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钱文忠玄奘西游记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22:09:14 作文素材
钱文忠玄奘西游记作文素材

篇一:葛维钧谈钱文忠讲座中梵文错误

葛维钧谈钱文忠讲座中梵文错误

作者:葛维钧 来源:南风窗 日期:2008-04-02

日前读《中华读书报》,偶见2007年10月31日第18版“热读”栏目有一篇文章《钱文忠:再现玄奘的真实形象》,对“百家讲坛”《玄奘西游记》所成同名图书进行了评价。读后发现无论正文,还是简介,第一段都有问题,这就引发了我谈谈个人看法,并对若干问题就我所知提供情况的愿望,而引据所及,亦有“讲坛”本身和其他报刊。我想先从正文说起。

一、关于梵文错误

1. 是“名称”,不是“匀称”

正文开始,作者即以赞许的口吻指出钱文忠教授所著《玄奘西游记》里“有许多有趣的‘知识点’”,然后“随便举一例”,就举出了唐代诗人王维和“维摩诘”二者名号因缘这件事。其实,王维名、字的来源,读过一些古诗文的人都知道,基本上是常识。问题出在了后面的解释上。这个解释前文是转述的。原文是:“王维取这个名字,说明他很喜欢维摩诘这个人物,就把‘维摩诘’三个字拆开,作为自己的名和字。但是很不巧,‘维摩诘’在梵文里的意思,就是玄奘翻译的《说无垢称经》里边的‘无垢称’。‘无垢’意思是很干净,非常洁净,‘称’就是相称、匀称。所以‘维摩诘’这个名字的意思就是干净而匀称。而王维这么一弄就乱了,他叫王维,那么就变成了王没有,‘无’就是‘没有’嘛,字摩诘就变成了又脏又匀称,很匀称的脏,遍布的全是脏。”

这里的解释有误,而错误的解释给人带来的,则是不雅的想象。

“维摩诘”,梵文为VimalakIrti,其中vi译作“无”,mala译作“垢”,都是可以的。问题出在kIrti上。这个字古人译“称”,没有错,但是是“名称”的“称”。见到“称”,就认为它是“匀称”中的“称”,便错了。kIrti的意思是“称号”、“令名”等,来自动词字根√kIrt,意为“说到”、“夸赞”。其实,“维摩诘”的意思,历来十分清楚,古代佛教经典曾经将它意译为“净名”,颇为准确。关于这个名字的由来,僧肇《注维摩诘经》卷一有解说称:“什(即鸠摩罗什)曰,维摩诘,秦言净名。??其晦迹五欲,超然无染,清名遐布,故致斯号。”玄奘本人对于“毗摩罗诘”(即VimalakIrti)这个字也有解释,见其《大唐西域记》卷七:“唐言无垢称,旧曰净名。然净则无垢,名则是称,义虽取同,名乃有异。旧曰维摩诘,讹略也。”所有这些,都已说明了“称”的确切意义。如谓还不清楚,那么玄应《音义》 还有“??此译云无垢称,称者名称也”,所说无论如何是直接得再无可疑了。然而,令人遗憾,讲者还是错了。错了也就罢了,再进一步,以非为是,乃至信手起王维幽魂于千年古梦,幽他一默,以为得意之笔,似乎就不妥了。

央视“百家讲坛”我看得不多。那一天打开电视机,看到钱文忠教授正在讲《玄奘西游记》,但已经到了第十九讲,后来又看了两讲,便没再看。不过在这几讲中,除去前一个例子外,我又发现了几个与梵文有关的问题,一并简析如下。

2. “提婆”(Deva)的意义不是“天地”中的“天”

在第十九讲里,钱教授说到一场佛僧与外道的辩论。他说:“还有,比如著名的提婆菩萨。提婆就是梵文的Deva。Deva的意思本身就是天的意思。天就叫Deva。”说梵文Deva的意思是“天”,本无问题。但是,为了说明其义,他举起手臂,向上指天,这就错了。原来,deva这个字的意义是“神”,或说“神明”,而不是我们头顶上的天。它由另外一个梵字div派生而来,而div这个字倒确实有“天空”的意思。但div经派生后,意义就变了。两者不同,不能混为一谈。那么为什么我又有上面“本无问题”的话呢?因为用“天”字译“神(Deva)”,原是佛经古译惯例,如“天女”、“天众”等;说某是神,即称某为天,如

“大梵天”、“帝释天”等,甚为习见。《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提到佛甫出生便“自行七步,举其右手而师子吼:‘我于一切天人之中最尊最胜。??’”这里的“天”与“人”并列,倘若把它解释成“天地”中的“天”,就不通了。在《玄奘西游记》的故事中,与“天”对举的是“狗”。显然,只有释“天”为“神”,对举才能成立。

3. “提婆”的意义也不是“天生”意义上的“天”

第二十讲对于佛陀的敌人提婆达多梵文名字的解释,也是一样。钱教授说:“玄奘在这里注意到提婆达多这个人,‘提婆’是 ‘天’的意思,‘达多’是‘授’的意思,他的名字就是天生的意思,??”说此人名字的意思前半是“天”,后半是“授”,没有错。因为玄奘的书里已经明载:“提婆达多,唐言天授。”(卷六)现成二字,拆开就行了。但是进一步作解,说这个人的名字合起来“就是天生的意思”,便不对了。提婆达多,梵文Devadatta。deva之意已如前述。datta来自动词“给”,意为“给的”。所以这人名字的意思就是“神给的”,或者说得文一点:“天神所赐”。至于“天生”,汉语的意思很明白,那意思与“神给的”全然不同。应该说,前后这两个例子都说明钱教授对于deva一词的意义没有弄懂。

4. “一切义成”的原文及其错解

说到释迦牟尼的原名,钱教授告诉我们是悉达多·乔答摩,并读出原文SiddhArtha Gautama。他进一步解释说,“‘悉达多’的意思是一切义成”。诚然,“一切义成”确为“世尊(即释迦牟尼)之幼名”,但它不是“悉达多”的准确意义。“悉达多”的确切意译之一是“成利”。该名见于多种佛经,《大智度论》卷二即称:“父母名字悉达陀(秦言成利),得道时知一切诸法故,是名为佛。”“一切义成”的梵文应该是SarvArthasiddha。玄奘在《西域记》卷七中对于“萨婆曷剌他悉陁”曾有解释,说:“唐言一切义成,旧曰悉达多,讹略也。”这里的“萨婆曷剌他悉陁”就是SarvArthasiddha的音译。古今将“悉达多”解作“一切义成”的并不希见。然而,玄奘在他的书中毕竟明确表达了“一切义成”与“悉达多”不能等同视之的看法,何况两者原文区别不小。既然是梵文学者讲解玄奘,理应对此十分注意。

另外,钱教授把“一切义成”解释为“成就了一切正义,成就了一切最高尚的东西”,也是未谙梵字的结果。“一切义成”原文是“实现了所有愿望”,或“达到了一切目的”的意思,用为名称,是佛诞不久的事。梵文artha只有“目标”、“财物”、“意义”等义,近世汉译经常作“利”,与“正义”、“最高尚的东西”等并不相干。此外,我们还应注意,“一切义成”是“世尊之幼名”(《翻译名义集》卷一也说“此乃世尊小字耳”)。此时他还远未成道布道,如欲冠以“成就了一切正义”这种名号,时间也嫌太早。

看钱教授的演讲,是因为所讲的题目同我的工作有点关系。同时,知道课是梵文专家讲的,便也对他演讲中的梵文问题多加了几分注意,道理不外是希望得到一些新的启发。不意结果如此,看了三讲,也就没有再看下去。为什么会出错误呢?原因我们不去猜测。但结果却是要考虑的,且多少令人担忧。我们总不能忘记,千百万荧屏前聚集着那么多观众,他们是仰望名家,信而不疑的。

二、关于“关门弟子”之说

简介的内容是:“钱文忠:季羡林先生关门弟子,央视‘百家讲坛’最年轻的主讲人,中国最年轻的印度学、佛学、梵学专家。1966年6月出生,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梵文巴利文专业,师从季羡林先生。现为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前面说过,这个简介的第一段是有问题的。我主要指第一句,尽管其他部分也有问题。该句称钱教授为“季羡林先生关门弟子”。这是一个缺乏根据的说法,让人很觉奇怪,不知道来自哪里。其实,门人弟子这类说法,在季羡林先生的学生当中是很少有人用的,所以从不流行。可以说,他的学生,包括数十年中他亲自教过的本科生和他的研究生,无论在什么场合,都没有主动谈论自己和季先生关系的习惯。他们极为敬重自己的老师,私心亦不

免因得亲炙而感觉幸运,但也仅此而已。这些学者,据我观察,即使在梵学(按照《中华读书报》“简介”的意思,该词在本文中仅指与梵文和巴利文有关的研究工作)研究中工作了几十年后,也还没有一位以季先生的衣钵传人自诩。在他们看来,如果一定要谈继承衣钵的话,那也绝不是一句空谈,而只意味着默默地工作。一天努力,能得千把或数百字已是不俗的成果。面对梵典,冥思苦想,反复推敲,不得要领,忽有所得,旋又推翻,以至踌躇半日,一无所获,并不是不会发生的事。不过,他们似乎也并不因此而心生怨尤。工作依然愉快。 然而,梵学研究毕竟是“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从无跻身显学,借以张扬的可能。浮名不说,即使是一般的名气也未可指望。例如蒋忠新先生,虽然作为《妙法莲华经》贝叶梵本释读和研究的权威而在欧美和日本同行中享有很高的声誉,由他发掘编定的该经贝叶复制本曾由中国政府隆重赠与尼泊尔王室,但是在国内除印度学界以外,他的名字几乎无人知晓。再如黄宝生先生,虽然曾就梵语诗学做过深入探讨,也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担任所长,到了今天,即使在主持团队,历十余年而完成梵文大史诗《摩诃婆罗多》的翻译之后,知道他的人,依然有限。这当然与他们低调处事有关。低调处事也是梵学界研究者的共同特点。他们与影音媒体大多两不相涉。

中国系统培养梵文巴利文人才的单位,只有北京大学。北京大学曾招收本科学生三批,即:1960年班,由季羡林、金克木任教;1984年班,由蒋忠新、郭良鋆任教;2006年班,由段晴、王邦维、高鸿、萨尔吉任教。季羡林先生本人招收的研究生,是必须修习梵文的。他招收的研究生计有:1978年的任远、段晴,1979年的王邦维、葛维钧,四人同于1982年毕业,获硕士学位。后王邦维复于1987年在季先生的指导下获博士学位。那以后招收的研究生共有五人,即:钱文忠、辛岛静志(日籍),于1991年毕业;李南,于1996年毕业;高鸿,于1998年毕业;刘波,于2000年毕业。其中,钱文忠获硕士学位,后四者获博士学位。这样看来,钱文忠教授与季羡林先生的师生关系,仅仅发生在研究生阶段,无论从时序角度,还是从学历水准看,都与“关门弟子”一说不符。所以《中华读书报》出现这样的说法甚为奇怪。更有甚者,11月6日《南方日报》“南方文化”版居然有“钱文忠18岁就跟随季羡林学习梵文,是季先生的关门弟子,也是中国目前唯一一名懂梵文的70岁以下的学者”这类以无根游谈为据,三重讹传并出的荒唐推介。对于钱文忠这样年轻的学者,用这样的方法制造光环,恐怕不一定真能起到爱护的作用;对于鼓励他努力学习,把功底打好,把事情做好,也无益处。显然,某些媒体说来还是同学界有些隔膜,不知道在这里“收名定价”,终究还得靠学术成就。

三、关于1984年梵巴文班

关于1984年北京大学梵文巴利文本科班的开设缘由,媒体间有一种普遍流传的说法,大意为:1983年左右,钱文忠所在中学的郝陵生老师偶然提起季羡林先生,并说梵文现在没什么人研究了,也没有年轻人去学了,正处于青黄不接的状态。于是钱文忠便对梵文发生了兴趣,并与季先生通信,表示愿意学习梵文。后来,“这封信影响了季先生,因为他觉得那时候没有年轻人来学梵文,他突然发现还有愿意学的,所以又招了一个班,8个人”。(《齐鲁周刊·文化人物》第44期,2007年11月9日)该刊在其黑体字介绍中特别强调:“1984年,季羡林老先生以73岁高龄,在北大重开了停招多年的梵文巴利文专业,就是为了招收钱文忠为徒。”

这又与事实不符。

1984年以前的情况是怎样的呢?季羡林先生一向认为印度古代语言是研究印度学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所以他在1978年招收第一批研究生后,马上开设梵文课,并请蒋忠新先生(1960届学生)代他讲授。1979年招收的第二批研究生在入学前更须保证愿修梵文,否则不予录取。1978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北京大学共同主办的南亚研究所成立。在季先

生的倡导和推动下,1960年入学的1965年毕业生很快便在所内外投入了梵文巴利文研究工作。他们是:南亚研究所的张保胜、蒋忠新、郭良鋆(稍晚自哲学所调入)、席必庄、赵国华,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黄宝生和该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的韩霆杰、马鹏云。他们不久便陆续拿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一些大的项目,如史诗《摩诃婆罗多》的翻译等,也很快进入了酝酿试译阶段。季羡林先生的《罗摩衍那》译本八卷更是早在1980年便已开始陆续出版。到1984年,参加梵学研究工作的除前述数人外,又加入了季先生已毕业的四个研究生,以及金克木先生已毕业的研究生胡海燕(其中有的不久又赴国外深造)。而尤其重要的是季羡林、金克木、巫白慧诸前辈自己也还处在旺盛的工作期。徐梵澄先生自海外归来,更是大大加强了研究队伍。这样的研究队伍,即使在国外也是不多见的。如果说郝老师远在上海,不了解情况,也还情有可原。而硬说季先生深感梵学危机,极想开班授徒,以为救济,就离事实太远,完全说不过去了。但是,这样的故事不仅出现了,而且大有辗转流行,枝蔓茂盛之势,致使知情者慢慢感到需要出来说明真相,以正视听。大学开班授课,原是学校生活的常态。北大百年,了无奇事。如今非得从中编点秘闻出来,起承转合,故神其说,无论源出于媒体,还是源出于钱教授本人,都是不负责任的。如果有人体其用心,加以指责,恐怕也理有固然,无法斥之为别有意图。应该承认,在某些媒体的强力推介里,实在看不出有对钱教授关心爱护的意思。倘有好事者借为培养钱文忠而开班的缘起之说,责之以离校后的梵文研究成果,以究其不负师望,有所还报之实,难免反会陷他于尴尬境地。检点一下他已经发表的文章,应该说,这样的担心不无道理。

提到1984年北京大学的梵巴文班,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是该班的授课老师。

首先为这班学生启蒙的是蒋忠新老师。当时蒋老师的类风湿症已达中期,对他来说,每周数次从劲松小区乘公交车到北大上课,都是沉重的负担,包括需要忍受常有的低烧。然而,他的课却是第一流的。他梵文的深厚功底和做事的一丝不苟一向有口皆碑。但是,到第二年第一学期过后,他再也无力支撑,于是北大换聘郭良鋆老师。郭老师梵、巴俱娴,在梵文之外,又给学生们加开了巴利文课。她家居光华路,授课往返的辛苦,同样可想而知。1984年梵巴班的学生日后各有所就,留在国内的只有钱文忠在教育界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蒋老师于2002年去世。他的名字在他去世前还有学生偶尔提及,而那以后很快就被有意无意地遗忘了。五年过去了,他的夫人始终没有听到过一声问候的电话,一句安慰的言辞。郭老师同样也被遗忘。钱文忠教授以梵学名家。作为一位因受惠于蒋、郭二师而得昂然行走于世的学生,今天,当他在“入门”、“关门”的神话中享受种种美誉,而他的老师却已悄然“出门”的时候,人们难免感觉凄凉。现在,在手把手的老师“消失”之后,陈寅恪先生出现了,作为“我的师祖”。这显然不是赘笔。

2005年,北京大学开设了第三个梵文巴利文本科班。此时上距前一个班已经20年。20年间,北京大学虽无本科教学,但研究生的梵文课却没有断,前后培养学生不少于15名。他们后来大多进入了研究领域,其中最年轻的不到30岁。目前中国的梵学研究已经形成了从60余岁到20多岁不同年龄级别的基本不间断的工作梯队,在梵文语言和文字研究、梵语文学理论研究、古典文献翻译、印度古代哲学和医学研究、贝叶经释读和研究、梵文铭文释读和研究、梵汉佛典对勘等方面做了很多扎实的工作,不断有论文和书籍面世。北京大学由段晴教授主持的“梵文贝叶经及佛教文献研究所”集中了一批学有所成的年轻人,研究工作充满活力。现在的梵学研究领域颇有生气,人才济济且后继有人。梵学的发展,从不惹人注目。然而这半年来,随着玄奘故事的热播,它从不显之学,变成了显眼之学,而显在眼前的,却是一派凋零景象,有时几乎荒无人烟。之所以造成这种误解,某些不负责任的媒体以讹传讹,是难辞其咎的。

前面所说,除去梵文一节,概括起来,无非“入门”、“关门”二事。此类谈资,放在客厅里点缀无聊,换取叹赏,快慰一时,未尝不可;倘若掷诸报端,流入传媒,就难免自

炫邀捧之讥。其实,说到头来,真正向学的人,对于名义并不看重,所谓师承,也不过是个起点。作为学生,要在记住老师的教诲,坚守做人做事的道理,不忘用老师教给的本领,踏踏实实地工作,以不负老师的爱护与期望。季羡林先生总是告诫我们要耐得住寂寞。耐不住者,其学必流于肤浅,道理简单,本不待言。老师对于我们,有用的是他的学养,而不是他的名望。重其学养,便得安身立命之本;重其名望,就不免视之为博取名利之资,以至于渐习沽钓,本业荒疏。学界与传媒,领域不同,功能各异,试图嫁接,以服务受众,自然无可厚非。不过,须知媒体造星,多为流星。所谓拥趸,也是云聚星散,不足凭恃。至于薪传,宜秉真火。众人拾柴,无非秋蓬,蓦然冲天,息不旋踵。学界中人,理应守拙清醒,当知传媒所为,常在求一时之功,既无工夫,也无能力将任何人送至学术塔顶,成就其“领军人物”之梦。明白此点,便不会望蜀心动,急不择路了。

四、钱文忠教授在央视访谈中的梵文问题

前面那些内容,写在2007年11月。后来,今年1月20日,央视播出“小崔说事·钱文忠老师”,梵文问题再次出现。

节目开始,即有对于钱教授的介绍,称“他可以完整地背诵大部头的梵文书籍”。此语颇能发人倾慕,因为若等奇才,世不二出,且五百年之海内,绝无其匹。节目播到最后,钱教授确实背诵了,然而只背一句。不过,所背此句,并不完整。钱教授背的是:AsIdrAjA nalo nAma balI,他翻译为:“过去有这么一个国王,孔武有力,他的名字叫那罗。”该句出自梵文史诗《摩诃婆罗多》,为其第三篇(“森林篇”),第五十章,第一首诗的前半阕。原文为:AsIdrAjA nalo nAma vIrasenasuto balI。稍加比较,即可看出,原文vIrasenasuto没有背出。它的意思是“他是雄军之子”。从量上看,只背半首诗,就三份丢了一份,无论如何是与“可以完整地背诵大部头的梵文书籍”对不上茬的。

节目中的梵文问题并不仅此一例。在主持人的邀请下,钱教授在黑板上写了一句梵文,称“用天城体”。转写成拉丁体后,这句梵文为:yatradharmastatrajayaH。但是,该句梵文的正确写法是:yatra dharmastatra jayaH,即中间需要断开。这是梵文语法的基本要求,也是老师在最初几课就要讲的。这个句子是梵文开课后的入门例句,内容十分符合古代印度观念,语法上也整齐简单,很容易引起初学者的兴趣。

然而,真正严重的,却是下面一事。在写出上述例句之前,钱教授说:“这是现在印度国徽上的一句话。”写出之后,他再次强调:“像这样一个句子还在印度国徽上??”事实上,印度国徽上的文字是:satyameva jayate,取自古代《秃顶奥义书》第三章,第一节,第六首诗的上半阕,为该阕最初几个字。前面写在黑板上的一句,钱教授翻译为:“哪里有法,哪里就有胜利。”此处国徽上的这句,意思是:“只有真理能够得胜。”张冠在此李戴。怎么会弄成这样呢?仔细比较,发现两者有一共同元素:jaya。再多的道理,就想不出了。其实,凡对印度文化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法”的观念固为印度人所重视,但它的存在,毕竟不出印度哲学思想的影响范围,且不同教派,不同的理论体系,对它的理解也多不同;而“真理”才具有普世意义。懂得这些,慎重一点,避免这样的错误,仍有可能。 本档“小崔说事”节目中涉及梵文的仅有三处,而这三处却无一不出问题。

钱文忠教授以“精通梵文”而名满媒体,然而他在讲演、著述和访谈中却梵文错误频出,内容及于诵读、书写和释义等语言学习的基本方面,而水平则皆属基础性和常识性。这种对比,不能说不强烈。问题的根源在哪里,这里不做探求。但这样事情的出现,至少使我们有两点思考。其一,学术名望的取得,离不开踏实认真的学习和严肃谨慎的思考,舍此而去水银灯前营求,人际链中搜讨,除能热闹一时之外,不徒无法成功,如有虚夸,也易暴露。其二,学术和娱乐,原是不同的两回事。前者通常不会冒充后者,而后者假前者之名以行的,却日见其多。这是一种不健康的趋势,对于学术风气,对于求知心切的人们,都会形

篇二:钱文忠

我想,人活在世上是非常短暂的,不能什么都要。没有‘舍得’的心态,会很累的。”

梵文巴利文,是一个不为常人所知的专业。钱文忠说,他之所以会接触到这一领域,要感谢高中历史老师郝陵生先生。“我很庆幸,我在华师大一附中读书的时候,遇见了优秀的历史老师郝陵生。郝老师喜欢在每节课前介绍点学术界的情况。有一次,他说梵文研究很重要,但是似乎学的人很少。季先生年岁已高,再没有年轻人去学,恐怕这门学问在中国要绝了。”钱文忠听说以后,就自己找书看,然后和季先生通信。此后,他就以第一志愿考进了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梵文巴利文专业。

《百家讲坛》

2007年初夏,中央电视台第十套节目《百家讲坛》又出了一个明星学者钱文忠。钱文忠开讲的是《玄

奘西游》,他讲述的不是《西游记》里面的玄奘,而是历史上真实的玄奘。第一期十二讲播出不久,钱文忠的风采和口才就引起观众的广泛注意。据中央台收视率的调查,钱文忠讲《玄奘西游》居然达到了占全部人口收视率3点2的比例,也就是说收看这节目的人数达到了四千多万,是《百家讲坛》有史以来收视率最高的节目,超过了于丹和易中天所创下的收视率。 钱文忠41岁便登上《百家讲坛》,是《百家讲坛》最年轻的讲者之一(最年轻的讲者是蒙曼),且相貌周正可亲、风度儒雅、机智幽默;二是口才好、记忆力好、学术根底深厚。他所讲述的玄奘生平,有很多材料来自于梵文。据了解,他是目前中国懂梵文的最年轻学者。在他之上懂梵文的学者,最年轻的也有七十多岁了。也就是说中国目前七十岁以下懂梵文的学者只有钱文忠一人。看到这么年轻的一个小伙子在讲台上,不看讲稿,引经据典,娓娓道来,事件发生时候的时间、地点、人名、物名讲得清清楚楚,滴水不漏,还不时引用梵文的读音,顿时就把电视机前的男男女女迷住了。第一期十二讲播出不到一半,钱文忠就成了名满天下的学者了。由于中央台来不及后期制作,第一期播出之后需要暂时停顿,观众纷纷打电话到中央电视台问下期什么时候开讲。

钱文忠的《玄奘西游》分三次,每次十二讲,一共三十六讲。五月、七月播完了二十四讲,现在九月

是最后十二讲。每次讲完,中央台都会出一套光碟。七月钱文忠第二讲刚讲完不久,盗版市场就抢在中央台前面出了钱文忠的《玄奘西游》光碟。可见其热门的程度。

在《百家讲坛》上的讲座

1、《玄奘西游记》36讲

玄奘西游记

2、《独特的启蒙》(《大学》、《中庸》)1讲

3、《李时珍》4讲

4、《解读<三字经>》43讲

图书封面

三字经

5、《班墨传奇》3讲

6、《钱文忠解读<弟子规>》22讲

图书:弟子规

主持《文中有话》

电视节目的新追求 文化学者的新角色

艺术人文频道与钱文忠联手打造全新文化评论栏目《文中有话》

节目每周一到周五晚九点半播出,总时长30分钟,而这档节目一改以往电

视节目嘉宾、评论员轮流转的套路,首次采用固定学者作为评论员的形式,

使栏目更具责任感和个性特色。这是艺术人文频道今年重点推出的一档品

牌栏目。《文中有话》栏目是电视节目文化追求的一次尝试,而著名学者

钱文忠先生的加盟也是一个文化学者的新角色,也将成为栏目的一个亮点。 批评是文化发展的一种需要。阅读当今媒体,对各种事件、人物的各

种评论无处不在。但是,在这些批评的声音当中,从人文视角出发的批评

声音却十分缺少。面对每天令人眼花缭乱的新闻事件、文化现象,观众同

样需要对于它们的梳理、解析、判断和观点。

《文中有话》栏目每天两个话题,钱文忠教授将对新近发生的热点新

闻事件和热点文化现象发表评论。他将以脱口秀的形式,从人文视角出[2]

发,对这些事件、现象进行特别观察、文化解析和独到评论。栏目追求独

特的个性,充分展示评论员的知识、语言和观点的魅力,力求事实清楚、表达准确、评论精到,彰显理性客观、独立多元的文化价值观。同时,栏目紧跟时代脉搏,力求电视特色,达到好听好看的效果。艺术人文频道的《文中有话》栏目就是用自己的评论语言说出这样价值判断,作出自己的文化解读。

《文中有话》栏目分“文中有话”和“文中推荐”两个板块,栏目最后的“文中推荐”小板块栏目组还将结合栏目主体内容给观众推荐有品味的电影、戏剧、音乐、展览以及图书等各种文化资讯。

当然近期他还浙江卫视主持---江南·人物传奇,[4][5]主要是讲吴越王钱鏐的奋斗史

[3]

篇三:揭秘:历史上真实的唐玄奘竟然确实差点让人吃掉

揭秘:历史上真实的唐玄奘竟然确实差点让人吃掉

大家都知道,唐朝初期的高僧玄奘法师,曾西去天竺(即今印度)求取佛经。而明朝的落魄秀才和小说家吴承恩,便以此为题材,加以想象加工,写了一部神怪类长篇小说《西游记》,其中的男主角唐僧唐三藏就是以玄奘法师为原型。不过,这时候的唐僧并不是那个玄奘了,他是一位“圣僧”,前世曾是西天须弥山大雷音寺佛祖如来驾下的一名童子,据说谁吃了他的肉就可以长生不老。所以唐僧师徒一行在西去的路上,许多妖魔鬼怪就想方设法要捉了他,希望杀了他,能够吃他的肉,以求长生不老——当然,每次最后都并没有吃成。这不过是如来给他在取经的路上设置难关,以考验他的意志而已。

可没想到,真实的玄奘法师,确实也曾差点被人“吃”了。那是他当年在西去取经到达印度以后,在途径印度人民著名的母亲河(并被神化为圣河)——恒河旁边时,遭遇了一次大劫难,被一伙强盗抢劫财物之后,还要抓他去作为牺牲品祭祀突伽女神,也就是湿婆神的老婆雪山女神。当时印度盛行印度教,该教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有杀生祭祀的习俗。这一次可不是开玩笑,不是编故事,真的有人要吃“唐僧肉”了。[该材料来自上海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的《玄奘西游记》。]

但好在吉人自有天相,有菩萨保佑,天不灭玄奘,就在他被沐浴、焚香完毕,正准备开刀问斩之时,突然之间天空中乌云翻滚、狂风大作、电闪雷鸣、折树飞沙,眼看就要大雨滂沱、洪水泛滥,甚至河流涌浪、船舫漂覆——这场面,真是比文人虚构的神话故事还要神奇,极富戏剧色彩。吓得这帮强盗以为是不祥之兆,老天发怒了,这人杀不得,赶忙放人!玄奘这才得以拣回一条小命,死里逃生。这也是他在西行求法过程中,遭遇的最危险的一次劫难。不知道是后来的吴承恩确曾了解到玄奘有这段真实经历,所以编造了小说中吃“唐僧肉”的情节;还是他并不了解这段史实,只是写小说的与历史真实有了传奇般的巧合。相关阅读推荐:西游中毫无威胁的白骨精为何能够离间唐僧师徒?技术流解析西游记:为何说陈光蕊不是唐僧的亲爹?西游记中唐僧手无缚鸡之力凭什么让孙悟空服帖?唐僧师徒四人分别代表明朝当时的四类人历史上的今天2月25日 唐僧玄奘取经回到长安西游记里的谜团:妖怪抓到唐僧为何总是不吃? 相关专题:西游记

篇四:钱文忠

钱文忠

钱文忠,1966年6月6日出生于上海市,祖籍江苏省无锡市。吴越国王钱镠(liú)之后。1984 年考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梵文巴利文专业,师从我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季羡林先生。大学一年级起,开始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获“季羡林东方学奖学金”一等奖。上世纪80年代中期,留学德国汉堡大学印度与西藏历史文化学系,师从著名印度学家A. Wezler 教授、著名佛教学家L.Schmithausen教授、著名伊朗学家R.E.Emmerick 教授,主修印度学,副修藏学和伊朗学,1996年,受人引荐,入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任教。现任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文化书院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电影学院客座教授,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儒藏》精华编纂委员会委员。近年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玄奘西游记》,《钱文忠解读〈三字经〉》,《钱文忠解读〈弟子规〉》等节目。2013年主讲《钱文忠解读百家姓》第一二部。

篇五:西游记中历经八十一难的唐僧师徒去了哪些国家

西游记中历经八十一难的唐僧师徒去了哪些国家?

作为中国的国民读物,《西游记》陪伴了几乎每个人成长。小说里,唐僧师徒翻越崇山峻岭,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到达西天,取得真经。

孙悟空一个筋斗云就能抵达的地方,在小说里走了整整十四年。那么,唐僧师徒究竟去了哪些国家?这个问题,其实唐太宗也问了。小说中说:“太宗闻言,称赞不已,又问:?远涉西方,端的路程多少??”

于是三藏送上了通关文牒。“牒文上有宝象国印、乌鸡国印、车迟国印、西梁女国印、祭赛国印、朱紫国印、狮驼国印、比丘国印、灭法国印,又有凤仙郡印、玉华州印、金平府印。太宗览毕,收了。”

尽管我们都知道,小说毕竟是小说,这些国家在历史上也并不一定真的存在,但唐僧师徒经过的一些国家,在今天的现实中依然能找到投影。

宝象国(今我国新疆境内)

宝象国的故事发生在三打白骨精之后,孙悟空被贬回花果山,猪八戒当起了“大徒弟”。唐僧误入波月洞,被黄袍怪抓住,多亏黄袍怪的夫人相救。原来她是宝象国的百花羞公主,她托唐僧给父亲带信,叫父亲设法搭救她。然而,无论猪八戒还是沙僧,都在黄袍怪的手下败下阵来。猪八戒没办法,上花果山请回美猴王,唐僧才得以脱难。

在吴承恩的笔下,宝象国可谓气象万千。“地虽千里外,景物一般饶。瑞霭祥烟笼罩,清风明月招摇。嵂嵂崒崒的远山,大开图画;潺潺蔽蔽的流水,碎溅琼瑶。可耕的连阡带陌,足食的密蕙新苗。”

有猜测认为,宝象国可能是唐代的安西重镇龟兹。玄奘在《大唐西域记》称这个国家为屈支,“屈支国,东西千余里,南北六百余里。国大都城周十七八里,宜穈麦有粳稻出蒲萄石榴,多梨柰桃杏。”

经过一千多年的变迁,龟兹古城的遗迹仍能在新疆的库车县找到。库车县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西部,属阿克苏地区东端。

乌鸡国(今我国新疆境内)

小说第三十六回至第四十回,乌鸡国被假国王统治了三十年,真国王的魂魄向唐僧求救。孙悟空出手,救活了真国王,并打败了假国王,让真国王重获王位。

乌鸡国在书中,同样是一个非常繁荣的城市。“海外宫楼如上邦,人间歌舞若前唐。花迎宝扇红云绕,日照鲜袍翠雾光。孔雀屏开香霭出,珍珠帘卷彩旗张。太平景象真堪贺,静列多官没奏章。”

根据考证,乌鸡国的原型是历史上的阿耆尼国,《大唐西域记》里西域开篇就写的是阿耆尼国,“阿耆尼国,东西六百余里,南北四百余里。国大都城周六七里,西面据山,道险易守。泉流交带,引水为田。土宜穈、黍、宿麦、香枣、蒲萄、梨、柰诸果。气序和畅,风俗质直……王,其国人也,勇而寡略,好自称伐,国无纲纪,法不整肃。”据说,之所以演化成乌鸡国,是因为这个国家有一个别名“乌耆”,经历史的误传,加上想象力,变成了小说家笔下的乌鸡国。

而这个“国家”在今天则是新疆的焉耆县,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下辖的自治县。

车迟国(今我国新疆境内)

在《西游记》第四十五回中,唐僧师徒经过车迟国。车迟国有三位国师,分别是虎力、鹿力、羊力大仙。国师刁难唐僧师徒,不给他们换官文。孙悟空与他们比赛斗法,三位国师都死于非命,现身才知是虎、鹿和羊。

车迟国在玄奘的《大唐西域记》里面也有记载。但在《大唐西域记》中,玄奘称车迟国为“车师”,车师的都城是交河城。而我们熟悉的古诗《古从军行》,描述的就是交河城。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车师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站,东南通往敦煌,向南通往楼兰、鄯善,向西通往焉耆,西北通往乌孙,东北通往匈奴。早在公元450年,匈奴困车师国达八年之久,车师王弃城而走,从此(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钱文忠玄奘西游记),交河被并入了高昌,车师的名字从历史上消失了。直到今天,交河古城的遗址依然存在,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县城西10公里的雅尔乃孜沟村。

西梁女国(未知)

西梁女国出现在第五十四回,即大名鼎鼎的女儿国。这个王国没有男人,繁衍后代都是靠喝子母河的水而受孕。女儿国的国王看上了唐僧,然而唐僧不为所动,执意西行,却被女妖掳走。孙悟空火烧琵琶洞,救出了唐僧。

在《西游记》中,唐僧师徒走在女儿国的路上简直寸步难行。“那里人都是长裙短袄,粉面油头,不分老少,尽是妇女,正在两街上做买做卖。忽见他四众来时,一齐都鼓掌呵呵,整容欢笑道:?人种来了,人种来了!?慌得那三藏勒马难行,须臾间就塞满街道,惟闻笑语。”

复旦大学历史学家钱文忠曾对媒体介绍说,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有一段关于一个“东女国”的记载,并介绍这个国家以女性为王,虽然她的丈夫也是王,但男性王不问政事。钱文忠认为,这很有可能就是《西游记》里女儿国的原型。

祭赛国(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

在祭赛国,乱石山碧波潭万圣龙王的驸马九头虫偷走了祭赛国的国宝,导致祭赛国国无宁日。孙悟空在二郎真君的帮助下除掉了九头虫,找回了国宝。

书中,祭赛国“龙蟠形势,虎踞金城。四垂华盖近,百转紫墟平。玉石桥栏排巧兽,黄金台座列贤明。真个是神洲都会,天府瑶京。万里邦畿固,千年帝业隆。蛮夷拱服君恩

远,海岳朝元圣会盈。御阶洁净,辇路清宁。酒肆歌声闹,花楼喜气生。未央宫外长春树,应许朝阳彩凤鸣。”

祭赛国是今天的哪里?可以猜测的是,从这时起,唐僧师徒已经步入广大的中亚地区。而乱石山碧波潭,作为小说中两度出现的湖,还给大家贡献了两个有喜感的小妖,鱼精奔波儿灞和灞波儿奔。然而,在中亚地区,湖是相对罕见的,玄奘在《大唐西域记》里提到了一个名为“大清池”的湖,被认为是乱石山碧波潭的原型。

大清池其实是现在的伊塞克湖,位于吉尔吉斯斯坦东北部天山山脉北麓。从高处俯瞰,伊塞克湖就像一块碧玉嵌在山中,湖水清澈澄碧,终年不冻,有中亚明珠之称。这也意味着,唐僧师徒此时已经到了吉尔吉斯斯坦境内。

朱紫国(今斯里兰卡)

第六十八回,唐僧一行来到朱紫国。在朱紫国,孙悟空揭下给国王治病的皇榜,制药医好了国王的心病,并战胜了妖怪赛太岁,救回了国王的王后金圣娘娘。

在书中,这个国家“门楼高耸,垛迭齐排。周围活水通流,南北高山相对。六街三市货资多,万户千家生意盛。果然是个帝王都会处,天府大京城。绝域梯航至,遐方玉帛盈。形胜连山远,宫垣接汉清。三关严锁钥,万古乐升平。”

现实中的朱紫国在哪?《大唐西域记》中,玄奘曾提到一个执师子国传说,这个传说与朱紫国的故事高度类似,讲的是执师子国的建国传说。然而,执师子国其实又叫狮子国,也就是今天的斯里兰卡。

狮驼国(今印度境内)

狮驼国是《西游记》中唯一一个由妖精把持的国家。这个国家有三个妖魔,分别是青狮、白象和大鹏。但其实,这3个妖怪都非常大牌。青狮是文殊菩萨的坐骑,白象是普贤菩萨的坐骑,而大鹏则是如来的亲戚。最终,孙悟空请来佛祖,才降灭了这三个全书中“最有后台”的妖怪。

既然是由动物把持的国家,现实中应该没有原型了吧。但也有研究认为,拥有青狮、白象、大鹏鸟等具有佛教象征的动物,意味着唐僧师徒此时已经进入了印度境内,而白象,更是典型的印度形象的代表。

比丘国(今尼泊尔)

小说中第七十八、七十九回,比丘国国王听信妖言,要用一千多个男孩的心肝做药引。为此传下圣旨,命百姓选送小儿,装入鹅笼,听候使用。为搭救孩童,孙悟空识破“国丈”和国王宠爱的“美后”是白鹿和一只白面狐精变化,于是降伏白鹿,打死狐精。国王羞愧难当,低头认错,全城百姓感恩戴德。

比丘国如今在哪?最集中的说法认为是尼泊尔。尽管玄奘取经路途中没有经过尼泊尔,但他在印度考察期间,曾游历尼泊尔等诸国。他在《大唐西域记》里写道,“尼波罗国周四千余里,在雪山中。国大都城周二十余里。山川连属,宜谷稼,多花果,出赤铜、犛牛、命命鸟。货用赤铜钱。气序寒烈,风俗险诐,人性刚犷,信义轻薄。无学艺,有工巧。形貌丑弊,邪正兼信。伽蓝、天祠接堵连隅。僧徒二千余人,大小二乘,兼功综习。外道异学,其数不详。”

灭法国(未知)

在《西游记》里,灭法国国王曾许下一个罗天大愿,要杀一万个和尚,这两年陆陆续续,杀死了九千九百九十六个无名和尚,只要等四个有名的和尚,凑成一万。刚好遇上了唐僧师徒四人。在这里,孙悟空施法术,把国王后妃及文武大臣头发尽行剃去,使国王回心向善,孙悟空建议国王将灭法国改名为钦法国。国王谢了恩,摆整朝銮驾,送唐僧四众出城西去。君臣们乘善归真。

灭法国在现在的哪里?目前暂无考证,有分析称它就是一个虚构的地名。

天竺国(今印度境内)

虽然唐僧的官文上没有天竺国的印章,但作为西天取经的目的地,天竺国是最重要的一个国家。在这里,唐僧遭遇了真假天竺公主等4次劫难。玉兔精化身的天竺公主希望招唐僧为驸马,被孙悟空识破,最终显出原形,原来是广寒宫中捣药的玉兔。

在天竺,师徒四人终于取得了真经,但到手后才发现是“无字真经”。然而,最终结局皆大欢喜,师徒四人历时14年抵达天竺,却只用了8天返回长安,向唐太宗复命。

在《大唐西域记》中,玄奘在印度待了两年多,潜心研习佛法。当时的印度小国林立,分为东、西、南、北、中五部分,史称五印度或五天竺。玄奘先到北印度,再游学中印度、东印度、南印度、西印度,再返回那烂陀寺。在那里,他获得了大乘天的尊称。

公元643年春天,玄奘取道今巴基斯坦北上,经阿富汗,翻越帕米尔高原,沿塔里木盆地南线回国,两年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首都长安。至此,玄奘一个人的“西游记”才算结束。

■ 揭秘

玄奘去过几个国家?

历史上的玄奘曾写过一本《大唐西域记》,这本书是他的弟子辩机奉唐太宗之命,由玄奘口述,辩机笔录而成的。这本书记录下了玄奘游历印度、西域旅途19年的游历见闻录,记述了玄奘所亲历110个及得之传闻的28个城邦、地区、国家之概况,有疆域、气候、山川、风土、人情、语言、宗教、佛寺以及大量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等。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