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晏殊简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5:53:15 字数作文
晏殊简介字数作文

篇一:晏殊简介

晏殊简介

? 晏殊(991-1055),字同叔。汉族,北宋抚州临川文港沙河(今江西进贤县文港镇沙

河人,)人。抚州籍第一个宰相,江右人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十四岁时就被朝廷赐为进士。之后到秘书省做正事,仁宗即位后,升官集贤殿学士。能荐拔人才,如范仲淹、欧阳修均出其门下。以致有人在晏府庭前贴上一副对联:“门前桃李重欧苏,堂上葭莩推富范”。晏殊还热心教育,“大兴学校,以教诸生”,《宋史》赞他:“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 著作丰富,文集一百四十卷,主要作品有《珠玉词》。

? 晏殊与其第七子晏几道(1037-1110),在当时北宋词坛上,被称为“大晏”和“小晏”。 ? 晏殊从小聪明好学,5岁能创作诗,有“神童”之称。江南按抚张知白闻知,极力举

荐进京。次年,14岁的晏殊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千名考生同时入殿参加考试,从容应试,受到真宗的嘉赏,赐同进士出身。第三天复试“赋”时,看题后奏道:此赋题自己以前曾做过,请求另改它题。其诚实与才华,更受到真宗的赞赏,授其秘书省正事,留秘阁读书深造。

? 晏殊当官表里如一务求诚信,古往今来,凡是品德高尚的人,都是诚实守信的。 ? 晏殊当官后,每日办完公事,总是回到家里闭门读书。后来皇帝了解到这个情况,

十分高兴,就点名让他做了太子手下的官员。当晏殊去向皇帝谢恩时,皇帝又称赞他能够闭门苦读。晏殊却说:“我不是不想去宴饮游乐,只是因为家贫无钱,才不去参加。

? 我是有愧于皇上的夸奖的。”皇帝又称赞他既有真实才学,又质朴诚实,是个难得

的人才,过了几年便把他提拔上来,让他当了宰相。

? 晏殊受到皇帝的赏识和重用的故事说明,一个人为人的诚实,表里如一,不弄虚作

假,对于取得别人的信任是多么的重要啊!

? 晏殊虽多年身居要位,却平易近人。他唯贤是举,范仲淹、孔道辅、王安石等均出

自其门下;韩琦连任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宰相;富弼身为晏殊女婿,但殊举贤不避亲,晏殊为宰相时,富弼为枢密副使,后官拜宰相。

? 晏殊在宋代江西籍名人中是开风之先人物,其后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晏几道

等无不深受其影响。

? 他最早兴办官学,居官亦达五十年,政治上虽无重大建树,但公忠谋国、知人善任,

对推动庆历新政的发生是有贡献的。

? 他自奉廉洁,为人风范为当世后人所仰慕。他的词上承南唐而洗却铅华,媚中求雅,

对宋词的发展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 晏殊的《蝶恋花》。。。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句词出自晏

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登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仿佛世间的一切都已经浮云过世 。

? 《蝶恋花》宋·晏殊

? 槛菊愁烟兰泣露,

?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 明月不谙离恨苦,

? 斜光到晓穿朱户。

? 昨夜西风凋碧树,

?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 欲寄彩笺兼尺素,

? 山长水阔知何处。

? 译文: 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泪珠,

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燕子双飞而去。

? 皎洁的月亮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都穿入红红的门户。

? 昨夜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了天涯路。

? 想给我的心上人寄封信,可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此词“昨夜西风”三句和欧阳修、辛弃疾的词句一起比作

治学的三种境界中之第一境界,足见本词之负盛名。

? 第一境界为:昨夜西风凋碧树,

?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 第二境界为: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 第三境界为: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在王国维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

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这自然是借题发挥,以小见大。

? 这是一个人生观的问题,其实是宋代一位词人将三首词的名句和在一起,这里只有两

句,其实字面意思很容易懂,而其深刻的含义则表示人在一生中对自己所经历的坎坷的重新认识:当你功成名就时,再回过头看你走过的路程,你会发现一路的辛酸,都只为你坚定的目标!

?

?

?

?

?

?

?

? ? 浣溪沙【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 选自《珠玉词》

?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 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

《临江仙》晏几道

? 梦后楼台高锁,

? 酒醒帘幕低垂。

? 去年春恨却来时,

? 落花人独立,

? 微雨燕双飞。

? 记得小苹初见,

? 两重心字罗衣。

? 琵琶弦上说相思,

? 当时明月在,

? 曾照彩云归。

家庭作业

? 了解晏殊简介。

? 晏殊与其第七子晏几道,在当时北宋词坛上,被称为什么?

? 他的性格有哪些优秀品质?经他推荐的宋代文人有哪些?

?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那三首词的名句作为人走向成功的秘诀?并说出词作者。 ? 宋朝共有多少位皇帝?

? 牢记《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破阵子·燕子来时新

社》,晏几道的《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篇二:晏殊简介

晏殊简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北宋临川人(今属南昌 进贤)人,北宋前期著名词人。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迁太常寺奉礼郎、光禄寺丞、尚书户部员外郎、太子舍人、翰林学士、左庶子,仁宗即位迁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加给事中,进礼部侍郎,拜枢密使、参知政事加尚书左丞,庆历中拜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晏殊历任要职,更兼提拔后进,如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皆出其门。他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有《珠玉词》一百三十余首,风格含蓄婉丽,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颇受南唐冯延已的影响,与欧阳修并称「晏欧」。其代表作为《浣溪沙》、《蝶恋花》、《踏莎行》、《破阵子》、《鹊踏枝》等,其中《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千古传诵的名句。他亦工诗善文,原有诗文二百四十卷,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及清人胡亦堂所辑《晏元献遗文》。又编有类书《类要》,今存残本。

后人评价

晏殊是北宋文坛上地位很高的文人,《宋史》说他“文章赡丽,应用不穷。尤工诗,闲雅有情思”。和北宋前期大多数文人的作风一样,晏殊的诗文词都是继承晚唐五代的传统,他“赡丽”之中有沉著的内容,所以不流于轻倩、浮浅,故为当时所重。他的词今存130余首,风格上既吸收《花间》温(庭筠)、韦(庄)的格调,也深受南唐冯延巳的影响。他一生显贵,宜其善于写旖旎风光,欢愉情趣,但他的作品并不单纯如此,而孕育着深厚的悲戚之感。如他的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种人的意志所不能挽回的情景,即使只是个人一时的无名的悲感,也含蕴着人类永恒的自古以来即无可奈何的悲感,由此而感到人类普遍的永久的无可逃避的命运。由这种主观的悲哀推而至于客观世界的运转,又何尝不如此。“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这就不能不得出“珍惜现在”的结论:“不如怜取眼前人。”(〔浣溪沙〕)这比起《花间》温、韦的清词丽句来,就看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珠玉词》中没有长调慢词,全是小令。由此也可知:一方面当时慢词尚未流行,晏殊笃守《花间》的成规;同时可见晏殊这些词大都是在酒席或寿筵上临时即景之作,不是仔细用心推敲出来的。其次,晏词集中没有朋友之间的和作,没有一首是“次韵”之作。这可见晏殊填词,纯为抒写自己的性情,不是为应酬而作(替歌女写作不是普通所谓“应酬”)。因为不是敷衍朋友,故有真性情。不象南宋时以词作为进身之阶或交友之贽,没有把词当作“敲门砖”,所以有好作品。

晏殊词中也没有游山玩水或羁旅愁苦如柳永、张先诸人的作品,这是由于他一生富贵,自然无愁苦之词,但他也并非全无悲戚,不过他所悲所戚的是人生中共有的“无可奈何”的共悲,而非个人为某事的小悲小痛,又因为他一生历任各级大官,纵有儿女之情也不能象柳永、秦观那样表达出来,所以他词中又似乎有一种潜伏的风情,不能倾泻出来,只能在一定范围内隐约地表达,适可而止。

《东都事略》说他有文集240卷,《中兴书目》作94卷,《文献通考》载《临川集》30卷,皆不传。传者惟《珠玉词》3卷。汲古阁并为1卷,为《宋六十名家词》之首集,计词131首。

名篇鉴赏

浣溪沙

作者: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鉴赏

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

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日的感伤。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起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写对酒听歌的现境。从复叠错综的句式、轻快流利的语调中可以体味出,词人面对现境时,开始是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但边听边饮,这现境却又不期然而然地触发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也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面对的也是和眼前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然而,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觉到有的东西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便是悠悠流逝的岁月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人事。于是词人不由得从心底涌出这样的喟叹:“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眼前景。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这是即景兴感,但所感者实际上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生,其中不仅有感性活动,而且包含着某种哲理性的沉思。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现,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联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也是这首词出名的原因。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这一联所含的意蓄。

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然而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转载于:www.smhaida.com 海 达 范 文网:晏殊简介)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象是去年曾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这一句应上“几时回”。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其根本的原因于情中有思。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写司空见惯的现象,却有哲理的意味,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人生问题。词中涉及到时间永恒而人生有限这样深广的意念,却表现得十分含蓄。

【简析】

听一曲新歌,饮一杯醇酒,真是安闲满足、如坐春风。可是,时序转换,今年不是去年,去年不再,人事不同,能无枨触!夕阳西下,一去不返,向进曾见夕阳西回?这明白如许的吟咏,道出对宇宙人生多少事物的体认。眼前花落委地,令人无可奈何。忽见燕子翩飞,似曾相识,原是去年旧燕,今又归来。在此一念之间,便觉花落复有花开,春去复有春归,日落复有日出。原来,宇宙人生多少事物 ,有一次性的一面,亦有重复性的一面。有一去不返的一面,亦有永恒的回归一直。然这回归重复不是原封不动的重现,而是重现中有渐变,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篇三:晏殊的《解厄鉴》及简介

晏殊的《解厄鉴》及简介

内容简介 在历史上,对中国的智慧、谋略、政治有影响的学派虽有十几家,但影

响最大的主要是儒、道、法三家。中国的智慧和政治虽然常常呈现出纷纭复杂的状态,

其实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掌握了这三家的思想精核,也就把握住了中国的谋略和智慧。

权谋绝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中国权智在本质上是一种至为深刻的文化。只有人的身心内

外都渗透了这种文化,才能自然而然地达到内谋谋圣、外谋谋智的境界,才能成为真正

的圣、智兼备的谋略家。

《解厄鉴》是一部十分罕见的著作,它不仅立足于“解厄”,更关注致厄的根源。晏

殊的官位和才华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几近他所处时代的顶峰。他人仕之后,一路升迁,

最后位极人臣,官拜宰相。晏殊仕途如此之顺并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就,并不是缘于上

天护佑,而是他深通解厄脱困之道的缘故。

作者简介 晏殊,字同叔,北宋著名的“太平宰相”,大词人。十四岁即因才华洋

溢而获赐同进士出身,而后历任要职,官至宰相。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北宋名臣皆

出其门。晏殊一生不离宴饮歌诗,在朝为官五十多年,似朴拙无为而福禄恒久。这部《解

厄鉴》虽没有其诗词之华美,却句句真言,句句智慧。

目 录

藏锋卷第一

不以困为困,不以厄为厄,方不为厄所困。

善隐藏锋芒者,趋利避害,解厄脱困。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虎行似病,鹰立似睡,乃处世至境。

志向远大的人,谦逊是常态。

人可无名,不可无仁无德。

放弃比索取更需智慧。

内敛藏锋者,永处于上风。

隐智卷第二

智谋可以消减困厄,却不能根除困厄。

上智不为人知,方可出奇制胜。

自私者常处困厄之境。

实在的好处是对一个人价值的肯定。

不洞察世情与人情,势必阻碍丛生,困厄不断。

祸患不因无智而生,常常因智而起。

戒欲卷第三

贪欲之根,祸患之源。

君子能审时度势,不让欲望左右,所以能够消灾解厄。

不遵从自然法则,任私欲膨胀,毁灭便不远了。 智者从不小看一念:一念之失,生死之别。

贪欲无穷的特性,使困厄永伴。

冲动是失败的人共同拥有的一种特质。

对待欲望的不同,使君子坦荡,小人戚戚。

省身卷第四

有自知之明者,常处困厄之外。

学会取舍,是解厄之学。

人之差距可以通过省身来弥补。

律己严,待人宽,乃避祸的处世之道。

慎重行事,遵循正道,可以长久。

省身可使弱者变强。

求实卷第五

务实保长远,虚名易溃失。

坚持与求实是成功者的共同特点。

金科玉律只存于书本中,不存于实践中。

贪近者愚,求远者智。

求实不仅是一种态度,也是避祸的根本。

求实不是求取圆满,而是尽量减少缺憾。

智者顺天行事,故远离祸患。

聪明往往致祸,智慧却使祸患远离。

慎言卷第六

言多祸藏,沉默胜金。

一言可兴邦,亦可亡身。慎言者智。

君子不说假话,但实话却使处境不妙。

听其言知其意,可断其行。

弱者不可以潇洒为先,当以存身为要。

人无信,勿听其言。

无涉机密,远离祸患。

节情卷第七

先驾驭情感,再驾驭人生。

放纵情感,如纵祸患。

友情贵在真诚,纵友则见拙,不智也。

惩恶扬善缺一不可,交替互用方可应变制胜。 天怒成灾,人怒成害。

君子戒悲,小人戒忧。

做大事就要割舍情感,否则为情所绊,事情就不会顺利。 向善卷第八

吉有其因,福有其源。

向善戒恶,行事之要。

识人当观其行,见其细。

大善者,不计毁誉,不图善名,方成大事。

与小人结交,困厄近矣。

取利弃道,祸患不远。

善良重在真诚,不在于方法。

篇四:后人评价晏殊

后人评价晏殊

晏殊是北宋文坛上地位很高的文人,《宋史》说他“文章赡丽,应用不穷。尤工诗,闲雅有情思”。和北宋前期大多数文人的作风一样,晏殊的诗文词都是继承晚唐五代的传统,他“赡丽”之中有沉著的内容,所以不流于轻倩、浮浅,故为当时所重。他的词今存130余首,风格上既吸收《花间》温(庭筠)、韦(庄)的格调,也深受南唐冯延巳的影响。他一生显贵,宜其善于写旖旎风光,欢愉情趣,但他的作品并不单纯如此,而孕育着深厚的悲戚之感。如他的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

来”,这种人的意志所不能挽回的情景,即使只是个人一时的无名的悲感,也含蕴着人类永恒的自古以来即无可奈何的悲感,由此而感到人类普遍的永久的无可逃避的命运。由这种主观的悲哀推而至于客观世界的运转,又何尝不如此。“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这就不能不得出“珍惜现在”的结论:“不如怜取眼前人。”(〔浣溪沙〕)这比起《花间》温、韦的清词丽句来,就看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珠玉词》中没有长调慢词,全是小令。由此也可知:一方面当时慢词尚未流行,晏殊笃守《花间》的成规;同时可见晏殊这些词大都是在酒席或寿筵上临时即景之作,不是仔细用心推敲出来的。其次,晏词集中没有朋友之间的和作,没有一首是“次韵”之作。这可见晏殊填词,纯为抒写自己的性情,不是为应酬而作(替歌女写作不是普通所谓“应酬”)。因为不是敷衍朋友,故有真性情。不象南宋时以词作为进身之阶或交友之贽,没有把词当作“敲门砖”,所以有好作品。

晏殊词中也没有游山玩水或羁旅愁苦如柳永、张先诸人的作品,这是由于他一生富贵,自然无愁苦之词,但他也并非全无悲戚,不过他所悲所戚的是人生中共有的“无可奈何”的共悲,而非个人为某事的小悲小痛,又因为他一生历任各级大官,纵有儿女之情也不能象柳永、秦观那样表达出来,所以他词中又似乎有一种潜伏的风情,不能倾泻出来,只能在一定范围内隐约地表达,适可而止。

《东都事略》说他有文集240卷,《中兴书目》作94卷,《文献通考》载《临川集》30卷,皆不传。传者惟《珠玉词》3卷。汲古阁并为1卷,为《宋六十名家词》之首集,计词131首。

编辑本段名篇鉴赏

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

作者: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鉴赏

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

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日的感伤。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起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写对酒听歌的现境。从复叠错综的句式、轻快流利的语调中可以体味出,词人面对现境时,开始是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但边听边饮,这现境却又不期然而然地触发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也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面对的也是和眼前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然而,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觉到有的东西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便是悠悠流逝的岁月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人事。于是词人不由得从心底涌出这样的喟叹:“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眼前景。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这是即景兴感,但所感者实际上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生,其中不仅有感性活动,而且包含着某种哲理性的沉思。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现,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联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也是这首词出名的原因。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这一联所含的意蓄。

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然而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象是去年曾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这一句应上“几时回”。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其根本的原因于情中有思。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写司空见惯的现象,却有哲理的意味,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人生问题。词中涉及到时间永恒而人生有限这样深广的意念,却表现得十分含蓄。

【简析】

听一曲新歌,饮一杯醇酒,真是安闲满足、如坐春风。可是,时序转换,今年不是去年,去年不再,人事不同,能无枨触!夕阳西下,一去不返,向进曾见夕阳西回?这明白如许的吟咏,道出对宇宙人生多少事物的体认。眼前花落委地,令人无可奈何。忽见燕子翩飞,似曾相识,原是去年旧燕,今又归来。在此一念之间,便觉花落复有花开,春去复有春归,日落复有日出。原来,宇宙人生多少事物 ,有一次性的一面,亦有重复性的一面。有一去不返的一面,亦有永恒的回归一直。然这回归重复不是原封不动的重现,而是重现中有渐变,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浣溪沙 小阁重帘有燕过

作者:晏殊

小阁重帘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

曲栏干影入凉波。

一霎好风生翠幕,几回疏雨滴圆荷。

酒醒人散得愁多。

鉴赏

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五记载:“晏元献公虽起田里,而文章富贵,出于天然。尝览李庆孙《富贵曲》云:”轴装曲谱金书字,树记花名玉篆牌‘。公曰:“此乃乞儿相,未尝谙富贵者。’故公每吟咏富贵,不言金玉锦绣,而唯说其气象。若‘楼台侧畔杨花过,帘幕中间燕子飞’,‘梨花院落溶溶月,杨柳池塘淡淡风’之类是也。故公自以此句语人曰:”穷儿家有这景致也无?‘“这段话颇能道出晏殊富贵词的独特风格。这首词前五句描写景物重神情,不求形迹,细节刻画,取其精神密契,不于锦绣字面的堆砌,而于色泽与气氛上的渲染,故能把环境写得博大高华,充满富贵气象。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既不是伤春女子的幽愁,又不是羁旅思乡游子的离愁,更不是感时悯乱的深愁,而是富贵者叹息时光易逝,盛筵不再,美景难留的淡淡闲愁。

劈头“小阁重帘有燕过”点出环境与时令。此句看似平淡,实乃传神一笔,有破空而来之势。这匆匆一过的穿帘燕子,莫非是远方使者,给帘内入传递了春将归去的消息。像平静的水面投下一枚小石,立刻泛起层层波澜。一下子打破了小阁周围宁静的空气,起着沟通重帘内外的作用。阁中人目随燕影,看到“晚花红片落庭莎”。原来时已暮春,庭院满地落红。“晚”,一指傍晚,朝花夕谢,形容落花的时间,一指晚春,花事凋零,形容落花的节令。春末多雨,更兼庭中少行迹,满庭莎草已是一派浓绿。“红片”与“庭莎”,绿肥红瘦,相映成趣。“曲栏干影入凉波”,庭院中池边的曲曲栏干,倒影于池塘碧波之中。

“凉波”的“凉”既是时已入暮,池水生凉的真实写照,又是个中人此时此地心境凄凉的折光反射。以上三句写的是帘外景物,从视觉所及落笔。“重帘”、“过燕”、“晚花”、“庭莎”、“曲栏”、“凉波”诸意象所组成的画面,其色泽或明或暗,或浓或淡,或动或静,使整个庭院呈现出一片凄清冷落。虽然主人公尚未露面,但他的处境、心曲,已跃然纸上了。下片两句由帘外转入帘内,从听觉着墨,写阁中人的感受。“一霎”、“几回”乃互文。虽说是“好风”、“疏雨”,小阁里的人却听得分明,感得真切,可见环境是何等的静,人是多么孤独。上句“翠”、“生”二字,一为冷色,一为动态,这种化虚为实的描写,把周围的景物写活了,给人以质感。好风入槛,翠幕生寒,孤身独处,情何以堪。下句“圆荷”即荷叶。疏雨滴嫩绿的荷叶上,声音本是极细极微,但偏偏阁中人却听得清清楚楚。帘外之凄清冷落如彼,帘内之空虚寂静如此,这一切本是足以生愁了,何况又值“酒醒人散”之后。末句以情语作结,总束全词,兴起感情波澜,似神龙掉尾,极有跌宕之致。

此词表现了作者优越闲适的生活,却又流露出索寞怅惘的心绪。结句抒发的亦是富贵闲愁。前人评晏殊词圆融平静,多富贵气象。晏殊自云:“余每吟咏富贵,不言金玉锦绣,而悦其气象。”此词可见一斑。 浣溪沙 玉碗冰寒滴露华

作者:晏殊

玉碗冰寒滴露华,粉融香雪透轻纱。

晚来妆面胜荷花。

鬓亸欲迎眉际月,酒红初上脸边霞。

一场春梦日西斜。

鉴赏

此词写夏日黄昏丽人昼梦方醒、晚妆初罢、酒脸微醺的情状。全词婉转有致,犹如一幅别具韵味、浓墨重彩的油画。

首句写室内特定的景物——玉碗中盛着莹洁的寒冰,碗边凝聚的水珠若露华欲滴。古时富贵人家,严冬时把冰块收藏地窖中,夏天取用,以消暑气。一“寒”字正反衬出室中的热。接着,作者笔触写到室中人的身上:她粉汗微融,透过轻薄的纱衣,呈露出芬芳洁白的肌体;晚来浓妆的娇面,更胜似丰艳的荷花。二、三句设喻。用意用语均似“花间”。“粉融”,谓脂粉与汗水融和。不点出“汗”字,正是作者高明之处。“香雪”借喻女子肌肤的芳洁,虽亦古诗词中常用之语,但本词中却有特殊的意义,它跟“冰寒”句配合,盛夏中得清凉之意。以“玉”、“冰”、“粉”、“雪”之白,衬托“妆面”之红,写夏日黄昏女子妆罢的情景,真如一幅优美的彩照。

过片写她那下垂的鬓发,已靠近眉间额上的月形妆饰;微红的酒晕,又如红霞飞上脸边。两句写女子微醉的情态,艳而不俗,细而不纤。古时女子的面饰,有以黄粉涂额成圆形为月,因位置两眉之间,故词称“眉际月”。李商隐《蝶》诗之三“八字宫眉捧额黄”,似即指此。“欲迎”、“初上”,形容绝妙。不独刻画之工,且见词人欣赏之情。“月”与“霞”,语意双关,既是隐喻女子的眉和脸,也是黄昏时的实景。可以想象这位美艳的姑娘,晚妆初过,穿着件单薄的纱衣,盈盈伫立,独倚暮霞,悄迎新月。

“一场春梦日西斜”,方始点明,原来上边五句所写的,都是昼眠梦醒后的情景。女子睡起,粉融香汗,重理明妆。“春梦”,谓刚才好梦的短暂。慵困无聊,闲愁闲恨,全词之意,至此全出。末句倒装,“日西斜”三字,与上片“晚来”接应。

浣溪沙 一向年光有限身

作者:晏殊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 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 不如怜取眼前人。 鉴赏

此词慨叹人生有限,抒写离情别绪,所表现的是及时行乐的思想。全词章法结构上下关合:下片“满目”句照应上片次句,因离别而念远:“落花”句照应上片首句,因慨叹人生短暂而伤春。结句借用《会真记》中的诗句,即转即收。

“一向年光有限身”,劈空而来,语甚警炼。“一向”,即一晌,一会儿。片刻的时光啊,有限的生命!词人的哀怨是永恒的,那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谁不希望美好的年华能延续下去呢?惜春光之易逝,感盛年之不再,这虽是《珠玉词》中常有的慨叹,而本词中强烈地直接呼喊出来,便有撼人心魄的效果。紧接“等闲”句,加厚一笔。词中所写的,不是生离,更不是死别,而只不过是寻常的离别而已!“等闲”二字,殊不等闲,具见词人之深于情。短暂的人生中,别离是不只一次会遇到的,而每一回离别,都占去有限年光的一部分,词人唯有强自宽解:“酒筵歌席莫辞频”。痛苦是无益的,不如对酒当歌,自遣情怀吧。“频”,谓宴会的频繁。叶梦得《避暑录话》载,晏殊“惟喜宾客,未尝一日不宴饮,每有嘉客必留,留亦必以歌乐相佐”,“日以饮酒赋诗为乐,佳时胜日,未尝辄废”。“酒筵歌席”,即指这些日常的宴饮。这句写及时行乐,聊慰此有限之身。过片二语,气象宏阔,意境莽苍,以健笔写闲情,兼有刚柔之美,是《珠玉词》中不可多得的佳句。两句是设想之辞。若是登临之际,放眼辽阔的河

篇五:晏殊-《蝶恋花》教案

晏殊——《蝶恋花》

【教学目的】

1.熟悉北宋词人晏殊;

2.掌握晏殊词的风格特点。

【教学重难点】

1.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2.比较二晏词的风格不同之处。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言 有这样一位词人,他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他的《浣溪沙》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寓意》有“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原诗:“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瑟禁烟中。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传诵颇广。知道这位词人是谁吗?对,他就是晏殊。今天,我们来学习的他另一首颇负盛名的词作――《蝶恋花》。

二、作者简介

晏殊(991-1055) 北宋词人。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南昌进贤)人。《宋史》记载“七岁能属文,景德初,张知白安抚江南,以神童荐之”七岁能文,十四岁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庆历中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封临淄公,官居宰相位。第二年罢相,被贬为工部尚书,接着又出任颖州(今安徽阜阳)、陈州(今河南淮阳)、许州(今河南许昌)等地的地方长官,后升任兵部尚书。六十四岁病逝,宋仁宗亲临丧事,死后赠司空兼侍中,卒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晏殊历任要职,更兼提拔后进,如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皆出其门。他一生富贵优游,所作多吟成于舞榭歌台、花前月下,为当时词坛耆宿。他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闲婉,理致深蕴,音律谐适,词语含蓄宛丽,亦工诗善文,现存不多,大都以典雅华丽见长。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又编有类书《类要》,今存残本。

三、原文、注释及译文

槛(栏)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别)

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注释:槛:jiàn栏杆。罗幕:丝罗的帷幕,富贵人家所用。朱户:犹言朱门,指大户人家。尺素:书信的代称。古人写信用素绢,通常长约一尺,故称尺素,语出《古诗》“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译文

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泪珠,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燕子双飞而去。皎洁的月亮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都穿入红红的门户。 昨夜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了天涯路。想给我的心上人寄封信,可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四、赏析

此词写闺内相思离别之情。经疏澹的笔墨、温婉的格调、谨严的章法,传达出作者的暮秋怀人之情。上片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选取眼前的景物,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

婉约派词人许多伤离怀远之作中,这是一首颇负盛名的词。它不仅具有情致深婉的共同特点,而且具有一般婉约词少见的寥阔高远的特色。它不离婉约词,却又某些方面超越了婉约词。 婉约派四大旗帜之一,四旗中号“别恨”。其他三人分别是李清照、柳永、李煜。晏殊与其子晏几道合称“大小晏”,均为婉约词派的名家。 上片由苑中景物起笔。“槛菊愁烟兰泣露”,开篇即推出这一亦真亦幻幽极凄绝的特写镜头,正为写照抒情主人公悲凉、迷离而又孤寂的心态。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象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彩(象喻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愁”、“泣”二字,刻画痕迹较显,与大晏词珠圆玉润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但借外物抒写心情、渲染气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

“罗暮轻寒”二句将笔触由苑中折回室内。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轻寒”,即是作者身之所感,也是作者心之所感。“燕子又飞去”,不仅是带有鲜明的季节特征的景物,而且,燕之“双飞”更衬出人之“孤栖”。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联系,但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这里,与其说是写燕子的感觉,不如说是写帘幕中人的感受,而且不只是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

而且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孑凄凄而引起的寒意。燕的双飞,更反托出人的孤独。这两句纯写客观物象,表情非常微婉含蓄。不难想象,当作者目送时而绕梁呢喃、时而穿帘追逐的双燕相随而去之际,该怀着怎样一份孑然独立的怅惘。 转为强烈。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却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怅触。“明月不谙”二句引来明月作进一步的烘托与映时” 孟郊《古怨别》:“别后唯所思, 天涯共明月”。张泌《寄人》便径直赞叹明月多情:“多情月已圆而人未圆,作者对那皓洁的月光羡极生妒、略致微词,复杂的内蕴。

过片承上“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独上”应上“离恨”,反照“双飞”,而“望尽天涯”正从一夜无眠生出,脉理细密。“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昨夜西风”句,使固有的惨澹、凄迷气氛又增添了几分萧瑟、几分凛冽?西风方烈,碧树尽凋;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由此驰骋想象,作者亦当是朱颜尽改。而从结构上看,碧树尽凋,野外才能变得格外空旷,作者也才能骋目远眺。这样,“凋碧树”又是对下文“望尽天涯路”的一种必要的铺垫。 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几乎言尽的情况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这是从“望尽”一词中可以体味出来的。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洗净铅华,纯用白描。这三句是此词中流传千古的佳句。“独上西楼”,正面点出“独”字,与上片的“双飞”遥相照应,是章法谨严的又一实例。“望颈,既表明其眺望之远,也见出其凝眸之久,从时空两方面拓展了词境。但“望尽天涯路”,不见天涯人。既然如此,那就只有寄书寄意了。

这里指题诗的诗笺;尺素,指书信。“彩笺”与“尺素”都是指代书信。二词重叠使用,一则是表示寄书意愿之热切,二则表示欲书内容之繁富。两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

书无寄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词也就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 则更增加曳不尽的情致。 “山长水阔知何处”,以无可奈何的怅问作结,给人情也悠悠、恨也悠悠之感。作者另词有句:“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踏莎行》)另诗亦有句:“鱼书欲寄何由达,山远水长处处同。”(《无题》)措辞相近,而不及此二句意味深长。 愁、兰泣、幕寒、燕飞、树凋、西风、路远、山长、水阔,这一切景物都充满了凄楚、冷漠、荒远的气氛,从而很好地表达了离愁别恨的主题。从词的章法结构来讲,以时间变化为经线,以空间转移为纬线,层次井然,步步深入。 是他深婉含蓄、“风流蕴藉”(王灼《碧鸡漫志》)词风的一首代表作。

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的三种境界中的“第一境”。(按:这是用来作比喻,说对于大事业大学问,须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才能有所成就。)

《人间词话》云:“诗蒹葭一篇最得风入深致,晏同叔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意颇近之,但一洒落,二悲壮耳。又曰:‘我瞻四方,蹙蹙靡所聘’。诗人之忧生也。‘昨夜西风??’似之”。又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此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销得人憔悴’(柳永),此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五、词作分析及对后世影响

1、起句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这些景物带有什么特点?

起句描写了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在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像在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征色彩(象征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色彩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因此说,这些景物都染上了主观的色彩。

2、第二句中,写罗幕的“轻寒”,与“燕子双飞去”有必然关系吗?特别点出“双飞”有什么意味? (先说这两句的大意: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

这两种现象间本不一定存在着联系,但在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里,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的。这里与其说是燕子的感觉,倒不如是写帘中人的感觉――不只是在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在心理上也荡漾着孤孑凄清而引起的寒意。|燕子的双飞,更反衬出主人

公的孤独。

这两句表面上是只写客观景物,实则暗含着浓浓的情感色彩。真乃“一切景语皆情语”。

3、第三句“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点明了什么?有没有别的信息?

这句在时间上由“今晨”回到“昨夜”。有两点变化。一是点明了幽怨、哀愁是因为“离别”,二是“怨”由隐微转为强烈――怨恨月亮不解人意。|明月本无知无情,它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该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lu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路鹞蘩淼穆裨梗凑辛Φ乇硐至伺?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ren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人公在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及外界事物所引起的触动。这与苏轼《水调歌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机杼相类。

4、看第四、五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问:

⑴词句中哪些词与上面照应?

“昨夜”承上“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独上”应上“离恨”,反照“双飞”;“望尽天涯路”正从上文的一夜无眠生出。

⑵“昨夜西风凋碧树”只是眼前所见之景吗?“凋”字如何理解?

“昨夜西风凋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飘落树叶情景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故“凋”字既写出了景,又道出了情。

⑶“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与上文有何关系?这句所写的境界有什么特别处?

既然主人公有着浓郁的离愁别恨,就要想法排遣,于是,她“便独上高楼”。|以上抒写的只是忧伤低回之音,这里却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有人说,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百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所以,这几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情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冼尽铅华,纯用白描。气象阔大,境界高远,成为全词的警句。

5、看最后一句。分析本句与上句的联系,两个分句之间怎样的关系?这句与上一句有某些共同点吗? 这句与上句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由于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两个分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难抵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词也就在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山长水阔”与“望尽天涯路”照应,“知何处”的感叹更增添了全词悠远辽阔的意境和令人思之不尽的情致。

六、体味本词的艺术特色

1、本词与晏殊的其它词作相比,它的上、下片之间,在境界、风格上是稍有区别的。上片取境较狭,风格偏于柔婉;下片却境界开阔,风格近乎悲壮。

2、词中,作者用了烘托与反衬的手法写女主人公内心的悲苦。前者如“槛菊愁烟兰泣露”,是以悲景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