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学习杂谈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22:24:16 体裁作文
学习杂谈作文体裁作文

篇一:学语文须动学写作须读——小学生语文学习杂谈

学语文须动学写作须读——小学生语文学习杂谈

问一位大学中文系教授:“怎样学好语文?”教授回答了两个字:“实践。”还有人问一位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提高语文能力靠什么?”回答只有一个字:“练。”两位专家回答得简约而中肯。其实,“实践”就是“练”,“练”就是“实践”。实践出真知,勤练长才干,而实践和练就必须“动起来”。唯有坚持不懈地“动起来”,而且动得有板有眼,语文的素质和能力才会不断提高。

先拿阅读来说,学习课文,就应在下面“四动”上下功夫:

1动眼

动眼,就是读得进,看得细。一拿到文章就要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地读,通过逐字逐句地品读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品产生共鸣,使自己成为作者的知音。动眼,就是目不转睛,心无旁骛,这是良好的阅读品质,我们应该从小就培养这种好品质。

2动手

俗话说“不动笔墨非读书”,在阅读时,应在文章上勾勾画画,圈圈点点,或标出内容重点,或画出文笔精华,或写上精要的点评,或记录老师重要的讲解,这就是做读书笔记。古人云:“勤笔助思。”勤动笔,不仅巩固记忆,而且促进思维,深化理解。毛泽东读古书,就在书上作了许多点评;再看语文老师的课本,大多都有他们的圈画

和评析。

3动口

在阅读文章的同时,还应加强朗读。朗读就要放声读,顺畅地读,有感情地读。声情并茂地朗读,既能增强语感,又能进入角色,感受文本的精妙。不论读现代文还是读文言文,都应该琅琅上口,凡规定背诵的篇目一定要熟读成诵。此外,“动口”还包括上课积极发言,善于说话。

(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学习杂谈作文)

4动脑

动眼、动手和动口,都离不开动脑。提高“听说读写”能力也都与“思”密切相关。我们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同学们读书时,一定要开动脑筋,一定要熟读精思。看一篇文章,应该认真想一想:写了什么内容,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如果在预习课文时就这样“动”,那听课效率就会显著提高。另外平时读书报杂志,也能这样“动”,并持之以恒,那么读写能力的提高指日可待。真动脑,还指对课本和教学的质疑。

孔夫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倡求学做事要有“每事问”的精神。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给中国学生的题词是:“求学问,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学问”,就要刻苦钻研,深入思考。敢问、勤问、善问、乐问,不仅问他人,而且问自己,这是“动”的高境界,也是获取知识、开拓创新的突破口。再拿写作来说,更是需要

“一动再动”。

“一动”,就是认真写。有位文学家回答提问“怎样写好文章”,说了一句精辟而简洁的话——“写,只有写,才会写。”作文,是把自己平时的“动”,也即所见所闻、所作所为、所思所悟,经过大脑的“加工”,用文字表述出来。 “只有写,才会写”,意味着坚持写,在写中摸索规律,掌握技法,进而从生疏达到成熟,从失败走向成功。“再动”,指的是认真修改,“下笔成文,文不加点”,对小学生来说,是很难做到的,就是像鲁迅、叶圣陶这样的大家,写文章还认真地修改,何况我们初学者。有位著名作家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同学们写作文,不要急于求成,而应在反复修改上下功夫。不仅修改文句,还要修改思路,修改写法,修改思想内容等。

实践证明,“文不厌改”是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措施。作文之“动”,贵在自觉和坚持,不要拨一拨动一动,而应变被动为主动。除了老师的“规定动作”之外,写日记、写周记、写随笔、写信等,都应该是“我要动”,而不是“要我动”,有了这样的“驱动力”,写起来才有劲,才有趣,才有效。所以,同学们要自觉自愿地动。唯有“多动”,才能写出成绩,写出经验,写出乐趣。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光靠教师课堂上有组织地进行听、说、读、写的文字训练,范围有限,针对性也不强。阅读、写作是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体现,学会自主读、写,学生才有更多语文实践机会,让自己的语文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提

高。在阅读这个理解、吸收过程中,不能只解决“写了什么”的问题,更应强调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在细读过程中,解决“怎样写”的问题;而写的过程是对阅读质量的检验,是知识内化程度的一种具体体现,从学生的习作中可以看出学生对选词用句、谋篇布局的方法的吸收、运用的情况,所以不要单方面强化阅读或写作,要做到以读促写、以写固读,这也是语文中的“动”。具体可按“赏——抄——仿——写”的顺序依次进行。

赏,是对佳作的欣赏,受到美的感染、熏陶。抄,即在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后,以“赏”为基础,集精汇萃,把自己认为好的、精彩的词句段有选择性地摘抄下来,便于平时反复赏读,为日后的更深层次的领会、运用,作好准备。仿,是让学生在模仿中学会运用,这个看似简单的过程,解除了学生“有话说不出”的苦恼。写,“仿”是过渡期,并非最终目的,“仿”是让学生尝到“读”的甜头,让学生体会“读”的重要性,让学生想读、会读,同时学会理解,学会思考,从字词的欣赏,到写法的吸收,这一切最终体现在独立写作上。

写作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有大量的语言文字积累做基础。按以上“以读促写”的方法,不仅帮助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更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语感,同时让学生学会了表达,为自创性写作铺好了基石。在这个循环上升过程中,阅读与写作可谓相得益彰。读、写能力的提高,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好语文必须“动起来”,还意味着在课余之暇,积极参加各种语文活动。

例如,在学校图书馆、班上图书角里读名著;课余时间办手抄报;在市、区、校各类的作文竞赛和阅读大赛中大显身手;在演讲和朗诵比赛中展示才华;在辩论会上锻炼思维和口才;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勤于动笔、勇于开口,增强应用语文的能力……这些都是学语文、用语文的大课堂,同学们也要努力成为生活大课堂的主人。有句名言:“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可见,“动起来”不能局限于课内,还要主动占领课外的阵地。谁能将课内课外“等量齐观”,两方面“动”有成效,谁就能成为语文学习的佼佼者。

“动起来”,是学好语文的必由之路。现今,老师们想方设法在为同学们创设许多“动起来”的平台,学部也经常为同学们举办形式多样的“动起来”的活动。面对这样好的学习环境和有利条件,让我们振奋精神、充满激情,为学好语文在课内和课外“动起来”吧!

篇二:语文学习杂谈

语文学习杂谈

一、语文学习的误区

(一)、语文补不补习无所谓,不补考90分,补了还是考90分。

补不补真的一样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语文是什么?——简单说,是语言文化或语言文学。

语文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的工具性表现在:

1、语文是彼此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

2、语文是进行思维和开发智力的工具。

3、语文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工具。

4、语文是传承文明、人类价值观的工具。

人类掌握任何一门工具,其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实践。(没有人能站在岸上学会游泳。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补习,无疑给语文学习增加了大量的实践机会。这对语文学习有百益而无一害。(语文的实践就是读、悟、记)

再说人文性。

所谓 “人文”,分开来说,就是“人”与“文化”。人是文化中的人,文化是人的文化。因此,人文性就是人的文化性和文化的人性。

语文的人文性体现在:

一是语文课程所选的内容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沉淀着大量人类文化的精华;

二是语文课程中有大量的极富个性的形象和内容,同样的事物,作者因其主观认识不同,其感受的角度不同,表达时就不可避免地带有强烈的作者的个人色彩;

三是人们对语文教材的理解,可以有一致的地方(否则无法交流),同样,由于个人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认识角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完全可能会存在不同的感受,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例:《鸟是聋的》

有一天,一位幼儿园老师问小朋友们一个脑筋急转弯:“树上站着两只鸟,

被枪打下了一只,树上还有几只鸟?”开始,不小朋友们都说还有一只。老师不悦,说“还有一只吗?再想想?”这时,一位小男孩举手说:“树上没有鸟。”老师说:“为什么啊?”小男孩回答说:“因为没有打着的那只鸟被枪声吓跑了。”老师高兴说:“对,表扬!”并夸赞小男孩聪明。

这时,坐在角落的一个小女孩怯生生地举手说:“老师,如果那只鸟是聋的呢?”老师很不悦地说:“同学们说说,鸟有聋的吗?瞎说!”同学们窃窃私语。“是啊,人有聋的,鸟为什么不会有聋的呢?”一个同学说?

这就是对文本的不同解读,这位老师缺失了人文关怀。学生的创造性火花可能因此熄灭。如果说小男孩值得表扬,那这位小女孩就更值得赞赏!

四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充满着浓郁的人文情怀,它主要体现在师生之间和谐融洽的关系之中。

由此可见,语文学习重在感悟,重在积累。语文学习的成效决非一日之功!语文学习是个慢性子,只有当它积累到一定量时,它自然就会化蛹成蝶,翩翩起舞了。(这也就是“量变引起质变” 的哲学道理)

所以说,语文的补与不补区别在于语文素养的丰厚与浅薄。同样是90分,但学生内心的文化积淀是很不一样的。这就像我们看见开宝马车的人不能认定他一定很有钱一样的道理。

(二)、参加课外补习是在搞应试教育?

这句话只对了一半。何谓“应试教育”,简言之:应付考试的教育。而小升初、中考、高考乃至全国公务员招考,是“应付”那么简单吗?没有真正的知识能力,你根本就无法“应付”。现在的考题,不是死记硬背能解答的。请看三鑫这几年的语文考题:

2012.5.13.

2、“单于”中加点字读_________,而“单”作为姓氏是读________。 .

3、如果你的同桌不知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意思,你可以用一句学过的诗帮助他理解,这句诗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4、请对下联。上联:日日行不怕千万里,滴水能穿石;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作者施耐庵以北宋宋江起义的史料为主要依据来安排情节、塑造人物。

作品中那_______的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的_______,让我们心驰神往,回味无穷。(请选择以下合适的词语完成上面的填空,只填序号:①场景 ② 荡气回肠 ③人物 ④波澜壮阔 ⑤文字 ⑥栩栩如生 )

四、请用准确精炼的语言解释以下新生词语。(2分)

给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old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1.5

2、“敬辞”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语,如“托人办事说拜托,求人解答说,请人勿送说 ,请人原谅说 ,欢迎购买说 ,”(2分)

2010.6

3、写出下列对联的下联。(二选一,2分,全选答对另加2分)

1)、世博揽尽全球春秋景,( )。

2)、上大下小东方冠,( )。

4、按语境默写诗句。(3分,每小题1分,错别字一处扣0.5分,扣完为止)

1)、老师教育我们:“要想提高写作水平,光看优秀的作文受益还是浅了点,应该多参加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积累素材。古人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要多点亲身参加实践。” 2007.6

3、运用对联(或对偶)的知识写出下列对联的上联或下联(二选一,全选加分):(2分) ①

②物流、车流,流通世界, 。

阅读《悟空学艺》

(1)本文段选自 (朝代名)的 (作者名)的 (文体名)《 》(作品名)(2分)

⑶处“儒家”的代表人物是:( )( )(2分)

⑷处”水中捞月”的意思是:

写出这个意思相同的歇后语: (3分)

⑻处”子时”的具体时间是( )

2009.12

1、明朝有个才子叫唐伯虎,他诗词书画无所不精。有一次游杭州,虽春去夏来,

且日薄西山,暮霭笼罩,然远处湖心孤山青翠依然,遍地繁华依旧,脚下湖中水波不兴,任游人来去,各种小鸟依然在林中或路旁觅食,一副无人的样子。唐伯虎触景诗兴大发,吟诗如下:

① (4分)

② 请用这种修辞手法,依据自己的理解与立意补充完成下面句子的上句或下句:(3分)

壮志凌霄汉,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 _ ___,苦心人,天不负。

心旷神怡游人乐,_______ _________。

2007.12

6、猜字谜,上面正差一横,下面少去一点,这个字是: ;请你为“戈”字设计一个谜面 。2分

三、口语交际。(每空1分,3分)

6、小小辩论会。请写出反方观点,并写出道理和事例各一个证明反方观点。每点不超30字。

正方观点:知易行难

1)、知道懂得某个道理容易,但要做起来就很难。

2)、现今社会谁都知道环保的重要,可破坏环境的行为却屡见不鲜、屡禁不止。

3)、任何一个具有中学程度以上的人都知道原子弹的制造原理,但你没有看过哪个高中毕业生能做出原子弹。

4)、烟盒上都印有“吸烟有害健康”,可很多人却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反方观点:( )

我支持反方观点,理由如下:

1)、道理证明:

2)、事例证明:

四、名著阅读。写出《伊索寓言》选段的寓意两个,每则不超20字。(4分)

7、寡妇与母鸡

有个寡妇养着一只母鸡,母鸡每天下一个蛋。她以为多给鸡喂些大麦,就会每天下两个蛋。于是,她就每天这样喂,结果母鸡长得越来越肥,每天连一个蛋也不下了。

寓意一: 寓意二: 2006.1

五、阅读下面文段二,完成文后各小题:(30分)

①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 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②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6、假若你是当时楚国的一位大臣,面对晏子的辩辞,你将怎样抓住他话中的漏洞,按照他的推理方法,进行推理,驳倒他的话,维护楚国的尊严: (3分,此题得分加倍)

2006.6

六、阅读文段,完成文后问答:

(一)齐将田忌与威王约赛马。预将马以上、中、下三类分之。赛时,各以上对上,中对中,下对下。以威王马均略强于忌,故赛毕,忌皆败,欲归。当此时,忌之好友孙膑亦观赛,谓忌曰:“请复赛之,吾能使汝胜之。”忌惑曰:“换马乎?”膑摇首曰:“非也!”忌更不自信曰:“勿换焉能胜之?”膑成竹于胸,曰:“依吾计而行,定胜之。”

于是,再赛。膑以忌之上马对王之中马,中马对其下马,而以下马对其上马。忌终以二胜一败而胜之。忌马非异于前也,而结局相异,何也?

问答:

3、齐威王在第二次比赛输了后,心有不甘,因此决定再进行第三次比赛,请你

篇三:小学作文教学心得杂谈

小学作文教学心得杂谈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高低。对于作文教学,语文课标指出: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作文的自信心,要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大一部分学生不爱写作文,很多教师也对作文教学感到头疼。其实这其中与教师的教学思想、态度、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那么如何把作文教学效果提高,切实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呢?笔者联系自己教学实践,谈一下自己对作文教学的几点看法与体会。

一、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不爱写,首先就是因为学生没有想要写作文的欲望、冲动和兴趣。所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是首要的,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兴趣。

1.联系学生游戏、活动,激发学生兴趣。由于年龄特点,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喜欢游戏,爱玩爱闹,那么作文教学完全可以联系到学生的日常游戏、活动,将作文表达回归到有趣好玩的游戏、活动中,让学生写一写自己喜欢的游戏,自己在游戏中做出了什么行动等,而这些是学生喜欢的并且亲自体验的,有了激情,有了感受,学生在写作时就会有兴趣。

2.放开思维,不轻易规定作文命题。每个学生都是独立存在、个性张扬的个体,而这也决定了学生在写作时会选择不同的题材,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表达方式去反映自己眼中的世界,而正因为如此,世界才会五彩缤纷。因此,教师不能对学生的束缚太多,否则容易使学生习作千篇一律,完全抹煞了学生的创造性,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成长,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在初写作文阶段,教师一般不要轻易规定作文如何写,而要遵循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让不同个性的学生都能自由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内心,在写作中体验快乐,提高学生写作兴趣。

3.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生活是艺术资源宝库,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素材,学生完全可以放心采摘。叶圣陶说过:“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燥,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写作素材,在生活中积累素材,各种高兴的、温馨的、不开心的事情等等,都可以拿来入文,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感觉到生活皆可入文,所要写的东西就多起来,也丰富、直观起来,自然兴趣就被激发出来。

二、鼓励学生说真话,表真情

学生写作兴趣激发起来后,就要开始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在很多学生作文中都存在假大空的现象,或有想写的但是无话可说,想说说不出来。这就需要教师来引导学生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

首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提炼、积累素材。上文已经说过,学生在生活中的趣事乐事悲伤事都可入文,因此,在写作时,需要学生去写自己真实的感受,真实的情感最能打动人

心,而真实的感受正是学生写作的第一手材料,学生作文中的假大空就是因为不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比如,当学生劳动课上通过参加劳动,亲身经历了劳动的辛苦和劳动场面的热火朝天后,我安排了一篇写劳动课的作文,让学生把真实情景写出来,学生就能把在劳动中看到的、听到的、做到的、想到的、体会到的情景描写得十分真实、生动、感人,就能把劳动的激烈场面写得真实具体。比如哪位同学乐于助人啦,哪位同学力气大、干活多啦,甚至有的同学还把其他同学偷懒也写了进去,这样的情感才是学生最真实的感受。这样学生就不会空话连篇,只捡一些表面话来做文章了。

其次教师要尊重、赏识学生,让学生在写作中敢于说真话,不能因为学生在习作中说了真话,哪怕是反面的话语、不积极的思想而严厉批评学生,而是要鼓励、引导学生,在肯定学生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思想摆正,提高学生思想素质。

三、老师要引导学生注意积累素材

在学生有了兴趣,有了真情实感,有了写作来源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积累素材。素材的积累是非常重要的,在积累的过程中,也是学生写作水平提升的过程,学生光凭热情与感情,如果不能准确地、恰当地用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还是不行,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学生在经历了某些事情,很有想写下来的冲动与欲望,但是却说不出口呢?就是因为他们不能准确地把这些事情描述下来,或写出来的文章没有丝毫激情,自己看起来都没有当时的感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多注意积累好词、佳句、精彩片段。素材来源有很多,其实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学生在背诵时就可以把这些好词好句记下来,在写作时模仿。另外,还可以通过看书看报、写日记等积累各种素材,同时,教师也要为学生推荐一些适合学生年龄段的读物,拓展学生视野,为学生积累素材打基础。

四、重视作文修改

俗话说:文章不厌千回改,精雕细凿始成金。好的文章是修改出来的,很多大作家都明确提出这点。学生作文更是如此,小学生在初写阶段,水平不会有多高,文章更要反复修改,以使作文更具体、生动。

作文修改要结合教师的评,在评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多种方式结合,如教师评、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小组评等,使学生在交流评改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学习到别人的长处,使自己的习作水平得到长足的进步。

总之,作文教学不是容易的事情,而学生水平的提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作文教学效率的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都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在探索中不断进步、提高。

篇四:作文杂谈读后感

语文组青年教师暑期读书笔记之二

日期:2012年9月19日 15:04 来源: 作者: 点击:1169

语文教学中的“大地”与“星空”

——张中行《作文杂谈》读后感 语文组 汪源

张中行是一位散文名家,很久以前就对他的文章很有兴趣。在有幸得到了语文组推荐的一本张中行所著的《作文杂谈》之后,了解到了他对于作文写作与教学的很多实在而又深刻的思考。文章让人印象深刻的观点很多,从中节选两点,谈谈自己的感想。

一、“语文的特殊性在于学的是习惯。”

张中行认为,语文可讲的理不多,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动口。也就是说要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的教导为辅,就是要让学生自己走,教师在前后左右关照即可。

书中所说的“习惯”,本义是指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东西。而结合实际教学来看,强调“习惯”就是启示教师必须通过用心培养学生的一些学习习惯,来帮助学生主动地去体验与实践,在亲身感受与操作中掌握语言的规律。张中行认为有的老师虽然很有责任心与积极性,但实际上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从,无论课上课下,学生都是随着教师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团团转。这种做法学生很累,却收获不多。而一个懂得教学规律的老师,就会懂得在教学中扮演一个导游的角色,为学生引路,就会懂得适当地因材施教,就会懂得既要严格要求,也要呵护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联系目前的教学实践来看,张中行在几十年前所发现的问题依然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必须明白语文教学不应该仅仅就是枯燥的解释生词,研究语法结构、篇章结构、写法特点等等,而应该着力于让学生先动起来。这种“动”不是盲动,而是在老师的严格要求下逐渐养成的一种习惯。

比如,要通过精心安排早读课的内容,从督促学生大声读书开始,养成学生认真朗读的习惯;要通过广泛的介绍与恰当的引导,养成学生阅读课外书的习惯;要通过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在课堂上写精彩语段,在课后写随笔杂感,来养成学生勤于练笔的习惯;要通过设置课堂5分钟演讲,引导学生阅读报刊上时事评论的方法,来养成学生关心时事,敢于表达的习惯。当学生习惯了遇事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他们的语文素养与能力,就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

在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过程中,教师所要做的,不是处处指手画脚,而是和学生一起设置一套规范,并成为坚定的执行者与维护者。

有人可能会担心,这样依靠学生自己去读去写的方法,可能会产生很多错误的理解。张中行对这个问题有个实在又深刻的见解,他认为,如果“多”和“确”不能两全,那就宁可抓紧“多”,把“确”放松一些。的确,只有先有了“多”,才能有丰富厚实的基础,才能让学生保有自由和兴趣。有了坚实的大地,就有了生长一切的可能,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

二、“语文教学中单是?明白了?用处不大,重要的是有了情意,?不费思索?就能够恰当地表达出来。”

张中行所说的“明白了”其实应包含至少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学生对于字词句等语文教学中的基础知识的准确把握,第二个层次应指对于文章作者想表达的情感态度有一种准确的理解。这种目标在我们目前的教学实践中仍是特别重视的内容。但是教学中往往只停留在这个层次,很难真正触动学生,很难让学生有属于自己的“情意”。

张中行在这个问题上,建议语文老师可以从课内和课外这两个方面入手,去激发学生的情意。课内方面,张中行有几个核心观点:1、凡是靠学生自力能够明白、能够做的,教师应少插手。2、教师要通过亲身示范来引路,让学生学着自己迈步。3、要鼓励学生勇于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对教师所讲的持怀疑态度。课外方面,张中行认为要着重培养学生读写的兴趣,要兼顾因材施教的原则,要同学生多接触多交谈,为学生多创造读写的机会。而在课内与课外的结合中,张中行特别看重的一点就是要让学生有兴趣自己去课外看大量的书。

的确,“情意”不是通过教师的单纯讲授就能获得的,“恰当的表达”的能力更应当依靠学生课内课外的大量实践来培养。在这个问题上,如何能通过教师的努力,将课内的传授与课外的指引有机结合起来,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可以试着做一做。

首先,应特别注重为学生提供有效阅读的方法。课外阅读不是随便读,不是无效地“囫囵吞枣”,还要讲究阅读的方法。对学生而言,“坐而论道”不是好的方法,一定要带领学生实践,给他们举例子,做示范。 比如我们可以以艰深的名著的某些章节为例,在大家读完后,有意识地提两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阅读过程中的不足之处,让他们学会把握文学作品阅读的方法。比如读诗歌在于品味精粹韵语的深层意蕴,读小说在于感悟人物形象的审美内涵。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因为是课外阅读,所以不能搞得太细,不能当做课内文章来仔细推敲,不能倒了学生的胃口。在实际指导中应把握一个“粗中有细”的原则。 其次,应注重教学中的内外结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单纯依靠死抠课本的方式,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是一种奢望。但任学生随兴趣读书,对语文素养的提高,也不是一种高效的做法。如果将课内课外相结合,课堂激趣,课外引导,开展与课堂教学相关的课外阅读活动,定向指导,一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这个问题上应注意两点:一是注意课外阅读内容与课内内容的沟通,将课内的内容当作是点,把课外的相关阅读当作是面,由点到面的拓展阅读,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二是注意课外阅读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只有与学生生活相关联的,能打动学生的文章,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我们不是要“拔”学生,去理解超出他们生活的抽象的感情,而是要让他们理解生活,真正学会感受生活,这样才能表达生活的真实。 再次,应注重读写结合,巩固课外阅读的效果。

阅读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属于学生自己的情感,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的写作起着正面作用。因此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做到眼到手到心到,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把自己喜欢的名言,格言等摘抄下来,把自己在阅读中深切的感悟写成读书心得体会。

通过课内与课外的结合,让学生的从课本走到像星空一样广阔的生活中去,就能调动起其自身的情感,并且让其学会用最恰当的方法表达“情意”。

通读《作文杂谈》这本书以后,发觉书中既介绍了很多非常细致实用的小方法,也阐释了作为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应有的理想与追求。细者实者如“习惯”,高者虚者如“情意”,只要用科学的方法去实践,都能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丰硕果实。在实践中,语文教师就是应该脚踏实地,仰望星空,既懂得如何把知识化大为小,化虚为实,也懂得如何引领学生从琐碎的现实走向理想的天空。

篇五:亲近母语论坛 学习感悟()

2012儿童母语教育论坛学习感悟

青岛开平路小学 李晓丽

2012年10月26——28日,我参加了《2012儿童母语教育论坛——儿童的文学教育》,虽然只有三天的学习实践,但是不管是授课老师、讲座专家还是主办方都给我们呈现了一场高水平、高质量意义深远的精神盛宴。

当我一看到这次的论坛题目时,我就在想,这次论坛的内容大概也是提倡国学、学习汉语的,因为近几年国学大热,各地都在搞国学教育。但当这三天学习结束后,远不是如此。母语是什么?它不仅仅指我们汉民族的共同使用的语言汉语。“亲近母语教育”的创始人徐冬梅老师这样定义母语:母语是妈妈说的话语,是奶奶哼唱的童谣,是我们日日所用的乡音土语,也是我们汉民族的共同语言——汉语。母语教育不是高深的不可触及,而是真切的存在于我们的每日生活中。

通过这次学习,我对母语教育有了比较深的理解,第一次从理论上对“母语教育”有了深层次的理解。通过母语教育,进行儿童的文学教育。

在刘颖老师的《莫妮的杰作》中,在周其星老师的《神话中的偷窃者》中,我感受到了阅读对母语发展、对儿童文学素养的培养的重要意义;在郭初阳老师的《苍蝇》中,在丁慈矿老师的《如画的池塘》中,我体会到了吟诵碎语母语教育的重要性,在张新科老师的《清末民国的儿童文学教育》中,在傅国涌老师的《母语的力量和民国的小学教育》中,我明白了什么样的母语内容更适合孩子的母语教育;在老师们的讨论中,我感受到了,老师们致力于母语教育的心心念念与不辞辛苦······

儿童母语教育,不仅需要家教,更重要的是需要师教,这一重担就在于小学老师,尤其是小学语文老师的工作是否到位。那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如何展开母语教育,培养儿童的文学素养呢?

虽然我刚踏上教师这份工作岗位时间不长,尤其是教语文的时间更不多,经验与技能都不够,但是,我知道读书与阅读的重要性。在没有接触母语教育之前,我出于对低年级学生的阅读与吟诵的要求,要求学生“每日一读”(读一篇课外阅读),“每日一诗”(每天背诵一首诗。)这正与亲近母语教育的“日有所诵、日有所读”相切合。只是我在读与诵的方法上还欠缺,不成熟,但通过这次论坛现场学习,以及通过阅读学习亲近母语的网络论坛、名师博客,我会积极学习改

进。

亲近母语的课题成员窦桂梅老师说:母语是人成长的精神的河床(源头和河流),母语是温暖的、可亲的,母语学习应是简单的、快乐的,在母亲和教师温暖的怀抱里,儿童通过阅读接受母语的感染和熏陶,语言在生长,精神在拔节。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因此,身为教师的我们,自己要先读书,再自然而然的带着我们学生们读书,将人类源远流长的精华运送给一代又一代的学生,这是一种责无旁贷的义务,更是一种无以言说的幸福和美丽的事情。

在让孩子们阅读、吟诵的过程中还应引导学生去动笔书写,从一个词,一句话,一段话再到一篇小短文,让孩子在读与诵的日积月累中书写中华母语的美丽。

这次的亲近母语教育论坛的主题是“我的母语课,儿童的文学初乳”,徐老师想要通过这次论坛给予母语教育一道光,我想我们语文老师更应该在语文课堂上给学生们一道打开母语文学的魅力之门的光。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