.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下表所包含的主要信息,表述中不得出现具体数字。(4分)

(摘自《2013年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变动情况》) 注:“同比”指的是与2012年3月份相比。 答:(1) (2) 参考答案: 示例:(1)居民消费价格总体上涨;(2)衣、食、住等基本生活消费价格涨幅较大;(3)居住类(住房)价格上涨幅度最大。(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泄露天机-2013年高考押题精粹】

16.请看下面一幅公益广告图片,根据要求答题。(6分)

请看下面一幅公益广告图片,根据要求答题。(6分) (1) 请给这幅公益广告图片加一句“广告语”。 (2) 请介绍一下广告图片的内容。 参考答案:

(1)例:贪欲等于自毁,请勿铤而走险。(点出“贪”及其结果,语言简明。)

(2)示例:图片以现实中一个掩面痛悔的人为背景,主体是一个大大的“贪”字,造型是一个瘫坐于地的人,因贪念被囚高墙,脚戴镣铐,后悔哭泣。画面中心突出,采用形象化的“贪”字揭示贪念的后果,警醒世人。

【广东省陆丰市普通高中2013届高三第九次(5月)月考】

23. 下面是中央电视台《枯树的风骨》这个节目中展示的枯树图片,请你为它配上一段文字,要求展现出枯树的风骨,有描述有评议,语言生动优美,不超过60字。(4分)

参考答案(略)

【山东省青岛名校2013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

根据上表,针对H7N9疫情写出两点变化: ① ② 。 五一将至,对于即将出行的人们请写出两点建议① ② 。 参考答案:

两点变化:①疫情分布范围逐渐扩大(疫情范围逐渐向北扩大)

②感染与死亡人数也在上升(死亡概率下降) 两点建议:①做好卫生防范

②尽量不接触禽类,不参与观鸟活动。(科学安全食用禽类产品)

【浙江省稽阳联谊学校2013届高三下学期4月联考语文试题】 5.读图答题。(3分)

以上是“中美孩子家务清单对比”图(每幅图片左侧为中国孩子,右侧为美国孩子)。请你根据图片内容,给中国的父母写一句建议性的话: 参考答案:

知识技能固然重要,但不能忽视了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或是“人的素质不仅是知识技能,还应该有生活能力。

【安徽名校联盟2013届安徽省高三年级第三次联考】

20.阅读下面的漫画,根据情景补充人物的对话,要求简洁得体。(5分)

主持人:您能用一句话描述这幅画吗? 嘉宾:① 。 主持人:老人为什么喃喃自语这句话? 嘉宾:② 。 主持人:您觉得这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 嘉宾:③ 。 主持人:④ ? 嘉宾:最重要的是,还要常回家看看。 参考答案:

① 一个老人对着镜子说:孩子们都忙?? ② 孩子不在身边,老人非常孤独。 ③ 老人缺少精神上的赡养。 ④ 您觉得孩子们能做些什么?

【吉林省实验中学2013年高三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题】

17. 仔细观察下面一幅题为“鲁迅大撤退”的漫画,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

(1)请结合漫画标题和画面内容,谈谈这幅漫画反映了什么社会事件?(2分)

(2)对于“鲁迅大撤退”的现象,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简要表述出来。(4分) 参考答案:

(1)反映了在新一轮的教材改革与编写中,有很多鲁迅的文章被踢出教材这一事件。

(2)示例一:赞同这种做法,因为鲁迅的作品确实晦涩难懂,选入教材,反而增加了学生的畏难情绪,将鲁迅作品撤出中学教材未尝不可,等中学生阅历增加之后,再来一段鲁迅的作品,这样才能更加深刻地领会他的文章背后的现实意义。

示例二:不赞同这种做法,因为鲁迅的作品有着很深刻的社会与人文教义,他的作品意义深刻,是国民教育的脊梁。鲁迅的文章能把中国几千年封建礼教这颗“毒瘤”对人的迫害一一展现出来,这在中国近现代文人当中无人可及。

【江西省2013届高三九校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20、阅读下面的漫画,完成题目。(15分)

孔子:你们都毕业了,怎么又回来了? 弟子:外面就业太难,我们回来读研。

这幅漫画意在讽刺当今一种怎样的现实?请比较古代儒家教育与今天的教育,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观点

篇四:苏轼《枯木竹石图》

苏轼《枯木竹石图》的鉴赏

姓名: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__

系别:____________

指导老师:_________

2009-12-01

苏轼《枯木竹石图》的鉴赏

苏轼强调绘画抒写主观情感的功能,主张诗画相融相通,要求作品有诗的境界,物象有活的精神,是宋代文人墨戏的创导者与实践者。他的传世作品《枯木竹石图》,绘干扭枝曲的枯树,若挣扎伸展,坚硬顽强;虽笔墨不多,却有孤傲险怪之气,与其傲岸豪放的性格相一致,抒写了胸中的磊落不平。

在中国绘画史上,没有任何一种画论超过苏轼画论的影响,它有力地推动了文人画潮流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苏轼是文人画理论的实际奠基人。

《枯木竹石图》,纸本,作枯木一株,干偃枝曲,盘扭而长,不著树叶,但拙顽枯傲的树干,凌空舒展的枝梢,则生动地呈现出枯树那种老劲雄放的“傲风霆”姿势。树根处作一特大怪石,占据了画面的主要重心,旁生竹子几株,稀疏的枝叶,也显出了委曲争生的活力,颇多野趣。全图笔墨无多,生趣自溢,有较强的表现力。

为了更好地了解此画,让我们先了解一下此画的背景,此画作于1084年,仍是石王安石变法期间(至1085年),苏轼因政解不同而贬,又于1079年因受谤而入狱逾百日,后又贬于黄州,政治上极不得意,然其并未因此而消极避世,仍“芒角出”,这归之于“苏子瞻胸有洪鑪,金银铅锡,皆归熔铸”。故虽为怪石,却“森森以鳞鳞”;虽为丛竹,却满生气;虽为枯木,却显春意,可谓“落笔浑 之间,偶得其机神”。后人王清权亦画枯木竹石,却“临仿逼真,但笔墨粗恶,少生气耳”,这是因为其一味摹仿“形”,却忽略了“理”。而“中国传统绘画,那么重视布局、章法和笔墨之趣,但一切高水平的画论都无一例外地将立意放在全部创作过程的首位”。

而在“常理”之后,它呈现的境界是庄子思想浸淫过的“淡泊”。苏轼对庄子的思想感受甚深,这不同于中国文人自古以来的受庄子道学潜移默化的影响,仅限于潜意识局面,而是自觉的将庄子思想自如运用,其《枯木竹石图》中,皆用清淡,空灵松散之笔似勾似擦,草草而成,给人以“急起丛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即逝矣”的感觉,似轻描淡写,却用心良苦,从画本身到画法都不离淡泊两字,破有行云流水之意。“庄学的精神,必归于淡泊,所以苏氏虽天下超逸,能尽诙怪诡谲之变,然一如他的《前后赤壁赋》一样,一变原浓丽的赋体,为萧疏雅淡之义。因此,他论画的极谊也必会归结到这一点上面来,这也可以说是中国自然画的基本性格而来的归结”。这归结而来的淡泊体现在“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尽管在一系列的政治风波中,苏轼并未以消极避世来面对现实。然而图中虽仍显露出他的锋芒,但多少带了点淡漠的自卫的凝视。正如其元丰八年道“老于忧患,百念灰冷”,故其以空静观念为镜子,“来体味人世间的群动”,来捕捉画中的至味,得“物我两绝”的境界,从题材到那寥寥几笔,将他的淡泊和锋芒结合得天衣无缝,表现了他消极自适的思想和洒脱傲放的风格,而除他以外,鲜有人试图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结合且如此完美。

就这样,简单的一幅《枯木竹石图》却将苏轼的画论展现的淋漓尽致,苏轼的画论使中国发生划时代的巨大变化,后人无不膜拜,而对集中体现其画论的《枯木竹石图》更是推崇倍至,以致于一向对苏轼破有不满的朱熹亦谓此图“其傲风

霆阅古今之气犹是,以想见其人也”。

苏轼的画论虽散见于他的诗文中,却仍有一定的体系。他首分“士人画”和“画工画”。认为“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千里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秼,无一点俊发,看数尺便卷”。由于“意气”和“皮毛”之分,因而前者不在于形似,“论画以形似,见于童邻,??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他认为士人画需讲求“常理”,即“意气”,“虽然常形之失,止于所失,而不能病其全。若常理之不当,则举废之矣。以其形之无常,是以其理不可不谨也”。于“常理”之外,并提“象外”。“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翮谢樊笼”。他极度推崇王维的画,正在于“象外”。如文同的“时时出木石,荒诞轶象外”一般,正是不囿于形似(得之于象外)才得到了“常理”,而苏轼并未止于此,在这基础上提出了他以为的艺术的最高境界“萧散简远”,“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反对剑拔弩张,力求“平淡”。这一切构成了苏轼画论完整体系的核心,从形——理——境界的框架,而其仅存的传世作品《枯木竹石图》正为其画论的集中体现。

元丰年(1084),苏轼被邀至友家,乘酒兴做此图,题材为苏轼惯用的枯木、丛竹、怪石。图为一怪石于左,看似圆润却不失棱角,阴阳面的处理十分巧妙,同时地面的阴影也十分恰当,增添柔美感和真实感,使怪石不觉孤立,而是和地面相溶。而怪石本身的画法“似卷云皴,实则无皴法。信手写出,不求形似,不具皴法”。说其怪石,其实不当,苏轼名之为“丑”。“米元章论石,曰瘦、曰绉、曰漏、曰透,可谓尽石之妙矣。东坡又曰:石文而丑。一丑字则石之千态万状,皆从此出”,无怪乎,有人赞其“观千万物无所不适,而尤得意于怪石之嶙峋”。在怪石的左上方露出些许碎小丛竹。竹为苏轼所喜,“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庄周世无有,谁知此疑神”。然而以竹为图者甚多,同时画竹,其和郑板桥则有天壤之别。郑板桥好墨竹,往往挺劲孤直,具有孤傲、刚正之气,笔法劲瘦挺拔,布局则疏密相间。而苏轼认为“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其一反常规,解开成法的束缚,在图中以丛竹替之。然而虽为丛竹,其画法亦然“剔枝用行草法得参差生动”,整个布局破具匠心,若改为成竹,则和右边的枯木造成冲突,而其偏于一隅,却又引人注目。清代文艺批评家刘熙载道“东坡长于趣”,这丛竹确实为图增色不少,得自然之趣,不泥古法,惟在活而已。而图右紧贴怪石为一株虬曲的枯木,其备为后人所称道,“败毫淡墨信挥来,苍莽菌蠢移龙蛇”。可谓枯木不枯,虽为枯木,倒给人以生机,“长公信笔作仙戏,老木搓丫动春意。信知造化在公手,一转毫端活枯朽”。在布局上,其右倾弯曲而上,顶部似鹿角,弥补了右边的空白,使不显突兀,枝桠有一种极力向右伸展的趋势,使人的想象力突破图的局限,向画外延伸,有“言尽而意不止”之境,同时和左边簇出的丛竹形成对比,保持了视觉平衡感,显得和谐。此外,枯树底部的杂草使图不显呆板,而从整个图来看,尽管此画并无外景烘托,但 “风枝雨叶瘠土竹,龙盘虎踞苍藓石”之景依然跃然纸上。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苏轼在创作过程中,已对材料进行了严格的筛选和转换。这幅图已消除了某些不恰当和不和谐的成分,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完满的整体,看似十分忠实于生活,但又如此与之不同。构图更为清晰,对比与浓缩的特征也比较明显,我想他为何选用这些题材并不重要,因为古来,石、竹、木为文人惯用,重要的是他如何用其一枝健笔,给枯木、竹、石以新的诠释,和其诗文

一般“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从这点而言,苏轼的与一般同题材的图不同,它完成了两种超逸:超逸对象的自然状态,超逸了世人对于特定对象的通用思路,而他之所以能达到这种超逸,不仅是画法的“绝古今画格,自我作古”,更重要的是渗透着“常理”。黄庭坚曾道“东坡老人翰林公,醉时吐出胸中墨”,以及米芾的“子瞻作枯木,枝干虬屈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蟠郁也”。旁人之评虽中肯,但仍不免稍有隔靴搔痒之弊。东坡自题诗为“枯肠得酒芒角出,肝肺搓枒生竹石,森然欲作不可回,写向看家雪色壁”。

篇五:第一部分专题一专题专题九图将好景笔底事,待我与君细绘出

专题九 图将好景笔底事,待我与君细绘出

——图文转换

2016高考导航

考点 图文转换。

解读 ①图——漫画、表格、徽标、图片,示意图,等等;②文——用准确、简明、生动的文字表述;③转换——信息要准确、全面、条理,能力层级为E。

先做真题——写写你的感悟

1.(2014·高考江苏卷)阅读右边这幅漫画,对它的寓意理解最贴切的一

项是(3分)( )

A.人如果不用眼睛看,而只用耳朵听,肯定会受骗上当。

B.人生一般总是在两种互相矛盾的真理之间寻找中庸。

C.我们很少想到我们有什么,可是总想到我们缺什么。

D.我们不仅希望我们自己幸福,而且也希望他人幸福。

解析:选C。本题以图文转换的形式考查对画面的理解。本题考查的

实质是把握漫画的寓意。首先要读懂漫画,漫画的中间是一个写意的人,

代表手的线条抓着一些东西,而头部后转,代表眼睛的黑点紧盯着未被抓住的东西。再比对选项,可以确定寓意为我们总是想不到我们已经得到的,而总是盯着(想要)我们未得到的。

2.(2013·高考江苏卷)有研究者对200多位作家从发表处女作和代表作的年龄两个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从图表的角度考查图文转换。根据表中数据可知,作家发表处女作的高峰年龄段是20~30岁,发表成熟时期的代表作的高峰年龄段却是31~45岁,这两者相差十年左右,这十年,就是写作逐步成熟的时期。

答案:大多数作家需要十年左右的创作积累,才能进入创作成熟期。

3.(2012·高考江苏卷)阅读漫画,在横线上写出合适的一句话。(5分)

这幅漫画形象地提醒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漫画寓意的能力。做这类题首先要读懂画面,然后揣摩画面中蕴涵的意义。图中是一对父子,孩子哭着向爸爸索要着什么,而父亲却一脸笑容,爽快地答应着,可脚下,已越过是非的底线。

答案:家长在满足孩子的要求时,不能越过是非的底线

4.(2014·高考广东卷)阅读下面三幅图,联系第二幅图的文字,给另两幅图配上文字,

要求前后内容相关,逻辑严密。(6分

)

解析:本题考查对画面的理解和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生动的能力。首先要看懂

图画:三幅图分别画的是人未到平衡点、走上坡路,过了平衡点、走下坡路,处在平衡点、在最高处三种情形。其次要认真分析②处的示例文字:运用第二人称,揭示图中人所处的情形及人生哲理。要注意前后内容相关,逻辑严密;配文简洁,用语准确,表达生动。

答案:①当你走向平衡点时,以为会越走越高。

③当你退回平衡点时,才发现平衡才是人生最好的状态。

5.(2014·高考山东卷)下图是俄罗斯女摄影师艾琳娜·舒米洛娃拍摄的儿子与小兔子在一起的画面。请仔细观察,对画面进行准确、生动的描写。要求:使用比喻或比拟的修辞手法,不超过80字。(4分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准确、生动和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这是一道图文转换题,做这类题要通过仔细观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使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述出来。另外还需要注意修辞和字数的要求。

答案:(示例)一抹恬淡的微笑,如同一阵和煦的春风。一次鼻尖的轻触,更像是一次心灵上的碰撞。那稚嫩的臂膀举起的不仅仅是一只弱小的兔儿,更是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相处,亲密无间。

1.江苏卷在图文转换题上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哪一类题目难度较大?能对今年的高考做些预测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悟:

1.①从近三年江苏考卷看,图文转换是其热点题型,出现的频率高,主要有漫画和表格等。②图文转换看似只是两种表示形式的相互转换,其实涉及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以及正确使用修辞手法等诸考点,综合考查描述、概括、理解、分析、鉴赏能力。

2.略。

逐点突破——掌握图文转换的常见题型

题型1 漫画鉴赏

1.(2013·高考天津卷)欣赏漫画《玩大了》,按要求作答。

(1)任选一条鱼,替它写一段简短的内心独白。

(2)用一句话说明这幅漫画的寓意。

【我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做这类题要读懂画面,然后揣摩画面中蕴含的意义。第(1)问,要注意所选对象的处境及心理,答案要符合情境;第(2)问要抓住细节,联系实际,揭示寓意。

答案:(1)(要点)鱼缸内的鱼:突出自责和懊悔。

鱼缸外的鱼:突出内心的悔恨和绝望。

(2)寓意:做任何事,要有度,适可而止。

2.(2013·高考重庆卷)阅读下面的漫画,按要求答题。

(1)给漫画拟出标题。要求:切合漫画含意,不得用“无题”作标题。

(2)用一句话说明漫画给你的启示。要求:与标题有内在联系,不超过15个字。

【我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拟写标题和理解漫画寓意的能力。做这类题,首先要读懂画面,然后揣摩画面中蕴含的意义。理解这幅漫画的关键是小猫投在墙上的影子和伞后隐藏的影子。小猫的影子很像伞的影子,但伞的真正影子却在其背后。本题开放性较强,只要标题、画面、启示间有内在联系,且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示例)(1)真相·假象

(2)不要被假象迷惑,真相常躲在背后。

1.鉴赏漫画,在审题(读图)上应该注意些什么?

提示:①细看画面,抓住问题关键。画面是做题的依据,审题时一定要把图看认真,看仔细,毫无遗漏地观察画面中的人、景、物,抓住构图要素之间的关系。②体会意图,揣摩细节(夸张处),漫画中有哪些细节,这些细节表达了怎样的意图。

2.怎样拟写漫画的标题和揭示漫画的寓意?

提示:漫画的标题一般要概括漫画的内容或揭示漫画的寓意。漫画的寓意一般与社会生活有密切的联系,要善于由漫画内容联想社会上的人、事、理,由表及里,有感性的画面上升到一定的事理。

3.我的补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2 图片描述

1.(2014·高考湖北卷)下边的绘画和书法作品,展现了画家和书法家心中的奔马的神韵。请用诗或文的形式描绘你心中的奔马。要求:①必须原创;②运用比喻、比拟两种修辞手法;

③不超过60字。

【我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个图片描述题,要求描写出“你心中的奔马”,由此看来,图片只是起引出和辅助联想的作用,抓住“奔马的神韵”,展开联想,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即可。

答案:(示例1)奔跃气如虹,昂首啸长空。龙马抖精神,奋蹄疾如风。

(示例2)哒哒哒哒,蹄声敲醒草原;萧萧长嘶,鸣声激荡群山!啊,草原的精灵,大地的骄子,迅疾如风,快似闪电!骏马奔驰,一往无前。

2.下面是中央电视台《枯树的风骨》节目中展示的枯树图片,请你为它配上一段文字。要求展现出枯树的风骨,有描述有评议,语言生动优美,80字左右。

【我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图片描述。图片的题目是“枯树的风骨”,描述“风骨”的表现时,注意外在的形态和内在的精神,先描述后评议。为了使语言优美,可以采用一定的修辞手法。

答案:(示例)这是一首不屈之歌,树叶掉完了,但光秃秃的枝丫,毫不气馁,张扬着不死的遒劲,诠释着什么叫执着。

1.图片描述与漫画鉴赏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提示:图片描述力求生动形象,漫画鉴赏力求准确深刻;图片描述可以加入想象联想的成分,而漫画鉴赏只能如实地说明漫画的内容,揭示漫画的寓意。

2.描述图片(场景)要注意哪些问题?

提示:①描述图片要注意条理与顺序,要抓住画面上的人、事、景,展开想象与联想;②要善于调动描写手法,注意题目要求使用的表现手法。③语言力求生动,形象力求鲜活。

3.我的补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3 徽标说明

1.(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下面是我国颁布的“中国环境标志”,请写出该标志中除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70个字。

【我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是图文转换题。首先要注意要求:除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还要认真观察图片:中间有山、水、太阳,外围是十环,体会它的象征意义。

答案:(示例)图形由中心的青山、绿水、太阳及周围的十个环组成。图形的中心结构表示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外围的十个环紧密结合,环环紧扣,表示公众参与,共同保护环境;同时十个环的“环”字与环境的“环”同字,其寓意为“全民联合起来,共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2.(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右面是我国的“国家节水标志”,请写出该

标志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70个字。

【我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以徽标的形式考查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描述画面要素要抓住画面特征,揭示其寓意要依据画面要素挖掘象征意义,做到由表及里。

答案:图标由水滴、手掌和圆形组成。圆形代表地球,象征节水能保护地球生态;手掌托着水滴,象征人人动手节约每一滴水;手掌又像一条河流,象征滴水成河。

1.说明徽标的构图要素要注意哪些问题?

提示:要整体把握徽标的构成。一般要采用由总到分、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由外到里、由图到文的顺序描述内容,解说徽标的构成要素——线条、文字、图案、颜色等等。要联系徽标的名称,突出其特征。

2.怎样揭示徽标的含义(寓意)?

提示:揭示徽标的含义要展开想象和联想。联想应以画面为主,结合徽标的题目和构成要素(文字、符号),由表及里,由实到虚对徽标创意作出合理解释。

3.我的补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4 表格解读

1.(2014·高考辽宁卷)阅读下面的问卷调查统计表,根据其中反映的情况,补充下面文段中空缺的内容(不得出现数字),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1)您希望开设礼仪教育的课程吗?

A.非常希望 B.希望

枯树图片

C.不希望

(2)A.家庭 B.学校

C.社会

调查显示,程的问题上,学生与市民中__①__。在礼仪教育承担者的问题上,学生与市民中__②__; 同时,也都认为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之间,家庭是最重要的礼仪教育承担者,然后依次为学

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