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高原草甸植被恢复方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6:34:01 体裁作文
高原草甸植被恢复方案体裁作文

篇一:昭觉县解放乡燕子洛村2011年县级森林植被恢复实施方案

昭觉县2011年森林植被恢复项目造林作业设计

项目编号[2011]01号

昭觉县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队

二○一一年三月

昭觉县2011年森林植被恢复项目造林作业设计

昭觉县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队

二○一一年三月

目 录

一、设计依据 ............................................ 1

二、技术标准 ............................................ 1

第一章 基本情况 ........................................ 2

第一节地理位臵概况 ...................................... 2

第二节 行政区划及人口状况 ............................... 2

第三节 气候特点 ......................................... 2

第四节 土壤条件 ......................................... 3

第五节 植被分布情况 ..................................... 3

第六节 地形、地貌概述 ................................... 4

第七节 交通与通讯简介 ................................... 4

第八节 森林资源状况 ..................................... 4

第二章 目标与布局 ...................................... 5

第一节 实施范围和设计原则 .............................. 5

一、实施范围 ............................................ 5

二、设计原则 ............................................ 5

第二节 建设方向与目标 .................................. 5

一、建设方向 ............................................ 6

二、建设目标 ............................................ 6

第三节 建设布局与规模 ................................... 7

第三章 外业调查 ........................................ 7

第一节 小班区划 ......................................... 7

一、小班区划及面积调查方法 .............................. 7

二、面积求算 ............................................ 7

第二节 小班调查及结果 .................................. 7

一、调查内容 ............................................ 7

二、调查方法 ............................................ 8

三、调查结果 ............................................ 8

第四章 营造林技术设计 .................................. 8

第一节 人工造林技术设计 ................................ 8

一、立地类型划分和造林类型设计 .......................... 8

(一)立地类型划分 ...................................... 8

(二)造林类型设计 ...................................... 9

二、林种设计 ........................................... 10

三、造林树种选择 ....................................... 11

五、造林地清理 ......................................... 11

六、整地方式、规格及时间 ............................... 11

七、造林方式、方法及时间 ............................... 11

八、抚育管理与补植 ..................................... 11

(一)抚育管理 ......................................... 11

(二)补植 ............................................. 11

第五章 种苗设计 ....................................... 12

第一节 种苗供需设计 ................................... 12

第二节 种苗质量设计 ................................... 12

一、种子(惠条)来源及质量 ............................. 12

二、种苗生产技术 ....................................... 12

第三节 种苗的组织及供应 ............................... 13

第六章 森林保护与其它设计 ............................. 13

第一节 森林保护设计 ................................... 13

一、森林防火设计 ....................................... 14

二、森林病虫害防治设计 ................................. 14

三、造林地保护设计 ..................................... 14

第二节 其他项目设计 ................................... 15

一、监理与检查 ......................................... 15

二、技术培训 ........................................... 15

三、技术引进再创新 ..................................... 15

第七章 配套设施设计 ................................... 15

一、科学规划 ........................................... 15

二、加强科技成果推广 ................................... 15

三、建立工程质量技术监督体系 ........................... 16

四、加强与工程配套的林业科技攻关研究 ................... 16

五、工程管理网络化建设 ................................. 16

六、建立分级技术培训制度 ............................... 16

七、建立激励机制,制定鼓励政策 ......................... 16

第八章 施工组织设计 ................................... 17

篇二:隆德县封山育林实施方案

隆德县2009年退耕还林工程

封山育林实施方案

为了优化生态环境,增加林草覆盖,控制水土流失,构筑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推进退耕还林荒山绿化进程,根据根据宁林(计)发[2009]63号《自治区林业局关于2009年营造林工作安排的意见》,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论

1、工程名称:隆德县2009年退耕还林工程封山育林实施方案

2、主管单位:隆德县林业局

3、工程第一责任人:柳荣(隆德县林业局局长)

4、实施地点:

5、工程布局:0.5万亩,其中:

6、工程总投资:

7、实施时间:2009年

8、效益:工程实施后,经过几年的封育管护和实施育林措施使工程区的灌草总盖度达到70%以上,其中灌木盖度达到30%以上。使工程区及周边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起到重要的绿色屏障作用,且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良好。

二、基本情况

(一)自然概况

1、地理位臵 隆德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六盘山西麓,地处东径105O 48′—1060 15′之间,北纬350 21′—35O 47′之间,东与泾源县隔山相望;东北与原洲区接壤;西、西北和西吉县毗连;西南与甘肃省静宁县相邻;南与甘肃省庄浪县相通。东西宽41㎞,南北长47km 。县城位于渝河上游清凉河与清流河两水相交之畔的城关镇,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全县土地总面积985km2 。

2. 地形地貌 隆德县属黄河中游西北西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沟壑区地势东高西低。六盘山屏峙县境东端,7条河西流,形成谷地,丘陵插嵌众水之间。最高海拔美高山2942m,大部分地区处在1800—2200m之间。由于长期雨水冲刷和切割,导致全境梁峁起伏、沟壑纵横,相对高差悬殊,地形破碎,但就总体地形而言为东北高、西南低。伴随地势走向,全县大的地貌划分为三个自然类型。

(1)东部土石山区,是本县群山的总干,大致呈南北走向,总面积为49.87万亩,占总面积33.8%。

(2)黄土丘陵沟壑区,坡度较大,冲沟密布,切割强烈,土层深厚,自然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主要分布在我县中部、西部地区,总面积为81.54万亩,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55.2%。

(3)河谷川地,源于六盘山的七大水系自东向西横穿全境,浸蚀而形成川谷平地,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质地好,土壤肥沃,大部分有灌溉条件,是我县的粮油基地,总面积为16.34万

亩,占全县总土地面积11%。

3、气候条件 隆德县属中温带季风区半湿润向半干旱过渡性气候,东部高寒阴湿,为半湿润高山森林性,西部温和干燥,为半干旱草原性。属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干燥少雨,日照充足,蒸发强烈,无霜期短。境内年平均气温5.1℃,为宁夏回族自治区最低温度。由于受海拔高度的影响,形成东冷西暖,平均向东推进1km,平均气温下降0.078℃,南北差异不大。年平均最高气温13.5℃,年平均最低气温-0.4℃,全年≧0℃积温2772.3℃,≧10℃积温2014℃。年平均日照时数2365.9小时,年均辐射量149.08千卡/平方厘米,年生理辐射为67.02千卡/平方厘米。无霜期平均为129天。近年来年平均降水量约为475.2mm,但分布不均,7~9月为雨季占全年降水量的61%以上,而年平均蒸发量为1339.2mm 。

干旱、冰雹、霜冻、洪涝地震及病虫害等自然灾害性天气比较频繁,特别是干旱是限制农业、林业生产的不利因子。黄斑星天牛曾对隆德县以杨树为主的林木带来较大的破坏,另外近年来鼢鼠对退耕还林地苗木的保存也带来较大的威胁。

4、土壤 境内主要的土壤有黑垆土、缃黄土和灰褐土。其土壤类型的分布按地貌类型的划分为河谷川道区为黑垆土,黄土丘陵区为缃黄土(侵蚀黑垆土),土石山区依六盘山山地自高而下为山地草甸、山地棕壤和灰褐土。间或不规则分布有沼泽土、黝土,多呈复区组合交错分布。

5. 植被类型 隆德县在中国植被区系中属于半干旱干草原区,为森林草原向灌丛草原的过渡地带。由于地形变化上的差异引起的气候差异,我县植被类型较多,且地带性表现明显。随着海拔变化,境内最东部为森林草原群系,植物资源788种,113科,382种。这些群系在垂直分布上,海拔2600m以上为高山草甸各灌丛,海拔2400~2600m为山柳、棘皮桦、红桦等乔木树群落;海拔2000~2400m为森林分布中心,生长山杨、白桦 、辽东栎、山柳等组成的混交林;海拔2000m以下,一般农林交错,山杨等呈小块状分布;境内西部为典型的干草原群系,要植物有柠条、锦鸡儿、山桃、扁桃、白草、香茅草、冷蒿等99种415属800余种。

草原植被是本县植被的主体,主要草种有长茅草、蕨类、苔草、艾蒿、铁秆蒿、百里香、凤毛菊,卵穗台紫羊毛、珠牙蓼等。 历史上的隆德山青水秀、林丰草茂,由于战争等诸多历史原因隆德的森林资源遭到破坏——恢复——破坏的起落过程,天然森林遭到破坏。由于立地条件差异以及隆德多年来人工造林和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工程的建设,隆德森林资源的分布出现了新的特点,出现了以人工落叶松、油松、刺槐、杨树、柳树、山杏、柠条、沙棘、山桃为建种群的乔、灌群落。

6.水系及水源状况 全县水资源总量为5.3亿立方米,地表水、地下水资源丰富,水质良好,虽利用率较低,但可利用的潜力很大。县境内有发源于六盘山的渝河、十字路河、好水河、甘

渭河、庄浪河、水洛河、唐家河,出境注入葫芦河再流入渭河,地表水径流量1.7亿立方米,约占总产水量的32.1%。年平均流量0.5立方米/秒,流水均值0.5立方米/秒,全年产水值5.3亿立方米。截止2008年底,先后在7大水系流域建起中、小型水库28座,总库容0.5亿立方米。全县现有灌溉及人畜饮水机井48眼。

(二)社会经济概况 隆德县辖3镇10乡, 127个行政村,624个村民小组。截止2007年底,全县总户数48985户,总人口180484人,其中,回族人口17648人,占总人口的9.8%。全县农业户数36398户,占总户数的74.3%,农业人口159588人,占总人口的88.4%,农业劳动力75877人。耕地总面积46.68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31.6%,人均耕地2.92亩,人口密度为183人/km2 ,是自治区人口密度最大的县之一。全县工农业总产值64711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46511万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71.9%。在农业总产值中,林业产值2080.5万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3.2%,占农业总产值的4.5%。全县粮食总产量71909吨,人均产粮458公斤,人均纯收入2175元。我县是国家定点贫困县,经济相对落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加之生态环境恶化,近年来的持续干旱以及干热风、冰雹、霜冻、低温冻害等使粮食产量低而不稳,且工业欠发达,乡镇企业发展缓慢等原因,经济基础脆弱,农村仍有部分人口还未从根本上摆脱贫困。

篇三:植被恢复问题

植被恢复(vegetation restoration)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通过保护现有植被、封山育林或营造人工林、灌、草植被,修复或重建被毁坏或被破坏的森林和其他自然生态系统,恢复其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系统功能,其内涵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从生态和社会需求出发,确定植被恢复希望达到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2)确定能够达到上述效益的植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3)通过对植物群落的物理、化学、生物乃至社会文化要素的控制,带动植被的恢复,达到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因此,植被恢复可概括为恢复植被的合理的结构、高效的功能和和谐的关系。根据植被系统退化的程度和类型,植被恢复的途径包括自然恢复、人工促进的自然恢复和生态工程恢复 3 种模式。自然恢复是指不通过人工干扰,完全依靠植被生态系统本身的恢复能力使其向典型自然植被系统顺向演替的过程,封山育林、撂荒演替就是典型的自然恢复方式。虽然一般的退化生态系统停止人干扰后,经过一定时间,生态系统凭借自身的能力可恢复到退化前的自然植被系统,但其恢复速度慢,周期长,对自然条件要求较高,而且要严格控制人为活动的影响。人工促进的自然恢复主要是依靠自然力来恢复受损的植被系统,同时加以人工措施的辅助,例如改善土壤营养条件、改善种源、改变种间关系,使植被群落快速形成并促进其向自然植被系统的演替过渡。生态工程恢复是在生态学原理的基础上,通过人工途径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重建人工优化的植被系统,我国退耕还林工程中的植被恢复与重建基本就是构建优化人工植被系统的过程。

国外植被恢复研究进展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植被恢复研究与实践的国家之一,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成功恢复了一片温带高草草原,其中,著名生态学家Leopold提出植被恢复只是生态恢复中的第一步,如何保持一个生态系统整体性和稳定性才是生态恢复的关键,并在1941年进一步提出土地健康(land health)的概念。此后,北美针对各自面临的环境问题,进行了植被恢复的实践探索,主要是集中在北方阔叶林、混交林等生态系统的恢复试验研究以及探讨采伐破坏及干扰后系统生态学过程的动态变化及其机制方面。在此期间,欧洲共同体国家,特别是中北欧各国从森林营养健康和物质循环角度对生态恢复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欧洲共同体森林退化和研究分享网络,并开展了大量的恢复试验研究。20世纪70年代,生态恢复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其中对温带陆地、淡水生态系统的退化与恢复关注较多。1985年,国际恢复生态学会成立,该组织先后开展了森林、草地、海岸带、矿地、流域、湿地等生态系统的恢复实践,并出版了一系列植被恢复实例专著。20世纪90年代以后,植被恢复与重建研究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学科的理论框架和方法初步形成,在理论构建和实践方面都有明显进展,相继召开了一系列相关的学术会议和活动,成立了一些生态恢复相关学术机构,涌现出大量有关植被恢复的学术论文和刊物。2000年在英国利物浦举行的第十二届恢复生态学国际大会,是首次在北美以外举行的以植被恢复为主题的国际性研讨大会,这标志着恢复生态学的研究重心由北美开始向世界拓展。2010年世界土地退化防治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西安召开,大会的目标是追求在更大空间尺度上有应用意义的水土保持和植被恢复理论与技术,建立协作关系并发挥其作用,从而成功实现退化土地的植被恢复与重建。

1.1.2.2 国内植被恢复研究进展

我国是世界上生态系统退化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对生态恢复研究较早的国家之一,自从上世纪 50 年代开始,我国就对退化生态系统进行了长期定位观测试验和综合整治工作,开展了相关的植被恢复工作,其中,任海, 彭少麟等人提出了在一定的人工启动下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可分三步走、恢复过程中植物多样性是动物和微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森林恢复过程中结构与功能不同步恢复等植恢复理论。从此以后,先后有多个单位开展了植被恢复与重建研究。80 年代以前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植被资源调查和对其质与量的评价,对

植被恢复的研究仅为一些零散的小规模试验。80 年代以后,随着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问题日益严重,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引起了政府决策部门和有关科学家的关注和重视,国家有关部委和地方政府分别从不同角度开展了植被恢复的研究,其中包括长江中上游地区防护林建设工程,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农牧交错区、风蚀水蚀交错区、干旱荒漠区、丘陵山地、干热河谷和湿地等生态脆弱地区退化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工程、沿海防护林建设工程等。90 年代以后,我国恢复生态学研究重点逐渐向流域退化生态系统的形成原因、内在机理、评价指标、区域调控模式及恢复与重建方向上转移,开展了大量的植被恢复试验,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植被恢复技术,例如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开展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与综合利用示范研究,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开展了高原退化草甸的恢复与重建研究,这些研究为开展全国的植被恢复与重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在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1.1.2.3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研究进展

黄土高原以其特殊的地质地貌构成的黄土景观及独特的自然环境,曾经孕育了中华

民族灿烂的文化,使黄土高原成为世界农业起源区之一。然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口急剧增长,黄土高原地区的滥砍滥伐、过度放牧以及毁林开荒等现象愈演愈烈,导 致原有的天然植被越来越少,大量的陡坡耕地由于不能得到林草植被的保护发生了大量 的水土流失,造成了土地严重退化。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这一重大战略决策的提出,退 耕还林还草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建设在西部展开,对减缓土地沙化,控制水土流失,进行 有效涵养水源,改善西部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

植被恢复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生物多样性的变化作为植被群落和生态恢复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常常用来指示一 个生态系统的演替过程,并被看作是植被和生态系统恢复过程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在黄 土高原地区森林植被的演替一般经过“草-灌-乔”三大阶段,但不同区域的植被演替也 有一定的差异。邹厚远等对黄土高原草原植被的自然恢复演替及调节研究中认为,弃 耕地自然恢复演替随演替进程群落发生以下变化:由于群落内各物种间的生存竞争,使 群落建群种、优势种发生更替,从而推动了植物群落的内因生态演替;群落总盖度、总 生物量也随着演替的发展而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群落结构随演替发展而复杂化。朱志 诚等对黄土高原臭柏群落进展演替和逆行演替进行了研究,指出植物群落进展演替和 逆行演替相对而言的。任洪玉等研究发现,在森林草原带在自然恢复初期和处于演替 平衡阶段的群落,其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较高,但丰富度指数的峰值出现在演 替中间阶段;灌木群落的多样性要大于草本群落的多样性,超过一定年限的灌木群落, 表现出一定的衰败,生物多样性下降。近年来,焦菊英、杜峰、胡相明等

先后发现黄土丘陵区在自然恢复状态下,不仅植物群系发生变化,植物种类和数量也增多,物种多样性增加。在演替的后期,地带性植被优势种大量出现,植被向所在植被地带的原 有植物群落演替。可见,不论植被恢复的最终群落是什么,但在一个相对完整的植被恢 复中,都由物种先增加,而后逐渐降低,并最后达到稳定状态的过程。这种变化过程显 然是受到生物密度法则和物种特性的制约。同时,在较少或没有外界干扰的条件下,无 论植被恢复的起始阶段如何,最终都将朝着地带性顶级植物群落的方向发展。

(转 载于: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高原草甸植被恢复方案)

(2)植被恢复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在植被恢复过程中,根系的直接穿插作用和凋落物腐解所产生的间接作用,使得土 壤结构稳定性增加,不易被冲蚀,水土流失得到控制,从而改善土壤质地,而死亡根系 和枯枝落叶产生的有机质及根际分泌物又改善了土壤养分条件,因此良好的植被对于土 壤质量的改善至关重要,对土壤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生物

性质三个方面。

合理的植被恢复方式能对土壤产生正面影响,使表层土壤容重减小、孔隙度增加, 从而使土壤稳定入渗速率得到很大提高。在土壤物理性质中,土壤水分是是黄土高原植 被恢复重建中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王云强等系统研究了黄土高原土壤水分含量 的空间分布,发现黄土丘陵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对土壤水分的影响显著,人工植被的强 烈蒸腾作用消耗了大量的土壤水分,在一定深度出现的干旱化趋势,从而导致黄土高原 出现“干层现象”。近年来,随着分形维数的提出,土壤的团聚结构在植被恢复过程中 的变化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张超、周萍等运用分形理论研究了黄土丘陵区不同 植被类型土壤团聚体以及颗粒组成的分形特征,并发现黄土丘陵区坡耕地退耕后,天然 草地对于土壤团聚结构的的改善作用优于人工灌木和人工草地。马祥华、戴全厚、安韶山等 对黄土丘陵区植被演替中土壤团聚体的分形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在植被恢复初期,土壤大粒级团聚体含量较高,随植被恢复年限增加,其含量下降差异不明显,而小粒级土壤团聚体含量在植被恢复初期较高,之后随植被恢复年限呈显著增加。余凯等采用亮蓝野外染色示踪实验和图像分析技术,研究了陇中黄土高原安家坡流域典型植物种群下土壤大孔隙分布特征及其与植物种群和土壤容重、有机质的关系。总体来看,目前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对土壤质量物理指标的影响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及其稳定性、容重、孔隙度、土壤水分、土壤渗透性等指标的研究上,其中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及其稳定性以及土壤持水性、渗透性是用于评价的重要指标。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在土壤侵蚀严重的黄土高原,退耕地作为一种重要的土地资源,其植被恢复是治理 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的根本措施,而且能否成功恢复是评价该地区生态环境优劣的重要 指标。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和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有关黄土高原退耕地的 植被恢复的研究越来越多,但这些研究大多集中于退耕地的恢复过程中植被恢复对土壤 性质的影响、物种多样性的变化、植被的水土保持效益以及植被恢复的配置模式等方面 的研究,而对退耕地恢复过程中的植被恢复与土壤、微生物的互动效应缺乏系统性的分 析。植被与土壤、微生物的互动效应体现在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水分、养分和矿质元素, 其含量甚至对植物群落的类型、分布和动态产生影响,土壤理化性质及种子库特征等影 响着植被发育和演替速度;而植物通过吸收和固定 CO2、群落生物量的积累和分解等, 使得土壤养分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出现了各种动态变化过程,微生物则分解土壤中的有 机物,加快土壤中有机磷、有机氮的分解及其它矿质元素的活化,从而提高了养分的有 效性。因此,植物群落的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的大小与土壤养分的高低以及微生物的多少 等是分不开的。近年来,随着恢复生态学研究的深入以及多学科之间的交叉,根际微域 环境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成为了植物生理学、生态学、土壤学研究的焦点。由于根 际是连接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的纽带,是有机地联系大气圈、生物圈、土壤圈物质循环 的核心区域,许多重要的土壤生态过程都发生在此微小区域,因此对于根际环境的研究 将有助于我们认识植被恢复过程中植被、土壤、微生物之间的互动效应。

篇四:草地植被恢复项目

尖扎县草库伦草地植被恢复项目

尖扎县农牧水务局

二00九年五月

一、总论

一、 项目名称:尖扎县草库伦草地植被恢复项目。

二、 建设性质:新建。

三、 建设地点:尖扎滩乡7村、当顺乡7村、共计14个村。

四、 项目主管部门:尖扎县农牧水务局。

五、 建设规模和内容:在尖扎滩、当顺两乡封滩育草10万亩(新

增围栏);人工种草0.5万亩;退化草地综合治理10万亩;

灭治鼠虫害50万亩。

六、 项目总投资和资金来源:该项目共需投资1854万元,其中

国家投资1404万元,地方及群众自筹450万元。

七、 建设期限:2009年—2010年。

八、 项目效益:每年项目总收入为1183.5万元。

二、项目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

一、项目背景:

(一)、项目区基本情况

1、项目区尖扎滩乡:位于尖扎县西南部,海拔3200—4200米。全乡草场总面积96.3万亩,可利用草场面积84.5万亩,占草场总面积的87.5%;包括3 个牧委会,19个牧业社;牧业户911户,总人口4607人。到2000年,全乡共建设有围栏草地1250处,围栏51.2万亩;其中:有天然草地围栏980处,面积42.45万亩,种草围栏

270处,面积8.75万亩。建有畜棚470座,面积5.64万平方米;暖棚15座,0.09万平方米;畜圈890个;全乡种植当年生饲草5000亩,2006年末全乡牧民定居为951户,4607人。

2004年,全乡共存栏草食牲畜8.6万头只,适龄母畜比例40%,年内育活各类仔畜2.09万头只,繁活率为68.6%。当年出栏牲畜2.52万头只,出栏率达到33.2%,出售商品畜2.15万头只,商品率为28.3%。当年肉类总产117.4吨、牛毛绒11.02吨、绵羊毛52.06吨、皮张

2.46万张。

2、项目区当顺乡:位于尖扎县东南部,于尖扎滩乡相邻。平均海拔2300—3800米。全乡草场总面积12.4万亩,可利用草场面积10.6万亩,占草场总面积的85.5%。全乡设有8个牧委会、10个牧业社;牧业户360户、牧业人口1868人,有牧业劳力894人。全乡建有简易畜棚200座,面积8000平方米;畜圈275个;种植当年生饲草1000亩。

2004年,全乡共存栏草食牲畜2.35万头只,适龄母畜比例49.02%,年内育活各类仔畜6051头只,繁活率为70.97%。当年出栏牲畜5424头只,出栏率达到31.2%,出售商品畜1416头只,商品率为26.1%。当年肉类总产268.35吨、牛毛绒2.521吨、绵羊毛3.715吨、皮张5424张。

(二)、社会经济概况:

尖扎县隶属黄南藏族自治州,土地总面积为1714平方公里。全县辖9个乡镇(其中3个镇)、79个牧(村)委会、176个生产合作

社。全县牧业总户数为4042户,牧业人口20144人。

2006年底,全县各类牲畜存栏21.38万头只,全县农牧业总产值9748.67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5110.60万元,占全县农牧业总产值的52.4%;牧业总产值4638.07万元,占全县农牧业总产值的47.5%;牧民人均占有各类牲畜4.22头(只、匹);2006年全县农牧业经济总收入为5480.68万元,其中牧业收入812.68万元;牧民人均纯收入1200元。

(三)、草地基础建设及畜牧业生产情况:

尖扎县草地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较差,社会化整体服务功能落后,全县草地畜牧业生产整体水平还未摆脱靠天养畜的被动局面,草地超载严重,生产结构单一,极大地限制了全县畜牧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近10多年间,全县已建设围栏草地14.37万亩;改良草地13万亩;人工种草8.92万亩,其中:一年生种草面积0.92万亩,多年生种草面积8万亩;年收贮饲草960吨。建有畜棚23.9万平方米;牧民定居为980户,共建有定居房屋3480间。

2006年末,全县共存栏草食牲畜21.38万头(只、匹),其中:牛3.20万头,羊16.80万只,适龄母畜9.47万头(只、匹),占44.3%;牲畜繁殖率为92%;当年出栏牲畜8.1万头只,出栏率达到37.88%,出售商品畜6.10万头只,商品率为30%;当年畜产品生产情况为:肉类总产1736.97吨、奶类1219.9吨、牛绒31吨、羊毛156.2吨、皮张5.98万张。

(四)、项目区草库伦建设的现状克服途径

全县共围草库伦10.3万亩,全部集中尖扎滩和当顺乡,由于管理不善,有的围墙已残缺不齐,任凭牲畜进入,起不到封育的作用,近年来,由于当地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草地破坏十分严重,草库伦草地植被不断遭到破坏,草库伦内优良牧草日益减少,植被优势度、盖度等逐年下降,毒杂草、鼠虫害逐步蔓延,草地退化、沙化、盐碱化逐年上升。加之受地域信息封闭的影响,部分群众文化素质低,对草原保护和建设意识较差。滥垦,滥挖,滥采的现象屡禁不止,造成当地草地生态环境急趋恶化.

(五)、措施:

1加强对牧民的培训,尤其对草地保护和建设科技知识的培训。

2、对原有的草库伦围墙全部推倒,进行“推墙还草”,种植披碱草、老芒麦等适宜当地的优良牧草。对草库伦内有退化的草地,进行划破草皮,进行补播,即在雨季可直接撒播,播后用轻耙稍做覆盖即可。

3、对原有的草库伦进行草地围栏封育,采取划区轮牧的方式。即对草库伦划分成100亩左右的小区,进行轮牧。

4、充分利用发酵后的羊板粪,在草库存伦内进行施肥或对其进行喷洒“绿肥”,使草地植被尽快恢复。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通过项目建设,使改良草地植被盖度增加10—20%,牧草增加高度5—10厘米,天然草地产草量提高50%,达225千克/亩以上;“休牧育草”草地植被盖度达85%以上,牧草产草量提高30%。

篇五:壤塘县则曲河生态修复方案

壤塘县财政转移资金项目

(2012—2015年度)则曲河流域生态修复

壤塘县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队

二〇一二年三月

项目名称:壤塘县2012—2015年度则曲河流域生态修复工程 设计单位:壤塘县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队

调查设计证书:川林资设(2012)丁字第91号

发证机关:四川省林学会

项 目 负 责 :蔡永国(局长)

技 术 负 责 :陈明德(副局长)

调查设计人员:唐 强(高级工程师) 许 庆(工程师)

武 康(工程师) 毕勇(工程师)

孟 霞(工程师) 姚敏莲(工程师)

撰 稿:唐 强 武 康

修 正: 陈明德

审 定:蔡永国

2

目 录

一、基本情况 ....................................... 1

二.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分布情况 ........................ 2

三. 曲河流域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内容划设计.............. 3

㈠规划指导思想 ................................... 3

㈡实施范围 ....................................... 3

㈢.实施目标 ...................................... 3

㈣建设规模 ....................................... 4

㈤种苗工程设计 ................................... 5

㈥绿化造林设计 ................................... 7

㈦封山育灌种草设计 .............................. 11

㈧森林抚育设计 .................................. 14

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设计 .......................... 16

四.投资概算 ....................................... 17 ㈠生产投资经济指标 ............................................... 17 ㈡生产投资概算情况 ............................................... 18 ㈢资金来源 ........................................................... 18

五.项目实施措施 ................................... 19

- 1 -

⒈则曲河流域生态修复工程建设规划汇总表

⒉则曲河流域生态修复工程建设育苗点改扩建投资预算表

⒊则曲河流域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森林抚育投资预算表

⒋则曲河流域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封山育灌种草投资预算表

⒌则曲河流域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投资预算表 ⒍则曲河流域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公路绿化投资预算表

⒎则曲河流域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河道绿化投资预算表

- 2 -

壤塘县2012—2015年度则曲河流域生态修复规划方案

一、基本情况

壤塘县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坝州西部边缘,北界青海省班玛县、东通马尔康、东北与阿坝县接壤、南接金川,西甘孜州毗邻,界于东经101°30′至102°29′,北纬31°28′至32°41′之间、幅员6828平方公里,全县地形地貌表现为高山峡谷向高原丘陵过渡地带的特征。则曲河流域位于东经100°41'23"至101°16′,北纬32°0'20"至32°40′46"。

则曲河流域为高原丘陵区,最高海拔为4707米,最低海拔3350米,则曲河发源于境内玉青卡、玉青错隆,贯穿整个南木达地区,汇入麻尔曲柯河,流经马尔康足木脚,汇入大渡河,境内流程约100公里,流域面积达15万公顷。水能总蕴藏量178.15万千瓦。

大陆性高原寒冷气候和高原季风性气候明显。全年长冬无夏,春秋相连。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无霜期短,冬季阳光充足,夏季雨水集中,干湿季节分明,气温和降水在垂直方向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高原山地立体气候特点显著。年均气温地域差异在

2.2℃至7.5℃之间,年均气温 4.5℃,七月份最热日均温15.8℃,1月最冷月均温 -8.1℃。各地年降水量在666.9~790毫米之间。年日照数1843.9小时。是林业垂直分布上限区域,是林业、草地边缘相互演潜发展的关键地带。全县水源主要靠森林、草地等植被调节、涵养。

1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