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安远采茶春景园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0:25:46 作文素材
安远采茶春景园作文素材

篇一:【李维】单人电动采茶机春茶采摘效果研究

单人电动采茶机春茶采摘效果研究

李 维1, 向 芬1, 刘红艳1, 傅海平1, 杨拥军1, 郭放苏2, 包小村1*

(1. 湖南省茶叶研究所, 长沙, 410125; 2. 桃江县益林茶叶机械有限公司, 益阳, 41300) 摘 要:以单人电动采茶机为机具,研究了不同时期春茶的机采效果。结果表明,当茶树冠面以上标准芽叶比例接近70%时进行机采,单人电动采茶机的效果较好,其标准芽叶比例与亩产均为最高,分别可达37.49%、15.03kg/666.7m2,机采鲜叶的游离氨基酸、茶多酚含量分别为4.55%、20.76%,品质较好,符合名优茶的制作标准,是最适合进行名优茶分级的原料;树冠面标准芽叶比例接近55%时进行机采,其原料的比例组成与品质则较符合大宗茶的制作标准。

关键词:电动采茶机,春茶,机械组成,品质

Effect of Single Electric Tea-picking Machine on

Machine‐plucking Spring Tea

LI Wei1, XIANG Fen1, LIU Hong-yan1, FU Hai-ping1, YANG Yong-jun1, GUO

Fang-su2, BAO Xiao-cun1*

(1.Hunan Tea Research Institute, Changsha 410125; 2. Taojiang County Yilin Tea Machinery

Limited Company, Taojiang, 413400)

Abstract: Taken the single electric tea-picking machine as equipment, the effect of machine‐plucking for spring tea was studied in various periods. The result showed that machine‐plucking had a better performing while 70% shoots were met the standard bud & leaves, the ratio of standard bud & leaves and production which were plucked by the machine reached 37.49% and 15.03 kg/666.7m2 respectively, and they had a better quality for famous tea production and tea leaves classification. The ratio composition and quality of tea materials plucked in the period while 55% shoots were met the standard bud & leaves were according to the standard of tea leave production.

Key words:Standard bud & leaves; Spring Tea; Mechanical composition; Quality

基金项目: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303012);湖南省重大科技专项(2014FJ1006) 作者简介:李维(1983—),男,汉族,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茶树栽培学方面的研究。 *通讯作者:包小村

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名优茶,茶农收入明显提高,但由于传统名优茶采摘都是手工采摘,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大多数农村劳动力转移,采茶工日益紧缺[1],“采茶难”、“采工荒”成为制约名优茶可持续发展的技术瓶颈[2, 3]。通过选择机械化采摘,既可改善由于人力短缺造成的资源浪费,又可以结合茶叶加工机械化可进一步推进茶产业的规模化与标准化[4]。但是双人采茶机需多人共同操作,操作强度大,易将老叶、老梗采下[3],因而对茶树冠面要求高,不适合一般名优茶的采摘。单人电动采茶机操作轻便、灵活,对树冠面要求不高等特点对名优茶的采摘更具有可操作性[5]。本研究对一款轻便型的单人电动采茶机的春茶机采效果进行了探讨,旨在为名优茶的采摘提供一种有效的采摘方法。 1 材料及方法 1.1 试验地点、材料

试验在湖南省茶叶研究所马坡岭试验茶园进行,供试茶树品种为茗丰,由湖南省茶叶研究所自行选育。2012、2013年11月上旬进行修剪,各区域施肥等管理均保持一致。 1.2试验方法

1.2.1冠面新稍机械组成调查

春茶萌发前紧贴树冠面每10米茶行以细绳固定6个平方尺,每平方尺面积33.3 cm2

(33.3 cm×33.3 cm),连续对平方尺内的新稍进行调查,统计茶树原始冠面以上各新稍重量机械组成。由于调查对象为茶树冠面以上的新稍,有部分新稍在冠面以下萌发,则以超出冠面的芽叶部分为准,以更准确的反映机采效果。 1.2.2机采

采用桃江县益林茶叶机械有限公司提供的轻便型单人电动采茶机进行机械采摘,机采茶行长度10米。 1.2.3 标准芽叶

参考名优茶机采适期的要求[6],确定芽头、一芽一、二及同等嫩度的对夹叶为标准芽叶。 1.2.4开采时间

设置3个处理:P1:茶树原始冠层面以上的标准芽叶达85.0%以上,且每平方尺新稍总数达80个以上时进行机采(全萌发数为110±13个);P2:蓄留直至原始冠层面以上的标准芽叶下降至70%时进行机采;P3:蓄留直至原始冠面以上的标准芽叶下降至55%时进行机采,每次机采处理重复3次。 1.2.5机械鲜叶组成调查

随机称取一定量机采鲜叶,按芽头、一芽一叶、一芽二叶、一芽三叶、??、对夹二

叶、对夹三叶、??、单片叶、破碎芽叶、茶梗等分类,计数并称重后,统计各类芽叶比例,重复3次。其中标准芽叶见1.2.3,一芽三叶及同等嫩度的对夹三叶以上统计为粗老芽叶,单片叶、茶梗等统计为其他类别。 1.2.6生化成分测定

茶多酚含量按GB/T8313测定;游离氨基酸含量按GB/T8314测定;咖啡碱含量按GB/T8312测定;水浸出物含量按GB/T8305测定。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时期冠面新稍萌发情况

三个采摘期冠面萌发情况如图1所示,随着时期的推迟,新稍芽叶不断生长,标准芽叶比例不断下降。3个机采时期茶园树冠面的标准芽叶占新稍总量的P1:85.51%;P2:68.58%;P3:55.95%。各时期粗老芽叶占新稍总量的P1:14.49%;P2:31.42%;P3:44.05%。

图1 机采前茶树冠面芽叶质量机械组成

Fig.1 The mass mechanical composition of tea leaves before machine plucking

2.2开采时期对单人电动采茶机机采鲜叶机械组成的影响

三个时期机采鲜叶机械组成如图2所示。机采鲜叶的标准芽叶比例P1、P2时期基本一致,分别为36.86%、37.49%,P3时期标准芽叶比例最低,为21.95%;粗老芽叶以P3时期最高,为52.89%,P1、P2时期较低,分别为22.85%和20.62%;破碎芽叶比例随着新稍的伸长,比例不断降低,P1、P2、P3时期分别为22.52%,14.19%,9.96%;茶梗等其他类别则以P2所占比例最高,为27.72%,P1、P3为17.77%、15.20%,差异较小。

图2 机采鲜叶各芽叶质量机械组成

Fig.2 The mass mechanical composition of machine‐plucking tea leaves

2.3 单人电动采茶机机采时期对春茶产量的影响

各采摘期机采鲜叶总产量与各组分芽叶的产量如表1所示。随着采摘时期的推迟、新稍的生长,产量显著增加,P3时期产量最高,为53.73kg/666.7m2,P2次之,P1时期产量最低。标准芽叶产量则以P2时期最高,达15.03 kg/666.7m2,P3时期次之,P1最低,各处理间差异显著。粗老芽叶、单片叶产量与总产量趋势一致,随采摘时期的推迟,产量呈上升趋势,且各处理间差异显著。

表1 各时期机采鲜叶总产量与部分芽叶产量

Table 1. Yield of total tea leaves and parts of bud & leaves plucked by machine in each period 时期 P1 P2 P3

产量(kg/666.7m2) 18.08±1.79 c 40.09±4.32 b 53.73±6.03 a

标准芽叶(kg/666.7m2)

6.67±0.65 c 15.03±1.62 b 11.79±1.32 a

粗老芽叶(kg/666.7m2)

4.13±0.41 c 8.27±0.89 b 28.41±3.19 a

单片叶(kg/666.7m2)

0.21±0.02 c 3.69±0.40 b 5.16±0.58 a

注; 不同字母(P<0.05)代表差异显著,下同。

Note:Different letters stand for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he same as below.

2.4单人电动采茶机机采时期对春茶生化成分的影响

各时期机采鲜叶内含成分各含量如表2所示,游离氨基酸含量以P1最高,随时期的推

迟呈下降趋势。茶多酚、咖啡碱含量与水浸出物则以P3最高,P1次之,P2最低。水浸出物含量随采摘时期的推迟含量不断增加。四项内含成分与酚氨比在各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

表2 各时期机采鲜叶主要生化成分差异

Table 2. Major biochemical components of machine‐plucking tea leaves in each period 时期 P1 P2 P3 3讨论

目前春茶特别是名优茶原料的采摘主要以手采为主,随着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涨,春茶机械化采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4]。本研究主要围绕较轻便的单人电动采茶机春茶机采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个时期的机采效果以P2时期标准芽叶比例最高、P1次之,P3最低且与前二者有显著差异,这是由于P2时期茶树冠面的标准芽叶均在70%以上,粗老芽叶比例相对较低且基本上保持在一芽三叶(对夹三叶)水平,因此,部分一芽三叶(对夹三叶)机采时被剪断,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标准新稍的比例,促使采下的鲜叶标准芽叶比例较高。P3时期由于冠面粗老芽叶含量达到了近45%,且有一部分达到了一芽四叶(对夹四叶)水平,因此机采鲜叶的粗老芽叶比例相对较高。

尽管P1、P2时期机采鲜叶的标准芽叶比例基本一致,但从产量上看,P2的机采总产量与标准芽叶产量较P1均有显著提高,这是由于随着时期的推迟,冠面新稍产量迅速增加,而冠面以上芽叶的伸长则使得机采新稍破碎率降低,标准芽叶显著提高,这与骆耀平等的研究结果一致[6]。

三个时期的机采鲜叶的品质并无显著区别,从生化成分上来说均可做名优茶原料,从产量、标准新稍比例上看,则以P2的机采原料最适合进行名优茶分级。P3的机采鲜叶中粗老芽叶所占比例较大,其中主要以一芽三叶、四叶及同等嫩度的对夹叶为主,由于其生化成分与P2无显著差异,其完整率却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因此,以其分级后的完整鲜叶作为红茶或大宗茶原料,可适当提升其茶叶品质与价值。

由于本研究中所用机械为单人电动采茶机,较常规的双人采茶机轻便,因此采摘鲜叶游离氨基酸(%) 4.64±0.08a 4.55±0.26a 4.51±0.11a

茶多酚(%) 21.33±0.54a 20.76±1.29a 22.21±1.70a

咖啡碱(%) 5.02±0.07a 4.77±0.16a 5.24±1.05a

水浸出物(%) 37.50±0.17b 38.67±1.67b 40.60±0.06a

酚氨比 4.60±0.33a 4.56±0.03a 4.81±0.26a

篇二:安远县采茶戏公园设计心得

浅谈安远县采茶戏公园设计心得

摘要:本文结合作者从事园林设计多年工作经验,针对赣州市

安远县采茶戏公园设计,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园林设计;设计心得;

一、基本概况

(一)、地理位置

采茶戏公园位于安远县行政中心南面,东面有体育馆,西面是文

化馆,公园呈“甲”字型,东西长约440余米,南北长约570余米,

规划面积约20公顷。

(二)、自然历史人文条件

赣南山区,气候温暖,雨水充足,土地肥沃,交通闭塞,优越的

地理环境是客家先民驻足的良地。赣南自古盛产名茶,安远九龙山

茶为清朝贡品。明朝,盛产名茶的赣南安远县九龙山茶区,茶农为

了接待粤商茶客,常用采茶灯的形式即兴演出以采茶为内容的节

目。即从“采茶灯”中八个(或十二个)采茶女中分出二人,为旦角

大姐、二姐,再留一个队首作丑角,正好是二旦一丑的”三角班”。

姐妹二人表演上山采茶,手持茶篮,边唱边舞,唱着“十二月采茶

歌”(每人轮唱六个月);扮丑角的手持纸扇在中间穿插打趣。这就

是原始节目《姐妹摘茶》。再后增加了开茶山、炒茶、送哥卖茶、

盘茶等细节,丑角扮成干哥卖茶,便更名为《送哥卖茶》。这种采

茶灯(又名“茶篮灯”)的演出已是采荼戏的雏型了。赣南的“茶篮

灯”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又涌现了表演其他劳动生活的、 由二旦

一丑或一旦一丑扮演的小戏,如《秧麦》、《挖笋》、《补皮鞋》、《捡

田螺》、《卖花线》、《磨豆腐》等等,因用采茶调演唱,一唱众和,

尚无管弦伴奏,便统名为“采茶戏”。 采茶戏因是从民间歌舞、灯

彩发展形成的地方戏曲,演出剧目又多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其音

乐唱腔又多民歌风味,故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赣南是较早的客家聚集区与聚散地,也是当今客家人的大本营之

一。全区18个县(市)均属客家,除赣州市及信丰嘉定镇外其他

基本为纯客县。700多万人口95%是客家人。客家人以其勤劳勇敢

的精神开僻了赣南这块古老的山地,在创造了丰富物质财富的同时

又创造了自已的精神财富——赣南采茶戏。这是一个在江西土生土

长的古老剧种,距今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江西采茶戏是中国

采茶戏的始祖,赣南采茶戏是江西采茶戏的始祖,采茶戏与秧歌戏

是中国南北两大民间戏曲。赣南采茶戏发源于江西安远县九龙山一

带,约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是以“九龙茶灯”为基础,吸收赣南

其它民间艺术,由民间采茶歌和采茶灯演唱发展而来,继而成为一

种有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民间小戏,由于它一般只有二旦一丑,或生、

旦、丑三人的表演,故又名“三角班”。流行地区主要是赣南、粤北、

闽西,也曾传播到广西桂南一带,是江西采茶戏中最有代表性的一

种。赣南采茶戏也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规划依据与基本设计理念

(一)、规划依据

1、安远县城市总体规划

2、安远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3、安远县行政中心区规划

4、安远县志

5、国家及江西省有关公园规划设计的法规、法则、规则。

6、安远县建设局关于采茶戏公园的规划设计意见。

(二)、设计理念

1、基于城市发展脉络,完善现有绿地系统,促进未来城市绿地系

统的良性发展,将自然和未来城市溶为一体,促进安远成为美丽而

宜人的山水园林城市。

2、突出表达当地特色文化景观,充分体现地方历史文脉。

3、基于生态原则,设计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采茶

戏公园对安远城市的生态改善作用。设计以营造绿色环境为主要宗

旨,注重种植设计、利用当地乡土树种,创造复层混交的植被群落,

使采茶戏公园成为安远城市的绿肺。

4、设计要追求时代风格,满足现代人的生活游憩需要。采茶戏公

园的设计要利用现代规划设计理念,使用现代新材质,创造公共游

憩空间,满足现代城市居民生活的需要。

三、设计目标

采茶戏公园的规划建设既是安远城市景观的主景,又是安远城市

绿地系统规划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安远的城市建设,并充分利用安

远县特有的采茶戏历史人文景观,以科学的系统的方法进行规划,

以创造出符合当地人文特征及特定生态关系的和谐并富有生机的

公共环境,为安远市民提供一处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具休闲娱乐

等功能的生态型开放式活动场所。

四、规划结构及功能分区

(一)、规划结构

规划结构以安远县行政中心规划框架为依据,将整个规划结构总

结为“一线、二轴、五区”。一线是以采茶戏历史文脉为主线贯穿

公园南北主轴线的步游道系统,二轴是横穿公园东西向轴线,一条

是文化广场轴线,一条连接体育馆和文化馆的轴线,五区则是公园

的五大功能区。

(二)、功能分区

采茶戏公园分为采茶戏文化娱乐活动区、采茶戏文化观光游览区、

采茶戏文化展示宣传区、健身休闲区和安静休息区五个功能区。

五、总体布局及景点规划

(一)采茶戏文化娱乐活动区

采茶戏文化娱乐活动区位于安远行政中心建筑南面,平面布局以

蝙蝠展翅造型为骨架,在骨架围合的绿地空间中栽植祥云状的灌木

模纹,象征采茶戏给安远人民带来无穷的祥瑞“福”气。活动区的

核心是下沉式采茶戏文化广场,广场北面树立四根文化柱,柱体以

采茶戏号称“四大金刚”的剧目《大劝夫》、《上广东》、《卖杂货》、

《四姐反情》为主题,展现采茶戏悠久的历史底韵。广场在晚上可

以露天戏台为舞台,下沉广场为看台,为市民表演采茶戏,丰富居

民文化生活,也为振兴采茶戏提供机遇。

(二)采茶戏文化观光游览区

采茶戏文化观光游览区位于体育馆和文化馆中间的绿地,与采茶

戏文化娱乐活动区隔路相望。游览区中心是采茶戏脸谱广场,采茶

戏是以丑角为中心的戏曲,广场铺地采用简单的脸谱造型,中心树

立一座采茶戏鼻祖雕塑,雕塑周围围合八根脸谱文化柱。脸谱广场

周围是以“如意”形状的水面,预示安远居民幸福如意的生活前景。

在水面的东西两侧安置了小游园供居民观光游览,而脸谱文化长廊

则为游客提供了休憩的空间。该区也是联系体育馆和文化馆的纽

带,为这两个场馆提供了集散空间。

(三)采茶戏文化展示宣传区

采茶戏文化展示宣传区位于采茶戏文化观光游览区的南面,呈带

状的空间。展示区是以采茶戏“三子”和唱腔为题材的景观序列。

赣南采茶戏的“三子”即矮子步、“袖子”、 “扇子”。“三子”中

的“步子”即矮子步。生活在大山中的客家人,出门就要弯腰屈膝

地爬山,由此而创造的矮子步成了天下独一无二的采茶戏的舞蹈基

篇三:五音第8课《春满茶乡》

第8课《春满茶乡》

教学内容:

人音版音乐教科书第九册第九单元《春满茶乡》之聆听《采茶山歌》和《采茶歌》,表演《采茶山歌》。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通过聆听、演唱,感受茶乡人民劳动和丰收时欢快、喜悦的心情,以唤起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知识技能

1、能够用圆润而有弹性的声音、轻快活泼的情绪演唱《采茶山歌》。

2、学会采茶时的基本动作,感受采茶姑娘的辛勤劳动,表现采茶姑娘采茶时的愉快情绪。

安远采茶春景园

3、聆听不同情绪的采茶歌,引导对比感受。

三、过程与方法

通过听、辨、想、说、唱、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来欣赏“采茶歌”,表演《采茶山歌》,感受家乡民歌的风格特点。

教学准备:音乐课件、钢琴、教材等。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看说说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好!大家看屏幕上写着什么?(春满茶乡)看到这四个字你想到了什么?

2、对学生的答案予以肯定。

师:大家说得很好。我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凡是来了客人,泡茶、敬茶的礼仪必不可少。

3、说说家乡的名茶。

师:大家知道,我们安徽是有名的茶乡,那你们知道家乡都出了哪些名茶吗?(生说所知道的名茶)

4、出示“安徽名茶”图片。

师:大家知道的还真不少,我们安徽山川秀美,秀美的山水孕育了浓郁的茶香。看,这些都是我们家乡的名茶,我们一起说出它们的香名吧!

5、看一看。

师:看到家乡出产这么多的名茶,大家都感到很自豪吧!就让我们带着自豪的心情走进我们的茶乡,去看看美丽的茶园和勤劳的茶农。(出示课件)

6、说一说。

师:能用你的语言描述一下茶乡的美景吗?茶农们心情怎样?

二、读读唱唱

师:老师这里有一首歌词,描写了茶乡繁忙的景象,请大家轻声读读,看写得好不好?

五月里好风光啊,男女老少采茶忙啊,一对对来一行行哎,背着茶篓上山冈。茶叶青茶叶香啊,人多手快力量强啊,你摘我收他来装哎,采得新茶装满筐。

1、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引导理解歌词,找出押韵的“韵脚”。)

2、听一听(初听歌曲,感受情绪)。

师:采茶姑娘在劳动的时候,常常是边采茶边唱歌,听,她们唱着歌走来了。

3、说一说(师生交流感受)

4、动一动(学习“采茶”动作)

师:五月里,春光明媚,茶山一派繁忙的景象,空气中到处都弥漫着茶叶的清香,让我们闻着这迷人的香气和勤劳的采茶姑娘一起来采茶好吗?来,老师教教你们怎样采茶,手心朝上,大拇指和中指采摘茶叶的嫩头,翻一下手腕表示把茶叶放进茶篓里。

(师带着生随歌曲节奏做采茶动作。)

5、唱一唱。(学唱歌曲)

师:采茶姑娘的手巧、人美、歌更甜,现在我们来学唱这首甜美的《采茶山歌》。

(1)范唱歌曲

(2)学唱曲调

① 随琴声轻唱。(师根据视唱效果,加以指点。)

② 再次随琴完整视唱,找出乐谱中相同的乐句。

23 21 65 6 1·6 5 5 ||

23 21 65 6 1·6 5 - ||

③ 轻声唱唱,这句旋律有什么特点?(突出附点节奏)

④ 引导对比演唱,让学生理解附点音符的意义。

(此曲节奏平稳,音得跳度不大,附点节奏的点缀,让整个曲调显得轻松、愉快。) ⑤ 轻松、愉快地唱一遍旋律。(完整随琴伴奏唱谱)

(3)填唱第一段歌词。

① 随琴轻声填唱第一段词。

(师根据学生的演唱,适当示范、指点、讲解,引导学生更好地表现歌曲。) ② 出示“顿音记号”,引导再次演唱。

师:为了让大家唱得更好听,老师送给歌曲一个“装饰记号”,这是什么记号啊?

(4)自学第二段歌词。

① 自由练唱

② 指名唱

③ 师生点评

④ 挑战唱

⑤ 师生一起唱第二段歌词。

(5)引导感情演唱。

师:今年茶叶大丰收,姑娘们采起茶也格外高兴,让我们像茶山的姑娘那样愉快地唱一遍。(完整演唱)

(6)对唱歌曲

师:茶山连绵起伏,满山遍野都是忙碌的茶农。你听,采茶的姑娘和小伙子开始对山歌啦!我们也像他们一样来对歌好吗?

① 师生对唱(播放伴奏音乐)

② 个别对唱

师:哪位小伙子愿意来和我们美丽的采茶姑娘对歌?

③ 师生点评。

(7)完整感情演唱。

师:同学们,当我们喝着沁人心脾的香茶时,想着我们家乡出产这么多的名茶,心里感到很骄傲,让我们带着这种美好的感觉再次唱起这首歌。(播放伴奏,师指挥)

三、赏赏议议

师:同学们,我们安徽是个好地方,好听的茶歌多又多,下面再欣赏一首《采茶歌》。边听边想,这首歌和我们刚才唱的《采茶山歌》有什么不同?

1、听一听(播放《采茶歌》)

2、说一说

师:谁来说说这两首茶歌给你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3、填一填完成表格

4、赏一赏

师:看来不同地区的茶歌味道也不一样,有的茶歌甜美些,有的茶歌欢快些,让我们再来享受一次这欢快、活泼的《采茶歌》。

5、演一演

师:看着采茶姑娘忙碌的身影,我看许多同学都坐不住了,那就请大家起立,一起上山去帮茶农采茶吧,感受一下茶农辛勤而快乐的采茶劳动。背上你的小茶篓,唱着歌儿去采茶啰!(播放《采茶山歌》)

四、结语:

同学们真是勤劳的小茶农,采得非常认真。今天的采茶劳动结束,小茶农们,你们辛苦了,让我们和美丽的茶乡说“再见”吧!

篇四:赣南采茶戏

赣南采茶戏

起源

江西采茶戏,主要发源于赣南信丰、安远一带,采茶戏与盛产茶叶有关。明朝,赣南、赣东、赣北茶区每逢谷雨季节,劳动妇女上山,一边采茶一边唱山歌以鼓舞劳动热情,这种在茶区流传的山歌,被人称为“采茶歌”。由民间采茶歌和采茶灯演唱发展而来,继而成为一种有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民间小戏,由于它一般只有二旦一丑,或生、旦、丑三人的表演,故又名“三角班”。赣南采茶戏形成后,即分几路向外发展,与当地方言和曲调融合,形成赣东、西、南、北、中五大流派,每个流派中又有不同的本地腔。江西采茶戏总的特点是:表演欢快,诙谐风趣,载歌载舞,喜剧性强,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颇受群众喜爱。 从唱采茶歌发展为采茶戏有几个阶段。采茶歌最早只唱小调,每句仅有四句唱词,如“春日采茶春日长,白白茶花满路旁;大姊回家报二姊,头茶不比晚茶香。”这种小曲生动活泼,委婉动听。采茶歌再经发展,便由来茶小曲组成了“采茶歌联唱”,名曰“十二月采茶歌”。如“正月采茶是新年,姐妹双双进茶园,佃了茶园十二亩。当面写书两交钱。二月采茶......。”后来,“十二月采茶歌”又与民间舞蹈相结合,进入元宵灯彩行列,成为“采茶灯”,“采茶灯”主要唱调是[茶黄调]、[摘茶歌]、[看茶调]、[报茶名]等。它由姣童扮成采茶女,每队八人或十二人,另有少长者二人为队首,手持花篮,边唱边舞,歌唱"十二月采茶"。这种"采茶灯"形式简单,纯属集体表演的歌舞,但是它已向采茶戏迈了一步。

明朝,盛产名茶的赣南安远县九龙山茶区,茶农为了接待粤商茶客,常用采茶灯的形式即兴演出以采茶为内容的节目。即从“采茶灯”中八个(或十二个)采茶女中分出二人,为旦角大姐、二姐,再留一个队首作丑角,正好是二旦一丑的"三角班"。姐妹二人表演上山采茶,手持茶篮,边唱边舞,唱着“十二月采茶歌”(每人轮唱六个月);扮丑角的手持纸扇在中间穿插打趣。这就是原始节目《姐妹摘茶》。再后增加了开茶山、炒茶、送哥卖茶、盘茶等细节,丑角扮成干哥卖茶,便更名为《送哥卖茶》。这种采茶灯(又名“茶篮灯”)的演出已是采荼戏的雏型了。赣南的“茶篮灯”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又涌现了表演其他劳动生活的、由二旦一丑或一旦一丑扮演的小戏,如《秧麦》、《挖笋》、《补皮鞋》、《捡田螺》、《卖花线》、《磨豆腐》等等,因用采茶调演唱,一唱众和,尚无管弦伴奏,便统名为“采茶戏”。采茶戏因是从民间歌舞、灯彩发展形成的地方戏曲,演出剧目又多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其音乐

唱腔又多民歌风味,故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相关诗文 据传说,采茶戏萌芽很早。过去,一般老艺人们都说,在唐朝的时候就有了采茶戏。根据是采茶戏班里供奉的祖师爷田师父,是唐明皇时的宫廷乐师,原姓雷,叫雷光华,因和歌女产生爱情,犯了宫禁,于是相携逃出宫廷,流落到安远九龙山种茶为生,农事之余,不忘所好,教农民唱茶歌,玩茶灯,编成了“九龙山摘茶”这出戏,这就是赣南采茶戏的起源。当然,采茶戏不可能是某个人发明的。一般认为采茶戏于明代中叶开始流行于民间。关于这一点,明代文人学士的诗文著述里,有所反映。如,明代戏剧大师汤显祖,在他的一首即事诗里,有“僻坞春风唱采茶”的吟唱。可见那时,偏僻的乡村里,已有“采茶”的演唱。他还有一首赠别的诗,更能说明当时“采茶”的发展情况:

“粉楼西望泪眼斜,畏见江船动落霞;四月湘中作茶饮,庭前相忆石楠花。”

诗的题名《看采茶人别》,从诗中吟咏的情景看,所赠别的“采茶人”,不是指从事采茶劳动的人,而是指从事唱“采茶”的职业艺人。这艺人在“采茶”的演唱艺术上可能已有相当的造诣,才有可能受到当代名人如汤显祖的深情眷注。可见采茶,已在当时的民间有了深厚的基础,否则,是不可能有这样的职业艺人的。 生命力强

因为采茶戏内容贴近广大劳动群众生活,它人物少,布景简单,与其它戏曲程式相比,更具生命力,尤其便于山区流行。所以,自采茶戏在赣南诞生后,很快传遍与之相邻的闽、粤、湘等地,尤其是客家人聚居地区,竞相传演,蔚然成风,成为客家人最喜爱的戏曲形式之一。以致粤东农村有句俗语云:“有钱丢采茶,冇钱买笠嫲”,意为因贪看采茶戏,连身上仅有的准备买斗笠的钱都丢给演采茶戏的艺人了。

社会打压

赣南采茶戏在明代自演自娱的“自乐班”时代,是受到社会上的尊敬的。因为当时演出《九龙山摘茶》这类灯戏,内容大都是欢庆升平的,如戏中的摆字灯,就有“天下太平”的摆字表演,所以能为封建统治者所欣赏。到了演杂套戏的三角班时代,由于剧目的内容,大都是以男女爱情为题材,而表达爱情的观点与方式,又往往与封建的伦理道德相逆悖。如《反情》、《睄同年》。有的还以喜剧的方式,从反面对社会的现实生活进行讽刺、揭露、批判,如《大劝夫》、《满妹贺喜》等等,这就为封建统治者所不容了,认为是诲淫诲盗,有伤风化。从乾隆以后,历代王朝,曾多次下令禁演。如道光四年《宁都直隶州志·风俗志》载:

“查采茶亦名三角班,妖态淫声,引入邪僻,最为地方之害。??近来竟有听许搬演者,应拘该管约保重惩,以息此风。”

类似的记载,在赣南各县的县志里均有。禁令不仅写在官文告示上,还刻碑勒石,立在乡场墟镇上。如1949年以前,在信丰的小江真君庙旁,还立有这种禁牌,把采茶和烟、赌、嫖、盗一律禁止。

赣南采茶戏遭禁演之后,交上了厄运,再不许进村坊和祠堂,只能在圩尾庙角搭台露天演出,在凄风苦雨中顽强地存活。

赣南采茶戏在其最盛的时候,发展到三十多个班子,之后逐渐衰落,到解放前夕,全赣南只剩下五六个班子,躲在深山角落里,偷偷摸摸地时演时停,真是奄奄待毙,一息仅存了。 解放新生

一九四九年,全国解放,大地春回,万物复苏,赣南采茶戏也得到了新生,走上了繁荣昌盛的新历程,成了赣州地区客家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艺术特点 赣南采茶戏的舞台语言是当地客家方言。它载歌载舞,气氛轻松活泼,语言幽默风趣,融民间口头文学、民间歌舞、灯彩于一体,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其剧目多以喜剧、闹剧为主,很少正剧和悲剧。题材上多以下层群众、尤其是手工业工人、艺匠的日常生活为表现对象,尤其又以男欢女爱的戏情所占比重为大。其音乐唱腔属于曲牌体,以茶腔和灯腔为主,兼有路腔和杂调,俗称“三腔一调”。伴奏均为民间乐器,主要有勾筒(二胡类)、唢呐、锣、鼓、钹和笛子等。其表演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小丑、小旦两个行当,曾有“三角成班,两小当家”之说。

音乐声腔

赣南采茶戏的音乐丰富多彩,可塑性强,乡土气息浓郁,风格特色十分鲜明。根据其调式、弦路和功能作用的不同,分为“茶腔”、“灯腔”、“路腔”和“杂调”四大类,简称为“三腔一调”。“茶腔”是赣南采茶戏的主要声腔,它节奏活泼明快,旋律优美抒情,富有浓厚的田园山野风味。如享誉全国的“斑鸠调”,还有“牡丹调”、“打鞋底”、“上山调”等。“灯腔”是采茶戏的重要声腔,它高亢浑厚,粗犷热烈,旋律跌宕起伏,张弛有致,戏曲味较浓。加上唢呐和锣鼓的紧密配合,气氛炽热,情绪振奋,有如山区人民向上的精神风貌;“路腔”由适应路上行走时所唱曲牌而得名,它特有的轻松活泼、诙谐风趣,为采茶戏载歌载舞的表演艺术提供了广阔天地。“杂调”娇柔甜美、玲珑华丽,在采茶戏音乐中虽不作主腔,但穿

插使用,偶尔出现,点缀情趣,常能起到奇特的艺术效果。在赣南采茶戏唱腔音乐中,不论是茶腔或灯腔,还是路腔和杂调,均广泛运用到衬词。衬词编成顺口溜唱道:上山进坑打“哟喂”,出门赶路“哪嗬嗨”,做鞋绣花“哎嗨哟”,男女对花“扯当扯”。可以说,凡是唱都离不开衬词,甚至还有“唱词不够衬词凑”的情况。

伴奏乐器

伴奏中的主奏乐器为“勾筒”(类似土制二胡),用正反弦顺腔伴奏,用客家方言和赣州官话念白和演唱,约有三百多个曲牌。角色行旦主要是“二旦一丑”(解放以后以“三小”即掌上明珠地、小生、小丑为主),载歌载舞的表演开工,具有浑厚的生活和劳动气息,诙谐逗趣,极富浓郁的赣南乡土气息韵味,深受广大群众喜爱,是当地群众最喜听乐看的地方戏。

表演形式

最能表现赣南采茶戏特征的除了音乐,当数它的表演开工,歌、舞、戏三者并重。它的表演特征可以归纳为“三奇三绝”。三奇是:传统采茶戏表现的全是下层劳动人民的爱情与劳动垂涎,没有宫廷舞和才子佳人舞,此为一奇;大量的表演身段模仿动物的动作,并以动物的动作命名,此为二奇;歌舞戏相随相伴,以致有人认为是地方歌舞剧,此为三奇。

三绝是:矮子步、单袖筒、扇子花。

矮子步的基本步法有矮步、高步、矮步交叉步、摇蹉步、惊步、滑步、铲步。矮子步又分矮桩、中桩、高桩。这是天下戏曲中绝无仅有的矮子步。

单袖筒,这又是一绝。一般戏剧中的水袖都是成双成对、斯斯文文,唯独赣南采茶舞中,只有一个左袖筒。但它却创造了众多的舞蹈术语。如抓袖、搭袖、背袖、遮阳袖、绕扇袖、腋下袖、凤尾袖、穿针引线袖、花篮袖、上抛、下甩、缠腰、绕膝、侧卷翻飞??

美是一种对称,单袖筒似乎是对美的规律的一个忽视,但是,不,赏在舞台上用另一只手的扇子花和它对称起来了,一手甩袖,一手舞扇,踏着特有的矮子步,显得异常独特而有情趣。

扇花的动作甚多,种类繁杂,其中有抛甩扇、装折扇、避风扇、遮日扇、遥望扇、闻花扇、遮面扇等数十种,表现力特强,其中有老艺人留下的有关扇子花的艺诀,如:

五指花头朝天,四指花头朝前。

三指花打四边,二指花摇胸前。

耘、按、抓、抖靠肚面。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