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读六国灭亡有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1:30:14 作文素材
读六国灭亡有感作文素材

篇一:读《伟大的中国革命》有感

《伟大的中国革命》读后感

《伟大的中国革命》的作者是美国人费正清,正因为他是一个异国的著名学者,因此,对于中国的革命必然有着不同于一般中国学者的看法,因此为我们研究中国这一段历史提供了不一样的观点、看法和史料,促进了历史研究的发展。

本书写中国革命主要是写中国从1800-1985年期间的中国革命。一部跨越了近两百年的中国近代史,当中有过有和平、有战争、有改革,但我们可以把和平年代看做是一种平和的改革或者是没有硝烟的战争。如果没有和平年代的积淀就不会有轰轰烈烈的改革和惨烈的战争。

本书的第一部主要写晚晴帝国的成长与蜕变。满清统治者把中国传统的中央集权封建制度发展到了顶端。但也意味着盛极而衰,必定走下坡路。科举制度从隋朝创立以来到清朝继续沿用(内容方面有些变化)这使得中国知识分子被束缚在儒家经典之中,而不是去创造,不是去用科技去改造世界,甚至是什么是科技都没有这样的概念。学而优则仕,这在中国古代占据了主要地位。我觉得在这一章里面写的最好,也是中国传统大家没有意识到的地方是这一点“因为这个帝国拥有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人口和丰富的廉价的劳动力”,当科技创新的成本远远高于一般劳动力的成本是,又会有什么人愿意去去创新,去做这样的亏本的生意呢?以此我认为中国丰富的廉价的没有什么科技含量的被束缚在土地上的劳动力到这是反而成为了这个集权王朝的阻力。那么这样的一个帝国的瓦解是必然的,外来因素的影响只是使这个帝国的瓦解速度加快罢了,正如书中所写道的“国内的发展以使帝国分崩离析,新的社会力量脱颖而出并总将使中国的生活革命化。随着帝国内部农民起义的爆发,再加之八旗制度的衰落,这使得帝国不得不依靠汉人去掌兵,在镇压这些起义的同时一些开明的士大夫已经意思到自己在器物方面与西方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李鸿章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们开始了中国向现代化的努力,但仅仅是在器物方面,事实证明,这个偌大的帝国已经是强弩之末了,没有从根本上去变革他是不可能挽救它的。要是从这一方面上来讲,西方的入侵反而为中国提供了一个走向现代化的机遇,但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不可能也不会快速往现代化方向发展。

读六国灭亡有感

本书的第二部分主要写晚晴帝国秩序的变革。主要从两个方面去描绘中国的救国存亡运动。第一个是改革,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战败是许多有识之士意识到中国不仅仅在技术、军事上落后于西欧,也比近邻的小小的日本落后,在制度成面上也一样,因此形成了改革的一种潮流,其中最有名的要数康有为了。这些学者们提出的治国方略涉及关税、盐税、田赋、行政等等。正如书中所说的“在我们简单的将称为改革是国外刺激的反应之前,我们必须首先承认中国传统原动力的生命力量,孔教的改革的纪录才刚刚被人研究,但是任何一种改革运动要想在

中国取得成功,首先必须借助与外国,改变老一套方法,并在哲学上找到依据。这种依据还得从孔孟之道上去找”此改革运动在这个帝国最后以失败结束。第二条是关于革命的。清末派遣留学生到国外留学,当这些留学生回国时往往变成革命者,这是中外对比中显现出来的一种特殊的现象,但这并不难理解,当这些学者看到国内外的差距时,自然会联想到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顺其索然,归纳与旧制度与帝国政府上,再加之改革的失败,自然只能革命,通过革命去推翻一个腐朽的政府。再加上新思潮的广泛传播以及孙文三民主义的提出, 收回路权运动的开展给革命者有了一个通过暴力去推翻一个旧王朝的方向。但革命是否成功呢?本书的观点是否定的,我也同意这样的观点,“1911年的革命,基本上是一场失败的革命,不是一个创造。清王朝是灭亡了,现在的问题是怎么埋葬它,用什么代替他。”着不得不说是革命者的一个悲哀,伟大的中国人历经那么多次革命最终只是灭亡了一个王朝。没有皇帝怎么办,当时有许多人感到一种莫名的彷徨,这样致使北洋时期军阀割据时期的动乱。

本书的第三部分写中华民国时期。民国初期,中国本来可以宣布他为共和国的,但他仍旧是一个帝国。帝国主义的侵略使得这个国家在国防上有一个统一的政权,但在对外关系上,身居总统职位的袁世凯是国家保卫者和统一的象征,袁的权利比其于以前的皇帝来说实在是太少了,甚至当时的国会对谁负责都不怎么确定,而又是一个分裂的时代,要求有一个强而有力的中央政府,但事实上袁没有这样的权利。伟大的中国人把总统制引进来了,但他能否在中国顺利的实施,在当时统治阶级士大夫阶层扩大并分化,人的价值观念,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下。袁最终走向了帝制,当然我并不排除袁个人的因素。伟大的中国人,伟大的中国革命似乎走到了一个瓶颈。但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人民思想的提升,各种各样的新思潮冲击着传统的儒家等级观念,伟大的北伐战争在国共合作下,轰轰烈烈的开展。随着张学良东北易帜,国民政府名义上同意了全国,但蒋中正以及其所在的国民党的专政,以及其对于曾经的合作党的镇压,使其转入地下,紧接着十年国共对峙,国民党城市建立了他的稳固的政权,但共产党却在广大的农村存留下来。随后国民党进行了五次的围剿迫使红军进行战略转移,红军长征再一次证明了中国革命的伟大。之后随着日本的威胁加大,民族矛盾加深。使得本来调来剿灭红军的东北军和西北军发动了西安事变。国共再一次合作对抗日军对于中国长达八年的侵略。抗战时期,重庆和延安都在打两条战线上的战争,一面打日本人,一面互打,这也是内战爆发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三年内战,国民党败走台湾,本书对于国民党败走台湾某一方面的分析,我很赞同这种分析“国民党军队现在采用的倒像是日本侵略中国当时作战一样,战线过分拉长,”一点是国内史学家没有做过分析的。本书在评论国民党时用了这样一句话“事实上国民党

是用两条腿走路,不幸额的是走的是相反的方向,一条走现代化,另一条则走向反动方向。这是国民党的悲哀,也是中国在1800-1949年所有统治者与统治阶层的悲哀,明明一条好好的在国外实行证明是不错的道路,到中国就不是这么回事了。但要是从这个角度来看,越能看出中国革命的伟大,不屈不饶。

本书第四部分是中华人民共和共时代。“从1949到1985年,35年可用两个大大循环或者两次痉挛,即大跃进与文化大革命,但之后都会有一次向系统简介发展回归,即1961-1965和1976-1985。中国在此期间的反复与主要领导人的认识有很大的关系,再加之,社会上形成了一股对于毛主席的个人崇拜,这也是社会无序的一种表现。大跃进代表的是中国传统农民对于高产的渴望,以及其纯洁的感情。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在错误时间,错误地点发动的一场错误的阶级斗争。但总体而言在19498-1985年之间中国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两弹一星的研发成功等等。纯洁的中国人,狂热的无产阶级情感,,跟显示出中国革命在此期间的伟大。

总而言之:从1800-1985年中国人民经历了将近两百年的关于中国近代化的革命,为何中国的革命会这么漫长和反复呢?除了有外国的入侵外,更多的是这个伟大国家内部的原因。本书主讲中国内部因素对于中国革命的影响,中国长期的中央集权制度以及源远流长的儒家文化使得中国革命具有反复性和对于外来文化的排外性与吸收的迟滞性。你很难想象在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还称帝。在中国广大的领土和丰富的廉价的被固定在土地上的广大的农民,加之在中国还存在着一批以读书致仕的文化阶层和试图维护自身统治的阶层。造成了中国革命历经时间的长远。从这方面讲,更能体现中国革命的伟大性。

华帅

2013年11月10日

篇二:读摆渡人有感

读《摆渡人》有感——205班罗娇娇

如果命运是一条孤独的河流,谁会是你灵魂的摆渡人?

对于小说的主人公迪伦来说,她的摆渡人毫无征兆地出现在她身边,填满了迪伦孤独,脆弱的内心,教会了她如何去爱,如何去活。

小说里写道:“她一边低声啜泣,一边转身面对荒原,渴望发现一丝文明的痕迹,免得她重回黑暗的隧道......就在这时,她看到了他。”说是她的心灵映射也好,是一个巧合也罢,一切都仿佛是命中注定,这个一直在等待她的“摆渡人”带着她,通过了险象迭生的荒原,引领着她走向另一个世界。而命运之轮才刚刚开始转动。。。。。。

每个人的心中都住着一个人吧,就像迪伦一样,在她“死后”出现的一切,包括她的摆渡人都是她心灵的映射。当我们内心充满阴霾的时候,我们真应该好好地思考是什么造成了这一切,而不是就这样放纵自己,往往就在这时候人们会怨天怨地,抱怨为什么给自己一个不幸的人生.....还记得我的第一句写的是什么吗?“谁会是你灵魂的摆渡人?”有的人会说,他是一个能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给我勇气,陪伴我走向光明的人。而在我看来,他只是在我们的生命中留下了意义的痕迹,我们不能永远依赖于别人;而真正的摆渡人应该在自己的心里,一个人的财富不在于他有多少钱,而在于他有一颗多强大的内心。我害怕无助,更害怕自己烦躁,却不知道自己究竟在烦些什么,然而这些只不过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心里充满阳光的人,是不是因为她们有自己内心的摆渡人,能教会她们不要被这些小事所影响呢? 这本书总能给我身临其境的感觉,当迪伦得知她已经死的时候,她被恶魔追赶的时候,在她快要被结束的时候,都没有失去对爱的希望,因为有他的摆渡人紧握她的内心,给她的灵魂注入了一种力量。这时我会忍不住的想,如果是我遇到了这些,我该会怎么办,这是生死攸关的大事,重要性甚至超出了生死,在我看来,那些在我生命中看似重要的无奈,跟这个相比更是有天壤之别。给自己找烦恼的人往往都是我们自己,因为我们过不去心中的那道坎;或许我们都应该与内心中的摆渡人对话,他会给我们力量与爱。我们需要的不过是能在夜里翻来覆去的时候有寄托。

书的后面写着:当我们直面生存,死亡与爱,哪一个会是最终的选择?如果生命进入再次的轮回,你又愿意为此付出怎样的代价?感觉这离我们十分遥远,我们都会潜意识地认为,死亡离我们很远,但人生就是这样,充满了未知,然而我经常会想,当我们离开了这个世界,会不会出现另外一个世界,来弥补我们这一生所遗憾的失去呢?答案当然是不会!与其让我选择,不如让我活得不留任何遗憾。而真正使我感动的是:迪伦穿过了那堵墙,而她的摆渡人却不见了,一面墙把彼此相爱的两人分隔两地。迪伦用尽所有力气希望能摧毁这堵墙,让自己能重新回去;她成功了,她用尽一切办法冒着被恶魔吃掉的危险回到了荒原,并和他的摆渡人穿回到了迪伦出事故的那辆火车上。迪伦用她的执着,和摆渡人教会她的真情得到了幸福。

故事就这么结束了,这像不像是一个梦?迪伦选择了爱,与其说是这样,不如说是她懂得了如何去爱。人存在的意义不过都是爱这个字所赋予的。我们爱自己,爱别人,爱生活,爱梦想,爱事业,爱家庭,爱祖国。。。。。。我们的爱有多大,人活着的意义就有多大,人性的价值就体现于此。

给自己的心住上一个摆渡人吧,当你觉得这个世界有点模糊不清的时候,你的摆渡人会给你启发,因为你的摆渡人来源于爱,存在于温暖。

篇三:《六国论》读后感文萃

《六国论》读后感文萃

写作佳苑

04-13 1118

《六国论》读后感(1) 苏轼的《六国论》,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突出强调了“士”的作用。苏轼认为,六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是久存的原因。只要把那些“士”养起来,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带头人了,国家就可以安定了。

苏辙的《六国论》则是针对六国不免于灭亡的史实,指出他们相继灭亡的原因是不能团结一致,共同抗战,灭国是咎由自取。

古时的秦国最早也和其它战国列强一样,都是周武王灭商以后分封的诸侯,只不过当时远不如其它诸侯的封地大,并且又西临戎秋,立国条件非常恶劣,可以说危机感从分封之日起就一直伴随在秦国国君身边,以后秦国西灭戎秋,南并陇蜀,扩充国土,休养生息,变法图强,致使国力大增,秦穆公更是做到了春秋五霸之首,只不过秦穆公其时称霸仅仅是替天行道,代周朝讨伐不义,攘诸侯以安王室,不曾想到要去问一问周朝九鼎有多重。

当时天下大势,周朝已是积贫积弱,诸侯实力却是各有千秋不相上下,问鼎中原统一中国之大事任谁也不敢去想更不用说去做了,只是由于在后来的漫长岁月中,中原诸侯之间或安于现状不思发展,或因蝇头小利兵戈相见,或淫秽奢侈之风盛行,最终导致各国国力渐弱积重难返,而此时天下人心思定,连年征战百姓颠沛流离苦不堪言,都向往着能够远离战争,安居乐业。

而此时的秦国却由于百年来的招贤纳士轻徭薄赋,已是内有富足仓廪,外有勇将良相,秦国当时情状:

一是人才济济,百余年间,前有流落楚国云楚被秦人用五张羊皮换回遂得名为五羊大夫的百里奚,后有被秦人追回而成为千古第一相的李斯,中有商鞅、张仪等可用之才,这些人都为秦国的强大提供了必需的智力支持。

二是军力强盛,当时的秦国军队被称做虎狼之师实不为过,据秦兵马俑研究来看,秦军排兵布阵进退攻守井然有序,前有能连续射击的三排劲弩手,后有手持两米长枪能杀人于远处的五排步兵,辅以战车冲陷敌阵堪称所向无敌,况且当时秦国的政策得力奖惩严厉,军士杀敌原为奴隶的可以入籍为民,战功卓著的可以迅速升迁并获五金重奖,而临阵动摇擅自退后者不但自己会被处,而且会祸及全家,以此

军队对付已识书礼的中原诸强,实在是势如破竹。

三是国力大增,由于秦国当时地处西南,蜀中汉中平原因为都江堰郑国渠等水利工程的竣工并投入运营,已成为当时的富庶之地,再加上各国强国富民的政策,国力强盛便成为必然。

从历史情况看,六国灭亡的原因并不是“赂秦”。六国的失败,主要是政治上保守,因循守旧,不重视改革,不能坚持“合纵”政策去对付秦国的“连横”政策,被秦国远交近攻的手段各个击破。另一方面,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增,具备了统一中国的实力。加上战国长期的战乱,民不聊生,由分裂到统一,符合人们的愿望。秦国统一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六国论》读后感(2)

本文的历史背景应从两个角度着眼:一是论述的六国灭亡那个历史时期的情况,借以了解立论的根据;二是所处的北宋时代的历史状况,借以明确撰写此文的针砭现实的意义及其写作上的特点。

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就是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盛的六国却因宗法势力的强大,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方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又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随之相继灭亡。六国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绝不仅仅是因为割地赂秦。苏洵不从其他方面去论证,而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是为其针砭现实服务的。

北宋建国以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军人乱政,因而实行中央集权制度,解除节度使的权力,派遣文臣做地方官,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由皇帝直接控制禁军,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为了防范武将军权过重,严令将帅不得专兵,甚至外出作战,也必须按皇帝颁发的阵图行事。将官经常轮换,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致使军队没有战斗力。这样的措施虽然杜绝了军阀拥兵作乱,但是也造成军事上的衰颓。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官

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到北宋中期,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北宋政府实行不限制兼并的政策,土地集中现象严重,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的专制腐败,军事上的骄惰无能,带来外交上的极端软弱。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

苏洵写这篇文章并不是单纯地评论古代的历史事件,而是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采取妥协苟安的外交政策。

篇四:读《朝花夕拾有感》

童年的独白

——读《朝花夕拾》有感

鲁迅先生自己便道《朝花夕拾》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

“儿时往事”,多么美好的一个词,只是看着,心中就仿佛盛了清晨玫瑰花瓣上的第一颗露珠,那在晨曦下折射的五光十色。即使是如严肃、深邃而犀利的鲁迅先生的童年也是如此亲切晓畅,清新如风,百变多彩。

鲁迅先生的童年有对大自然的热爱,有对知识的渴求,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对鬼神的敬畏,对过年过节的盼望,有亲情,有友情。黑白分明的瞳仁睁大看着世间的善恶,只有善恶之分,没有好坏之分。

当然不是所有的童年都是美好而幸福的。

高尔基的童年可以说是灰暗甚至黑色的,见惯了世间百恶,自身还遭受了不公平的对待,身陷世俗丑态的沼泽中。但就是在这样的黑色的童年里,依旧有那么一盏灯,一束光。还有值得怀念的东西,还有值得怀念的慈祥、善良的外祖母,还有正直的老工人格利戈里,还有愿意为科学献身的知识分子“好事情”,还有??这就是那黑暗中的一束光亮,那救赎的希望。

无论是怎样的童年,总有值得怀念的,值得珍藏的那块心底最柔软、最纯洁的地方。 “上帝给你关了一扇门,但会给你打开一扇窗。”

无论何时何地何事,无论是云开见月明还是雾霾重重,无论你是颓废还是微笑,不见阳光的地狱也有太阳的余温。就看你能否发现并对它微笑。美好的幸福并不是成功、运气、甚至爱情。而是那些快乐的时刻,一颗宁静的心对着什么人或什么东西发出的微笑。把这一时刻记录下来,以后一遍遍地回忆。每当难过时,就将幸福的珍品细细品味一遍,那情那景便会立即重现。

遗忘生活中丑恶的东西,而把美好的东西水远保留在记忆中。一生收集的幸福是一比你想象不出的巨大的财富。它会是你在艰难险阻中的信念,是黑暗中一束希望的阳光。

而童年则是你可能颠簸的人生旅途中最初、最美好、最纯净的风景。朝花夕拾,把它们好好珍藏起来,细细品味吧,美好就是微微一笑。

篇五:读《做最好的自己》有感

读《做最好的自己》有感

书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好朋友,读书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还可以净化人的心灵,使我们浮躁的心平静下来。 在暑假里,我读了一本李开复博士写的一本书叫《做最好的自己》,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感受颇多,使我对于成功,又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文章主要说明我们如何从思考中认识自我、从学习中寻求自理、从学习中体验自主。让家长做我们的朋友,鼓励孩子,宽容孩子,让孩子学会分享、自主、独立、尊重、学会感恩,做最好的自己。

从这本书中,我深深感受到:李开复博士一直把他的母亲视为人间圣母,因为他的母亲温和、严厉、传统、开放、独立、宽厚、母亲教育之处是让十一岁的李开复去美国独立生活,给李开复博士自由的天地。

现在的父母,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都给孩子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将孩子的日程安排的满满,除了上学,就是上各种的铺导班,孩子没有一点小空间,还没有时间休息,负重不堪,有的甚至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解放孩子,首先要为孩子争取时间的解放

李开复先生说过一段话叫做:那些追逐自己的兴趣、爱好,善于发现并发掘自身潜力的人更容易得到财富和名利的眷顾,因为他们所从事的事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所以

他们更加有动力、有激情将事情做到完美的状态--即便他们不能从这种事中获取财富和名利,也会得到终生的快乐和幸福。所以,对孩子,我们尊重孩子的选择,让他们朝着自己喜欢的方面努力,就是最好的。

柏子中学 八一 侯一帆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