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豪放飘逸的李白,课件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0/05 13:30:51 作文素材
豪放飘逸的李白,课件作文素材

篇一: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教案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课前自学案(一)

一、自学导航

【学习目标】

1.了解李白的生平经历和其人格魅力。

2.能够依据李白不同人生阶段的诗词特点,综合分析其人生经历对诗词创作的影响。 3.能够辩证地认识人生历程中不同阶段的理想追求,探究这种追求的意义。 【学习内容】

《梦游天姥吟留别》《月下独酌》《送友人》《将进酒》 1.李白在诗歌中展现了怎样的情感?

2.李白的人生经历对他的诗词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李白“豪放飘逸”的灵魂深处是什么? 【补充资料】 李白简介: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出生于剑南道之绵州(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如果按照这个说法李白与李唐诸王实际上同宗,应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辈族弟。亦有说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因为被灭族而搬至西域;但此说缺乏佐证。据《旧唐书》记载,李白之父李客为任城尉。 李白生于武后长安元年(701年)。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关于其出生地有多种说法,一说出生在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所属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省绵阳市所属江油市)。另一种说法是其父从中原被贬至西域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所生,4岁再迁回剑南道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因自号青莲居士。其父李客,生平事迹不详。 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 二十五岁时只身出蜀,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会稽(绍兴),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应山(今湖北省广水市)。 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李白不愿应试做官,希望依靠自身才华,通过他人举荐走向仕途,但一直未得人赏识。他曾给当朝名士韩荆州写过一篇《与韩荆州书》,以此自荐,但未得回复。 直到天宝元年(742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他文章风采名震天下,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756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连,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写下《早发白帝城》。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投奔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逝,也有说是:“醉致疾亡”,

就是喝酒引发疾病而死(见皮日休《李翰林诗》)。也有说是单纯的喝酒醉死(见《旧唐书》)。也

有说是醉酒入湖中捉月溺死,这种说法古已有之且广为流传。

作品背景:

《梦游天姥吟留别》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做,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预习思考】

1.学生朗读或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解释下列加点词 ⑴我欲因之.梦吴越:代神游天姥山的愿望 ⑵栗深林兮惊.层巅:使??惊, ⑶虎鼓.瑟兮风为马:演奏 ⑷失向来之烟霞..:代神异的景象 ⑸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低头;服侍 (6)势拔五岳掩.

赤城:超过 2.给加点字注音: 瀛.洲 yíng 天姥.mǔ 剡.溪shàn 渌.水lù 脚著.zhuó.... 谢公屐.jī.. 石扉.fēi... 澹.澹dàn 訇.然hōng 魂悸.jì.. 3.说说你对诗歌题目的理解。

⑴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⑵天姥:指天姥山,是所梦的内容。 ⑶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其它的如“歌”、“行”等。 ⑷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不过本诗主要内容并无惜别之感,而是借题发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意向是真。 ⑸文体知识:本诗是一首七言古诗。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古诗”又称“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严格的“近体诗”而言。“七言”分两种,一种是以七字句为基础,杂用四、五、六、九言而构成了形式自由的长短句,这样长短交错,换韵自由,富于变化,也称为“歌行体”;另一种是每句七字,句式整齐。今天所学的这首诗属于哪一种呢?(属于前一种,即“歌行体”)

4.从全诗看,哪些是写实,哪些是写虚(梦)?

入梦缘由(现实)→梦境路线(梦中)→梦中仙境(梦中)→梦醒留别(现实) 5.理清本诗结构

一.入梦缘由 现实天姥 神奇雄峻 二.梦游幻境 梦到剡溪 清幽寂静

白天景象 壮美奇绝 夜间景象 离奇险怪 神仙洞府 壮丽辉煌 梦境消失 无限留恋 三.抒情表态 蔑视权贵 反抗现实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课堂导学案(一)

二、课前热身(演讲、古诗、美文、时评等课前5分钟活动,每人按老师的要求准备你今天假如上场的内容,老师随机抽查。内容准备在自己的随笔本上)

同学展示要点:

三、预习展示与点拨(师生互动)

四、课堂练习

1. 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2.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确: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3.小组交流: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关于梦游情景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l-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明确:月夜→寂静清幽 白昼→壮美奇绝 傍晚→离奇险怪 夜晚→壮丽辉煌 4.思考:诗人为何提到“谢公”?

谢灵运是南朝时期著名的山水派诗人,他热衷政治仕途,但到了刘宋时代,他的仕途地位受到威胁,不很顺利;后来他干脆辞官,领着僮仆门生几百人游山玩水,以排遣政治上的不满。谢灵运与李白一样,也是空有满腔抱负,却在政治上饱受打击,都有政治上的不满。所以,李白借谢灵运来写自己,也表达了自己要效仿谢灵运寄情山水、鄙弃俗世。 5.学生齐读“洞中仙乐”部分,然后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描绘。

明确:电闪雷鸣,山峰崩塌。仙洞的石门,訇地一声从中间打开了。仙府的天空浩瀚无边,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砌成的宫阙,以彩虹作衣裳啊以轻风为骏马,云里的神仙啊接二连三地下来。老虎弹着琴瑟啊鸾鸟驾着车,仙人多得像麻一样数也数不清,多么其乐融融的场面啊。

6.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

7.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地消失了,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的感叹有着怎样的局限性和进步性?

明确:李白一生倘佯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此诗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合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其想象和夸张的才能。

进步性:反映诗人傲视权贵、渴望自由的精神。写神仙世界的美丽,反衬出现实世界的丑恶,

表明对现实、对权贵的的憎恶。写幻想是为“不事权贵”的立场服务。

局限性:流露出了人生如梦幻,行乐须及时的消极避世思想。如“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8.鉴赏名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此句直抒胸臆,意思是哪能够低头弯腰伺候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使得我整天不愉快呢!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的思想是曲折复杂的,但是它的主要方面是积极的,富有反抗精神的。是诗中的思想精华。这铿锵有力的十六个字,是诗人思想和个性的体现,表达了诗人宁愿寄情山水,也决不向权贵屈服,也决不取悦于世而苟且偷生,充分显示了诗人的反抗精神和豪迈气概。这正是本诗的主题所在。

9.你从这首诗中的哪些诗句,读出了李白诗歌的豪放飘逸?

明确:构思上最突出的特点是想象奇特,为了借别离之情来表现自己不事权贵的思想,作者不是直接描写现实生活中景物,而是以丰富的想象借助梦游的形式来展示一个个奇景,塑造出一个个梦幻中的生动形象使本文具有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大量的运用了衬托(如用瀛洲、天台来衬天姥山)、比喻(如“身登青云梯”)、夸张(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比(如将仙境与人事比、理想与现实比)等手法,使幻想中的景物活灵活现,也更好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在感情。 五.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 。(15分)

行路难 李 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①。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注】 ①相传吕尚在未遇文王之时, 曾在渭水之滨垂钓;伊尹受命于商汤之前,梦见乘舟经过日月旁边。

(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了李白的什么胸怀?这两句与《梦游天姥 吟留别》中的“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两句在表达思想感情上有何不同?(8分) (2)本诗与《梦游天姥吟留别》都体现了李白诗歌的什么特点?(7分)

答案 (1)李白自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仍相信将会有一天挂上云帆,乘长风,破万里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同样是处在政治上的挫折和 失败之中,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两句却毫无消沉之意,充溢着乐观豪迈的激情;而“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两句则通过对世事的体验、认识,透露出其思想消极的一面,这也反映出作者思想的复杂与矛盾。(2)①丰富的想象力,②大胆的夸张。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课后自学案(一)

一.自学《月下独酌》 1.李白的月亮情结

李白从小就喜欢明月,《古朗月行》说:“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悲凉 寂寞更加浓郁和难以排解,突出强调了诗人李白深沉的寂寞凄凉之情。

③都说“举杯邀明月”一句中的“邀”字传神地表达出诗人此时的心境。说说你从中读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明确:“邀”字,主动者为诗人,因自己坚持高洁的品质,得罪了权贵,早已无人往来了。在这良辰美景之中,诗人难以排遣这种孤独和寂寞,环顾左右,只有一轮孤月相伴,只有一轮明月在幼小的李白的心灵里,明月已经是光明皎洁的象征了。他常常借明月寄托自己的理想,热切地追求她。《把酒问月》一开头就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这首诗里也说:“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他想攀明月,又想揽明月,都表现了他对于光明的向往。正因为他厌恶社会的黑暗与污浊,追求光明与纯洁,所以才对明月寄托了那么深厚的感情,以致连他的死也有传说,说他是醉后入水中捉月而死的。明月又常常使李白回忆起他的故乡。青年时代他在四川时曾游历过峨眉山,峨眉山月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写过一首《峨眉山月歌》,其中说“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很为人所传诵。他晚年在武昌又写过一首《峨眉山月歌》,是为一位四川和尚到长安去而写了送行的。诗里说他在三峡时看到明月就想起峨眉,峨眉山月万里相随,陪伴他来到黄鹤楼;如今又遇到你这峨眉来的客人,那轮峨眉山月一定会送你到长安的;最后他希望这位蜀僧“一振高名满帝都,归时还弄峨眉月”。明月是如此地引起李白的乡情,所以在那首著名的《静夜思》中,才会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看到明月就想起峨眉,想起家乡四川来了。明月,对于李白又是一个亲密的朋友。《梦游天姥吟留别》里说:“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在另一首题目叫《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的诗里,他又说:“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简直是以儿童的天真在看月的。更有意思的是,当他听到王昌龄左迁龙标的消息后,写了一首诗寄给王昌龄,诗里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在李白的想象里,明月可以带着他的愁心,跟随王昌龄一直走到边远的地方。

当我们知道了明月对李白有这样多的意义,也就容易理解为什么在《月下独酌》这首诗里李白对明月寄予那样深厚的情谊。“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李白从小就与之结为伴侣的,象征着光明、纯洁的,常常使李白思念起故乡的月亮,是值得李白对她一往情深的。孤高、桀傲而又天真的伟大诗人李白,也完全配得上做明月的朋友。 2.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天宝初年,作者那时胸怀壮志,被唐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许多人都妒贤嫉能,对李白大加排挤和诋毁。唐玄宗只是让李白侍宴陪酒,并没有重用他的意思,所以作者感到孤独、愤懑,以酒销愁,写下了本文。

3.结合课文注释,读懂《月下独酌》的大意。 4.思考下列问题,深入理解诗歌。

① “月”的传统意象包含着“冷清寂寥”“离情别恨”“征途羁旅”“思念家乡”“渴盼团圆”等意。在这首诗中“月”的意象含义应该是什么?

明确:应有“冷清寂寥”和“ 品质高洁”的含义。 ②在“花前月下”的良辰美景中,诗人却“独酌”。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方法? 明确:“以乐景写悲情”的反衬手法。越是良辰美景之中,寂寞就越显得刻骨铭心,效果是使

可邀,凄寂之情溢于言表。但明月也是高洁的意象,因而也寄寓着作者高洁的品质在其中。 所以“邀”字,以物为友,既表现了孤寂之情,也寄寓着品质的高洁。

④诗人邀月与影为友共饮美酒佳酿,共享美景良辰,但仍无法排解心中愁苦,从哪些字词可见? 明确:“不解” “徒随”“暂伴”表明了虽以物为友,但物何以为友,以物为友是无奈之举,更写出了作者的孤独。

⑤“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明确:“永结”与“相期”表明了作者在无边寂寥的天地中,宁愿永与月、影为伴,醉酌孤独,也不愿同流合污、阿谀奉承的高洁志愿。 二.诗歌赏析

这首诗突出写一个“独”字。李白有抱负,有才能,想做一番事业,但是既得不到统治者的赏识和支持,也找不到多少知音和朋友。所以他常常陷入孤独的包围之中,感到苦闷、旁徨。从他的诗里,我们可以听到一个孤独的灵魂的呼喊,这喊声里有对那个不合理的社会的抗议,也有对自由与解放的渴望,那股不可遏制的力量真是足以“惊风雨”而“泣鬼神”的。 开头两句“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已点出“独”字。爱喝酒的人一般是不喜欢独自一个人喝闷酒的,他们愿意有一二知己边聊边饮,把心里积郁已久的话倾诉出来。尤其是当美景良辰,月下花间。李白写这首诗的时候正是这种心情,但是他有酒无亲,一肚子话没处可说,只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邀请明月和自己的身影来作伴了。这两句是从陶渊明的《杂诗》中化出来的,陶诗说:“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不过那只是“两人”,李白多邀了一个明月,所以是“对影成三人”了。

然而,明月是不会喝酒的,影子也只会默默地跟随着自己而已。“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结果还只能是自己一个人独酌。但是有这样两个伴侣究竟是好的,“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暂且在月和影的伴随下,及时地行乐吧!下面接着写歌舞行乐的情形:“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月徘徊”,是说月被我的歌声感动了,总在我身边徘徊着不肯离去。“影零乱”,是说影也在随着自己的身体做出各种不很规矩的舞姿。这时,诗人和他们已达到感情交融的地步了。所以接下来说:“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趁醒着的时候三人结交成好朋友,醉后不免要各自分散了。但李白是不舍得和他们分散的,最后两句说:“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无情”是不沾染世情的意思,“无情游”是超出于一般世俗关系的交游。李白认为这种摆脱了利害关系的交往,才是最纯洁的最真诚的。他在人间找不到这种友谊,便只好和月亮和影子相约,希望同他们永远结下无情之游,并在高高的天上相会。“云汉”,就是银河,这里泛指远离尘世的天界。这两句诗虽然表现了出世思想,但李白的这种思想并不完全是消极的,就其对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庸俗关系的厌恶与否定而言,应当说是含有深刻的积极意义的。 三.完成《同步练习》P17《月下独酌》的相关练习。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课前自学案(二)

一、自学导航

【学习目标】

1.把握本文的情感基调,通过朗读体会作品豪迈奔放的特点。 “但愿长醉不复醒”。此时距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有八年之久。由于受到排挤,李白离

开长安,开始了以东鲁、梁国为中心的第二次漫游。 当时,他曾多次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他们登高畅饮,对酒当歌,畅抒满腔不平之情。此作就是他咏酒抒情的佳作。 【解题】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名。将,读qiāng,“请”“愿”的意思。“将进酒”意即“劝酒歌”,2.引导学生通过对诗句的鉴赏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激发学生学习李白诗歌的兴趣。 【学习内容】 《将进酒》

1.通过诵读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2.引导学生通过对诗句的鉴赏来理解李白貌似消极行乐实则积极用世的复杂情感。 【补充资料】

李白诗与酒

夜暮了,秋风渐起,月光透过窗纱照到床前,酒过三巡,李白独坐床前,手端酒杯,望着一轮明月,愁绪满怀,思绪万千。于是,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语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君爱身后名,我爱眼前酒。饮酒眼前乐,虚名何处有?”、“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人生难得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确,李白与酒有着不解之缘,李白淡泊名利,恬适自然。他在长安供奉翰林,虽说不上是春风得意,却也是洒脱无拘,“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酣饮放歌,陶醉于一种无拘无束,心怡飘然的风味中,将人世间的机诈之心,一扫而空。

在酒的世界里,李白可尽情的游乐欢快,豪迈奔放,不受任何束缚,不向任何势力低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这是何等自在逍遥,李白的诗似一壶壶醇厚芳香的佳酿,多么沁人心脾啊!

诗人独自在外,于月色满地的花丛中,摆下一壶好酒,邀月对影,结伴成三人,时而同饮,时而欢歌,载歌载舞,宛如友人聚会放歌畅饮,不亦乐乎。与月光、影子成群同饮共舞,这,当然是诗人的一种幻觉而已,或许李白喝了不少酒而酩酊大醉,开始梦游了吧。然而,李白当时毕竟是“暂伴月将影”,而非“行乐及春”、“永结无情”,因此,诗中字里行间显露其“借酒浇愁”、“抽刀断水”的伤感之情。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

【写作背景】 这首《将进酒》,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即安史之乱前四五年光景。当时唐玄宗耽于女色,先后将政事交给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官场一片黑暗,豪门贵族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社会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诗人对此极为不满,却又无力改变这种状况,只能借酒销愁,

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李白的这首诗是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整体感知】

1.阅读课文,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①将.进酒( ) ②径须沽.取( ) ③烹.羊宰牛且为乐( ④岑.夫子( ) ⑤钟鼓馔.玉( ) ⑥斗酒十千恣欢谑.( 2.自读全诗,参照课文注释,读懂诗意,在此基础上熟读成诵。 3.这首诗的基调是什么?你从哪几个词看出?

以愤激、豪放为感情基调。 从悲、欢、愁等词可看出。 4.诗人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找出相关语句回答。 悲伤—欢乐—愤激—狂放。相关语句见课本。 5.本诗的主要意象有哪些?中心意象是什么? 水、月、酒。中心意象是酒。 【问题描述】

请写下你在预习过程中不懂的问题或困惑。

) )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课堂导学案(二)

二、课前热身(演讲、古诗、美文、时评等课前5分钟活动,每人按老师的要求准备你今天假如上场的内容,老师随机抽查。内容准备在自己的随笔本上)

同学展示要点:

三、预习展示与点拨(师生互动)

四、课堂练习

阅读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1.这首诗,诗人感情的大起大落是一个显著的特点,这就是豪放的表现。作者在这首诗中的情感有着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明确:这首诗的基调是愤激,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悲→ 欢→愤→狂

①开头四句写悲。李白和朋友开怀畅饮的颍阳离黄河不远,因此作者以黄河起兴。黄河自西而来,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直奔东海。上句写大河之来,上句写大河之去,形成咏叹味。接着四句向人们喻示时光流逝迅疾,一去不返,人生由青春至衰老不过“朝”“暮”间事。两个长句,既用比喻——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用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更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夸张。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

②“人生”以下六句写欢。但诗人深知“白发如丝悲何益”(《前有樽酒行》),因而立即转悲为欢。尽管诗人在政治上并不“得意”,但在他看来,朋友间的聚会也同样是人生中的快事,大家何不高高兴兴地痛饮一场呢!想到这,他顿生豪情,相信自己将来必能作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于是连呼“烹羊宰牛”,准备像东汉大学者郑玄那样“一饮三百杯”。诗人这种欢乐感情是真实的,也是高尚的,不同于凡夫俗子的只图一醉方休,因为他说出了“尽欢”的正当理由。

③“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待到酒宴开始,诗人举杯劝饮,他的感情突然由欢乐转为愤激,这是因为他要借此把长期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一齐宣泄出来。他鄙弃那结党营私、排斥贤能的豪门贵族集团,因而说“钟鼓馔玉不足贵”;他憎恨这些人的黑暗卑污行径,因而说“但愿长醉不复醒”——这两句诗可以说集中地表现了他自离开长安至今的愤激之情。但这又不仅是为了一己遭遇,他还想到了“古来圣贤”(其中大概有孔子、孟子一类人,也有屈原、贾生一类人),他们有经天纬地的才能而不为统治者所用。诗人说他们“寂寞”,不是否定他们,而是为他们惋惜乃至抱不平。尤其是曹植——这是他十分景仰的人,他赞扬曹植的豪华酒宴,其实是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兼以自况。这就加深了诗人的愤激之情,为结尾说的“万古愁”埋下了伏笔。

④“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这一层写诗人要将一切价值昂贵之物都拿来“换美酒”,真是狂放到了极点。这是可信的,因为上文说过“千金散尽还复来”。这种狂放,从实质上看,是诗人的悲之重、欢之浓和愤激之深的集中表现。至此,再用“同销万古愁”来结束全诗,自有水到渠成之效。

2.“人生得意须尽欢”诗人为何而欢?这里“月”这一意象有什么寓意?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有用”而“必”,一何自信!体现了诗人的旷达豪放,透露出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的态度。 深蕴在骨子里的豪情。但这“欢”是借酒浇愁的 “欢”,是暂时的“欢”。

这里“月”这一意象的寓意既指情感的无奈,又指时空的永恒。

3.诗人是如何表达愤激之情的?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主旨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相比,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异同?

诗人先用“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点明全诗主旨,集中表现了诗人离开长安时的愤激之情。“钟鼓馔玉不足贵”实际上是对当权者和豪门贵族的蔑视否定,“但愿长醉不复醒”实际上 是一种消极 的反抗,无力反抗,借酒消愁。然后“古来”一联,以抒情的方式说明不复醒的理由,再举出例子,引出陈王曹植,借以自况。 在内容上:

(1)相同点:都表现了诗人对权贵的鄙弃和蔑视的态度和愤激之情。 (2)不同点:“安能”一句于愤激中略见昂扬,本诗中“但愿长醉不复醒”显得消极一些,于愤激中略见低沉。 在表达方式上:“安能”是直白,“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是曲达。 4.诗人说到“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为什么单举曹植为例? (钦佩他的才华;同情他的不幸;兼以自况。)

5.诗人又是如何表达狂放之情的?全诗中“酒”这一意象有什么寓意?

诗人反客为主,直命沽酒,诗人要将一切昂贵的东西都拿来“换美酒”——狂放!。这种狂放,是诗人的悲之重、欢之浓和愤激之深的集中表现。

“酒”是本诗的中心意象,它可寄寓表达欢悦、得意、失意、愁苦之情,但本诗表达的是失意、愁苦之情。

6.为什么“愁”令李白难以释怀,要借酒来消?

为自己怀才不遇的悲伤叹息;为古来圣贤不得重用而扼腕悲叹。

7.从这首诗的哪些语句你能读出李白的豪放飘逸的诗风?

诗中的有些夸张写法是凭借数字来表现的,例如用“一饮三百杯”表现豪饮,用“斗酒十千”表现酒价的昂贵,用“万古愁”表现愁的深广;有些则属于感觉的夸大,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朝如青丝暮成雪”极言人生短促。诸如此类的夸张句都有力地说明诗人横放杰出,用辞大胆,他人莫及,也表现了他那豪放飘逸的诗风。

篇二:豪放飘逸的李白诗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

【专题解说】

在群星璀灿的盛唐诗坛上,李白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颗巨星。他壮游天下,平揖王侯,生性狂放,磊落不群;他的诗境界壮阔,想落天外,既有奇逸瑰丽的浪漫笔调,又有真挚质朴的人情味。杜甫赞美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自己却爱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朴素的明快和崇高的伟大就这样完美地统一在李白身上。李白是唐代伟大的诗人,既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又兼各家之所长,他既以“豪放飘逸”而成为唐诗中不可企及的典范,又兼有旷达、潇洒、清新、俊逸之美。

豪迈奔放,谓之豪放。李白诗歌的豪放特点,既表现在作为诗人的主体特点,也表现在作为描写对象的客体特点。就抒情主体而言,表现在诗的风格上往往具有: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志向高远,襟怀旷达;气吞宇宙,力拔山河;傲骨嶙峋,狂荡不羁。就描写的对象而言,则是:气势峥嵘,场面壮阔;境界缥缈,极目无垠。李白诗歌中的飘逸是指其风格的体气轻扬,志向凌云,形影飘忽,磊落不群,风姿洒脱,神情闲逸。但是李白的飘逸绝不是弃世,更不是玩世,他的飘飘欲仙是不摒弃尘俗的,是一种玩味人生的手段。李白性格中的狂傲,是指狂荡不羁,倜傥不群,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但不是疯狂、癫狂,是指不畏权贵,不随流俗,一身傲骨,浑身正气。为此,建议达成如下学习目标:

1.能初步了解李白的生平事迹及其人格魅力。

2.能借助注解鉴赏本专题中李白的代表作品。

3.初步体会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诗歌特点并对其内涵有所了解。

梦游天姥吟留别

【学习目标】

1、体会此诗"豪放飘逸"的特点以及诗人对人生的深沉感慨。

2、体验诗中变幻莫测、惝恍瑰丽的梦游意境。

3、能够概括景色特点,梳理跌宕起伏的情感脉络。

4、尝试展开对主题的多元解读。

【学法建议】

对诗中游历山景及幻入仙境的部分,展开充分想象,进行还原式鉴赏。

【课前预习】

1、诗人简介

李白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天宝元年(742),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资料链接

(1)写作背景

此诗亦称《别东鲁诸公》。744年李白因遭排挤,上书请还,玄宗以其“非廊庙器 ”,

赐金放还。离开长安后,李白回到第二故乡东鲁,心中悲愤难平。次年(745),他决定南游吴越,临行时,赋诗《梦游天姥吟留别》留赠东鲁友人。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浪漫的游仙诗。天姥山,在今浙江新昌县东五十里,东接天台山。吟,古诗中的一种体式,属于歌行体。

(2)评点集粹

"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太白《梦游天姥吟》、《远别离》等,子美不能道。"(严羽《沧浪诗话?诗评》)

"七言歌行,本出楚骚、乐府,至于太白,然后穷极笔力,优入圣城。昔人谓其以气

为主,以自然为宗,以俊逸高畅为贵,咏之使人飘扬欲仙。而尤推其《天姥吟》、《远别离》等篇,以为虽子美不能道。盖其才横绝一世,故兴会标举,非学可及,正不必执此谓子美不能及也。此篇夭矫离奇,不可方物,然因语而梦,因梦而悟,因悟而别,节次相生,丝毫不乱"。([清]高宗弘历敕编《唐宋诗醇》卷六)

"将之天姥,托言梦游以见世事皆虚幻也。……乃知世间行乐,亦如此梦耳。古来万事,亦岂有在者乎?皆如流水之不返矣。"(唐汝询《唐诗解》)

此篇即屈子《远游》之旨,亦即太白《梁甫吟》……之旨也。太白被放以后,回首蓬莱宫殿,有若梦游,故托天姥以寄意……题曰“留别”,盖寄去国离都之思,非徒酬赠握手之什。 ([清]陈沆《诗比兴笺》)

托言梦游,穷形尽相,以极洞天之奇幻。至醒后顿失烟霞矣。知世间行乐,亦同一梦,安能于梦中曲身权贵乎?吾当别去,遍游名山,以终天年也。诗境虽奇,脉理极细。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2、 预习思考

(1)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提及其余的山的作用又是什么?

(2)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

(3)诗人梦游仙界,为什么只写了一次“自己不在其中” 的仙人盛会呢?

(4)沈德潜说此诗“诗境虽奇,脉理极细”,请梳理诗歌的感情脉络。

(5)你有什么新问题吗?

【课时安排】1课时

一、自学评价

1、关于古体诗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一般将唐以前创作的诗称为古诗,也叫古体诗、古风。唐以后的诗一般叫律诗,格

律诗,或叫近体诗。

B.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是相对于唐代成熟的律诗而言的。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

言句,也有以五言、七言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

C.古诗没有严格的平仄,体现自由的抑扬韵律,用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

以换韵。篇幅一般较长,容量较大。

D.李白是唐代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各体兼善,但尤精七古七绝,杜甫称赞他的

诗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2、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千岩万转路不定(zhuǎn ) 熊咆龙吟殷岩泉(páo )B.对此欲倒东南倾(qīng )送...

我至剡溪(shàn ) .

C.渌水荡漾清猿啼(lù )脚著谢公屐(jī ) D.海客谈瀛洲(yíng )越人语天姥....

(lǒo )

3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①云霞明灭或可睹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 ..

B. ①我欲因之梦吴越 ②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

C. ①且放白鹿青崖间 ②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

D. ①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②沛公安在 ..

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加点的词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云青青兮欲雨 .

A.栗深林兮惊层巅 B.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

C.虎鼓瑟兮鸾回车 D.别君去兮何时还 ..

二、 文本研习

1、整体感知

全诗可分三段:

第一段(开篇至 )写。

第二段( )写 。

第三段( )写 。

2、第一段中,极力夸饰天姥山。先用用“ ”的瀛洲 (表现手法)

“的天姥山之客观存在。接着,诗人借越人之口,着力描述天姥山的高峻气势。 三个动词不仅写出了天姥山横空出世、高峻挺拔、卓尔不群的外形特点,还赋予它极

强的动感。还用巍峨的高达四万八千丈的天台山来 天姥山。

3、“ ”承上启下,开启梦境,引出下文。按照时间顺序,试着划

分层次,并仿照示例描述梦境,概括不同的审美感受。

(1)第一景:月夜。描述具体梦境:鉴湖映月,渌水荡漾,碧波涟漪,飘忽飞渡。

见其清幽秀美,令人神怡。

(2)第二景: 。描述具体梦境: 。 。

(3) 第三景: 。 描述具体梦

境: 。 。

(4) 第四景: 。

境: 。 。

小结:每一幅画面具有各自的鲜明色彩、意境,又在整体上形成五彩兼具、壮秀同得

的形象审美领域,摇曳生姿,惝恍瑰丽。

描述具体梦

4、、试着对“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进行一句话评点。可以从思想内容方面,也可从文中作用方面,还可结合诗人际遇进行评价。

三、 问题探讨

1、《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对这首诗所写的“梦”,素有两解。《唐诗解》(唐汝询)云:“(诗人)将之天姥,托言梦游以见世事皆虚幻也。??于是魂魄动而惊起,乃叹曰,此枕席间岂有向来之烟霞哉,乃知世间行乐,亦如此梦耳。”言下之意,烟霞是诗人属意已物,“梦”代表诗人所追寻的理想。而清代陈沆《诗比兴笺》中却云:“太白被放以后,回首蓬莱宫殿,有若梦游,故托天姥以寄意。??

豪放飘逸的李白 课件

题曰‘留别’,盖寄去国离都之思,非徒酬赠握手之什。”《唐诗百话》的作者施蛰存先生有同此说,并断言天姥之梦是“可怕之梦”。你赞同哪一种看法呢?如果都不认可,你觉得诗中是一个怎样的“梦”?

2、对此诗的主题,历来有多种解释,有怨恨说,有理想说, 有归隐说,有人格伟大说,等等。谈谈你的观点并说出你的依据。.

四、活动体验

学习本专题李白的诗歌时,我们陶醉于朦胧的月色,我们沉醉于浓郁的酒香。我们看到了一个“风歌笑孔丘 ”的李白;一个“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李白;一个“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

说说你心目中的李白形象。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 学习导航

【学习目标】

1、 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李白的思想情感。

2、 感受李白诗歌自然飘逸的艺术特色。

【学法建议】

紧扣“独”字逐层解读,深入把握作者抒发的情感。

【课前预习】

1、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天宝初年,作者那时胸怀壮志,被唐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许多人都妒贤嫉能,对李白大加排挤和诋毁。唐玄宗只是让李白侍宴陪酒,并没有重用他的意思,所以作者感到孤独、愤懑,以酒销愁,写下了本文。

2、 预习思考

(1)题目中透露了哪些重要信息?

(2)诗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3)如何看待李白的酒月情结?

(4)你有什么新问题吗?

★ 互动课堂

【课时安排】1课时

一、 自学评价

1、下列加点字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 月既不解饮(懂得) B暂伴月将影(和) ..

C永结无情游(没有情意) D相期邈云汉(高远) ...

2、用诗化的语言,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150字左右的散文。

二、文本研习

1、整体感知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句--- )写___、___、___、____四样事物。诗旨表现作者____之情,却举杯邀月,幻出___、___、___“三人”;然而月不解饮,影徒随身,心情未能改变。 第二部分( --- )从月影上发议论,点出________的题意。

第三部分( --- )写诗人执意与月光和身影永结无情之游,并相约在邈远的天上仙境重见。全诗表现了诗人______________的处境,也表现了他____________的性格。

2、诗人上场时,背景是___,道具是___,登场人物是___,动作是___,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过来,连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这是用了___手法,冷清清的场面,就热闹起来了。

3、尽管诗人那样盛情,“举杯邀明月”,明月和影子毕竟是“____”的。更突出了作者的___。

4、诗人已经渐入醉乡了,酒兴一发,既歌且舞。“_________________”几句写出了月儿对自己的一往情深,并与之相约在那邈远的天上仙境再见。

三、问题探讨

1、《月下独酌》中“月既不能饮,影徒随我身”两句,表面上看来,一说“月”不会喝酒,一说“影”白白地跟在身上,试思考怎样理解这句话更好。

篇三:豪放飘逸的李白诗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

《梦游天姥吟留别》

学习目标:

了解李白生平,理清脉络,复述大意。

鉴赏梦境,品评名句,感悟诗人的傲岸情怀。学习李白不事权贵,追求自由的独立人格。

体会诗人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即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夸张。

学习重难点

鉴赏梦境,品评名句,感悟诗人的傲岸情怀。学习李白不事权贵,追求自由的独立人格。

展开联想和想象,捕捉奇特的意象,体会诗歌雄奇瑰丽的意境。

课前预习

1、整理以前学过的李白的诗歌,搜集有关诗人生平的资料。

李白素有“诗仙”之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最具浪漫主义气息的诗人。字太白,号青

莲居士。祖藉陇西成纪(今甘肃泰安东),生于碎叶(今巴尔克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25

岁始离川在各地漫游。较广泛地接触现实,认识到朝廷的腐败、官僚贵族的奢侈腐朽,写

出不少抨击黑暗现实的诗篇。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感情热烈,性格豪爽,想象丰富,语言清新自然,较多地运用浪

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借助非现实的幻想来表现激情。

杜甫很敬佩李白,在《春日忆李白》写道:“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突出的是

李白在诗中所表现的与众不同的独特个性。这种个性,有些用“豪放飘逸”“豪爽感激”

“豪迈俊逸”来概括,虽说法有所不同,但都突出一个“豪”字。联系他的《将进酒》《蜀

道难》。等等诗歌,可以看出他的诗往往透过“豪”的表面寓于“悲”的实质,在悲感至

极就以豪语出之。这正是李白个性的基本特征。

2、品味李白诗句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3.解题

⑴梦游:

⑵天姥:

⑶吟:

⑷留别:

4、文体知识:本诗是一首七言古诗。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古诗”又称“古体诗”,

是相对于格律严格的“近体诗”而言。“七言”分两种,一种是以七字句为基础,杂用四、

五、六、九言而构成了形式自由的长短句,这样长短交错,换韵自由,富于变化,也称为

“歌行体”;另一种是每句七字,句式整齐。今天所学的这首诗属于哪一种呢?(属于前

一种,即“歌行体”)

5、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参考课下注释,扫清字词障碍。

6、诵读全诗5遍以上,理清诗的脉络:入梦缘由——入梦登山——梦中游仙——梦醒时分

——留言作别,并复述全诗大意。

预习展示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诵读,读懂课文(划出自己不会的字词进行交流)。

再读课文 理清文意

找出关键句,理清课文脉络。填空:

入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_______ _

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______ ___

揭示全诗主题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

读课文,文本研习 1、入梦缘由,大家思考这样两个问题:①游的是天姥山,诗人却首先谈瀛洲,有何用意?

②作者是怎样来表现天姥山的高峻的?

2、那么让我们随着诗人的想象,一起进入他的梦游世界。入梦登山 思:“梦”“飞”

“送”表现出诗人什么感情?为什么诗人在这里提到“谢公”?

3、梦中游仙 诗人登上天姥山之后,诗人立在了前人开拓的古道上,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4、梦醒时分现实之中的诗人是如何状态呢?

诵读、小结(文章思路 艺术特色)

课外延伸。

关于“梦境”的不同理解

1.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

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愈是以浓墨重彩对其铺张,愈表明作者追求热切,赞颂热烈;梦中仙境描述得愈美好,与现实生活的反差就愈大,梦醒后的失落之痛就愈深,对人们的感染力就愈强。诗歌情感表达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梦境是李白一年前宫廷生活的折射。

从“一夜飞渡镜湖月”中我们仿佛看到李白由一介布衣一跃而为万众仰慕的卿相。“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这里除了有伫足半山,远望海日升空、天鸡高唱的辽远、空旷的意境美,更有一种豪情勃发,壮志凌云的情感蕴含其间。结合作者的遭遇,他当时初到长安,带着满腔抱负,也终于能被皇上赏识,青云直上,岂不是意气风发?而当他进入宫廷,却发现他曾经热切向往的上流社会原来并非那么美好,从“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等森然恐怖、风雨欲来的描写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宫廷生活的明争暗斗、冷酷无情和李白处境的孤危。虽然仙人们聚合的场面其乐融融,然而放浪不羁、桀骜不驯的李白却无法与他们合拍,正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写到的:“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诗人被排斥在外,只能作为上流社会的旁观者。但他更是清醒者,他的及时梦醒即表明了与这种生活的彻底决裂。

总之,无论是把梦境理解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还是理解为作者摒弃的宫廷生活,它们所表现的主旨都是一致的,那就是:蔑视权贵,傲岸不屈。

课后作业

背诵全诗

篇四:豪放飘逸的诗仙李白主题单元学习概述

主题单元学习概述

本单元源自苏教版第三单元《豪放飘逸的李白诗》。在群星璀璨的盛唐诗坛上,李白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的明快和崇高的伟大完美地统一在李白身上。

本单元由《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月下独酌四首》(其一)《送友人》四首诗组成。体现了李白情感内涵:蔑视权贵的傲气,高标出世的洒脱,面对离情的磊落,呼酒买醉的旷达。找出“豪放飘逸的意象设角度研读这四首诗,可以使学生窥一斑而知全貌,借一苇而渡大江。《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诗歌选修规定的力”,课程标准的规定非常清晰。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多样性的。借助网络平台、图书阅览,搜集李白豪放飘逸

预期成果:理解李白诗情,撰写李诗的赏析性文章。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李白其人,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如章法、意境、声韵等。

2. 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月下独酌》《送友人》《将近酒》,通过整合教学,感受他“豪放飘逸”的诗风

3.能够辩证地认识李白豪放飘逸的灵魂生出对人生的理想追求,并探究这种追求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搜索网络、查阅图书等学习活动,增强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在品味李白豪放飘逸的诗风的过程中,学会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评价人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感悟李白在“豪放飘逸”的灵魂深处,对生命的珍视与张扬,对人格的维护与崇拜。

2.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团队合作学习的自觉意识。

3.利用网络平台交流和使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研究成果,提升信息技术素养。

对应课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1.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

3.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

4.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

5.尝试进行诗歌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

1. 李白的人生经历对他的诗作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2. 李白诗歌常借助哪些意象传达复杂的思想和多变的情

3. 李白诗歌常借助哪些艺术手法,表现其豪迈飘逸诗风

专题一:走进诗仙李白,走进其豪迈诗风( 2 课时)

专题划分 专题二:走进诗仙李白,走进其月亮情结 (1课时

其中,专题一中的“走进诗仙李白,走进其豪迈诗

专题一

所需课时

专题学习目标 走进诗仙李白,走进其豪迈诗风 2课时

1.诵读李白的四首诗,能够用语言比较准确地描述自己的诵读感受。

2.了解李白诗歌常用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3.体会李白诗歌中蕴含的复杂思想和多变情感。

4.通过多种方式的诵读,掌握抓住关键语句品读的方法,展示自己的诵读心得。

5.让学生在朗诵自评、互评,个人品味,小组展示,师生对话,并借助借助网络进行信息搜

寻,撰写思想评论等多样性活动相应启动。

1.阅读四首诗,用散文化的语言再现初读每首诗的感受吗

专题问题设计 2.四首诗中,李白诗歌常借助哪些意象传达其多变的情感

3.四首诗中,李白诗歌常借助哪些艺术手法,表现其豪迈

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

1、信息化资源:多媒体投影设备,课件。

2、常规资源:中学语文教材:《唐诗宋词选读》课本。

3、教学支撑环境:多媒体教室。

学习活动设计

走进李白,走进其豪迈诗风

活动一:引导学生诵读李白四首诗。描绘初读每首诗的感受。

学生自读诗歌,初步理解诗歌的情感。班级自由交流,师生互评,形成基本共识。

活动二:再读四首诗,画出四首诗中,李白常借助哪些典型意象?

引导学生将重点意象圈画出来,有迷人的仙境、皎洁的月亮、萧萧的斑马、奔腾的黄河、甘醇的美酒。品味活动三:李白借助这些意象,传达了怎样的思想和情感?选取你最喜欢或体会最深的一首诗,细细品味,说一小组交流,班内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活动四:四首诗中,李白诗歌常借助哪些艺术手法,表现其豪迈飘逸诗风?四首诗其共同的风格特点是什么?各小组自读交流收获,组员互谈诗风感受;概括出李诗诗风特点。

活动五:,重读四首诗,分析四首诗在情感表达上的异同之处。

布置作业: 1.阅读梁衡的散文《乱世中的美神》

2.背诵六首词。

1.主动交流,大胆表现自己;口语表达流利、准确。

评价要点 探究李白“豪放飘逸”的灵魂深处:对生命的珍视与张扬,对人格的维护与崇拜,对世俗的看破与俯视。写成2.赏析意象时要学会想象和联想,注意“以诗解诗”,

3.积极参与小组活动,有自己的见解,分析深刻。

专题二 走进李白,走进其月亮情结

篇五:豪放飘逸的李白诗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