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小学作文 > 教育资讯

一个村庄里的经济萧条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4:22:53 小学作文
一个村庄里的经济萧条小学作文

篇一:中国经济大萧条

上次写了《中国经济大萧条何时到来》,这次我分析了下,这次中国经济大萧条与美国次贷危机的关联。

我们先分析中国这次经济大萧条,和1989年日本泡沫破灭前的共同点。 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是世界各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最大也是最深的一次房地产危机。这直接原因是由于日元升值和基础货币过多,与中国之前的情况相似。我们再来看看日本楼市崩盘的始末。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日本仅用几年时间连续赶超意大利、法国、英国和德国,成为亚洲第一强国和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强国。日本的贸易和制造业直逼美国,在电子汽车钢铁和造船等领域更是将美国打得毫无“招架之力”。日本经济实力达到美国一半,外汇储备超过4000亿美元,占世界外汇储备的50%。日本人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土地成为世界上最昂贵的土地。日本房地产总价值超过整个美国,日本平均房地产价格是美国的100倍,东京大阪的价格是纽约、芝加哥的几十倍。尤其是日元大幅度升值使得日本人极其富有备感自豪,资金指处所向披靡。伴随“国富民强”,大量新资金没有去处,只好集中和积聚在十分有限的土地上,造成土地和房屋的含金量越来越高,价格和泡沫与日俱增。

1985年日元升值以及对升值错误的估计和预期,后来5年时间中执行的一系列错误政策,将日本直接推入泡沫破裂前的“最后疯狂”。在5年短暂的“辉煌和灿烂”之后,日本经济和房地产陷入了已经长达14年的萧条和低迷。

日本主要的错误政策是:

第一,利率太低,资金泛滥,引导失误监管失控。1985年9月美英德法日五国财长聚会纽约的广场饭店,就争执许久的日元升值达成协议。之后一年时间里日元对美元升值一倍以上,由此对出口造成巨大冲击。日本政府为了刺激国内经济,完成外向型向内需型经济过度,连续五次降低利率放松银根,基础利率跌至历史最低点,货币供应量连续每年超过10%,1998年超过15%,造成市场上资金极其充沛。但是由于当时日本上下对日元升值和经济转型的困难认识和准备不足,大量资金并不如政府所希望的那样流入制造业和服务业,而是流入容易吸纳和“见效”的股市楼市,造成股市楼市价格双双飙升。1985年以后的4年时间中,东京地区商业土地价格猛涨了2倍,大阪地区猛涨了8倍,两地住宅价格都上涨了2倍多。在此过程中日本政府并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引流资金和监管资金,而是听之任之。

第二,盲目扩大信贷,滥用杠杆作用。在资金泛滥的情况下,原本应该紧缩的信贷不仅没有紧缩,相反进一步扩张,推波助澜火上加油。为了追逐高额利润,日本各大银行将房地产作为最佳贷款项目,来者不拒有求必应。1990年危机已经一触即发,但是银行继续大规模贷款。这一年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的12家日本最大银行向房地产发放贷款总额达到50万亿日元,占贷款总额的四分之一,五年间猛增2.5倍。尤其错误的是为了扩大杠杆作用增加利润,日本银行违反国际清算银行的巴塞尔协议,将持股人未实现利润当作资本金向外出借,造成流通领域里的货币数量进一步扩张。1991年日本银行总贷款额达到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90%,而美国仅为37%。为了争夺利润和分享市场,日本上千家财务公司和投资公司等非银行机构也不顾政策限制,跻身于房地产金融行业,直接或间接向房地产贷款,总额高达40万亿日元。可以说日本金融机构是房地产泡沫的最大鼓吹者和最后支撑者,为泡沫源源不断输送能量直到最后一刻。

第三,投资投机成风,股市楼市连动,管理监督形同虚设。日本和香港完全一样,股市和楼市“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种情况进一步加剧了泡沫的严重

程度。当时日本居民从股市中赚了钱投资到楼市中去,从楼市中赚钱投资到股市中去。无论从那一个市场赚钱都十分容易,很多人所赚之钱比一辈子工作积蓄的钱多得多。股市楼市比翼双飞,同创一个又一个“高度”。1985到1988年日本GDP增长16%,土地市值和股票市值分别增长81%和177%。1989年底日经指数达到历史最高点近39000点,房地产价格也同创历史最高。这段时间里,房价日长夜大,数月甚至数天价格又上涨了。人们千方百计从各个地方借钱投向房地产,炒作和投机成风,很多人辞去工作专职炒楼。人们用证券或者房产作抵押,向银行借钱再投资房地产。银行则认为房地产价格继续上涨,由此作抵押没有风险,所以大胆放款,造成大量重复抵押和贷款,监督管理形同虚设,资金链无限拉长,杠杆作用无限扩大。但是市场转折后立即就形成“中子弹效应”,一个被击破,个个被击破。日本大公司也不甘寂寞,在炒楼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利用关系进行土地倒买倒卖,数量极大倒手率又极高,每倒一次价格就飙升一次。在此过程中政府很少的应对政策也严重滞后。大公司倒卖土地的情况一直持续到1992年政府增收94%重税后才被迫停止。

这里我们会发现,中国经济和日本基本一样

第一,利率太低,资金泛滥,引导失误监管失控。2005年人民币升值,本应流向制造业和服务员的大量资金,最终流向流向房地产,和日本一样造成股市楼市价格双双飙升。

第二,四万亿刺激经济。这里也是盲目扩大信贷,造成国营企业大量资金无投资去处,最后几乎全部投资房地产,造成房地产的泡沫进一步的扩大。同时随着政府打压房地产泡沫,资金流向二三线城市,造成二三线城市泡沫迅速增大。因此,如果房地产泡沫破灭,中国经济将会比日本经济崩盘更加惨烈。

第三,投资投机成风。在2008年之前中国人从股市中赚的钱又投资到楼市,从楼市中赚钱投资到股市,造成楼市股市双双飞涨。然而2008年的股市崩盘,并没有造成楼市飞涨的终结,相反,人们不去投资股市,而是把几乎资金甚至透支资金去投资房地产,造成房地产在2年时间内更疯狂的上升。可以说,日本花了4年再一次吹大的泡沫,中国只花了一年多点就完成了。

我们再来看看美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第一,里根卸任美国总统时,美国的经济学家们批评里根给美国带来了3.4万亿美元——史无前例的美国财政赤字。而一位犹太商人却写道:“里根只用了一张3.4万亿美元的赤字支票,就消灭了苏联。”现在中国经济学家们告诉大家,美国奥巴马的又一次美国史无前例的财政赤字是美国衰败的开始。而在犹太商人的眼里,他是不是认为这正反映了奥巴马和美国的智慧?

第二,1989年,日本各界都在高谈阔论日本经济将开创宏大的日本时代,结果,日本由房地产和出口制造业搭建的经济,在1993~2000年被美国由微软、英特尔、亚马逊组建的创新科技军团彻底打败。1989年后,日本经济陷入史无前例的长达20年的长期通货紧缩。1989年时,没有一个日本人相信日本楼市会下跌,1989年在日本谈日本楼市要暴跌或日本经济失败的人,会被认为是精神病患者。然而1989年至今,日本楼市下跌了70%,还有许多日本地区楼市下跌了90%,日本经济沦为全球化的“二等公民”。而美国在1989年依靠巨大的美国财政赤字,加速推高了日本地区房地产价格,同时依靠美国迅速成长的科技部门推升了世界性通货膨胀预期,最终全球资金疯狂涌入美国。1995年世界见证了美国时代的崛起和日本大败退。

我们来分析一下,2005年-2006年经济全球化的增长来自于美国的财政赤字,2008年至2010年经济全球化的增长来自于中国人的疯狂购房。我们假设,美国2005年-2006年财政赤字也和对付苏联一样呢?不过这次对付的就是中国。这阶段人民币升值,造成大量的国外资金涌向中国,同时房地产作为最好的投资目标,造成中国制造业的做空,同时造成制造业的资金大量流向房地产,最终房地产的泡沫越来越大。而且,出口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全球第一大钢铁进口国的中国,经济的增长比过去几年任何时候都更依赖于外部需求。企业正面临产能过剩、成本上升、利润减少、竞争加剧以及贸易壁垒的多重压力。美国、欧盟以及南美的贸易壁垒正在使中国企业遭受损失,而一些国家则因此受益(比如印度)。一些国家扶持印度这个与中国处于同一水平的发展中国家,意图是使中国劳动力低廉的优势无法发挥。

世界石油价格以及原材料的上涨进一步提高了出口企业生产成本。人民币升值压缩了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按照郎咸平教授的说法,中国的制造业的利润率平均只有5%,所以只要升值5%,跟我们出口有关的厂商们利润全部被吃光,贬值5%呢,跟进口有关的公司呢全部被吃光。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指出人民币升值将造成:外国直接投资将减少;经济成长率会大幅滑落;银行坏帐问题更为严重;失业率上升;乡村通膨压力大增等。我们的出口产品大多是低附加值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

如果说美国把对付日本经济和苏联的方法已经用于中国经济,我想很多人也认同这个观点,那么中国经济为什么没崩盘呢?这是因为,中国国企垄断地方太大,把这些亏空全部加之于人民,才使得现在还没有崩盘。

回到我们今天的另外一个主题。美国对付任何一个国家的方法一向都是最新奇的,很少用老方法。因为用老方法的话,很容易防御。不过美国已经把用于日本和苏联的方法原原本本的用于中国了,而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已乖乖的上当。但是很多人不会把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还有2008年中国股市崩盘联系当前经济。那么,假设次贷危机是美国故意的,为了让中国经济快速做空,泡沫快速扩大,我们又该如何理解呢?

假设这个条件成立,那么次贷危机一是终结了美国自己的房地产泡沫经济,二是在2007年的时候造成全球资金流出美国,流入中国房地产,造成泡沫的快速扩大。然后当中国的泡沫很大,中国经济疲软的时候,美国再把自身的经济做好,让全球资金从中国撤走再次流入美国,进一步做空中国。这就造成了,中国经济虚高、大量劳动力失业、制造业零售业完全做空、美元绑架人民币、中国出口快速下滑,而且完成了美国之前的泡沫消费不用支付、美国制造业再度崛起、就业压力缓解、经济有新增长点。现在我们来看,这些已经做到了,所以没理由不把美国的次贷危机和中国当前经济即将崩盘联系在一起。2008年中国股市崩盘,不过是把中国以及世界的投资引向房地产而已。

可以说,美国的这次次贷危机,如果不是故意的,那美国也算是很好的利用了一把。最终结果导致的是中国的大泡沫,以及中国经济的快速崩盘、欧洲的衰退、美国经济的再度崛起。这里我们不得不佩服美国的奇招,也不得不说中国政府眼光的局限性。至于中国经济大萧条如何来到,笔者已经在上次写了《中国经济大萧条何时到来》简单的说过了。

中国很多砖家都说,中国是储蓄大国,26万亿的储蓄啊,刺激经济只要让人民把自己的储蓄拿出来,就能拉动中国内需。我说:中国0.4%拥有70%的财富,那么我来算算,人均储蓄==260000万亿*30%/13亿人==6000元/人,这叫做储蓄

大国?!由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住房、医疗和子女教育服务给居民带来的沉重负担,个人消费者必须面临养老、防病、以及孩子教育的问题,还要承担水、电、煤等公用事业和服务价格上涨的可能。6000元/人,中国没有医疗保障、教育保障,每人不存点钱,万一发生点什么事,到时候怎么办,想让人人都拿出这点保命钱,我只想说:不可能!

在一个权力和权力资本难以受到监督和约束的体制里,以大量负债所支撑的公共工程意味着:少数拥有权力的腐败官员在透支全体国民的未来(存款,国债、股票等等)。社会上已经形成呼声:“改革开放,亿万中下层民众二十多年付出努力,创造和累积的财富,都在政府国库中给官僚特权阶层无止境地侵吞了。且不说腐败所带来的恶果,就是这些政府投资到最后该如何消化呢?正如经济学家谢国忠所警告的那样:这些投资到最后只能通过出口来消化。然而出口业已是问题重重。

当一个国家的少数人通过现有的制度缺陷占有社会大量或绝大多数财富时,整个社会的内需扩大就十分困难了。有需求的绝大多数人没有这种需求的支付能力而无法实现潜在需求,有支付能力的人则需求过足而无法让个人潜在的消费再扩展。在一个没有机会平等的社会中,不仅不存在社会的公平性,也没有个人收入水平提高的公平性。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的财富就可能向少数人集中,绝大多数人的消费也就无法扩展。

最后我想说一点:笔者现在未满25岁,同时不是金融分析人士,也不是砖家。如果如我刚才所分析,美国已经把用于苏联、日本的方法再一次同时加于中国,同时用了次贷危机这种新方法,那么经济大萧条已经不远了。如果这些都是真实情况的话,我想凭我能看到的,中国政府难道没人有这样的眼光?!现在是2012年7月,美国在钓鱼岛和南海的立场已经发生转变,中国周边各国也蠢蠢欲动,说了一个问题,人家的眼里中国经济已经不行了,是动手的时候了。同时中国周边国家的频频军演,特别是这两年的军演更是频繁。我只想说,如果中国经济大萧条来到的话,对于一个不得人心的政府,面临的将是内乱的命运。

用一句话来结束:大军出行,车千乘,载燕南赵北,剑客奇才。顺,不妄喜;逆,不惶馁;安,不奢逸;危,不惊惧;胸有惊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将军!

篇二:经济萧条的机遇

经济萧条的机遇

近年来,随着国人的红利逐渐消失,中国制造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赫赫有名的“中国制造以及MADE IN CHINA”也显得有些苍凉,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失去了信心,但以世界角度看全球经济发展,经济萧条带来的不仅仅是供需关系的影响,还有背后的新挑战、新机遇。

中国13亿人口,没有工业,没有制造业的稳固发展,俨然支撑不了国民发展,现在国内劳动力成本比较高,也就意味着市场购买力也会提高。制造业企业一波又一波“倒闭潮”的出现,表面上看,主要是市场需求下降,在外需来看,2008年次贷危机、2009-2010年欧债危机接连爆发后,这些世界因素直接影响着我国制造业产品的进、出口量,内需来看,我们经济连续多年的投资拉动模式已经扭转数十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在改革体制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变轨发展,使中国经济发展步入转轨期。

一个村庄里的经济萧条

当前,在我国制造业已迎来整体性困境,“中国制造”已慢慢转向为“中国创造”,越来越多的人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网络交易中,这种利用高科技钱生钱、钱省钱、钱剩钱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但是这种脱离了实体经济的生意也足以说明了中国经济到了一个非常危险的阶段。

近期,公司组织学习《中国人的财富或将迎来一次命运转折》的文章,主要讲述的就是经济发展,制造业萧条,部分外企撤离中国,远赴他国寻求生存发展之门。大环境下的经济发展并非只是外企撤资

那么单一,以往的金融危机,中国也是极力应对,此次经济萧条也并非网络传言那么虚无缥缈,股票下跌、钱不值钱、员工再次下岗??,也许中国也会因为此次经济转型为因祸得福,着力采取金融性改革,明确落实方针政策,还是可以将此转化为新机遇,另辟蹊径,走出中国特色主义道路,逐步完善不健全体制,大国大家,小国小家,面对此次经济不景气,每个人都要重新树立自信,多关注国家大事,了解实时动态,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永远都在新闻中,拓宽原本狭窄的视野宽度,提升自己的思维高度,放眼未来的目光长度,相信眼下这股“倒闭潮”不久就会过去,只要我们坚持,人生没有过不去的河,也没有爬不过的山,别人比我们多的也许就只是坚持的信念。

篇三:为什么农村集市越来越萧条

农村集市经济逐渐衰退了?

【前言】

集市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的集市贸易产生于夏商时期,从“日中而市”开始,历经西周的“抱布贸丝”、汉朝的“会市”、东晋、南朝的“草市”、唐代的“坊市”,到宋代的“定期集市”,直至今天的农村集市。

查据百科知识,所谓“农村集市贸易”是指中国农村在固定地点进行的集中的初级贸易。这种贸易的参加者主要是农村集市所在地及其附近的农民、手工业者和其他乡村居民,他们之间的买卖活动是生产者向消费者的直接出售,是生产者之间的商品交换,是一种简单的商品流通。除此以外,参加者还有小商贩以及其他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我来自农村,对集市自是有些了解的。以前,集市很繁荣,尽管商品不如现在这般多样化,但集市上的人很多,大人背着背篓,牵着小孩,来来回回,一片热闹。农户自己种植或是编造的一些东西拿到集市上卖了然后再买需要的东西。此外,就是一些外来的小商贩进入集市销售。根据东西的种类,集市分为:米市、菜市、果市、茶市、服装市、竹编制品市等多种“主题市场”。

以上所说的是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农村集市,现在农村集市更多的是商贩的加入,而不再是集市附近的农民、手工业者之间简单的剩余产品交换,大多数农民成了单纯的消费者。

在今天,集市上物品多了,赶集的人却越来越少了,集市上一些传统的特色行业逐渐消失,集市逐渐衰退起来,有的集市甚至逐渐消失。

关键字:集市经济 交通条件 劳动力外流 消费水平 政府作用

一 .文献综述

集市很早就已经产生,不仅在中国,国外也有集市(与我国的集市自然有一定差异)。查到一些关于写集市经济的文献,从各个角度去分析农村集市经济,包括农村集市经济的起源,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管理体制等。

——关于古代的集市经济:《唐代西南地区农村市场与商品流通》

唐代西南地区凭借其特殊的区位优势,农村市场大量兴起,商品流通日趋频繁。对农村市场和商品流通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加深对当时该区经济发展总体水

平的认识,而且也有助于探寻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及其规律,为今天西部大开发提供历史借鉴。

西南地区是我国最早沟通与世界经济联系的地区之一,先秦时期各部族间的产品(商品)交换,把贸易关系发展到相邻地区,甚至贩卖到境外,便奠定了本区历史时期真正意义上的商品流通基础。

——关于国外农村集市经济:《日本的农业集市改革》

20世纪90年代,许多由乡村妇女组织的农民集市出现了。这种农民集市同时受生产方和消费方的影响,改变了古已有之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体系。 农妇的农民集市影响了家族农场的生产活动。此前,农场生产的农产品大多都供应给批发市场,通常是集中大量供应某一两种作物。而现在把农产品拿到农民集市上直接卖,农民们就可以种植各种各样的作物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提高了作物的多样性。

同时,这些新兴的农民集市也影响了消费群体。日本的消费者们更好地了解了日本本土的作物种类,以及本地有哪些时令作物,如何保鲜,口味的区别怎样,等等。这些直接的互动有助于日本“自给自足”农业模式”的推广。

——关于农村集市的管理:《非正式制度对农村集市发展的影响研究》

农村集市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作为农村商品流通的重要途径,它一度是农民经济生活的依托。但是发展到现阶段,农村集市却成了假冒伪劣产品的集散地和落后的交易场所,并没有很好的发挥它促进农村社会的商品流通的作用。

这种现象的产生不仅仅只有经济方面的因素,乡村特有的非正式制度,如儒家文化、伦理习俗、道德观念、小农思想和传统的家族观念等也制约了农村集市的发展。

二. 集市衰退的原因分析:

集市在四川历史悠久,由于四川是丘陵盆地,农村的农户大都是散居式,这就决定了农户对集市的依赖,集市成为农民互通有无的非常重要的渠道。因此集市在四川农村尤为普遍。四川把集市称作“街(gai)”或“场”,赶集称作“赶场”。

鉴于对其他地区的集市不够了解,下面就以我们小镇的集市(三凤场)进行分析。

三凤场,地处四川省蓬溪县三凤镇,三凤场属于定期集市,每旬三场,每逢

二、五、八赶场。

通过从一九九几年到现在三凤场集市来看,简单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进行分析,我认为导致三凤场集市萧条的原因大致有四点:

第一,交通越来越发达,(三凤场距离遂宁市大约半小时车程,现在村村通公路,进城比较方便)使得进入更高级的商业中心(遂宁市)可能性增大,也就是进城消费成为可能,这就给三凤场的集市发展带来极大的挑战。

我们知道越是高级的中心地,所能供应的商品等级越高。市里商品种类更多,选择性大,而且质量有保证。比如,以前我妈和邻居阿姨就在场上的小杂货铺买日用消费品,或是逢场天在小摊贩那里买,现在常常选择坐半个多小时车去市里大超市。据她们说,在大超市买东西不仅质量有保证,而且还可以买到便宜的促销品。相比之下,集市上的杂货铺都是一些不知名的杂牌子,而且经常过期了都还没卖出。这就使得集市杂货铺经营困难,到最后甚至不得不关闭。

特别是衣服之类,集市服装常常把市场定位在老年或小孩群体,集市上的服装市卖的衣服大多款式过时,质量低劣,在年轻消费群体中是没有市场可言的。而老人和小孩消费欲望和消费能力不足,基本上带动不了这方面的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互联网带动网络经济的发展,电脑在农村的逐渐普及,加上交通发达给物流带来了便利,使得农村一部分市场被网购市场替代。(当然,网购市场主要影响的是城市销售市场)

第二,大规模年轻劳动力外流出使得生产以及消费不足。

四川是劳动力输出大省,三凤镇尤其如此。几乎每家每户都有外出务工人员,有的还是一家几个外出,家里就剩下老小,这对集市经济带来极大影响。

从生产者方面来说,老小生产力不足,致使我们镇大面积土地沦为荒地,家里面都是种植少许作物,有的干脆什么都不种。那么自然就没有剩余产品到集市上卖。以前场上常常有农户自家种的蔬菜瓜果拿来卖,现在菜市、果市只是零星的一些商贩卖,农户买。

另外,在年轻子女在外面挣了钱寄回家,可以贴补家用,农户不再必须靠卖农产品来买日用消费品等。记得以前家里面养了好多母鸡,生的蛋奶奶都拿去卖了买油盐酱醋等生活品,现在母鸡生的蛋都是自家吃。

从消费者方面谈。以前,三凤场是农户主要的娱乐中心,年轻人赶场交朋会友是极为重要的娱乐活动。现在老人不像年轻人那么有活力,不会经常到集市上逛逛。而且老年群体大多本着“勤俭节约”的生活原则,就算到了集市,消费愿望一般也低。前面提到现在集市上主要是少许商贩销售,在一定意义上处于垄断地位,于是商贩大多时候把价格定得过高,使得奉行节约的老人不得不减少消费量。拿买菜来说,高涨的菜价使得农户们常常就不愿到集市买菜而只是吃自家种的,只有家里有客人时才“下狠心”到集市上买点自家没有的菜。

第三,农村中的消费者消费水平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而集市经济越来越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随着农村收入水平提高,农户们的消费能力提高,消费的档次要求也提高了,对低档物品的消费逐渐减少。(微观经济学:低档品与收入水平是成反比,即需求量随消费者的实际收入上升而减少的商品称为低档商品 )。

三凤场上往往又是抵挡物品居多,质量低,也几乎没有什么品牌,这在十几年前来说是适应市场,就如以前流行的一句话:庄稼老汉不识货,只图便宜来只图个。而现在外出工作的年轻人,在外面见了市面,也挣了钱,对生活自然讲究了。 过年时,外出打工年轻人挣了钱老家,集市本应消费旺盛才是,但是据商贩们说消费率并不会提高很多。原来见过“市面”的年轻人买衣服鞋子,或是给家里添置家电、家具等往往愿意到市里面去。就像前面提到的,市里面品牌多,质量有保证,这样就流失了大量有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的消费者。

那么是不是引入品牌进入场上就行了?然而,三凤场毕竟小,满足不了品牌的“需求门槛”(即每一种商业服务设施必须有其特定的服务范围和相应的服务人口,才能赚得足够的收入来支付其经营开销)于是,品牌是难以进入小镇的集市的。

第四,场上基础设施落后,政府管理不善也是导致集市萧条的原因。

除需求门槛限制外,基础设施落后是品牌经销商不愿进入集市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政府未能妥善管理场上不正当竞争,特别是“流商”和“坐贾”之间的竞争,使得集市上买卖常常出现纠纷。另外,工商所对农户和小商贩的小买卖过度管制,乱收费现象严重大大减少农户们卖农副产品的积极性,商贩们也常常因为过高的

管理费而放弃进入集市。

三. 发展农村集市的意义以及政策建议:

意义:

农村集市不仅是乡村农民卖出买进的场所,也是农民们交朋会友、娱乐休闲的主要场所,此外小商小贩也在集市间辗转流动,因此集市成为地方性的社会中心,成为探究乡村社会的一个窗口。

集市不是单个存在,相邻的集市紧密联系,形成集市网络,使得不同村镇的农户能相互交流沟通,商贩们也在不同的集市来回流动,因此发展农村集市贸易方便了农民消费活动。同时,发展农村集市贸易能加速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这就促进农村初级市场的迅速发展。

另外,农村集市贸易能够发挥衔接城乡产需、引导消费、增加就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作用。正如有学者说的那样,集市是市场的补充,能满足农村生产者和消费者在生产和生活方面的某些需要,能在农村内部互通有无或调剂余缺,并且是城乡之间物资交流的必要环节,能活跃农村经济、促进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政策建议:

我认为改善类似于三凤场这样的集市萧条现状,主要是通过扩大集市规模,留住本村镇的消费者的同时也吸引更多外来的消费者,引进供给者来实现。这主要就是靠政府的工作:

首先,政府加强集市基础建设。政府可以建立蔬菜水果等商品的农贸集市,即提供固定的此类商品的交易场所。改善以往沿街摆放,卫生质量较差的状况。提升集市的交易场所的交易环境。

其次,政府应该加强管理集市运营。如加强管理不正当竞争,遏制乱收费现象,为农户和小商贩买卖提供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

最后,政府应该加强对外宣传。通过提供一些优惠政策引进供应商,特别是品牌等经销商。支持发展有特色的行业,吸引外来消费者。

篇四:解释什么造成经济危机

用一个村庄里的经济萧条,解释什么造成经济危机?

某村,有种菜卖菜的、有养猪卖肉的、有种粮卖大米的、有种果树卖果子的、有开厂生产家电的、有村长修房卖房的。以前结构合理,这个村一直能保持平衡发展,大家都能各司其职的做自己的事,自己的产品也能平衡的互相卖出去,发展很合理。大家都有肉、有饭、有果子吃、有家电用、有房子住。

种菜卖菜的种2万斤能卖2万元。养猪卖肉的能养2千斤,能卖2万元。种粮卖大米的能种1万斤,卖2万元。种果树卖果子的能种果子5千斤,卖2万元。开厂生产家电的,能产5万元。村上的铺子价格也合理,一年百元,不管是卖菜的,还是卖肉的都能接受,都有自己合理的利润。大家的日子也一天比一天过得好起来了,余钱也存了一些。

但是突然有一天村长想把这些人的余钱骗过来,并且最好后面好多年的都骗过来,村长修了很多房子,第一年村长卖10万一套,卖肉的买了,欠了8万。第二年村长卖20万一套,卖米的急了,看着卖肉的赚了,也买了,欠了15万。第三年卖50万一套,卖果子的也买了,欠了40万,钱不够的,可以到村长的钱行去借。

就这样村里有能力的人都买了村长的高价房,村长是赚大发了啊,不但把他们以前的积蓄赚了,还让他们后20年赚的钱都源源不断的流给自己。于是卖肉的卖了钱,不敢像以前一样买家电,买水果,赚了一点钱后就还村长钱去了。其他的也是这样,卖了一点钱后还村长钱去了。就这样,渐渐的卖肉的卖不出去了,卖菜的也卖不出去了,卖家电的也卖不出去了。因为大家都没钱了啊,买不了啊,即使有赚了点钱又还村长了啊。更可恶的是村上的铺子租金一年比一年贵。卖了的菜钱还不够铺子租金。所以一边是种果子的卖不了钱,一边是村上的果子一年比一年贵,并且还不好卖。

现在的情况是村上各行个业都产能正常,但卖不出去。卖肉的肉很多,但卖不出去,但也没钱买米。卖家电的家电很多,但卖不出去,也没钱买菜啊。即使卖出去一点,除了最基本的生活其他也不敢买啊,因为欠着村长钱行的钱啊。

怎么破啊,怎么破啊,现在这情况,怎么破啊?

村上生产家电的工人也只能回家了,因为家电卖不出去,发不了工资。 工人回村后地也没了,因为前几年被村长便宜的征去修房子了。工人怎么办啊,米都没钱买了啊,要么跳楼,要么偷抢乱杀人啊。

村上卖果子的,只能把果子倒河里了啊,因为大家没钱消费,加上村上的铺子和运费太贵,果子的价格一低再低,原先批发出去1元1斤的果子,现在批发出去1毛钱1斤,但加上运费5毛1斤,铺面费2元1斤。村上其他人买到手也要2.6元1斤啊。

一方面是种果子的被逼得把果子倒河里,一方面是其他村民没钱消费,价格太贵,怎么办啊啊?果农果子卖不了,只能自己饿了吃自己的果子,没钱买其他的了,没钱买肉了,没钱买米了,更可悲的是,造成目前的局面,村上的人大多数都不知道为什么啊?为什么出现现在这局面?只有村长在偷偷的今天干这家的老婆,明天干那家的女儿.爽翻了天啊。

事情如果这么简单,就很好解决,杀掉村长。

村长有枪啊,有强大的村卫队啊,还有核蛋啊,你让米都买不起的村民怎么去杀村长啊。并且这个村的村民都有一个特点,只要还有一口饭吃,就能忍,实在没饭吃的忍不了的自己疯了去乱杀其它村民,也没胆量杀村长啊。

还有一个正村长下面本来就一个副村长,后来村长把他的兄弟和小舅子都提拔为副村长,副村长又提拔他们的兄弟姐妹,七大姨八大妈的,村上公路开始收费,建收费站,油价又上涨,没办法,要养的人太多,村民本来收入就不多,挣的钱要还房贷,看病,教育,啥的又都被村长们垄断。。。

不管是卖肉的最先花10万买村长房子的,还是卖菜的花30万买村长房子的,还是最后卖果子的花50万买村长房子的,他们都是可悲的,因为村长房子只有2万的成本。村长才是最大的得利者。其他的都是被剥削的。更可悲哀的是被剥削的村民不去反思,不去反抗村长,而是在从被剥削得比自己更凶的人的那里找心理安慰和快感。比如卖肉的10万买的成本2万的村长房,欠了8万,他的优越感在于他看到卖果子的花了50万买了成本2万的村长房子,他觉得他看到比他更悲哀的他高兴,看到被剥削得更凶的他感觉自己赚了,其实赚的是村长,大家都是受害者。何必受害轻的看到有受害比他更严重的而高兴呢?

意思都是一个意思啊。村长剥削得太凶了啊,剥削的钱肯定很多又流到他的亲戚手中了啊。这剥削制度快维持不下去了啊,一边是村长亲戚钱多的吃进口米肉,一边是村民穷得连转基因米都买不起了啊。

比如村长前几年的钱行,钱多了,村长说修条路,把剥削村民的钱拿了1亿出来修路,村长的小舅子承包了下来,七大姑八大姨又层层承包,最后修了一条偷工减料的路只花了2000万,村长的小舅子七大姑八大姨吃了8000万,肯定这些人就有钱了啊,但是他们每天也只吃得了那么多点米,肉。即使买其他村的高价米肉,钱也出不来啊。

现在新上任的村长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把上上任的老村长的小舅子七大姑八大姨杀掉很大部分,把自己的亲戚安排上去,还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叫反腐,其实对村民一点好出都没有,反腐的上千上万亿又没分村民一毛钱,反而还抑制了老村长的小舅子七大姑八大姨的消费欲望。

那为什么各各行业产能都过剩呢?真的过剩嘛?其实不是,想买车的很多吧,为什么不买呢,因为还欠着钱行的几十上百万钱呢,挣了点要先还这个啊。这就是产能过剩的原因,不是大家不需要,而是村长剥削的太厉害了,他们已经没能力要求其他的需求了。

从小就培养仇恨感。

时不时地村民吆喝要围攻村长了,村长就喊句:邻村的人要来啦!!

实在村内矛盾严重了了,即使邻村的不来,村长也可以领着村民主动去惹一下人家,然后哎还真是呢,矛盾转移了!!!

但村长也很怕和其他村的干起来,只能喊喊口号,其他村来真的,村长马上就怂了,因为村长知道自己的那邦亲戚七大姑八大姨舅子小姨子等是靠不住的,这些玩意只知道捞钱,真让他们上去和别村人干架,那是不可能的,只有忽悠村民们上,但万一村民们没忽悠住,那就自己麻烦大了,所以村长一般只是喊喊口号,即使是个小村来真的,村长也怂 了。

是啊,村长是会印钞票啊,并且还印得不少,导致你不买村长房的也通过贬值让你的钱留到村长口袋了啊。

现在的关键是流动性枯竭了啊,村长印钱也没用啊,村长印钱再继续修路,印1个亿去修路,,村长的小舅子承包了下来,七大姑八大姨又层层承包,最后修了一条偷工减料的路只花了2000万,村长的小舅子七大姑八大姨吃了8000万。2000万中有500万村民的工钱,村民拿到后又还村长钱行的钱去了,其他消费一样的没有,只能节衣缩食。市场一样没留动性,一样的循环不了。并且钱印太多的其他后果太多了..........

篇五:中国经济可能陷入严重大萧条

中国经济可能陷入严重大萧条!

作者夏斌 为国务院参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名誉所长。

【编者按:这是夏斌9月12日在思想中国论坛上的演讲】

如何看待当前的经济困局?我们可以回顾一下今天的局面是如何造成的。这一轮经济周期实际上从2003年开始的,大的环境与美国经济周期以及世界经济周期有关。2002年底,我从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调到国务院发展中心工作。在2002年之前,中国人民银行党组每年的工作目标,就是为放1万亿贷款而奋斗。彼时朱镕基总理正好严抓不良贷款,各级行长都非常谨慎,严控贷款。但到了2003年,上半年贷款一下子达到1万亿,全年贷款规模增长23%。此后,中国经济一路高歌猛进,涨到2007年的14.2%。2008年发生百年一遇的大危机,波及了全球经济。2009年中国经济进一步往下走,这个期间,我们出台了4万亿政策。4万亿是财政的钱,更多的是央行提供了大量的配套资金。 我在2011年7月向领导同志汇报时曾说,中国两位数增速的时代应结束了,中国增速下来是合理的,硬托上去是不合理的,是有风险的。从今天看,大家已经慢慢接受增速下来这一事实。今年中国政府提出GDP增速要保7.5%。从各种数据分析,今年明年和后年的经济增速还会逐年下降。首先看出口。尽管美国经济在慢慢复苏,但要恢复到2008年之前的那种状况,很难。欧元区的问题比较严重。这几年出口对GDP的拉动率要恢复到危机前几年的的可能性已经很小了。其次看消费。政府多年来的战略取向是要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但从历史数据看,我们居民消费率占GDP的比例,由2000年的4***%,

一路下滑到2010年的33.8%,2012年的34%,2013年的34%~35%。

我们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很正确、很明确,就是想尽办法扩大消费,改变增长方式。实事求是地说,国家这几年在扩大消费上是下了大力气的。农村实施了新农合,看病可以报销,农民养老也开始慢慢在解决。最为震撼的是,中国农民祖祖辈辈都知道种地要交税的,前几年农业税也废除了。废除农业税很大部分是为了消费。但尽管如此,严峻的统计数据告诉我们,提高消费率很难。因此,在中国目前情况下,GDP增长在消费和出口上找出路很难。从出口角度看,外国没有钱进口;从消费角度看,需要深入改革,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因此只能依靠投资。投资分三块,房地产投资、制造业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制造业投资,全国各行各业基本上都产能过剩,产能利用率只有70%左右。比较生动的例子,生产一吨钢,低的时候只能赚一毛几;生产一吨煤,买不了一瓶高级矿泉水。温家宝当总理的时候,我亲耳听他讲过两次,他说,不要说一般的制造业,连战略性新兴行业中的风能都“疯了”。因为各个省都想搞战略性产业,政府干预、政府计划,最后又是重复投资。类似无锡尚德这类企业的故事很多。所以从制造业说,我们不能指望投资有很大的提高。

那么就看基础设施建设。在中国,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靠地方政府投资。中国资金富足,但是由于金融改革没有到位,大量基础设施的资金不是来自于社会,而主要来自地方政府各种形式的举债。有的专家说,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很大的空间,还可以依靠大量投资拉动GDP。我个人认为,这只是指出了一种可能性。中部、西部、西

南部地区和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相比,投资空间确实很大。但是关键是钱在哪里?现在地方债务风险高的问题已经很突出了。有人说,堵后门,开前门,发地方债。根据我对中国各级政府的了解,即使发债,也不是每个政府都能发债。如果严格按评级发债,我闭着眼拍脑袋推测,也只有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一些债务情况较好的政府还可以发债,绝对不是全国各级地方政府都能发债的。而且,即使搞发债,也不可能像前几年那样大量举债。因此,政府发债的问题不是融资形式问题,而是规模还能否持续放大的问题。

现在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已变成全社会关注的问题。有些债权人已经到政府门口静坐,要求还债,问题很严重。因此从这个角度说,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维持原来那种很高的增长速度了。当然,今年二季度,经济增长速度下来了,现在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为了解决铁路债的问题和棚户区改造资金的问题,让国开行发债,邮政储蓄银行买债,绕了一圈来解决这些资金问题,这是可能的,我认为作为临时措施也是对的,但是不能放开了规模干,也不是长久之计。

综上可见,从拉动GDP增长的角度看,我们出口的贡献不能给予太高的希望,消费率的提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平均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就是很好的事了。投资中制造业产能过剩,基础设施建设很难继续维持高增长。因此要想保住GDP增长7.5%左右的目标,房地产投资是关键的一环。

房地产市场“超级繁荣”的时期已经结束

我曾在今年六月份的一篇内部报告中说,“当前经济走势关键看房

市,房市下跌已成必然定势”。这里说的房市是指房价和交易量。可以说,由1998年住房改革开始,到2008~2009年,由信贷积极扩张所助推的房地产“超级繁荣”已经结束了。我们银行给企业大量贷款的抵押物都是房地产。我们好多实体经济,好多工商企业,向银行贷款是用厂房用土地做抵押的,这部分钱占整个银行贷款的40%,这是相当高的比例。刚才讲的是主要银行,在非主要银行,在影子银行中间,这个比例就更高了。

如果住房销量下降,房价下降,系统性风险会不会爆发?这个就很难说了,很难保证不爆发。如果爆发,它是一种什么样的爆发方式?我以下用第几波概念来描述,实际上在时间概念上,不一定是先有第一波然后是第二波,并行也有可能。

第一波,房市价量齐跌,价格在跌但程度不高,量也在跌,卖不出去了。这种状况现在已经开始了。房地产抵押贷款的资产质量最早出问题,房地产企业的问题最早出现。抵押物的市值马上下跌,开发贷款的质量问题紧随其后。这个时候,面对抵押物价格的下跌和开发贷款可能还不出来的房地产企业,银行行长的第一反应是马上收紧贷款,收旧贷款,不给新贷款。这样做直接效应是部分房地产企业马上资不抵债,破产。间接效应是GDP下跌,这是第一波。

第二波,收紧房企银根的连锁反应是,涉及上下游40个行业的投资会进一步深度下行。和房地产业相关的水泥、钢铁、玻璃等40个行业现在已经产能过剩,如果房地产投资再进一步下降,产能过剩问题更大。因此导致这批相关的非房地产行业产出减少,或者减少投资,

或者倒闭破产,进一步影响全局性的投资和GDP,这是第二波。

第三波,地方GDP马上下滑,地方政府破产。去年一年,地方政府和房地产相关的八项税收加上土地出让金的收入,一共有***万亿。狭义的土地财政对房地产的依赖度达到53%。有些地方更高,100%多的都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房市价量齐跌,首先会出现什么情况?房地产企业拿地的积极性会减弱。今年5月份,武汉、沈阳、长沙、佛山已经纷纷出现地方政府拍地拍不出去,因为房地产企业房子卖不出去,价格都跌了,老板不愿意拿地了。报纸上各种信息披露,有些城市已经出现土地拍卖流标,二次流标。今年10个典型城市,5月份的土地收入已经同比下降了25%。最新的7、8月份的数据没有放进去。我们假设今年下降5%到10%,地方政府由于资金压力,没有钱了,怎么办?收缩基础设施建设,棚户区改造资金配套不够,保障房建设以及民生的其他投入都发生困难。直接影响是,地方GDP马上下滑。

现在全国每年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80%都是银行的钱,或者金融系统的钱。地方政府是用20%的土地收入来撬动了这80%的基础设施资金。地方政府普遍以土地抵押向银行融资,如果地价进一步下跌,对地方政府无疑是雪上加霜,GDP的增速前景更加暗淡。这个时候,地方政府如果急了,唯一的出路是加快拍卖土地。但越加快拍卖土地,地价跌得越快,这是必然结果。地价跌得越快,会从房地产企业、地方债等各种渠道,激化银行资产质量的恶化。这样的话,使整个社会债务慢慢陷入倒塌的恶性循环,银行就不敢贷了。

第四波,群体性事件集中爆发。随着银行对房企的信贷紧缩,理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