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日本人来中国后很震惊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3:21:29 体裁作文
日本人来中国后很震惊体裁作文

篇一:日媒:一位日本人眼中的中国评价令人震惊

但中国人的这些优点并不为日本人所广知,原因之一或许是因为中国人以往给外界造成的一些坏印象,比如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每当见到这些现象,在华生活的我总会产生“中国人怎么这样”的疑问。

中国政府2010年颁布《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在学校强化礼仪教育。于是,开始出现小学生提醒父母改掉不良习惯的现象。或许是意识到了自身不足,中国人如今在公共场合更加注重礼仪了。真心希望今后会有更多日本人接触到逐渐开始改变形象的中国人,看到中国人身上散发出的魅力。

日本评价:这就是2014年中国空军的最新排名

日本媒体6月6日报道报道,五角大楼在昨天发布的关于中国军事现代化的年度报告中说:“人民解放军空军正以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规模谋求现代化,并迅速缩小与西方空军在一系列能力方面的差距,包括飞机、指挥与控制、干扰机、电子战和数据链接。”

这一断言在2013年的年度报告中没有出现,是今年新增的。

关于空军的内容是报告中扩展最多的部分,似乎表明华盛顿对中国的空中能力越来越担忧。报告指出,中国的空军是亚洲规模最大的空军,居世界第三位。

资料图:中国空军歼10B型战斗机试飞

资料图:苏35战机

报告还首次提到中国从俄罗斯采购苏-35战机及其“先进的IRBIS-E无源相控阵雷达系统”的行动。五角大楼估计,如果中国成功地购买这些飞机,将很可能在2016至2018年投入服役。苏-35战机会大大增强中国在南中国海投射空中力量的能力。

另据美国媒体6月5日报道,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美国高级国防官员说:“我认为(解放军内部)没有哪个部分不在经历某种改革、现代化改造和转型。这真的是一项综合性的现代化工作。”

日本评价中国很无奈 这几点我们实在无法超越

村下永男:东海问题目前是困扰日中和平进展的最大阻力。日本政府由于内在缺陷,导致失衡的对外关系法案。导致日本在目前亚洲格局上,处于孤立的境地。

而反观中国,则是目前处于亚洲领导地位,这是十分讽刺的对比。而东海,是问题的关键,目前日本海军在此驻扎有第2,5舰队。主力战舰包括1 艘金刚级,1艘大禹级在内地24艘驱逐舰。

资料图:中国海军舰队

而我们的1,3,6舰队部署在对韩对峙海域,处理独岛问题。第4驱逐舰舰队,部署在靠近台湾海域。千叶群岛。这样我们实际等于在3线作战。而面对的对手1个是拥有先进水面舰艇手段,但是实力相对比较弱的韩国。

1个则是看似软弱实际杀机四伏的中国的。这两者可以说是目前亚洲海域里面,最值得也是最难办的对手。近期,华盛顿宣布即将再次从韩国撤出驻扎部队,在08年住韩美军将减少到10000人。而目前仍有28000 人。

资料图:日本海上自卫队

这表明,华盛顿还是以往一贯主张,就是同事盟国他“静默处理”。而韩国在独岛问题上的强烈,以及它与中国的共同

篇二:曝光一个最真实日本,真相让中国人很是吃惊!(来自:www.sMHaiDa.com 海 达范文网:日本人来中国后很震惊)

安倍晋三为什么首访的不是中国而是美国?安倍晋三为什么要先解决俄罗斯的问题而不是中国? 安倍晋三为什么首访的不是中国而是美国?安倍晋三为什么要先解决俄罗斯的问题而不是中国?

日本是世界第三经济体中国是第二,日本最大的进出口都是依赖及依靠着中国,日本离中国仅隔一个海域而与美国却是世界的另一边,为什么宁紧拉美国而不是中国?同样是世界强国,日本可以尊重世界任何一个国家,为什么对中国总是屑之以鼻?

说到底是普遍的日本人从心里就看不起中国人!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

安培晋三和他的妻子

日本政客常说着这样的一句话,二战时期日本虽然败了,但并没有败给中国,日本只挨了中国的几拳头但却死在了美国的两颗子弹上。

没有美国,中国抗战八年那只是个传说!所以日本从没有承认过历史,无论是南京大屠杀还是慰安妇等。也没有停止跪拜过靖国神社。这就是当局日本政客的心态。

那么会有更多的人问当代日本民众又是怎样的态度? 日本政客只是政客的想法,那么日本民众应该有自己的看法吧,然而抱歉的告诉所有不了解日本的人,日本在过去的历史教育中从没有也绝不会提及过日本侵略中国的任何历史。 所以当代的日本青年根本不知道这段历史。很多时候日本民众更会无辜的问为什么中国要与日本过不去。这就是真实的日本,日本人在这几十年来一直在掩盖侵华战争的历史。

相反中国则世代传播着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证据。

为什么日本人瞧不起中国,总归到底因为中国在历史上没有堂堂正正赢过日本,无论是经济还是军事。泱泱大国连个岛国都赢不了何来尊重?所以日本人心里有着这样的心理作用。 再者,日本经济对中国几乎是在依赖的情况下,为什么日本在钓鱼岛问题咄咄逼人誓不罢休呢?

当日本钓鱼岛国有化后,中国举国愤日,

从游行示威到抵制日货,让日本经济连连重创,众多日企纷纷难以自保。然而日本政府似乎无视这样的举动更是以为把日本的企业纷纷转移到东南亚便可消灾?

安培晋三

熟知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工厂外也是世界最大消费国。全世界商品都在中国热卖,可以这样夸张的说,中国消费群体似乎在养着半个世界的经济。

同样日本也不例外。为何日本政府认为把日企迁移出中国就能没有事了?假如中国全面禁日?那么日本在东南亚的企业所生产的东西卖给谁? 日本又从哪里进口?而整个东南亚的消费能力恐怕不及中国的十分之一,二吧。

况且这个世界不是只有日本企业。也许有人说中国如果全面禁日,那么中国这是伤敌一千自伤八百的做法不合适,不合适只是短暂的,虽然日本在华企业有很多,并招募华工可能百万余人。中国只要从欧美或本土找到下家那么这样的损失只是暂时的,而日本便是永久的。

但可笑的是中国很多时候是拿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一边买着日本产品一边找日本清算历史。而日本企业大量的出口物品到中国,把赚来的经济充裕国防对抗中国!其中三菱就是代表,三菱是日本的国防科技所在,日本的空军陆军一半的装备出于三菱生产,而海军的装备几乎都出自三菱财团。更别说日本其他的财团是如何从中国那么赚钱来抵抗中国了。

一个日本人说出了真正原因:中日为何世代为仇

笔者利用假期去了一趟法国西北部的古城鲁昂。这里与巴黎不同很少能遇见东方人,但却有一家很小的中餐馆。橱窗玻璃上不仅张贴着蒸鸡等中国菜的菜谱,还贴着 寿司的海报。在巴黎,经常可以见到华侨经营的餐厅同时出售中国菜和日本料理,但没想到这种餐馆居然已经发展到了法国地方城市。在法国那种用石头建的城市 中,中国和日本非常自然地融合到了一起。

返回巴黎后,笔者来到了位于巴黎国立歌剧院附近的一家日本人经营的日本料理店。当时,一位东方面孔的厨师正在对一位熟悉的东方客人说着什么。“今天还是老 样子吗?”说的是字正腔圆的北京话,据说是从中国来到这里工作的。离开日本料理店后,笔者遇到了一家韩国食品店,于是韩国文字映入了笔者的眼帘。

日本人、中国人和韩国人在东亚这块土地上相互仇视,而在遥远的异乡土地上,彼此的关系却似乎并不坏。相反,或许是由于同为东亚人,相处起来比较融洽,大家 往往会聚居在一个地方。在巴西圣保罗有一条东方人街,这里从前居住着大量日裔居民,因此被称为“日本人街”。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中国人开始在这里定居,于 是这条街道的名字改成了“东方人街”。在作为日本象征的高大鸟居(一种类似于中国牌坊的日式建筑)耸立的道路近旁,中国人经营着食品店,销售青梗菜。

不管在美国的大学还是在欧洲的大学,日本、中国以及韩国留学生成为好朋友的情况似乎非常普遍。据笔者所知,甚至有些人关系特别好,最终成了恋人或者发展为 跨国婚姻。在遥远的异乡,很难结交到当地的朋友。留学生都感到非常孤独。或许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外貌和习惯都非常相似的东亚人之间才变得彼此吸引。

日本人、中国人和韩国人当然存在差别。例如虽然同样都使用筷子,但日本人是左右横着摆放筷子,而中国人是上下竖着摆放筷子。笔者经常看到有学者过度强调这 种差异,进而强调两国习惯存在巨大差异,称“看似相同实际不同的中国人和日本人在一起,相处起来将非常困难。”包括笔者在内,越是以中日关系为题材书写文 章的人,越是容易将焦点对准两国国民性和民族性的差异。但是,希望大家稍稍思考一下。欧美人根本就不使用筷子。在使用筷子、以大米为主食的这个方面,日本人和中国人存在共同点。此外,精神层面也非常相似。而众多欧美人都非常信奉基督教等宗教,会在教会和教堂认真倾听神职人员布道。日本人和中国人很多都没有宗教信仰,即使去寺院,也不过是求神许愿。

同时,祈求的大多数也大多是“请保佑我成为有钱人”、“请保佑我身体健康”等与现世利益有关的愿望。在同为无神论者、重视现实利益的思维方式方面,中日两国的人存在共同之处。除此之外,中日两国都是强迫孩子努力学习的学历社会、都容易人云亦云和受流行趋

势影响、在公司和组织中前辈盛气凌人。与欧美社会相比,中日两国共同点明显更多。 人类这种动物似乎越是相似就越关注那些微不足道的差异。例如在日本,强调“东京人和大阪人有这些不同”等等地区差异的书籍受到欢迎。而中国也是如出一辙。以北京人、上海人和广东人的性格差异为题材的笑话和文化比较的论述不胜枚举。越是彼此相似,或许就越是忍不住强调彼此的差异。

人类有一种看到与自己相似的人会感到厌恶的习惯。在他人的身上往往能看到自己的丑陋之处,因此很难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这就是被称为近亲相憎的现象。在很多情况下,东亚人相互仇视都源于这种近亲相憎现象。中国人认为日本人傲慢,觉得“明明长相相同,日本人却摆出有钱人的臭架子,让人恼火”,而日本人也同样觉得中国人傲慢,“总是将日本传统文化是向中国人学的挂在嘴边的中国人令人讨厌”。

正如笔者在《中日就应该不友好?》一文中所指出的,近邻之间关系恶劣是理所当然的。这既是因为近亲相憎,也是因为竞争意识,甚至还因为嫉妒心理。受到难以合理解释通的感情刺激,就会彼此憎恶。但亚洲人在离开亚洲进入完全不同的民族、文化以及社会中,反而会注意到同样作为亚洲人的相同之处。原本彼此厌恶的“近亲”关系反而演变成了亲近感。于是,身处亚洲时难以看到的、亚洲人之间的朋友关系以及合作关系就诞生了。

反过来说,在与亚洲完全不同的社会中的人眼中,很难区分日本人和中国人。亚洲人看起来都彼此相似。那些彼此相似的人在相互辱骂对方什么?居住在亚洲之外的人们毫无疑问正在兴致勃勃地观看日本和中国进行争吵。我们亚洲人争吵固然无可厚非,但最好要时而注意到我们可能被亚洲之外的人们嘲笑。

话题再回到法国。在位于巴黎国立歌剧院附近的百货店,笔者咬紧牙买了一套西装。百货店的法国店员认真看着笔者的脸,用中文说“谢谢”。在看到笔者微笑后,店员改用日语说了句“arigato(谢谢)”。这位店员肯定在拼命想弄清笔者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

在巴黎圣日耳曼大街,两位不会法语的白人女子向笔者问路。笔者在用英语进行一番解释后,感觉身材矮小的两人或许是来自南欧的旅行者,就顺便问了一句“你们是西班牙人吗?”结果对方带着不满的表情回答说:“我们是意大利人”。说实话,笔者仅仅根据相貌根本分不清西班牙人和意大利人的差别。

从巨大的文化差异来看,近邻之间的差异的确微小得难以区分。笔者在法国深刻体会到了这个道理。

篇三:日本人初到中国感受 太自由了

日本人初到中国感受 太自由了

最近一日本人来中国旅游。以前她从没来过中国,只是在新闻媒体了解一些。然当她在中国停留一星期后,她对中国情况感到吃惊。该人回国后发表一篇博文,将其对中国的具体感受记录下来,主要内容如下:

1、 中国各地机场车站比日本新比日本漂亮,中国的高楼大厦比日本多,磁悬浮列车谁都可以坐,时速达300多公里,让人兴奋。

2、 在中国旅游一个星期,到现在没搞明白扶梯行人是左侧通行还是右侧通行,似乎是顺其自然(注:日本走扶梯一般是左侧通行)。

3、在公共汽车站有排队的也有不排队的,可根据情况及心情调整。

4、在中国各地似乎没有不准使用手机的地方,人们可自由在公共场所打电话。在地铁里火车上人们可自由接电话,一会儿大声怒骂一会儿又

大笑起来了。旁边人听之任之根本不在意这种行为,丝毫不为之所动(注:日本地铁优先席附近禁用手机)。

5、中国街头没有不能吸烟地方。烟民可在任何一个地方自由吸烟,也可边走路边吸烟,甚至可在超市商店里吸烟(注:日本街头吸烟有指定区域)。

6、中国的小笼包特别好吃,怎么吃也吃不够。

7、中国餐馆里的啤酒是常温的,比日本便宜一半以上,100日元(合人民币5元)就能喝到。

8、在街头人们似乎可以咳嗽吐痰,用不着捂手绢。行人过马路时交通信号只是个参考。车不让人,人也可以不让车,主要看谁胆大。

9、骑电动车、自行车的人可在人行道上骑,也可在马路上骑,骑者可不戴安全帽,自行车可以没有车灯(注:日本自行车必须有车灯),警察小事基本不管。

10、中国的地铁也检查行李。地铁很便宜40日元就可上车(注:日本地铁一般起价110日元)。

11、各观光地点懂英语的人不多,懂日语的更少。中国有的小餐馆灯光很暗,菜单上写的什么看不懂,想吃大虾上来的却是鸡尾虾(注:日本人不太吃鸡尾虾)。鸡尾虾的味道也不错。

12、街上溜狗有的不牵绳,狗大便后狗主人可以不收拾,没人过问(注:日本狗在街头大便主人必须收拾起来)。

13、中国的雾霾很厉害。从上海的高楼往下看象是处在云雾之中。

14、中国实在太大,去一次两次根本了解不了什么。如果想知道世界有多大到中国去就知道了。

该人最后在博文中写道,她到中国的最大感受是:中国太自由了!可以大声喊,可以大声叫,没有人管你!在日本不能做的许多事情在中国都可随心情决定。

篇四:日本人了解中国的程度让人吃惊

日本人了解中国的程度让人吃惊

在前阵子的日本樱花之旅中,为加强中日交流,在东京大学阿古智子教授的安排下,我们参观访问了东京大学,并会见了知名的中国文学研究学者藤井省三先生,在交谈中,我们非常诧异于日本学界对中国的了解程度以及关注程度。

3月26日一早,阿古智子教授的学生李聪就到我们下榻的酒店接我们,带我们一行人体验了一把日本电车和地铁。做电车价格要贵些,跟坐国内高铁差不多,从新横滨坐到东京就要1320日元,坐地铁的价格也比广州的贵些。不过坐惯了汽车的我们,难得能够亲身体验日本交通,也是新奇事一桩。一行人非常守秩序地买票排队坐车,日本人也安安静静地坐在车厢里,看书玩手机的都有,互相都不说话。

兜兜转转,终于到了东京大学。一行人从红门(即“赤门”)进入东京大学,“赤门”为御守殿门的俗称,因此被漆为朱红色,东京大学的赤门是唯一留存下来的御守殿门,它已有百年以上的历史。现在,“红门”已经成为东京大学的代名词和代表性象征之一。

听完李聪的介绍后,我们纷纷在红门前留影。随后,从红门走出一个熟悉的身影,原来是老友荣剑,真是有种他乡遇故知的惊喜。随后,阿古智子赶来,带我们参观游览了这所百年学府。

东京大学(日语:東京大学/とうきょうだいがく Tōkyō daigaku *),是日本一所国立大学,前身曾为大日本帝国首座旧制帝国大学。最早是幕府时期设置的“兰学”机构“天文方”、昌平坂学问府、种痘所历经演变而来。明治维新初期,日本政府公布了“新学制令”,为向欧美学习打开门户,于 1877年根据文部省指示将原“东京开成学校”与“东京医学校”合并为东京大学,是日本第一所现代大学,也是全国最高学术殿堂及世界顶尖院校,校友包括8名诺贝尔奖得主、16名首相、21名(帝国)国会议长等,其余名商巨贾亦不乏其人。在2013年-2014年世界大学的学术排名第21,亚洲第1。日本没有大拆大建,所以大学里的建筑都非常古老,随处可见参天大树,处处感受到学术殿堂的威严和知识的厚重。目前,这所百年学府正在进行部分检查和维修。

参观完学校建筑后,我们拜会了日本最重要的鲁迅研究者、日本东京大学中文系“掌门”藤井省三教授。藤井先生以中国现当代文学为治学范畴,译介过莫言等中国作家的作品。包括199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在内,也是借由藤井的译介,才得以认识莫言,阅读莫言。

藤井先生中文非常流利,我们与藤井先生交流了很多看法。从鲁迅开始,到中日关系,藤井先生始终面带微笑一一解答我们的疑问。藤井先生首先自我介绍说,他主要研究中国当代和现代文学,致力于中国与日本文学的交流,比如鲁迅、夏目漱石、莫言、村上春树等。他的办公室里,就都是这些“被研究者”的天下,原著、研究书籍和影像资料等,应有尽有。当然,在目前国内对抛弃鲁迅甚嚣尘上时,我们倒更关注日本研究者如何看待鲁迅?

据藤井教授介绍,日本媒体最早介绍鲁迅,是鲁迅在日本留学最后一年——1909年的事,在明治中期的著名评论家三宅雪岭担任主笔的半月刊《日本和日本人》5月1日那一期上。鲁迅受过夏目漱石的《哥儿》、森鸥外的《舞姬》、武者小路实笃的《一个青年的梦》、芥川龙之介的《毛利先生》等日本文学的影响。另一方面,许多日本作家也受过鲁迅的影响。比如,太宰治(1909—1948)创作了以日本留学时代的鲁迅为原型的青春小说《惜别》。此外,还有当代作家村上春树(1949— )。村上春树在高中时期就喜欢阅读鲁迅,从那以来就和鲁迅结下了深厚的渊源,特别是“阿Q形象”是村上从鲁迅那里继承而来的主要主题。

藤井认为,中国的普通话、白话文源自鲁迅他们在五四之后创造的文体,而日本的口语也有一百多年历史,日本二十世纪初夏目漱石、上个世纪50年代大江健三郎等人改变了日本问题,而1980年之后村上则创造了新的文体,越来越口语化,而且日渐受到外文译文的影响。他个人则认为是村上对于后现代社会这样的批评方法与意识都受到了鲁迅的很大影响。 而对于日本青年和学界对鲁迅有多少了解和愿意去研究的情况,藤井教授笑着说,日本的这个情况要比中国好一点。藤井教授介绍说,日本初中三年级有五种课本可以挑选,即五个不同的出版社印的教科书版本都不一样,但是五种课本都不约而同地选用了鲁迅的《故乡》一文,所以日本的学生基本上都会认识鲁迅,他们对鲁迅的作品印象很深刻,如《呐喊》、《朝花夕拾》、《彷徨》等,日本学生都比较喜欢,日本学界也研究很多。

说起莫言,藤井教授说他是在看了莫言的《红高粱》之后就开始研究莫言,至今也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说他很有先见之明,研究的都是诺贝尔文学奖的“潜力股”。现代文学除了鲁迅之外,藤井教授对胡适也有相当的研究,他认为胡适的文学作品虽不够好,但研究空间还是很大。还有茅盾、巴金、冰心、张爱玲、萧红等,他都有研究。但他同时觉得,茅盾、巴金等在1949年之后的作品就很差强人意了。而在1949年以后,赵树理、高行健也都不错,但高行健却已经不在中国。年轻一代的话,韩寒、安妮宝贝、郭敬明等也都很有力量。 在东京大学里,仅仅一个中国文学研究系的藏书就要比中国一所学校的藏书要多。随行翻译说,日本研究学术非常精细,不像中国喜欢搞宏观的研究,有一个中国学生来日本留学时带上在中国通过的硕士论文给导师看,导师说这样的论文在日本就是本科生也不会通过。他们对学术的研究,和他们的生活一样,非常精细,追求精确。我不禁想,日本人已经把中国的五脏六腑都看清楚了,而中国却还是镜花水月里看日本,真是极大的遗憾。

篇五:战后六十年日本人怎么看中国人

战后六十年来日本人怎看待中国

——"

战后中日关系”系列(4)

近期钓鱼岛冲突,令中日关系再度紧张。日本经济新闻社驻华记者谈及日本民众如何看待钓鱼岛问题时说:“我认为中日两国之前存在巨大的误解。一些中国人认为,抗议会威慑到日本人,吓退他们。 ??很多日本人其实希望中国变得更暴力、更丧失理性,因为这样全世界就能看到中国是个怎样的国家。??”

显然,中日民众间的误解会令中日关系恶化,同时中国民众的抗议举措适得其反。因此了解日本民众对中国的态度和思维,或许可以有助看清目前复杂的中日关系。

2012-9-22 第65期日记者:日本人希望中国更暴力些

战后日本的中国观

冷战前期日本在美国的控制下,其对华政策追随美国,敌视新中国,日本政府担心中国会向日本“输出革命”,此时日本民众对华好感度也很低;中日建交后步入蜜月期,约七成日本民众对华抱有好感,但从90年代开始,中日关系趋冷,围绕历史问题、钓鱼岛问题等经常摩擦,日本民众对华好感度不断刷新新低。

五六十年代冷战前期,日本政府视中国为威胁,担心中国向日本输出“革命”进行渗透

战后,日本被美国接管,其对华政策受到美国对华的冷战思维影响,日本政治家大多把中国视为威胁西方制度的“洪水猛兽”,担心中国向日本“输出革命”。譬如1957年岸信介首相说“日本的保守政党决不采取容共或者中立的立场”,“在某种意义上,共产主义对日本的渗透,与其说来自苏联还不如说来自中国的更为可怕,因此在这一意义上,如果能

收复大陆,我认为是非常好的。”(见1957年6月4日朝日新闻,转自《人民日报》1957年7月30日社评《评日本岸信介内阁的对华政策》) 可以说,在冷战前期,美国以及意识形态的因素影响着中日关系以及日本对华认识。正如日本学者浦野起央指出:“从意识形态上的思考方式和行动上看,一方面战后日本与美国结成同盟关系;另一方,中国共产党将美国视为第一敌人,日中的相互认识转化为高度的敌对意识,并进一步强化。” 而日本民众在此一时期对中国好感度相当低,50年仅为0.5%

日本政府对华这种敌对意识影响着日本民众,在五十六年代,日本民众对中国的好感度是相当低的。1950年,喜欢中国的日本人仅为0.5%。其后,随着中日两国之间往来的逐渐增多,喜欢中国的日本人略有上升,1957年为2%,到60年代初基本上达到4%以上。中国在日本人所喜欢的国家中的位置也相当低的,相反,美国、英国、法国及瑞典等欧美国家是日本人所喜欢的对象。尤其是美国,始终是一直是日本人敬仰的对象,居日本人“最喜欢国家”的第一位,尽管美国是唯一向日本投掷原子并长期占领的国家。(《日本大国化趋势与中日关系》,黄大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5月1日,P231)

六十年代末文革让日本人恐惧:假如中国全国都是这样的话,日本不过是弹指之间的事耳

日本人也并非特别地不喜欢中国,若与苏联相比,中国受日本人讨厌的程度还差得远。据日本舆论调查统计,1957年,讨厌中国的日本人为4%,而讨厌苏联的人则高达31%。但在60年代后期,受到中国文化大革命影响,日本对中国的厌恶感一度超过苏联。(《日本大国化趋势与中日关系》,黄大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5月1日,P232)

在日本知识界,有相当的知识分子对中国的文化大革命表示不解和忧虑。一位京都大学研究者,他长期致力于向日本国民普及中国的“人民文艺”,当他看到了许多关于红卫兵“打倒资产阶级反动权威的革命行动”的报道,知道了像翦伯赞这样的老先生被殴打的消息。这位研究者说:“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红卫兵要打倒资产阶级,为什么却要从肉体上消灭像翦伯赞这样一些对中国民族非常忠诚的学者呢?”他说:“我看到各地红卫兵乱纷纷,背后还有各种各样的势力支持,我担心中国会象北洋军阀时代那样分裂吧?”(《20世纪日本人的中国观》,严绍璗,《岱宗学刊》 1999年第2期 )

文革的所展现的“革命形象”也让一些普通日本民众感到了“痛苦的恐惧”。一位曾经看见过在天安门接受检阅的红卫兵的日本人说:“当满载着红卫兵的卡车在广场上通过时,全场爆发出的能量简直让整个空气都在颤抖,那铺天盖地而来的红卫兵卡车,真是不可阻挡的,假如中国全国都是这样的话,日本不过是弹指之间的事耳。”(《20世纪日本人的中国观》,严绍璗,《岱宗学刊》 1999年第2期 )

七八十年代中日蜜月期,日媒体大幅介绍中国,约七成民众对华抱有亲近感

日本民众对中国的亲近感

1972年9

月田中角荣首相访华,是年中日正式建交,此后中日关系不断升温,日本民间和舆论也对日中友好倾注了很大的热情,例如日本民间兴起“熊猫热”、“茅台热”、“京剧热”、“杂技热”,而“日中永世友好"、“日中不再战”逐渐成为日本对华舆情的主流。自1971年夏起,由《朝日新闻》首开先声,刊发了资深记者本多胜一轰动全国的长篇连载《中国之旅》,“重新认识中国”、“积极介绍中国”一时成为除《产经新闻》外其他各大报纸的努力方向。日本广播协会(NHK)电视台1980年开始播放的长篇系列特集《丝绸之路》,引起了日本国民对中国的关心和向往,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中日相互认识的现状、特征与课题》,崔世广,《日本学刊》(京)2011年6期)

日本媒体的新动向实际上反映的正是这一时期日本民众的心理变化,1979-1988年,日本民众对中国的态度也发生根本变化,约七成民众对中国抱有一种亲近感,与美国几乎不分伯仲。特别是1980年,对华持亲近感的人数甚至达到78.6%的最高峰值;与之相比,对华持有厌恶感的人数仅占14.7%.进入两国复交十周年的1982年,对华持有亲近感的人数为72.7%,首次超越美国的71.4%,中国成为日本民众感情上最易接受的国家。

虽然两国在此期间曾有多次的摩擦和冲突,在出现历史教科书、光华寮、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宝钢事件等问题时,由于当时中日官方都处理较为理性妥当,这些因素并未导致日本民众对华感情发生大幅度的负面变化。

但日本对中国依然心存顾虑,希望通过经济援助把中国拉过来作为西方联盟一员 毕竟中日两国分属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个对垒阵营,冷战后期意识形态之间依然发挥着重要影响,作为资本主义阵营的日本对中国依然心存顾虑。从80年代初开始,日本政府一方面实施对华经济援助(ODA),希望以此换取自身安全环境。日本政界人士当时认为:中国在经济上不稳定容易导致政治动荡,引起路线变化,也可能“倒向苏联”;中国的实力如强一些,中苏关系便可“稳定”在“不战不和" ,‘长期对立”的状态,这样日本就可借中国钳制苏联,抵御苏联的威胁。大平首相谈到实施ODA的因由时也透露了这一点:“如果

中日处于敌对关系,日本的安全保障将成为极其困难的事。从这个角度看,日中和平友好条

约以及经济合作,对于确保日本的安全来说,其价值不下于几千万亿日元。”(《日本对于ODA与中日关系》,王富永,青岛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另一方面日本政府也希望将“自由”、“民主”理念逐步渗透中国,巩固西方阵营力量的制胜“筹码”。1981年5月,铃木善幸首相在美国明确表示:“我们希望见到的中国是一个开放的国家,希望见到中国继续采取温和与合作的态度,保持中国作为西方联盟的一员”,并“通过经济方面的援助把中国拉过来,使之向西方开放的国家”。日本有一部分战略家认为:日本支持中国实行革新开放,有利于于接受西方政治制度及意识形态,促使走上西方的‘民主自由’道路。这样,可以使中国“从力图打破现状的势力,转变为维现状的的势力。”(《试论“他者”认识与日本中国认识形成的内在机理》,田庆立,《日本学刊》 ,2011年06期)

从1989年开始日本民众对中国好感度日渐下降,“中国威胁论”再度流行

日本民众对中国的亲近感

从90年代开始中日关系趋冷,1989年中国政治爆发“风波”后,日本国民对中国的好感度一度降温;到90年代中期,中国核试验、历史问题、钓鱼岛问题等,中日之间政治摩擦增多,同时新闻媒体对华报道基调有所转变,日本人的中国观中负面因素增加,日本人对中国的亲近感不断下降。

近代以来,中国在日本一直是“贫困”与“落后”的象征,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日本经济陷于停滞,潜存于日本人心中的两国“先进——落后”的图式遭遇到挑战。据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报道:“随着日本经济困难的加深,日本的民粹沙文主义和对外仇视情绪与日俱增,而这种仇恨的主要目标便指向中国和中国人。”

与此同时,中国“威胁论”在日本舆论界再度流行。《读卖新闻》论说委员荒井利明谈到日本国内“威胁论”泛滥的心理根源时说:“至少对一部分日本人而言,在心理上难以接受中国的经济大国化。日本很早就开始现代化和蔑视中国。当面对中国凌驾于日本之上时,

感到了中国的威胁。这里体现了日本人心理的扭曲,很难站在对等的立场上审视事物。不正

常的心理即潜存于对的厌恶感和威胁论之中。”《东京新闻》的社论也指出:“经济的发展,日本人的心情是很复杂的。”“日本人对经济的自信产生动摇,认为中国通过经济发展,不仅能使中国成为政治大国,而其将会成为经济大国。看作‘威胁’使日本人对中国的看法发生变化,导致日中之间的对立更加严重。”(《试论“他者”认识与日本中国认识形成的内在机理》,田庆立,《日本学刊》 ,2011年06期)

而日本民众也受到中国威胁论的影响,一位日本民众说:“日本对中国有一种担心,害怕中国经济发展了,国力增强了会导致军力增加。中国是有责任的大国还是霸权国家,现在还看不出来。”

日本对中国好感度易受到具体事件及现实利益的左右,近年来不断刷新新低

日本民众对中国的亲近感

进入21世纪以后,中日民众感情发生对立,相互印象急剧恶化。近年来,如2004年的亚洲杯足球事件、2005年涉日游行、2008年毒饺子事件、2010年钓鱼岛事件等,成为影响日本人对华印象的重要因素。可见,日本人的中国印象,容易受到具体事件以及现实利益考量的左右,也在日本人对中国的印象中反映出来。据日本言论NPO的舆论调查,对中国持有负面印象的理由中,近年来发生的事件占据了前两位(“尖阁群岛冲突中中国政府的对应”为64.6%,“在食品安全问题上中国政府的对应”为61.8%);而对“听到中国会联想起的事物”的设问,选择“尖阁群岛问题”的为25%,占据第三的位置。(《中日相互认识的现状、特征与课题》,崔世广,《日本学刊》(京)2011年6期)

另一方面日本民众对华感情受到媒体的强烈影响。正如《读卖新闻》评论员滨本良一说:“日中关系这10年有很大的起伏,就我个人的体验来说,2005年日中关系到了冰点,当时是因为日本首相小泉连续参拜靖国神社,同时日本还争取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在那个时候,中国国内如北京、上海都发生了反日游行,对这些游行日本媒体进行了大量报道,直接影响就是日本去中国的游客大量减少。??其实游行都是在日本大使馆附近,其他地方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