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277还不够格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7:10:14 作文素材
277还不够格作文素材

篇一:中国网:日本入常根本不够格

中国网:日本“入常”根本不够格

2014年07月31日 14:09

来源:中国网

原标题:日本“入常”根本不够格 安倍晋三尾随着习近平主席拉美之行,也来了一次拉美五国游走。安倍火急火燎跑到拉美去,所为何事?外电都看得很清楚:一,推销经济;二,为“

原标题:日本“入常”根本不够格

安倍晋三尾随着习近平主席拉美之行,也来了一次拉美五国游走。安倍火急火燎跑到拉美去,所为何事?外电都看得很清楚:一,推销经济;二,为“入常”拉票;三,继续与中国较劲。为此,日本有些媒体跟着大造声势。有媒体说,安倍棋输数招的“马后炮”,根本不是什么正常的外交活动,而是抵销中国影响,遏制中国发展的搅局、捣乱之举。

众所周知,安倍与二战时期日本军国主义头面人物,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军国主义复活是他不变的梦想。所以,安倍上台以后最想干的事情,就是为日本在历史上的侵略罪行翻案,推翻二战形成的国际秩序,重温“大日本帝国”的昔日辉煌。安倍深知,中国的崛起,是日本复活军国主义的最大障碍。所以,他鼓吹“侵略定义未定论”,否认慰安妇问题,参拜靖国神社,修改武器出口三原则,解禁集体自卫权等等,敌视中国达到了疯狂的程度。所以媒体说安倍此次拉美游走是为抵销中国影响,遏制中国发展的搅局、捣乱之举,判断是准确的。 在历史上,日本经常会有“以蛇吞象”的妄想。70多年前,日本悍然发动全面对华战争,甚至自不量力地发动太平洋战争,导致彻底失败。人们会想,日本何以胆敢挑战人类和平正义力量,向全世界宣战,从历史迷狂到现实政治来看,就是从来摆不正自己的位置,今天仍然如此。日本声称,要成为一个正常国家;但要成为正常国家,起码要有正常思维。而日本没有。

日本谋求“入常”已非一日,但常常碰一鼻子灰。何故?在这个世界上,日本恐怕是最没有资格想这个问题的国家。“五常”的格局,是战后国际政治秩序最重要的安排。换言之,这是二战胜利成果的体现,是对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复活的有效制约机制。

历史问题是日本的死穴。日本是犯下战争罪行的战败国,理应痛改前非,反省罪行,以实际行动向全世界人民特别是受害国人民认罪。而人们看到的却是,安倍等日本右翼势力非但不思罪行,反而为战犯招魂,为复活军国主义呐喊,有罪而不认罪。可以想象,有战争罪行而不思悔改,却想抢夺和平奖,岂不荒唐可笑?也足见其不自量力。正如国际舆论所说,

当下的日本最要紧的是,老老实实谢罪,求得亚洲国家原谅,而不是穷兵黩武,把日本推向和平与正义的对立面。

日本之所以敢于公开否定历史罪行,更沉迷“入常”的非分之想,是和美国所谓“亚洲再平衡战略”分不开的。日本自以为有“老大”撑腰,就可以为所欲为;自以为有“老大”支持,就应该得到非分之“奖”。这实在是自欺欺人。因为,美国终会明白,纵容日本,不仅是对自己历史的亵渎,也必将被日本绑架。正像美国不应忘记被摧毁的珍珠港,日本一天也没有忘记那两颗原子弹。养虎者,必为大患。更重要的是,正义的力量终究主导着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只要日本一天不认账、不谢罪、不反省,人们对历史真相的追问,对侵略罪行的揭露,就不会停止。从这个意义上说,日本谋“入常”,无厘头,不够格,不仅中国人民不答应,世界上一切主持正义、维护和平的力量也不会答应。

今夕是何年?世界已经进入21世纪,但有些日本人的思维仍然停留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这正是日本的悲剧。日本整天喊“中国威胁”,其实真正的威胁是他自己:右倾化的魔鬼一旦被唤醒,恐怕就再也无法装进瓶子。而为军国主义招魂,意味着将再次走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

篇二:四大名著哪一部不够格

四大名著应该是红楼、三国、水浒、儒林而不是西游

按照中国文学史和文化界传统的说法,四大古典名著是《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可是,根据许多有识之士的看法,其中《西游记》相对而言还是要逊色很多,就其思想性、艺术性的总体成就和水平而言,就其主题、故事、人物、结构、文笔、技巧,以及社会、历史和文化内容的优劣、好坏、高低、多少而言,与另三部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它更多的只能算是一部儿童文学作品,一部通俗文学作品,一部神话故事而已。

知道当今“四大古典名著”的说法,是什么时候、什么人提出来的吗?据说这是上世纪50年代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四部名著的时候定的,从此也就不胫而走、约定俗成了。可是,在文学界、学术界,甚至包括普通读者,有多少人会真正认同这个说法呢?

《西游记》最大的3个成就,只是因为它是中国古代魔幻文学的代表作;它是中国行走文学的代表作(中国古代文学是以庭院文学为主,像《西游记》这样的行走文学作品极为少见);它还敢于反抗龙王、阎王、玉皇大帝等封建最高通知者(可最后还是屈服了)而已。

为什么?找些人说。

而出现在与《红楼梦》差不多同时期的讽刺批判小说杰作、现实主义小说杰作《儒林外史》,很多人给予了它很高的评价,被称为是世态人情的教科书,认为其成就要在《西游记》之上,应取代《西游记》进入四大名著之列(《聊斋志异》当然也很杰出,但它不是长篇小说,而是一部短篇小说集)。

比如 鲁迅先生。在浩若星海的中国古典小说中,被鲁迅许以“伟大”二字的,只有两部书,其中之一便是《儒林外史》(另一部当然是《红楼梦》)。鲁迅称赞它“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该书中的人物“皆现身纸上,声态并作,如在目前”,“烛幽索隐,物无遁形”。该书诞生以后,“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在中国历来作讽刺小说者,再没有比他更好的了。”“讽刺小说从《儒林外史》而后,就可以谓之绝响。”

大学者胡适对该书的评价也很高。冯沅君、陆侃如合著的《中国文学史简编》,认为该书是“大醇小疵”。有的外国学者认为:这是一部讽刺迂腐与卖弄的

1

篇三:高二历史选择题易错题汇编

高二历史周考选择题易错题汇编

1、北宋真宗时期通行的铁钱“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街市买卖至三五贯文,即难以携持”,益州 16家富商联合发行交子。南宋绍兴三十年“初命临安府印造会子,许于城内外与铜钱并行”,“千里之远,数万之缗,一夫之力克日可到。”对该材料理解准确的是:D

A.宋代纸币取代金属货币 B.会子成为了世界上最早发行的纸币

C.长途贩运贸易开始出现 D.纸币从信用凭证到官方法定的过程

2、苏轼曾经指出:“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这说明宋朝时期:A

A.佃户租种土地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 B.地主具有开展民间赈济的社会责任感

C.开始出现租佃经营 D.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3、“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这一内容最有可能出自: B

A.《共同纲领》 B.1954 年宪法 C.中共八大决议 D.1982 年宪法

4、1930 年,巴黎《每日新闻报》发表社论,如果“美国佬们”通过“斯穆特一霍利法案”,设立关税障碍,“那我们别无选择,只能进行报复,而这就意味着战争。”这篇社论主要反映了:B

A.法国反对罗斯福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立场 B.法国反对胡佛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立场

C.贸易自由化加剧了世界贸易的紧张局势 D.法国与美国加紧争夺国际市场

5、1963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耶鲁大学教授詹姆斯·托宾说:“在自家的院子里有印钞机是一件愉快的事,而黄金兑换标准给了我们这个特权,??十年来我们在收支平衡中能够允许亏空,是因为我们的债券普遍地被作为货币接受。”材料表明当时美国:B

A.外部债务大幅度下降 B.始终掌控着国际金融霸权

C.黄金的储备不断增加 D.任意调整黄金与美元比价

6、中国古代某位皇帝“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他还设置了 B

A.参知政事 B.殿阁大学士 C.内阁 D.军机处

7.古希腊喜剧《骑士》中描写一个将军试图劝服一个卖香肠的人去夺取民主派领袖克里昂的职位,卖香肠的人说:“我想我还不够格。??全家老小都是无赖。??我几乎不识字。”将军说:“你已经具备一切应有的条件。”对这段剧情理解不正确的是 D

A.卖香肠的人是雅典成年男性公民 B.卖香肠的人不会因为财产而使其参政受到限制

C.抨击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 D.反映了梭伦改革的局限

8、2013 年 8 月 29 日英国议会下院投票否决了政府对叙利亚进行军事干预的动议。英国首相卡梅伦表示,议会反对向叙利亚动武,政府将“采取相应的行动”。这表明 B

A.英国首相不再是下议院多数党的领袖,仅是政府首脑

B.英国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其权力高于政府首脑

C.如果卡梅伦首相坚持对叙利亚动武,议会也只能同意

D.政府可以进一步否决下议院的决议,从而对叙动武

9、为实现社会的转型,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作出了不懈探索。下列太平天国运动中提出的主张,最符合社会转型趋势的是 D

A.“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 B.“所有婿娶弥月喜事,俱用国库”

C.“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 D.“每年纳银若干,有失则保人赔其所值”

10、有关中国明朝的内阁和英国君主立宪制下的责任内阁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C

①它们都是国家最高的行政机构

②明内阁没有独立的行政权力而英责任内阁有独立的行政权力

③明内阁由皇帝任命,英责任内阁则由议会任命

④明内阁是封建专制王权的辅政机构,英责任内阁则是资产阶级的产物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④ D.②③④

1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美国《1787 年宪法》在中美法制建设史上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献,它们B

①都颁布于两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期间 ②都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

③都是各自国家的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④都具有反对封建专制的进步意义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

12、.《世界文明史》中说:“(公元前 6 世纪至公元前 3 世纪)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导致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主要原因是(D)

A.社会的剧烈变动 B.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C.统治者政策的引导 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3、.清代考据学家章学诚《校雠通义》(雠,chóu,校对)中说:“后世文字,必溯源于六艺,六艺非孔氏之书,乃《周官》之旧典也。《易》掌太卜,《书》掌外史,《礼》在宗伯,《乐》隶司乐,《诗》颂于太师,《春秋》存乎国史。”这段文字揭示的社会文化状况是(C)

A.有教无类 B.学在官府 C.私学兴起 D.百家争鸣

14、顾炎武指责李贽“无忌惮而敢于叛圣人”,黄宗羲谴责李贽“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王夫之以“循礼”“秉礼”为“君子之道”,以“尊其尊、卑其卑、位其位”为理想政治局面,并强烈主张严君子、小人之辨。明清时期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B

A.专制主义还未进入崩溃阶段 B.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C.传统儒家思想在批判中继承 D.李贽挑战理学权威

15、赫·乔·威尔斯认为:“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不是这样的领袖;因为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由此可见,宗教改革从本质上说是(C)

A.反教皇的宗教斗争 B.反君主的民主革命

C.反封建的政治斗争 D.反宗教的民族革命

16、孟德斯鸠认为,共和政体是全体人民或仅仅一部分人民握有最高权力的政体;君主政体是由单独一个人遵照固定的和确立了的法律执政;专制政体是按一个人的意志行使权力。他主张实行的政体是(C )

A.民主共和 B.贵族共和 C.君主立宪 D.君主专制

17、张岱年教授认为:“中国在明清时期就出现了早期启蒙思想,欧洲 17、18 世纪也产生了启蒙思想,但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而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对“近代社会宣言书”理解最为契合的是 C

A.冲破了宗教神学的禁锢 B.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C.描绘了“理性王国”蓝图 D.鼓舞了民族独立的斗争

18、弗洛伊德曾经说:“在过去的时间里,科学之手对于人类朴实的自恋有过两次重大的打击。第一次是认识到我们的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大的难以想象的世界体系中的尘埃??第二次是生物学的研究剥夺了为人类特创的特殊优越性,将人类废黜为动物的后裔。”关于 “第二次打击”表述正确的有 C

①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 ②改变了对人类地位的看法

③揭示了生命起源的奥秘 ④开创了近代自然科学体系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9.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所涉及内容非常广泛,其中在“死亡与鬼神观”上“墨家利用,儒家闪烁,道家则淡然”。下列主张属于道家的是 c

A.“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B.“施行不可以不懂,见有鬼神视之”

C.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 D.“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

20.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b )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21、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D )

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 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浓厚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22.太史公曰:“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据此可知,司马迁认为司马相如作赋( b )

A.重视吸取西汉败亡的教训 B.旨在批判当时的奢靡世风

C.创作形式与《诗经》一致 D.注意克服文辞铺张的弊病

23、 “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 ”,“ ”象宫室屋宇之形,“ ”可能表示( a )

A.青铜兵器 B.铁制农具 C.祖先牌位 D.皇帝宝座

24.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家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学派,没有一个显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 a )

A.促进了西欧社会制度的转型 B.推动了文艺复兴向西欧的扩展

C.诱发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兴起 D.揭开了世界整体化进程的序幕

25、“豆”的本义指古代的一种盛食物的器皿,形似高足盘,或有盖。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盛行于商周,常作礼器,多陶制,也有青铜制或木制涂漆的,《左传·昭公三年》载:“四升为豆。”结合下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a )

①“豆”属象形文字,汉字中从“豆”的字往往与食器或豆类有关

②汉字是从原始图画演变而来

③“豆”为中国古代的一种容器和容量单位

④中国古代礼器的使用受到礼乐制度的规范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6、明清时期,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并且有很多是以主角的身份出现,一改以往作品中的“文不谈商贾”的现象,而且商人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大大改观,不再只是惟利是图,贪得无厌的形象。这反映出( b )

A.社会主流价值观念改变 B.社会生活决定文学内容

C.社会价值取向发生变化 D.社会阶层地位变动频繁

27.《春秋繁露?人副天数》曰:“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乍视乍瞑,副昼夜也;乍刚乍柔,副冬夏也。”这一学说( c )

A.倡导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B.重视探求自然规律

C.旨在维护封建君主统治 D.蕴涵朴素的唯物论

28.汉武帝时,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

议。其“养士”的主要目的是( c )

A.教授诸子经典,以求“通经致用” B.培养政府官员,扩大统治基础

C.统一思想,维护政治稳定 D.明定规制,确立官学体系

29.董仲舒提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这一观点在当时的主要影响是( c )

A.确立了儒学独尊的地位 B.发展了“天人感应”的理念

C.为君主受命于天提供理论保障 D.使汉王朝开始重视文化教育

30、董仲舒说:“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体莫贵于心,故养莫重于义。”这表明董仲舒的义利观是( b )

A.义利并重 B.重义轻利 C.先义后利 D.舍义取利

31.某高校老师撰写了一篇《论明清小说对宋明理学的超越》的历史论文。下列材料不能用作该论文论据的是( c )

①《红楼梦》:“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②《西游记》:“皇帝轮流做,??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

③《三国演义》:“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

A.① B.②③ C.③ D.①②

32、萧公权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说:“度当时之要,益信理国非恃空言,救亡必资实学。朱陆一切心性仁义之说,不啻儒家之清议,足以致中原于沦丧而莫可挽回。”这表明他( c )

A.推崇儒家仁义学说 B.抨击清代考据学派

C.批判理学空谈误国 D.首倡经世致用思想

33、明朝一位学者说:“自哲学家□□以来,真理已经明白显示于世界。我们不再需要什么著作,要做的只是实践。”材料的“□□”指的是( b )

A.董仲舒 B.朱熹 C.王阳明 D.李贽

34、.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如何进人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对于朱熹的作用,作者认为( c )

A.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 B.实现了儒学的政治化

C.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 D.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

35、“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然则某今日之论,虽或于朱子异,未必非其所喜也。”请判断该学者是( c )

A.程颐 B.朱熹 C.王阳明 D.李贽

36.冯天瑜《中华文化史》:“明朝统治者曾一度以‘心学’为‘诋毁先儒’、‘传习邪说’的‘向导’,而士子们则从王学中感悟到‘震霆启寐、烈耀破迷’的思想启蒙。”其主要原因是王阳明( c )

A.否定孔孟权威 B.否定“明天理,去人欲”

C.高扬人的主体地位 D.强调知行合一

37、.钱穆在《国史新论》中把战国至明清中国历史描绘为游士社会、郎吏社会、门第社会、科举社会。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c )

A.“游士社会”出现了夜市和草市 B.“郎吏社会”出现了百家争鸣

C.“门第社会”开始了儒释道合流 D.“科举社会”开始在地方设置郡县

38.《子家语·观思》中记载:“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

①孔子不主张对饥民实施救助 ②孔子将民生间题政治化

③体现了孔子的等级观念 ④能够体现孔子“仁”的思想

②③④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④

39.“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引自《庄子·人间世》)下列与此主张同属于一个思想流派的是( d )

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B.“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C.“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D.“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40.湖北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对于研究儒家思想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以下记载中强调教育民众的是(d)

A.“民以君为心,君以为民为体。”

B.“凡动民必顺民心,民心有恒,求其永。”

C.“富而贫贱,则民欲其富之大也。贵而能让,则民欲其贵之上也。”

D.“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

41.拉莫特·勒瓦耶在其著作《异教徒的德行》中写到:“人们可以说孔子和苏格拉底一样,运用他们在伦理方面的权威,使哲学回到人间。”以下能够充分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a )

A.他们都强调道德的重要性 B.他们都追求个性的自由发展

C.他们都关注知识对人的改造 D.他们都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42、《论语·宪问》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朱熹强调:“修齐治平”。其反映的共同主张是( d )

A.人本主义 B.经世致用 C.重道轻器 D.积极入世

43.战国末年,吕不韦认为:“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又说:“一则治,异则乱。”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撰成《吕氏春秋》。材料表明吕不韦是想( c )

A.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B.礼乐与法制并举

C.融合诸子百家思想 D.强调思想文化专制

44、现代化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历史学家认为,欧洲近代早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技革命与启蒙运动极大地促进了精神层面的现代化进程。这四场运动的共同之处是( a )

A.促使人类自立、自觉、自信意识的形成 B.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枷锁

C.使宗教宽容主张被广泛接受 D.确保了代议制的逐步建立

45.“人应该与上帝平起平坐,因为两者同为世界主宰”。主张这种观点的是( c )

A.古希腊的智者学派 B.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者

C.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者 D.近代的儒学思想家

46.薄伽丘《十日谈》中有个《裁判官的故事》。故事描述了一个财主在酒后说了句:“他正在喝的美酒,就连耶稣都可以喝”,结果被宗教裁判所判处火刑。后来他疏通关系,还“献上一大块‘肥膏’,让神父涂在眼上,也好医治修士见钱眼红的毛病。”最后被释放回家。该故事主要意在( c )

A.提出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

B.倡导人生及时行乐并崇尚理性与科学

C.反对教会的禁欲苦行并讽刺教会的腐败

D.抨击教会的贪婪和“灵魂获救”的骗局

47.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说:“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住在永恒之中??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于我来说就够了。这正是我所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一切。”这说明他( d )

277还不够格

①反对信仰基督教 ②推崇自由、平等、博爱

③追求现世的幸福 ④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

篇四:毛概论文之历史的选择: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

历史的选择

在迄今为止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有两个人的名字特别响亮。以他们名字命名的思想和理论,已经被载入党章和宪法,

作为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理论。它们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思想是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尤其体现在新民主主义理论上,在它指引下,中国民主革命取得了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邓小平理论是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尤其体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上。在它指引下,中国正在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路。它们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一、历史钟情准确把握历史现状的思想理论

毛泽东思想是在中国民主革命向何处去的关键时刻产生的。 自从1840年英国发动侵华战争,中国落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民主革命

的号角也同时吹响。但民主革命怎么搞,采取何种形式和道路?中国历史没有先例,也没有答案,只能在实践中寻找。中国的旧民主革命,经过几代人,无数志士仁人前仆后继,艰苦探索,走了各种道路、选择了多种形式。从农民起义到资产阶级维新和革命,从地主阶级内部改革到引进机器生产自救的洋务运动。但没有一条道路,一种形式被证明是有效的,能够救中国。其原因在于,既缺乏先进理论,又不符合中国实际,更没有认清中国国情。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发生了质变。有了先进政党,也找到了先进理论,但起始仍未认清国情,生吞活剥理论,跟着别人的道路走,

尽管发动了多次工人暴动和城市武装起义,民主革命还是未摆脱失败命运,在前进道路上徘徊摸索。中国民主革命到底应该走什么道路才能成功?毛泽东以独特的思维方式,高超的理论运用手段,成功探索出一条新道路。

比之他的前辈和中国共产党其他早期领导人,毛泽东对理论与实际关系的认识极富创见。既坚持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又强调中国革命具体

实际;既注重理论思考,又重视实践探索。尤其重视对中国国情的调查与分析。在几乎众人一致认为,俄国十月革命模式,就是中国革命模式,中国民主革命只有从城市开始,以工人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甚至在工人运动接连失败,仍不去探究国情,从深层次上进行反思,分析失败原因,坚守“城市中心论”时,毛泽东则在理论运用和革命道路问题上,独辟蹊径,表现得既清醒又创新。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俄国革命模式,不迷信,也不弃之。而从中国历史与社会现状出发,思考与寻找革命道路。他在通过对农村革命和农民运动的调查,通过对中国社会性质及政治经济状况分析后,超乎寻常的大胆提出,中国革命首先应从农村开始,走农村包围城市,实行工农武装割据,最后夺取政权的道路。

毛泽东提出的中国革命新道路,并非热血青年的“标新”之作。这一看似不合既有革命成功模式的道路,实则,完全是建立在对中国国情

准确判断,对社会现状深刻分析基础上的。

民主革命时的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一方面,资本主义发展缓慢,导致城市无产阶级力量十分薄弱,而敌

人力量则很强大;另一方面,又是农民占多数的国家,农民中蕴藏着极大的革命热情。如同毛泽东在1926年时指出:“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西部和北部各省起来”,“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他们将冲决一切束缚他们的罗网,朝着解放的路上迅跑。一切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土豪劣绅,都将被他们葬入坟墓。”(注:《毛泽东选集》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13页。)而农村敌人力量则相对地较弱。正是基于无产阶级与农民阶级,城市敌人与农村敌人,在不同区域内力量差异这一客观实际,并经过实践,毛泽东得出,完全依靠城市工人斗争,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不合中国国情。而在农村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由农村包围城市,才是中国革命的可行之路。“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注:《毛泽东选集》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95页。)实践证明,这是符合中国实际的成功道路。正是这条道路把中国带入了社会主义,从而也奠定了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基石。

与毛泽东思想产生背景不同,邓小平理论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产生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如

何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探索,又借鉴了苏联模式,有过成功地方,但最终未找对路子。由于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纯洁化”,长期以阶级斗争为纲,结果20年建设,国家总体上未改变贫穷面貌,国民经济则濒临崩溃边缘。 20年建设,何以曲折跌宕,历经磨难?关键是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问题。人人都知道中国已经是社会

主义,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但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中国又是怎么样的社会主义?很少有人认真思考过。就是思考过,也多是一头雾水,很不清楚。然而,就是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中国怎么建设?走什么道路?看不清自身形状,无法为自己准确定位,只好拿社会主义一般当个别,结果走了一条与民主革命完全不同的,脱离国情的道路。

什么叫社会主义?经济文化落后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又该如何来建设和巩固?面对“文化大革命”后,有人仍坚持走毛泽东既定道路时,

邓小平则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胆识,实事求是态度,冷静与睿智,开拓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

较之前20年探索,“文化大革命”后,邓小平对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这一涉及把握国情与选择发展道路的重大问题,思

考得更多,更深。反复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

社会主义本质。”(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第313页。)“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3页。)“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这二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6页。)由于这些冷静之下的理性思考,深刻反思, 邓小平搞清了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也看清了我国社会主义现状。准确判断出,我国现在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事实上不够格”的社会主义。“不够格”三个字,点出了我国社会历史现状,也点出了我国生产力落后的国情,从而为我国制定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提供依据。

邓小平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指出的新道路,同样是建立在准确把握国情基础上的。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虽已建立社会主义,但则是不发达

的社会主义。其根源在,它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脱胎而来。因此,生产力十分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现状,与马克思勾画的社会主义基础有很大差别。邓小平正是抓住我国生产力落后的客观实际,并围绕它提出一系列方针、政策,从而形成他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历史已经而且还在证明,这是一条指引我国走向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正确道路。

以上可见,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历史并非特别厚爱毛泽东和邓小平。而是毛泽东和邓小平对他们所处

的历史现状,有敏锐的洞察力,十分清醒的认识。能够准确判断中国国情,并把它同马列主义结合在一起,去改变历史与社会。历史钟情这样的伟人,也钟情他们的思想理论。

二、一脉相承,既继承又发展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在当代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

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这表明,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不仅与马列主义一脉相承,而且它们之间也具有内在传承关系,既继承又发展。事实上,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许多问题上,毛泽东和邓小平都有不少相同或相似观点。

第一,在认识问题上,都提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最早用实事求是这句成语来概括思想认识路线的是毛泽东。1941年他在延安

干部会议上,把用马列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态度,称作“实事求是”。并解释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注:《毛泽东选集》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759页。 )这就是说,认识事物必须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去探索事物内部联系和发展规律。这一思想路线,符合马列主义唯物论和认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毛泽东正是坚持这一思想路线,才创造性解决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 邓小平十分赞成和相信毛泽东倡导的这一思想路线,说“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注:《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2页。)不仅如此, 邓小平还对实事求是内容作了提升和新的概括。把“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同实事求是相联系,作为实事求是的出发点、目的和保证。并把解放思想作为实事求是前提,使这条思想路线显出更加完整的理论形态。邓小平也正是坚持了实事求是,“文化大革命”后才敢于冲破“两个凡是”束缚,开拓出一条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

第二,都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基本矛盾。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矛盾,国际社会主义阵营内有不同看法。毛泽东和邓小平都持肯定观点。

毛泽东在1957年时就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但它同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是根本不同的。后者是对抗性的,不可能由资本主义制度本身解决。而“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是另一回事,恰恰相反,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注:《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73页。)毛泽东这一论断,不仅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而且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是对马列主义理论的伟大贡献。

邓小平1979年也指出“关于基本矛盾,我想现在还是按照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的提法比较好。??

从二十多年的实践看来,这个提法比较其他的一些提法妥当。”(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1~182页。)邓小平坚持了毛泽东的观点。

第三,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他们有过相似认识。关于社会主义可以分阶段,马克思列宁都作过探索,也留下话语。毛泽东在马列

基础上,又作了思考。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结束后,他谈到了社会主义“建立”和“建成”是不同的。“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注:《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74页。)这里虽未明确提出阶段概念, 但“建立”和“建成”,显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可以认为,毛泽东已把它们视作两个不同“阶段”。1959年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明确提到了阶段问题。“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上述毛泽东关于“阶段”问题认识,无疑是正确的。可惜他没有坚持下去,以后反而超越了发展阶

段。

邓小平在“阶段”认识上,表现出毛泽东当年对革命道路的清醒和创新。在对什么叫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问题的深思,在深入分析了我

国历史和现状后,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可以分阶段。中国社会主义正处在初级阶段。“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2页。)这一论断, 不仅指出了我国社会性质,而且指出了我国社会发展程度,是对马列主义社会主义阶段理论的重大贡献。

第四,对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认识,也有过相同看法。毛泽东对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分析,有过正确的认识。1956年中共八大决议关于我国

社会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1956年9月27日。)的认识, 应该说基本上代表了毛泽东的看法。这是从中国实际出发得出的正确结论。但因国内外形势变化,毛泽东旋即又改变了看法,仍以阶级斗争作为主要矛盾。从而使一个原可改变中国面貌的闪光思想因此湮没。

邓小平在这方面,即坚持毛泽东正确认识,又抛弃毛泽东错误的思想。1979年他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

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当前时期的主要矛盾。”(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82页。 )重新揭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也为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指明了方向。

除此之外,毛泽东和邓小平在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农业,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发展商品经济等方面都有相似看法。

综上可见,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具有传承关系,但这种传承关系,不是简单地延伸,而是辩证“扬弃”。一方面,毛泽东思想是邓小

平理论的思想源泉之一。毛泽东在各方面的探索,确实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提供了不少宝贵思想资源。可以说,没有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可贵探索在先,没有毛泽东在各方面的成败经验教训,就很难说会有邓小平在这些方面的真知灼见,会有今天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在后。事实上,邓小平作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集体领导成员,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中各种问题的认识和看法,无论正确与否,多少对邓小平思想的成熟具有一定影响。

另一方面,邓小平理论并不是建立在单纯地吸收毛泽东思想基础上,而是辩证扬弃,既继承又发展。坚持毛泽东思想中被实践证明正确的

内容,抛弃不正确,尤其是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思想。一些符合中国实际,又是社会主义建设不可缺少的内容,就是毛泽东,甚至马克思、列宁未说过,未做过,邓小平照样大胆地说,大胆地做。如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等。充分体现出邓小平理论,既来源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又丰富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不愧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三、立足实际,历史昭示成功之路

无论是毛泽东思想,还是邓小平理论,它们最闪光之处,也是它们的根本点,就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实事求是科学态

度。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也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不管在什么情况下,无论做什么事情,他们首先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也决不迷信马列主义书本上的所有话语,不拿本本当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教科书”。

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史上,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人很多,但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找到成功之路的,只有毛泽东和邓小平。根本原

因在于,他们坚持马列主义的最大特点,是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把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使马列主义中国化。

立足实际,还是照搬本本,立足实际,还是模仿别人,是数十年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上,始终争论不休,困扰人们思想的一个严峻问题。

许多人清楚马列主义源于实践,但就是不自觉地把马列主义囿于理论,不愿让它随实践而发展。他们知道别国不是本国,但就是看不到这一区别,硬把别国道路当本国道路。他们熟悉马列主义的话语,却不理解马列主义精髓。因而,总是在本国道路和别国道路,本本和实际之间跨错脚步。

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恰恰相反,其坚持马列主义的鲜明特征就是立足实际,强调的是“中国本色”。邓小平“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

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页。)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3页。)的话语,是这一特征的显证。它道出马列主义在中国,不是教科书,而是行动指南,必须融入中国实际。

他们坚持马列主义,在理论运用上也颇具特色。表现为:其一,不是以本本为中心,机械地搬用马列主义原理,而以“实际”为目标,“有

的放矢”灵活地运用马列主义原理,它不同于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在革命道路问题上,让中国革命去往马列主义书本上话语和外国模式上靠拢;也不同于新中国诞生初期,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拿别国模式依样葫芦,试图翻出同一个“产品”的教条化理论运用方式。而是让马列主义走进中国革命和建设现实大课堂,站在中国土地上,“因材施教”。以中国实际为对象,灵活运用它的原理。这就是毛泽东讲的“有的放矢”。(注:《毛泽东选集》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 第759页。)先找到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际这个“的”,再射出马列主义这支“矢”。这种正确理解事物发展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高超的理论运用方式,只有深刻领悟马列主义真

谛的人,才能做到。它为中国找到了有自己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也找到了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其二,不是把马列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当作终极理论,以静止的眼光看待它,而“因地制宜”,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马列

主义。就是说,在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上,不把马列主义书本上的,看作理论极限与唯一选择。不是说,只有马列主义讲过,或做过的事,我们才可以讲或做。而是“因地制宜”,根据我们的实际,以是否有利于中国革命和建设为标准,来做我们的事情。这种以发展的态度,来对待马列主义,坚持马列主义,完全符合马列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既然马列主义是适应时代需要的产物,它就不可能是终级理论,只能是整个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必将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正如邓小平说的:“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1页。 )这种坚持马列主义方式,只有具有卓越政治胆识和理论智慧,深刻理解马列主义内涵,真正的马列主义者才能做到。

回首中国百年民主革命,及半个世纪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起落跌扑,风云迭起的过程,让人愁肠,也让人激奋;让人困惑,也让人醒悟。

尤其对马列主义理论的理解与运用,是生吞活剥,还是求实创新;是从本本到本本,还是从理论到实际,更使人幡然醒悟,感知其中真谛。历史已经昭示,一个成功的马列主义者,往往不是从书本上找到成功之路,而总是立足实际,由书本走向社会,从理论走上实践;既坚持理论,又坚持实际,既继承前人,又突破前人。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就是这种结合的典范。

篇五:河南城建学院 《毛概试卷》

河南城建学院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试题( A卷)

一、单项选择(下列每题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试

卷最后一页答题纸相应的空格内. 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我们党在对市场经济认识上的重大突破是( )

A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B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C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D市场经济需要国家宏观调控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是( )概括提出的

A 胡锦涛 B邓小平 C 毛泽东 D 温家宝

3.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 ( )

A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 B 什么是共产主义,怎样奔向共产主义 C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D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我们的党

4.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关键是要( )

A能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和促进生产发展B由国家和政府进行管理和经营

C所有权和经营权紧密结合,不再分离D由国家和集体进行控股和决策

5.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层次是 ( )

A社会保险 B社会福利 C社会救助 D社会优抚

6.在和平与发展时期,世界范围的竞争主要是( )

A.军事实力和科技实力的较量 B.先进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较量

C.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较量 D.经济实力和以高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7.在中共党史上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领导人是( )

A 毛泽东 B 刘少奇C周恩来 D邓小平

8.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分配体制要求在按劳分配为主体前提下,把按劳分配和

( )结合起来

A按资分配 B按生产要素分配 C按风险分配 D劳动力价值分配

9.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 )

A合理拉开收入差距 B鼓励先进,鞭策后进

C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D实现共同富裕

10.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 )

A资本的占有形式 B资本的运行方式

C资本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 D资本的生产方式

11.邓小平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 )

A 改革开放 B经济建设 C稳定 D坚持党的领导

12.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建设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实现人权的根本途径是( )

A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B坚持国际普遍性原则

C维护国家的独立主权 D借助国际力量的干预

13. 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

A实事求是 B 解放思想 C 与时俱进 D 艰苦奋斗

14.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是( )

A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B物质是内容,精神是形式

C相互独立,各司其职 D精神是内容,物质是形式

15.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中,第三步的目标是 ( )

A.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 B.21世纪中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C.20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 D.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6.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宏观调控是以( )为主

A直接调控为主 B间接调控为主 C结构调控为主 D总体调控为主

17.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 )

A.与时俱进 B.解放思想 C.实事求是 D.从实际出发

18.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 )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评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19.我国国家根本性质即国体是( )

A人民民主专政 B工人阶级专政 C无产阶级专政 D劳动人民专政

20.依法治国必须维护宪法和法律的( )

A权威性 B特殊性 C全局性 D根本性

21. “一国两制”的构想就是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允许台港澳地区保持原有的( )

A殖民主义制度 B资本主义制度 C社会主义制度 D地方主义制度

22.在全面改革中( )是重点

A经济体制改革 B 政治体制改革

C科技教育文化体制改革 D 卫生体制改革

23.生态文明是在党的第( )上首次提出来的

A十四大 B十五大 C十六大 D十七大

24.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 )

A.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B.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C.总结国外政党执政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D.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25.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 ( )

A.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B.改革是目的、发展是手段、稳定是前提

C.改革是前提、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基础

D.改革是动力、发展是手段、稳定是目的

26.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 )

A重要内容 B重要标志 C重要基础 D重要支持

27.中国主张建立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的基础是 ( )

A全球一体化原则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和平与发展原则 D共同参与合作原则

28.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 )

A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B 实现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C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

D 有领导、有步骤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2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D.经济发展同人口多、资源贫乏的矛盾

3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主要包括思想道德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其中思想

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 )

A科学文化素质问题 B现代化建设智力支持问题

C精神支柱和动力问题 D研究开发和创新能力问题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四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

选项前的字母分别填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 分,

共20分)

1.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已成为( )的最广泛联盟

A. 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 B 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

C 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D 所有中国人

2.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中,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 )

A 存在着多种所有制经济 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C 实行多种经营方式的要求 D 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都做出过贡献

3.用“一国两制”和平统一中国,就是( )

A 通过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为和平统一创造条件 B通过谈判的方式来解决

C 放弃使用武力 D力争用和平的手段来解决,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4.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强调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提出了建设社会

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是 ( )

A 生产发展 B 生活宽裕 C 乡风文明 D 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

5.建设创新型国家 ( )

A科技是关键 B人才是核心

C教育是基础 D步子迈得越快越大越好

6.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包括 。

A 毛泽东思想 B 邓小平理论 C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7.1948年以前,我党明确宣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包括 。

A 帝国主义 B.封建主义C.民族资本主义 D.官僚资本主义

8.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9.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它的基本特点是 。

A.它有新的领导阶级即无产阶级 B.它有新的指导思想即马克思主义

C.它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D.它有了新的前途,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而达到社会主义的目标

10.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 。

A.政治协商 B.民主监督 C.参政议政 D.制定法律

三、简答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简答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含义。

2、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

3、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4 简述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5、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分析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原因及重大意义。

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3.试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和重要意义。

河南城建学院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试题(B卷)

一、单项选择(下列每题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试

卷最后一页答题纸相应的空格内. 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邓小平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是( )

A工业现代化 B农业现代化 C国防现代化 D科学技术现代化

2.党的先进性归根到底要看党在 ( )中的作用

A推进理论创新 B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 C处理国际关系 D推动历史前进

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 )

A与时俱进 B解放思想 C实事求是 D从实际出发

4.我国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从根本上说是( )

A爱国主义性质的 B政治联盟性质的

C社会主义性质的 D人民民主性质的

5.可持续发展强调( )

A 经济快速增长 B 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

C 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D 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6.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是( )

A 计划经济 B 生产资料公有制

C人民当家做主 D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7.邓小平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 )

A 改革开放 B 经济建设 C 稳定 D祖国统一

8.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 )

A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C 建设社会主义 D推动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

9.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二者的关系中,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 )

A目的 B前提和基础 C核心 D 动力

10.现阶段我国所有制结构是( )

A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存 B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并存

C多种所有制并存 D各种经济成分均衡发展

1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是 ( )

A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上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教训、特别是苏东社

会主义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

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C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兴起

D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1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是 ( )

A时代主题的变化 B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变化

C我们正在从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D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

13.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 ( )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B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

C改革开放不动摇 D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

14.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 )

A 解放思想 B实事求是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D与时俱进

15.邓小平曾说:“现在我们虽说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这是指( )

A我国还不具备搞社会主义的条件

B我国实际上还处于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

C我们搞的社会主义事实上是在补资本主义的课

D我国的生产力不发达,还没有完全摆脱贫困

16.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我国 ( )

A没有经历资本主义阶段 B商品经济不发达

C人口多、资源相对贫乏 D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7. 在中共党史上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领导人是( )

A 毛泽东 B 刘少奇 C周恩来 D邓小平

1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 )

A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B富裕阶层与贫困阶层之间的矛盾

C工人阶级和农民之间的矛盾 D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间的矛盾

19.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主要采取( )

A直接调控 B间接调控 C财政调控 D金融调控

2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主体是 ( )

A按劳分配 B按生产要素分配

C房屋及其它固定资产得到的租赁费用 D按劳动力价值分配

21.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 )

A 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的轨道上来 B 科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轨道上来

C 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D 科技教育与市场经济结合的轨道上

22.作为一种社会安全制度,社会保障要保障社会成员的( )

A共同富裕的权利 B小康生活水平C基本生活权利 D富裕生活水平

23.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 )

A.国体 B.政体 C人民管理国家的具体形式 D政权组织形式

24.建设和保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力量是( )

A 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中国人民解放军以及新的社会阶层

B 中国人民解放军 C 各民族的团结 D 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2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 )

A弘扬爱国主义的精神 B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C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D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26.当今时代的主题是 ( )

A 战争与革命 B和平与发展

C贫穷与富裕 D世界格局的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

27.党的思想路线的恢复与重新确立是在( )

A 1945年 B 1966年 C 1978年 D 1982年

28.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 ( )

A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 B 什么是共产主义怎样奔向共产主义

C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D我们要建设怎样的党怎样建设我们的党

2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 ( )

A 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B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