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世说新语雅量第六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21:44:38 作文素材
世说新语雅量第六作文素材

篇一:世说新语作业

坦言,大学过半,一直想认真看《世说新语》,却不曾真正完整读过,很是惭愧。恰逢这个学期有这门课,便欣然选了。虽然还没有看完,但已经有了一点感觉,正如您教授时提到过,这可以是一本床头书。说到床头书,我先谈谈我的床头书,是清代袁枚的《子不语》。这书若是晚上看,原是极可怖的。可恰恰在以毒攻毒,身处这一代被欲望充斥的洪流中,我也不能免俗。深知自己是在追逐而非追求的时候,我就用其间一些轮回说,因果说来遏制自己。这也是下下策,宗教观原也只为治标不治本。这个学期看了《世说新语》,倒是看《子不语》《夜谭随录》的机会少了。为魏晋风度而叹服,真的。浅薄如我,也只能做一个门外汉,我不知道魏晋风度的种种到底内蕴着多少宗教,哲学,艺术,但年底觉得它应该能使一种信仰。布置的题目是谈谈刘强老师对于《世说新语》的新评注。我写的也听没底气的。连原文都没有甚解的我,就更别说来评先生们的注解了。且当我是在随意做一些读书笔记罢了。

我要谈的是《世说新语??雅量第六》,这一章的确吸引人。刘强老师在每一篇前都做了篇名释义。雅量的释意,说实在话,挺难的。且不说其间包含的气度,风范和胸怀。比如雅量第四则关于王戎在诸儿竞走取果的时候,以智慧谙知果子酸极,故浑然不动。王世懋云其为“夙慧”,无关雅量,刘强老师的评点是“竞走与不动,区以别之,便是雅量”,这话说的有些玄,似乎是犹抱琵琶半遮面,未予说破。我的理解是由于这种“夙慧”而体现出来的气度,恰恰也就是雅量的内涵之一。这说明“雅量”是需要慧的。又如雅量第六中王戎不收礼而后报其书,刘强老师言其“矫情”,我以为“矫情”还是过了,这本是人之习性之异。王戎悭吝之人却能坚不纳货,这是德行。这说明德行也包含在雅量之内。雅量所涵盖的意蕴甚深,恰如魏晋风度,是人说不清的。它们就好比船是行千里路,车是走万里道,都是时间累起的,打也打不破。水鸟唱的是几百年一个调,地里是千百载的春秋耕种。这期间的韵味,谁又能说得清楚呢?刘强老师言“雅量乃是一种从容恒定的人格状态,即不以外在环境之变故,改变内在人格之稳定性。”这一句我觉得刘强老师是从魏晋士子的一种对待变故的表态来概括的,但是到底这些人为什么能够临危不乱,处变不惊,想必他们是各有各的非凡之处。这种概括,恰恰也给我们留了足够的余地去细品各个士子们的千姿百态。最后一句刘强老师说“凡此种种,正雅量人格妩媚迷人之处。是方正、雅量之间,方正代表着自己与人对话,雅量代表着人类与上帝对话。”我想如果说方正是一种自我对他者的抵抗,那么雅量则是对他者的一种宽容。那种因宽容而表现出来的美,价值则在抵抗之上。

接下来是刘强老师对雅量每一则做的评注,这种形式实则有来已久。这种评注好比就古人的诗话,词话,大抵是有感而发,虽是不成体系,但却字字句句皆蕴含着一瞬的灵感和隽永的品悟,较现在那些学习西方而作长篇大论的文论来说,来的更亲和,更温婉,更具体。写着突然想说一句,这种评注的方式大概也是最贴合魏晋风度的一种方式,淡淡的却又穿透人性的。首先说我最爱的一句评点,是雅量十九关于“东床择婿”的议论。我知道现在的人大多看到这个故事,大都为逸少的风流淡定而叹服不已。而刘强老师则想到了这个美谈真正的促成人郗鉴,“逸少袒腹东床固佳,郗公能赏之,岂不更佳?不有此翁,焉有此婿?”这边是独到之处,看完我觉得这位老者似乎比逸少更加可爱,充满着慧眼和一颗年轻的“真心”。另一则是雅量第二十九则关于谢安的评点。江左风流数谢安实在名不虚传,而在恒温设下的“鸿门宴”中,谢安更是表现出气定神闲,胸次浩然。这时刘强老师较之前几条批注也激动些许。“谢真妙人”四个字我觉得刘强老师应该是每看到此处都会怕案叫绝的。我看的时候看到这四个字,胸中也觉得激荡不已,这是一种真情流露时的共鸣,我觉得任何一个读者都会为这种共鸣而感到欣喜,虔诚,更加赞叹刘强老师的真实。我觉得真实不是用那些蕴藉包涵的句子,也不是那些风流调笑的句子,而是直抒胸臆,让情感肆意喷发。这乃真性情。我记得在看庚辰本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中看到描写鲍二媳妇的那段,可谓是石头记中较露骨的一段性描写,脂毫不避讳此段,反而添上一笔,“此处淫极”,多么真实又可爱的感觉,至少我这么觉得,他一下子拉近了我与他的距离,我感觉我们是相同的读者在互相交流。另有雅

量第五则,写到王戎面对老虎,了无惧色。刘强老师或是戏言“又或者无知者无畏,亦未可知。”我倒是离孩童时期不远,恰是觉得就算是孩童,也是需要一定胆量的,或许孩童不知老虎吃人等等,但是既然旁人皆迅速走开而王戎则浑然不动,这岂能是一般孩童能做到的,换做是我,早就随从大流迅速奔走了。所以这一点兴许刘强老师没有想到吧,又或许是我还并没有弄清楚这其中真正的意思。

刘强老师还有一个我很喜欢的地方就是语言极为醇正典雅。雅量第十则写道“纵心事外,托虐星际,与子高和鼻尖王义夫。”这一句我很是喜欢,那种褒贬的意味欲说又止,令人咀嚼良久。刘强老师总是对一些魏晋世子的好或者不好包含疑惑,其实这种疑惑,就是一种宽容,一种对好与不好这两种定义的拒绝,对士子的理解。另外,刘强老师十分细致。

篇二:初一世说新语两则的教案

初一

25.《世说新语》两则

刘义

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3.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重点难点 1.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难点:翻译文言文,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朗读课文3遍,查字典,看注释,试翻译。 2.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入

同学们,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 三、作家作品简介。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现在江苏徐州市)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原有集,已佚。

《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四、正课

1.朗读《咏雪》。要求语音正确,节奏合理,读出感情。 2.指导学生翻译课文,一人一句。

翻译: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谈诗论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撤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3、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谢太傅”是什么人物? 为什么称“谢太傅”? ? 谢太傅即谢安,字安石,东晋时人。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 ? 他死后追赠为“太傅”,故称。 4、交代“咏雪”故事背景的是哪句话?

?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短短十五个字,涵盖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 5、下列人物叫什么名字? 谢太傅:谢安

胡儿:谢朗

兄女:谢道韫(yùn) 左将军:王凝之 6、下列人物是什么关系?

1. 谢安是谢朗和谢道韫的叔叔 2. 王羲之是王凝之的父亲 3. 谢道韫是王羲之的儿媳

7.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家庭气氛融洽、欢快、轻松、

东晋谢氏家族是个赫赫有名的诗礼之家,为首的是谢安。这样的家庭环境,再加上这样的气氛,当然要出才子、才女。

五、质疑探究

1、谢太傅对两个答案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作者也没有表态。那么作者赞赏哪个呢?

作者虽没表态,却在后面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这就暗示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后来作诗的才气被称为“咏絮才” 《红楼梦》中“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就是这样。其中“咏絮才”指林黛玉。

2、你认为两个比喻哪个更好?

讨论并归纳:有两种相反的意见。 (1)认为“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相似,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花飘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因此说,前一喻好,后一喻不好。 (2)认为“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西风颂》),有深刻的意蕴;而“撤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撒盐空中”,干什么呢?且形象不美。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 3、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 岑(cén)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shé),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提示:以“梨花”喻雪,妙哉,雅哉,不愧为千古写雪之名句。

春 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提示:这首诗诗人赋情于雪,仿佛白雪也嫌春光来迟,像落花一样飘飞,来装点春色。

夜 雪 唐·白居易

已讶衿(jīn)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提示:这首诗采用侧面烘托陪衬的手法,从感觉、视觉、听觉入手写雪,尽现雪之寒、大、重。短短四句诗,把夜雪描写得曲折、细致。

六、拓展迁移

《世说新语·雅量第六》有这样一则故事: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王戎为什么未尝一口能知道这一定是苦李?这是因为他虽小却能注意观察,认真思索的结果。树在路旁,如果李子甜早就让人家摘光了这是其一;结果很多,树枝营养供应不足,李子一定很苦,这是其二。从这里可以看出王戎的聪颖机智的性格。

七、小结

文章客观地叙述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以描写人物语言为主,全篇语言简练。在不足百字的文章里,清楚地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缘由以及经过和结果。虽未作一字议论,但从文末补充交代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更赞赏道韫的才气。 八、课后作业

? 1、每人搜集几首自己喜欢的咏雪诗,并背诵下来。 ? 2、背诵《咏雪》。

第二课时

一、预习

1、朗读《陈太丘与友期》3遍,查字典,看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2.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谢道韫这个才女,这节课我们将再认识陈元方这个神童。

陈纪(128-199),字元方。以道德知名于世。兄弟友爱,孝养父亲,家中和睦亲善,其家风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陈纪也曾遭到党锢,他在家发奋著作,写成《陈子》一书。党禁解除后,朝廷虽然多次征召,他都拒绝出仕。中平六年(189)灵帝去世,少帝即位,大将军何进再次谋除宦官,辟召智谋之士二十余人,陈纪被举为五官中郎将。但当陈纪应召到达京都洛阳时,形势已发生了大逆转,何进在与宦官的斗争中被杀,长期盘踞宫廷的宦官也被翦除殆尽,但政权却落入了奉召领兵入洛的凉州军阀董卓手中。董卓大量选用党人名士以便获得支持,陈纪被任为侍中,又考虑进一步任其为司徒、尚书令。当时董卓意欲挟持新立的献帝徙都长安,陈纪劝谏董卓应谦远朝政,专精外任,不可擅意徙都。董卓很不高兴,但敬畏陈纪的名望,也无可奈何。陈纪见天下已乱,乃请出为平原相,并且立即赴任。建安初,拜为大鸿胪。四年(199)去世,年七十一。

三、正课

1.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翻译课文

翻译: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中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个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父亲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那个朋友就发怒了,骂道:“真不是人啊!跟人家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父亲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个朋友感到惭愧,就下车来拉元方(想讨好他),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自家的大门。 3.下列人物叫什么名字?他们是什么关系? 陈太丘 陈寔(shí) 元方 陈纪

陈寔的长子

四、质疑探究 1、“君”“尊君”“家君”这三个称谓各表示什么意思? 君:对别人的敬称,犹今之“您”。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辨别下列词语哪些属于敬词,哪些属于谦词。

①敝人 ②卑职 ③陛下 ④令尊 ⑤寡人 ⑥足下 ⑦令郎 ⑧老朽 ⑨麾下 敬词有③④⑥⑦⑨ 谦词有①②⑤⑧ 补出文中缺少的部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 )不至,太丘舍去,去后( )乃至。元方时年七岁,( )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 )不至,( )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 )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 是个不守信用,没有时间观念的人

3、元方指出了父亲友人的哪两个错误?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4、陈元方是一个怎样的人?

聪明、勇敢、明理 (或):懂礼识仪,机智聪明,刚正不阿 这一则重在表现元方什么特点? 1. 懂得为人道理(知书达理); 2. 聪敏过人。

5、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1)客人既已认错,就应原谅他,而元方“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很尴尬。无地自容,这也算无礼。

(2) 对一个七岁的孩子不应如此求全责备。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懂礼识仪,机智聪明,刚正不阿的性格特征。 这一则重在表现元方什么特点? 1. 懂得为人道理(知书达理); 2. 聪敏过人。

6、作者写此文,意图是什么?

(1)借元方责客之语,说明“信”和“礼”的重要性。 (2)也赞扬元方的聪敏。

7、元方斥责“友人”无信,令你想起我们学过的《<论语>十则》的哪句话?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8、你从《陈太丘与友期》中得到什么启示?

做人要讲信用

五、小结

本文主要记述陈元方和来客的一段对话。对话以责备客人“无信、无礼”为核心,既表现了陈元方懂礼识义的品质,又从反面说明了“信”和“礼”的重要性。结尾“入门不顾”的动作细节,再次强化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全文以寥寥数笔,就将当时的环境和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作者能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他使用一些非常形象地比喻,凝练生

动的语言,点出了人物与环境的特点,使之跃然纸上。 六、作业

1、将文中重点字词的翻译总结到笔记本上。

世说新语雅量第六

解释下列句中加红色的词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不久高兴地撒盐空中差可拟比、比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比不上,不如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才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约会、约定舍弃

解释下列句中加红色的词(2)

元方时年七岁当时门外戏玩耍

尊君在不

通“否”待君久不至,已去离开友人惭,下车引之拉

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篇三:世说新语

第5课 《世说新语》两则说课稿

【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说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说教学难点】

1.谢太傅对两种不同的咏雪佳句到底有何评价?

2.元方批评父友失信、无礼,最后却“入门不顾”,是否有失礼仪?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上课交流。熟读课文,复述课文。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

教师: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教学方式:诵读、复述、疏通、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

【说教学方法】

1.诵读法。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这两则短文都是叙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着可议论的内容,这正是《世说新语》记事的特点。我们应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来处理这篇课文,这就是利用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多方讨论,交流看法,如《咏雪》中,你认为哪个比喻更好?《陈太丘与友期》中,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师生互动与学生互动结合,自主合作探究与点拨相结合,提高教学效率。

3.延伸阅读法。本文用两课时教读,时间略有富余,可从《世说新语》中再选一两个故事让学生阅读。

【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古代流传下来许多聪明孩子的故事,你能列举一些吗?(学生答)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王戎评李……请同学讲讲王戎评李的故事。(教师也可出示小黑板提示)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这个故事出自《世说新语·雅量第六》,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选自这本书的《咏雪》。(板书文题)

二、介绍刘义庆和《世说新语》

学生齐读注解①,教师补充。

多媒体显示: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录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鲁迅称之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本书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语言简练,辞意隽永,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三、研读《咏雪》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读顺句子,疏通文意。

2.把学生分为6组,小组成员讨论解决字词句方面的疑难,按照读—译—讲的步骤进行。如有小组内难以解决的问题,可提交班上集体解决,教师可适当给予提示。

3.选三个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教师可提示学生要先了解故事背景,再抓住它的核心。

4.学生分组探究问题。

(1)各组提问。

疏通文意后,请同学们深读课文,提出难以理解的问题。

(2)教师归纳问题。

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①谢家聚会吟诗,为什么不选择一个良辰佳日,却选择一个寒雪日? ②“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

③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到底哪一个好?还有更好的形容雪的比喻吗?

(3)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教师酌情指导。

明确:

①文章开头一句话“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短短十五字,涵盖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主体事件等丰富的内容。正因为“寒雪日”“俄而雪骤”,才能引出“咏雪”的事件。

古人看重的“四美”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这里良辰、美景不可拘泥地理解为春和景明、绿草如茵,在雪花飞扬的寒冷天气中,外出不便,聚会咏雪不正

是赏心乐事吗?文中“欣然”“大笑”“乐”等词可见其融洽、欢快、轻松的气氛。

②对“公大笑乐”,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有人认为“笑”前喻,“乐”后喻;有人认为谢太傅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文章虽然没有明确交代谢太傅的评价,但从文末补充谢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是暗示读者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意在言外,确实耐人寻味。 ③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只有物象而无意蕴。

同学列举的喻体有“鹅毛”“蒲公英的孩子”等,教师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适当引申其他咏雪名句,如韩愈《春雪》“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

5.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6.默写课文。

四、拓展思维:

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举出并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请欣赏: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毛泽东

篇四:世说新语

5、《世说新语》两则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掌握“俄而、欣然、拟、未若、”等词在特定语境中的词义。

2.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3.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语句进行品味,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4.把握本文以叙为主,叙中有议的写作特点。背诵短文。

5.《世说新语》作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鲁迅语),教导人们做人要方正,诚实守信,以

礼待人,言辞要高雅。

重点 难点

重点 :把握本文语言简练、辞意隽永,以叙为主的特点。背诵课文。

难点 1.谢太傅对两种不同的咏雪佳句到底有何评价?

2.元方批评父友失信、无礼,最后却“入门不顾”,是否有失礼仪?

学习方法:诵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延伸阅读法。

第一课时 《咏雪》

导语设计

1、同学们,我们古代流传下来许多聪明孩子的故事,你能列举一些吗?(学生答)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王戎评李??请同学讲讲王戎评李的故事。(教师也可出示小黑板提示)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这个故事出自《世说新语·雅量第六》,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选自这本书的《咏雪》。(板书文题)

2、介绍刘义庆和《世说新语》学生齐读注解①,教师补充。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录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鲁迅称之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本书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语言简练,辞意隽永,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自主学习:研读《咏雪》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读顺句子,疏通文意。

2.把学生分为9组,小组成员讨论解决字词句方面的疑难,按照读—译—讲的步骤进行。如有小组内难以解决的问题,可提交班上集体解决,教师可适当给予提示。

[内集]家庭聚会。内,指家人。集,聚集。 [儿女]指子侄辈,这里指家中年轻一代人。 [讲论

文义]讲解诗文。义,道理,意义,文章表达的意思。 [俄而]不久,一会儿。雪骤( 紧 ) [欣然]高兴的样子。 [似]相似,像。 [差(chà)]大致、差不多。 [拟]相比。 [未若]不如,比不上。 [因]由于。傅fù 俄é而 雪骤zh?u 欣xīn 然 柳絮xù 奕yì 凝níng 哉zāi

朗读停顿: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合作探究:

1、分析课文层次结构:

一层()交代谢家咏雪的背景。

二层(2—4句)交代咏雪第一句话。

三层(最后两句)对儿女们的回答。

第一部分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寒雪日 、内集、谢太傅、讲论文义

2、学生分组探究问题。

(1)各组提问。

疏通文意后,请同学们深读课文,提出难以理解的问题。

(2)教师归纳问题。

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①谢家聚会吟诗,为什么不选择一个良辰佳日,却选择一个寒雪日?

②“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

③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到底哪一个好?还有更好的形容雪的比喻吗?

3、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教师酌情指导。

①谢家聚会吟诗,为什么不选择一个良辰佳日,却选择一个寒雪日?

文章开头一句话“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短短十五字,涵盖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主体事件等丰富的内容。正因为“寒雪日”“俄而雪骤”,才能引出“咏雪”的事件。

“雪骤”的作用是什么?为下文的咏雪作铺垫

文中的这一家人是在一种什么样的氛围下聚会的?从哪里看出来?

(融洽欢快轻松)(内集,欣然,大笑)

联系上下文,“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古代“儿女”犹言子侄辈,指家中年轻一代人。今之“儿女”则专指子女。

古人看重的“四美”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这里良辰、美景不可拘泥地理解为春和景明、绿草如茵,在雪花飞扬的寒冷天气中,外出不便,聚会咏雪不正是赏心乐事吗?文中“欣然”“大笑”“乐”等词可见其融洽、欢快、轻松的气氛。

②“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

对“公大笑乐”,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有人认为“笑”前喻,“乐”后喻;有人认为谢太傅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文章虽然没有明确交代谢太傅的评价,但从文末补充谢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是暗示读者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意在言外,确实耐人寻味。

③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到底哪一个好?还有更好的形容雪的比喻吗?

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飞”,各有千秋。有人认为“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有人认为“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同学列举的喻体有“鹅毛”“蒲公英的孩子”等,教师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适当引申其他咏雪名句,如韩愈《春雪》“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

④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⑤归纳主题:《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咏絮之才。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练习反馈:

1、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举出并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天。——李白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2.请闭上眼睛,想像眼前就是纷纷扬扬、飘飘洒洒的雪花,雪花飘起来了。假设你也参与了当时的讨论,请用以下文言句式再写出一两句,对纷纷扬扬的白雪作生动的描述。

曰:“ 差可拟”或者 曰:“未若 ”

⑴“撒糖空中差可拟。” ⑵:“未若槐花迎风飘。”⑶“未若鹅毛当空舞。” ⑷“棉絮纷飞差可拟。”⑸“未若梨花漫天飞。” ⑥“未若天仙散百荷。” ⑺“樱花飘落差可拟。” ⑻“未若玉屑静静落。”⑼“未若白蝶翩跹舞。”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

研读《陈太丘与友期》。学生朗读课文,自行疏通文意;提出阅读中碰到的疑难问题,师生共同研讨解决;背诵课文;归纳借鉴本文的写法和语言特色,积累词语。

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 有一个年轻人跋涉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到了一个渡口的时候,他已经拥有了“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七个背囊。渡船开出时风平浪静,说不清过了多久,风起浪涌,小船上下颠簸,险象环生。艄公说:“船小负载重,客官须丢弃一个背囊方可安度难关。”看年轻人哪一个都舍不得丢。艄公又说:“有弃有取,有失有得。”年轻人思索了一会儿,把“诚信”抛进取水里。 寓言中“诚信”被抛弃了,它引发你想些什么呢? 自主学习:

1、学生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理解词句,疏通文意。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讨论、解决词句方面的疑难问题。

[期行]约定同行。期,约定。 [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期,约定的时间。日中,正午时分。

[舍(shě)去]不再等候就走了。舍,放弃。去,离开。 [乃]才。 [时年]当时的年龄。 [戏]嬉戏,玩耍。 [客]客人,指朋友。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委]丢下、舍弃。而去(离开)。 [君]有礼貌地称呼对方。不:(fǒu)同否,表疑问。 [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无信]不讲信用。

[引]拉。 [顾]回头看。哉(zāi)哉,语气助词表示感叹。本句表示强烈愤怒的感情。【朗读停顿】

2、选两个学生复述课文,注意情节的完整和故事的核心内容,其他同学点评。

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陈太丘跟一个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 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合作探究:

1、分析陈太丘与友期的结构

第一层(第一自然段)交代事物的发生

第二层 (第二自然段)事件的发展,突出主要人物元方

第三层 (第三自然段)事件的结束,友人惭而元方“入门不顾”

2、师生互动,研讨课文,背诵课文

各小组提问,教师归纳所提问题。

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日中”这个时间概念是否科学,古代没有精确的定时仪,怎么判断迟到?

古代的定时仪器较为简陋,有木表、漏壶等,它不可能有精确的时段划分。这里的“日中”是当时约定俗成的时间概念——中午。这个友人错过了双方约定的时限,所以迟到了。

(2)我们应该如何评价文中的三个人物的行为——陈太丘?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陈太丘:太丘舍去——对不守信的人不能姑息,让他记住教训,承担后果

文中交代“元方时年七岁”的目的是什么?(或用意是什么?)

交代元方年龄幼小,为下文设下伏笔,从而突出其年幼机智、聪明、明礼、诚信。

文中“君”、“家君”、“‘尊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犹今之“您”。“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⑶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的朋友的哪两点错误?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 ....

(4)友人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课文中,友人与陈太丘“期日中”,结果“不至”,可以看出他言而无信,不守信用;到来之后,问元方“尊君在不?”表现得较为有礼;当得知陈太丘已先行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粗野蛮横,十分无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的人;在元方一番义正严辞的批评后,他“惭”“下车引之”又表现得较为诚恳,有知错勇改的精神。

有同学查阅相关资料,获知友人是比陈太丘官高两品的官员,平素对陈太丘傲慢无礼。

(5)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

阅读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懂礼识义的品质。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6)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这是开放性的问题,可肯定,也可否定。认为并非无礼的理由是: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的人,其品行低劣,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认为元方有失礼仪的理由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

篇五:5、世说新语两则

5、《世说新语》两则

【教学目标】

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②知识与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③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朗读课文3遍,查字典,看注释,试翻译。

2.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入

同学们,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

三、作家作品简介。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现在江苏徐州市)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原有集,已佚。

《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四、正课

1.朗读《咏雪》。要求语音正确,节奏合理,读出感情。

2.指导学生翻译课文,一人一句。

翻译: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谈诗论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撤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3、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谢太傅”是什么人物? 为什么称“谢太傅”?

? 谢太傅即谢安,字安石,东晋时人。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

? 他死后追赠为“太傅”,故称。

4、交代“咏雪”故事背景的是哪句话?

?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短短十五个字,涵盖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

5、下列人物叫什么名字?

谢太傅:谢安

胡儿:谢朗

兄女:谢道韫(yùn)

左将军:王凝之

6、下列人物是什么关系?

1. 谢安是谢朗和谢道韫的叔叔

2. 王羲之是王凝之的父亲

3. 谢道韫是王羲之的儿媳

7.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家庭气氛融洽、欢快、轻松、

东晋谢氏家族是个赫赫有名的诗礼之家,为首的是谢安。这样的家庭环境,再加上这样的气氛,当然要出才子、才女。

五、质疑探究

1、谢太傅对两个答案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作者也没有表态。那么作者赞赏哪个呢? 作者虽没表态,却在后面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这就暗示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后来作诗的才气被称为“咏絮才” 《红楼梦》中“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就是这样。其中“咏絮才”指林黛玉。

2、你认为两个比喻哪个更好?

讨论并归纳:有两种相反的意见。

(1)认为“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相似,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花飘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因此说,前一喻好,后一喻不好。

(2)认为“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西风颂》),有深刻的意蕴;而“撤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撒盐空中”,干什么呢?且形象不美。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

3、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 岑(cén)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shé),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提示:以“梨花”喻雪,妙哉,雅哉,不愧为千古写雪之名句。

春 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提示:这首诗诗人赋情于雪,仿佛白雪也嫌春光来迟,像落花一样飘飞,来装点春色。

夜 雪

唐·白居易

已讶衿(jīn)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提示:这首诗采用侧面烘托陪衬的手法,从感觉、视觉、听觉入手写雪,尽现雪之寒、大、重。短短四句诗,把夜雪描写得曲折、细致。

六、拓展迁移

《世说新语·雅量第六》有这样一则故事: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王戎为什么未尝一口能知道这一定是苦李?这是因为他虽小却能注意观察,认真思索的结果。树在路旁,如果李子甜早就让人家摘光了这是其一;结果很多,树枝营养供应不足,李子一定很苦,这是其二。

从这里可以看出王戎的聪颖机智的性格。

七、小结

文章客观地叙述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以描写人物语言为主,全篇语言简练。在不足百字的文章里,清楚地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缘由以及经过和结果。虽未作一字议论,但从文末补充交代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更赞赏道韫的才气。

八、课后作业

? 1、每人搜集几首自己喜欢的咏雪诗,并背诵下来。

? 2、背诵《咏雪》。

第二课时

一、预习

1、朗读《陈太丘与友期》3遍,查字典,看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2.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谢道韫这个才女,这节课我们将再认识陈元方这个神童。

陈纪(128-199),字元方。以道德知名于世。兄弟友爱,孝养父亲,家中和睦亲善,其家风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陈纪也曾遭到党锢,他在家发奋著作,写成《陈子》一书。党禁解除后,朝廷虽然多次征召,他都拒绝出仕。中平六年(189)灵帝去世,少帝即位,大将军何进再次谋除宦官,辟召智谋之士二十余人,陈纪被举为五官中郎将。但当陈纪应召到达京都洛阳时,形势已发生了大逆转,何进在与宦官的斗争中被杀,长期盘踞宫廷的宦官也被翦除殆尽,但政权却落入了奉召领兵入洛的凉州军阀董卓手中。董卓大量选用党人名士以便获得支持,陈纪被任为侍中,又考虑进一步任其为司徒、尚书令。当时董卓意欲挟持新立的献帝徙都长安,陈纪劝谏董卓应谦远朝政,专精外任,不可擅意徙都。董卓很不高兴,但敬畏陈纪的名望,也无可奈何。陈纪见天下已乱,乃请出为平原相,并且立即赴任。建安初,拜为大鸿胪。四年(199)去世,年七十一。

三、正课

1.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翻译课文

翻译: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中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个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父亲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那个朋友就发怒了,骂道:“真不是人啊!跟人家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父亲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个朋友感到惭愧,就下车来拉元方(想讨好他),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自家的大门。

3.下列人物叫什么名字?他们是什么关系?

陈太丘 陈寔(shí)

元方 陈纪

陈寔的长子

四、质疑探究

1、“君”“尊君”“家君”这三个称谓各表示什么意思?

君:对别人的敬称,犹今之“您”。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辨别下列词语哪些属于敬词,哪些属于谦词。

①敝人 ②卑职 ③陛下 ④令尊 ⑤寡人 ⑥足下 ⑦令郎 ⑧老朽 ⑨麾下

敬词有③④⑥⑦⑨

谦词有①②⑤⑧

补出文中缺少的部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 )不至,太丘舍去,去后( )乃至。元方时年七岁,( )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 )不至,( )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 )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

是个不守信用,没有时间观念的人

3、元方指出了父亲友人的哪两个错误?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4、陈元方是一个怎样的人?

聪明、勇敢、明理 (或):懂礼识仪,机智聪明,刚正不阿

这一则重在表现元方什么特点?

1. 懂得为人道理(知书达理);

2. 聪敏过人。

5、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1)客人既已认错,就应原谅他,而元方“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很尴尬。无地自容,这也算无礼。

(2) 对一个七岁的孩子不应如此求全责备。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懂礼识仪,机智聪明,刚正不阿的性格特征。

这一则重在表现元方什么特点?

1. 懂得为人道理(知书达理);

2. 聪敏过人。

6、作者写此文,意图是什么?

(1)借元方责客之语,说明“信”和“礼”的重要性。

(2)也赞扬元方的聪敏。

7、元方斥责“友人”无信,令你想起我们学过的《<论语>十则》的哪句话?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8、你从《陈太丘与友期》中得到什么启示?

做人要讲信用

五、小结

本文主要记述陈元方和来客的一段对话。对话以责备客人“无信、无礼”为核心,既表现了陈元方懂礼识义的品质,又从反面说明了“信”和“礼”的重要性。结尾“入门不顾”的动作细节,再次强化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全文以寥寥数笔,就将当时的环境和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作者能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他使用一些非常形象地比喻,凝练生动的语言,点出了人物与环境的特点,使之跃然纸上。

六、作业

1、将文中重点字词的翻译总结到笔记本上。

2、熟读基础上背诵两篇短文。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