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初中作文 > 教育资讯

发财鱼发白什么原因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2:31:23 初中作文
发财鱼发白什么原因初中作文

篇一:发财鱼的饲养方法

发财鱼即为血红鹦鹉

血红鹦鹉因其喜人的红色,备受大家青睐。与其它鱼混养,点点红色穿插其中,分外抢眼。或全缸都是大小相同的血红鹦鹉,也谓为壮观。尖尖的三角形嘴,圆圆的眼睛,短短的身躯,头部有隆起,嘴尖如钩,恰似鹦鹉鸟,却给人一种憨态可掬的感觉。这些特征越明显,档次就越高。

“血鹦鹉”是由红魔鬼(Cichlasoma citrinellum)和紫红火口(Cichlasoma

synspilum)杂交而来的“新品种”,遗传了来自两种鱼类所特有的生理习性。 说起鹦鹉鱼,人们最大的困惑就是养了一段时间就不红了,有的还长出黑斑。经过多年的观察和实践,我发现鹦鹉的颜色不稳定和他们的遗传有关,因为杂交,所以容易出现返祖现象。鹦鹉嘴和身上长黑色、全身颜色变浅,都与其上一代鱼的颜色分不开,但可以通过调整水质、光线、饲料、环境温度等得到改善。也许有这种经验:几天不理它,减少惊吓,你会突然发现颜色又变红了一些。它们的颜色,是和温度、光照、惊吓、饲料、遗传等密不可分的。 让鹦鹉不变黑,不退色就要掌握一定的规律。影响鹦鹉颜色的因素如下:温度:鹦鹉鱼对水温度的要求相对没那么高,鱼体对温度的适应能力也较强。往往认为鹦鹉可以耐低温,就把水温搞得较低,其实血鹦鹉对温度相当“敏感”,在热带鱼中属于比较容易养的鱼,但容易养是相对的,保持健康,不死亡容易做到,但养好就有一定的难度。 在低水温和水温变动剧烈的情况下,鹦鹉鱼容易因为生理的反应而失去鲜艳的体色甚至退色,更甚者会出现黑色的条纹或是斑纹。水温维持在28度左右,可使鱼儿呈现亮丽的体色和充满活力。而在低水温中生活久的鹦鹉会出现退色问题,且容易生病、死亡。2、换水的频率:就我的经验来说,在刚换水的头2-3小时内,颜色会变浅,但很快就会恢复红色。同样,如果4天以上不加入新水的话,鹦鹉就会掉色。所以,一般三天换一次水,一次换四分之一。保持水新可以保证鹦鹉不退色。此鱼不能喂小河鱼,也许小河鱼的颜色激发了他们返祖的基因,只要一喂小河鱼,鹦鹉颜色肯定会变浅。血红鹦鹉喂小鱼,还会撑到,因为此鱼贪吃,不知饥饱。小河鱼对腮也不好,鹦鹉的鳃非常脆弱,小河鱼容易带进病菌。饲料用“虾红素”可促进血鹦鹉显扬体色,若能充分地摄取虾红素,血鹦鹉的体色鲜红欲滴是指日可待的。血鹦鹉专用饲料中,添加了虾红素和“β一类胡萝卜素”的饲料,可让血鹦鹉的体色维持艳红。饲料上逐渐添加颗粒(能增色的),会使血鹦鹉颜色变好。要经常更换饲料的品牌,不能只喂一种。 有人喂活虾、丰年虾当然很好,可以增色,就是成本高些,但也要注意消毒,剪除活虾头上的硬剌,以免伤害鹦鹉。注意光线:鹦鹉对光线较敏感。需要定时、定量给与强光照射。每天保持1-2小时的强光照射,之后要让其在较暗的环境里度过一天中的其他时间。房间里比较明亮,没有灯光,光线是足够的。但光线长期保持一样,也会使鹦鹉颜色变淡。即:给予定时、定量灯光照射而不是仅仅靠自然光。切记:灯光照射时间不宜太长,关灯后要使鱼缸的环境一直保持比较昏暗。这样,一旦再有灯光的时候,你会发现鹦鹉比以前红了很多。如果鱼缸在不向阳的房间,就每天增加两小时的光照,然后关灯。如果房间光线较充足,就要在灯光照射后,适当遮挡房间里的光线,使鱼缸处在昏暗的状态。 5、光色:有的鱼缸的灯是白色灯,可以换成发红光的灯管。换成发红光的灯管,可一充分显现鱼的红色,普通荧光灯会使鱼的颜色看上去发青。6、环境:你也可能曾经发现,鱼刚到你的缸里的头几天会有一些褪色,那是因为不适应。随着它们适应能力的增强,会逐渐好起

来。所以,不要让他们受惊吓,是解决退色问题的又一经验之谈。另外,鹦鹉如果颜色变浅超过三个月,就基本上不会恢复到原来颜色的程度。鹦鹉的另一问题就是老聚在缸的一角,人一过来就乱窜,是由于它们还没适应新环境。鹦鹉天生胆小、爱扎堆,有时还会脱鳞,一是鱼有病了,但很大的可能性是因为这种鱼胆子比较小,爱乱撞造成的。所以饲养中应注意5点:1/可以喂之前先开灯,开灯五分钟后,等所有鱼都适应了,慢慢胆子大了,再喂食。时间长了,形成条件反射,一开灯鹦鹉就会自己过来。2/一天喂一次,形成规律,每次喂食前,鱼儿感到饥饿了,他们就不得不出来找食物。 别惊吓,接近鱼缸时,慢一点,鱼在缸里,看到人影就跑,故靠近鱼缸前别让人影晃到鱼缸。投喂食物时,在缸前呆一会儿,在其状态稳定时,轻轻拍一拍缸,训练一段时间,就好了。

如果鹦鹉和大型鱼混养,可以准备点颗粒饲料(当然干虾更好),和其他饵料一起放。颗粒饲料比较小,一时半会儿大鱼吃不完,鹦鹉就能抢到了。而且颗粒饲料具有增色的作用,这样一来可以使鹦鹉不褪色。

混养一些胆子大,不怕人的鱼,如:地图等,在别的鱼的带动下,它们就会跑出来抢食甚至追逐别的鱼。

换水的重要性:

饲养中发现:换新水后鹦鹉很活跃,颜色也比较鲜亮。 血鹦鹉的祖先生长在南美洲,所以其所需的水质条件和一般中南美洲慈鲷无二,需要弱酸性和硬度较低的水质。鳃部的脆弱是此鱼先天的缺憾,水质恶劣会首先使鳃部受伤,并直接影响血鹦鹉的生命。 因此,血鹦鹉比其他的鱼更需要优良的水质和充足的氧气。尤其是水质不能太老,所以定期、定量换水也是养好鹦鹉的关键。我的经验是,三天换一次水,一次换水不要超过缸水的四分之一。换水前先擦缸,过滤几个小时,等水清亮了再换水。鹦鹉比较喜欢新水,这里说的新水是困好的水。有些饲料会使水发红或发黄。常换水还可以解决饲料所产生的水的颜色问题,同时, 要准备高效率的过滤系统,使水充分循环,避免细菌大量滋生引起鳃部疾病。

篇二:发财鱼怎么养

发财鱼怎么养

血鹦鹉俗称红财神、财神鱼,发财鱼.其全身鲜艳通红,加上胖嘟嘟的体形和柔柔的鳍条,煞是惹人喜爱,现将养殖技术总结如下。

1.水质要求

血鹦鹉喜欢弱酸性且硬度较低的软水。由于血鹦鹉先天性嘴唇不能闭合,吞吐水流的控制能力较差,经过鳃部的水流较小,靠水流与鳃部交换氧气的能力较其父本与母本及其它鱼类就差得多了。因此,饲养血鹦鹉的水体必须要有充足的氧气。水族缸最好配备生化过滤棉、水泵、增氧曝气设备。具体指标是PH值6.5左右、溶氧8毫克/升。

2.温度控制

血鹦鹉对温度适应性较强,在2 0~3 0℃的水温中能自由生活。但是血鹦鹉又对温度相当敏感,它在低水温和水温剧烈变动的情况下,容易产生应激反应而导致体色暗淡失去艳丽的光泽,甚至会出现黑色的条纹或者斑纹。饲养过程中最好使水温保持在2 5~2 8℃范围内,每次换水前后水温差不宜超过0.5℃。

3.饲养管理

发财鱼发白什么原因

血鹦鹉食性杂,人工饵料、薄片、颗粒、红虫、丰年虾、水虱等几乎什么都吃,而且相当贪吃,因此要养活血鹦鹉很容易,要养出体质健壮、体色艳的血鹦鹉却不是容易的事。每天要定时定量投喂饵料,合理搭配饵料的营养,定期投喂鲜活的小虾、小鱼,最好选用专门为血鹦鹉配制的人工饵料,如宝赠红、拉玛红、宝力等等,这种添加了虾红素和D一类胡萝卜素的饲料,直接投喂不但方便而且可以使血鹦鹉的体色更加鲜艳好看。

4.疾病防治

(1)细菌性疾病。症状是鳃丝红肿,严重时鳃丝失血发白,眼球暴凸又混浊,腹部肿胀积水,生殖孔及其附近的皮肤充血且红肿。病鱼无力地漂在水面上无法下沉。治疗方法是用1 5 O毫升/米的福尔马林溶液浸泡一小时后,彻底换水。两天后可如此再用一次。同时用药饵喂鱼,按每天每千克鱼喂药5 0毫克的剂量将红霉素拌在饵料中,连续喂三周。

(2)真菌性疾病。这类病常发生在秋冬季交替时节,鱼体表面一些小伤口感染了

霉菌,伤口上附着灰白色绒毛状的水霉。治疗方法是用中药水霉净1毫克/升浸泡,第二天彻底换水。

(3)寄生虫病。这类病常发生在水温剧烈变化的秋冬和春夏交替时节,病鱼体表上布满了白色的小点,时间长了还会引发多种细菌性疾病。治疗方法是用硫酸铜溶液0.3~0.5毫克/升浸泡24小时后,换掉1/2的水。

关键期喂食扬色饲料

通体血红大家或许知道血鹦鹉的由来,是由红魔鬼(Cichlasoma synspilum)父亲和紫红火口(Cichlasoma citrinellum)母亲所得的第一子代(F1),但是你是否知道每一只血鹦鹉依嘴型、头背部和体色来区分,居然没有一只是完全相同的!!在小血鹦鹉苗出生后,没有任何血鹦鹉的特色,反而有点像是一般中南美洲的慈鲷鱼种。经过约20天的养育,小血鹦鹉的外型会慢慢转变,头背部肌肉渐渐地隆起,厚度也开始增加,体色也由条纹黑慢慢变成灰银色。此时血鹦鹉体内的红色色素已经开始有累积增生的趋势,但是此时约3公分的小血鹦鹉体色不是红的,大约在出生后50天、大小约5公分时,才会显现出红色的体色。建议饲主在此时以“扬色饲料”喂食,不但能充分的提供小血鹦鹉营养所需,还可以加速血鹦鹉及早转成火红的红色。在这段时间血鹦鹉在营养上若未得到妥善照顾,体色没有变红,也不用期待她有变“天鹅”的一天了,因为此时是决定她一辈子体色的重要关键期。

血鹦鹉另一个特色是浑身圆滚滚的可爱造型,但是并不是因为他吃了很多饲料才造成的,想要培养如此浑圆饱满的血鹦鹉应该由两大方向着手:一是在小鱼苗阶段时提供充足的食物供其发育,其二是饲料的选择应取蛋白质含量于32﹪上下的高蛋白饲料(一般产品外包装皆会注明成份),如此将能拥有血鹦鹉圆滚且约1:1的标准身材喔!!

水含氧量不足血鹦鹉第一个喊救命一般市面上的血鹦鹉大致分为三级,分别为特A级、A级、B级。当然会随着等级的不同有着不同的价差,血鹦鹉的寿命

可长达4年至5年之久,但是大约三岁的血鹦鹉已经算是高龄了。不过根据亲鱼的年龄推算,我们评估血鹦鹉应该可以有十年左右的寿命。四、五年的血鹦鹉大约15至20公分,随着而来的将会是鱼只衰老的各种症状。一般鱼儿衰老的症状大致为体色褪色、脊椎骨弯曲、鱼鳞脱落、活动力降低等等,一旦这些症状出现在血鹦鹉中,饲主应该已经让这些逗趣可爱的血鹦鹉陪了一段不算短的时间了。鱼是以鳃部和水中氧气行呼吸作用为主,但因血鹦鹉有着先天呼吸器官的功能缺失,只有半套呼吸器官,进入鳃部的水流大减,因此血鹦鹉在呼吸方面就比其它鱼种更显艰难,一旦水中溶氧不足,血鹦鹉会是第一个感受到的;也就是说要有足够的氧气,否则水族缸中的血鹦鹉群们将会一起say goodbye。虽然氧气的不足,血鹦鹉不会马上全部死亡,但是她对环境的耐受力与病毒的抵抗力将都会急遽降低,一缸病焉焉的鱼,看了也心疼。

因为呼吸器官的问题,现在将血鹦鹉常见的疾病大略简述,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疾病:1.细菌性疾病:大致以鳃的溃烂与体表的损伤最常见。症状是鱼只的活动力降低、食欲不振、呼吸急促等,这时的鳃其实已经严重告急,但是外表却还是看不太出来,惟独将鳃盖掀开检查,方能看到溃烂的组织,在治疗和预防可用抗生素(Antibiotics)治疗,一般治疗烂鳃的药水可做简单的预防与防治。2.真菌性疾病:这类疾病主要以霉菌为主。一般鱼只被真菌覆着,大都是生长在体表,此时鱼只会有磨底砂或缸壁的动作,一般以治疗水霉菌的药水就能简单的预防与治疗了,不过只要给予良好的环境,适宜的温度,反而能减少真菌的问题。

3.寄生虫性疾病:在水质极差的水族缸中会有寄生虫疾病发生,主要以白点虫、鞭毛虫为主。一旦身上寄生虫过多,血鹦鹉会逐渐变瘦、体色褪色,不过一般寄生虫疾病比较好治疗,只要来个药水浴,辅以市售的治白点虫病药水,白点虫自然就药到病除了喔

篇三:饲养发财鱼

鹦鹉的另一问题就是老聚在缸的一角,人一过来就乱窜,是由于它们还没适应新环境。鹦鹉 天生胆小、爱扎堆,有时还会脱鳞,一是鱼有病了,但很大的可能性是因为这种鱼胆子比较 小,爱乱撞造成的。所以饲养中应注意 5 点: 1/可以喂之前先开灯,开灯五分钟后,等所有鱼都适应了,慢慢胆子大了,再喂食。时间长了, 形成条件反射,一开灯鹦鹉就会自己过来。 2/一天喂一次,形成规律,每次喂食前,鱼儿感到饥饿了,他们就不得不出来找食物。有人会 说,鱼不多喂,是不是影响生长速度?首先,饿一些不会有问题,到是吃得多反而容易生病。 你设想一下自然界,鱼一天到晚要寻找食物,而且往往是弱肉强食,中小型鱼吃的少是很自 然的。另外,在鱼缸中饲养观赏鱼,目的是观赏,而不是养大了再销售,所以鱼儿常有三分 饥,是使其处于健康状态的要素。 别惊吓,接近鱼缸时,慢一点,鱼在缸里,看到人影就跑,故靠近鱼缸前别让人影晃到鱼缸。 投喂食物时,在缸前呆一会儿,在其状态稳定时,轻轻拍一拍缸,训练一段时间,就好了。 如果鹦鹉和大型鱼混养,可以准备点颗粒饲料(当然干虾更好),和其他饵料一起放。颗粒 饲料比较小,一时半会儿大鱼吃不完,鹦鹉就能抢到了。而且颗粒饲料具有增色的作用,这 样一来可以使鹦鹉不褪色。 混养一些胆子大,不怕人的鱼,如:地图等,在别的鱼的带动下,它们就会跑出来抢食甚至 追逐别的鱼。 换水的重要性: 饲养中我还发现:换新水后鹦鹉很活跃,颜色也比较鲜亮。 血鹦鹉的祖先生长在南美洲,所以其所需的水质条件和一般中南美洲慈鲷无二,需要弱酸性和硬度较低的水质。鳃部的脆 弱是此鱼先天的缺憾,水质恶劣会首先使鳃部受伤,并直接影响血鹦鹉的生命。 因此,血鹦 鹉比其他的鱼更需要优良的水质和充足的氧气。尤其是水质不能太老,所以定期、定量换水 也是养好鹦鹉的关键。我的经验是,三天换一次水,一次换水不要超过缸水的四分之一。换 水前先擦缸,过滤几个小时,等水清亮了再换水。鹦鹉比较喜欢新水,这里说的新水是困好 的水。 有些饲料会使水发红或发黄。 常换水还可以解决饲料所产生的水的颜色问题, 同时, 要 准备高效率的过滤系统,使水充分循环,避免细菌大量滋生引起鳃部疾病。

篇四:七彩神仙鱼的白便以及解决办法

七彩神仙鱼的白便以及解决办法.

病因:此病症主要是由于水质温度变化过大,或水质不利,鱼只饲养密度过高等原因引起的鱼只体质状况不佳,从而引发以六鞭毛虫为主的寄生虫大量繁殖形成急性症状.另外有一种隐鞭虫和锥体虫都是具有茸毛状鞭毛的单细胞生物体(原生动物),因此得学名“鞭毛虫”,它们作为寄生虫生活在血液里。有危害的隐鞭毛虫有两根鞭毛,而完全没有危害的锥体虫只有一根鞭毛。要在血液涂片上看到这种寄生虫,需要用到少300倍的显微镜。两种寄生虫都是经第二寄主—水蛭传播的。鞭毛虫无害地生活在水蛭的肠内,水蛭叮咬时将其传到鱼身上甚至形成细菌性二次感染.导致比较可怕的后果.

六鞭毛虫(六前鞭虫,以前的八鞭毛虫和Spironucleus sp)属于原生动物鞭毛虫纲,寄生在肠道和血液当中,其中还有纺锤二鞭毛虫,螺旋六鞭毛虫,梨形四鞭毛虫,隐鞭毛虫等等...传染源主要是由红虫,水蚤或其它活饵带入缸中,引起鱼只感染.以前很多很多专家们认为此虫感染是导致鱼只出现头洞的直接原因.现在经过进一步研究发现,鞭毛虫感染会导致维生素和矿物质缺乏,从而引发头洞. 这个病的临床表现为身体表面会出现小洞,特别是头部,嘴部周围以及侧线部位.慢慢的变为管装疹并伴随有乳酪装粘液流出.感染水源后再通过食物传播.寄生虫有少量寄生时无大碍,大量寄生的时候就会危及健康并可导致肠炎.出现白色管装白便或乳白色粘稠装白便.再由血液循环感染其它脏器,例如肾脏.肝脏.以及胆囊.并使这些器官发炎.最终导致腹水...

症状:传染上隐鞭虫的鱼无精打彩并且游动不正常,有白色粘稠装拖便.由于缺乏钙质导致骨质软化或生长速度较慢,眼睛上方出现塌陷.鱼变得消瘦,眼睛凹陷,鱼鳃发白(说明缺少红血球)严重时头部出现小洞,寄生虫像发白色的物质一样从洞里伸出来。在新鲜的排泄物中也能发现寄生虫。随着病情的发展,鱼变得消瘦,并且由于肉被腐噬而使小洞变大.侧线旁边有时也会出现小洞.

治疗方法: 针对六鞭毛虫的方法通常使用特效药剂,投放药饵, 药浴或强灌法.注射法对于普通饲养者我还是不建议的.

采用药物:我建议使用"六鞭杀手".此药物真对以六鞭毛虫的为主的寄生虫,有着较为明显的疗效.进行多次驱除寄生虫的治疗. 虽如此可以治疗,但是鱼只平时的饲养环境应努力注意,减少水的瞬间温差.加强饲料的消毒工作等等...

保义六鞭杀手使用方法

1. 以三天为一个疗程, 换水50%, 加药50%, 保持相同浓度, 治疗时间为6~9天.

2. 内含小平匙, 每一平匙为2公克, 每100公升水量使用2公克.

3. 换算公式:长*宽*高(cm)/1000=公升.

4. 连续药浴2~3次可有效治愈六鞭毛虫之感染, 对鱼只拉白便与瘦病鱼只不进食有特别之药效. 治疗时喂食以吃完为佳.

5. 2个月投药检疫一次, 防止疾病发生, 预防胜于治疗. 注意事项

1, 本药剂为原末配方,请勿过量使用.

2, 请保持本剂干燥, 随时旋紧瓶盖, 内含防潮锭. 3, 放在儿童取不到的地方保管.

4, 投药后如鱼儿异常, 请大量换水.

篇五:鱼病

1.

鱼水肿病症状及防治技术

此病是由病毒和细菌双重感染而引起的。病毒初步诊断为鲤春病毒。细菌主是点状产气单胞菌。病毒是原发性病原,细菌是继发性病原,不利的环境因素是催化剂。

上为健康鲤鱼,中为急性型病鲤(示全身红肿、竖

鳞),下为慢性型病鲤(示溃疡痊愈后形成的疤痕)

【病症】

(1)急性型:患病初期的病鱼皮肤和内脏有明显的出血性发炎,皮肤红肿,身体的两侧和腹部由于充血发炎,出现不同形状和大小的浮肿红斑;鳍的基部发炎,鳍条间组织破坏,形成“蛀鳍”,肛门红肿外突,全身竖鳞,鳃苍白,全身浮肿;随着病情的发展,病鱼行动迟缓,离群独游,有侧游现象,有时静卧水底,呼吸困难,不食不动,最后尾鳍僵化,失去游动能力,不久死亡。急性型的病鱼一般2~14天即可死亡。

(2)慢性型:开始皮肤表层局部发炎出血,表皮糜烂,脱鳞,而后形成溃疡,肌肉坏死,邻近组织发炎,呈现红肿,有时局部竖鳞,鳍充血,有自然痊愈的,也有因此而死亡的。慢性型发病过程长,可拖至45~60天或更长一些时间。死亡之前,常伴有全身水肿,腹腔积水,眼球突出,有的出现竖鳞。

【流行情况】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水肿病的发生,主要在危害2~3龄鲤鱼,在鲤鱼产卵孵化季节,最为流行。病鱼池的鲤鱼因该病死亡率可达45%,最高达85%,成鱼饲养池的鲤鱼,死亡率也可达50%以上。

【防治方法】

(1)严防鱼体受伤,受伤鱼不能用作亲鱼,更不要将受伤鱼和健康鱼一起混养。

(2)产卵池要挖除污泥,并用漂白粉或生石灰消毒。

(3)每立方米水体用氯霉素50克,浸洗病鱼24小时。

(4)对患病鲤鱼,每尾体重150~400克个体,注射土霉素3毫克。

(5)每千克饵料中加土霉素1.8克做成颗粒饵料,每50千克鱼每天投喂颗粒饵料1.5千克,连喂8天。

(6)用1/20000的高锰酸钾涂擦患处,以加速伤口愈合,减少细菌感染。

2.罗非鱼链球菌病-肠道水肿,发生套肠

【症状】

罗非鱼养殖过程中的链球菌病很容易在水温范围是25~28℃爆发。发病的罗非鱼体色发黑,鱼体运动失衡,眼球外突,角膜浊白,肛门红肿等。

【防治技术】

2009年广东、海南、广西三省普遍暴发严重的罗非鱼链球菌病,尤其是高要、茂名、高州、化州等地,给养殖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网箱和池塘养殖的罗非鱼均有此病的发生,主要危害亲鱼和100克以上的幼鱼和成鱼;流行高发期为5~9月份;流行水温为25~37℃,在水温32℃以上易发;传染性强,发病率达20%~30%,发病鱼的死亡率可达80%以上。 患病的罗非鱼一般在池塘边离群独游、身体弯曲打转,或者在水面上慢游,反应迟钝,体色发黑。病鱼眼球突出或混浊发白,同时伴随着眼部出血,鱼体下颊部出现鳞片脱落、出血、肌肉坏死等现象,其他部位如腹鳍、胸鳍、尾鳍的基部有出血并伴有肌肉坏死现象;肝脏、胆囊、脾脏肿大,严重时糜烂;肠道发炎,肠胃较空,内有积水或黄色粘液;部分患病鱼内脏如肠道、肝、脾、肾有出血现象。

【预防措施】

1、使用多年的老塘必须要翻推塘底,使有害物质得到充分氧化。

2、鱼塘进水前使用生石灰全塘泼洒,进行塘底消毒,50公斤/亩。

3、放养密度要合理,建议吉富系列投放1200~

1500尾/亩,奥尼系列投放1200~1800尾/亩。

4、加强日常监控力度,定时检查的鱼的活动、摄食等情况,一旦发现病鱼要及时防治。

5、注意水质变化,养殖中后期要适当换水或进行底改,确保池塘水质符合养殖要求。

【疾病治疗】

1、发病期间,减少投喂,尽量切断病原菌传播;加强水质管理,如增氧、调水等。

2、进行水体消毒,可采用氯制剂或碘制剂全池泼洒进行杀菌。如每亩1米水深用666.7~3333.5克三氯异氰尿酸(有效氯80%以上),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续2天。

3.罗非鱼链球菌病-鳃盖充血下颌充血体表出血

【病症描述及对应图片】:鳃盖充血,下颌充血,体表出血

【病症描述及对应图片】肠道发炎、肠胃较空,内有积水或黄色粘液 【症状】

罗非鱼养殖过程中的链球菌病很容易在水?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lu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路段?5~28℃爆发。发病的罗非鱼体色发黑,鱼体运动失衡,眼球外突,角膜浊白,肛门红肿等。

【防治技术】

2009年广东、海南、广西三省普遍暴发严重的罗非鱼链球菌病,尤其是高要、茂名、高州、化州等地,给养殖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网箱和池塘养殖的罗非鱼均有此病的发生,主要危害亲鱼和100克以上的幼鱼和成鱼;流行高发期为5~9月份;流行水温为25~37℃,在水温32℃以上易发;传染性强,发病率达20%~30%,发病鱼的死亡率可达80%以上。 患病的罗非鱼一般在池塘边离群独游、身体弯曲打转,或者在水面上慢游,反应迟钝,体色发黑。病鱼眼球突出或混浊发白,同时伴随着眼部出血,鱼体下颊部出现鳞片脱落、出血、肌肉坏死等现象,其他部位如腹鳍、胸鳍、尾鳍的基部有出血并伴有肌肉坏死现象;肝脏、胆囊、脾脏肿大,严重时糜烂;肠道发炎,肠胃较空,内有积水或黄色粘液;部分患病鱼内脏如肠道、肝、脾、肾有出血现象。

【预防措施】

1、使用多年的老塘必须要翻推塘底,使有害物质得到充分氧化。

2、鱼塘进水前使用生石灰全塘泼洒,进行塘底消毒,50公斤/亩。

3、放养密度要合理,建议吉富系列投放1200~1500尾/亩,奥尼系列投放1200~1800尾/亩。

4、加强日常监控力度,定时检查的鱼的活动、摄食等情况,一旦发现病鱼要及时防治。

5、注意水质变化,养殖中后期要适当换水或进行底改,确保池塘水质符合养殖要求。

【疾病治疗】

1、发病期间,减少投喂,尽量切断病原菌传播;加强水质管理,如增氧、调水等。

2、进行水体消毒,可采用氯制剂或碘制剂全池泼洒进行杀菌。如每亩1米水深用666.7~3333.5克三氯异氰尿酸(有效氯80%以上),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续2天。

3、内服抗生素类药物氟伴欣 (商品名);每40公斤饲料拌100克氟伴欣,连用3~5日可有效治疗;有肝胆综合症的病鱼应加喂拜水安(商品名),每40公斤饲料拌200克,7天一个疗程,即可明显改善;若病情严重,可延长药期。

4.黄颡鱼一点红病

【症状】

黄颡鱼“一点红”病,又叫“裂头病”、“头肿病”,为近年来黄颡鱼养殖过程中常见疾病。多发生于6-9月高温季节,一般情况下死亡速度并不快,但病程比较长,累计死亡率比较高。

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