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李庄古镇的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2 13:26:10 作文素材
李庄古镇的作文作文素材

篇一:李庄古镇

李庄古镇

走在李庄小镇以青石板铺就的窄窄古巷子里,两旁木质瓦房林立;三两妇人坐在门前摘菜、缝衣;听着导游一一细说小镇的历史、故事,语气中难掩身为李庄人的骄傲;鼻息间白酒、白肉的香味 ??让人心旷神怡、宁静自在。

李庄古镇位于宜宾东郊长江南岸,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古镇”之称。李庄距今已有1460年建镇史,是长江边上的千年古镇,依长江繁衍生息,形成了“江导岷山,流通楚泽,峰排桂岭,秀流仙源”的自然景观。这里气候宜人,地形平坦,水陆交通便捷,历史悠久,人文景观荟萃。古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比较完整地体现了明、清时期川南民居、庙宇、殿堂等建筑的特点。镇上酒肆茶楼,商店林立,繁华热闹。现仍保存明、清古镇的格局和风貌,石板街道,两旁多为清代建筑,风火山墙高耸,雕花门窗,古色古香。院落间有幽深的小巷。临江码头,有石板阶梯层层叠叠而上,通往大街,具有浓厚的川南地方民族特色。古建筑群中的木雕石刻做工精细,栩栩如生。难怪中国素有“东有周庄,西有李庄”一说。

历史

据资料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李庄为古僰人聚居地,据说是因长江中打鱼为生的李姓弟兄聚居而得名,曾用“里桩”、“李家村”、“李庄坝”等名。从梁代大同六年(公元540年)起,在李庄设置南广县和六同郡。隋朝中因避隋炀帝杨广的名讳,改南广县为南溪县。唐代中,戎州(今宜宾市)府治曾二次迁驻李庄。至北宋初年,南溪县治才从李庄迁至今日南溪县城所在地仙源坝。从明代开始李庄设镇并成为长江上游的重要码头和物资集散地。从清代道光年间起一直是

南溪县的第一大镇。1992年被命名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1995年被列为国家、省级小城镇建设试点镇。

李庄镇内有体现明清建筑特点的庙宇、殿堂、楼台、古戏楼、古街道、古民居;有很高古文化欣赏价值的慧光寺、玉佛寺、南华宫、文昌宫、东岳庙等“九宫十八庙”;有被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称“梁柱结构之优,颇足傲于当世之作”的“旋螺殿”。其与“魁星阁”,“百鹤窗”、“九龙碑”一起堪称古镇四绝。李庄文物古迹众多,人文景观荟萃。

李庄还是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的文化中心之一,自“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应”十六字电文发出起,国立同济大学、金陵大学、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等十多家高等学府和科研院所,在抗战时期迁驻李庄,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如李济、傅斯年、陶孟和、吴定良、梁思成、林徽因、童弟周、梁思永、劳干等云集李庄达六年之久。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这部扛鼎之作就诞生在李庄。使李庄成为抗战文化中心而闻名遐迩。直到抗战胜利后的1947年才先后迁回原处。这对李庄的社会、经济、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李庄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涵养地,传统文化的折射点”。

古建及艺术

李庄文物古建众多,现保存较为完好的古迹,有明代的慧光寺、东岳庙、旋螺殿,清代的禹王宫、东狱庙、南华宫、天上宫、祖师殿、文昌宫、张家祠堂、罗家祠堂、四姓大院民居、肖家院民居等。木雕石刻做工精细,图像生动,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一、张家祠堂

李庄镇西的张家祠堂,占地近4000平方米。建于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40年),是张氏子孙修建的宗祠。

这座宗祠的主体为四合院式木结构建筑,上为正祠,下为厅房。其厅房的50扇窗门别具特色。每扇均用上等楠木精工雕刻了2只仙鹤,50扇窗共百只仙鹤,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四周配以飞彩流云,谓“百鹤祥云”窗。据李庄《张氏宗谱》记载,这座张家祠堂里的每扇窗门,雕刻工价都要14两纹银,相当于清朝一个正一品官员的一月俸银。

值得一提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故宫博物院的数千箱珍贵文物曾历经艰辛转运来李庄,就放置在张家祠内保存,长达五六年之久。这期间,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馆、中国营造学社、金陵大学、同济大学等十多家国家级高等学府和研究机构纷纷迁驻李庄,知名专家学者云集,使这里成了抗战后方的文化中心之一。中国营造学社的梁思成先生就在李庄写下了他的名著《中国建筑史》,张家祠内也举办过包括有“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在内的多次文物展览。

二、禹王宫

现名慧光寺,建于清道光11年(1831年),坐南朝北,由一主一次两个四合院构成。主院有山门、戏楼、正殿、后殿、魁星阁及厢房等建筑,其山门、戏楼均为重檐歇山式顶,檐下饰如意斗拱,整个建筑气势恢宏。大山门上面原赞颂大禹治水的匾额和两边的石刻对联,撰、书均出自前清翰林——李庄人张松睛之手。寺内的戏台,是四川保存最完整的古戏台之一,戏台台基上有单钩栏古代戏剧故事浮雕。禹王宫是李庄现存最大的清代建筑,这里的九龙石碑远近闻名。

九龙石碑高2.7米,宽1.3米,雕刻有九条穿梭遨游于云海中的神龙,除正中的一条外,其余八条均呈对称状分布在左右两边,每条龙均可从中仔细分辨出头、身、尾,龙口中还含有一颗可以转动而不脱出的宝珠。寓意为大禹将河之龙制服,疏天下九河通大海,天下从此没有水涝灾害,造福万民;二说有九州江山一统之意。梁思成先生评价九龙石碑“犹如故宫太和殿前九龙石那样‘可贵王冠’上的‘明珠’。”

三、魁星阁

魁星阁位于李庄镇尾长江之滨凸出部位,建于清光绪年间早期,为全木结构通高三层建筑。魁星阁位处江边,上下航行的船只10里开外即可看见,因此它具有导航的作用。梁思成先生称赞它是“上海到宜宾二千多公里长江江边建造得最好的亭阁”。

四、旋螺殿

旋螺殿位于李庄镇镇北2.5公里外的石牛山上。该殿建于明万历24年(1596年),通高25米,呈八角形,进深、面阔均为8米。外为三重檐,内实二层,青色筒瓦,塑八条垂脊,垂脊上各置垂兽和走兽。屋面坡度平缓,宝顶及八个翼角的起翘均不甚高,比例匀称,线条柔和,风格独特,造型奇丽。内部结构设计匠心独运,巧妙地运用力学原理进行支撑。其主要特点:梁架采用抬梁支柱法,较之一般同类型古建筑用层层爬梁重叠而上者,显得异常洗炼。斗拱结构,三檐即有三种样式,而同一檐中,格式又略有区别,与宋、清两代官式结构迥异;顶部藻井,八面均用斗拱叠架成网目状花纹,并向右转至顶,形如旋螺,高敞奇丽,上下三层找不到一根钉子,却异常牢固。梁思成多次去考察,赞誉道:“其梁柱结构之优,颇足傲于当世之作”。

他还把这民间工匠巧手创造中的力学原理,借鉴、传承和创造性地运用到1945年他参加联合国会议大厦顶部的设计中,并以之作为他写于李庄的《中国建筑史》中的古建筑实例。这是对李庄民俗建筑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

梁思成先生评价此四处建筑为“李庄四绝”。

典故

1939年,上海的国立同济大学等机构,已迁五次,仍被日机轰炸威胁,需第六次搬迁到川南一带。当时有些地方已接纳了疏散的人口,拥挤不堪。很多地方自顾不暇,还顾虑外来人口要增加他们供应生活需求的负担,引起物价上涨。当时李庄是一个不到3000人居住的小镇,面对同济大学一万多师生,李庄毅然决然发出电文,热情相邀:“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应。”这16字,掷地有声,巨力千钧。这三千人的江边小镇,要接纳一万多外省藉的文化人,这是何等开阔博大的胸怀和气概!

在那个相对封建落后的年代,村民宁愿自己吃不饱也要捐钱建庙,然而由于一万多师生的到来,教学场地严重不足,为了让学生们有教室,村民们冒着被神灵“诅咒”的危险,将寺庙中供奉的神像挪走投入江中,腾出庙宇供教学用;有的人甚至腾出自己的房子。物资匮乏,村民宁愿自己少吃、不吃,也要优先保障师生、学者们。

当年同济医学院学生在祖师殿解剖尸体。曾经有位老乡路过祖师殿看到下面的尸体,吓得滚下来。之后便传出同济师生吃人的谣言,谣言越传越猛,甚至有一部分村民提出让他们回去。为了平息谣言,傅斯年决心举办一次科普展览。由于当时整个中央研究院和中央博物

篇二:李庄古镇

李庄古镇的作文

篇三:李庄古镇旅游的保护与开发

李庄古镇旅游的保护与开发

摘 要:随着我国旅游的快速发展,再加上我国历史文化古镇众多,古镇旅游已成为我国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许多历史文化古镇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影响到了古镇的保护以及古镇旅游的发展,所以研究古镇,保护古镇,开发古镇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以及古镇旅游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古镇;旅游;保护;开发

1 李庄古镇旅游现状

1.1 旅游吸引力

李庄古镇位于宜宾市境内,相邻乐山、自贡等旅游大市。它的周边有峨眉山、乐山大佛、蜀南竹海、石海洞乡、五粮液工业园区、西部大峡谷、自贡恐龙博物馆等旅游景点,位于西南一条黄金旅游线上。与“蜀南竹海天下翠”,“石海洞乡天下奇”,“僰人悬棺天下谜”,“琼浆美酒五粮液”和“万里长江第一古镇”形成了宜宾独特旅游精品线。

1.2 区域经济环境与旅游市场背景

随着宜宾经济与旅游业的发展以及交通的建设,特别是成都、重庆等周边经济发达的地区,成为了宜宾旅游的主要客源地。这都为李庄古镇提供了客源。

1.3 区位条件与可进入性

到达李庄需经过宜宾。宜宾交通方便。“万里长江第一城”宜宾是川南地区水、陆、空交通枢纽。客轮可沿岷江北上乐山,沿长江东去泸州、重庆。铁路有前往成都、重庆、内江、巡场等几条线路,已建设成宜水高速(宜宾—水富)、乐宜高速(乐山—宜宾)、宜泸高速(宜宾—泸州)。宜宾有四大汽车站,可以通往全国各地。

宜宾空港已开通北京、上海、昆明、广州、深圳等地的航班,现在宜宾正在修建川南国际机场,开设多条国内、国际航班。

2011年还专门修建了宜宾到李庄的滨江路。

1.4 市场竞争态势

李庄古镇周边有许多各具特色的古镇,已成为了李庄古镇的巨大竞争对手。如街子古镇、黄龙溪古镇、洛带古镇、五凤溪古镇等城郊型古镇,这些古镇距离城市近,是市民周末休闲的好去处。还有桃坪羌寨、罗城古镇、上里古镇等临近著名风景名胜区或者在旅游环线上的古镇。这些古镇资源都保护的很好,开发也

很到位,都是李庄古镇的竞争对手。但是李庄拥有的独特的抗战历史文化是其他古镇不能替代的。2005年11月11日晚,央视“魅力名镇”评选降幕,四川唯一的种子选手李庄与周庄竞争。虽然最终落选,但也为李庄古镇起到了巨大宣传作用。李庄是独有的,所以能够在国内100多个入围古镇中过关斩将,尽展风采,最终跻身前26名。

2 旅游保护与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①古镇居民保护意识淡薄,古镇风貌遭到破坏。居民对古镇的保护意识淡薄,为了自身利益,私自拆除古建筑,破坏古民居,代之以与历史风貌格格不入的新建筑等,大量的古建筑受损,甚至消失。政府的不合理保护,也导致当前古镇 “建设性破坏。古镇的设施落后,许多民居已经不适应居民现代生活要求。造成古镇居民对老房不够重视,任意拆建翻新,在老房上加入新的建筑材料和内容,而无视它的传统价值与意义。

②古镇自然和人文环境恶化。由于大量游客的进入,扰乱了当地居民的生活,加上环境的破坏,许多居民都搬出了古镇。留下的古民居破旧不堪,居住环境拥挤、不良的通风采光条件以及基础设旋的缺乏和卫生条件的恶劣,已经成为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严重障碍。原有社会网络结构受到严重冲击。

③古镇缺乏保护规定与相应监督机制。古镇专门保护规划不多,许多提出来的规划也没有落到实处。有的规划脱离实际,严重滞后,关于旅游的规划就更少了。李庄值得保护的抗战文物——中国营造学社旧址、中央研究院旧址、同济大学医学院旧址等其破败景象,惨不忍睹。主要原因是有关负责人认识不到历史古镇的价值,对历史古镇保护的重要意义缺乏足够认识,受经济利益驱使或片面追求政绩,追求现代化,认为那些陈旧的传统街区和历史建筑已过时了,缺乏历史建筑群、历史环境整体保护的观念。

④古镇保护技术不当与保护措施不到位。李庄古镇很多地方保护措施不到位,如对地面青石板的保护,直接用水泥浇筑,对许多无人居住的房屋不进行保护,房屋破烂不堪,屋内脏乱不堪,甚至有倒塌的危险;大街上电线杆林立毫无秩序,塑料布搭设的遮阳棚、电线错综复杂等等。这些现象破坏的传统古镇韵味,使古镇原真性遭受破坏。

⑤古镇过度商业化。古镇被商业活动充斥,各种店铺林立,除了一些商品外,大部分商品毫无特色,到处都能买得到,其中不乏粗制滥造产品。特别是开设了大量麻将馆,麻将声充斥古镇,破坏了古镇气氛。黄金周时游客塞满整个长街隘巷,游人摩肩接踵,水泄不通,完全失去了古镇清静的感觉。店铺一家挨一家,各色商品多为常见货、大路货、土特产品豪无特色。

⑥古镇同质现象严重,缺乏特色。李庄古镇对于不了解它的历史的人来说,它的古镇景观显得很普通,几乎每个古镇都具有这些景观。都有古民居、会馆、祠堂、古街等景观,李庄古镇没有把它的历史文化特色与古镇结合起来。

⑦大量毫无特色仿古建筑和媚俗建筑充斥古镇。李庄古镇新建了许多建筑,大部分是仿古建筑,但是都建设的毫无特色,不伦不类。几乎都是些商业建筑,充满了商业气息。一些居民也随意改造建筑,在整个古镇氛围下显得极不协调。在古镇中央居然立着高大的移动通信塔。这些建筑严重破坏了古镇的氛围。古镇传统韵味丧失严重。

3 古镇的保护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古镇保护应坚持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古镇保护应采取下列措施:

①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在国内和国外都有许多取得成功开发的古镇,我们要别人的成功经验,如丽江古城的开发,西塘古镇的开发等。

②明确保护目标、保护范围、保护对象和保护要求。应该将李庄古镇的资源分类整理,确定保护要达到的目标,按照规范一一整理保护③科学规划,整体保护。李庄古镇很早就制定了一系列开发方案,还制作了古镇开发模型给游客观赏,但那个规划已经太老,不适合李庄古镇今天的发展,应该根据李庄实际情况重新制定新方案。从整体上规划古镇。制定古镇环境保护管理条例,提高管理水平,推行符合生态标准的行为体系(包括旅游者行为标准,旅游管理者行为标准,旅游设施建设标准等)。

④坚持保留古镇原真性。在保护古镇的时候要保留古镇的原貌,对一些要修复的建筑要做到“修旧如旧”。对已经消失的景观,要参考当时的文献资料等进行再造。

⑤坚持公众参与。李庄古镇虽然有一部分人已经搬离了古镇,但古镇的居民还是有很多,特别是近年来从事商业的居民越来越多,他们中有些人为了一时的利益,破坏了古镇的建筑设施。所以保护古镇需要古镇居民的参与。要优先考虑为古镇居民提供就业机会,提高古镇居民保护古镇的意识。提高他们发展旅游业的积极性,培养居民的“主人翁”精神与“股东”的意识观念。使他们深深树立古镇主人翁精神,参与古镇的开发和保护。

4 旅游开发策略

根据适应消费者需求应开发记忆的古镇、怀旧的古镇、淳朴的古镇、宁静的古镇、休闲的古镇、体验的古镇。遵循“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一致”的方针,实现“精品开发、市场向导、产业联动开发、区域旅游网络开发、可持续发展。达到还原历史、展现文化、创造氛围、发展旅游、振兴古镇.

①历史人文资源挖潜。李庄古镇开发要准确定位。打出自己的特色,充分挖掘古镇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古镇的历史和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从而进一步展现古镇的特色,以加深游客对古镇的感受和印象,如丽江古城在1994年就打出“一山,一江,一城,一文化”的宣传口号。

②古镇网络与古镇旅游线路设计。扩大古镇产业链,要与发展旅游结合起来,构建古镇旅游经济圈,可以发展的产业有手工作坊业、影视娱乐业、房地产业等;这些产业与古镇旅游功能的嫁接(或许原本就是古镇经济的原始增长点),不仅能增加古镇的财政收入,而且还能增强古镇旅游的吸引力,同时对增加古镇的就业也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③古镇旅游产品开发。结合当地的文化艺术,保护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戏曲、传统工艺、传统产业、民风民俗等其他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这些文化开发李庄特有而具有特色的产品。比如李庄的“一花、二黄、三白”。

④与沿线旅游资源结合。李庄古镇周边有蜀南竹海、石海洞乡、五粮液工业园区、西部大峡谷、自贡恐龙博物馆等旅游景点,处在一个很好的旅游线上,但是现在的大部分旅行社的产品中都没有包含李庄古镇,应该把李庄古镇纳入到这些线路中。

⑤健全配套建设与服务。在不破坏古镇历史风貌的前提下,加大古镇基础设施的投入。完善旅游接待和服务中心。逐步改善区内供水、排水、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适应现代化生活的需要健全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设置垃圾箱,标牌、广告、招牌、路灯等设施。设置合理的停车场以及公厕。

⑥做好营销与宣传。可采用旅游摄影展览、摄制旅游线路电视片、风景名胜片、赠送旅游画册、大力利用报刊、杂志、网络刊载旅游宣传专集、邀请国内外学者、记者、旅行家及有关专家游览古镇,同时,组织力量外出直接开展旅游演讲、报告,散发宣传资料等方式。在准确定位,突出亮点的基础上进行大力宣传,向游客传递古镇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内容与价值,都可以提高古镇旅游知名度。

⑦开发新区,可持续发展。保护古镇不只是保护古镇的建筑、保护古镇的民风民情,还要延续古镇发展的脉搏。李庄古镇应该在古镇旁边开发新区,缓解古镇的压力,有利于古镇的保护

⑧开发度假旅游产品。李庄古镇环境优美安静,有山有水,非常适合休闲度假,可以开发这方面的旅游项目。

参考文献:

[1] 余华玲,周密.四川古镇开发模式初探[J].新西部,2008,(10).

[2] 王娟洋,邰巍.历史文化古镇的保护和开发实践——以浙江省廿八都镇为例[J].城市建设,2010,(8).

[3] 熊胜伟.四川地区古镇古村落的保护与弱开发研究[D].成都:西南科技大学,2008.

[4]张清涛.人居环境研究之国内古镇开发[J].技术与市场,2008,(6).

[5] 李鉴踪.古镇保护与开发的博弈学思考[J].文史杂志,2006,(8).

[6] 李国明.古镇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探讨——以井陉县天长镇为例[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8.

[7] 朱佳.腾冲和顺古镇旅游开发中的保护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6.

篇四:李庄古镇的保护与开发探究

李庄古镇的保护与开发探究

摘 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人口逐渐增加.生活在城市

里的人们回归自然和古迹景观的欲望逐渐增强,至此,古镇旅游作

为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进入了广大游客的视线,李庄古镇也正好迎

合了这种旅游趋势。本文以古镇、古镇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古镇资

源条件、古镇保护与开发存在的问题及策略为主线,层层递进,着

力探讨古镇的保护与开发,为李庄古镇今后的文化复兴以及良好发

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古镇;保护与开发;问题与对策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古镇的定义

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提出了历史文化村镇的概

念:“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

城镇、村庄。”

古镇是具有悠久的历史,且拥有独特的人文和历史价值、丰富的

历史资源与文化内涵。承载着许多厚重的真实历史,既是历史的积

淀,也是历史的再现,更是人文旅游资源的聚集之地。因此,作为

一位当代大学生,更应该多去了解古镇的文化,吸取历史的精华,

也为古镇的保护出一份力。

(二)古镇保护的概念

1994年,日本奈良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8次会议上指出“保护指

所有的设计与操作,包括对遗产的理解、了解其历史和含义、保证

真实体的安全、以及必要的展示、修复与改进”[1]。

200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新修的文物保护法,明确规定了

文物工作的基本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

理”,并增加了历史文化街区、村镇保护制度。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中“保护”指对历史街区、历史建筑

和传统民居等文化遗产及其景观环境的改善、修复和控制[2]。

(三)旅游开发的概念

开发的概念重点是挖掘和实现资源价值以及改变其所处的状态。

对于旅游资源而言,要实现其各类价值就必需对其实施相应的开

发。

旅游开发一般是指为发挥、提升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使得

潜在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成为现实的经济利益,并使旅游活动得以

实现的技术经济行为[3]。

(四)古镇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1.以保护为前提的古镇开发

前面旅游开发的概念之中讲述了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旅游资源

且应该以保护为先的顺序来适度、有序地开发古镇。因此在对古镇

的保护过程中,应该从古镇整体文化、古镇周围环境以及古镇建筑

风貌各个层次来进行保护。

2.古镇保护与开发的矛盾冲突

保护与发展事实上从古至今一直都相生相克,大多时候呈缓慢和

平形式的量变状态,当处在经济发展的产业转型、政治军事事变、

重大灾难等重大历史转型期,就会造成激烈的巨大质变[4]。因此

在古镇的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对矛盾:

(1)保持生态的稳定与村民渴望改善物质条件之间的矛盾;(2)

古镇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的利益矛盾;(3)古镇的历史风韵与现

代化进程的矛盾

3.古镇保护与开发的相互融合

古镇的保护和开发本是一对矛盾,但如果处理得好,将有助于古

镇的保护,使古镇的保护与开发能够在和谐统一中促进双方的共同

发展。要促进其融合,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要尽力在古镇的保护与开发过程中找到一个平衡点,使保护

与开发并重。

(2)深度挖掘古镇具有较高价值的文化元素。

(3)政府出台一些关于保护与开发的导向性政策。

(4)吸引资本市场进行投资的慎重考虑。

二.李庄古镇概况

(一)地理环境

李庄古镇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有着“万里长江第一镇”的美

称。地处宜宾市郊19公里处的长江南岸李庄坝。坝子北面临江,

其它三方被浅丘山区环绕,东西长约五公里,南北宽约一公里,隔

江与北面桂轮山相对。地势平坦,江水缓流,是理想的天然码头,

自古就是川南通往滇黔的古驿道。古镇街区面积仅为约0.5平方公

里,人口约4万余人。至今保存着明清的风貌和空间格局,古镇顺

着长江南岸展开,向四周扩散,有18条明清古街巷道纵横交错,

形成网状结构特征。

(二)历史沿革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为古僰人聚居地,属古僰国,至今已有2400

多年的历史。曾是四川省南溪县治所,戎州(宜宾市古称)也曾迁

往此地。汉代设驿站,水运可以直达泸州、重庆直至上海。明代开

始李庄设镇并成了长江上游的重要码头和物资集散地。清代道光年

间一直是南溪县的第一大镇,明末清初在“湖广填川”的移民大潮

中古镇形成了多元厚重的文化底蕴。1940年,正值抗战艰难岁月,

为了躲避战乱,国立同济大学等科研机构迁入李庄古镇,时长6年

之久。1992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1995

年被列为国家、省级小城镇建设试点镇,2006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

化名镇。

三.李庄古镇的厚重文化

李庄古镇历史文化底蕴相当丰富,巨大的文化吸引力引得众多的

学者、游人前往参观、旅游。

(一)建筑文化

建筑代表着每个时代的记忆,包含着一定时期、一定民族独有的

历史和信息。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指出:“建筑是人类征服

自然,改造自然斗争的记录;建筑又是一种艺术创造,反映着不同

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经济状况;不同民族衣食、器物、居室

都有不同民族性格或民族特征。[5]”

镇内的古民居较完整的保存了明清时期的川南古民居的特点,彰

显出了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有着“九宫十八庙”之称的宫庙祠堂

以及让当地村民引以为傲的被称为“李庄四绝”的建筑物折射出了

李庄历史岁月里的繁荣状态,尤其是旋螺殿的壮观,上下三层异常

牢固,但却找不到一根钉子;至今仍保存完整的18条古巷道,上

面记录着上千年的历史的脚印。

(二)宗教文化

“九宫十八庙”反应出李庄的庙宇众多,说明过去李庄的宗教活

动很活跃。可以想象出当时的李庄地位的重要性以及在经济、文化

上的繁荣景象。

从教派上来看,李庄比较发达的是佛教和道教,而且这些信仰不

仅与百姓生活有关,还与当地的一些行业以及移民有关。比如供奉

东海龙王敖广的王爷庙,就与李庄的水运业有关;供奉南华真人—

—著名思想家庄周的南华宫,是由广东移民捐资兴建的;还有供奉

“妈祖”的玉佛寺,由福建移民修建的等等。

(三)抗战文化

李庄古镇的历史文化由于渗透了抗战文化而极富内涵。正值抗战

篇五:宜宾李庄古镇营造学社讲解词

中国营造学社旧址

讲解词

尊敬的游客: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李庄古镇,参观中国营造学社旧址,现在我们所处的位置是李庄镇外上坝村月亮田张家院子。

(院落)中国营造学社1930年成立于北京,是中国第一个调查、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学术团体。1937年侵华日军占领北京后,营造学社成员离散,营造学社成员在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带领下辗转昆明于1940年迁来李庄,租住在此,开始了为期6年的相对安定的古建筑学术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果。院中雕塑为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及其夫人林徽因(指雕塑)。

(大门)这是清代晚期四合院式民居建筑,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门口雕塑为我国著名古建筑学家罗哲文先生。1940年,年方16岁的罗哲文考入营造学社成为练习生,师从梁思成、刘敦桢等学习古建筑。门口馆名由罗哲文先生亲自题写。

(过道)营造学社迁驻到此后,租用了张家大院的西院作为办公和生活用房。左侧为梁思成一家的住房,中间门厅进去为办公室,迎面的几个小房间分别为罗哲文、卢绳、叶仲玑、王世襄等四个年轻人的房间,房间非常小,仅能容得下一张床和一张桌子,条件十分简陋。

下面请大家随我进馆参观。

中国营造学社是我国唯一的以中国古建筑和建筑科学为研究对象的民间学术组织,成立于1930年2月。其创始人朱启钤先生一生颇具传奇,他在晚清和民国前期出任公职,曾在北洋政府中担任过交通部总长、内务部总长、代理国务总理等职务(指版面)。,从政期间,创办了北京第一个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的前身)和北京第一个公园(今中山公园)。后退出政界,改为经商,开办煤矿和轮船公司,并将中兴煤矿经营到全国第三,仅次于洋人开办的抚顺、开滦煤矿。新中国成立后出任政协委员,1964年去世,享年92岁。朱先生在从政和从商的同时,一直致力于文化事业,曾向故宫、北大图书馆、清华图书馆捐赠大量文物和图书。

1925年陶湘出版《李明仲营造法式》后,朱启钤为进一步研究中国营造成立了营造学社,并开始收集与中国营造有关的书籍资料及明清样式类的模型等。1929年,朱启钤在北平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举办了一次展览,展出他多年

收集所得的中国古建资料、书籍、模型等,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关注。因此,得到了中美庚款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董事之一周诒春的支持,协助朱启钤向中美庚款基金会申请了一笔研究经费。朱启钤为了区别由他个人出资办的“营造学社”,遂改名为“中国营造学社”,并于1930年2月正式成立。学社成立之初,地址设在朱启钤北京宝珠子胡同7号宅内(指创作国画),直到1932年迁至中央公园。展柜中陈列的《中国营造学社汇刊》是营造学社主办的建筑学术期刊,也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的重要著作,1930-1945年间印行,共计7卷23期22册,约5600页,其中插图约1600页。(指实物)。

营造学生的成员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专职从事研究工作的人员,为学社的职员,每天上班,领取工资;另一部分则是社员,来自财政界、学术界、文化界及营造厂商、社会名流等。学社最初只有陶洙、阚铎和宋麟徵三人上班,为庚款项目能尽快获得成果,营造学社聘任了一些受过过系统教育的专门人才。 1931年,在东北大学任教的梁思成来到学会担任法式部主任,林徽因随夫一同入社任校理。之后,刘敦祯先生也来到学社,任文献部主任。不久,单士元、邵力工、莫宗江、陈明达、刘致平等先后加入学社,组成了强有力的效率极高的研究班子。学社最早有三名日籍学者,但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梁思成、刘敦桢坚持民族自尊,坚决反对与日本侵略者有任何形式的来往,三位日籍社员先后离开学社。

梁思成,广东新会县人,1901年生于日本东京,1972年逝于北京,其父亲为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梁思成一生致力于中国建筑史的研究,早在1925年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时已注意到国外对本民族的建筑史有系统研究,而中国没有自己的建筑史,于1928年回国在东北大学创办第一个建筑系,1931年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开始调查研究中国古建筑,在李庄完成扛鼎之作《中国建筑史》。(指版面)

刘敦桢,1897年生于湖南新宁,1968年逝于南京。早年留学日本,注意到日本政府和民间很注重保护古迹,而更为丰富的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国内学术界几乎无人问津。1922年回国后与友人创办中国最早的建筑系之一——苏州工专建筑系,1928年发表首篇论文《佛教对中国建筑之影响》引起关注,后到中央大学建筑系任教,1932年加入营造学社任文献部主任。(指版面)

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曾说:“林徽因是个很特别的人,她的才华是多方面的。不管是文学、艺术、建筑乃至哲学她都有很深的修养。她能作为一个严谨的科学

工作者,和我一同到村野僻壤去调查古建筑,测量平面爬梁上柱,做精确的分析比较;又能和徐志摩一起,用英语探讨英国古典文学或我国新诗创作。她具有哲学家的思维和高度概括事物的能力。”林徽因不到20岁就立下学建筑的志愿,梁思成也因林徽因而学习建筑,两人于1928年成婚后共同致力于所钟爱的建筑事业,生活中相互扶持,工作中相互协助,感情深厚(指版面)。1928年春,林徽因与丈夫梁思成学成归来任教于东北大学建筑系。当时,张学良出资发起的征集东北大学校徽图案大奖赛,林徽因设计的“白山黑水”图案一举夺魁,拿下那次比赛的最高奖金。这张图是1936年,为了实地测量古建筑,林徽因与梁思成一起登上了宁静肃穆的天坛祈年殿屋顶。林徽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敢于踏上皇帝祭天宫殿屋顶的女性(指图片)。展柜中陈列的是民国长衫(指实物),长衫又称长褂、中式长衫等,清朝中后期汉人根据满族长袍改的。清朝后期中国人以此为常礼服。长衫于斜部加以割截、缝缀,以表征福田、百纳之意。长衫立领在1900~40年代流行一时。特别是在新派知识群体中,穿长衫、戴眼镜成了当时这一群体的普遍服饰特征。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五四新文化思潮的吹拂下,北京的一批知识精英如胡适、梁实秋、徐志摩、闻一多、梁思成、林徽因等利用聚餐、茶会组织沙龙,在自由自在的品茗或餐饮中纵论古今、谈天说地,彰显学问之美,追寻人生之乐。其中,林徽因的“太太客厅”最具代表性。1930年,林徽因和梁思成由东北大学到北京工作,安家东城区的北总布胡同3号。这是一座典型的北京四合院,幽静典雅,每逢周六下午,一些学术大家、社会名流,总会自觉地来到这块极其舒适雅致的地方,品茶闲聊,切磋学问。胡适、徐志摩、金岳霖、沈从文、朱光潜、萧乾等是这里的常客,还有来北京访学的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和费慰梅夫妇等外国朋友。每当聚首,林徽因是当然的中心,其广博的知识、灵敏的思维、严密的推理、流利的口才,以及得理不让人的气势,在场者皆为之折服。聚会中,他们的话题总是没完,大半天过去了,仍恋恋不舍,只能期盼下一次聚会早日到来。久而久之,林徽因的茶会就声名鹊起,为学界和文化界所侧目。(此段讲解员根据游客时间酌情讲解)

营造学社的研究工作主要从文献和实物调查两方面进行,初期侧重于文献工作。对于文献的收集,朱启钤已进行了很长时间。1929~1936年文献部的工作主要有:编撰“营造词汇”;再次校订《营造法式》;收集整理营造算例;收集整理出版古籍《园冶》、《梓人遗制》、《工段营造录》;编辑《哲匠录》;保护收集珍贵

建筑文物等(指版面与展柜)。《园冶》是明代计成所著,全面论述了宅园、别墅营建的原理和具体手法,反映了我国古代造园的成就,是研究中国古代园林的重要著作,但此书未见著录,后在日本觅得《园冶》抄本及明代刊印本,但缺第三卷,于是将以上诸本详加校刊整理发表,使后来学者在研究中国古代园林得到重要参考资料(指版面)。展柜中的《营造法式》(指文物),最早成书于1100年,是宋代李诫在《木经》基础上编成,书中收集工匠讲述的各工种操作规程、技术要领及各种建筑物构件的形制、加工方法,是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 这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发展到了较高阶段。

明清两代宫苑陵寝,各项官工虽由工部掌管,但绘图烫样及估算一向由算房样房承办。习惯上,每次有大工程先由样房根据工程做法则例,绘图烫样,定案以后,再由算房估算工料,工程图及烫样由样房保存,从不示人。样房从明代以来一直由雷氏家族世代相传。朱启钤曾设法访求雷家图样,但无迹可寻。直至1930年后,雷家败落四处求售图样,营造学社特别向中美庚款基金会申请一笔钱,将这批珍贵的图样购买下来,由北平图书馆保存。后刘敦桢先生研究圆明园史料,也有赖于这批图样。(此段讲解员根据游客停留时间需求酌情讲解)

梁思成认为研究古建筑应该从近代开始追溯上去,因此他开始研究清工部工程做法及民间抄本,除为《工程做法》重新绘制图样外,于1932年完成《清式营造则例》一书(指实物),该书不是《清工程工部做法》的解释,而是从建筑角度对清代“官式”建筑的做法、清式营造原则做一个初步的介绍。此书脱稿后,梁思成认为对清式建筑的研究可暂时告一段落,对古建筑更深入的研究不能停留在古籍中,必须对实物进行测绘调查。于是营造学社法式部在梁思成带领下开始了大规模的古建筑测绘工作。1932年开始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等人以的唐代建筑独乐寺为发端,连续几年开展了大规模古建筑实地测绘考察,范围遍及华北、中原及江南(指版面)。1932年营造学社在河北蓟县调查即发现独乐寺,这是当时所知道实物中最古的一座木建筑,独乐寺的发现使学社同仁大受鼓舞。独乐寺建于辽代,上距唐朝灭亡仅77年,下距宋《营造法式》之刊行有116,其年代及形制处唐宋二式之中,上承唐代遗风,下启宋式营造,是研究我国建筑发展极其宝贵的资料(指图片)。展柜中展陈的油纸雨伞、手电筒、手提包(指实物)等也成为学社成员野外调查不可或缺的装备。《中国古建筑图典》(指实物)根据学社同仁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对古建筑的普查调研,和首次抢救古建筑的

壮举时所拍摄下来的照片及测绘资料编辑而成。从1932年至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学社调查过的县市有137个,经调查的古建殿堂房舍有1823座,详细测绘的建筑有206组,完成测绘图稿1898张。最令学社成员惊喜的是确定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为唐代建筑,因为当时的日本学者断言,中国已不复存在唐代的木构建筑,要看唐代木建筑只能到日本去。学社同仁曾四赴山西调查古建筑,第四次去五台山是在1937年6月(指版面)。梁思成等早晚攀登工作,仔细测量,现在佛光寺大殿梁架下发现古法“叉手”的做法,后又在梁下发现隐约墨迹,经过三天仔细辨认,确证大殿建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梁思成等人非常高兴,将带去的全部应急食品沙丁鱼、饼干、牛奶、罐头等全部打开庆祝一番。当学社同仁得知卢沟桥抗战的消息时,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已爆发五天。展柜中是侵华日军的钢盔及步枪枪刺(指实物)。

1937年7月29日,北京沦陷,日军分三路入城(指图)。营造学社暂时解散,社长朱启钤不愿离开北平,他将学社的遗留工作托付给梁思成。梁思成、林徽因为防不测,连日清点营造学社珍贵的研究资料,包括古建筑调查资料等,为防落入日本人手中,他们讲不便携带的存入天津租界英国银行的保险库。8月,梁思成忽然收到“东亚共荣协会”的请柬,邀请他参加日本人召集的会议,梁思成决定尽快离开北京。梁思成、刘敦桢两家结伴同行,经青岛、济南、徐州、郑州、武汉到达长沙,刘敦桢带着家人回新宁老家探亲,不久长沙遭日机轰炸(指创作油画),梁思成带领家人迁往昆明。梁思成先生拥有伟大的爱国情怀,在国难当头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工作,为祖国作贡献。他的妻子林徽因依然参与古建测绘,在极其艰苦的环境条件下,同梁思成一起完成了对国内许多古建的测绘,并取得了伟大的成就。这是伟大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也是坚忍不挠的民族精神的焕发。

下面请大家随我进入刘敦桢办公室参观。

1938年在征得中英庚款董事会批准后,中国营造学社西南分队在昆明成立,地址在昆明循津街“止园”昆明市市长府的前院,学社成员有梁思成、刘敦桢、刘致平、莫宗江、陈明达共五人。后因查阅资料需要,随史语所迁往昆明郊区龙泉镇龙头村,租用一处尼姑庵作工作室(指图片)。不久,梁思成的颈椎软组织硬化症严重发作,致使他昼夜只能坐在躺椅上,不能平卧,学社的调查工作由刘敦桢负责。1938年9月到11月刘敦桢率领刘致平、莫宗江、陈明达,调查昆明市郊古建筑51处、云南西北部古建筑140处。昆明最古的木构建筑为真庆观,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