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写作技巧 > 教育资讯

包衣奴才是什么意思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7 13:47:00 写作技巧
包衣奴才是什么意思写作技巧

篇一:清代“奴才”曾是北方少数民族中常见词汇

清代“奴才”曾是北方少数民族中常见词汇?

历史剧中,常见清朝官员对皇帝自称“奴才”,有的则称臣。查了一些资料,有的说,这是清朝区分满汉官员身份的制度性措施,满人只能自称奴才,不能称臣,汉人则相反;有的则说,满人也可以自称臣。真实情况究竟如何?可否请专家解答一下。

学界对清代“奴才”一称的理解基本依照陈垣与鲁迅先生的看法

清代官员,常常自称“奴才”,既见于官方文件、奏章之中,也常常出现在官员觐见皇帝之时。学界对此基本依照陈垣与鲁迅先生的看法,视为清廷强行区分满汉官员身份的措施。

陈垣是这么说的:“满人称奴才,有时可以称臣;汉人称臣,无时可以称奴才”。鲁迅先生说:“在清朝,旗人自称?奴才?,汉人只能自称?臣?。这并非因为是?炎黄之胄?,特地优待,赐以嘉名的,其实是所以别于满人的?奴才?,其地位还下于?奴才?。”这其实是排满浪潮影响下对“奴才”一词的理解,当然其中也道出了清代旗人与民人身份的不同。事实上,这两个称谓所对应的对象有一个变化过程。

奴才一词,亦作“奴财”、“驽才”,在北方少数民族中是常见词汇

奴才一词,亦作“奴财”、“驽才”,在中国北方各地,尤其是北方少数民族中,是一个常见词汇。魏晋以降,常常作为贱称、卑称或詈骂之词,出现于历史记载之中。《晋书》卷101《载记第一·刘元海》:“颖不用吾言,逆自奔溃,真奴才也”。至明清时期,宫内宦官常常自

称为奴才,也被人骂作奴才,如《明史》卷244《杨涟传》:“涟大骂:奴才,皇帝召我等,今已晏驾,若曹不听入,欲何为?”

另一方面,在北方民族中,臣与奴才本属一意,并无多少分别。如《隋书》卷84《北狄》:“沙钵略谓其属曰:何名为臣?报曰:隋国称臣,犹此称奴耳。”臣与奴才二词通假,起自于北方,由来已久。清入关以前,奴才一词已出现于官方文献中,《清稗类钞·称谓类》:“当未入关以前,满洲曾贡献于高丽,其表文,自称?后金国奴才?。可见奴才二字之来历,实为对于上国所通用,其后逐相沿成习耳。”可见,满洲旧俗,以奴才与臣相等,并不以为有辱国体。

清廷起于北方,满语中有阿哈(Aha),汉语意译为“奴才”。沿其旧俗,奴才一词在社会上也得以广泛使用,当时及后世各种小说中也常有反映。《红楼梦》33回,贾政说宝玉:“该死的奴才!你在家不读书罢了”。在很多时候,奴才及其衍生词语都是贱称和含有贬意的。入关后,这类词语有时也出现在正式官方文献中和煌煌上谕之中,如雍正五年十一月,雍正帝上谕中有“此等卑污之习,皆始自包衣下贱奴才”之语。在此种背景下,称谓用语中出现“奴才”一词,是极其自然的事情了。

清入关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旗人有称臣的,也有称奴才的。雍正朝还曾要求统一用臣字 资料表明,清入关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并未对奏章中称奴才或称臣进行统一规定。沿袭入关前满洲旧俗,旗人面见皇帝及在给皇帝的奏折中,有用臣的,也有自称奴才的。康熙时期,仍有两称并用,甚至同一奏折中,既称奴才又称臣的情况。雍正初,清廷试图统一相关称谓,《钦定八旗通志》卷首之九:雍正元年八月,清廷试图统一相关称谓:“凡奏章内称臣、称奴才,俱是臣下之词,不宜两样书写,嗣后着一概书写臣字。特谕。”虽然如此,我们看到,雍正时期的奏章中,仍然是两称并存,同为旗籍官员,既有称臣的,也有称奴才

的。汉文文献如此,满文文献也如此。雍正帝亦并未因其自称“奴才”、“臣”而表示批评或斥责,而是照常批以“知道了”等语。

直到乾隆前期,此种两称并存的情况仍然可以见到。

与雍正朝要求统一自称为“臣”不同,乾隆帝要求满族大臣公事与私事分称臣、奴才

然而,此时旗员称呼问题也已经开始出现变化。一个典型事例是,乾隆六年,贵州官员张广泗上奏请求将长子留在自己身边,奏折中,自称为臣,而将儿子称为奴才,乾隆帝为此专门下旨,对张进行训斥。这表明,虽然旗籍官员奏章中仍然两称并存,但这一现象已经引起清政府的注意,对于旗下官员私事折,已经开始要求称“奴才”,以维护满洲旧俗。

至乾隆二十三年,乾隆帝正式下令对官员自称进行规范。不过,这一次与雍正朝的要求统一自称为“臣”不同,乾隆帝要求公事与私事分开办理:“满洲大臣奏事,称臣、称奴才,字样不

一。著传谕:嗣后颁行公事折奏称臣;请安、谢恩、寻常折奏,仍称奴才,以存满洲旧体。” 至此,清代官场称谓中,奴才与臣的称呼规矩基本确定。《清稗类钞·称谓类》记载了奴才称呼运用的基本情况:“不独满洲也,蒙古、汉军亦同此称,惟与汉人会衔之章奏,则一律称臣。”同时,“汉人之为提督总兵者,称奴才,虽与督抚会衔,而称奴才如故,不能与督抚一律称臣也。王公府邸之属员奴仆,对于其主,亦自称奴才。”

大体上说,官方文件及正式场合称奴才的,有两种情形

第一种情形:满洲等旗下官员,觐见皇帝、皇后时,自称奴才。在奏折中也使用奴才这一自称,无论官职尊卑,甚至官居大学士、尚书之职,仍然自称为奴才。而汉族官员无论在觐见还是奏章中,都自称为臣。这时称奴才,显示出清自乾隆以后,对满洲旧俗的极力维护。 第二种情形:清制中,武职官员对皇帝,也自称为奴才,虽然与督抚大员会衔上奏,都自称为奴才。究其初制,或有深意,但行之既久,则视为习惯。至咸丰二年,将武职称奴才之规矩推广至武科举人,令“嗣后中式武举引见。俱一律奏称奴才。如再有错误。即将该提调等奏参。”

清末,反满浪潮迭起,人们对旗员与汉官的不同称谓多有议论, 1907年,两江总督端方等联名上“满汉平议”折,提出“奏折中无论满汉一律自称曰臣,不得再用奴才字样”。至宣统二年(1910),清廷宣布:“我朝满汉文武诸臣,有称臣、称奴才之分。因系旧习相沿,以致名称各异。……当此豫备立宪时代,尤宜化除成见,悉泯异同。嗣后内外满汉文武诸臣陈奏事件,著一律称臣,以昭画一而示大同,将此通谕知之。”推行不久,清王朝即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土崩瓦解了。

清自乾隆时确定此制,并与整个清王朝相始终。其初制,本意在维护旗下旧俗,提示旗籍与武职人员时刻记住自己的身份,保持所谓“国语骑射”,随时准备效忠于王朝统治,这也推动了这一称呼在社会上的广泛使用。客观上,这一称谓也区别了旗人与汉臣的身份。

篇二:我看琼瑶剧

我看琼瑶剧

对琼瑶剧的几点印象,也许是认知比年幼时更深的原因,对琼瑶剧的认识也比较深,不会再只看到表面而看不到更深层的东西。

总的来说,琼瑶剧过于虚假,缺少生活基础。以下是我对琼瑶剧的几点看法:

一、生活就是谈情说爱是第一印象。也许,是剧情需要,但总觉得琼瑶剧所表现出来的就只有一个意义,那就是谈情说爱。这也决定了琼瑶剧所表现的情与爱的苍白无力,因为这种情与爱没有生活的基础与内涵,主要人物之间只是为了爱而爱,所以不会有太多让人感动的地方,更不会刻骨铭心。这也更加决定了琼瑶剧对人物塑造,是不成功的,这些人物都缺少感人至深的内涵。

二、恋爱就是争吵是第二印象。几乎在所有琼瑶剧中,主要人物之间的爱情故事都是从争吵开始到争吵结束,无休止的争吵就是恋爱的过程。恨要争吵,爱也要争吵。千篇一律的感情表达方式,让人难以理解。所有的矛盾冲突都是通过争吵来实现的,每一个人,每一刻似乎都在吵吵闹闹中生存,这样的生活是生活吗?这样的爱是爱吗?

三、太过绝对化的价值观是第三印象。一个人的人格及性格的形成必然有一个过程,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生活经历,造成不同的人对人生有着不同的看法,从而形成了多元化的价值观。但是琼瑶剧对让人物的刻画过于单一,运用简单的人物两极化的塑造方式。一种是好人,一种是坏人,就像小孩子过家家一样,简单的把人分成两派。这种划分人物方式,给相信着琼瑶剧的孩子形成一种错误的认识社会的方法。

四.千篇一律的故事召开方式是第四印象。琼瑶剧的展开方式往往有一定的套路,那就是坏人不断的做坏事,好人总能逢凶化吉,要么就是好人不断的被折磨,但总有一天,好人总会战胜坏人,要么就是坏人被消灭,要么就是坏人突然领悟转化成好人。

五、最主要的也是最不能容忍的一点,是琼瑶剧对历史的无视和对把爱情放得无限大而把伦理之类的全抛在爱情之后的理论。无论是《还珠》还是《梅花烙》还是《新月》,历史都总被该得面目全非。就《梅花烙》中,不说女主的品行如何,在清朝,单就在热孝期间与男子不清不楚这一点就已是犯了大过,然后,到乾隆,清朝早已没有了什么异姓王,怎还会有什么硕王爷之流?《还珠》中,福尔康本是包衣出身,怎还会尚格格?一个包衣奴才,他母亲又怎能称之为福晋?紫薇的母亲过世还未有一年,怎么会与男子纠缠不清?清朝有过规定,若是有至亲过世,都要守孝三年才可谈论婚嫁之事,就是皇家都要守孝二十七个月,怎么会允许那样违背礼制的事发生?还有许多就不一一举例了。

而且,琼瑶剧中脑残多,特别是那《还珠》中的小燕子更多的被称为“人形武器”。 总之,在我看来,琼瑶剧并没有太大的艺术价值,最主要的是琼瑶的爱情至上的理论与当代社会的价值观大不相同。不论有多少人迷恋,不论有怎样的收视率,虽然能娱乐大众,但总觉得琼瑶的小说以及琼瑶剧并不能再文化史上占一席之地。

篇三:片剂包衣技术概况和发展(完成) (3)

片剂包衣技术概况和发展

学生姓名 董丹丹

班 级 生工1002班

专业名称 生物化工工艺

系部名称 制药工程系

指导教师 崔润丽

提交日期 2012年10月

答辩日期 2012年11月

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

2012 年 10 月

目录

摘要

1.绪论 ·············································································································· 1 2.片剂包衣技术概况 ······················································································ 1 2.1片剂包衣工艺 ····················································································· 2 2.2包衣原理(包衣机) ········································································· 3 2.3包衣设备 ······························································································· 4 3.质量控制和存在问题 ·················································································· 5 3.1质量控制 ···························································································· 5 3.2存在问题 ························································

包衣奴才是什么意思

···································· 6 3.3解决办法及个人建议 ········································································· 8 4. 结论 ··········································································································· 9 参考文献 ··········································································································· 9 致谢 ················································································································· 10

摘要

包衣片剂是指在片心(压制片)外包衣膜的片剂。包衣的目的是增加片剂中药物的

稳定性,改善片剂的外观,控制药品的溶出等等,本文以查阅大量资料和在包衣岗位的轮岗实习的经验为前提,系统的介绍了片剂包衣技术的现状、发展、以及存在的问题;

主要从包衣工艺:片芯包隔离层包粉衣层包分衣层包有色 衣层打光;包衣原理:片芯在包衣机洁净密闭的旋转滚筒内,不停地做复杂轨迹运动,翻转流畅,交换频繁,由恒温搅拌桶搅拌的包衣介质,经过蠕动泵的作用,从进口喷枪喷漉到片芯,同时在排风和负压作用下,由热风柜供给的10万级洁净热风穿过片芯,由底部筛孔从风门排出,使包衣介质在片芯表面快速干燥,形成坚固、致密、光滑的表面薄膜。包衣设备:由主机(原糖衣机)、可控常温热风系统、自动供液供气的喷雾系统等部分组成;质量控制包括:包衣片芯的质量要求外溶出、重量差异和含量均匀性、包衣后达到的要求;包衣存在的问题:干裂,标识架桥,气泡,针孔,色泽差异,粘结,花斑,皱皮,剥落;解决办法等几个方面着手,目的是能够让大家对片剂包衣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关键词: 包衣片剂, 包衣设备, 质量控制

1绪论

片剂系指药物、农药和适宜的辅料通过制剂技术制成的片状制剂,由原药、填料、吸附剂、黏结剂、润滑剂、分散剂、润湿剂、崩解剂、香料、色料等组成。片剂是在丸剂使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创用于十九世纪40年代,到19世纪末随着压片机械的出现和不断改进,片剂的生产和应用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近十几年来,片剂生产技术与机械设备方面也有较大的发展,如沸腾制粒、全粉末直接压片、半薄膜包衣、新辅料、新工艺以及生产联动化等。

包衣是指在特定的设备中按特定的工艺将糖料或其它能成膜的材料涂覆在药物固体制剂的外表面,使其干燥后成为紧密粘附在表面的一层或数层不同厚薄、不同弹性的多功能保护层,这个多功能保护层就叫做包衣。 包衣是现代制药最重要,也是最前沿的工艺之一,此技术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国内只有寥寥数家公司在此行业有所建树。与包衣工艺相关的工艺有:挤出、滚圆、制丸、制粒(造粒)、干燥、包衣。与包衣相关的制药设备有:挤出机、滚圆机、制粒机、干燥机、包衣机、流化床,或者是这几种设备的混合体,也就是常见的多功能流化制粒包衣机等。大部分与包衣相关的药物包括:聚乙烯醇《GL-05、EG-05、EG-05P》,空白丸芯,高渗丸心,微晶纤维素丸芯,糖丸,高强淀粉丸芯。 包衣的目的主要用于制造缓释药物、肠溶药物、控释药物、缓控释药物、缓释胶囊、精细化工(化妆品精华因子)等。

包衣片剂是指在片心(压制片)外包衣膜的片剂。包衣的目的是增加片剂中药物的稳定性,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改善片剂的外观等等,包衣片又可分为:①糖衣片剂,是指主要用糖为包衣材料包制而成的片剂;②薄膜衣片,是指外包高分子材料的薄膜的片剂;③肠溶衣片剂,是指外包在胃液中不溶解,但在肠液中可溶的衣层的片剂,目的是防止药物在胃液中破坏及药物对胃的刺激性等。

2片剂包衣技术概况

包衣是现代制药最重要,也是最前沿的工艺之一,此技术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对于片剂包衣技术也是在不断的探索和研究当中,目前通过对外的不断学习加上自身的不断研发,我国对片剂包衣技术也算有所建树,对其工艺、原理、设备等方面发展不错。

近年来薄膜衣包衣技术已在生产中广泛应用,其发展必将取代糖包衣。薄膜包衣材料分为水溶性包衣材料、醇溶性包衣材料。制成的薄膜衣有胃溶的,有肠溶的,还有胃肠均不溶。

包薄膜衣特点:包衣材料用料少,片中增重小,易操作,自动化程度高,可控性强,生长周期短。但具有易燃易爆,污染环境等缺点。近年来开发的水分散体包衣材料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包衣的方法有滚转包衣、流化床包衣及压制包衣法等,薄膜包衣常用方法有滚转包衣法、高效包衣法。

2.1片剂包衣工艺

一、包衣的作用:

1.掩盖片剂的不良气味

2.防潮、避光、隔绝空气以增加药物的稳定性。

3.控制药物的释放部位,例如被胃液中的酸或被胃酶破坏的药物,对胃有刺激性的药物以及可引起呕吐的药物都应包以肠溶衣,以控制在肠中而不在胃内释放。

4.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而起到长效的作用等。

5.将有配伍禁忌的药物分开,可将一种药物压成片心并外包隔离层,再将另一种药物加于包衣材料中包在隔离层外,也可将两种发生反应的药物分别制成颗粒、包衣,再混合压片,以减少二者的接触机会。

6.改善片剂的外观等。

二、包衣的基本类型:

(1)糖包衣;

(2)薄膜包衣;

(3)压制包衣等方式。

常用的包衣方式为糖包衣和薄膜包衣。过去以糖包衣为主,糖包衣的生产工艺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片芯包隔离层包粉衣层包分衣层包有色衣层打光

1.隔离层: 首先在素片上包不透水的隔离层,以防止在后面的包衣过程中水分浸入片芯。 用于隔离层的材料有:10%的玉米朊乙醇溶液、15%~20%的虫胶乙醇溶液、10%的邻苯二醋酸纤维素(CAP)乙醇溶液以及10%一15%的明胶浆,其中最常用的是玉米朊的隔离层。

2.粉衣层: 为消除片剂的棱角,在隔离层的外面包上二层较厚的粉衣层,主要材料是糖浆、滑石粉。常用糖浆浓度为65% (g/g)或85%(g/ml),滑石粉为过100目筛的粉。操作时洒一次浆、[1]

篇四:揭秘:为什么说袭人是红楼梦里最忠实的奴才?

揭秘:为什么说袭人是红楼梦里最忠实的奴才?

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人物,是服侍贾宝玉的四个大丫鬟之一,本名花蕊珠。

袭人原本是贾母的婢女,因为贾母疼爱宝玉,怕宝玉的婢女不中任使,又知道袭人心地纯良,克尽职任,遂将袭人给了宝玉作丫鬟。因姓花,故宝玉取陆游诗句“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竹识新晴”之意赐此名。

袭人为王夫人所钟爱

奴才是指待奉主子之奴仆(满语称包衣阿哈),现代一般用于讽刺,含负面意义。清时期太监面对皇帝亦会自称奴才,而清朝的满族大臣面对皇帝也会自称奴才(表示亲近),汉人却不自称奴才(清朝也禁止汉人对皇帝自称奴才,认为汉人奴才不如,只准称臣)。在清代成为皇帝奴才是特权。因为乾隆时有汉臣邀宠自称奴才,因此发圣谕满汉今后上奏折一律称臣。宁可满人降格称臣,也不能让汉人做奴才。

“奴才”一词,虽含鄙意,却在清朝典章制度上有着一个特殊的位置;红楼梦中的丫鬟袭人是一个忠实主子的地道奴才,为贾母和王夫人所钟爱,她为了贴近主子心甘情愿的把自己的一切包括肉体奉献给了自己的主子,并一步步的爬上了“妾”的宝座,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我之所以说袭人是一个地道、忠实的奴才,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把主子的富贵当成了荣耀

第十九回,袭人有机会被赎出或放出,而她自己却坚决不从,主动放弃了这些机会。恐怕连袭人自己也明白,即使是赎出去外聘,当人家填房夫人,不过是小家小户。还不如留在贾府,做一个体面的奴才,也就是说袭人从贾府奴隶生活中挖掘出了美,并为此沾沾自喜,这种典型的把主子的富贵当成自己的依靠与荣光的丫鬟不是奴才又是什么呢?

从宝玉到袭人家我们可以窥见:当宝玉到花家时,袭人对哥哥、母亲说不用白忙,不让乱给宝玉东西吃,而是将自己的坐褥让宝玉坐了,拿自己的脚炉给宝玉垫脚,把自己的手炉放在宝玉怀里,让宝玉用自己的茶杯吃茶。她这样做,无非是表明自己与宝玉的关系不同寻常。这又何常不是为了说明,从贾府出来的奴才也是非同寻常的奴才,简直因主子的富贵而荣耀万分起来。

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主子

奉献的“奉”,即“捧”,意思是“给、献给”;“献”,原意为“献祭”,指“把实物或意见等恭敬庄严地送给集体或尊敬的人”。两个字和起来,奉献,就是“恭敬的交付,呈献”。在红楼梦里袭人是奴才中第一个唯一的一个把肉体奉献给宝玉的人,因为这一重关系,奠定了袭人非同寻常的地位,并使得宝玉和袭人之间有了一种特殊的情分。就连袭人回家,宝玉还与茗烟找到了袭人哥哥花自芳家,说明宝玉对她有一定的依赖心理。这恐怕也是袭人不愿离开贾府的一个重要原因。由此看来,袭人最终要寻出的奴才的美,无非就是想做宝玉的人——“妾”或姨娘,而“妾”与姨娘充其量不过是高一层的奴才。

凭着聪慧的才智做起了姨娘

袭人在贾府的生存空间中,是第一个关心宝玉“仕途经济”的奴才,以便将来成为一个次主人——妾,地位在主人之下而在群奴之上。为了这个目的,她以一个贴身奴才,忠实奴才,死心塌地的奴才心胸劝告宝玉读书上进。正是袭人的这一举动打动了贾母、王夫人的心。在宝玉挨打后,袭人竟对王夫人说:“论理,我们二爷也须得老爷教训两顿。”此话一说,喜得王夫人直叫“我的儿。”从此,王夫人心里,就认定了袭人的贤慧、识大体。不久,便从自己的月钱里取出二两钱子一吊钱做为袭人的月钱,正式“升”袭人做姨娘。

同时袭人为了稳固自己在主子心目中的地位,循循善诱的劝导别人要禁欲。在袭人给王夫人的“小报告”中,她说:“如今二爷也大了,姑娘们也大了,虽说是姊妹,到底是男女之分,日夜一处起坐不方便,由不得叫人悬心,便是外人看着也不象??二爷素日性格,太太

是知道的。他又偏好在我们队里闹,倘或不防,前后错了一点半分,不论真假,人多口杂,那起小人的嘴有什么避讳??俗语又说‘君子防不然’,不如这会子防避的为是??”其实在王夫人心里,已埋下了解散大观园的念头。我想在这里,袭人达到了一石二鸟的目的,一是使自己的姨娘地位更加稳固,二是把大观园里的群芳赶了出去。

从以上几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袭人是一个典型的最忠实的奴才,把主子的富贵当成自己的光彩,心甘情愿的把自己的青春包括肉体奉献给主子,袭人就是在这种观念下,把做次主人——“妾”当成自己的事业来热爱,从做“妾”中寻找一份乐趣与荣耀,做一个最忠实的奴才。

篇五:剃头挑子

剃头挑子

2008 年春节,首都博物馆举办的《老北京传统节令风情展》上展示了一副馆藏剃头挑子(图

一),由刁斗旗杆、小凳、唤头等组成。看到这副剃头挑子,上了年纪的人总能联想到剃头匠担着挑子游走于老北京街头巷尾的情景,而年轻人不禁会问这剃头挑子从何而来,它又见

证了怎样的历史,由此衍生出了什么民间习俗?

一、剃头挑子的由来

剃头挑子的出现最初源于清朝初年颁布的剃发令。而在剃发令颁布与实施的过程中,汉人为维护民族利益,与清军及清政府顽强抵抗,甚至不惜牺牲生命。另一方面,清政府为了维护其民族利益,保持其民族特有的风俗习惯以及更有利的统治汉族人民,便以满族发式、服饰等为标准对全国进行统一并强制实施。所以,剃发易服也就成了归顺清朝的象征。

顺治元年(1644 年)四月二十二日,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前拜见多尔衮时以剃发表归顺之心。入关后,清政府本想下令国民一律剃发,但抵抗者众多,弘光帝朱由崧在南京又已称帝,尚不知南北何时统一。为了缓解民族矛盾,巩固已有的统治,使征战“南明”能够顺利进行,便下了一道暂缓剃发之令。五月二十四日,多尔衮谕兵部:“予前因归顺之民无所分别,故令其剃发以别顺逆,今闻甚拂民愿”,“自兹以后,天下臣民照旧束发,悉从其便”。

顺治二年(1645 年)五月二十九日,多尔衮曰:“本朝何尝无礼乐制度,今不尊本朝制度,必欲从明朝制度,是诚何心!若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犹自有理;若谆谆言礼乐制度,此不通之说。予一向怜爱群臣,听其自便,不愿剃头者不强,今既纷纷如此说,

便该传旨叫官民尽皆剃头”。②

六月初五日,令江南各处文武军民,尽皆剃发,“倘有不从,以军法从事”。③南北统一后,六月十五日,清廷下剃发令,“向来发之制,不即令划一,姑听自便者,欲俟天下大定,始行此制耳。今中外一家,君犹父也,民犹子也。父子一体,岂可违乎,若不统一,终属二心。自今布告之后,京城内外限旬日,直隶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尽令剃发。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若规避惜发,巧辞争辩,决不轻贷”,“若有复为此事渎进奏章,欲将朕已定地方人民仍存明制,不随本朝制度者,杀无赦”。④

为了使剃头令得以实施,清政府在全国各地的街道等处设立了剃头棚儿,见留发之人便强行为其剃发,抵抗者当即杀头,将其头悬挂于棚竿或挑子的刁斗旗杆上以示众。多尔衮就曾下令由“包衣三旗”(即内务府三旗,原来上三旗的包衣奴才)组成的剃头匠在北京正阳门、东四等要地搭棚,为过路人强行剃发。不过,抵抗者众多,甚至有很多人宁可“不留头”而选择“留发”。可见,头发对于汉人是多么的重要,甚至超过生命。清代以前,汉人男女都是满蓄发,男人也是在头上挽发髻,更重要的是汉人自古以孝为立身之本,尊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古训,剃发便是对父母最大的不敬不孝,是人们难

以接受的。

由此可知,剃头棚、剃头挑子原都是官办的,剃头匠原是官差,而且是不招老百姓待见儿。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对这种发式习惯了而不想再改变,再到后来人们便把剃

发当成一种习俗继承了下来。

二、剃头挑子的组成

剃头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剃头的家伙儿一挑子足矣,而且各有各的用处,各有各的来历。挑子的一头——“前小红圆笼,中藏炭炉,坐水,锔上置盆,旁竖棋[ 旗] 杆、刁斗”。⑤最下面是木制圆笼,底有腿,放在地上可支撑。圆笼并不是一般的木匠活,系罗圈铺所制。木制圆笼上面是盛有水的大铜盆,因圆笼内有炭炉(炭的燃烧时间较长),故水始终是温的。只是“每日街上什么人儿都剃,那股子气味就不用提啦”。⑥关于这“热”的一头还有这么句歇后语,叫“剃头挑子一头热”,用以比喻相关的两方只有一方有热情。从圆笼的一侧向上延伸出旗杆,杆上悬挂着用生土布做成的长条形带子状的鐾刀布(即磨刀布,把刀在布上面反复磨擦,使锋利),其象征着最初悬挂在竿头的剃发圣旨。至于刁斗旗杆,它标志着特权与威严,美国人康士丹在民国时期著录的《京都叫卖图》中有这样的记录:“‘杆’和

‘斗’合称刁斗旗杆,你可以在四合院的门口和清政府一些重要的衙门所在地看到它,它标志着这些衙门能直接与皇帝通话,象征着特权。”⑦而剃头挑子的扁担也是有讲究的。扁担靠近“热”的那一端的绳子盘绕的方法不同于另一端。如果将扁担竖起,这一端朝上,绳子

盘绕的形状颇似剑柄,同样这也象征着特权。

挑子的另一头——“后挑红柜,可坐,中匣藏梳、抿、篦、刀”。⑧“红柜”即红漆小凳,一是顾客坐的;二是存储用的。凳腿间有三个抽屉,似个小柜,下面两层抽屉放的是剃头的工具,如围布、木梳、掸刷、篦子、剃刀等。而最上面的一层是存钱用的,就像现在的“扑满”一样在凳的上面也有个小孔,将钱投入便自然落入了第一个抽屉。虽说这剃头的挣得不多,但也有人惦记,相声大师郭全宝先生曾口述留下个相声素材《骗剃头挑》,说得就是两人合伙将剃头的家伙儿全骗了,先骗的就是这存钱的小凳。连阔如先生的《江湖丛谈》中也对骗子的伎俩做了详细地描述,大意是:一人冒充顾客要求剃头的师傅为其刮脸,在洗脸时这人主动站起身来上前去洗;这时另一人便由拐角出来,冲师傅摆手儿、比划等,同时伸手将小凳拿走,意思是我和你的顾客是朋友,把凳子拿走叫他摔个屁股蹲儿,剃头的师傅会意了,便不好说破;待洗完脸后,刮脸的人往后一坐果真摔了, 便质问剃头师傅,剃头师傅向他说了刚才的情况,这人便假装好人告诉师傅他和那个拿凳的人不认识,叫师傅赶快去追。师傅追到半路醒过懵儿来,回到原处,可那个假顾客也不见踪影了,一副剃头挑子就

这样被骗得干干净净。⑨

剃头挑子的响器——唤头。唤头,又名“梭子”。齐如山先生曾对其考证:“此物制法,与古乐之簧极相似??但此器全国各地皆无,惟北京有之,则系由满洲传来无疑。盖宋以后,内地失其传,而传于满洲,则此二物,或有连带关系,以其形极似也。”⑩具体到形态,它就像个带短棒的金属大镊子,通常长35 厘米左右,连接一端稍宽,叉头呈尖形,两尖相对;另附一个铁棒拨杆,通常长15 厘米左右。剃头匠用此铁棒从这个“大镊子”中间由下至上快速抽出就会发出响声,并且传得很远,人们听到这声音,便知剃头匠来了。至于打唤头也

是有规矩的,一般是过庙不鸣(或改使用小木梆)敬神灵,过桥不鸣畏龙王,还有遇同行不

鸣,也许是因为做生意也有个先来后到、相互照应吧。

三、剃头匠

最初,人们对剃头匠是相当仇恨的,甚至称他们为执行剃发令的刽子手。因为一旦有人抵抗或拒绝剃发,剃头匠们就会行使他们特有的权利:首先放下挑子上象征圣旨的“磨刀布”,表示宣布“剃发上谕”,然后再用扁担上的白法绳绑起来,就地把犯人的头放在当作剃头的红漆小凳上砍掉,并割下左耳,穿在耳扦子上,以此回营报“功”。假若有人闹事,殴打剃头匠、砸毁挑子等,便按毁坏圣旨罪对为首者用“小家伙”(剃刀)凌迟处决,把人头放在筐内带回营中示众。或是如前面所提的将砍下的人头挂在刁斗旗杆上以示众。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对剃头匠的态度逐步改观,剃头的也逐渐形成了行业。剃头的本属整容行,故这行的师傅除掌握梳头、打辫子、剃发、染发、刮脸、掏耳朵等技艺外,还有推拿、按摩、正骨等医术方面的专长。如清代《北京民间风俗百图》中绘有一幅《剃头棚放睡图》(图二)就能充分的说明这点,图旁另有这样的描述:每日将头剃完,筋骨疼痛者,剃头的坐于高凳之上,其人躺在剃头(的)腿上,令其捶拿,其快活劲(儿)无比。剃头的师傅手艺不错,不过也有一项很有名的毛病——话多。《燕市积弊》中也有描述:“这行儿人姑无论手艺好歹,有一顶大的毛病,就是没活爱冲盹儿,有活话就多,只要一给人搭上那条手巾,立刻他也不困啦。听啵,南天北地,苦这们一说,甚么‘北边儿快来一只鸡’啦,‘鸡来了要吃蛆’啦,诸如此类,实在说不尽。你越忙着有事,他越慢条斯理儿的不忙,而且各种谣言,多由这们传染??”另外,这行的规矩中有一样可算是特色,就是顾客要给剃头师傅“酒钱”。清末待馀生《燕市积弊》注中是这样解释“酒钱”的:“‘山儿钱’:即酒钱。此处所说而今在剃头的正价之外还要给‘酒钱’,乃是说在正价之外还要给小费。”

写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