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写作技巧 > 教育资讯

犀牛夫人的新衣读后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16:26:06 写作技巧
犀牛夫人的新衣读后感写作技巧

篇一:孙东平《汤普森夫人的爱》读后感

大连弘文中学校本论坛之教育艺术——《汤普森夫人的爱》

读完《汤普森夫人的爱》,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正是汤普森夫人的用心良苦,愿意认真地去了解特迪的简历,当着同学们的面肯定特迪,陪着特迪做作业,时不时地鼓励特迪,最终让特迪认识到生命要更加有意义,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这篇课文感染了我,让我意识到自己在教师生涯中的懵懂和无知。

读完汤普森夫人,回想自己这半年多的教育:

时光如白驹过隙,一抬头一低眉来大连已经七个月了,这意味着我在大连当教师已经成功地通过了试用期,心里充满着欣喜,有一种自豪感在心中油然而生,有一种责任悄悄地在心头落了根。

记得刚刚来弘文中学的时候,我踌躇满志,意气风发,也曾像汤普森夫人那样大言不惭地向两个班级的同学许下“谎言”——我会公平地对待在座的每一位同学,用一种公平的心来批改各位同学的作业,用一种没有歧视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位同学,用一颗爱的心来呵护每一个后进生,用一种认真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事业!

可是半年过去了,每次走进班级,班里的同学叽叽喳喳,心里就会感觉特别烦躁,一种莫名的烦躁,有的时候直接燃起一种无名火,对着班级的同学大声地吼叫,发出的言论也有损我弘文中学教师的形象。碰到一些像泰迪那样衣服脏

的、不太讲究卫生的孩子,头脑闪过的首先不是该如何有效地去引导他们讲究卫生、打扮自己,取而代之的是转过头去,甚至想溜之大吉,大有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可转念一想,我上中学的时候呢?不也有脏兮兮的时候吗?谁不是从脏兮兮的孩子慢慢地走过来的?而且脏的只是一时,不是一世!当看见同学字写得龙飞飞舞的时候,不禁皱起眉头,不禁怒火中烧,可是我引导过我的学生吗?这多年的写字习惯是一下子就能够改变的吗?我布置的作业是不是太多多了,以至于他们紧追慢赶???凡此种种,都突显了我一颗年轻教师的心——有责任,但是又辨不清轻重;有耐心,但有时不知道该怎么去坚持;有抱负,但有时又不肯低下高贵的头颅倾听;有精力,却也急躁。

想起上面所有的这一切,我不禁想起了发生在我身边一件小事。那一天,在七年级6班上课之前,我想掏笔填写教学大册子,可是一摸腰包,空空如也。于是,我定了定神,清了清嗓子,“装模作样”地低声说了一句:“哪一位同学能够给老师拿一只黑笔用一下?”谁知,班级反应快的几个学生禁不住大声地喊“老师!我!我!”有一个同学一个箭步,双手握笔,倾斜身子,递了过来。我微笑着点了点头!可是令我没有想到的是,另一个同学一把夺下我手中的笔,老师用我的,这支笔比那支笔好用。小小的一颗心,抢着干的态度折射出一颗无比天真、纯洁的心灵。这样纯洁的心灵交在

我的手里,我该怎么样去呵护?我该用怎样的文学素养去感染呢?

师范,师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这些年,教师过分地强调学习知识的重要性,岂不知,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亲力亲为做示范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很少出现以前那样师生畅谈的场景了,更别提低下头倾听学生的心声了。很多时候,听到教师们再抱怨,抱怨学生不愿意学习,抱怨学生笨,抱怨学生不听话,抱怨学生不尊重自己。可是,我们尊敬过学生吗?每天,学生在走廊遇见了你,止步鞠躬,喊老师好。可是,老师呢?高兴呢,回答一声;不高兴呢,点点头;更有甚者,不理不睬。扪心自问,我们真的尊重我们可爱的学生了吗?你可曾想真正理解他们?有一次,七年级14班的一个学生端着杯子,小心翼翼地来为班主任倒茶水。她颤颤惊惊地来到我的身边,声音略带颤抖地问:“老师,水瓶在哪里?我可以为我班老师倒点茶水吗?”听完这些话,我头转一下,嘴呶一下表示热水瓶的方向,然后转过头接着批改作业。本来可以用一个夸赞的言辞让学生欢天喜地、心花怒放,转而这一切被一不小心的一个冰冷的动作消磨殆尽。

“教师是个良心活。如果你不喜欢孩子,那么你的教书生涯从一开始也就结束了!”这是在新教师岗前培训中,七十六中韩校长说的一番话,是对新教师一种指路,是对新教

师们的一种劝解,也是对所有新教师的一种期待。

像汤普森夫人那样理解孩子、赞美孩子、陪着孩子、鼓励孩子,我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我愿意从今天开始,遇见学生向我鞠躬,我会还礼;学生喊我老师好,我大声回答你好;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我自己先做一遍。严爱有度,举止有节,做个有礼貌的学生领路人!

篇二:达洛维夫人读后感

祝祎婷 英语091

200910010119

达洛维夫人,淡淡的哀伤与美丽

全篇笼罩着一股淡淡的忧伤,喧嚣的六月,却如寒冬腊月般寂静。 伍尔芙的开头平淡得惊人:达洛维夫人说她自己去买花。

是啊,她去买花,为了晚上的宴会。但与其说去买花,不如说她是去买那些回不去的曾经:花很漂亮,曾经很美,只是早已烟消云散。

我不住地在想,如果当初她遇到的第一个人便是理查德·达洛维,然后嫁给了他,可能也不失为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完美结局;又如果她认识彼得后没有再遇到理查德,也许她也就打定主意跟着彼得一世为心灵伴侣。可是没有如果,她在最好的时光里遇到了两个对的人,于是,终究有一个要成为错的人,不幸的是那个人是彼得,是她视为精神伴侣的彼得。不能说她选择理查德是个错误,只是或多或少都有点遗憾吧,所以在之后的人生中,她一直活在挣扎中。有多久没有人亲切地叫她一声“克拉丽莎”?有多久她只是活在达洛维夫人这个光环下?恐怕连她自己都不记得了。

要有多勇敢,才敢念念不忘。多年后再遇故知,她仍毫无顾忌地称他为“我亲爱的彼得”。奈何情过境迁,她已成人妇,也只能感慨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

可怜,她在爱情的矛盾中妥协。达洛维夫人一生都处于两种对立的情绪中:她爱彼得,因为他博学崇高,能给她自由与激情,他是一个很好的恋人;但她更需要理查德,因为他能给她安全感,他是一个

很好的丈夫;她舍不得爱情,更舍不得自由。在理想与现实中,她终究妥于现实,嫁给了理查德,成了议员夫人,冠以夫姓给了她身份和地位,使她得以终日穿梭于上流社交场合来满足一个女人的虚荣。她与彼得的爱终究没抵得过世俗,正如所有输给了现实的爱情,那句“我爱你”最后终究变成了“对不起”。当然,也不能说她对理查德没有爱,只不过这份爱经过了现实的掂量,但事实证明它却也更能持久。

可惜,她亲自选择的这种结果。成为达洛维夫人的克拉丽莎,多少次终究觉得当初没嫁给彼得的决定是对的。夫妻之间必须有点自由空间,在这一点上,理查德满足了她,她也满足了理查德。若换成彼得则非如此。或许她该庆幸,庆幸当初并没有选择彼得以致毁了双方,相反,彼此还能停留在对方的美好回忆中。如今她偶尔会闪过一丝抛弃一切随彼得而去的想法,但这终究不过是由平凡生活激起的涟漪。即使时光倒退,再给她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我深信她还是会选择理查德,那个她生活的依靠。人生就是如此,那个挣扎着做的决定到头来却成了我们最引以为豪的事。

可叹,她再也回不到曾经。生活真的可以改变一个人。如今的达洛维夫人已全然没有了当初对生命的美好向往与激情。大本钟敲响前她总是提心吊胆,因为她沉浸于对过去的缅怀中,一旦钟响便会把她拉回现实,所以她愈发地害怕钟声的到来。这是一种经历过岁月的人特有的沧桑。然而,越是逃避,越是悲哀。萨利,她最好的朋友,曾经八面玲珑,特立独行,现在却俨然一个家庭主妇,虽然没有以前那么美妙,但却比以前开心。而达洛维夫人却正相反。岁月的洗礼使她

越发地看淡一切,即使生命再无意义,她也不得不看似光鲜地生活下去。无奈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幸而,无奈不是人生的结局。

宴会最后,达洛维夫人听说了一个青年的自杀。她赞赏道:“如果现在就死去,正是最幸福的时候。” 庆幸的是,小说结局伍尔芙没有安排她死掉,反而,正是这个青年的死讯使她变得不再恐惧,变得敢于正视自己。这一刻,她重生。

错过的年华开出斑斓的花,轮回了荒芜的春夏。庆幸,达洛维夫人这朵花没有错过最后的花期。

篇三:赏析《汉密尔顿夫人》 读后感

赏析《汉密尔顿夫人》

爱玛·汉密尔顿夫人曾有“英伦第一美女”之称。然而在英国历史上、在公众眼里,她却是一个声名狼藉的女人。成为汉密尔顿夫人之前,曾几度易手,是名动那不勒斯的交际花,全欧洲人的梦中情人,更作为“纳尔逊将军的情妇”而名留青史。

汉密尔顿夫人婚后并不幸福,除了有很高的身份地位,丈夫与她丝毫没有爱情,她的内心无疑是寂寞的。直到她在一次舞会上遇到纳尔逊将军。刚开始,爱玛·汉密尔顿夫人对纳尔逊这位传奇人物只是感到好奇,把他作为排解寂寞、用来消遣的工具。随着交往的密切,爱玛了解到,原来纳尔逊也是平民出身,没有贵族背景的他付出了比别人 更多的努力才在军中获得当时的地位。于是两个人因为共同的境遇而惺惺相惜,彼此慢慢靠近汉密尔顿先生起先对年轻、漂亮的妻子不加管束,假装不知道这件事,但是,爱玛和纳尔逊的爱情却发展的一发不可收拾,如火焰一般炙热。在纳尔逊将军受伤后,爱玛·汉密尔顿夫人无微不至的照顾他,两个人的感情发展到顶峰。当时他们面临巨大的压力,英国海军中的贵族对纳尔逊非常不满,战场上无法超越他,就从他的私生活挑毛病。纳尔逊希望和埃玛携手归隐,但他却在最后一战中牺牲,希望化为泡影??

他俩的爱情说美好也是美好的,但毕竟过于投入,为当时的社会所不容。随着威廉·汉密尔顿的去世,艾玛失去了经济来源,生活变得穷困潦倒。与此同时,她心爱的男人在特拉法尔加海战中被敌国的狙击手击毙。纳尔逊牺牲后她连起码的抚恤金也没有拿到,更不用说遗产了。而她又是挥霍惯了的如花女子,还要抚养她和纳尔逊的爱情结晶,支出必不可少。晚年的她穷苦潦倒,连她的女儿也不承认爱玛是她的母亲,只说她是自己的监护人。

汉密尔顿夫人的一生因为纳尔逊的出现而从云端跌入到泥潭。虽然她的日子穷苦不堪,但我相信,她从未因此后悔过与纳尔逊的相爱。纳尔逊对爱玛的爱是刻骨铭心的,在他的生命中,爱玛和国家是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这对于一个忠心爱国的军人来说是难能可贵的,说明了他爱惨了爱玛。纳尔逊为国牺牲的时候仍惦记着自己的爱玛,深情的呼唤着爱玛,并写了份遗嘱把他最爱的爱玛托付

给亲爱的祖国。可是,人民对英雄的完美性要求注定要辜负了他的遗嘱,他的爱玛也注定会凄凄惨惨过完余生。太多的因素造成了汉密尔顿夫人的悲惨生活,但是,她与纳尔逊的爱足够她用一生来回味!她永远也不会后悔自己的选择。

在影片中,我一面为爱玛和纳尔逊的爱情牵动着心弦,期望他们会有一个好的结局,一面因为美丽的爱玛的命运多舛而感到同情和爱怜。他们的爱情是轰轰烈烈的,美丽而凄惨。注定没有一个好的结局。那样的社会环境接受不了这样惊世骇俗的爱情,被阶级观念压制下的人们不能理解和接受他们,他们的爱情最终湮没了...死了的不能为力,活着的徒留缅怀。

篇四:读后感 永远的第一夫人

永远的第一夫人

——《宋美龄传》读后感 一直以来很喜欢人物传记,特别是那些中国历史上的奇女子,他们就像是一块块美玉,装点了男性为主导的半壁江山。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里,一个弱女子想要闯出自己的一片天,那要比男人付出百倍的努力,西汉的窦太后是这样,唐代的武则天是这样,清代的慈禧是这样,民国的陆小曼也是这样。带着对这些奇女子的崇拜之情,我又读了一本在中国、甚至在全世界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女强人的故事,有关于宋家的第二个“第一夫人”——《宋美龄传》。

读这本书,你看不出是一本专门为宋美龄做的传记,因为全书涉及到的人物太多,作者用了很多篇幅去交代她的家庭,以及与之相关的人际关系网。这是从一个大的背景去讲述一个人物的经历,不仅使人物更加鲜活,也更容易让读者去感受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一个人价值观、道德观形成的必然性,这样我们也不会再用片面的眼光去判断一个人好还是不好,而是更为客观公正的去了解他们的世界。

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导师”,我认为这句话用在宋美龄的身上一点都没错,父亲宋耀如不仅是一个成功的商人,而且是一个眼光开阔的明世人,他早年在国外学习的经历造就了他思想解放、自信、坚毅的性格,同时他还是一个极具慈善心的传教士,虔诚的基督教徒。而她的母亲则是一个端庄、贤惠、有主见的女子,在要求女人都是“三寸金莲”的年代,她就逆世俗,长着一双天足;都说旧社会的女子都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她却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他们结婚生子后,更是建立起了良好的家规,不仅使六个子女得到良好的教育,而且给他们建立起了男女平等,文明进步的人生观,这对后来宋家六个兄弟姐妹都成为中国近代政治上、经济上响当当的人物做了良好的铺垫。

当然在宋美龄的一生中对其重要的人还有很多,大姐宋霭龄对其影响是极大的,对于敢爱敢恨,高傲霸道的“小灯笼”来说,只要是大姐的话她都言听计从;而对于二姐宋庆龄由于两个人在性格、人生观上的差异,她们有过争吵,甚至是决裂,但作为同流宋家血脉的姐妹,到了晚年她们心中的坚冰也慢慢融化,“血浓于水”的亲情,在大人物的心中也深深浸润着中国生生不息的宗族观。当然不得不提的还有她的丈夫——蒋介石,从恋爱,到结婚,到跟随他左右,做好他的贤内助,书中都有很详细的记载,有人说他们之间没有爱情,仅仅是政治利益的结合,但是我却在战火硝烟中感受到一份最朴实,无言,相互扶持的爱。可能他们的政治光芒都太耀眼了,以至于他们的爱情在我们看来就是微不足道的了,但是没有爱情,我觉得这份记载的历史也太过苍白。

纵观全书,宋美龄一生大致分三个阶段,年幼留学--外交家--泪洒太平洋,她以美雅娇小的姿态,敢于冒险的精神,成为国际舞台上纵横风云的外交天才;同时,她是“狠毒的心肠却戴着微笑的面具”,是垂帘听政的秘书,但作为女性,我们从她身上看到更多的是做一个温柔,善解人意的妻子;作为军人,她,勇敢,智谋,处变不惊 ,但凡其中有甜,有酸,有忠诚,有奸诈,有浪漫也有平凡...

1

她,有美丽的容貌,作为蒋介石的妻子,是当时“中国的第一夫人”。有超人的才华,掌握着胜似母语的英语,是位杰出的外交者。有卓越的能力,组建中国的航空队并出任总司令。有非凡的勇气,毅然在西安事变中赴华清池救夫,勇敢的在辽沈战役中奔赴前线鼓舞士气。有执著的信念,虔诚的信仰基督。

然而,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荣耀的背后隐藏着伤感与阴险。她,有痛苦的悲哀,杜鲁门上台后她在美国倍受冷落,洒泪太平洋。 有狠毒的心肠,指使杀害杨虎城及大批进步人士和革命者。 有残忍的手段,下令对手无寸铁的学生开枪,制造南京血案。有无限的贪心,耍弄权力,巧取豪夺,私吞中国的财富,维持着四大家族的势力与平衡。

在那风雨如晦、动荡飘摇的年代,她虽然无法力挽狂澜,却也是粉墨登场,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一幕。算不上一个伟人,却是个不折不扣的非凡之人。

是人就有优点与缺点.奇人,就有功绩与过错.在其传记中客观、真实的再现历史,这无疑是一个最好的评价。作者以详实而又生动的记录让我了解了她。

功功过过,是是非非,历史给予了最公正的评价和判断。顺天者昌,逆流者亡。是时代造就了她,她有成功,有失败;有风风光光的年轻时,也有安静寂寞的老年时光;有过追名逐利的浮华,也有风景都看透了的释然。一切成为过去,那段非凡的影响都载入历史。沧海桑田,斗转星移, 斯人已去,时间给予他们最为公正客观的评价。

做一个坚强、自主的女性,有理想,有追求的女子,这是我读宋美龄的人生经历得到的感悟。不管将来如何,起码我应该立足当下,为了梦想而拼搏,为了更好的明天而努力,也许我无法企及他们的那样的成功,但至少要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成为自己期望的人。

做一个坚强的女子

坦然面对,勇敢体会,酸甜苦辣,个中滋味

忘记消逝的人和事

不能拥有的,懂得放弃

不能碰触的,学会雪藏

与其沉溺过往,不如沐浴晴朗

扔掉悲伤和孤寂,摆脱无助和漠然

不再害怕未知,不必盲目迷茫

2

做一个优秀的女子

工作,生活,尽力做到更好学会爱自己,

照顾自己,对自己好一点

做该做的事,处该处的人

珍惜该珍惜的生活

能应对突如其来的嬗变,可安于平淡无奇的安闲

大风大浪自有惊涛拍岸的雄壮,柴米油盐也有细水长流的温情

人文学院

公管091 郭明

0940450105

3

篇五:读后感:达洛维夫人

Comments about Mrs. Dalloway

Mrs. Dalloway, published in1925, is the masterpiece of Virginia Woolf. As we all know, it is a classic novel of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Besides, I think the novel is very unique because the whole story takes place in a single day and two seemingly unconnected story lines are inter weaved in the novel.

Obviously, from the title we can know that Mrs. Dalloway is the most important character who catches reader's eyes 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end. She can be viewed from many angles. As far as I am concerned, she is a woman of contradictions. The character in her youth is in conflict with that of her later life. When Mrs Dalloway was young, or we should call her Clarissa, she had a close friend called Sally Seton, who was an adventurous, active girl with independence. Clarissa showed her strong appreciation about Sally and even fell in love with the girl, from which we can learn that she herself is also a vivacious girl with a sense of rebellion. She was sensitive to the &qu

犀牛夫人的新衣读后感

ot;moment"and to the "poetry of existence". She also fell in love with Peter, who was the one that really understood her.

However, she was a woman full of ration and self-consciousness as well. The excitement went only to Clarissa's own boundaries. Here is the contradiction. That's also the reason why Peter once told Clarissa disparagingly that one day she would become "the perfect hostess". It became more and more clear that his prediction was accurate. According to what she knew about herself, Clarissa realized that she would never be able to marry Peter because their values were too different. She believed that she would never be able to break away all of the fears she had about men and women and life, set herself free, and be happy. So she married Richard Dalloway, who could make her feel secure although she didn't love him. She tried hard to train herself to respond like a lady, a lady who was ambitious to gain in material things and locked "Clarissa" in the inner depths of her mind. Then she became Mrs. Dalloway.

When Peter met Mrs. Dalloway again after many years, he was disappointed and irritated. "here she's been sitting all the time I've been in India; mending her dress; playing about; going to party; running to the House and back and all that, he

thought, ... For there is nothing in the world so bad for some women as marriage, ...So it is, so it is, he thought..." Peter thought that Mrs. Dalloway should not spend her whole life like this, for she was such a lovely girl and she should be better. She should live a more meaningful and wonderful life.

It suddenly recalls me of women in China. They may also like Mrs. Dalloway, full of passion and dreams in the youth but after marriage, they have to lock themselves to the boring life. It's hard to say whether their lives or Mrs. Dalloway's life is of happiness or misery. Maybe that's the blend of ideal and reality.

写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