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写陶行知的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8:34:21 作文素材
写陶行知的作文作文素材

篇一:高中作文课堂教学与陶行知的“六个解放”

高中作文课堂教学与陶行知的“六个解放” 作者:张金鑫

来源:《新课程学习·上》2014年第09期

摘 要:高中作文教学问题重重,教师在创新作文课堂教学方法的时候,可以回顾过去,从陶行知的“六个解放”里汲取智慧的启迪。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时间,让他们能够从生活中寻找作文的素材。

关键词:思考;行动;观察;交谈;发现

陶行知之前就在《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这篇文章中提出,教师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的主要方式就是六个解放。即解放学生的头脑、学生的双手、学生的眼睛、学生的嘴巴、学生的空间和学生的时间。这“六个解放”是针对小学教育提出的革命性理论,但是对于高中作文课堂教学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一、解放大脑、双手,引导学生去思考

高中生经常抱怨语文课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另外“两怕”我们暂且不谈,且谈如何解决学生怕作文的问题,我们认为首先应该从思想消除学生的这种为难思想——解放大脑。我们的作文课堂经常是作文思路指导课和优秀作文展示课。大家往往是按照作文命题—作文指导—学生习作—教师批改—教师评讲,整个教学流程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学生独立参与的只是写作环节。而这种被动式的参与,很大程度上是学生所不情愿的,教师提供的素材和技巧对他们来说也是陌生的。

因此,我们的作文课堂应该跳出这种固有模式,引导学生动脑筋,写出自己的真性情。根据作文的体裁、文题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指导信息,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性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比如,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议论文写作的时候,是不是可以跳出“三段论”的机械指导,引导学生针砭时弊,写出他们心中的激扬文字呢?在作文课开始的时候,不要给出教师准备好的案例和写作框架,让学生发动大脑,找时事热点、身边的事情作为写作素材、论点论据,这往往要比那些陈旧、苍白的案例要有力得多。就像我们熟悉的一个案例所描述的,一年级小学生看到“○”,会热情高涨地说这是“月亮、烧饼、太阳、硬币……”但到了高中课堂却只剩下沉默。到底是什么禁锢了孩子们的大脑,也许我们在给他们过多指导的时候,应该留一些空白,让他们自己开动脑筋,解放思维。

二、解放双手,引导学生去行动

经过小学和初中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作文往往会呈现出苍白乏力的症状。这样的文字无关个性,更不是心声的表达。

因此,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使他们乐学、善学。由于高中课业负担大,动手的机会相对来说会很少。但也正是因为少,我们才能够通过这些为数不多的动手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动手能力。否则,作文就会空洞和脸谱化。如果他们能够用眼看、用耳听、动手做、动脑思,那么他们就能在做的过程中获得与众不同的体验和感受,写出的作文也自然就会充满灵气和个性。我们指导学生进行记叙文写作的时候,这种体验会更加深刻。亲身体验实践,这在课堂上往往不太好实施,但是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在课外完成,引导学生亲身实践、参与一些活动,并将它们作为写作素材,用以充实我们的习作。

三、解放眼睛,引导学生去观察

我们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如何充实我们的心灵,那就看我们通过窗户能够捕捉到什么。我们指导学生观察事物,重点就是要指导他们运用恰当的观察方法去寻找观察对象。比如,季节之美,社会百态,身边人物等等,这些都应该成为学生观察的方向。高中生的理性思维逐渐成形,他们已经能够具有相对独立的判断能力,因此他们能够将观察到的事物,很自然地加上自己的所思所感,并形成完整的文字。

比如,每周的随笔是最能体现这一点的。随笔是学生自我观察、自我思考的体现,三十个学生就能有三十种不同的观察报告。在这些随笔中,我们能够看到学生对季节的感知,对时事的针砭,对未来的畅想,对过往的怀念。他们能够从一叶的凋落感叹秋季的来临,也能够从父母、老师的一个眼神读出殷殷的期盼。这就是眼睛、这就是观察的价值所在。我们能够做的,正是充分肯定他们的观察所得,引导他们思考观察所感。

四、解放嘴巴,引导学生去交谈

在我的印象里,“作文”就是动笔去写。但是我们的作文课堂并不只是这样一种形式,我们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去“说作文”,也就是通过口头形式进行创作。这种形式一来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升育人沟通的水平;二来形式新颖,课堂气氛活跃;三来学生的创作形式更加多样,创作出来的作品也会更加充满灵气。同时,由于口头作文类似于即兴创作,学生的反应能力、应变能力会得到锻炼,他们能够迅速从已有知识中提取写作所需素

材。口头表达,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口头作文,它理应成为训练学生作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方法。

五、解放空间,引导学生去发现

高中生每天在校时间将近10小时,每天被繁重的课业压力

驱使着,几乎没有多少孩子有时间去亲近自然。这既是我们教育的短板所在,也是我们能够有所作为的所在。我们在这里说的解放空间,就是引导学生去主动接触自然,去观察自然界的花草

树木、青山绿水等美好现象,从中得出感受和体悟,充盈自己的

头脑。

这就给我们作文课堂教学一个启示,我们完全可以对我们的作文课堂形式加以创新。适当地将课堂移到教室外面,比如,学校的操场、草坪,都可以成为我们的课堂。这样我们的课堂就扩大了,学生的体验空间也得到了拓展。这样不仅能够体验自然,更重要的是,学生的作文思维空间得到了扩展,脑中的素材更加多元,写作能力自然也能够相应提升。

六、解放时间,引导学生快乐成长

“要解放孩子们的时间,让他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陶行知)现在的学生每天必须面对起码十节课的学习时间,课后还有两三个小时的作业量。如果父母再“认真”一些,学生还要奔波于各个辅导机构。学生玩耍、阅读、休息的时间被严重侵占。失去了本该属于他们自己的时间,何谈作文生动?

我们的作文课堂也应该给学生相应的自由时间。高中一般是两周一次大作文,我们也可以考虑将大作文换成小作文、口头作文,缩减课堂习作时间,丰富作文形式,将压缩出来的时间供学生阅读、思考。这样合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就能够提高作文课堂的教学效率,也能够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高中作文课堂教学一直是教师所头疼的问题所在,解放学生之前,我们不妨先解放自己。我们也应该给自己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走出去,多看看,用自己的双眼、双手去体验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这样才能够感染学生、引导学生。

参考文献:

[1]杨惠琴.陶行知的“六个解放”与小学作文教学.阅读与作文,2014(1).

[2]李清华.以陶行知教育思想指导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福建陶研,2013(4).

[3]陶行知.陶行知全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作者简介:张金鑫(1989.08—),男,民族:汉,江苏盐城,职称:中教二级,学历:本科,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育。

篇二:重陶行知教育思想 还高中生作文情真

重陶行知教育思想 还高中生作文情真

作者:蔡新英

来源:《新课程学习·下》2015年第01期

摘 要:当下部分高中生写作缺乏自己的亲身感受,教师要运用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思想指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用心品味生活,在习作中尽量写真人、叙真事、抒真情,写出情真、情美、情浓的文章。

关键词:高中学生作文;教育思想;学会感受;学会表达

下面,笔者将从作文感情真挚的要点、高中学生写感情真挚作文的必要性以及如何运用陶行知教育思想指导学生写感情真挚作文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感情真挚作文的要点

“感情真挚”,即感情真诚恳切。“真”即真诚,真切;“挚”即诚恳,恳挚。感情真挚的文章要包含以下几个要素:首先,作文里面所写的必须是真实的感情。其次,这种感情必须是高雅、健康、不粗俗的情操。最后,这种感情必须浓,融“我”于其中,先打动自己再去感动别人。

二、高中学生作文感情不真挚的问题现状

1.素材匮乏,不真不实。或简单复制生活琐事,记流水账,或虚构与生活必然规律、逻辑不吻合的情节。

2.凭空杜撰,胡编乱造。字数不够来编凑,高中生习作中仍不乏以“编”代“写”现象,题材幼稚,漏洞百出,令人大跌眼镜。

3.虚情假意,不合情理。《意林》《读者》《青年文摘》等读物里的故事成了高中学生习作中的常客,写些毫无情感、文不及义的不真实家庭故事,令人望而生厌。

三、高中学生写感情真挚作文的必要性

白居易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陶先生指出“千真万真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

文贵情真,情要真切而独特。真切,能让人感同身受,而独特,使人为之动容。古有流传千古的传世名篇《出师表》《陈情表》和《祭十二郎文》。今有《“爱”在心口难开》等广东省高考优秀佳作,这些文章靠的不都是巧妙的构思、精美的语言,而是真挚的动人心魄的情感。

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拥有一颗感受爱的心灵,一双发现真情的眼睛,使文章多一点自然丰厚的美。

四、运用陶行知教育思想指导学生写感情真挚文章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师不妨理解运用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思想,从多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带领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

1.带领学生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的生命和灵性。大自然万生万物,多姿多彩,四季更替、阴晴雨雪、春花秋月、花开花谢,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适当时候,教师可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体悟自然的生命和灵性,认识并探究自然,用心灵去感受自然,抒写自然。如此,学生才能写得真、写得美、写得好。

2.教会学生进入家庭,感受家庭亲情。亲情是一缕毫无条件、不图回报的阳光。尤其是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最无私、最博大、最深沉、最真切的情感。廖xx同学通过写自己母亲爱吃肥肉最终感受到“不是母亲爱吃肥肉,而是我不吃,她因为不忍心浪费才叫我把每次挑出来的肥肉夹到她碗里”的真情。

3(来自:www.sMHaiDa.com 海 达范文网:写陶行知的作文).引领学生融入学校,感受五彩缤纷的校园生活。知识海洋里遨游时的苦与乐,社团文体活动的丰富多彩,恩师同窗之间的友爱温情……这些学生再熟悉不过的素材都可进入作文。

4.指导学生挖掘兴趣,写出独特新颖的个性之作。现在高中学生感兴趣的有动漫、游戏、篮球、明星等等,教师可积极引导学生挖掘自身的兴趣,把兴趣写入作文。其实流行歌曲作为语言艺术,必然要借助有效的传情达意的手段——修辞和句式的魅力来达到最好的效果,以周杰伦所唱的歌曲为例,不少歌词就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青花瓷》中的反复、比喻、比拟,《听妈妈的话》中的排比,《本草纲目》中的对偶等,相当丰富,指导学生把这些修辞手法灵活运用于作文中,能给文章增色。

(二)指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表达

叶圣陶先生说:“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写……”这“思”和“感”,就是指对客观生活的认识和思考。学生有了生活,并不等于就能选择恰当、典型的材料。所以要训练学生勤思、多思、善于表达。

1.抓住细节显现真情。恰如其分地运用细节描写,可使人物形象立体起来。刘xx同学《背影》这么写:“记得有次我跟您一起去收割稻子,看着一大片金黄的稻子,看着烈日下汗流浃背的您,您的身材是那样渺小,爸爸,您知道吗,看着您的背影,我在一旁偷偷地流泪……”

2.抓住景物表露真情。把一些在常人看来不起眼的生活中的细微小事作情感化处理,通过景物描写,意境营造来渲染浓烈的感情氛围,会收到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如归有光《项脊轩志》中的“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此段文字用枇杷树的繁盛茂密衬托出妻子死去房屋破坏的凄惨黯淡,文章更具有感染力。

3.运用适当倾诉方式把“我”写进文章。叶圣陶先生曾说:“作文应该把经验范围以内的事物作为材料,不可把经验范围以外的事物勉强拉到笔底下来。”叶老先生还说:“生活就如泉河,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只要语文老师引导学生走出学校小圈子,走进自然、社会大课堂,充分调动自然、家庭、学校的生活积累,热爱生活、感悟生活,多察深思,写作必然是:活水源源,有米下锅,教师好教,学生喜写!

参考文献:

张大文.高中作文教学战略[J].语文教学通讯,2000(5).

?誗编辑 李建军

篇三:在初中作文教学中渗透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

题目: 浅谈如何在初中作文教学中渗透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

作者姓名: 秦 诚

学 校: 睢宁县宁海外国语学校初中部

地 址: 江苏省睢宁县东升街宁海外国语学校

邮 编: 221200

联系电话: 13813455103

浅谈如何在初中作文教学中渗透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

【摘要】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提高作文教学效益的关键,我认为是要通畅作文的源头活水。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于我们作文教学教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作文教学要走生活化道路,首先作文教学的内容应该是生活化的,然后作文教学的形式应该是生活化的,作文教学的过程应该是作文教学内容生活化与教学形式生活化的统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反思生活,表达生活。这样才能使得我们学生的作文上个台阶,具有灵性,充满生活气息。

【关键词】

作文教学 陶行知 生活教育理论

当前,随着中考、高考制度的改革,语文学科分值大幅提高。社会对语文教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作为语文重头戏的作文,无疑应受到更大的关注。但是由于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丰富真切的生活体验,从而致使作文抄袭严重、语言贫乏、情感淡漠。所以,要想改变这一现状我认为要借鉴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对作文教学加以指导。只有通畅作文的源头活水,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学习作文,为着生活的向上向前发展而作文,才能提高学生表达生活、思想、情感的能力,给作文以生活的灵性。下面是我对作文教学的一些构想:

一、回归生活 言之有物

让作文回归生活是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运用于作文教学中的一朵奇葩。“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这就为我们作文教学指明了方向,而我们学校的学生百分之八十来自农村,这就给我们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农村具有丰富的作文素材,如果引导得当,学生就能自觉地从校内外沸腾的生活海洋中去体验与感悟,让多彩的生活进入学生各自的习作,真正实现习作内容生活化。学生的习作材料一定会像“丰盈而不枯竭”的泉源,“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的溪水。

(一)、解放心灵,善于引导学生。

(1)众所周知,只有内容真实,是自己的真实见闻或亲身经历,才会有真实而独特的感受。只有真实才有生命力;才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才容易把文章写具体,才会感到作文原来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很快乐的事情;写出的文章才有新意,才会感染人,打动人。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寻找真实的写作材料,而我们现在教学中有的学生往往认为作文“没什么东西好写的,也不知道怎么写”;咬着笔杆子无从下手,写出来的作文也很空洞,他们往往因言之无物而感到苦恼,甚至对写作有一种恐惧感,产生一种“愁作文”的病根。这时我们老师就应该告诉学生作文的材料就在自己身边,色彩斑澜,丰富多彩的生活就是写作的源泉。如一次上课,我带来了一条香蕉,在课堂上演示,分成不同姿势让学生写写像什么。交流的时候,体现在学生笔下的香蕉,有的写像挂在天上的月亮,有的写跟小船的样子差不多,有的写像弯弯的豆角。就这样,学生兴趣来了,产生了欲罢不能的感觉。 (2)解放课堂,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固有的,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教育是为了生活,离开了生活的改进,教育就失去了意义。”这就要求教育要从课堂和书本中走出来。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是可以寻找到众多写作材料的。所以教师教学生写作的课堂不一定总是在课内,可以引导他们走出去寻找写作材料,所以我们应该多一些将学生带到课外。例如:冰消雪化时,可引导学生到大自然里找春;百花盛开时,可组织学生郊游,领略大自然的美景;金风送爽时,可引导学生观察了秋天的原野;隆冬季节里,可组织学生参观,体会祖国建设日新月异的变化??通过这些活动的课堂教师既可以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又可以促使他们“化愁为趣”,爱上写作。另外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关心家乡的建设,关心家乡周围的变化,为学生写好作文积累丰富的素材。例如引导学生在每天上学时仔细观察,将会发现上学的路本来坑坑洼洼原本一到下雨就泥泞不堪的“水泥路”,如今已变成了真正的宽广的平坦的水泥路,路旁原本低矮破旧的民房正在建成一幢幢小洋房;还可以引导他们回忆往昔,想想漫长而有趣的寒暑假,天真可爱的童年,以及平时生活中的琐事等。这些亲身经历,这些所思所想,其实就是学生自己的最佳作品材料。教师通过这样的引导就能让学生明白作文就在生活中。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助于促

进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准确,明了的语言素描周围人或事物的能力,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开辟第二课堂 丰富学生习作

遵循陶公“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导学生以 “生活”为基础,以“真实”为准则去描绘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喜怒哀乐的家庭生活;五彩斑斓的社会生活;绚丽斑斓的自然生活;真正拥有“我手写我心”,“我笔诉真情”的冲动,从切身的生活中来,到缤纷的生活中去,让生活作文充满情趣。让学生觉得习作和读书、游戏、吃饭、睡觉一样是生活的一部分,是自己需要的,是生活学习需要的自然而然的事。这就要求教师平时注意创设交际情境,以活动促行动、以体验促发展,激活学生写作欲望。

(1)、开展课外写生活动,利用农村美丽的自然环境,开展我爱家乡活动。让学生自主拟题,自由表达,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把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此外,可以通过以说促写,将活动的内容写成演讲稿,为学生创设自我展示的机会,逐步养成爱动笔的习惯,久而久之,学生的认识水平及作文能力得到有效提高。例如,前不久我在班级组织了一次演讲比赛,题目是“我观现在的初中生活”。我发现大部分学生热情很高,表现积极,演讲内容真实而饱含感情。

(2)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使之成为学生积累素材,采撷灵思的来源,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开设兴趣小组。每次活动之前,教师如能做到结合当前阅读教材的特点,教会学生观察活动过程的方法,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内化,并转化为写作技巧,把兴趣小组活动与作文教学融会贯通,活动的效果将更加突显。

二、开展阅读,拓宽视野

陶行知先生说:“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而《基础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他们都强调了教师的责任在引导学生,主动有个性地学习。我认为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应“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以读促教,以读促写,读写结合,读写迁移,教给学生有效阅读的方法。

(一)、阅读要有针对性,我们学校图书馆、阅览室的课外读物种类繁多,怎样才能让学生有效的阅读呢?我认为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引导:首先引导学生能把厚书读薄,取其精华,教师在课堂上的精彩的讲读分析,给学生作课外阅读示范,指导学生把课内所掌握的阅读方法运用于课外阅读之中,并提出一些书目,供学生课外阅读时参考。其次是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一是抄一抄,要求学生阅读时把优美的词句或精彩片段分门别类地摘抄在读书笔记中,日积月累丰富词汇;其次,引导学生以读促写,把薄书读厚,举一反三,每次读过一本书后,让学生练练笔,如写心得体会,或模仿文章的精美语段进行仿写等。总之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达到读写结合,读写迁移。

(二)、开展读书活动,促进有效阅读。会学习才能创造,学习的欲望和能力即自己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重要基础之一,学习是人的主观的精神活动,要获取知识,人必须积极地使用并协调自己的感官,发动自己的大脑,并做出主观的意志努力。如开展与书交朋友活动,并通过“读书汇报会”予以具体化,教师要找准学生思维的触点,引导学生对整篇文章依次整合思考,实现“有创意的阅读”,激活学生说的兴趣;开展“读书专栏”,教师设计有探究性的问题,诱发正反方的对立争辩,进而思维碰撞。能激活学生写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学会自能学习,自主习作。达到“教是为了促进学生写”,以用为目的的实效。同时,为激发学生对语言积累持久的兴趣,还可以定期开展一些积累性的活动,如:“漫游成语王国”、“趣说歇后语”、“童谣伴我行”、“古诗朗诵会”、“名著大家谈”、“佳句百花园”、“童话故事会”等活动,不断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仓库。

(三)、在阅读中积累材料

鼓励学生在广泛的课内外阅读中,将发现的一些心动的语言现象,有感触的优美语句,精彩片断,按写人(外貌、神态、心情、动作??),写景(花草树木、风雪雨露、山川河流??),写物(静物、动物??)等分门别类摘录下来制作成积累卡,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材料仓库。这样的积累卡,把零碎的、杂乱的语言信息,条理化、系统化、串连为一个个知识链点、知识块,以便于信息的记忆,便于对信息进行同化、顺应,便于对自己的“认知结构”(相似块)进行重新建构,也便于写作、说话时信息的提取。这样读得多,记得多,聚沙成塔,语言积累到了

一定的度,就能博闻强记、厚积薄发,应用起来才会左右逢源、得心应手,才能文思如涌、笔下生花,

三、学会鉴赏,健全人格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认识规律,遵循规律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常言说:“文如其人”,写文章和做人是一个道理,我们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美丽,赞美英雄,讴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颂扬新时代感动中国人物,就是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中学生心中的世界是个真、善、美为主体的纯真世界,他们对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往往难以判别,甚至于盲从。我们应该善于从学生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苗头,加以引导。如一位学生写《我最深爱的人》,她深爱妈妈,是因为妈妈每天早晨在她醒来之前就已经为她准备好了早饭,而每天放学后,妈妈宁可自己辛苦操劳,什么事也不要她做,她很开心。这就流露了学生审美观的不健全。由于有些家长教育观念和方式的不当,造成了学生审美观,人生观,与教育方针的偏离,不利于学生人格的形成。因此,老师应主动家访,及时纠正家长错误的教育观念。紧贴时代的脉搏,把写作的触角引向社会,如: “五一”节让学生写《劳动最有滋味》;“国庆节”让学生写《祖国在我心中》等为主题的征文。开展征文比赛。以赛促练,达到训练的最优化,实现了习作与学做人的和谐统一。

相信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在老师的辛勤努力下,语文作文教学一定会走上它的康庄大道。

【参考文献】

①《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 胡国枢

②张化万.个性化作文教学的价值取向与实施策略[J].上城教育研究,2004.

③陈素芬.个性化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A].陕西教育,2005.

篇四:学习陶行知教育理论 树立作文教学的新理念

学习陶行知教育理论 树立作文教学的新理念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提倡语文教育与社会生活全面沟通,把生活当作大课堂。作文教学更不能离开生活,因为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既是事实,也是法则,我们应当以大语文观为指导,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向多彩的生活要素材、要激情、要技法,使学生记生活之事,抒体验之情,提高写作水平。

一、全方位接受信息,引发表达欲望

对小学生来说,迫切的任务是要学会在生活中用观察来扩大自己的视野,丰富习作的内容,增加可应用的词汇。但是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常常只强调观察,忽视了对诸如听觉、嗅觉、触觉、味觉功能的开发和利用,忽视学生用心感悟与观察过后思考能力的习惯的培养。我国著名的脑科学专家张相桐院士曾讲过自己一段亲身经历。有一次,他在美国看一场演出,只因为座位靠后了一点,演员的演唱总是听不太清楚,后来,他索性站了起来,看到了演员的动作和表情,可是,他马上觉得原来听不清楚的声音似乎增大了许多,其实声音并没有增大,主要是他从其他的感觉渠道获得的信息弥补了声音的不足。同样的道理,在学生观察的同时,要注意动员学生多种感官的同时参与。故而,我们要解放学生,到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去放飞“小鸟”,充分利用多种感觉器官对事物进行全方位的感触。另外,还要十分注重学生感悟与思考能力和习惯的培养,要让他们多问几个“为什么”,能从一粒水珠折射的光线中领悟七彩阳光的美妙,使他们从中获得独具个性的感受,培养独具个性的思考能力。如在《记一次活动》的作文指导中,我根据家乡秋天的一些特色,把孩子们带进了农民种的一片枣园,组织他们参观、调查、访问。然后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拟出不同的题目来反映这次活动。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想法,拟出的题目新颖多样。如《家乡的蜜枣》、《世外枣源》、《了不起的家乡》、《今天我真高兴》……接着,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种种观感,从不同的角度截取活动的一个侧面为重点,选择一个画面,当然活动中的一些趣事那是万不可错过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各个感觉器官,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了一个知识的内化提炼过程,寓习作于交际活动当中,各取所需,各抒其情,自主表达。其中有几位同学在文中一个个片段中这样写道:①不同品种的枣红着脸冲着太阳微笑。“胎里红”是枣中的珍品,从一出生到成熟一直是红色。咦?那边那个头好大啊!哇,真的跟鸡蛋差不多,大的可以和苹果一比高下。还有一种外形奇特的果子,有点像葫芦,又有点像吃的那个柿饼,味道一定也不赖。其实,这种果子也是枣,真是令人匪夷所思?凑近一细闻,似乎感觉到枣的一丝甜香……。②没成熟的枣,摸起来硬帮帮的,上面还有一些细小的绒毛。③突然,我发现了一颗红枣,它正藏在树叶下面。我赶忙伸出手来,想偷偷摘下占为已有,谁知张明也发现了它。我们相视一笑,决定摘下它,共同拥有。这也成了我们的秘密。

全方位具体真切的感受,使同学们有内容可写,表达了真情实感,从景物有规律的过程中,陶冶了审美情趣。

二、开拓习作思路,引导乐于表达。

凡是实际应用的作文都是先有写作的动机,然后才有作文的内容和题目的,都是不需要由别人来命题的。学校的作文是为学生以后的生活服务的,它完全应当与生活中的作文保持一致,应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积蓄来选择作文内容和拟定作文题目。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在师生共同审清“题”意之后,我多采用创设情境、小组讨论、翻阅日记等多种形式,启发学生回忆往事,从中筛选最佳写作题材。确定最愿意写的作文题目。同时,我还把选择和创造写作方法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地布局谋篇,自由地表达。主要方法有:多角度地启发学生思维,联系阅读过的文章选择写作方法,如记叙一件事,我启发学生联系学过的《艾滋病小斗士》、《鼎湖山听泉》、《观潮》等课文,从“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按地点的转换顺序”、“时间的先后顺序写”等三种写法中任选一种,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独创某种写法。其次在作文评讲活动,选择学生作文中较优秀的,提供一篇或者是几篇,使学生了解对于同一现象,创作者的描绘是千差万别的,展示不同的写作方法,启发他们取长补短,独创新法,从而达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的终极目标。作文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的内心世界。作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的独特感受和创造思维在作文中充分表达出来。教师的任务不是硬性要学生怎么写,而是引导、启发,让学生在生活中通过观察鉴别加以体验,从而产生不同感受,自由抒发。这样,文章才不会千篇一律,才能达到情真意切。如在教学中,我给学生这样一个题目。“××,我想对你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心理感受,想一想自己最想对谁说什么,把题目补完整,并鼓励大家,借这次作文机会,尽量把自己的心里话表达出来,实话实写,想写啥就写啥。此时学生兴趣盎然,个个畅所欲言。一篇篇作文感人肺腑,恳切、真诚坦然的语言令人感动,有位同学说:“妈妈,我能理解你那望子成龙的心情,可生活在城市中的我,竟连麦苗、韭菜也分不清,我不愿做巢穴里长大的鸟,我要做雄鹰,去搏击那万里长空!”,这样的作文训练,紧紧抓住学生的内心感受,辅以适当的具有创新意识的提问,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开启了思维的闸门,极大的提高了学生作文兴趣。

三、抓住偶发事件,激发习作热情

俗说话得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的“粮草”

和“米”又是什么呢?写作素材是也。所以发现感知和捕捉写作素材乃是作文必不可少的前提。学生作文常为没有写作素材发愁,写出的文章假话、空话、套话比较多,言不由衷,无病呻吟的现象也比较普遍。作为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景和物,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不要为预先设计好的教学计划所束缚,要抓住各种有利的时机,即景生情,让学生体会到“真实”的作文就在身边。有一次我刚走进教室,就有一股浓浓的桂花香扑鼻而来。再往教室里一看,一些同学的桌子上摆放着一枝枝桂花,有的同学还把鼻子贴在花枝上闻一闻,然后作深沉醉状。原来这些同学把校园里的桂花枝折下来,据为已有了,见此情景,我想应该放弃原来的教学计划,让学生充分地讨论这一件事的利弊,把这一件事作为一次很好的作文素材。于是,我对学生说:“同学们喜欢桂花吗?你们知道其他同学也喜欢桂花吗?怎样才能让全校师生更长时间闻到桂花香呢?同意折桂花的同学作为一方,不同意这种做法的同学作为另一方,我们来开个辩论会,请同学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同学们兴致盎然,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争得面红耳赤,经过辩论,学生明白是非,懂得一定道理,我达到育人的目的。接着又紧抓住机会,让学生把这件事写下来。由于此事是学生亲身经历的,而且感触较深,不长时间,许多学生写出了情真意切的文章。而且学生也明白了只要仔细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生活处处皆文章。

实践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他说:“做一个现代人必须取得现代的知识,学会现代的技能,并以现代的方法发挥我们的力量。时代是继续不断的前进,我们必须参加在现代生活里面,与时代俱进,才能做一个长久的现代人。”习作教学必须以生活实践为基础,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善于捕捉源于学生生活、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着眼于主体性的发挥,参与度的提高,创造意识的培养,使他们增添点嬉戏的欢乐、挫折的忧伤,登攀的磨难与漂流的惊险,从而拓宽空间,使其有所为、有所思、有所感、有话说、有情抒。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小学作文教学的质量,从而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得到提高。

篇五:陶行知读后感

读后感

作为一名教师,多读些教育著作,多了解些教育理论是不可获缺的。假期之中,我阅读了名著《陶行知文集》,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体系的主旨。我们可以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中汲取丰富的养料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

一、实施爱的教育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毕生从事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爱的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 “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对后进生应有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后进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在爱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爱的情感,用爱的情感帮助学生塑造人格。如开展“我与父母通信”活动,使学生们感受父母的爱,从而培养学生爱父母、爱他人的情感。情感是理智的基础,善良的心和爱他人、爱祖国的情操也是创新智慧的心理基础。

二、实施生活教育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内涵十分深广,而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陶行知提倡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他的生活教育从内容上看是动态的,随环境和不同受教育者的变化而变化。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教的法子 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而教学的中心是“做”即实际生活。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学都要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书本知识要联系社会实际,引导学生关心家乡的建设、国家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成就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这样,不仅使学生开阔了眼界,书本上的知识活了起来,而且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在课外,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如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文艺节目,歌颂社会主义建设的 伟大成就;学生们自编小报,自己写稿,自己设计版面,幼稚的作品中体现着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每组织一次活动,都有明确的目的、具体的要求和精心的安 排,都力求收到尽可能好的实效。

三、实践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教育观念,又是具体的教学思想,它只有化作具体的教育教学的操作方法才

能够实现。但教育教学无定法,因此它又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为此,今后我更要认真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牢固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主流价值体系观念,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 以陶行知先生为楷模,学习他高尚的人格品质,求真求实求创造的教育理念,成为敬业爱岗、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创新务实的教师,为培养学生成为“真人”,并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

认真学习了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的思想,可以采用的做法是: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从书本和试卷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去看社会、看自然、看 生活;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闲置的双手动起来,去做事情,做到“学做合一”;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从“只听不思”中解放出来,开动脑筋,积极思 维,学会思维;解放学生的嘴——给他们说的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解放学生的空间——除了课堂学习,还引导他们走向课外,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给他们广阔的天地。

陶行知教育思想是宝贵的经验和财富,是我们学习、研究、继承和发展的永恒的课题,是创造型教师及专业发展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