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小学作文 > 教育资讯

一周新闻要述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9:27:29 小学作文
一周新闻要述作文小学作文

篇一:新闻采访与写作

新闻采访与写作

县记者站 施云

(2013年4月15日)

尊敬的县教育局纪委刘书记、各位领导,各位同仁,下午好!

首先,我要感谢多年来一直给予我关心和帮助的县教育局的各位领导,是您们,让我喜欢并热爱着教育这个崇高的职业。其次,我要感谢一直给予我帮助和支持的各位同仁,是您们,让我对教育充满了崇敬和眷念。在这里,我还要特别感谢教育局的全体老师,是您们,给予了我这个难得的与大家一同学习的机会。

这些年来,县教育局在注重抓好教育和教学等工作的同时,对教育外宣工作也特别重视,每年都将外宣作品编辑成册,下发到各学校。会泽教育,已迈入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快车道。会泽教育人,每天都有可歌可颂的事件发生。大到教育改革与发展创新,小到帮助有困难的孩子,无不是可以信手拈来的新闻题材。在当今这个人人都是媒体,人人都是记者的大宣传时代,新闻,已成为各单位、部门向外界推介自己和与外界沟通交流的一张名片。创造了会泽高考一年7人上清华、北大的茚旺高中、教师中涌现出的“会泽七子”、模范教师等,这难道不是我们会泽教育的一张张名片吗?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各位同仁,赶快拿起我们的笔和相机,准确、迅速地记录下我们身边的人和事吧!我们坚信,会泽教育宣传工作将因有我们如此庞大的通讯员队伍而掀开崭新的一页!

作为一名从教育系统走出来的“半路记者”,对于新闻写作来说,我其实就是一个学着写作文的小学生,我一直都在学习和探索。因为时间关系,下面,我就简单地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一点点学习心得。说得不对不妥的地方,还恳

请各位领导和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新闻采访与写作,简单地说就是如何采写新闻。下面,我将从新闻概述、消息和通讯写作等方面谈点个人感受。[播放幻灯]

第一讲 新闻概述 (20分钟)

一、新闻的定义

什么是新闻?新闻就是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的报道。

这个定义是1943年9月,陆定一提出的。1981年8月,中宣部在京召开全国报纸工作座谈会,对这一定义作了确定。定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新近发生的事实。新,是指正在发生着的新闻事实;近,是指刚发生的新闻事实。新和近是对新闻的时间要求,所以写新闻必须要写新近发生的事实。

2、有价值的事实。新闻的价值是选择和衡量事实是否报道及如何报道的标准。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事实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即事实本身的重要性、影响力和新鲜程度等;二是读者接受新闻后的受益程度,即新闻所引起的社会效果。一篇新闻,其价值的大小,由事实的大小和你的报道水平来决定。报道对象愈有声望或出名,价值愈高;事实与读者的关系愈接近便愈能引起读者的兴趣;事实愈新奇,愈能满足读者的猎奇心理;事实愈重要,愈能引起震动和关注。同样的,你的写作水平越高,新闻的价值也就越大。这并不是说,新闻的价值由一个人的写作水平来决定,而是说,你能把新闻本身的价值挖掘和展示到最大化。

3、对事实的传播。新闻记者和通讯员对新闻事实的采写(文字、图像),新闻媒体对新闻稿件的处理(编辑、出版),传播媒介对新闻载体的传播(发行、信号传输),读者对新闻事实的认知(读看、视听)。也就是说,必须通过新闻媒体把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报道、传播出去,新闻事实才成为新闻。

二、新闻写作的原则

新闻写作要做到:真、新、快、活。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事实一定要真实,我们对新闻事实进行报道,一定要实事求是,用事实说话。这就是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新闻要新:新闻报道的内容一定要新,内容不新就没有报道的价值。这里的新,指的是新近发生的新生事物,别人还在不知道的,有必要让人知道的,有别于其它旧事物事实。新

闻事实越是新奇,其宣传报道的价值也就越大。

新闻要讲求时效:迅速及时,讲求时效是新闻的时效性原则;时间愈近,报道的价值就愈高。新闻的价值会随着报道时间的延时而降低。对有些时效性非常强的新闻,如果不及时报道出去,新闻就变成了旧闻。

新闻报道要灵活:新闻报道的形式和体裁多种多样,一个新闻事件,可以写成消息,也可以写成通讯,有的拍一张图片报道一下也就够了。新闻的报道形式因媒体而定,新闻报道的体裁因事件而定,而对一个新闻事实的报道由人而定,你想怎么写都可以,只要掌握了基本的新闻写作知识,怎么写都是新闻,你要什么样的新闻就能写出什么样的新闻,而且都是好新闻。

三、新闻的分类

1、从新闻的体裁来看,新闻包括消息、通讯、图文新闻和新闻评论等体裁,是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传媒常见的报道体裁。这是广义的新闻。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为进一步加深各位对四种文体的认识,我们先来看四篇文章,这四篇文章分别是消息、通讯、新闻评论和图文新闻。[插入幻灯:四体裁文本]

新闻评论和图文新闻,一目了然。下面我们来具体地看一下消息与通讯的区别:

一看讯头:有讯头的是消息,没有讯头的是通讯。

二看署名:署名在文章开头或结尾是消息,在标题下面文章前面是通讯。

三看标题:消息标题实,通讯标题虚;消息长题短文,通讯短题长文。消息大多有引题和副题,通讯多为提要题和副题,“纪实”文体副题前要加“——”,补充说明主题内容。

四看导语:消息的第一段话是导语,通讯的第一段话是综述。

五看主体:消息简洁明快,篇幅较短;通讯具体细腻,篇幅较长。消息时效强,通讯时效弱;消息客观实在,通讯自由灵活。消息侧重于写事,通讯写事又写人。

2、从新闻的类型看,新闻可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和专题新闻。

动态新闻也叫动态消息,这种消息的特点是迅速、及时地报道新近发生的重大事件、新人新事新气象、新成就新经验。文字非常简短的动态新闻,叫做简明新闻。动态新闻对时间和事实的新奇要求非常强烈,如事件新闻,会议新闻等,必须迅速、及时地进行报道。

综合新闻也称综合消息,指的是综合反映带有全局性情况、动向、成就和问题的消息报道。这类新闻对时间的要求不强,侧重于反映成就。

专题新闻也叫专题报道或特别报道,专题新闻重点就某一事件和新闻事实作深度报道,事件性报道一般对时间的要求强,事实性报道一般不受时间性限制。[插入幻灯:曲靖日报《会

泽七子》]

3、从报道的内容看,新闻可以分为事件新闻、工作新闻、会议新闻、人物新闻、文娱新闻、社会新闻、经济新闻等等。

四、新闻的要素

新闻的要素:五个W和一个H

消息和通讯,都属记叙文文体,它具有记叙文的特点和要素,就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了什么事;新闻评论,是议论文文体,但它以消息和通讯报道的新闻事实为由头,对新闻事实进行评论,引导事物向好的方向发展;图片说明,是一种不完全意义上的说明文体,它在说明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了什么事的同时,以图片形式把冲击力最强的画面展示给读者。这四类文体,有着不同的区别,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都回答了新闻事实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下面我们具体地来看一篇消息,进一步认识消息的要素。

《曲靖日报》2月28日 正1版

会泽12项安全排查为新学期保驾护航

本报讯 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的第一个工作日(何时),会泽县教育局(何地)组织27个检

查组(何人),利用一周时间,深入全县各学校检查开学工作,其中从12个方面细致、严格地检查

安全工作(何事),全面排除学校安全隐患(何故),确保校舍和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如何)。

……杨晓祥

这一消息在第一段中就包括了记叙文的五个要素,时间、地点和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也是新闻写作要设想并回答读者问的问题,这些问题就构成了新闻的要素,即: 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何故(Why),如何(HOW),简称五个W和一个H。写作时一定要认真写清楚消息的每一个要素。

在讲消息和通讯这两种我们最常用的新闻写作之前,我用几分钟的时间,简单地说一下新闻的采访。

第二讲 新闻的采访(10分钟)

新闻采访是了解新闻事实、获取新闻素材、认识新闻实质的主要手段和方法,是新闻写作的前提和基础。

一、新闻信息的捕捉

新闻信息是进行新闻采访、获取新闻事实的线索,它可能是新闻事实中最敏感、最突出、最新鲜的部分,也可能是新闻事实的一个侧面。它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让人感兴趣的新奇性。

新闻信息分为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显性信息是现象,采访中要把这些事实现象了解清楚;隐性信息是本质,写作时要把事实信息的本质特征表达好。

1、捕捉新闻信息靠新闻敏感

捕捉新闻信息是采访的第一步骤,也是通讯员的一项必修课。能否捕捉新闻信息取决于通讯员的新闻敏感,而这种新闻敏感就是快速发现和鉴别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人物的能力。

新闻是发现的科学,没有发现就没有新闻。事故性新闻信息最容易捕捉到手,非事故性新闻信息的捕捉,要立足于新闻事实的变动,在变动中捕捉新闻信息。

2、获取新闻事实靠采访观察

获取新闻事实是采访的第二步骤,也是通讯员的一项基本功。能否准确、全面、客观、及时地获取新闻事实,取决于通讯员对事物的观察和采访。

了解新闻事实的途径:听、看、查、访;获取新闻素材的方法:记录、拍摄;认识新闻实质步骤:采访、归纳、判断。采访观察(转 载于: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一周新闻要述作文)要眼到、心到、口到和手到。眼光要敏锐,思想要敏捷。

二、新闻事实的采访

1、采访前要了解大概的新闻事实和相关知识,拟定采访提纲,明确采访重点。 2、采访时要深入全面了解新闻事实,明确新闻各要素。要根据事件当事人和采访对象对新闻事实的认知,进一步发掘未知的有价值的新闻事实。要善于抓住中心问题和细微的变化,分清主要问题和次要问题,虚心问认真记。现场采访观察要仔细。

3、采访完要认真整理,理清思路,选取材料,及时写稿。

三、新闻主题的确定

新闻主题就是从新闻素材中概括出来的集中而完整的思想,是新闻报道所到表达的中心,是新闻的灵魂和统帅,它制约着整个新闻内容的展开和表达形式的选择,也制约着整个新闻写作过程。

任何一篇新闻都要有一个正确、真实、鲜明的主题,素材的取舍、事例的应用、文章的结构、标题的制作都要围绕主题思想的表达来确定。

1、怎样选择好新闻主题

①.要把握时代特点,紧扣政策形势选择主题。时代感强、指导性强的主题,对实际工作和社会生活才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篇二:一周新闻人物作文素材 吴小莉

吴小莉:卓越是一种人生态度

叶晓萍 陈小铁

利落的短发,弯如上弦月的笑眼,干练不失亲和就是吴小莉的

经典形象。大多数人对吴小莉的最初印象,来自于1998年朱镕基

总理记者会上的钦点提问。但在这之前,吴小莉已经做了10年媒体人。

吴小莉从小就善于与别人打交道。她家里有6个兄弟姐妹,吴小莉排行第五,从小就被当男孩儿养,剪短头发、穿姐姐长裤改成的短裤。隔壁邻居还有五六个小孩儿,就是在这样的孩子堆里,吴小莉学会了最初与他人的沟通。她也很早就具备了面对公众说话的能力,小学时就常参加学校举行的演讲比赛,演讲成功的秘诀来自于母亲的传授:“你说话时,就把台下的人都当成木头、西瓜好了。”但直到高中,她才确定自己的梦想——成为一名记者。“能坐在那儿跟大家说世界发生什么事情,我觉得特别好。”

凤凰卫视行政总裁刘长乐在吴小莉的《足音》一书的序言中写道:“小莉的成功,更多的是来自她自己的勤奋。?九七?回归时,新闻60小时播不停,她连续3天带妆作业,诱发严重的皮肤过敏。工作压力最大的时候,她会悲叹?我实在顶不住了!?可事后,她照样笑容可掬地出现在观众眼前。”

吴小莉的成功与她的坚持和韧劲密不可分。在台湾辅仁大学读大三时,因为学校要求学生在毕业前采访一些商界名流,吴小莉大胆地将她的采访人物确定为可口可乐总裁,并克服重重困难,最后冲到哈佛大学采访到了那个人。

不空手而回是吴小莉的标签。凤凰卫视约访董建华,台编辑部先拟了一份采访提纲,吴小莉没有用。她用心研究采访对象,力求更多了解董建华背后的故事,最后重拟了一份提纲。对此,董建华的评价是:“我收到过很多约访函,你们那个提纲高度在这儿(手势过头),别人的提纲高度在这儿(手势及胸)”。

有人问吴小莉,你为什么能有这样的机会?吴小莉说,不是有机会,是因为有目标和追求实现目标的毅力。“做记者就是要张开眼睛,张开嘴,伸长耳朵,知道目标在那里,然后就富有创造力地去实现,朝前走。”2001年,吴小莉从凤凰卫视的当家主持人成功步入管理层,成为当年1月1日开播的凤凰卫视资讯台的副台长。

这些年,她先后主持《小莉看世界》以及政经人物高端访谈的《问答神州》。《问答神州》的制片人韩烟认为,正是吴小莉的亲和特质,让不少政商界名人坐下来聊出真诚而个性十足的内容。这位“微笑主播”倒像是练就了“小莉飞刀”,招招例不虚发。

在外人看来,吴小莉是一个十足的女强人。可她对自己的诠释却是:“强而不悍,柔而不媚”。吴小莉虽然有多重身份,但她似乎无论哪重身份都能做到最好。吴小莉有着自己的角色排序,母亲、妻子、记者、主持人、副台长,家庭永远是第一位的。工作之余,她会把心思全部放在家庭和女儿身上,尽量把时间留给丈夫、女儿和自己,如同每一个平凡的女子。生活也让吴小莉更加具有厚度,以至于陈鲁豫在专访中称赞吴小莉:“你是女人的最高境界。”

《问答神州》节目组每年都会组织一次集体活动,吃吃饭,唱唱歌。记得有一年吴小莉的先生周秉钧正好在北京,韩烟和同事们正坐着聊天,忽然看见吴小莉站了起来,原来是她先生来了,她过去给他脱了外套然后挂在架子上。大概是惊讶于她姿态转换的自然,同事们一下子都笑了。吴小莉说:“女性在该坚强的时候扛起责任,该需要被支持的时候勇于表达。女人是家庭的重要中心,是孩子的天使和保护神,也是另一半最坚韧的后盾,以及温柔的港湾。”

她自认属于比较能干的类型,很多事情想得还比较周到仔细,因此曾跟先生开玩笑:“我是你的大蜜,所幸我还是你的小蜜,不然我就很吃亏了。”然而她不太接受时下流行的“女汉子”称号:“我不是女汉子,我就是个女人。”为新书《与卓越同行》做读者见面会时,现场有位年轻的女企业家问她:“你觉得做女汉子好,还是做小女人好?”她留意到,这位女士的丈夫一直都在一旁笑意盈盈地看着太太。“在这位先生的眼中,他的夫人既不是女汉子也不是小女人,她就是一个女人。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做一个你会去爱人,然后别人也会爱你的人。”

吴小莉与先生周秉钧结婚10多年,她认为夫妻之间的感情,从最初的爱情到有了儿女后的亲情,情感自然一步步加深,“常常要记得当初相守的原因,也

常常要感恩,提醒自己感受相处快乐的能力。即使工作再忙,世事多沧桑,有家人相伴就是最美好的日子。”

作为妻子,吴小莉最关注的是,她跟丈夫的婚姻里还剩多少爱情。要是爱情的含量开始降低了,她就会马上想办法增加。女儿小时,等吴小莉把孩子哄睡着了,往往已到了晚上10点钟左右。虽说这个时候她也很困,但还是叮嘱保姆照看好孩子,自己挽着丈夫的手,一起逛夜市,或者吃一顿小吃。

不过,吴小莉认为女儿是最重要的:“对女儿来说,我作为一个母亲的角色没法被替代。”韩烟透露,即使在繁忙的工作中,吴小莉依然惦记着为女儿做一些事,比如在北京采访之余请假送女儿去夏令营,在香港的家长会她也争取亲自出席。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吴小莉无疑是大众意义上的卓越人士。但在吴小莉看来,卓越并不等于成功,卓越是一种人生态度,而成功是这个态度之下的一个必然结果。她认为,人生应该“To do something, not to be someone”(去做些什么事情,而不是成为什么人)。

篇三:时评例文

时评例文

围观“犀利哥”是在“消费”良知

在短短一周的时间里,这名被称为“犀利哥”的年轻流浪汉蹿红网络。“走红”之前,他逡巡于小城宁波的街头巷尾;“走红”之后,他平静的流浪生活彻底受到了惊扰,无数围观者拍照合影,“犀利哥”放声大哭的照片又被放大了。此时,网友们所谓对“犀利哥”的救助,还在不知所终地继续着。

很难精准地概括出这名流浪者为何会在瞬间红遍大江南北,甚至红到了中国台湾和日本。现在,“犀利哥”的走红终于让很多人的内心开始变得不安且内疚起来。新闻后续的报道里依稀透露,“犀利哥”很可能是1998年的抗洪老兵,也可能是被家庭遗弃的精神病人,他的发型,他的衣着都是不得已而为之。而围观者所谓的赞誉、追捧,与他原本卑微的人生而言,并不能算是“美丽的误读”,而是一种蓄意的消遣。在众人的消遣中,一个在楼宇森林和钢铁洪流中无声无息流浪的弱者被塑造成了“网络红人”,弱者没有被同情,反而被消费,无论如何,这都是这个时代的病灶之一。在消遣“犀利哥”获得某种快感的同时,不知道是否有人想到他也是公民,也有尊严?

以娱乐的精神来消费弱者,“犀利哥”不是第一个“牺牲品”。远的比如杨丽娟,在追星的途中被大众媒体和公众趣味所主导,大众和媒体在观望杨丽娟的过程里获取快感,而作为弱者的杨丽娟却丝毫没有认知到自己所付出的代价;近的比如罗玉凤,大众媒体带领公众消费着罗玉凤的征婚故事,罗的人生缺陷一次次地被公众作为调味生活的作料。

值得警惕的是,在消费弱者之前,无论是大众媒体或者普通围观者都善于举起行善的标杆,有了行善的名号,所有的关注似乎只能向好的方向发展。殊不知,忠实记录是一回事,参与干预又是一回事,很多时候,哪怕有着行善的动机我们也应当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具体在“犀利哥”身上,六七年来,“犀利哥”虽然生活在宁波最繁华的街头,但却像个隐形人一直游离在世界之外,突然有一天,世人把目光聚焦在了他身上,这到底是惊喜还是惊扰?作为想帮助“犀利哥”的每一个人,都需要自问一下是否能为他做得更好?只要他是社会生态能容纳的,保护和尊重“犀利哥”的选择,是我们不可逾越的界限。

在这个春天,“犀利哥”一个悲惨的人生故事,被我们以娱乐精神消费了。消费弱者的同时,其实也在消费着内心中的良知。那些聚焦的目光最终远去,对于“犀利哥”而言,这是不是幻梦一场?对于围观者而言,以消遣开始,以痛感结束,只是不知这是不是终点?

“骂官有奖”能否成为善待批评的标杆?

常州一网友去年7月在网上发帖骂该市环保局长不作为,必须引咎辞职。我一直在为这位网友的“骂”局长担心,为他捏了一把汗。想不到,却传来了一条令人欣喜的好消息:今年3月11日,常州市环保局同样通过网络发帖,对这名叫“认真”的网友发动“人肉搜索”。 3月15日,网友“认真”来到了常州市环保局,获得了常州市环保局长周斌亲自送上的2000元“网络监督奖”。(《北京青年报》3月18日报道)

局长被网民“骂”了,非但没有打击报复,反而给予奖励,怎不让人为其鼓掌。

“骂”了有奖,表现出这位局长正视问题的实事求是精神,敢于接受批评监督的高姿态。其实,那位网民“骂”局长并不是出于个人恩怨的私愤,也不是对干部的人身攻击,而是对环保工作的关注,希望环保部门把工作做得更好。也是对环保部门工作缺陷的提醒,这样的“骂”何尝不是一种监督,何尝不是一件好事。没有群众的“骂”声,不知道问题的所在,那才是十分可怕的。

网民“骂”局长是一种善意的关心,善待网民的“骂”更是可贵的责任意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提出要创造条件让群众批评政府。听不得“骂”声、受不了批评,在这种封闭的环境中干部很可能会自我陶醉、分不清是非。善待群众的“骂”是我们的好传统、好作风,当年毛泽东主席也挨过农民的骂,毛主席非但不怪罪,反而从自身找原因,要求地方干部不要为难骂他的人。领袖都能善待群众的骂,还有什么干部不能接受群众的批评?

群众的批评就是很好的建言,“骂”局长有奖正是这位局长清醒的表现,是做好工作的希望。然而,也有一些领导干部容不得群众的批评、听不得群众的“骂”声,听人说他好便笑容满面,听到个“不”字便老大不高兴,如同捅了马蜂窝,甚至以权代法,网络追捕,跨地抓人,弄得人都不敢提意见、不敢讲真话。

善待“骂”声会让干部耳聪目明,工作有方向,把工作做得尽善尽美,得到群众的真心拥护和尊敬。“骂”局长有奖应当成为群众批评政府的一个标杆,成为监督干部的一种常态。(张君明)

例文:山东一位法官夸口说能游一百米,旁边一个小孩指出法官吹牛,不料法官大怒,将小孩扔进水库淹死了。对这则材料,你有什么看法?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为死不瞑目的孩子树碑

童言本无忌。

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装》里,一个金发碧眼的孩子一语戳破弥天大谎,使裸体大巡游的皇上淹没在民众的一片哄笑声中,还不能对那孩子“龙颜大怒”。孩子赢了,赢得天真无邪——这是丹麦童话,听来却入情入理,折射出现实。

而在山东,当一个法官夸口能游泳100米时,一个乌发黑眼的孩子一语戳破这小小的牛皮,不料法官竟“官颜大怒”,把孩子扔到水库里淹死了。孩子输了,输得死不瞑目——这是中国的现实,已见诸多家报纸的报道,然而怎么听也像童话。

我宁愿相信这篇新闻是假的,宁愿发布这假新闻的记者被推上被告席,宁愿他承认以毛骨悚然的童话冒充新闻,宁愿记者被判刑,报纸被查封??总之,我什么都肯相信,就是不肯相信那天真无邪的山东娃被淹死了,就是不肯相信童言无忌的时代真的一去不返了。

有先例可类比吗?有,然而比起来非常牵强。不错,日本鬼子和德国鬼子确实虐杀了无数儿童,但那是侵略战争,是法西斯匪徒才干得出来的呀!国民党特务确实在歌乐山下虐杀了小萝卜头,但那是白色恐怖,是灭绝人性的刽子手才干得出来的呀!一位导演曾经对我说,“十年浩劫”中,他的一个孩子被坏人塞进下水道闷死了,但那是大人们的政治游戏导致兽性大发作,而且人面兽心的家伙

也只敢偷偷摸摸虐杀孩子呀!近些年来,确有犯罪分子在拐卖儿童作人质时,因欲壑难填而虐杀过孩子,但那是财迷心窍而丧尽天良,而且也只敢偷偷摸摸虐杀呀!

而这山东娃儿的被杀害,一点背景材料也找不到。一无惨绝人寰的侵略战争,二无你死我活的政治游戏,三无谋财害命的动机,四无前冤今仇的伏笔,孩子就这样平白无故被杀害了——被一个不是法西斯、不是国民党特务、不是“文革”中的禽兽、不是发儿童财的罪犯、也不是精神病人的法官扔进水库里,活活淹死了!而且杀害在光天化日之下!杀害在大庭广众之中!一切的一切,仅仅为一句童言三个字——孩子认为法官游不了100米,笑嘻嘻对法官说:“你不行。”稍有良知的人们呵,谁肯相信这并非童话而是现实的呢?

如果非要在古今中外的悲剧中寻一事例来类比,恐怕只有中非帝国的皇帝博卡萨吃儿童肉一例了。然而,世上的山珍海味何其多,非要吃儿童肉才能“饱口福”吗?说穿了,这是寻求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一种“暴君快感”的满足。同样,那个法官司在扔出孩子时所寻求的,除了这种“暴君快感”的满足,还能有什么?让他自己说,还能有什么?

有学者说,“权力产生腐败,绝对的权力产生绝对的腐败。”活剥一句,可以说,“权力滋生残暴,绝对的权力滋生绝对的残暴。”

有山东娃的冤魂为证,任你巧舌如簧,也抹杀不了铁的事实。

按说,在我们这个法治国家里,谁也不是特殊公民,谁也没有不受制约的绝对权力,执法者犯法,更是罪加一等,实际上也如此。然而,为什么还是发生了上述惨剧呢?答案只有一个:在某些掌权者的骨子深处,依然盘踞着早被历史唾弃的暴君的幽灵——生杀予夺,谁奈朕何!

批判的武器,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判;同样,法治的精神,也代替不了精神的法治。在这个意义上,应该为那死不瞑目的山东娃儿树碑,一则安魂,让一代代人牢记这旷古不闻的惨剧;二则驱鬼,驱散至今还徘徊在中国大地上,而且钻进某些人骨子深处的暴君幽灵。

否则,我堂堂中华民族,还有何面目重温80年前鲁迅先生那振聋发聩的呐喊:

“救救孩子??”

联想与类比:是时评最常用的手法,也是文章的关键。由材料推开去,由此及彼,联系广阔的社会生活,或历史,或现实,或集体,或个人,用相近相似的事件,进行多角度、多侧面的论述,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

时评的基本思路:摆现象论危害挖根源提办法

摆现象:引述材料,摆出现象。引述材料,不是照抄,而是对原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概述,或摘要,取其精要,并据此提出自己的观点。

论危害:揭示反面现象所产生的影响和危害(指出正面事例所带来的下面作用)。 挖根源:剖析导致事件发生的心理原因或社会根源。

提办法:提出解决办法。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你的理解,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时事评论文章。

“铁腕”市委书记仇和当众点名批评

昆明市招商引资与开发区发展专题讲座上,呈贡县投资促进局局长蒋文辉因在会上打瞌睡,被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仇和当众点名批评,之后,同意蒋文辉辞去县投资促进局副局长职务。此后,会场上再没有人开小差。(据《都市时报》)

[示例文章1]

“打瞌睡丢官”属“量刑过重”

在2月22日举行的中共呈贡县纪委十一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昆明呈贡县委副书记、县长吴庆昆宣读了干部处理决定:同意蒋文辉辞去县投资促进局副局长职务。据悉,在2月20日举行的昆明市招商引资与开发区发展专题讲座上,蒋文辉因在会上打瞌睡,被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仇和当众点名批评。

分析:第一部分要写好由头。写时评要就事论事,所以要先把所评之“事”交代出来,这“事”是引发评论的缘由。引用时要注意简明扼要。

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在会上打瞌睡,就是不被领导点名批评,也应该受到应有的纪律处分,然而,仅仅因为在会场上打了一次瞌睡,就被迫辞职,显属“量刑过重”。(表明观点)从新闻中看,蒋文辉并非被“免职”,而是“主动辞职”,其实,这只不过是一种“外交辞令”,等于是给干部一个台阶下。如今,在会场上打瞌睡、溜号、打电话等行为,屡屡见诸报端,有的也只能批评,哪有因为打了瞌睡就主动辞职的?果真有这样的发自内心的自省自觉,那还真是一个好干部了。

即使是主动辞职,从正常的人事任免程序来看,也应该是发文了事,而不应在纪委全体扩大会上“宣读”。“宣读”的本身,就是一种“示众”。蒋文辉之所以会成为因为在会场上打瞌睡而“辞职”的第一人,一则可能是因为撞到了社会舆论的“枪口”上,在大众对会场官员在会场上的不良“表现”深恶痛绝之时,你打瞌睡了,犯了众怒了;二则是因为撞到了领导的“枪口”上——领导一批评,后果真的很严重。

会风透出的是作风,不管是从转变干部工作作风,还是从维护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来看,整治会风很有必要,然而,对违反纪律的干部从严从重处罚不能过头。无论是从公务员管理条例,还是干部管理条例,还是党的纪律处分条例上,我们都找不到在会场打瞌睡必须主动辞职,更找不到免职的规定。在依法执法的今天,不管这个典型具有何种警示意义,我们还是要依法、依规办事,不能因为谁“撞到了枪口上”,就一棍子打死。

分析:文章中间的这两段主要是分析材料。写时评不但要写出自己的看法,还要写自己这些看法的依据和理由。而且,在评论时要集中精力对所评之事作出分析思考,作到就事论事。

一句话,该给的处罚一定要给,但绝对不能把“小偷”判成“死刑”!(结论) 分析:得出结论。

副局长开会打瞌睡丢官,冤枉吗?

在22日举行的中共呈贡县纪委十一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昆明呈贡县委副书记、县长吴庆昆宣读了干部处理决定:同意蒋文辉辞去县投资促进局副局长职务。据悉,在2月20日举行的昆明市招商引资与开发区发展专题讲座上,蒋文辉因在会上打瞌睡,

被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仇和当众点名批评。(2月23日《都市时报》)

副局长开会打瞌睡丢官,近日在网上引发热议。从网友的留言来看,似乎同情的不少,甚至还有网友认为这是小题大做、哗众取宠,是上级官员在滥用权力。对此,我不敢苟同。

分析:道出由头,表明观点

细读报道全文,这位副局长丢官,其实并没有“被勒令辞职”的情节。且看呈贡县委副书记、县长吴庆昆宣读的干部处理决定:同意蒋文辉辞去县投资促进局副局长职务。“吴庆昆表示,蒋文辉已认识到事件的严重性并提出辞职”。干部提出辞职,组织予以批准、同意,难道不符合组织程序吗?懒、散、推、拖的机关作风,难道不应该予以制止和整治?

有网友认为,蒋副局长可能是因“抗灾累得撑不住”,这条理由我看也难以服人。且不说蒋副局长有没有参加抗灾,就是真的因“抗灾累得撑不住”,我想请个假也是情理之中的;再说了,一个招商引资与开发区发展专题讲座,作为主管部门的领导干部不认真听讲反而打瞌睡,似乎也说不过去吧?由此看来,开会打瞌睡丢官并不冤枉。

分析:谈依据与理由

当前有一种怪现象,即我们一方面在大声疾呼要雷厉风行地推进“吏治改革”,另一方面,又千方百计同情那些懒散、拖沓的领导干部,甚至为他们打抱不平,这真是一个莫名其妙的“怪圈”。

分析:联系实际说理

在我看来,开会打盹丢官绝非小题大做、哗众取宠,恰恰是一次对官场潜规则的彻底颠覆!在我的印象中,对官员作风不正、工作失误的追究、问责,常常是“千呼万唤不出来”。不要说是开会、听讲座这样的“芝麻小事”,就是出了人命关天的大事,在很多地方处理、问责的棍子,也总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在这样的官场潜规则影响下,久而久之,我们的一些领导干部也就养成了一种拖沓涣散的工作作风了。

我也假设一下,蒋副局长在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面前都敢打瞌睡,在普通百姓面前,他又会是何种表现呢?

分析:在所评之“事”的基础上发挥,深入剖析

昆明呈贡县委副书记、县长吴庆昆希望通过这件事情在全县干部群众中引起震动,改变以往懒、散、推、拖的机关作风,以振奋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新区的建设发展中。我想理应如此,人们必须明白,对领导干部严厉管束,绝非小题大做。为政之道,贵在实,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开会打盹丢官的副局根本不值得同情,恰恰相反,如此雷厉风行颠覆官场潜规则的实事和细事,在如今实在是太“珍贵”了!

分析:重申观点,总结全文。

评论事件常见的构思角度有以下几种:

1.评论事件本身或人物本身的对错;

2.评论事件发生或人物行为的原因;

3.评论事件结果或人物行为的影响;

4.反思事件或人物的给人留下的教训和启发;

5.探索事件的解决办法。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华盛顿邮报》做了次有趣的实验,请著名小提琴家乔舒亚贝尔在地铁站卖艺。在43分钟里,贝尔拉了6首名曲。期间1097人经过,只有7人驻足聆听;27人给了钱,但多数是边走边扔给他的。而贝尔的演奏会,票价上百美元,并且总是座无虚席。

要求:请自选角度,自行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注意,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篇四:一周作文新闻素材人物 马可

马可:以衣载道

张卓

“很马可”

听起来不可思议,当2013年的年头,第一夫人彭丽媛找到长期隐居在珠海的设计师马可女士,邀她为其设计一系列后来用于国事访问的定制服装时,马可曾一度考虑过拒绝。

拒绝并非没有足够的理由,2008年之后就几乎销声匿迹的马可此时已开始在北京选址,决心在这一年正式推出她苦心孤诣筹划多年的品牌——无用。无用团队人数不多,要给第一夫人做衣服就必须全力以赴,而无用的面世时间也就必须推迟。

马可说,做设计师这么多年,她太明白了,服装风格后面其实是价值观。最终她说服了自己:“如果第一夫人穿的是非常简洁朴素的东西,全国人民也都会跟着穿,这一点我有些预感,她的穿着风格定位,代表着一个时代的价值取向。向国人倡导?过自求简朴的生活?这不正是我期望通过无用去实现的吗?”

此前,马可已经是外界公认的中国服装设计界最顶尖的设计师。这不仅指她所获得的荣誉——不计其数的业内奖项以及国际认可,2008年,她又成为首位进驻巴黎高级时装周的中国设计师。2013年3月彭丽媛作为第一夫人的首次亮相,令马可的知名度溢出原本的堤岸流向更宽广的地方。但马可本人依旧静水深流般专注于自己原本的河道,对名利抱持着一种异乎寻常的冷淡态度。

马可在时尚界完全是个异类:她不像其他设计师有集邮般收集名人客户的嗜好但又为第一夫人设计服装,与此同时却花更多精力在乡村老妇人的民间手工艺的传承上;她对待员工有着完美主义者的严苛要求但又不问出身地选拔人才仅仅因为这个人足够用心;她耻于谈钱,从不把自己定义为商业设计师,实际上凡是认识她的朋友都认为她是个反商业的设计师;她开店售衣但不打折促销不准店员推销,反对一切时尚消费文化。

凡此种种,当马可向一位设计师说明“衣服不是用来看的,而是用身体来感受的”,并要求这位设计师试穿无用的衣服后再作讨论时,这位设计师只好用“很马可”来形容这一要求。

为理想

马可大学就读苏州丝绸工学院(现在改名苏州大学)。80年代末期,中国七五计划将纺织服装行业列为重点发展的行业之一,时尚业和成衣制造业被推至战略高度,高校陆续成立相关专业。1989年,苏州丝绸工学院建立全国首届服装设计兼表演专业,但课程设置更偏重时装表演,设计课的课时非常少。马可对

成为模特毫无兴趣,“人们对你的身材和长相品头论足,这一切让我感觉太难受了”。

与大部分90年代初的服装设计毕业生一样,马可进入广州一家制衣公司,做一点小设计和给各部门帮忙。次年,被心中的品牌梦想督促着,马可找到另一家有意创建一个原创品牌的服装企业,总经理许诺很快会成立新品牌,但是为了筹集创牌的资金,公司得先做些制服设计,马可接受了。大批来自西方的订单以及强大内需拉动数以万计的私营制衣厂,马可设计的制服取得了客户的好评,公司的业绩日益攀升。一年后,马可追问老总何时可以开始创牌,他反问:你不觉得现在这样做制服也很好吗?“我都快气炸了,因为我就感觉好像被人骗了。”当场辞职后,她气得连当月的工资都没拿。

经历了很多类似事情,马可自己创办了名叫“例外”的品牌。

2004年秋天,马可决定在北京时装周发布2005年例外春夏新装。离服装秀还有两天,马可从广州飞到北京。之前的45天,她把铺盖搬到了办公室的沙发上,每天工作近20个小时,完成了一百多套设计。北京一家巨大的工厂成为例外新装发布的秀场,马可的到来同时也带来压力。

马可越发感到和时尚产业格格不入。2005年,她参观纽约时装周,看完几场秀,感到一阵反胃,跑到中央公园的草坪躺了两个小时,“后来我才意识到是看表演看吐了”。震耳欲聋的音乐,袒胸露乳浓妆艳抹的模特,15厘米极细的高跟鞋,“我心里面特别悲哀,时尚填满了人们的空虚和自我,让人们深陷于自恋而顾影自怜,自我之外更大的世界却视而不见……”

关心人

无用工作室的出品都是纯天然的手工制作,她从偏远的西南山区请来了一些掌握传统女红技术的手工艺人。马可的设计从手织布的组织纹样开始,再到手工缝制和植物染色。缓慢,但令人身心愉悦。她厌倦了此前令她成名的流水线成衣,她只想制作真正的手做的衣裳,那些服务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为了真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而不是向外界“炫耀或者建立某一种形象”的生活必需物。

生命的后半场,马可已经决定生活在这些贵州阿姨之中,从她的办公室走到缝制工坊用不上一分钟。有时周日,阿姨们会用从家乡带来的干辣椒和香料烧上一锅地道的酸汤鱼,她会和大家围坐在一起吃,吃到开心时还要阿姨们放开嗓子唱上两首。现在,马可的性格变得越发安静,连批评声都尽量温柔。

吴阿姨是无用工作室的一位女工,她的针线活做得又快又好,四个小时就能绣出一个漂亮的六瓣花朵。她12岁学女红,全家老小的衣服都出自这双巧手。吴阿姨一周上六天班,包吃包住,按工时算钱。她不知道“马小姐”是干什么的,“搞裙子的吧?”她疑惑地问,反正马小姐拿来任何样式的绣花,她一学就会。马小姐的裙子缝起来太费劲了,一条裙子16朵花,两个月才做完一条,比家乡的工艺更复杂。

前不久,马可在北京城中心一个创意园区举办了国内首次无用作品发布会。开幕的表演在一个露天天台,充满浓郁的宗教感,一位台湾原住民歌手唱响序曲,33个高矮胖瘦不一的表演者,黑人、白人、老人、小孩穿着粗布麻衣,缓缓踱进舞台。

表演者围拢在一起,踏着简单的舞步,整齐地用脚跺踩地面,地板上的玻璃烛台在抖动中发出越来越强烈的节奏声,马可流泪了,事后她解释说,现代社会强调个性和自我,她却从这支舞里看到了祖先们赖以生存的根基,那种群体协作的共性永远超越个体差异的强大。“这是还保留着原生态生活方式的各地民族共通的东西,人们聚在一起,手拉着手,头顶天,脚踩地,只要不断重复着简单的动作,就能够给彼此带来内心的感动和幸福,我们还要什么呢?”演出后,好几个演员告诉马可,他们一边流泪一边完成了演出。

演出结尾,两位老人带领着一队人向一个方向走远,他们回家了。灯光熄灭,沉浸在黑暗中的嘉宾一时还回不过神来,没有通常时装秀完毕的鲜花和掌声,大家在静默中被指引着来到楼下的广场,小剧场幕墙上打出“无用回家”四个字,一束暖色灯光洒在马可身上,她一袭暗红色麻布长衫,用轻微的声音感谢一连串的人。“我什么都不想说了。”两周后,她说,本来想解释无用到底是什么,但那一刻,她觉得语言太苍白。

无用到底要做什么?马可后来给出了这样的答案:“我不满足于服装在生活中的实用性和装饰性,我深信最伟大的最高尚的创作动机应该是出于?关心人?,对?人?本身的终极关怀——关心人的情感,关心人的精神世界。这种关心包含了爱,但比爱更为宽广,更无条件。”

篇五:难忘的一周作文

难忘的一周作文

难忘的一周

培源实验小学 五(1)班 杨景超

每当我早晨进校时,看见门口站岗的红领巾小巡警,心中总会激起一阵强烈的愿望,如果我有一天也能站在门口就好了。老天好像总能了解我的心思,在这个礼拜星期五发出了一条令我兴奋不已的消息,我被当选为门口站岗的小巡警。

当我亲手接到这条印有“红领巾小巡警”的绸带时,我很激动,在休息日的两天里,真是爱不释手,心里就盼望星期一快快到来。

时间不会停,星期一的脚步踏响了。那天清晨我不再贪睡,6点钟闹钟一响,我就钻出>温暖的被窝,迎着寒风,心中只想着我要当小巡警了,我要站在门口了!快快吃完早饭,一路小跑来到学校,此时,天还是蒙蒙亮的,所以没有几个人进学校。到教室一看,呵,人都到齐了。我们飞也似地冲到校门口,虽然迎面吹来的是冷的刺骨的寒风,但每个人脸上荡漾着心中的喜悦和自豪。我是负责检查路队的,如果有同学不排队入校,我就要上前拦他,并说一声“请排队入校”,一开始,我不怎么敢说。过了好久,我渐渐适应了,声音也大了,不排队的也少了。站完岗后,我就和我的搭档胡星涛一起去检查包干区,他总是那么严格、认真,连卫生死角都不放过,所以很多班级都被扣二、三分。上午刚过,中午要快速吃完饭,然后去食堂接虞韫晨的班,前几天我吃得很快,他却老不愿意给我记分录,总是意犹未尽的样子;后两天我特意吃得慢一些,可以让他多呆一会儿,他又嫌我太慢,真是个不折不扣的“小家公子”。吃过午饭,还要再去检查一次包干区,回来时经常满头大汗,但内心很充实。

一眨眼,一个星期的小巡警生涯结束了,这不仅锻炼了我自己,而且让我体会到做事的责任心。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