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惠崇春江晓景二首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7:14:10 体裁作文
惠崇春江晓景二首体裁作文

篇一: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诗的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这一首诗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苏轼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全诗春意浓郁、生机蓬勃,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诗人苏轼

惠崇春江晓景二首

提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卷五《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在他的这首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篇二:青少年必读书系(中学生必知的古诗词(下))_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苏东坡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赏析

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后人往往只引这一首,忘了后面还有四句: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这是一首题画诗,惠崇的《春江晚景图》没有流传下来,不过从苏轼的诗中,我们可以想个大概:一片竹林,三两枝桃花,一条江,几只鸭子,河岸上满是蒌蒿,芦芽刚刚破土,天上还有两两归鸿。河豚是看不到的,是馋嘴的苏轼在想:河豚该上来了,用蒌蒿和芦芽一炖,比东坡肉鲜多了。

惠崇为宋初“九诗僧”之一,跟苏轼不是一个时代的人。苏轼是只见其画,未见其人。此僧诗画俱佳,尤其擅长画水乡,再放上几只飞禽走兽,人称“惠崇小景”。

王安石很推崇他的画,在《纯甫出僧惠崇画要予作诗》中赞到:“画史纷纷何足数,惠崇晚年吾最许。”

明清两朝眼里只有唐诗,从不把宋诗放在眼里。康熙年间大学者、大诗人毛希龄就批评苏轼这首诗说:“春江水暖,定该鸭知,鹅不知耶?”

这老头真有点瞎抬杠。春江水暖,鹅当然也知。宋人还有“春到人间草木知”的诗呢。这是题画诗,可能画上根本没有鹅啊。

不过毛希龄也不是就跟苏轼过不去,他谁也看不上眼。他读朱子,身边都得摆个稻草人朱熹,看到他哪地方解的不对了,就要连打带骂,非得让这稻草人朱熹认错才行。对苏轼,已经够客气了。

篇三:惠崇春江晚景

惠崇春江晚景

《惠 崇<春江晓景>》,是一首题画诗,是苏轼1085年(元丰八年)于汴京所作。原诗共两首,。惠崇是宋朝著名的画家、僧人,即欧阳修所谓“九 僧”之一。他能诗善画,特别是画鹅、雁、鹭鸶、小景尤为拿手。《春江晚景》是他的名作。苏轼根据画意,妙笔生花,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早春二 月景

[1]象。

2注释译文

诗词注释

其一

(1)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这两诗是作

者元丰八年春天在靖江欲南返时江边情景的写照。

(2)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3)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4)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5-6](5)上:指逆江而上。

其二

(6)归鸿:归雁。

(7)破群:离开飞行队伍。

(8)依依:不舍之貌。《楚词》“恋恋兮依依。”

(9)归人:回家的人。刘长卿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10)朔漠:北方沙漠之地。杜甫诗:

[6]“一去紫台连朔漠。”

白话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

[7]到江河里来了。

3创作背景

甘雨辰绘惠崇春江晚景诗意图

《惠崇<春江晚景>》,是元丰八年(1085)在逗留江阴期间,为惠崇所绘的鸭戏图而作的。苏轼的题画诗内容丰富,取材广泛,遍及人物、山水、鸟兽、花卉、木石及宗教故事等众多方面。这些作品鲜明地体现了苏轼雄健豪放、清新明快的艺术风格,显示了苏轼灵活自如地驾驭诗画艺术规律的高超才能。[1]

而这首《惠崇<春江晚景>》历来被看作

[1]苏轼题画诗的代表作。

4作品鉴赏

赏析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

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 息。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

[1]的无限生机和 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春江水暖鸭先知

江春水中,鸭儿在嬉戏;江水回暖的讯息,它们首先感知到了。鸭知水暖,光凭画是体现不出来的,诗却表达出来了。其实 岂是鸭子先知水暖?一切水族之物,皆知冷暖。诗人这样写是为切合画上风物,实际上也是表达他对春天到来的喜悦和礼赞。唐人有“花间觅路鸟先

知”的诗句,与 此句异曲同工。这句诗极富,我们指某一新的情况或消息

[1]被人预先知道时,便往往引用这一句。

蒌蒿满地芦芽短

万物逢春气象新。江边,生长茂盛的蒌蒿铺满了地面,芦苇也抽出了短短的嫩芽来。这七字不是泛泛地吟咏景物,而是诗人通过细致的观察贴切地实写出这

[1]两种植物的情态,没有一字是闲笔。

正是河豚欲上时

宋诗人梅尧臣描写这种景象云:“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诗的前三句是描写惠崇画里的景物,这最后一句则是即景生 情的联想。作者这样写就把整个画面勾勒得更为完美了,给人以严冬已尽、春到人间的喜悦。作者不仅入乎画内,而且出乎画外,把画上所无而情理中所有的事物呈 现出来。如果诗的全部四句均是景物白描,则形式上未免有些呆板。最后一句的处理,不但使全诗灵动鲜活,也使诗和画的意境都被大大地

[1]丰富了。

篇四:唐诗宋诗赏析---以杜甫绝句二首、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为例

鹿珊 学号:20101203104 吴燕 学号: 20101203133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创作背景: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正月,杜甫携家由梓州赴阆州,准备出峡。二月,闻严武再为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且严武又先有信邀请,便于三月间返回了成都草堂。诗即作于初回草堂时。

赏析:

此诗描绘了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阳光普照,万物复苏。清风拂面,送来百花的芳香。河滩上,冰雪融尽,泥土潮湿而松软,燕子轻盈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水暖沙温,美丽多情的鸳鸯相依相偎,恬然静睡,十分娇慷可爱。

诗一开始就从大处着墨,描绘出在初春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江边明净绚丽的春景。“迟日”即春日,这里用以突出初春的阳光,以统摄全篇。同时用一“丽”字点染“江山”,表现了春日阳光普照的秀丽景色。诗人采用绘画中的点染手法,先粗线条地勾勒出整个画面的轮廓,而后再用浓淡不同的色彩和姿态各异的景物来具体描绘。

第二句诗人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诗人把春风、花草及其散发的馨香有机地组织在一起,使读者通过联想,可以有百花竞放、风送花香的感受,起到如临其境的艺术效果。

三四句由写景到写物,宛如细腻的工笔画。在这大地回春之际,往来穿梭的燕子正在衔泥叼草,营筑新巢,不远处的江边,一对对鸳鸯正睡在和暖的沙滩上,一派生机盎然的喜人景象。这是对“迟日江山丽”的具体渲染。“飞”、“睡”两字,不但细致生动地刻画出它们的不同形态,而且一动一静,相互映衬,使这幅“江山丽日图”更加和谐灵动。

总的来说,前二句的“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后二句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而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阳光下,和谐而优美,确实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

此诗是诗人对草堂周围的春景的细致描绘,也就是对当下宁静生活的细细品味。表达了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欢悦之情。反映了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草堂的安适心情。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创作背景:作于元丰八年(1085年),一年前的苏轼还在流放地黄州自耕,一个时代已经结束,改元在即,朝政新替。此诗是看了惠崇的《春江晚景》这幅画而后写的。 赏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题画诗,所谓的题画诗就是写在画上的诗。作者因为懂画、会画,所以他能紧紧抓住惠崇这幅《春江晚景》的画题画意,勾勒出了早春江景的优美画境。

第一句先看到了江边上的景色。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

第二句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一个“知”字将鸭群拟人化,表现出他们的喜悦,间接地表达了诗人心中对春景的喜爱之情。

第三句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

最后一句写的就不是实景了。诗人通过对上面诗句中春景的描写后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

总的来说全诗仅用桃花初放、江暖鸭嬉、芦芽短嫩等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早春江景的优美画境,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表达诗人对春景的喜爱之情。

篇五:《惠崇春江晓景》教案

《惠崇·春江晓景》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课文中的生字词:惠(huì)、崇(chóng)蒌蒿(lóu ,hāo)豚(tún),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能够背诵并默写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情感目标:学会正确流利感情地吟诵古诗,体会古诗的语言美。让学生们感受到春天的美好。

理由:对于教学目标的制定,是根据学生的学期基础而制定的,这首诗是在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出现的课文,对作者所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他们还不能通过自学掌握,需要通过老师的引导,才能慢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古诗的语言美。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古诗说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2.难点:感受古诗语言的精炼和深远的意境。

理由:

1.古诗的教学重点,不可能脱离了解古诗的景色和作者思想情感。正是因为古诗做到了情景相融,才是古诗灵魂所在。所以,作为教学重点是合情合理的。

2.对于意境这种比较模糊的概念,小学生在理解的时候相对困难,所以是难点。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上先出现一幅春江晓景的图片。

2.加入作者苏轼的简介。

3.生字词及古诗分别加入PPT幻灯片。

理由:

1.在多媒体课件上出现春江晓景的图片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之前,有一个直观的画面,通过这种诗画结合的特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加入作者简介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加深理解,而且能够帮助学生进行课外知识的拓展,因为苏轼是在我们历史文化在是占优一席之地的。

3.在学习生字词和朗读课文的时候,能够让学生高度集中。

教学过程:

1.导入:问题导入

同学们,春天有什么景象?你能用你的话简单地说说吗?

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进行简单的总结后通过多媒体课件出事春江晓景图引入今天需要学习的课文。

2.教师先读一遍课文。

3.让学生自己朗读,借助字典或者同学之间相互认读的方式学习生字词。

4.在多媒体课件上出示本课所需要学习的生字词。

5.教师认真反复的拼读每一个词,并让学生跟读、点名读、分小组读等方式来进行,并对表现好的学生和小组进行表扬。

6.将多媒体课件切换到春江晓景,问学生图上出现的景物是不是在古诗中都有体现。学生回答完毕,再问:为什么图上没有出现河豚,而作者又写了“正是河豚欲上时”?

7.带着刚刚提出的问题开始讲解课文大意。

逐句讲解古诗的意思,如:为什么桃花只有“三两只”,为什么是“鸭先知”。

8.讲完整首诗之后,问学生,一开始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图上没有出现河豚,而作者又写了“正是河豚欲上时”,引导学生向作品的深远意境和作者思想感情方面去解答。

9.总结学生的答案,并作出简单的小结。讲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10.通过对整首诗的学习,让学生再进行朗读,慢慢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1.布置作业:课后巩固生字词背诵并默写古诗。

理由:

1.三年级的上课氛围不像高年级那么紧张,所以可以通过问题导入、谈话导入、画面导入等方式来进行教学的开展。

2.教师先读课文,有助于学生更快学会生字词和掌握朗读节奏。

3.通过自主和互助的形式,能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4.多媒体出现上出示生字词方便教师的教学。

5.通过多次朗读可以加强学生的记忆。

6.诗画结合的特点,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之前,有一个直观的画面,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可以补充说明苏轼的诗,具有画面感。同时,在初读课文的同时,提出问题,能够让学生在自己初读课文的时候带着问题进去朗读,有目的性。能够让学生对诗中的景色有个初步的了解,让教师讲课的时候更容易深入。

7.在本教案的教学过程中,第七步是最为关键的,因为涉及到古诗文的讲解,那么对于古诗文的讲解,教师通过日常的语言去描绘,以彰显古诗的语言凝练。

8.回顾学习前所提出的问题,做到有头有尾。

9.讲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教学目标,也是教学重点。

10.帮助同学们有感情朗读课文,实现感情目标。

11.如今,相关的教育政策规定三年级以上的才能布置作业,对于本课的学习后,主要的作业任务是背诵,那么这点也不会给学生的带来过多的学习压力。

板书: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理由:在学生有感情朗读的环节,能起到帮助作用。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