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世间有不尽的烦恼诗歌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9:22:20 体裁作文
世间有不尽的烦恼诗歌体裁作文

篇一:诗歌答案

诗歌答案

1.借物咏怀 林中鸟与笼中鸟不同境遇的对比手法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

2.“满载”两句以工整的对偶描绘风未起时的秋色湖光,蕴含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波神”两句用拟人的手法,写微风忽起时斜阳照射下的鳞波美景,并交待作者停舟峰下的原因是波神多情,天公作美。 3、(1)春愁难解,借酒浇愁,春天美景更

加触发愁思,引发出浓烈的思乡之情。(2)春去夏去的时序变化,春去夏来,年年如此,可流光抛人,青春不再,盛世难逢,人老国破,令人伤怀。

4. 却疑春色在邻家。(2分)这一句激活了全篇,起了点铁成金的作用(1分),“疑’’字赋予了蜜蜂、蝴蝶以人的意识,写出了蜜蜂、蝴蝶追逐春色的神态(2分),又使春色具有了动态之感(1分)。

此答案仅供参考,考生有不同于此说者,若能自圆其说,且有具体内容分析,则应酌情赋分,例如:将“疑”理解为人“疑”,借蜜蜂、蝴蝶对春色的追逐,含蓄地写出了春色的极富灵性及邻家春色的美好。 5.(l)寓情于事,或借事抒情,或借助(日

常生活中的一个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来抒情。(意思对即可)

(2)“见”:秋风无形,本不可见,但它带来的秋色、秋容、秋态——如树叶黄落,百卉凋零——则处处可见。作客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凄凉摇落之景,不免勾起思乡之情,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很丰富的。(意思对即可)“欲”: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心里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

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本来显得比较抽象的“意万重”,由于有了这“欲”而迟迟不能下笔的生动意态描写,反而变得鲜明可触,易于想象了。(意思对即可)“恐”:本来写完了又担心遗漏了什么,把对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刻画得细致入微。(2分)(意思对即可)

(3)后一种可能更美。“临发又开封”的行

动,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虑和担心。如果真以为诗人记起了什么,又补上了什么,倒把富于诗情和戏剧性的生动细节化为平淡无味的实录了。(意思对即可)答前一种,言之成理,也可以得全分。

(2分) 的“客愁”,以景衬情,更突出首句的“愁不

6.(1)寄托了诗人纵情山水、超然世外、醒”;或说出同中有异。(摆出观点2分,孤高又不免孤寂的情怀。(3分)

阐述2分,共4分)

(2)同意。删去末两句较平淡闲远的尾巴,9.(1)渭城 朝 青青 柳 (2)这句话不使诗以“欸乃一声山水绿”这一奇句作结,不仅“余情不尽”,而且“奇趣”更显。(指出

仅有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的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

末两句不足给1分,删去后的好处给1分,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意思相近即可) 不足与好处都答出给3分)。不同意。结尾两句是全诗的一段余音,只有“无心”的白云“相逐”,则其孤独无伴可知。删去后影响孤独之情的表达。(指出末两句作用给1分,删去后的坏处给1分,两方面都答出给3分)(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7. (6分)写作手法:侧面描写(3分)分析:“冷”写雪落天寒;“窗户明”写雪的反光;

“折竹声”写雪的厚重。(或,第一句从感觉,第二句从视觉,第四句从听觉分别从不同侧面写雪)(3分,每点1分)

8.(1)表达了诗人因饱受离乱之苦而产生的客居他乡的愁思。(2分) (2)这是一道开放题,只要学生自圆其说都应给分。如说相同,都是用了“乐景写哀”的反衬手法,在情与景的对立中,更加倍写出了诗人烦恼忧愁;或说不同,《春》诗中“花鸟”与诗人情感已一同“溅泪”、“惊心”,情景融为一体,而《绝》诗中以“花鸟”无情反衬诗人

10、⑴①先写花点明时令 ②远景近景结合,写树上红叶,充分体现季节特征。 ③描写树叶中夹杂的疏黄,浓淡相宜,格调优美。 大胡子按:原答案并不妥。胡子以为,此词,写的是深秋时节的景,却是用一种“热闹”的暖色调来表现,这就

为下片抒情打下了基础,所谓“乐景写悲情”也。

⑵面对自己仕宦生涯的不如意,感叹前路茫茫,难于把握。

11.(6分)①前两句描写唐军乘夜色出征时迅猛、凌厉的声威;后两句表现了唐军的勇猛善战。3分。

②诗人描写战争不是正面铺叙,而是通过烘托手法进行气氛渲染和侧面描写,去让读者自己想象战争场面。诗中正面描写了后续部队,对战果辉煌的前锋部队只从侧面带出。诗中的气氛渲染和侧面描写,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联想和想象的空间。(3

分,意思对即可)

12.【诗歌鉴赏】(6分)(1)离散(漂泊) 暮春 哀伤(惆怅)(4分) (离散2分,暮春、哀伤各1分)

(2)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4分)(2)结合诗的意境,言之成理即可。(2分)

16.[要点](1)诗人把讽喻唐末王孙贵族生活奢靡之意寄寓在曹丕和信陵君这些历史上值得称道的风流人物身上,这是用典;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2分) 13. 初长的幼竹(竹笋的别称)。2分 用“山”的固定不动与“竹”的生枝拔节作对比(2分)揭示了新生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一哲理。或“应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新生事物这一哲理。(2分)”

14.(1)表现了诗人访袁拾遗不遇的伤感以及对其被流放的愤愤不平之心。 (2)“闻说梅花早”一句借物寄托作者的感情。诗人通过写袁拾遗被流放的“江岭”气候温暖,梅花早开的景色,由物及人,以物寄情,含蓄地表达了他对朋友的思念和牵挂。同时诗人巧妙地用景物与人物的心情相比,写出虽然江岭景物美好,但毕竟不是袁拾遗的故乡,无法解开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诗人体会身处江岭的袁拾遗的心情,又一次巧妙的表达了自己对朋友的牵挂和思念。

15.(1)这两首诗均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李诗以眼前所见之景间接抒情,孟

诗除了借想象间接抒情外,还有直接抒情。诗人用传说中善歌少女的名字,讽喻浮华女子不解国事艰难,深寓“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沉痛,也是用典。 诗人不把“无忌”作专名看,取其“无所顾忌”“肆无忌惮”之意,这是双关;诗人言愁却借善歌少女之 名“莫愁”,意在反讽,这也是双关。 学生答此题,不必求全。上述各点可任选,意思对即可。鼓励有创见的赏析。 (2)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对唐王朝颓势难挽,行将覆灭的悲伤。(从作者个人角度回答,抒发了身世沧桑之痛,亦可。) 17.(1)才名 低沉(意思对即可) 每空1分

(2)乐观的情绪,豁达的襟怀。(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成春。表现出对世事变迁和宦海沉浮的乐观、豁达之情。(2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意思对即可,2分)

18.(1)这支小令抒情的方式是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久旱逢甘霖的欢悦心情和与农

民息息相通的感情。(2)这支散曲的语言

朴素通俗,生动形象,轻快活泼,绕有情趣。(答对两点即可)

19.很妙。因为本诗抒发了佳节思亲的感情,九日登高,遥望故乡,客中送客,愁思倍加,忽见一对鸿雁从北方飞来,不禁脱口而问,我想北归不得,你为何还要南分,“后者用了拟人”给1分。分析“二月春风似剪刀”之妙不给分)

23.这首诗是一曲昂扬的励志高歌。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本诗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盛赞秋气,描绘了一幅开阔辽远而又富有生气的秋景图:秋高气洁,来,形成强烈对比,把思乡的愁绪推到高

峰。问得虽然无理,却烘托了感情的真挚,给人以强烈的感染。(要点:抒发佳节思亲

的感情;不得北归,偏要南来,形成对比;无理之问烘托真情)

20.(1)答:乐观豁达的心境。将古人的悲秋与自己的颂秋对比。(3分) (2)答:借托鹤冲天的形象表明心志:在

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3分)

21.①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表现了两类人在天大旱的情况下的不同行为。 ②“箫管”指吹打奏乐;“朱门”指富贵人家。③表现了作者对社会不平的不满,同情贫苦人民,憎恶为富不仁的统治者。

22.(1)喜悦、赞赏;贬斥、嘲讽。(或用

其它近义词)(2)前者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后者由柳枝的随风摇摆、披拂不定联想到没有节操、反复无常的小人。(答“前者用了比喻”给1

碧空如洗,一鹤冲霄,冲破了秋天的肃杀

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抖擞。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

神的体现。接着用“便引诗情到碧霄”,暗寓自己虽然被贬,但又不甘低沉、傲然向前的高远志节。

24.(6分)(1)主旨:讽刺、揭露得势便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必定无好下场。(2

分+2分) (2)用“天地”好。“天地”着眼于空间:有立体感,突出了正气的浩然之态。“秋后”与“清霜”重复。(2分)得分点:空间、立体感、浩然正气;写突出正气充满天地也对。不陈述理由不给会。说“秋后”好,只要言之成理也给分。

25.①表达了诗人反对战争的情绪(1分)和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1分)

(两个得分点全有得3 分)。②第四句跟前句形成强烈对比(1分),由实而虚(1分),从侧面揭示了战争带给人民的痛苦(1分)

26.(1)写出了作者夏夜行走在黄沙道中所见到的自然景物和农村丰收在望的景象,流露了作者的欢乐情绪。(“景物”、“景象”诗中情景,为月夜独有,因此前人的评价是中肯的。(应涉及“诗从对面飞来”1分,“悲婉”1分,“无一字不从月色照出”1分,占2分。答“……所见所闻”只给1分。如只是抄摘辛词中诸如“明月”等词语而不概括,只给1分。“情感”占2分。) (2)“别”字是一种很细致的写实,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树枝上的鸟鹊都惊动起来。写得生动形象,暗示了鹊和枝对明月有依依不舍的意味。(两层意思各占1分) (可参看第五册(语文读本)中朱光潜的(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一文)

27.(1)“草色遥看近却无”(1分)。主旨:“早春比暮春风光更好”(1分)(2)一般性道理:“一切美好的事物,最好的时节就是在它的萌生阶段,它正朝着极盛方向前进,给人以希望和盼头。”(4分) 28.(6分)(1)只怕触景生情勾起无法排遣的怀乡之情。(2)蕴含了羁怀旅思,抒发了浓烈的思归之情

两题各3分,只要大体扣住怀乡思归一类意思,均可酌情给分。

29.①湿 寒 (每字1分) ②诗人身陷长安,不写自己望月思家,却写妻子望月怀夫、久久不眠的情景,无限的深情都从这想象描写中流出,两地想思,悲苦难言。

全对4分)

30.(1)《咸阳值雨》表达了闲适之情(或愉悦之情等),《宿城南亡友别墅》表达了人生无常的感伤之情(或物是人非的怅惘之情、友人已逝的悼念之情等)(2分。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 (2)《咸阳值雨》中的“还似”二字将洞庭晓景和咸阳雨景联系了起来,突出了景色的烟水空蒙,描绘出了一幅壮阔飞动、无比清奇的图画。《宿

城南亡友别墅》中的“还似”二字将前两句的“抚今”——由自然界的变化觉人世间的无常,和后两句的“追昔”—友人已逝残梦犹存的孤寂凄清联系了起来,突出了感伤之情。(一点2分意对即可。两个“还似”由今及昔,由此及彼,由实及虚,通过活跃的联想构成了奇妙的关联)

31.(6分)(1)①天色已晚。②下起细雨。(2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①扣“晚钟鸣上苑”或诗中“朝”、“晚”二字分析作答。②扣“疏雨过春城”分析作答。只摘抄颈联而不作分析的给1分。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2)①盼好友到来的期待之情,或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

篇二:关于烦恼的诗歌或名言

【宽容】一滴墨汁落在一杯清水里,这杯水立即变色,不能喝了;一滴墨汁融在大海里,大海依然是蔚蓝色的大海。为什么?因为两者的肚量不一样。不熟的麦穗直刺刺地向上挺着,成熟的麦穗低垂着头。为什么?因为两者的份量不一样。宽容别人,就是肚量;谦卑自己,就是份量;合起来,就是一个人的质量。 有苦有乐的人生是充实的;有成有败的人生是合理的;有得有失的人生是公平的;人生坎坷不平才有价值。有赢就有输,有成就有败,有得就有失;要成就必须去承担,要光明必须接受黑暗越是当你滔滔不绝的时候,你的愚蠢越会暴露无疑。越是当你洗耳恭听的时候,你的智慧越会快乐生长。聆听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良方;聆听是沟通双方,尊重对方的桥梁;聆听是抛弃错.

篇三:诗歌五首

诗歌五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五首诗歌的创作的不同背景和不同艺术风格。

2.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1.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了解诗歌情景交融、情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品味诗句,体味诗情,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并积累名句。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古典诗歌是我国艺术的瑰丽奇葩,传统文化的丰富宝库。多读古诗,不仅能提高我们的阅读欣赏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而且能提高我们的文化素质。下面,就让我们先来欣赏陶渊明的著名诗作《饮酒(其五)》。

二、学习《:饮酒(其五)》

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学生展示交流自己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教师作适当补充。

(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入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了《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2.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或播放录音。

(2)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以及轻重音,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3.研读诗歌,体会感情。

(1)结合你对陶渊明思想的了解,说说你是如何理解诗中的“而无车马喧”和“心远地自偏”的。

(2)“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比较两个字的表达效果哪个更好。

(3)“此中有真意”,你认为所谓的“真意”指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引导明确:

(1)这里说的“车马”指的是达官贵人的高轩,“车马喧”指奔逐于仕宦之途的喧嚣a诗人归隐田园,虽仍离不开“人境”,但没有这样的烦忧,所以说“而无车马喧”e“心远地自偏”实际上道出了感觉与处境之间的辩证关系:隐居更主要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

(2)“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

(3)人的自然本性。具体是指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愿望。

4.感受意境,理解主旨。

(1)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对诗歌中的画面作创作性描述。

学生思考并回答。

明确:“采菊……”,不仅抒写了“处世胸中别有春,田园寄托写天真”的淡薄情怀,而且生动地塑造了诗人飘逸潇洒的自我形象,我们仿佛看到徘徊东篱的诗人沐浴着秋菊的馨香,在不经意闻似乎看见那莽莽苍苍的南山。“山气……”写南山的优美景致,南山浮荡着山岚和暮霭,沐浴着夕阳的余辉,禽鸟结伴飞回自家之巢,鸟声啁啾,给山的幽静增添了活力和动感,生机盎然,也暗示着诗人回归田园的怡然自得。全诗融景、情、理为一体,意境深远含蓄。

(2)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现了陶渊明厌恶官场的虚饰和奸诈,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意,获得恬静的心境的思想感情。

5.品评名句,积累记忆。

(1)“而无车马喧”“心远地自偏”“采菊……“此中……”被视为千古名句,请你谈谈

你对这些句子的理解。

明确:“而无车马喧”——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心远地自偏”——说出了人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可以影响人,但人也作用于环境,隐居只要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是否荒远。如果心灵平静,那么处于闹市也若幽谷。

“采菊……”——语言简洁,明白如话,但意境清新、纯真。诗人归隐田居后,闲来在园子里种植菊花,精心侍弄,等到菊花盛开,诗人便可欣赏采摘了,抬头随意一望,空旷幽静的南山即在眼前。“菊花”是诗人高洁、不与世俗相争的品质的象征,“悠然”更是传神地表达了诗人那种闲适、恬淡的心境。

“此中……”——这句诗颇富哲理,很有为而不为的意味,深刻地指出了大自然中含有人生的“真意”,它只能体会却难以言传。后来多用于表达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与“得意而忘言”此时无声胜有声”相似。

(2)背诵这首诗。

6.小结本诗。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三、学习《行路难(其一)》

1.导入设计(一)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时所作。 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抑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2.朗读诗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或播放录音。

(2)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以及轻重音,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3.研读诗歌,体会感情

(1)《行路难(其一)》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感受?

(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

(3)诗人引用吕尚、伊尹的典故有什么用意?

(4)你认为“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好,还是鲍照的“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好?为什么?

(5)陶渊明《饮酒》诗序中说:“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然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而李白这首《行路难(其一)》却写了对酒停杯的情境。一个是“既饮”之作,一个是“未饮”之歌,试比较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引导明确:

(1)能充分反映作者内心情感的动作,主要在诗的前四句。第一、二句写的是美酒佳肴。 这样的美酒佳肴谁见了都会产生食欲,更何况是以饮酒出名的作者呢!但作者却是端起酒杯又推开,拿起筷子又放下,拔出佩剑,举目四顾,使他感到一片茫然。这“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在诗中不是写实。这两句诗是承上句而来的。 当时作者的心情非常苦闷抑郁,自己受诏入京,有幸接近了皇帝,仕途渐现生机之时,却不能被皇帝继续任用,被“赐金还山”,遭受打击之大,无以复加。他感到这处境犹如想渡黄河却被冰塞满,无法可渡;想登太行山而大雪封山无路可登。因而“冰塞川”“雪满山”有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万分。

(3)借吕尚、伊尹备受重用的事实,表达了自己能够重新得到任用的愿望。

(4)李白的诗句更好。因为“停杯投箸”比“对案”更具形象性,“心茫然”比“长叹息”更能深沉地表现出无所适从之感。(当然,学生也可以有不同看法,但要言之有理)(5)《饮酒》是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写的抒情小诗,是他的“酒后真言”。他对自己的隐居生活表示满意,能从中获得心灵安逸,远离世俗烦恼。惟其具有宁静安详的心态,才能有“采菊东篱下”的闲适、“悠然见南山”的自得,以及看山雾飞鸟的真趣。《行路难(其一)》是李白借乐府古题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诗篇。面对美酒佳肴,他与陶渊明正好相反,“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高呼“行路难”,因为他辅佐明君、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无从实现,愤愤不平之气溢于言表。这两位诗人抒发的情感不同,除了他们的身世、追求不同的原因外,还有一个大的社会背景问题。陶渊明身处晋宋易代之际,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虽有济世情怀亦不能施展;李白身处大唐盛世,社会相对稳定,仕入学子人人自奋,期望为国为民有所作为,故仍存积极进取之心。

4.竞背古诗,积累记忆学生自由背诵古诗,教师抽查。

四、学习《己亥杂诗》

1.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或播放录音。

(2)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以及轻重音,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3)学生自由朗读诗歌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2.研读诗歌,把握主旨

(1)前两句诗抒情叙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的名句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从这两句诗中你联想到了什么?

(3)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引导明确:

(1)-方面是离别京城、离别好友的忧伤,一方面是逃出令人窒息的桎梏与樊笼的喜悦。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两句诗的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学生可广泛联系历史和现实,谈出自己的独特见解)(3)诗人离开京城,虽然载着“浩荡离愁”,但仍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力量。

3.竞背古诗,积累记忆学生自由背诵,教师抽查。

五、作业设计

背诵并默写三首古诗。

第2课时

一、检查背诵.积累名句

二、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由学过的《春望》《石壕吏》导人。

(2)由介绍杜甫在成都建成革堂及草堂被风吹毁的背景导入。

2.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或播放录音。

(2)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以及轻重音,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4)掌握重点的实、虚词。如:

昏黑:变暗变黑(形容词作动词)。

风雨:刮风下雨(名词作动词)。

俄顷:时间副词,一会儿。

向:副词,渐渐。

安:疑问代词,如何。

3.研读诗歌,把握主旨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自己认为用得精当的词语,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篇四:诗歌

1.秋是有生命力的,沸腾的,霜打后的红叶更具生命力与活力。

2.不必为生命的逝去烦恼。

3.实写红叶又暗喻作者自己经历的风欺雪压等挫折的人生

“经霜”一语双关,一指红叶,二指作者愈挫愈勇。此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本诗由自然界的一个景象抒写诗人内心的感受,以叶喻人暗喻诗人的人生历程中经历了风吹雨打、霜欺雪压等考验。

“掷”字表现了落叶的平凡不起眼,也表现了秋风的狂劲,不是春天那和煦的微风。

“才”字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发现之迟的感叹。

读后感

读到沙白的这首《红叶》时,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淡淡清香。一首简短而隽永的好诗,的确如诗所说“绿色的生命也有热血”,踱步于绿意包围的校园,看那树叶从枝上缓缓的飘落,在微风的抚摸下跳起曼妙的华尔兹。轻得让人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仿佛游离于梦境一般的飘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叶对根的情谊。

秋,来了。迈着她轻盈的脚步来了,树叶悄悄的被染上红色,风悄悄的被注如秋的丝丝凉意,人悄悄的被赋予秋的多愁善感,一切都是如此的不经意。

我并不能感受到“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时的杜甫,如此凄惨寒冷的秋;我也不能感受到“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时的毛泽东,能略微体会的 只有在那外人看来近似绝境的情况下依然乐观豁达向上的一代为人的精神,如此壮阔豪迈的秋;我更不能感受到那“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时的曹雪芹,那近似哭泣的叫喊与那充满伤感的呜鸣。令人心头一酸,如此的哭诉怎能不令人为之动容?不能解读,因为未曾体会,如此悲怆凄清的秋。

铺开那还未渲染的白纸,绘上秋的底色,勾上秋的信使,描上秋的绚烂。将属于自己的秋之画卷收藏心底。秋风中,一个人在思索着……

作者编辑

沙白

资料:

1925年出生于江苏如皋。原名李涛、李乙等,后更名理陶。四十年代在学校读书时开始学习写诗,并在当时报刊上发表。后因读工科大学和参加革命而停笔。五十年代中期调工厂工作后从新开始创作,1956年曾以鲁氓的笔名出版过一本反映纺织工人生活的诗集《走向生活》。1949年初参加工作,从事过新闻、工业、宣传、文艺等工作,曾任《萌芽》诗歌编辑,1962年调南通市文联,历任秘书长、副主席,1980年调至江苏省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著有诗集《杏花春雨江南》、《大江东去》、《砾石集》、《南国小夜曲》、《沙白抒情短诗选》、《独享寂寞》等。《独享寂寞》获中国诗歌学会主办的“中坤杯·首届艾青诗歌奖”。

一直以来,在带有明显感伤色彩的中国文人墨客的意象中,秋是萧索悲凉的,有一种“叶子红了,是该落了,不能不爱了”的无奈与惋惜意味。而沙白的《红叶》却从积极的角度写出了秋的生机与活力。

秋同样是生命的象征,应该为每一个存在过的生命喝彩。“绿色的生命也有热血”一句揭示了全诗的主旨——秋是鲜活的,秋是沸腾的,秋是具有生命力的。“经霜后我才发现”写出了作者阅尽世态沧桑的沉稳与平静——在用生命真诚地体味过后才会发现,任何一种存在,在凋零之前都曾经美好过。不必烦恼,不必懊悔,每一个红色的身影都会证明:有一个生命曾鲜活地存在过。

秋之美,秋之情,秋之恋,秋之景,秋之意境,在于舞蹈着的沸腾的红叶,在于收获中可爱的生命。秋是一种人生形式,一份生活态度,有奋斗的艰辛,有收获的喜悦,有成长的足迹,有岁月的沧桑,更有人生的辉煌。沸腾的秋正如沸腾的热血,与沸腾的生命同在。这里揭示了一个人生哲理——追求,是生生不息的诱惑。有沸腾的热血就会有生命;有生命就要有追求;有追求就会一直沸腾!

沸腾的秋有强大的生命力,它与热爱追求的沸腾的生命同在!

《滕王阁序》赏析

【作者】

《滕王阁序》,体裁:辞赋、骈文(魏晋以来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体。在声韵上,则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由于骈文注重形式技巧,故内容的表达往住受到束缚,但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作者:王勃;别名: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年代:唐朝。

王勃(649~675年),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王勃为隋末大儒王通的孙子(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号文中子),王通生二子,长名福郊,次名福峙,福峙即王勃之父,曾出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县令、六合县令、齐州长史等职。可知王勃生长于书香之家。 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666年)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年)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年)或三年(676年),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其诗力求摆脱齐梁的绮靡诗风,文也有名,著名的《滕王阁序》就出自他之手。

【写作背景】

滕王阁因滕王李元婴得名。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骄奢淫逸,品行不端,毫无政绩可言。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他修建滕王阁,也是为了歌舞享乐的需要。这座江南名楼建于唐朝繁盛时期,又因王勃的一篇《滕王阁序》而很快出名。韩愈在《新修滕王阁记》中说:“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诗序》《宴滕王阁序》,写于何时,有两种说法。唐末五代时人王定保的《唐摭言》说:“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

四。”那时,王勃的父亲可能任六合县(今属江苏)令,王勃赴六合经过洪州。又这篇序文中有“童子何知,躬逢胜饯”之语,也可佐证。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认为《滕王阁序》是上元二年(675)王勃前往交趾(在现在越南河内西北)看望父亲(那时他父亲任交趾县令),路过南昌时所作。从这篇序文内容的博大、辞采的富赡来看,更像是成年作品。“童子”不一定就是指小孩,也可以是表示自己年轻无知的谦词。何况序文中有“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的话,“弱冠”是指二十岁。所以,关于写作时间,课文的注释解说采用后一种说法。

《新唐书·文艺传》记滕王阁诗会为:“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可见当时王勃年轻气盛,才华横溢,挥毫泼墨,语惊四座的情景。

关于王勃的生卒年,至今尚有歧说。杨炯《王勃集序》说他于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卒,年28岁。据此,王勃应生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而王勃《春思赋》载:“咸亨二年(671年),余春秋二十有二。”据此推算,则当生于高宗永徽元年(65O年)。此为王勃自述,当可信,所以现在大多数学者认为王勃生于永徽元年(650年),卒于上元三年(676年),生年27岁。王勃是初唐诗坛上一位非常有才华的诗人,只活了27岁,确实令人痛惜。

王勃自幼聪慧好学,为时人所公认。《旧唐书》本传谓王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又有杨炯《王勃集序》说:“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训。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太常伯刘公称王绩为神童。唐

高宗麟德元年(664年),王勃上书右相刘祥道,中有“所以慷慨于君侯者,有气存乎心耳”之语,求刘祥道表荐。刘即表荐于朝,王勃乃应麟德三年(666年)制科,对策高第,被授予朝散郎之职。此时的王勃,才14岁,尚是一少年。

沛王李贤闻王勃之名,召王勃为沛府修撰,十分爱重他。当时诸王经常斗鸡为乐,王勃闹着玩,写了一篇《檄周王鸡》,不料竟因此罹祸,唐高宗认为是使诸王闹矛盾,将王勃赶出沛王府。其实王勃此次受打击,并非真的因《檄周王鸡》而触怒高宗,而是因才高被嫉,所以杨炯《王勃集序》说他“临秀不容,寻反初服”。王勃被赶出沛王府后,便去游蜀,与杨炯等放旷诗酒,驰情于文场。《旧唐书·杨炯传》说:“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初唐四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非常著名的集团。作为一个集团,他们反对六朝以来颓废绮丽的风气,提出一些革新意见,开始把诗文从宫廷引向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和边塞,题材扩大了,风格也较清新刚健,对于革除齐梁余风、开创唐诗新气象,起了重要的作用。讲中国文学史,尤其是唐代文学史,没有不讲到王杨卢骆的。

王勃所遇到的第二次打击,是在虢州参军任上杀死自己所匿藏的官奴而犯罪。咸亨二年(671年)秋冬或第二年年初,王勃从蜀地返回长安参加科选。他的朋友凌季友当时为虢州司法,说虢州药物丰富,而他知医识药草,便为他在虢州谋得一个小小的参军之职。就在他任虢州参军期间,有个叫曹达的官奴犯罪,他将罪犯藏匿起来,后来又怕走漏风声,便杀死曹达以了其事,结果因此而犯了死罪。幸亏遇大赦,没有被处死。此事甚为蹊跷,王勃为什么要保护罪犯曹达,既藏匿保护又怎能将其杀死。据新旧《唐书》所载,王勃此次被祸,是因情才傲物,为同僚所嫉。官奴曹达事,有人怀疑为同僚设计构陷王勃,或者纯属诬陷,不无道理。总之王勃两次遭受打击,都与他的才华超人有关。

这次被祸,虽遇赦未丢掉性命,但宣告了他仕途的终结,也连累了他的父亲。王福峙因儿子王勃犯罪,被贬为交趾县令,远谪到南荒之外。王勃远行到交趾去看望父亲,途中溺水而死,从而结束了他年轻的生命。王勃的死,是渡水时遇难不幸而死,还是自杀,无从查考,总归是怀着一腔愁愤离开人世的。

王勃诗文俱佳,不愧为四杰之首,在扭转齐梁余风、开创唐诗上功劳尤大,为后世留下了一些不朽名篇。他的五言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杰作,久为人们所传诵,“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已成为千古名句,至今常被人们引用。而王勃最为人所称道、千百年来被传为佳话的,是他在滕王阁即席所赋《滕王阁序》。对此事,《唐摭言》所记最详。

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屿新修滕王阁成,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前往拜见,阎都督早闻他的名气,便请他也参加宴会。阎都督此次宴客,是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学。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在席间当作即兴所作书写给大家看。宴会上,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辞不写,而王勃以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晚辈,竟不推辞,接过纸笔,当众挥笔而书。阎都督老大不高兴,拂衣而起,转入帐后,教人去看王勃写些什么。听说王勃开首写道“南昌故都,洪都新府”,都督便说:不过是老生常谈。又闻“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沉吟不语。等听到“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叹服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唐才子传》则记道:“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

《唐摭言》等书所记,或者有些夸张,但王勃《滕王阁序》,确实为不朽之名篇。王勃于南昌阎都督宴上赋《滕王阁序》的佳话。实乃中国文学史上最为动人的故事。《新唐书》本传说王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也说;“王勃每为碑颂,先磨墨数升,引被覆面卧,忽起一笔

数之,初不窜点,时人谓之腹稿。”据此可知王勃文思敏捷,滕王阁上即兴而赋千古名篇,并非虚传。王勃作为古代一位极富才华的作家,未及而立之年便逝去,实在是中国文学的一大损失。

王勃虽然只活了27个春秋,但著述仍很多,曾撰《汉书指瑕》十卷,《周易发挥》五卷,《次论语》十卷,《舟中纂序》五卷,《千岁历》若干卷,可惜皆佚失。今所传者,唯《王子安集》16卷,也非全本。何林天教授点校整理的《重订新校王子安集》,收录了辑自日本的一些佚文,已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艺术特色】

《滕王阁序》是唐人王勃用骈文写的佳作。此文内容丰富,情真意切;对仗工整,声律和谐;手法多变,格调迥异;骈散结合,语言华美。千百年来,一直被世人广为传颂。在高中教材中,此文一直为广大师生所喜爱。这里,仅就个人对文章的一点浅陋理解,将本文的艺术手法作以简要梳理。

一、文思细密,层层扣题

本文原题是《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全文谋篇布局,无不统于题目之下。第一段概写洪州地势之雄伟,物产之华美,人才之优秀,宾主之尊贵,紧扣题目“洪府”二字。第二段先叙写清澈幽寒之水,青紫暮色之山;再写仙境般之长洲,桂殿般之楼阁,展示了一幅壮美秀丽的滕王阁秋景图,紧扣题目“秋日” 、“登滕王阁”六字。第三段写滕王阁及周围景色之美,再一次紧扣题目“滕王阁”。第四段集中笔墨写阁中宴会场面,赞文人雅士之气概和风采,特别是“四美俱,二难并”一句,对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和贤主嘉宾作总结赞美,紧扣题目“饯”。后面三段,笔锋一转,由盛赞良辰美景、文人雅士转为慨叹人生艰难、命运多舛,表达了正视现实、奋发向上的态度。最后交代有幸参加盛会,理当应命作序,紧扣题目“饯”“序”二字。纵观全文,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步步递进,层层扣题。

二、写景状物,手法多变

王勃在文中运用灵活多变的手法描山绘水,将读者带入一种绝妙的佳境。 1、景情结合法。文章前半部分侧重写景,生动地展示了滕王阁壮美秀丽的图景,描绘了宴游唱和之欢乐。后半部分触景生情,反复抒发了作客他乡、怀才不遇的感慨,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文中虽流露出相信时命运数的消极思想,但作者正视现实和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在文中无处不在。可谓景中有情,情中见景。 2、色彩变化法。文章不惜笔墨,极力渲染,尽展色彩变化之美。如“紫电”、“青霜”、“耸翠”、“青雀”、“黄龙”、“白云”等,真可谓五光十色,摇曳生辉。特别是“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一句,尽力表现出山光水色之色彩变化,上句用色淡雅,下句着色浓重,在对比中突出了秋日景象之色。 3、诗画统一法。文章第三段浓墨重彩地将滕王阁及周围景色推上了美的极致。文中写阁门美、屋宇美、山川美,写遍地宅舍、舸舰迷江、渔舟唱晚,真可谓是山清水秀、国富民强的江南风景图,特别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既具有诗的意境,又兼备画的情调,想时像一幅充满诗意的大自然风景画,读时像一首妙趣绝伦的好诗,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4、虚实相间法。作者登高望远,不仅驰目四方,而且思接万里。文中既实写目之所见,又发挥想像,描摹目力难极之景。如为渲染阁中气氛,作者借助联想,让乐声唤来徐徐清风,让歌声阻遏高空行云,让雅士像陶渊明那样畅怀痛饮,让文人像谢灵运那般能诗善写。如此虚实相间,不仅使读者对所写之景有具体真实之感,又使读者视野开阔,目通万里。

三、含蓄委婉,述志言情

在大量的铺陈叙事之后,作者借含蓄委婉的笔法,腾挪跌宕之气势,宴游唱和之欢娱引出人世之艰难,仕途之崎岖,怀才之不遇,抒写了报国无门却奋发向上的执着态度。如第四自然段,兴尽悲来,“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委婉地抒发远离京城浪迹天涯之情。接着由关山难越,想到仕途失意,借屈原、贾谊、冯唐、李广的典故,抒发有志难伸的感慨,

含蓄地表达了对所谓“圣君”“明时”的不满。“所赖君子安贪”三句,表达不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的精神,又以大鹏自比,表明扶摇直上九霄的凌云壮志。而后又借“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说法,表明早年虽失意,但拯时匡世之信念并未泯灭。同时又反用“贪泉”“涸辙”“阮籍”之典,说明“出淤泥而不染”、“穷且益坚”之志。作者正是借多样的历史典故,委婉含蓄地述志言情。

四、词藻华美,语约言丰

唐初的骈体文,还有齐梁之余风,辞藻繁多,典故滥用,即以形式上的浮艳来掩盖内容上的空虚,但王勃的《滕王阁序》却用骈文的形式表达丰富的内容,再现了交织于内心的失望与希望、痛苦与追求、落魄与奋进的感情历程,真可谓辞藻华美,语约言丰。其中妙词佳句,今天还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如“星分翼轸”、“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雄州雾列”、“俊采星驰”、“胜友如云”、“高朋满座”、“ 关山难越”、“萍水相逢”、“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老当益壮”、“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读之如饮醇酒,久而弥笃。典故如陶渊明、曹植、谢灵运、冯唐、李广、贾谊、梁鸿、贪泉、涸辙、北海、阮籍……这些典故并未使人陷入浓云晦雾之中,而是清新疏朗,意味隽永。读之令人荡气回肠,感染力极强。

总之,《滕王阁序》是古代骈文的精品,它既发挥了骈文特有的铺陈描写手法,又运用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之气于骈偶之中。字字绝妙,句句传神,章章生辉,使人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正如都督阎公所言:“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它不但以其真实的情感和充实的内容区别于六朝及其以前那些无病呻吟或嘲风弄月者,而且打破了僵死陈旧的骈文格局和陈陈相因的文风,给骈文注入新的血液。

【赏析】

闻一多曾说初唐四杰“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行为都相当浪漫,遭遇尤其悲惨”(《唐诗杂论》)。《滕王阁序》作为一篇赠序文,借登高之会感怀时事,慨叹身世,是富于时代精神和个人特点的真情流露。王勃一生虽连遭挫折,不免产生人生无常、命运偃蹇的怨叹,但我们在文中更多地体验到的却是作者渴望用世的抱负和强自振作的意志。希望和失望兼有,追求和痛苦交织,这正是文章的动人之处。作为一篇优秀的骈文,作者调动了对偶、用典等艺术手段,在精美严整的形式之中,表现了自然变化之趣;尤其是景物描写部分,文笔瑰丽,手法多样,以或浓或淡、或俯或仰、时远时近、有声有色的画面,把秋日风光描绘得神采飞动,令人击节叹赏。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联,动静相映,意境浑融,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一、整体感知

本文原题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全文运思谋篇,都紧扣这个题目。全文共分四段:

第1段历叙洪都雄伟的地势、珍异的物产、杰出的人才以及尊贵的宾客,紧扣题中“洪府”二字来写;

第2段展示的是一幅流光溢彩的滕王阁秋景图,近观远眺,都是浓墨重彩,写出了滕王阁壮美而又秀丽的景色,紧扣题目“

世间有不尽的烦恼诗歌

秋日”、“登滕王阁”六字来写;

第3段由对宴会的描写转而引出人生的感慨,紧扣题目中“饯”字来写;

最后一段自叙遭际,表示当此临别之际,既遇知音,自当赋诗作文,以此留念,这是紧扣题中“别”、“序”二字来写。由此看来,全文层次井然,脉络清晰;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可谓丝丝入扣,层层扣题。

二、局部思路揭示

本文因饯别而作,但对宴会之盛仅略叙,数笔带过,而倾全力写登阁所见之景,因景而生之情,不落窠臼,独辟蹊径。而局部思路的布局谋篇,取舍立意,亦颇见为文之功底。以第五

篇五:苏教版语文七年级诗歌赏析

七上诗歌复习

《 次北固山下》 ( 王湾 )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请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诗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现的画面。

潮水上涨,江面几乎与岸齐平,江面显得无比宽阔。诗人乘着小船顺风前进,白帆高高悬挂。这幅画面写出了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写出了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两句写出了长江下流水面的开阔,说说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一精彩画面的? 以小景与大景相互映衬,画面非常精彩,春潮涨平之后,江面十分开阔,是眼中大景;一片白帆顺风而来,这是眼中小景,以“扬帆的小船”映衬“宽阔的江面”,画面精彩,意境开阔。

3.这首诗颈联既是景语又蕴含着理趣,说说你的理解。

残夜将尽未尽之时遥望东海,一轮红日正在升起,旧年将尽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已经来到江上。暗含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

4.体会诗人王湾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触景生情,由长江的风景引起路途的乡愁,融情于景,抒发对故乡洛阳的思念之情。(思乡情怀。)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这首诗评价了一场以少胜多的战争,说出这场战争的名称,并分析诗人采用的艺术手法。(《指南》)P64) 赤壁之战 运用以小见大 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抒发对国家兴亡的感慨,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议论,构思非常奇特,请加以赏析。

这两句诗诗人并未从正面去评论赤壁之战战胜的原因,而是提出一个与事实相反的假设,对于可能出现的结局,诗人又没说,而是别出心裁地以美女的命运象征国家的命运,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浣溪沙》 (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景语即为情语,请体会“萧萧暮雨子规啼”一句包含的情感。

以萧萧暮雨中,杜鹃哀怨的啼声作结,子规声声,提醒行人“不如归去”,给景色抹上了几分伤感的色彩,表达了诗人被贬后的痛苦与失意。

2.诗人认为“谁道人生无再少”的依据是什么?(《指南》P62)

门前流水尚能西。(本句话运用反问表达了积极乐观的人生追求)

3.化用诗句常常推陈出新,请评析“休将白发唱黄鸡”与白居易“听唱黄鸡与白日”的区别。

本诗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反用白诗之意,表达了自伤白发,悲叹衰老,在逆境中也要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或人生追求)。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作者非常注意语言的锤炼,用词精确而又形象,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请任选一词进行赏析。(《指南》P180) 举例:“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的蕴藉深沉。

2.结尾两句在抒发情感上别具一格,请谈谈诗人在抒情方面的特色。(《指南》P180)

诗人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一种委婉疑问的语气,“秋思落谁家”含蓄地抒发抒发了诗人的思念之情。

3.如何理解“今夜月明人尽望”的“尽”字?(《指南》P59)

写出了漂泊的游子们无一例外的思乡之情。

4.说说作者借月亮表达的思想感情。(《指南》P57) 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怀念。

《水调歌头 》 (苏轼)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这首词虽可见作者复杂的感情,但其格调还是积极乐观的,请结合词的下阕分析一下。

作者虽怅恨久别,埋怨月亮,但还是很快领悟到“此事古难全”的人生哲理,进而用“但愿人长久”来表达自己美好的祝愿,词作积极乐观的格调也体现出来了。

2.这首词中表达出深沉哲理的句子是 ,并说说你对其蕴涵哲理的理解。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把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相比,说明万物不能十全十美的哲理。

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千古传诵的佳句,你能说说此句表达了苏轼的什么感情吗?

表现了诗人对天下离人的美好祝愿,从中看出了诗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1.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所展示的画面。(《指南》P177)

长安街上,绵绵细雨滋润着大地。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青青草色,走近了,却极淡极少,似有似无。

2.开头两句被誉为描写早春景象的最为精彩的诗句,请赏析。

运用比喻,用“如酥”比喻小雨,让人感到春雨如油的可贵,“草色遥看近却无”写出了春草乍生,远看有草色,近看却没有,若隐若现,似有似无,以此景写早春,恰当之极。

3.“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话写出了早春草色的什么特点?(《指南》P178)

写出了早春草色极淡极少,似有似无的特点。

4.谈谈后两句运用的艺术手法、作用以及诗句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意义。(《指南》P62)

运用对比手法,将早春与春意正浓相对比,突出了早春的可爱,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启示人们珍惜早春时光。

《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1.说说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指南》P68)

对农民获得丰收的喜悦和热爱农村生活的感情。

2.这首诗你最欣赏哪一句,说说你欣赏的理由。

例:“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两句,在夏夜中用嗅觉和听觉来捕捉景物特征,给人印象鲜明而深刻,从中流露出词人热爱农村的思想感情。

3.“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的修辞手法。(《中考指南》P63)

使用了倒装的修辞手法,即“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起到加强语势的效果。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这首绝句表达诗人对秋天的感受与他人有何不同?

别人悲秋,而刘禹锡“颂秋”,诗人用对比手法,抒发了奋发进取(向上)的豪情。

2.诗人如何证实“秋日胜春朝”这一观点的?

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万里晴空鹤飞冲天的动人图景,那排云而上的白鹤是志士的化身,是积极进取精神的体现。

3.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何深意?

晴天之下,那排云直上的白鹤,将传统的悲秋情绪一扫而空,激发了诗人的凌云壮志,从中我们看到了诗人的旷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4.赏析“排”“引”两个字,说出它们各自妙处。(《中考指南》P61)

“排”字写出了白鹤直冲云霄的气势; “引”字写出了白鹤冲天激起的豪迈乐观之情。

5.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但本诗却一反传统,格调高昂。请评析本诗中“鹤”的形象。(《中考指南》P58) 在秋日晴空中,这只鹤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大展鸿途。它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使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李白 )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这首诗以景传情,表达了诗人李白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友人降职远调的关切与同情。

2.诗人在“ 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指南》P175)

杨花和子规鸟。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3.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中,你解读出诗人哪些情感?(《指南》P175)

运用拟人,想象奇特,诗人将月亮人格化,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寄托了诗人听说友人降职远调时的惆怅和恋恋不舍之情。

4.作者借月亮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指南》P57)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关切之情。

七下诗歌复习

题破山寺后禅院(唐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中考指南》)

这首诗描绘了禅院幽静、脱俗、自由、没有人世烦恼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2.赏析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颔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曲径通幽蕴含的哲理: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3.描绘“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一句所展示的画面,并对该联进行赏析。(见《中考指南》P60例1) 画面:山间风光宜人,鸟儿自由自在地飞翔歌唱;潭水倒映着云影、树影、山影、人影,使人心中顿时摆脱一切烦恼。

赏析:“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空”字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或杂念)消除净尽。它把诗人由于身处幽静、脱俗、自由的禅院,一下子把心中的种种 人世烦恼都除去、心胸宽阔、俗念顿消的纯净感受生动地表现出来。“悦”“空”两字进一步表现了寺院环境的幽静。

炼字:“悦”和“空”两字是此联诗的诗眼,山光使鸟儿怡然自得,潭影使人们心中的杂念顿时涤除。“悦”既有鸟儿的欢悦,也有诗人从山光潭影中感受到的欢愉之情;“空”既写出了后禅院景之幽静,更表达出诗人超脱尘俗的情感。

4.“万籁此俱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见《中考指南》P64例1)

(提示:围绕“反衬”,“以声衬静”不回答)不矛盾。禅院的钟磬之音袅袅传来不绝于耳,有籁于万物之音全部消失,禅院的空寂可见一斑,这就是以声衬静的妙处。

登岳阳楼(唐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胸怀?

诗人通过对洞庭湖雄伟壮阔景象的描绘,触景生情,抒发了诗人自己年老多病,不能为多难的国家出力的感慨,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胸怀。

2. 作者登楼为什么会流泪?可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 想到自己举目无亲,年老多病,只能以孤舟为家,所以流泪;

② 想到长年不息的战火,想到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所以才老泪纵横,难以抑制。 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精神。

3.赏析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颔联写洞庭湖的状阔景象,衬托了作者心忧天下的博大胸襟,洞庭湖的阔大与作者胸襟的博大,可谓相得益彰。“坼”字,

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一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蝉 (唐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你觉得诗人笔下的蝉具有怎样的品性?(见《中考指南》P180 13题)

品性高洁,不攀附权贵。

2.说说“居高声自远”中的“高”有什么含义?(见《中考指南》P180 13题)

“高”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二是暗指“饮清露”的品格高。

3.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手法?说说它蕴含的哲理,给你怎样启示。(见《中考指南》P180 13题)

托物言志。只有地位高品格高的人,发出的声音影响才大,不需要凭借外界,自能声名远扬。

启示:一个人品性高洁,有真才实学,即使没有外界的帮助,也可以声名远播,取得成功。

孤雁(唐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试以第二、四联中任意一联为例,分析其表现手法与艺术效果。

①颔联: 用反衬的手法,“一片影”形容其形单影只,“万重云”形容道路辽远,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突出了孤雁的执着与勇敢。

(也可以说:作者以“一片影”自喻。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各一方这孤零零的雁儿,就是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借此寄托了惶惑、焦虑、迷茫的心情。)

②)尾联:用对比(反衬)手法,以野鸦的平庸鸣噪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也可以说,使用了陪衬的写法。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鸦们却全然不懂不顾,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表现了杜甫对亲朋知己的思念,对一些俗客庸夫的厌恶。

2.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见《中考指南》P68 2题)

诗人以孤雁比喻自己,表达了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对故乡的思念;有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

鹧鸪(唐 郑谷)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1.颔联中“雨昏、花落”渲染了怎样的环境特点?这一联涉及了哪些历史人物或传说?

①颔联中的荒水、野庙加上“雨昏”“花落”,给诗歌点染出一种凄迷幽远的意境,渲染出一种令人魂销肠断的氛围。(凄迷的意境,伤感的氛围。)

② 屈子怀沙;湘妃泣竹等历史传说。

2.颈联“游子”“佳人”的作用是什么?

颈联从鹧鸪转而写人。诗人选择游子闻声而泪下,佳人才唱而蹙眉两个细节,有力地烘托出鹧鸪啼声之哀怨。“征袖湿、翠眉低”以人的感受烘托鹧鸪啼声之悲。

3.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借鹧鸪啼声之悲抒写游子的乡愁旅思。)

卜算子·咏梅(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在笑。

1.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来咏梅,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请举例说明。

例如“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描写梅花在百花盛开时笑逐颜开的样子,表现她崇高的精神境界,体现出诗人积极乐观的精神。

2.同样是写梅花,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有着明显的不同。请举例说明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这些诗文视角不同、立意不同,作者的经历不同、情感不同、反映的价值观不同,作品的立意也就不相同。 ①同是咏梅,同是借物抒情,毛泽笔下的梅花是积极乐观的,“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表现了诗人乐观豪迈之情;这和毛泽东作为一个政治家看到中国的胜利前途密切关系。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