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东风不与周郎便抒发了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8 13:24:08 作文素材
东风不与周郎便抒发了作文素材

篇一:东风不与周郎便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全诗赏析!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赤壁》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

(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东风不与周郎便抒发了)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二○八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认为周瑜胜利于侥幸,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慨叹。有情有致。

此诗的开头却只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一只与古代战争有联系的折戟,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就像这铁戟一样沉沦埋没,但又常因偶然的机会被人记起,或引起怀念,或勾起深思。正由于发现了这只折戟,使诗人心绪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这一场决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重大战斗,英雄云集,何等壮伟。“认前朝”又进一步勃发了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二句论史抒怀作了铺垫。全诗最精彩的,当然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是议论。“认前朝”,本来可以写对这场战争的回顾,但是他省略了,所以不是缅怀,不是描述,也不是一般的历史评价,而是直接的对历史结局提出自己的评判。他不以成败论英雄,对战争的一方——曹操提出了有异于史家的评价。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他在一个更高的层次观察、思考着历史,顿使诗歌平添一种更上一层楼的气概。不直言战争之胜败,而说“铜雀春深锁二乔”。用一“锁”字,重台密阁,更加重了藏娇之意。试想英雄如曹操者,于横扫天下胜利之后,拥江东二乔于铜雀台,弦歌艳舞,以享受缠绵之春色,当是何种得意气概。写设想中的东吴败亡,不言河山破碎,生民涂炭之类,而拈出“二乔”入魏以暗喻,同样把东吴领袖人物之风流儒雅的风神传递出来了。但是杜牧之写史论,除了为表现出非凡的见识,还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又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篇二:东风不与周郎便

东风不与周郎便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作者假设,如果在周郎与曹操之间的战役中没有东风,那么周瑜就会受辱,而铜雀台则关着大乔小乔两大美女。可事实上,周瑜抓住了东风,在这场战役当中获得了成功。

《劝学》曰:“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在现实生活中,任何成功都离不开外界条件。

雌雄异株的花,必须借助风或昆虫的帮助才能完成授粉,从而繁衍生息;火烧赤壁,正是借助东风才使曹操号称百万的大军丢盔弃甲、落荒而逃,从而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中国钢丝第一人阿迪力,走过横跨三峡的钢丝,必须借助手中长长的横杆才能保持身体的平衡,从而完成了这惊人的壮举。天文学家不借助望远镜就无法准确、清晰地了解宇宙天体的运行,生物学家不借助显微镜就无法洞悉、知晓微观世界。

这也就是说,无论何人,无论何事,要想成功,要想发展,都必须借助外界条件。 美国伊利诺伊州的哈佛镇,有群孩子机场利用课余时间到火车上买爆米花。一个10岁的小男孩,也加入了这一行列。他除了在火车上叫卖,还望爆米花里面参入奶油和盐,使其味道更加美味可口,结果,他的爆米花比其他任何小孩都卖得好。因为他懂得如何比别人做的更好。当一场大雪封住了几列埋在乘客的火车是,这个小男孩便赶制了许多三明治拿到火车上面去卖。结果,虽然三明治做得并不怎么样,但还是被饥饿的乘客抢购一空。 他根据人们的口味改变爆米花的味道,根据人们的需求改变了食物的品种,正是因为他的善于把握机会,才使得他成功。

一个人的成功,不积极单靠自己的力量,同时也需要外界的有利条件与机会。在成功的路上,我们要善于抓住这些条件与机会。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根杠杆,我能撬起整个地球”。虽然这个很难实现,但是这个靠外部力量来使自己成功的想法,值得我们学习。

By菲

篇三:东风不与周郎便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深宫锁二乔” 的典故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参考译文】折断的画戟沉没在泥沙中尚未销融,拾起磨洗一番,仍可隐约看见历史的刀光剑影。倘若东风不来,周瑜怎么能借东风火烧曹操八十万水军而大获全胜呢?三国大局不定,想必曹操两年后在邺都(今河北临漳县)建造铜雀台广罗天下名姬的时候,东吴美人大乔(孙策夫人)和小乔(周瑜夫人)可能就深锁铜雀,春恨无限了。

鉴赏

杜牧于会昌二年(842)出任黄州刺史期间 ,曾游览黄州赤壁矶。站在滔滔东去的大江之滨,观“赤壁”而思史,回忆三国时代在鄂州赤壁矶所发生的吴蜀联军大败曹兵,从而尊定三国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战 ”。抚今追昔,兴之所至,挥笔写下了这著名的咏史诗。

一、二句写作者在江边淤沙之中,诗人以一柄残戟置于诗端,引发后两句的历史议论,具有历史的纵深感。

三、四句是说周瑜的获胜是偶然的机遇所致,仅安凭一时侥幸并不是邦定国之策。假若不是东风骤起,蜀军相助,周瑜的火攻之计大显神威,那么,东吴政权就必然为曹操所灭。这两句诗颇具史论意味,见解独到 。诗人对周瑜的谐谑揶揄 ,暗示了对曹操的肯定。

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

篇四:八下默写答案汇总

八年级下册理解性默写

一、《醉翁亭记》

1、

2,意在借此干涉别国内政。

3

4

5

6

7禽鸟乐也。

8

9

10、文中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二、《岳阳楼记》

12具兴。

3、

4

5

6

7

8

910

1112

13、“进”

14

15

16、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大声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在本文中也有与之境界、情怀相似的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7、文中采用互文见义的修辞手法的句子:。

18、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名句是:不以 物喜,不以己悲。

三、《小石潭记》

1

小潭。

2345

6

7、运用形象的比喻,不可知其源。

8

9、描写小潭周围凄清的环境,悄怆幽邃。

四、《与朱元思书》

1

2

3

4

5

6

7”与这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8

9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10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五、《送东阳马生序》

1

2

3寓逆旅。 ④行: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4、

5

6

7

六、《诗词曲五首》

(一)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

2

3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与《次北固山下》中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蕴含相同哲理。)

4、表现坚忍不拔的意志,与常人所用的“借酒消愁”

(二)杜牧的《赤壁》

1

2、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且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铜雀春深锁二乔。

3

(三)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1(概括写出诗人被捕前的全部经历的诗句是 , 。)

2、写出国家和个人的境遇,

3

4、表现诗人誓死报国,汗青。

(四)苏轼《水调歌头》

1

2

3、

4娟。

(五)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

1

2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3七、《诗五首》

(一)陶渊明《饮酒》

1、

23、“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

4

5、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

是: , 。

(二)李白《行路难》

1

2

3

4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三)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颜!”的呼喊。

2

四、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

2

3

4

5

6

7、写送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格调高昂,把送别的思念延伸向远方,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诗句是: , 。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似的诗句是: , 。

五、龚自珍《己亥杂诗》

1

2、龚自珍载着“浩荡离愁”辞官还乡,

3、同样是面对落花,晏殊说“无可奈何花落去”

4、欧阳修曾叹: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其实,是一种新意呢?

5、表现老一辈革命家鞠躬尽瘁,甘愿牺牲自己,培植新生力量的高尚品质的诗句是: , 。

篇五:东风不与周郎便

东风不与周郎便

———————— 一个教师的困惑

北京第十一中学 徐艳杰

案例:走进教室,发现气氛不太对劲,大家都用一种复杂的眼光看着老师,用一种复杂的眼光互相交流着。发完试卷后,奇怪的事情又发生了,四组多出了一份。明明是正好够的,怎么回事?仔细一看,原来是四组的A没有给自己留试卷,全传到后面去了。自己就只是懊恼的在桌子上趴着。“怎么了?不舒服吗?”我问,他却反感的转到另一侧去趴着。正好班主任出现在门口,她把他叫走了。之后班里炸开了锅。“老师偏心!”“虚假投票有什么意思?”“这种虚伪的选举,叫我们还相信谁!”这时,五组的一个女生趴在桌子上哭了。我用了好半天的时间才从学生的义愤填膺中弄明白了事情的来龙去脉:期末评三好,A得票最多,应该承认,他确实是这个班中品学兼优的学生,可是,初一的时候区三好是那个哭了的女生。尽管初二时A在各方面都超过了女生,尽管那个女生物理还不及格,尽管全班也进行了民主选举,可是班主任还是把区三好的名额给了那个女生。原因是:如果连续两年被评为区三好,初三时就能顺理成章地被评为市三好,班主任为了造就一个市三好,牺牲了A的区三好。

这件事使我对教师这一神圣职业多了几分困惑!班主任只是伤了A的心么?自尊之外的自信与信任,追求与向往是不是都会因此而大打折扣呢?

市三好固然比区三好重要,但是在民主的基础上选举,在有争议的前提下保住的那个区三好(将来的市三好)可能只会给这个班保了个虚名,即某班有市三好。而班主任头上将有更高级别的美丽花环,这层意义更大些,这将给教师的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制造了一个重要的砝码。而这个班的虚名将随着毕业的四散而嘎然而止。但可怕的是A从此在人生的道路上将有很多的损失:首先,他将不在信任他的老师们,尽管以往的教育可能树立起来的教师的形象是崇高的,但是随着他的失望将轰然倒塌;其次,区三好的荣誉对一个学生来说还是很重要的。那是对他以往成绩的肯定,是他人生前进的动力,更是他走进一新学校的资格认证。可是他应该得到的一切却被人为的剥夺了。我们的教师为什么不正确评价我们的学生呢?即使没有市三好,多一个人次的区三好也是不错的,这对每个学生的评价都是公正的。这会给A以激励,给那位女生以鞭策,使他们都能正确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从而做出相应的努力。

为人师者有句古训: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可是做班主任的却在权衡自己利益时抛弃了这条准则。权力的正确运用,将会造就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发展。而个人意志凌驾于权力之上时,权力将是山洪爆发,洪水泛滥,那是人类的灾害。

我因此也触发了埋藏多年的困惑:一个人的成功,除了个人的努力,社会究竟左右了我们多少?老师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学生,社会又左右了我们老师多少呢?

都说教师清高,但也不能不为衣食计,更高的职称意味着更高的收入、待遇,只要不是不食人间烟火,谁都会在意职称的高低。教师的职业是崇高的,教师的工作是辛苦的,而教师的职称却是令人困惑的。这里就充分反映出目前我国人才评价机制的不合理。

学校不是科研机构,教师理当以上讲台教授知识为主。这样的道理说得通,可行不通。于是,大批埋头于教案之中的老师又不得不腾出时间去“照顾”那些评职称必需的东西。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教师是否称职,是否优秀,依据什么来评定?这是需要我们好好反思的。给教师的职称评定弄那么多的附加条件,与我们这个崇尚求实的时代精神不符,也不利于真正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

教师的困惑,其实也是全社会的困惑。人才评价上严重存在的形式主义、大而全的弊端,制约着人才的健康成长,挫伤了老师的工作热情。由此,我想到了给教师"松绑"的话题,把

那些附加在教师工作上的条条框框统统除去,让教师轻轻松松地全身心地投入教育事业,给教师营造一个较为宽松的外部环境。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也应作相应的转变,不要再用应试教育的那套标准来束缚我们的教师。也就是说,对教师的评价,也应从不切实际框框中走出来,多关注其教学的实绩,以利于教师更好地发挥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全社会也都应有个新的人才观,新的人才评价机制。"不管白猫黑猫,逮着老鼠就是好猫",这应该成为我们评价人才的主题。教师教好书,工人做好工,农民种好田,这就足矣,搞那么多华而不实的条条框框,只能妨碍人才的成长,只能埋没真正的人才,或者使人才步入误区。高标准、严要求,应该体现在本职工作上,而不是在本职工作之外搞"附加赛"。让教师安心教书,给他们多创造一些条件,而不是增加额外的负担,应该是我们迫切需要做的事情。

中国的国情就是太重人情。中国的人情味熏得权利欲东奔西突,于是,公平在自己的道路上行走起来就非常艰难,它摩擦了自己的轨道,受到道德的谴责。可是这种谴责的力度阻挡不了公平的偏轨,出轨了,只好是法律的利刃来定夺残局。那时人情变味了。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引进了西方的好多优秀之举,更希望多引进一些西方的用人之举。他们的论功行赏虽然比中国的论资排辈显得人情味淡薄些,但是在淡薄的人情后面却更多了几许叫人拍手称快的公正。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