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拾荒老人下跪十次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5:23:26 体裁作文
拾荒老人下跪十次体裁作文

篇一:拾荒老人

拾荒老人

拾荒老人下跪十次

居家的小区是步梯房,四十多幢,占地面积不算小,有上千住户。几乎在每个单元楼前都置有垃圾桶,绿色的,很大。主要路段,还设有两个并排的小桶,黄色的,左右两边分别会贴上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字条。住户们只要记性足够好,出门时提上垃圾,管它分类不分类,随手往桶里一仍,很是方便。每天真不知会产生多少生活垃圾。

我习惯把垃圾分类,塑料制品和硬纸板类的放一个大纸盒里。过段时间,满了。以前呢,把它放楼下的杂物房里,一年半载,请人来清理一次。后来发现,每次也换不来几个小钱,就改为直接把它放垃圾桶边。有人来拾,不用折腾,抱着就走。这样,心里觉得踏实。

不知物业是怎么管理的,小区里来拾荒的,弄不清每天究竟有几拨?再早出门,你可看见有人爬在桶边,再晚回家,你仍可看到有人还在桶边。不经意间,见怪不怪的也就走过去了。这久放假,人比较懒散,想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可似乎没那么容易。触动我想动动笔,写写他们的,是今晚遇到的一个老人。

今年4月,一冬过后,发现每天早上坚持的瑜伽,没能控制住自己的体重。裙装如此美丽,穿上身却目不忍睹,出门也影响市容。晚饭后,习惯了收拾收拾家里,看看书,备备课,写点东东之类的。10点来钟,也该歇息一下了。于是,决定再到楼下快走会儿。这时候小区里人不多,比较安静。一个人围着楼下的小花园绕圈,每圈4分钟多点,思绪也天马行空的跟着穿行,这让我非常享受。开学期间,10点40左右,小子下晚自习也到了,刚好可以和他一起回家。这样,

也就遇到了三位拾荒老人。

最熟悉的是住在不远处单元楼里的老人。他家住小区北边的一个旮旯里,是一楼,面积不大,靠近围墙,围墙底下是几排密密的竹林。每天晚上我至少要在他家楼下走过十趟。一楼离地面不高,家家户户的阳台都是大大的落地窗,其他人家都可看到客厅。可他们家阳台被各种捡拾来的物品围得严严实实,看不进里面的任何东西。窗前开了几平方米地,种了些小区里少见的蔬菜。每次看到老人,几乎都是一个模样。老人七十来岁的样子,酒糟鼻子,脸上总是挂着浅浅的笑容。衔着个烟斗,佝偻着背,双手交叉在身后,拎着个蛇皮口袋,脚穿一双破旧沉重的泥皮鞋,步履蹒跚。不分季节和时点,徘徊在垃圾桶间,随时都有遇到他的可能。时间久了,看到他,会笑笑点点头,或问他,老人家,你又出来了?他也会主动向你寒暄两句,上班了?下班了等等之类的。后来发现,家里还有个老伴,会帮他推车去卖捡拾来的废旧物品。

认识的第二位老人,是个穆斯林同胞。这是从他头戴的白帽子上判定的。白天从没见过他,晚上出来拾掇的时间也不算早。路灯下,看得不是很清楚。老人似乎天天穿一件土黄色的上衣,也是佝偻着背,提着个蛇皮口袋,但很干净的样子。我走我的,他拾他的。大家都不打招呼。有天晚上,刚下了场大雨,还飘着点小雨。走了好几圈,看到老人还呆在一个垃圾桶边,已装满两三个蛇皮口袋的样子。再次走近他时,他忽然开口对我说,这些衣服好不好的,很多,丢了可惜了。我再回去找几个口袋来装。农村里穷人很多,我把它拿回去,洗洗就

可送人了。我愣了几秒,搭了句,是啊,乡下穷人很多,老人家,你真是个好人。这几天,没遇到老人了,不知干嘛没再出现。

最后这位老人,是今晚第一次遇到的。下午下了场暴雨,空气很好。不到十点,我就下去了。刚打开单元楼大门,看到一个老人正在单元楼前停单车,看不清年龄。个子不高,清瘦,穿一件深蓝色衣服,乍看上去,象是来走亲戚的。走了几圈,发现他站在垃圾桶边。路过他身旁时,有些局促,做出等人、赏花、倒垃圾等样子。旁边没人了,赶快把身子探进垃圾桶,尽快在寻找着什么。不一会儿,单车旁边已大包小包了。等我要回家时,单车前后都已挂得满满的。看来,今晚的收获不错。

这些都是些什么样的老人呢?我真不想在垃圾桶前遇到他们,尤其是在晚上。

2013年7月31日凌晨

篇二:退休老人拾荒12载 登报寻人只为还清当年债

退休老人拾荒

寻人只为还清当年债

退休老人汪正英坚守良心和诚信,十二载如一日,起早贪黑,拾荒还债50万。12年过去了,只剩下最后一位债主,却怎么也找不到。为了给自己的诚信和坚守画上圆满的句号,老人毅然登报寻找债主。老人的故事,感动了整座城市。老人用12年时间卸下心里巨大的包袱,却收获了人间最为珍贵的高尚品格,这如同金子般熠熠生辉,书写下令人感动的人间大爱。

1.包工程:意外接二连三 四年打拼换来巨额债务

汪正英不是新疆本地人,老家在安徽省农村,不怕吃苦的他,于1965年来到新疆工作,从此就在新疆扎了根。

1993年,退休后的汪正英,不适应整天在家无所事事的样子,总在琢磨做些什么事情来打发退休生活。1998年,脑子活泛的汪正英开始承包起建桥建路工程,几年来奔波于阿克苏市、库车县、昌吉、阿合奇等地,工程越做越大,公司员工达到30人以上,每年的收入达到十万元左右。

汪正英与邻居聊家常,邻居为他竖起大拇指。图片来源:中国文明网·新疆站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一次汪正英在送货途中发生了意外事故,导致他腿部粉碎性骨折。而自己的公司此时由于工程欠款越来越多,最终拖垮了公司。从1998年到2002年,四年的打拼换来的却是50万元的欠款,工人工资无法支付,工程材料无法结款,原本富裕的生活开始变得捉襟见肘。

2002年,年近60岁的汪正英,面对众多债务人的质问,用自己的人格做出承诺,“不管到什么时候,只要我在,钱就会还给大家,人不能没有良心。”

于是,带着这份沉甸甸的承诺,近60岁的汪正英开始了自己漫长的还款之路。

2.为还债:拾荒生活十二载 只为还清当年债

一个近60岁的老人,一笔50万元的欠款,一大批等着还款的工人。如何偿还,偿还多久?这些问题,让不少人对汪正英的还款并不抱太大希望。

然而,面对这样的困难,汪正英却从没有退缩过。自己每个月有3000元的退休金,即便一年不吃不喝,也就3.6万元,50万元的欠款,仅靠退休金来偿还是远远不够的。一个年近60岁的老人,此时去打工肯定没有人愿意录用,可是自己又能做什么呢?为了偿还巨额欠款,汪正英想到了一个主意:去捡破烂,可谁也没想到,这一捡就是12年。

2002年,在阿克苏市的各个街道、商店、饭馆里,就多了一位衣衫褴褛,佝偻着背,见到饮料瓶、废纸箱、纸杯等就如获至宝一样的拾荒老人。

荒生活中,汪正英老人也积攒了不少经验,知道步行街、商场快餐废品最多,知道哪里有废品收费站,什么废品比较值钱。

汪正英非常勤奋,每天只睡5、6个小时,在老人心里,快快挣到钱,把拖欠工人的欠款尽快还掉是他最大的心愿。“我给他们许下的承诺,从未忘记过,我也一直铭记在心,这就是激励我每天出去捡垃圾的动力。”汪正英说,自己每个月靠捡垃圾能挣一千多元,除去300元生活费,一有点钱或到了月底发退休金的时候,他就会主动联系欠钱的工人把钱还了。

12年来,汪正英没有一天休息,也没有回老家探望过年迈的父母。为了不耽误还钱,就连

父母最后一面也没有见成,这成了他一辈子的遗憾。

一公斤废纸能卖2.8元,一公斤饮料瓶能卖5.5角,看着租住的房前堆满废品,汪正英越干越有盼头。时间一长,原先欠钱的工人也不再催促他还钱,也没一个人去法院起诉他,甚至还有人和他成为了彼此信任的朋友。

3.寻债主:登报寻得债务人 终于安心度晚年

“我想登报找人??”佝偻着背、踱着脚步,12月31日,2014年的最后一天,汪正英手拿一张特殊的寻人启事到阿克苏日报社寻求帮助,他不是寻找亲人,而是寻找当年的债务人想把欠款如数归还。

12年时间里,汪正英偿还了所有工人们的欠款,土产店康老板的8000元债务成了最后一笔欠款,如今找到康老板,还清债务成了他这12年来最大的心愿,也是老人家2015年的第一个愿望。

“为了寻找康老板我也是费了好大的功夫,希望他看到后能联系我,让我早日把钱还给人家。”汪正英说。而得知他找人还钱的目的,也有很多人骂他:“真是个傻老头,人家都到处躲债,你还上门找着还钱。”汪正英却从不理会!

小小的笔记本见证着老人的诚信。图片来源:中国文明网·新疆站

与同龄的老年人一样,汪正英也向往着带着孙子在院子里转转,但相比这个愿望,他更希望能早日还清欠款,自己能安心度过晚年。

原来家属院的邻居陶彦林说:“为了捡垃圾,叔叔从家属院搬出去了,平时也很少见他回来。前几天还给我打电话,想让我帮他登寻人启事找人还钱。”

对于这些年的坚持,汪正英认为这只是在履行自己做人的原则,他说:“穷不能赖,富不能坏,做人不能没有良心,要讲信用。”

4.爱传递:捐出善款助贫困 满满都是正能量

康老板被汪正英的诚信打动,拒绝老人的善意,老人便把8000元捐给贫困学生,用于资助学生上学。

“这钱我拿着不安心啊。”被康老板拒收欠款后,汪正英通过记者联系到阿克苏市委外宣办,希望能把这8000元捐给当地品学兼优的学生。阿克苏外宣办从当地教育部门上报的几所学校中,最终选择了阿克苏市第八中学的10名学生,并在学校、社区公示学生的情况。 汪正英在捐赠现场。图片来源:阿克苏新闻网

为了亲手将8000元捐给10名贫困学生,汪正英来到阿克苏市第八中学。在捐赠仪式上,汪正英说,大家经常看到我身上脏兮兮的,这衣服脏了可以洗,可良心脏了就没办法洗了,人这辈子不怕穷,只要有双手就可以自己挣钱,做人也一定要讲良心、讲诚信。

“这是老人的血汗钱,得用到刀刃上。”阿克苏外宣办负责人说。阿克苏市第八中学位于城乡接合部,孩子的家长90%都是农牧民或农民工,七年级(3)班学生古力娜扎就是其中一位,她的母亲常年病重,姐姐在上大学,父亲靠开公交车养活一家人。她说:“爷爷自己挣钱不易,心里还惦记着我们,以后我也要向他学习,靠自己的双手去努力。”阿克苏市第八中学校长苏秀芳说:“老人一诺千金的诚信品质感动了很多人,老人12年拾荒还债卸下了心中的包袱,用诚信、坚守获得了人间大爱。”现在,学校每天中午会用15分钟开展微型德育课,用像汪正英老人这样发生在身边的故事,让学生懂得坚守和诚信的力量,同时学校也建立了贫困基金,通过号召社会资源和党团员自发捐款,长期帮助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

汪正英,一位普普通通的老人,说着普通不能再普通的话:“人这一辈子,穷不能赖,富不能坏,做人不能没有良心,要讲信用”,但却道出了当今社会最应该坚守的做人处世之本:诚信。我们都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里,讲诚信应该成为每个人的做人准则,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建诚信社会。

篇三:2016年广东公务员时政热点:“拾荒老人”给社会上了四堂课

最全汇总>>>广东公务员历年真题

2016年广东公务员时政热点:“拾荒老人”给社会

上了四堂课

通过最新广东公务员考试资讯、大纲可以了解到,《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主要测查从事公务员职业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潜在能力,测试内容包括言语理解与表达能力、判断推理能力、数理能力、常识应用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广东中公教育整理了广东省考资料大全供考生备考学习。

需要更多指导,请选择在线咨询一对一解答。 去年这个时候,一篇题为《杭州图书馆向流浪汉开放 拾荒者借阅前自觉洗手》的新闻引来很多人关注。十多年来,这位拾荒老人韦思浩每周都坚持去图书馆两三次,尽管浑身污渍,但他每次翻阅书籍前都会自觉洗手,此事经媒体报道后传遍全国,无数人为老人的细小举动而感动不已。今年11月18日,这位76岁的老人在过马路时,被一辆出租车撞倒送医院抢救。12月13日,老人最终因抢救无效而离世。 (12月19日《都市快报》)

可以说老人用他无声的行动,给社会上了四堂课。在老人身上,最起码有三种角色令人尊敬。第一是社会建设者,第二是父亲,第三是教师。

作为社会建设者,老人退休拾荒是为了资助贫困孩子。在整理老人遗物时,亲人们意外发现了一张张捐资助学的信件和证明,还有很多受助孩子给老人寄来的信以及成绩单,而这些事情家里压根没人知道,手捧这些遗物的亲属不禁潸然泪下。老人平时一个月退休工资五千多元,但吃穿都特别节省,只为把退休工资和捡垃圾卖的钱都给捐给孩子。细细想来,且不说如今有多少退休后的老人忙着做公益,就连部分年轻人都自顾不暇,还哪有可能天天想着资助穷孩子?老人却能坚守清贫,为社会奉献。

其次,老人几乎每周都要去图书馆三四次,每次看书之前一定会把手洗干净。再看看现在的公共场所,各种不文明的现象都有。比如:在公共图书馆的书上乱写乱画;把吃的东西偷偷带进图书馆,把食物袋方便盒落在桌上;把鞋脱了直接把脚放在图书馆的沙发上等等。老人作为一个普通的拾荒者,尚且知道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点击查看行测考点大全

最全汇总>>>广东公务员历年真题

对知识的尊敬,对公共资源的重视,但是有些年轻人呢?毫无疑问,这是第一堂课。

老人的第二种角色是父亲。老人的女儿在其过世后接受采访时表示,父亲

生前总是推辞孩子提供的安逸生活环境,总想一个人住在80多平米的毛坯房里,哪怕一点也没装修,连家用电器也很少。这反映出了他告诉社会,豪车洋房不一定代表成功,心若放下,风轻云淡。再想想很多家庭,娘家婆家的父母都想跟着自己的孩子进城来住,这无形中给了他们很大的压力。一方面年轻人不好决定是让娘家的人来住还是让婆家的人来住,另一方面生活成本的加大以及人多了之后两看两相厌的状况经常造成家庭矛盾。所以拾荒老人教育社会,老人也应该要独立。这是第二堂课。

老人的第三种角色是教师。据报道,老人上世纪60年代毕业于老杭大中文系,退休前是杭州朝阳中学(现夏衍中学)老师,为中学一级教师。他的学生回忆:韦老师对班上所有孩子都很好,辅导学生语文、英语、化学,但是对学生很严厉,相当负责。再看看老人看书时的样子,两眼一眨不眨直勾勾的盯着书本,可谓求知若渴。这是一位普通人活到老、学到老的范本,更显示出一位人民教师严谨、朴素、踏实的行动惯性。再看看现在,有多少家长抱怨老师收“红包”是家常便饭,有多少学生反映老师在课堂上会经常漏掉重点,为的是在课外补习班上再把这课补上。一对比,无形中就引起深思。这是第三堂课。

老人的行为引发了社会强烈的关注和讨论,无疑说明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的重要性。多么希望媒体能经常报道一些正能量的新闻,普通人不平凡的事,给人正面积极的传播效应,而不是为了捕捉眼球注意力,用一些作呕的新闻标题混淆视听。老人过世的新闻表明哪怕再简单的标题,只要是正能量的,人性化的,真实的,点击率都会排山倒海,这或许就是老人给媒体上的第四堂课。

更多内容,一起来看看广东公务员考试课程是如何设置教学的!

中公教育公务员考试培训与辅导专家提醒您,备考有计划,才能在公考大战中拔得头筹!公务员考试题库系统邀请您一同刷题!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点击查看行测考点大全

篇四:拾荒的老人

拾荒的老人

窗外,烈日下,是一位大概有80几岁的老人,骨瘦如柴!仿佛一阵轻风就可以将她单薄的身子刮走。时间在她脸上留下了一道比一道深的皱纹!岁月已将她原来的身子逼走了形。让她陀了背,跛了脚??但她唯一能让人惊奇的是她的眼神,总闪动着一种东西,我却无法言语??

无论春夏秋冬,烈日阴雨。她永远都是那一身“装备”。头戴一顶用零碎毛线织成旧帽子,身穿一件深红色绣着暗花但又有些发黄白色的棉袄,下身则是一条已经发了皱的裤子,一双破旧、满是补丁,但明显还有着小洞的解放鞋。她总是一手拿着一只硕大的口袋,一手握着一根竹篙,在草丛中寻找着?? 窗外,是我们学校的后山坡,坡上长满了乱蓬蓬的杂草和几株不起眼的小树。不过最多的要属密密麻麻的荆棘,蔓延了山坡的每一个角落。在我印象里那里只有鸟儿飞来飞去,从来没有同学去那里玩耍。因为那里太危险。然而,那位捡破烂的老人,却在那里来回的攀爬,不论是那道坎,哪条沟,那位年迈的老人都要“亲身感受”一下,从来没有后退过!

记得有一次,她用竹篙拔开挡在她前面的荆棘,意外的看见不远处有几个丢弃的纯净水瓶,她欣喜若狂,从她的眼中我看到了满是激动。她开始缓缓地、小心翼翼地向那边迈去。放稳了第一脚,才踏出第二脚,就这样,她做着同样的机械动作。但俗话说:“人有失手,马有失足”。由于地面是陡坡,再加上她本身行动不便的双腿。结果一脚没落稳,踩了个空,就从上面那道坎一下子摔到下面的那块石板上,落入了荆棘网丛中。爬出来时,她的毛线帽子没了。破旧的解放鞋也掉了,手和脚被那些无情的刺划破了,我透过这扇玻璃窗,我清晰的看到她在手在不停的流血,膝盖已经红肿了。她挣扎着在地上打着滚儿,好不容易才坐起来。她用嘴含着鲜血淋淋的手。用她的唾沫抹在红肿的脚上,我知道,这是我们农村人特有的治伤办法!

她顺手抓住一把草,再次挣扎着想站起来。但没想到那些长满锯齿的草叶又给她那双已经鲜血淋淋、皮包骨的手增加了新的一道伤口。不知道过了多久,多久??她终于爬到了那个她想去的地方,仿佛耗尽了她全身的力气。她用力抓住那几个破瓶子,紧紧地抓住,生怕它们会掉下去,失消失。隐约地我可以看见那些瓶子上沾满了血渍。她看了看我,开心的笑了,虽然她已经脱落了牙,但她笑得依然很灿烂。看到她眼里泛着泪光,那是开心的眼泪!还是痛楚的泪水?我想我是分不清了。我的眼泪终于惹不住从我脸颊划落了,模糊了,模糊了我的视线。看着她离开的背影,我终于懂得生活的辛酸,知道为了生活,有多么的不容易??

回想,在我们那个贫穷的小山村,祖祖辈辈都靠种田维持生计,除了把粮食搬到购粮处换得一些零钱外,基本上没有什么经济来源,想着父亲为了供我们兄弟俩上学,外出打工赚钱,每天都要加班到很晚。想着母亲怕我们挨饿受冻,没日没夜的在田间劳做。想着哥哥拿着鲜红地大学通知书时,却流着眼泪的无可奈何。想着每个月收到父亲和哥哥寄给我的生活费,我却拿着乱花,想

着母亲做了好吃可口的饭菜,我却生气说:“不好吃,我不吃!”如今,想起来,我已经是泪流满面,我才知道我有多么的不懂事,有多么的不听话,多么的没有良心。

高中三年的生活,她就这样成了我最熟悉的陌生人,不论在哪里,我都能看到,一顶破旧的红帽、一件破旧的棉袄、一双破旧的鞋??在我视线里出没。我没有排斥她,更不会故意躲开她,我们碰面会用相同的微笑来慰问对方,会用简单的语言来表达我们心里的想法。

不论未来怎样,我都要感谢她,感谢她在我生命中出现过,感谢她在无形中为我上了人生中最难忘的一课,感谢她给了我最深的感悟,请让我在这里为她祝福:亲爱的老婆婆,祝福你一生平安,健康,幸福!谢谢你让我重新找回了自我,让我那颗被湮没的心,从新散发出湿润的光??

篇五:拾荒老汉懂外语 欲编英文字典

拾荒老汉懂外语 欲编英文字典

老人睡觉前,在附近报摊上借了一本《故事会》看。

拾荒老人吃完早餐后拿出英汉字典来阅读。

有好心人路过,送了满满一盒烧鹅,老人津津有味吃起来。 一位拾荒老人静静阅读的画面吸引了附近中学生们,由一位女孩策划,他们把这位老人一天的生活拍成了纪录片。没想到,前日下午在学校第二届微电影节上还获得了铜奖。 这部纪录片名为《夕拾》,导演是福田中学高二(9)班女生谭诗阳。谈及拍摄这位拾荒老人的初衷,谭诗阳说,因为这位老人就在学校附近,她们天天上学和放学都会看到他。“一般流浪拾荒的老人都是乞讨,但他天天在看书,经常抱着一本英汉字典看,我挺惊讶的。”孩子们想进一步了解这位老人,于是从3月22日开始,她召集了同班的以及高二(13)班的同学5人,开始跟拍这个老人。“开始我们没穿校服,老人还以为我们是城管,后来还看了我们的学生证。”谭诗阳说,老人对外界还是有排斥。

经过了解谭诗阳得知,这位老人名叫王志安,来自沈阳,生于1938年,今年已经77岁了。与老人聊天时,让谭诗阳惊奇的是,他还会说英文,“他还教我们念英文单词。”老人说,他在沈阳时很早就想编一本字典,一直没实现。现在老人的近视已达到1000多

度,谭诗阳想帮他配一副眼镜。但一问这样的高度近视眼镜太贵,他们买不起,后来只好在附近的服装市场买了一身衣服送给了老人。

从早晨老人起床,到晚上老人睡觉,谭诗阳和其他4位同学跟拍了老人一整天。“当时我们就是想帮帮他,没想过拿奖。”谭诗阳说,能得到学校这次微电影节的铜奖,她觉得很开心,毕竟是第一次拍摄。作为谭诗阳的班主任兼这次微电影拍摄的指导老师,王小应对同学们的表现赞赏有加。“孩子们的情怀让我感动,她们能自觉地把镜头瞄准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进行跟拍,并认真地剪辑配音做出作品。”王小应说,作为她们第一部影视作品,能看出创作者已具备初步编导、摄影以及数字媒体常识和技能。“这也是我们举办电影节的初衷:通过实践来学习传媒专业知识,为几个月以后的专业高考做好准备。”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