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苏州古典园林导游词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21:26:49 字数作文
苏州古典园林导游词字数作文

篇一:苏州园林导游词(0409)

苏州园林导游词

所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与苏州未曾谋面的人总会对苏州产生无限遐思。如果把北京的皇家园林比作大家闺秀,那么苏州园林就堪比小家碧玉,走进苏州园林,边走边看,似乎有品不完的韵味,联想不尽的空间。

如果把苏州园林比做一位“樱桃小口,杨柳蛮腰”“眉目如画”的少女,那么便可以说她出生于春秋,成长于唐宋,而成熟于明清。明代是苏州园林发展的一个极盛时期,据史料记载,明代苏州府有大小园林271处,居全国之首,著名的拙政园、留园、艺圃、天平山庄等,都是建于这个时期。在如诗如画的园林中,孕育出一大批苏州著名画家。如: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等形成了独有的吴门画风。他们的绘画技艺和理论也被直接及间接地运用到造园艺术中,使苏州古典园林艺术达到一个新高度。清代苏州造园热潮依然持续如故,“苏州好,城里半园亭”,现在的怡园、曲园、耦园、环秀山庄等,都是清代所建。现今苏州园林的魅力已经跨越了历史及文化的界限,作为中华文化交流的“使者”走出了国门,发扬广大。980年美国人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以网师园为蓝本建造了江南古典庭院“明轩”。??2005年法国人又将拙政园搬到了巴黎,建造了怡黎园。

苏州园林小巧雅致,采用变换无穷、不拘一格的艺术手法,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假山树木,安排亭台楼阁、池塘小桥,融入山光、水声、月色,集文学、书画、建筑、雕刻、园艺于一体,给人以再现大自然,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它是吴越文化的载体,是苏州的精魄,寄托着古今苏州人诗意地栖居的梦想,被称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在园中游赏,犹如在品诗,又似在赏画。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这也是区别与西方园林的最主要特征。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退思园等9座园林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苏州古典园林,融建筑美、自然美、人文美于一体,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瑰宝。

徜徉在苏州园林其间,处处可感文化如春风化雨滋润心田,所以作家王蒙说:“苏州呆久了,还能承受那些乏味、枯燥与粗野的事情吗?”我的讲解到此结束,谢谢各位。

篇二:苏州沧浪亭导游词

沧浪亭(苏州)S版本

【石梁桥】

沧浪亭是苏州现存最古老的一座古典园林,距今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最初这里是五代时广陵王钱元缭的外戚孙承佑所居住的花园。在北宋庆历四年,在朝为官的诗人苏舜钦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革新,被革职后,来到苏州,购买下了这座园子。

据史料记载,苏舜钦是花了四万青钱(约合黄金十两)购下这座园子的,购买下这座园子之后,苏舜钦就在这园子的临水处建了一个小亭子,取《孟子·离娄》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的歌谣,将亭子命名为“沧浪亭”,目的是想表现一种超脱名利之外,归情自然的清高意趣。在这之后,这座园子又几经兴废、几度易主。南宋绍兴年间,沧浪亭被抗金名将韩世忠所购得,改名为“韩园”。在元、明两代这里成为僧人所居的妙隐庵、大云庵。而今天你将要看到的园中的绝大部分建筑,均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

站在入口正门前的石梁桥上,往东看去,这里的水面是渐渐变宽的,临水边古树参天,亭、轩可见,在这里,你虽然尚未入园,但相信你已经能够感受到沧浪亭的第一个特色,那就是未入园林先成景,一泓清水绕园过。同时,你也可以领略到沧浪亭的另一个有别于苏州其它古典园林的特色,这就是打破高墙围绕的封闭式格局,以靠近水边的建筑群将园内外的山水有机地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一种开放性的布局特色。可以这样说,眼前这片水面,它一方面构成了沧浪亭的园外景观,同时,它也让园主人苏舜钦等一批在官场失意的古代文人心醉于“沧浪之水”的意境,淡泊名利,宁静而致远!

【碑记厅】

检票处这里是沧浪亭的入口正门,同时也是沧浪亭的门厅。在东、西两侧墙上分别嵌有旧时园主苏舜钦的《沧浪亭记》,清代巡抚宋荦、梁章钜和张树声的《重修沧浪亭记》以及清代僧人济航的《沧浪亭图》等石刻,所以我们也把这里称为碑记厅。透过这些石刻的文字,后人便可以了解沧浪亭的旧貌和概况。因此,这些石刻有着很重要的史料价值。

前面的假山就是沧浪亭的中心,它是宋代的遗物,土多石少。假山上古树苍翠,藤萝蔓挂,就好像真山野林一般。所谓“水令人远,石令人幽”,你登上假山,置身其中,相信你一定会产生—种古朴幽静的感觉,这也体现了北宋时期士大夫造园重在立意,不在雕琢的特点。同时你也可以注意自己的脚下,地面上有一幅石子铺成的图案,这幅图案是由五只蝙蝠围绕着寿字组成,这里取蝙蝠的谐音,图案可命名为“五福捧寿”。

【面水轩】

面水轩的得名取自于唐朝杜甫的诗句“层轩皆面水,老树饱经霜”而来的。面水轩的四面都设有落地长窗,视野开阔,这里也是品茶赏景的好地方。你可以往轩的东侧看去,在前方的假山上建有一座亭子,那就是著名的沧浪亭了。

复廊的北侧就是园外的葑溪,南面靠近园内的假山,高低上下,曲折自然。复廊的南半廊可以赏山景,北半廊可以看水色。相信你一定注意到了,在复廊的墙壁上还开有许多图案各异的精美漏窗,这些漏窗含蓄精巧,即隐又漏。

如果你从园外透过这些漏窗往内看,你将感受到的是文人士大夫生活的清悠与闲适,这可以叫做“景中有景”;而当你从园内透过漏窗往外看时,你也可

以在市井的嘈杂中感受到水面的宁静,这就是“景外有景”。当然,漏窗还仅仅是造成了游人视觉上的通透,而复廊则是完全将园内外的山与水有机地连在了一起。漏窗所在的廊墙起着分隔园内外景色的作用,廊墙上方的廊檐负责将园内的山和园外的水紧紧地衔接在一起,这样就形成了山、水互为借景的效果。当然,这同时也弥补了园中缺水的不足,不仅拓展了园林的视觉空间,也更加丰富了赏景的内容,这样的造景手法也是苏州古典园林的绝佳范例。

【观鱼处】

“观鱼处”,又俗称“钓鱼台”,它的原名叫“濠上观”。“濠上观”的本意是取自于庄子与惠子在濠梁上问答的典故,所谓濠梁,濠指的是濠水,也就是有一条小河,在今天的安徽凤阳县境内,梁指的是桥。话说有这么一天,庄子与惠子结伴在濠水的桥梁上观赏水中的鱼儿。看到水中欢快游动的鱼儿,庄子感叹到:“多么快乐的鱼儿啊!”这时一旁的惠子就反问庄子:“你不是鱼儿,哪里知道鱼儿的快乐?”而庄子的回答是:“你又不是我,哪里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这段对话是我国古代两位辩论家庄子与惠子的一次精彩的舌战,也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濠梁之辨”。

观鱼处内有苏舜钦写的《沧浪亭记》,你可以在这里稍微休息一下,重温这部经典的作品。在这里观鱼赏景,你既能感受人生的自由与逍遥;也能体味人生的安逸与快乐!水池中的鱼儿,时常成为古代文人抒怀遣兴的对象。鱼的悠然自在,让那些文人们在动中忘我,鱼的缄默无语,又能让他们在静中观我,你也可从这番景致中感受园主想要归隐江湖,不为世俗功利所束缚的清高境界。

【闲吟亭】

这座靠着走廊而建的亭子叫“闲吟亭”,亭中有乾隆皇帝的御笔刻石,记述的是乾隆十二年(1747年)江南沿海遭受飓风暴雨的悲惨情景。从刻石的内容来看,亭子的名字“闲吟”似乎与刻石的内容不相协调,但这里的楹联“千朵红莲三尺水,一弯明月半亭风”却勾画出了一幅美丽的画面。楹联可以解读为,夏日亭外碧水盈盈,水面荷叶捧出了朵朵红色的莲花,在阳光的照射下绚丽夺目;待到晚上明月高挂,微风徐徐吹来阵阵凉意。在亭子的对面建在假山上的亭子就是沧浪亭了。

【闻妙香室】

闻妙香室是三面通透的,形状为曲尺形的建筑,以前是园主读书的地方。“妙香”本意是指佛寺里那种超凡脱俗的檀香味,这里是指“书香”,就是说,人通过读书能怡情养性,就好像闻到妙香一般神清气爽。在这附近种植很多棵梅花,每到梅花含苞初放的季节,这里暗香浮动,沁人心脾。因此,这里也是园内赏梅的佳处。

【沧浪亭】

登上中央假山,你会觉得这里古木苍翠,在假山上的这座结构古雅的方形石亭,这就是真正的沧浪亭。据园主苏舜钦《沧浪亭记》中记载:“构亭北碕,号‘沧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隅又竹,无穷极。”从他的文章中我们可以知道,沧浪亭最初是建在水边的。康熙年间,当时的江苏巡抚宋荦因为仰慕苏舜钦,特

地来这里想寻访苏氏的沧浪亭遗迹,但没有找到。于是,他怀着景仰先贤的动机,在这假山上重建了这座沧浪亭。

沧浪亭飞檐凌空,檐下为斗拱设计,结构古朴典雅。在靠北的石柱上有一幅“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的对联,对联由俞樾先生所写的。这副对联是集句联,它是取了欧阳修《沧浪亭》诗中“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的上句和苏舜钦《过苏州》诗中“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的下句组合而成的。上联写沧浪亭的自然景色,下联赞颂沧浪亭的借景之美,由此也表达了诗人纵情山水,寄情自然的超然情趣。

沧浪亭的建造位置也是很绝妙的,苏舜钦有首诗这样说到:“一径抱幽山,居然城市间。”沧浪亭的中心是假山,周围有一条条小路环绕着,再外面有走廊环绕,走廊连接着假山四周的所有建筑。假山的中心是亭,亭中心摆放着一张圆桌,桌的圆心正好是整个山亭的中心。四周建筑都是以亭子为中心,又因为亭子是唯一不与走廊连接的建筑,这样更能突出了山亭的中心地位。

【清香馆】

清香馆,位于沧浪亭的西侧,靠近沧浪亭内最大的建筑明道堂, 在清香馆的北院当中,种植桂花和腊梅。每逢金秋送爽之际,丹桂吐芯,清香四溢。馆内正中墙上有幅对联“月中有客曾分种,世上无花敢斗香”,这幅对联说的就是桂花。现在馆内陈列着一套榕树根做的广式家具,家具的造型天然奇巧,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

【明道堂】

明道堂是园内的主厅,原名叫寒光堂。整幢建筑面阔三间,屋内宽敞明亮,庄严肃穆,明、清两代这里是文人讲学的地方。清朝同治年间这座建筑经过重新修整之后,园主人取苏舜钦所写《沧浪亭记》中“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的意思而改名为“明道堂”的。而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身体一旦舒适,心神就能够安宁;所见所闻不触及不好的事情,就能悟得真理。

【瑶华境界】

瑶华境界,原先是园林主人之一的韩世忠所建的“梅亭”,在这里把白梅比喻为瑶华,也就是传统的色白似玉的仙花。清代的时候这里曾经是一个戏台,据说,林则徐也曾在此观赏过昆剧。

【印心石屋】

印心石屋位于瑶华境界的西侧,是个小院落,在院落里有个石洞就叫做印心石屋。“印心石屋”是清朝道光皇帝的御笔。“印心”是佛语,即“心心相印”的意思。建在石屋上面的楼,叫做看山楼,这是由清朝道光年间江苏巡抚陶澍所建。 在以前,苏州城内房子低矮,从这里就可以直接远眺苏州城外的灵岩山、天平山等。沧浪亭在园林设计上不仅采用了借水景,而且还借山景,这在苏州古典园林设计中是为数不多的。

【翠玲珑】

在春夏两季翠玲珑这里的竹子郁郁葱葱,如果你此刻置身竹林之中,就好像进入了一片宁人心志的清凉世界。在这片竹林的后侧有三间曲折相连的屋子。翠玲珑这里原来是园主人的书斋。屋子不高,能给人一种隐在竹林中的感觉。这种“隐在其间”的感觉也非常符合旧时园主苏舜钦归隐自然的心意。沧浪亭一直以来“修竹为盛”,种竹历史悠久。至今仍有菪竹、慈孝竹、湘妃竹、水竹、金丝竹等多类竹子遍植园内各处。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名言,而沧浪亭园主苏舜钦也曾有“高轩面曲水,修竹慰愁颜”的诗句。竹子虚心有节、清秀挺拔的品性素来符合古代士大夫文人所崇尚的守道、有节的伦理规范。同时,成片的竹林可以营造出一片清雅脱俗的环境,让人神清气爽,远离烦恼。

【五百名贤祠】

五百名贤祠是一间面阔五间的建筑,正中三间为堂,东西两边为侧室,整个建筑布置得庄重肃穆。贤祠堂内的三面墙上分别嵌有125块碑石,总计594幅历史人物的线刻头像,这些石刻都是清代石刻家顾湘舟所刻的。这594位历史人物都是自春秋到清朝约二千五百年间与苏州历史有关的名士贤达,涉及到政治、军事、科技、文化以及忠孝、隐逸等各个方面。

这其中的知名人物有建造苏州城的伍子胥,有孔子的门生言偃,有唐代大诗人李白、白居易,有北宋政治家范仲淹、文学家欧阳修和苏轼,还有明代爱国学者顾炎武,以及清代民族英雄林则徐等一批曾在中国历史上都是妇孺皆知的人物。这些人要么为官清廉、勤政爱民,要么刻苦治学、文章传世,总之都是当时社会中既严守道德规范又在某一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所谓“德才兼备”的先贤名士。

堂内匾额上有当代著名书法家吴进贤先生所书的“作之师”三字。这三个字取自于《尚书》,意思是指这里陈列着的“五百名贤”堪作万民之师的意思。匾额下方署头石刻上也刻着“景行维贤”四个大字,意思是五百名贤都是行为光明正大、德行高尚,都是为后人仰慕的贤德之人。五百名贤祠东面月洞门上还有刻着“周规折矩”的砖额。这里的“规”和“矩”显然是指当时土大夫文人所崇尚的儒家礼仪和法度。

【仰止亭】

仰止亭,是借用《诗经》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含义,意思是高尚道德令人仰慕,大德大贤当为楷模。这里所说的令人敬仰的楷模,就是指五百名贤祠中那五百九十四位历史名人以及他们的道德文章和传世事迹,仰止亭的命名其实是对五百名贤祠所表现主题的渲染和烘托。在亭子的西侧墙外的院落里,有两株分别有180多树龄的古树,古树虽老,至今苍翠,这两株老树正是沧浪亭历史的见证者。

【御碑亭】

这座半亭是因为亭中石碑上刻有康熙御笔题写的诗文,所以被称为御碑亭。康熙所作的诗,连同诗碑两侧的对联“膏雨足时农户喜,县花明处长官清”都是康熙南巡时赐给当时的江苏巡抚吴存礼的。从诗文和对联的内容上看,康熙很重视农业的发展,体恤百姓,而且也鼓励官员的清正廉明。沧浪亭虽然只是一个规

模很小的古典园林,但它却拥有清朝三代皇帝的题词和乾隆皇帝的四次临幸,这在苏州古典园林中是不多见的。

御碑亭周围的假山在清朝末年时用湖石等石料重新修整过的。池塘边的假山石头上刻有俞樾先生篆书的“流玉”两个字,说明这小池塘里的水就好像一块流动的碧玉。

篇三:苏州园林导游词

苏州园林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到苏州游览观光。我是大家的导游员小贾,在接下来的旅程中将由我和大家共同度过 在游览的过程中,希望各位能积极配合我的工作,我也会尽全力为大家提供优质的服务,在此小贾先谢过给位了。

我们今天要游览的景点是苏州园林,提到它呢我想问一个问题:苏州园林是园林吗?大家会想:小贾你问的问题好没水平啊,如果苏州园林不是园林,那我们去哪游玩啊?各位其实啊,苏州园林真不是园林,它是指中国苏州城内的园林建筑,是一个统称,主要以私家园林为主,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吴国。到清末苏州已有各色园林一百七十多处,现保存完整的有六十多处。在1997年,以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为代表的苏州古典园林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好了游客朋友们,现在呢我们就来到了拙政园。它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合称为我国“四大名园”,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始建于1509年,据传它的建造者王献臣在建园之初,曾请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徵明为其设计蓝图,形成以水为主、近乎自然风景的园林。王献臣死后,他的儿子一夜豪赌,将园输给了他人。各位从园门进来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便是东花园。入园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东花园的主厅“兰雪堂”。“兰雪”二字出自李白的诗句“春风洒兰雪”,厅堂中间屏门上有一幅漆雕画,是拙政园的全景图。大家请看,拙政园分为三个部分:东部,曾取名为“归园田居”,以田园风光为主;中部,称为“复园”,以池岛假山取胜,也是拙政园的精华所在;西部,称为“补园”,以清代建筑为主。整个院子没有明显的中轴线,也不对称,但错落有致,近乎自然,是苏州园林中布局最为精巧的一座。

各位走出了兰雪堂,迎面而来的是一组太湖石假山。这块名为“缀云峰”的假山高耸在绿树竹荫中,与西侧形状怪异的石峰并立,叫做“联壁”。走到这里我们可能都会联想到《红楼梦》中大观园进门处的假山,是不是和这座假山极为相似。

游客朋友们走出了东花园,我们便来到了中园。中园是拙政园的主体部分和精华所在。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四周分布着高低错落的建筑物。从东面看,一山高过一山;从南面看,一山连接一山;从西面看,一山压倒众山,体现了一种“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意境。各位请跟我走,我们面前的这座亭子叫作“悟竹幽居”。此亭俗称“月到风来亭”。是一座方亭,4个圆洞门使人联想到十五的月亮。站在其中向外看,犹如四个巨大的镜框镶嵌着苏州园林一年四季的风光。亭内有文征明的书额和对联:“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

看过了东园田园风光,欣赏过了中园的池岛假山胜景,最后我们来到了西园。西花园的主体建筑 “卅(sa)六鸳鸯馆”和“十八曼陀罗花馆”是鸳鸯厅结构。从外面看是一个屋顶,里面是四个屋面;从里面看是一个大厅,南北分为两个客厅,北面客厅是夏天盛凉用的,南面客厅是冬天取暖用的。

游客朋友们,接下来大家可以在此拍照留念,咱们30分钟后集合,谢谢大家!

注: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吴国(建都姑苏时(公元前514年),形成于五代,成熟于宋代,兴旺于明代,鼎盛于清代)

(2000年,沧浪亭、狮子林、耦园、艺圃和退思园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扩展项目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篇四:苏州园林导游词

苏州园林导游词(1~3段)

古典园林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三类。在私家园林中,多为失意官僚或文人画家命题立意而造的“文人写意式山水园林”。苏州园林多属此类。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乃“园林之城”,素以众多精雅的园林名闻天下。苏州古典园林历史绵延2000余年,在世界造园史上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价值,她以写意山水的高超艺术手法,蕴含浓厚的传统 思想文化内涵,展示东方文明的造园艺术典范。实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

苏州历史上早期著名的私家园林为晋代的辟疆园,之后,历代富商巨贾、退休官僚等在苏州的定居、养老和经商等活动,一方面促进了吴地与其他区域经济、文化的交流;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宋、元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以消费经济为发展基础、以“享乐”为文化底色的苏州园林及其他艺术种类的发展。文人山水园林的境界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自然美的境界。文人园林的造园立意首先是在有限的庭院环境中创造一个生意盎然、花木葱茏的自然环境,这种环境往往需要用高墙与城市中喧闹的市井隔开,使园主可以在这种生机蓬勃的环境中怡然自乐。

第二个层次是艺术美的境界。在园林的自然美基础上,通过造园的艺术手法,对造园要素取舍、提炼、强化、加工、上升为巧夺天工的“艺术美”,使整个园林成为一个有层次、有主次、有呼应的空间艺术品。

第三个层次是理想美的境界,及意境。古人云:“诗言志”,“诗缘情”,园林是“园言志”,“园言情”。苏州园林通过清泉明月、假山花木、匾联书画来启发观赏者的情趣、联想、思维,进而使观赏者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苏州园林占地面积小,采用变换无穷、不拘一格的艺术手法,以中国山水花鸟的情趣,寓唐诗宋词的意境,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假山、树木,安排亭台楼阁、池塘小桥,使苏州园林以景取胜,景因园异,给人以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拙政园享有“江南名园精华”的盛誉。宋、元、明、清历代园林各具自然的、历史的、文化的、艺术的特色。根据记载,苏州城内有大小园林将近200处。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和留园分别代表着宋(公元960~1278年)、元(公元1271~1368年)、明(公元1368~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四个朝代的艺术风格,被称为苏州“四大名园”,网师园也颇负盛名。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没有哪些园林比历史名城苏州的四大园林更能体现出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理想品质。咫尺之内再造乾坤,苏州园林被公认是实现这一设计思想的典范。这些建造于16~18世纪的园林,以其精雕细琢的设计,折射出中国文化中取法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深邃意境。

关于我们所熟悉的皇家园林,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和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两者在规模、布局、体量、风格、色彩等方面有明显差别,皇家园林以宏大、严整、堂皇、浓丽称胜,而苏州园林则以小巧、自由、精致、淡雅、写意见长。由于后者更注意文化和艺术的和谐统一,因而发展到晚期的皇家园林,在意境、创作思想、建筑技巧、人文内容上,也大量地汲取了私家花园的“写意”手法。

苏州古典园林宅园合一,可赏,可游,可居,这种建筑形态的形成,是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风光的城市中,人类依恋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环境的一种创造。苏州古典园林的重要特色之一,是它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表现在园林厅堂的命名、匾额、楹取、书条石、雕刻、装饰,以及花木寓意、叠石寄情等,不仅是点缀园林的精美艺术品,同时储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思想和科学信息、物质内容和精神内容都极其深广。其中有反映和传播儒、释、道等各家哲学观念、思想流派的;有宣扬人生哲理,陶冶高尚情操的;还有借助古典诗词文学,对园景进行点缀、生发、渲染,使人于栖息游赏中,化景物为情思,产生意境美,获得精神满足的。而园中汇集保存完好的中国历代书法名家手迹,又是珍贵的艺术品,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另外,苏州古典园林作为宅园合一的第宅园林,其建筑规制又反映了中国古代江南民间起居休亲的生活方式和礼仪习俗,是了解和研究古代中国江南民俗的实物资料。

篇五:苏州拙政园导游词

拙政园

各位游客 :现在我们位于的是苏州古城东北面最大的名园“拙政园”。它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合称为中国“四大名园”,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有人说,拙政园酷似我国古代文学巨著《红楼梦》中所描述的大观园,这话究竟有没有道理?还是请大家跟我走进拙政园,去探寻一下大观园的影子吧!

现在我们看到高高的砖砌墙门的正上方,有砖雕贴金的门额“拙政园”三个字。拙政园始建于明代正德四年(1509年)。明代御史王献臣因官场失意而还乡,以大弘寺址拓建为园,借西晋潘岳《闲居赋》“拙者之为政”句意,自我解嘲,取名为“拙政园”。王献臣死后,他的儿子以拙政园为赌注,一夜之间输掉了。自此拙政园400余年来,屡易其主,历经沧桑,几度兴衰。

拙政园与苏州其他古典园林一样,是典型的宅园合一,有宅有园,前宅有园的格局。拙政园的花园分东园、中园、西园三部分,整个造园以山水并重,以水池为中心,水面占全园的五分之三,亭榭楼阁皆临水而立,倒映水中,相互映衬。

各位游客:现在从园门进去便是东花园。入园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东花园的主厅“兰雪堂”。“兰雪”二字出自李白“春风洒兰雪”之句,有清香高洁、超凡脱俗之意。厅堂面宽三间,中间屏门上有一幅漆雕画,是拙政园的全景图。从图上看,拙政园氛围三个部分:东部,曾取名为“归园田居”,以田园风光为主;中部,称为“复园”,以池岛假山取胜,也是拙政园的精华所在;西部,称为“补园”,以清代建筑为主。整个院子没有明显的中轴线,也不对称,但错落有致,疏密得体,近乎自然,是苏州园林中布局最为精巧的一座。

走出兰雪堂,迎面有一组太湖石假山。这块名为“缀云峰”的假山高耸在绿树竹荫中,与西侧凉快形状怪异的石峰并立,叫做“联壁”。水池边山峰外形似船,俗名“翻转划龙船”。走到这里,似乎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大家可能都会联想到《红楼梦》中大观园进门处的假山,同这座假山极为相似。

兰雪堂的东北面,临水而筑的这座卷棚歇山顶的建筑,就是“芙蓉榭”。此榭为东花园夏日赏荷的绝佳之处。面对荷花池,背倚高墙,一边开阔,一边封闭,给人一种宁静的气氛。加拿大温哥华“逸园”中的水榭,就是参照此榭设计的。

芙蓉榭以北是一片紫薇草坪,中间耸立的那座重檐攒尖八角亭,名为“天泉阁”。阁中有“天泉井”,相传此井为元代大弘寺东斋的遗迹。夏日可在此阁欣赏紫薇花。这座建筑物,从外面看似乎是两层,在里面看却只有一层。欣赏苏州园林里的建筑物,高的楼阁要仰视。如果您站在“天泉阁”的戗角下,凝视飘动的浮云,您似乎感到楼阁正在蓝天中翱翔。这就是苏州园林建筑物上大都建有戗角的奥秘。这些戗角,除了有利于采光和通风外,主要是增加了动感和美感,成了苏州建筑的地方特色之一。

那座外观轻快明朗,体量较大的四面厅,称“秫香馆”。顾名思义,就是欣赏稻麦飘香的地方。“楼可四观,每当夏秋之交,家田种秫,皆在观望中。”现在所见到的“秫香馆”(转 载于: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苏州古典园林导游词),其主体建筑是60年代重修拙政园时从东山搬迁过来的,体量偏大,与原景略有不同。

秫香馆西南,隔溪有一土山,上有长方亭,名“放眼亭”,取唐代白居易“放眼看青山”诗意,亦曾叫“补拙亭”。在亭中居高临下放眼四望,东园景色尽收眼底。

东中花园以这条复廊分隔,复廊的墙壁上开有25个漏窗,不同的团被水中波纹反射叠印,随着步移花窗的变换,园内景色也不断地变化。穿过复廊的黑漆大门,便到了中部花园。看这座半亭倚墙而作,亭中有一圆拱门,三面凌空,长廊似虹,故名“倚虹亭”。站在倚虹亭旁,向西眺望,极远处又有一亭,亭内也有一圆拱门,这就是西花园的“别有洞天”园门。而在亭台楼阁旁,小桥流水之上,古树花木之间,屹立着一座宝塔,那就是园外远处的北寺塔,给人以一种“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感觉。这一借景的手法,运用得很成功,园主确实费尽了心机。因为中部花园东西长,南北窄,有一种压抑感,浴室园主利用低洼的地势凿池叠山。用假山遮住两边的围墙,而池面上留出了大量的空间,使人感到开阔而深远。中部花园里的建筑物,大小不同,形状各异,高低错落,疏密有致。

中园是拙政园的主体部分和精华所在。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分布着高低错落的建筑物,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现在各位请看池岛假山,池岸曲折,水绕山转。假山上的“悟竹幽居”,山顶的“待霜亭”和“雪香云蔚亭”点缀其上。从东面看,一山高过一山;从南面看,一山连接一山;从西面看,一山压倒众山,具有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构图特色,也体现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意境。

下面我们先来观赏“悟竹幽居”。此亭俗称“月到风来亭”。与众不同的它是一个方亭,4个大大的圆洞门使人马上会联想到八月十五的月亮。人站在其中向外看,犹如四个巨大的镜框镶嵌着苏州园林一年四季的风光:北面青竹石笋,西面嫩荷吐尖,南面梧桐秋雨,东面梅花怒放。亭内有文征明的书额和对联:“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慢慢品味,似乎有皓月当空、清风徐徐和远望群山、近看流水的那种赏心悦目的感受。

跨过九曲石板桥,沿着弯弯曲曲的山间小路缓步登山,这座轻巧若飞的亭子就是“待霜亭”。“待霜”取义于唐代诗人曾任苏州刺史的韦应物的诗:“书后欲提三百颗,洞庭须待满林霜。”字里行间透出了一股霜浓橘红的山野气息和泥土芳香。

穿过丛林,越过小溪,步上石阶,就到了“雪香云蔚亭”。它位于岛的中央制高点。居高临下,与远香堂遥遥相对,站在亭内,园中各处亭台楼阁一览无余。停住上有文征明手书的对联,上方还有明代画家倪云露的“山花野鸟之间”题额。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中部花园的中心池边,这里四面环水,三面植柳,围绕水面,有荷风四面亭、香洲、见山楼、倚玉轩、小飞虹、小沧浪和远香堂等景点。

湖中岛上的“荷风四面亭”上有一幅很有趣的楹联,不仅描绘了此处的景色特点,还巧妙地点出了四季景:“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楹联上联仿济南大明湖“小沧浪”清代书法家铁保所书的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下联则仿照唐代诗人李洞的“看待诗人无别物,半潭秋水一房山”。

与“荷风四面亭”隔山相望的是“香洲”。“香洲”的“洲”同“舟”同音,实际上是一座船型建筑物,可称为石坊或旱船,似乎是一只官船在荷花丛里徐徐而行。而这艘石坊由亭、台、楼、阁、榭五种典型建筑组合而成:船头为荷花台,茶室为四方亭,船舱为面水榭,船楼为澄观楼,船尾为野航阁。苏州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代大都以舟代步,家家临河,处处通船,所以在园林中也建有石坊。同时石坊也可以经常提醒人们“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借此表白园主“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心迹。

经过九曲石桥,沿着游廊走,就见到“见山楼”,古代叫做“藕香榭”。见山楼语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名句。它三面环水,似苍龙嬉水,楼是龙头,水廊是龙身,云墙是龙

尾,门洞是龙嘴,曲桥是龙须。相传此楼曾被用作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的办公之处。登楼远眺,可见苏州西南的灵岩山。这里视野开阔,为北部的主景区,与南部次景区小沧浪、小飞虹和得真亭的空间窄小的布局形成对照。

从“见山楼”沿着游廊往南走,可以来到“小沧浪”。“小沧浪”的出典是《楚辞·渔夫》,原话是“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用现代的语言来解释,就是倘若朝廷清明,我就洗洗帽缨,准备出仕辅助朝纲;倘若朝廷昏庸,我就洗洗双脚,决心引退逍遥自在。“小沧浪”是一座三开间的水阁,南窗北槛,两面临水,跨水而居,构成一个闲静的水院。站在“小沧浪”前往北看,廊桥“小飞虹”倒映在水里,水波荡漾,犹如彩虹。这里是观赏水景的最佳去处。只见藕香榭前各路水源汇聚一池,似乎“浩浩荡荡,横无际涯”,到了香洲前,突然分流四去,其中一条支流弯弯曲曲,扑面而来,经过“小飞虹”,过“小沧浪”,有种余味未尽的感觉。

从小沧浪往东走,就来到了“远香堂”。远香堂位于中部花园的中心位置,回抱于山池之间,后面宽阔的平台连接荷花池。夏日荷花盛开时,荷风扑面,清香远送,所以称为“远香堂”。远香堂建筑形体高大,而且厅内没有一根阻碍行动和视线的庭柱,四面都镶有玻璃,可以坐在厅里品茶、聊天、看景。厅的南边是一座峻峭的黄石假山,北边是池岛假山,东边山坡上有“绣绮亭”,西边池塘边有“倚玉轩”,给人以近山远水,山高水低的感觉。“远香堂”匾额原为乾隆年间著名学者沈德潜手笔,现为近代书法家张辛稼补书。两边有一副对联,共80字,是苏州诸多园林中最长的对联,记载了当年八旗奉直会馆达官贵人聚会时的盛况。苏州古典园林建筑物,十分重视意境的设计,用大量的匾额楹联书法作点缀,既记述了名园的历史,又点明了景点的精华,还书法了园主的情怀。

远香堂的东南角圆洞门中,深藏着一组各具特色的小建筑,闲庭别院,这里被称为拙政园中的“园中园”,因种有枇杷而得名“枇杷园”。各位游客走到这里,见到前面一道云墙,两面种有牡丹,正当“山穷水尽疑无路”时,再往前走就发现黄石堆砌的假山遮住了旁边的一个门洞。当我们步步走近时,门洞渐渐扩大,你会发现门洞像一轮明月,镶嵌在白色的云墙上。穿过门洞后,这轮明月又被这边的黄石假山慢慢地遮住了。从月洞门外向南看,嘉实亭掩映于枇杷丛中;入洞门回首北望,掩映于烟波林木中的雪香云蔚亭与月洞门、嘉实亭同在一条视线内,收到了隐蔽对景的效果,由此可见,苏州古典园林在辟门开窗时,除考虑到出入和采光外,力求处处有景,景随步移。

枇杷园以庭院建筑为主,有玲珑馆、嘉实亭、听雨轩和海棠春坞等。这些建筑把空间分为3个小院,而小院既隔又连,相叠穿插,空间和景物处理上富有变化。每个庭院的天井,用肉眼看大小一般,但用脚步量一下却发现相差甚大。原来“玲珑馆”前的云墙造得较矮,视野开阔就显得大。而“海棠春坞”尺寸比较小,但开了几个漏窗,使天井显得比较宽敞。“听雨轩”前的天井面积比较大,就开了一个小池塘,使天井大小适宜,园景丰富。当年园主喜欢同家眷在这里,一边品尝苏州的船点,一边细听那余地打在瓦楞片上、芭蕉叶上、碎石地上,发出各种声音,陶醉在大自然的音乐创作之中。“嘉实亭”里有一幅对联“春秋多佳日;山水有清音”,用在这里,惟妙惟肖。

从中花园穿过“别有洞天”的圆洞门后,就来到了西花园。西花园的主体建筑 “卅六鸳鸯馆”和“十八曼陀罗花馆”是鸳鸯厅结构。外面看是一个屋顶,里面是四个屋面;外面看是一个大厅,里边分为两个客厅,北面客厅是夏天纳凉用的,南面客厅是冬天取暖用的。进门时,圆洞门上方的“得少佳趣”篆体砖雕把我们引入佳境。北厅“卅六鸳鸯馆”馆名为清代状元洪钧所书,南厅的“十八曼陀罗花馆”馆名出自清代状元陆润庠的手笔。鸳鸯是美满姻缘的代名词,曼陀罗花是延年益寿的吉祥物。曼陀罗花即是山茶花的别名,园主在小院中种了各种山茶花18种,故取名“十八曼陀罗花馆”。这个大厅造型别致,椽子为弓形和弧形,四角有耳房,相传是园主听昆曲的地方。这里四面窗格上都嵌有菱形蓝白相间的玻璃,构成美丽的图案,每当剩下烈日时,阳光透过窗户变成一道道蓝白相间的光束,洒在地上泛起阵阵凉意。如果游客们有兴趣的话,可以靠近蓝色玻璃窗往外看,只见屋顶上、树枝上、石块上、荷叶上,都像是洒上了一层白雪。

西北面的“留听阁”,取唐代诗人李商隐诗“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之意命名。南面飞罩是银杏木立体雕刻松、竹、海、雀的花纹,构图匀称,手法精巧。楠木镂雕的云龙图案落地罩和隔扇裙板上的蟠龙图案,相传是太平天国忠王府内的遗物。

在“卅六鸳鸯馆”北面池塘里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幢楼阁的倒影,这幢楼阁便是“倒影楼”。楼阁下层“拜文揖沈之斋”,就是“文征明先生和沈周先生纪念馆”。沈周是文征明的老师,后人将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四位画家合称“明四家”。到影楼中间屏门上雕刻着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的无根竹图,并配有诗词。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