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与杨修的故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6:41:16 体裁作文
篇一:曹操和杨修的故事
阔门事件:曹操曾经叫人建造花园,他看了后不给评语,只在花园的门上写一「活」字,杨修看了,即明其意,竟不问曹操,擅自命人把门修窄。
一合酥事件:曹操收到一合酥,在盒上写了「一合酥」,杨修见了,便叫人把整盒酥吃了,曹操问他为何这样做,他答:「盒上写明『一人一口酥』,丞相之命怎敢违反?」
梦中杀人事件:曹操恐怕有人暗杀他,便假装说自己在梦中好杀人,更杀了一个近侍和假装痛哭,并厚葬那人,好以杀一儆百。杨修知道曹操心中所想,便恃著聪明去揭发曹操。
吴质事件:曹丕密请吴质入内府,相议曹操欲立世子一事,但怕有人知道,就用大簏藏了吴质。杨修知道,就告诉曹操,结果曹丕下次真是用大簏载绢,曹操怀疑杨修想陷害曹操。
邺门事件:曹操为了测试两个儿子的才干,便叫他们出城门,却叫门吏不要放人出外,杨修教曹植,如有人敢阻挡,便斩杀他。曹植虽然成功出外,但曹操知是杨修所教,非常愤怒。
答教事件:杨修曾经为曹植作了十几条「答教」,当曹操每次以军国的事问曹植,曹植都对答如流,曹操因而怀疑。其后,曹丕收买曹植的左右,偷那些「答教」来通知曹操。曹操见了,已有杀鸡肋事件:曹操只说夜间的口号是「鸡肋」,杨修却「运用」他的智慧,想出「鸡肋」的真正意义,还叫士兵们收拾行李,准备班师,最后当然招致杀身之祸。
身为魏王的曹操,得悉大将夏侯渊被黄忠所杀,便亲率大军20万为夏报仇,不想迭遭挫败。这天,曹操看到厨房送来的鸡汤,觉得目前的战局很像啃鸡肋骨,丢掉舍不得,要吃没什么肉。此时,大将夏侯敦来请示夜间口令,曹操随口而答:“鸡肋!鸡肋!”行军主簿杨修听到这一口令,随即吩咐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夏侯敦惊问何故,杨修说:“从今夜口令便知魏王将要退兵。鸡肋,是要吃无肉,丢掉可惜。现在的战局也正是这样。进不能胜,退恐人笑,不如早归。我料定魏王来日必要班师,所以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时慌乱。”夏侯敦听了觉得有道理,于是也收拾起来。曹操知道后大怒,以“乱我军心”论罪,将杨修处斩了。
篇二:曹操和杨修之间的故事
“鸡肋”事件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曰:“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 诸葛亮智取汉中 曹阿瞒兵退斜谷中,曹操正在进退两难之际,适庖官进鸡汤。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敦入帐,禀请夜间口号。操随口曰:“鸡肋!鸡肋!”敦传令众官,都称“鸡肋”。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有人报知夏侯敦。敦大惊,遂请杨修至帐中问曰:“公何收拾行装?”修曰:“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
比喻做无多大意义而又不忍舍弃的事情。语本《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备因险拒守"裴松之注引晋司马彪《九州春秋》:"时王欲还,出令曰:'鸡肋。'官属不知所谓。主簿杨修便自严装,人惊问修:'何以知之?'修曰:'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
梦中杀人
曹操生性多疑,常恐别人暗中加害于他,所以常对侍从说:“吾梦中好杀人;凡我睡着,汝等切勿近前。”一日,曹操昼寝于帐中,翻身时被子掉落于地,一近侍拾被欲盖,曹操突然跃起拔剑杀之,复上床睡。半晌醒来,惊讶道:“谁人杀我近侍?”其他近侍以实相告,曹操痛哭,命人厚葬。众人皆以为曹操果真梦中杀人,唯行军主簿杨修明曹操之意,说:“丞相非在梦中,而是汝等在梦中也。”
改建园门
杨德祖为魏武主簿,时作相国门,始构榱桷(cuījué),魏武自出看,使人题门作“活”字。便去。杨见,即令坏之。既竟,曰:“门中?活?,?阔?字。王正嫌门大也。” 杨德祖(杨修)任魏武帝曹操的主簿一职,当时正在修建相国府的大门,刚刚建好屋椽屋桷,曹操就亲自来视察了。看完之后,叫人在门上题了个“活”字就离开了。杨修看见后,就立刻叫人把门拆了。建成以后,他说:“门里加个?活?字,是?阔?字。魏王正是嫌门大了。”
教植斩令
操第三子曹植,爱修之才,常邀修谈论,终夜不息。操与众商议,欲立植为世子,曹丕知之,密请朝歌长吴质入内府商议;因恐有人知觉,乃用大簏藏吴质于中,只说是绢匹在内,载入府中。修知其事,径来告操。操令人于丕府门伺察之。丕慌告吴质,质曰:“无忧也:明日用大簏装绢再入以惑之。”丕如其言,以大簏载绢入。使者搜看簏中,果绢也,回报曹操。操因疑修谮害曹丕,愈恶之。操欲试曹丕、曹植之才干。一日,令各出邺城门;却密使人分 付门吏,令勿放出。曹丕先至,门吏阻之,丕只得退回。植闻之,问于修。修曰: “君奉王命而出,如有阻当者,竟斩之可也。”植然其言。及至门,门吏阻住。植 叱曰:“吾奉王命,谁敢阻当!”立斩之。于是曹操以植为能。后有人告操曰:“ 此乃杨修之所教也。”
1,曹操在门上写了1字活 众人不知其意 杨修明白曹操是嫌门太阔 所以叫人改建 后来曹操知道 十分妒忌他的才能。
2,塞北送给曹操酥一盒 曹操在上面写上 一合酥 放在桌子上 让众人进来 杨修见后 便跟他人分吃 操问原因 杨修说 上面写的一人一口酥 不敢违抗曹操的意思 曹操表面笑 却更厌恶他。
3.曹操说喜好在梦中杀人 后杀了个近侍 曹操假装十分痛心后悔 杨修知道后说 丞相非在梦中尔 君乃在梦中尔 曹操听说后更生气。
4.曹操的儿 曹植爱修的才能 操想立植为太子 曹丕知道后想陷害植 修知道后直接去找了操 结果操 认为修中伤丕 更讨厌修。
5.操打算 看看丕和植的才能 令2人出城却又派人不让其出城 丕看不让便回来了 植去问修 修说 可以斩杀门卫 于是操以为植当立 后有人说是修告诉的 操大怒 因此不喜欢植。
6.修总是交植有关天下大事 操经常来考问植 植每次都对 操大疑 只原是修告之 此时便有杀修之意。
7.鸡肋事件 操 进军无意 退军恐人耻笑 副将问操 如何 操 随曰 鸡肋 修之后便 让所有人收拾行李准备 回去 操知道后大怒 杀了杨修。
篇三:戏曲鉴赏,论曹操与杨修
南 京 航 空 航 天 大 学
篇四:从《曹操与杨修》看京剧的传承与发展
从《曹操与杨修》看京剧的传承与发展
看罢新编历史剧《曹操与杨修》,发觉自己也渐渐地对京剧产生了兴趣。虽然作为一个门外汉,有些专业性的内容还是无法看懂,但是从心底里油然产生了一种“京剧也蛮好看”的念头,这是以前在看其他比较传统的京剧时不曾有过的。为什么这部京剧对我这个年轻人都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呢?是因为其蕴含的传统韵味还是它所引入的新元素呢?
对于《曹操与杨修》我觉得吸引我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曹操与杨修》在开场时就运用了一个新手法,通过一个招贤者夸张的念白来展开故事:“汉相曹操,兵败赤壁,招贤纳士,宏图大业,招贤呐??”。而且在整部戏中每一幕都由招贤者的招贤来开头,还从招贤者的变化——从黑发健壮到白发苍苍、步履蹒跚预示时间的流逝,也预示着曹操与杨修之间矛盾的升级。在戏中招贤者不仅是一个介绍背景,穿插各幕间的“引子”,他还扮演着一个旁观者似的人物,通过他的口来表达出大家心中的所思所想,引起大家的共鸣。比如曹操对杨修说出夜梦杀人误杀孔闻岱后,两人第一次出现矛盾,这时招贤者喝道:“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招贤纳士,一片诚心,招贤啰!招贤啰!”由此来讽刺曹操心中对招贤之士所谓的“诚”。
其次,是演员在表演时所表现出来的真情打动了我。曹操在郭嘉墓前悼念郭嘉时的伤感与惜才之情;杨修在闻知好友孔闻岱劳苦功高却被曹操斩杀时的心寒之情;曹操在灵堂前与夫人诀别时诉说着自己想一统霸业的雄心壮志以及不得不牺牲夫人的自责与愧疚之情;倩
娘为了曹操的大业甘愿牺牲自己性命的深切之情;最后曹操和杨修在刑场促膝谈心时曹操的不舍却又不得不杀的无奈之情以及杨修抱负得不到施展自觉遇主不明的悲叹之情??戏中人物表现出来的真情让我心底产生了触动,不自觉地沉浸其中,心情也随着他们的感情变化而变化。以往的传统京剧多注重于叙事,在表现人物感情方面比较不足,主要靠的是精湛的功底来吸引观众,而《曹操与杨修》在表现人物感情的方面比较能引起观众的共鸣,这也是它比较吸引我的一个方面。
最后,《曹操与杨修》这部戏不仅讲述了一个故事,更主要的是它塑造了一个个鲜活丰满的人物。作为剧中的主要人物,曹操不再是以往戏台上出现的那个奸佞小人,他对手下有求贤若渴的爱才之心,也有担忧手下背叛的疑虑之心;他有为成大业不顾牺牲一切的霸者之气,也有疼爱妻女的柔情之意。杨修也不再是一个恃才放旷的意气书生,他有对曹操知遇不惜肝脑涂地的忠心,也有对曹操不听劝告而让曹操为其牵马坠镫的傲气;他既有对妻子鹿鸣女的深切爱意,也有为了替好友孔闻岱找寻公道而设计曹操的耿直。这出戏给我们呈现了两个饱满的复杂的矛盾集合体。我无法说出曹操与杨修走向最后的悲剧是谁的过错,我只看到了两个真性情的人。
诚然这些比较新颖的方面吸引了我,但是同时也不能抹杀京剧的基本功底的作用。如果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如果不能很好地运用各种行当,如果在唱腔上没有下过苦功夫,那么是没有办法演好这出戏的。比如杨修在讲诉孔闻岱栉风沐雨奔波劳累时的表演,曹操和倩娘
在诉别时的表演,以及曹操为杨修牵马坠镫时的表演,还有演员那饱含韵味的念白、唱腔,如果演员的功底不行,是无法将剧情表现地如此生动、如此吸引人的。
那么到底是传承下来的基本功底重要还是引入的新颖元素重要?由此不禁想起老师上课提到的问题:怎么看待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京剧现在缺乏市场和观众是因为它传承地不好还是它创新地不够呢?在当今这个社会的大环境下京剧是该坚守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还是该迎合潮流做出一番改变呢?
京剧是我们文化中的瑰宝,是我们的国粹,自四大徽班进京以来已有两百余年的历史了。京剧韵味醇厚。它的舞台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经过无数艺人的实践与积累,构成了一套相互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这些饱含传统韵味的内容与京剧的精髓所在通过一代代艺人的传承使京剧老而不衰,至今仍活跃在舞台之上。但是这些东西专业性比较强,普通观众不一定能够理解,而且京剧里的有些内容不一定符合现代的观众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所以京剧渐渐地失去了它的市场。所以对于京剧来说,的确需要进行一些创新和改变,为其注入一些新鲜的血液,使其能保持活力。如果一味地死守着老祖宗留下来的底子,那么京剧势必会像那么老祖宗一样随时间的流逝而消逝,最终只能出现在博物馆里。
但是对京剧的创新也并不是盲目地改变,不能完全否定京剧的程式化表演以及它所要表述的一些传统道德思想。现在有些人嚷着京
剧要改革,但是他们却不清楚哪里要改,该怎么改,只是一味的批判传统的京剧。这样的做法同样会使得京剧失去其精髓,失去活力和魅力,最终京剧也将消逝。
那么该如何处理好京剧的传承与创新呢?
对此,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曾提出的“移步不换形”理论很好地诠释了传承与创新的关系。“移步”就是要改革发展,要有所创新;“不换形”不是指表层的形态而是指京剧的本质形态不能变。“移步”是手段,不“移步”,京剧表演就会僵化凝固失去活力,通过“移步”,京剧的程式化能够更加地灵活多变,更具有可塑性。但是,京剧表演的程式化是在长期的舞台实践和丰富纷繁的社会生活中经过高度提炼的表演艺术,所以在“移步”的同时,还必须“不换形”,才能保留京剧艺术的精髓及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就像京剧《曹操与杨修》,它引入了一些新的元素,如戏剧冲突,同时它还刻画了复杂的人物性格,使人物更具特色和饱满性,但是这些东西都是通过京剧中最根本的程式化表演来表现的。演员在戏中灵活地运用了京剧的程式化表演在刻画鲜活的人物的同时又展现了精湛的技艺和深厚功底,表现出了京剧的精髓所在。
在我看来,在当下京剧的传承与创新之间缺少一座桥梁,缺少一个对京剧有深入研究得其精髓同时又对观众品味有所了解和体会的人来衔接好京剧的传承与创新。一些老艺术家和老戏迷们坚决维护老祖宗的东西不能更改,认为改了京剧就不再是京剧了;而一些年轻观众则认为那么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太过于陈旧了,要全部改掉,才
能迎合大众的市场。其实这些都是片面的。对于京剧本身来说,它当初本来就是糅合多种戏曲元素,博采众家之长而形成的。在其几百年的传承中也是不断地创新和改变才保持活力与魅力的呀。同时来说,如果那些去改革创新京剧的人对京剧一窍不通,根本不明白其精髓所在,那么他们创新出来的不过是冠着京剧之名的其他东西罢了。所以说在京剧的传承与创新之间缺少一座桥梁。
想当初对京剧的创新与发展有着莫大贡献的京剧大师谭鑫培和王瑶卿,不都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开拓创新的么?谭鑫培的独特唱腔集众家之长,广泛地吸取了青衣、老旦、花脸各行的唱法以及昆曲、梆子和大鼓的音调,巧妙地融于老生唱腔中不露痕迹,又统一于自己的独特风格之中,自成一家。而且他在演唱时也善于突破,变化多端,于平淡中见灵巧。谭鑫培在演戏时时注意着对戏中唱词还有表演艺术上的加工和改革,为后人留下了一个榜样。王瑶卿更是颇具创造精神,他在继承前人表演艺术的基础上,将青衣、花
旦、武旦融合一体,创造了“花衫”行当,而且在唱腔、表演、服装、化妆等方面都做了大胆的改革。他的京白,清晰柔和,独具特色,把口语化的台词念得有感情、有韵味,抑扬顿挫,悦耳动听。而且他还为京剧事业育才授业,四大名旦均在他的指导和培养下形成了自己的流派,成为一代佳话。对于京剧的传承,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所以必须对其有深入的研究,才能发现其精髓所在。在此基础上对京剧进行创新才能更好地保持京剧的“本质”,才能在“移步不换形”之下把京剧更好地发扬光大。京剧丰富的表演程式在表现剧情和刻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