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地震引起的地面震动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1:32:53 体裁作文
地震引起的地面震动体裁作文

篇一:地震知识竞赛题目附答案

庆阳市防震减灾知识竞赛试题

一、判断题(每小题一分)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我国防震减灾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

A、对 B、错

2、震级和烈度都表示震源释放出来的能量多少,能量越大,震级越大,烈度也越大。

A、对 B、错

3、地震时,由于地震波的作用,地面来回摇晃及上下跳动,摇晃幅度随着建筑物高度的增加而减少。

A、对 B、错

4、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区域叫震源。

A、对 B、错

5、震中是指地面上正对震源的位置。震中到震源的距离叫震源深度。震源越浅,地震的破坏就越大。

A、对 B、错

6、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不同地方造成不同破坏,就有了不同的烈度。

A、对 B、错

7、我国对地震预报实行政府统一发布制度。

A、对 B、错

8、庆阳市属南北地震带与汾渭地震带的交接部位,与宁夏西海固、六盘山毗邻,历史上是强震频发与严重波及地带。

A、对 B、错

9、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

A、对 B、错

10、在室内避震,应选择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旁)、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

A、对 B、错

11、地震造成建筑物破坏形成震灾的原因主要有:没有按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防,将建(构)筑物建在活断层上、建(构)筑物位于软弱地基上、抗震设计不合理、不按抗震设计施工、施工质量达不到标准等。

A、对 B、错

12、地震时被埋压应拼命呼唤。

A、对 B、错

13、目前世界上记录到的最大地震是2011年3月11日在日本关东发生的9.0级特大地震。

A、对 B、错

14、地震三要素分别是:发震时刻、地点、震级。

A、对 B、错

15、天气在一段时间内出现异常说明地震要来了。

A. 、对 B、错

16、我国地震预报水平目前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但地震预报仍是世界难题。

A、对 B、错

17、历史上从未记录到发生地震的地方,今后也不会发生地震。

A、对 B、错

18、历史上没有发生过强烈地震的地区,今后绝对不会发生强震。

A、对 B、错

19、在操场或室外遇到地震时,要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树木、危险物。

A、对 B、错

20、在2004年国务院召开的全国防震减灾工作会议上,提出了“突出重点,全面防御;健全体系,强化管理;社会参与,共同抵御”的防震减灾工作三大战略要求。

A、对 B、错

二、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一分)

21、地震是地球 物质运动的结果。

A、内部 B、地壳 C、地幔

22、新《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施行时间是 。

A、1998年1月1日 B、1998年3月1日 C、2009年5月1日

23、让人产生震感而又不会造成较大破坏的地震通常称为有感地震,它的震级范围一般是 级。

A、2~3 B、3~4.5 B、5~7

24、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约 倍。

A、10 B、30 C、100

25、按地震成因划分,目前世界上发生的地震主要属于 类型。

A、构造地震 B、火山地震 C、塌陷地震 D、人工地震

26、建筑物地基应选在____地方。

A、旧沙滩或古河道上 B、基岩完整且稳定的地方 C、活动断裂带上

27、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是 的一种表现形式。

A、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和能量释放 B、地下水过度开采 C、天气突然变化

28、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叫做震源深度,震源深度在 公里以内为浅源地震。

A、20公里 B、70公里 C、100公里

29、由于地震的作用而直接产生的地表破坏、各类工程结构的破坏,以及由此而引发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称为 。

A、次生灾害 B、直接灾害 C、诱发灾害

30、我国地震较多的省(区)依次是 。

A、台湾 西藏 新疆 云南

B、台湾 西藏 云南 河北

C、台湾 西藏 云南 四川

31、由地下核爆炸或工业爆破引起的地面振动属于 。

A、塌陷地震 B、人工地震 C、火山地震

32、地震谣言指的是 。

A、有确切来源 B、有科学依据 C、传播速度快

33、对地震时处于黑暗窒息、饥渴状态下埋压过久的人,救出后正确的护理方法是____。

A、蒙上眼睛,慢慢进食,处于自然呼吸状态 B、尽快拖出来进食 C、尽快拖出来输氧

34、地震时遇到毒气泄漏应捂住口鼻____跑离。

A、沿逆风方向 B、沿顺风方向 C、不选择方向尽快

35、在我国发生的自然灾害中,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是 。

A、气象灾害 B、地质灾害 C、地震灾害

36、一次地震发生, 越大,对地面造成的破坏越大。

A、震源深度 B、震中距 C、震级

37、我国约有 条地震带,地震分布很广,除贵州、浙江外,起他省份都发生过地震。

A、20 B、30 C、40

篇二:防震减灾竞赛题

“科技馆杯”防震减灾知识竞赛

试 题 题 库

第一部分 判断题

地震常识

1、地震三要素分别是:发震时间、地点、震级。(对)

2、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中。(错)

3、震中距是指从地面上的一点到震中的距离。随着震中距越大,也就是离发生地震的地方越远,地面造成的损失越小。(对)

4、震源是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对)

5、震源到地球表面的垂直距离叫震中距。(对)

6、震源深度在60公里以内的称浅源地震,在60~300公里的称中源地震,在300公里以上的叫深源地震。震源深度越大,对地面造成的破坏越小。(对)

7、从震源垂直向上对应地面的地方叫震中,通常用经纬度表示震中位臵。(对)

8、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称震源;从震源垂直向上对应地面的地方叫震中;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叫震源深度。(对)

9、通常情况下,随着震中距越大,也就是离发生地震的地方越远,地面造成的损失越小。(对)

10、地震时,地面遭受破坏的程度叫烈度。同一个地震由于距离发生地震的地方远近不同,受到的破坏程度和人对地震的感觉也不一样,因此烈度也不相同。(对)

11、震级是对地震大小的一种量度,它与震源释放出来的能量大小有关。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对 )

12、震级是描述地震大小的一个标准。一个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它反映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对)

13、震级的大小与其所造成的破坏和遭受的损失是一致的,即震级越大,对地面造成的损失越大。(对)

14、震级越大,烈度也越大。(错)

15、通常情况下在地震发生时,震中距的大小与遭受到的破坏程度成反比。也就是说,距离发生地震的地方越近,造成的破坏就越大。 (对)

16、我国西部地区地震比东部地区多,但同样震级的地震一般在东部地区造成的损失比西部地区严重。(对)

17、我国对地震预报实行政府统一发布制度。(对)

18、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对)

19、在室内避震,一般应选择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对)

20、地震时被埋压应拼命呼唤求救。(错)

21、目前世界上记录到的最大地震是1960年5月22日发生的智利8.9级地震。(错)

22、目前世界上记录到的最大地震是2011年3月11日发生的日本9级大地震。(对)

23、天气在一段时间内出现异常说明地震要来了。( 错 )

24、历史上没有发生过强烈地震的地区,今后绝对不会发生强震。( 错 )

25、在操场或室外遇到地震时,要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树木、危险物。( 对 ) 26、1976年唐山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发生在人口稠密地区的破坏性地震。(错)

27、地震通常发生在距地面1000公里以下的地方。( 错 )

28、我国是一个地震灾害不严重的国家,原因是我国国土面积大,地震分布并不均匀。(错)

29、解放后,我国发生的灾害性地震,如邢台、海城、唐山都在东部地区,所以我国地震分布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多。 ( 错 )

30、按地震成因分,地震可分为天然地震、人工地震、诱发地震。(对)

31、在天然地震中,约占地震总数的90%以上的地震是构造地震。 (对)

32、地下岩层断裂或错动引起的地震叫构造地震。(对)

33、由火山喷发引起的地震称塌陷地震。(错)

34、由火山喷发引起的地震称火山地震。(对)

35、由矿井塌陷引起的地震称人工地震。(错)

36、由地下核爆炸引起的地面振动是天然地震。(错)

37、由地下核爆炸引起的地面振动是人工地震。(对)

38、1976年7月28日发生的唐山地震造成24万多人死亡,是我国历史上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错)

39、12322防震减灾公益服务热线是全国地震系统面向社会开展防震减灾公益服务的统一专用号码。(对)

地震监测预报

40、地震观测:对地震活动及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形变动等相关现象的观察

与测量。(对)

41、地震监测:以防震减灾和监测地下核爆炸为目的的地震观测。(对)

42、地震预测:对未来地震的发生时间、地点和震级进行估计和推测。(对)

43、地震预报:政府向社会公告可能地震的时域、地域、震级范围等信息的行为。

(对)

44、地震预警:灾害性大地震发生后,通过自动技术系统,抢在地震波袭击设防

地区之前,提

前几秒至几十秒向设防目标发出警报,以减小或避免灾害损失。(对)

45、地震速报:对已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等的快速测报。(对)

46、地震预报包括4种类型:地震长期预报、地震中期预报、地震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对)

47、国家对地震预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地震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程序发布。(对)

48、地震部门专家在紧急情况下,可以向社会发布他作出的地震预报意见。(错 )

49、任何一个科学家或地震台站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向社会发布地震预报。(错)

50、地震监测设施是指用于地震信息检测、传输和处理的设备、仪器和装臵以及配套的监测场地。(对)

51、地震观测环境是指保障地震监测设施正常发挥工作效能的周围各种因素的总体。(对)

52、除另有规定外,在已划定的地震观测环境保护范围内禁止从事下列活动:爆破、采矿、采石、钻井、抽水、注水。(对)

53、除另有规定外,在已划定的地震观测环境保护范围内禁止从事下列活动:在测震观测环境保护范围内设臵无线信号发射装臵、进行振动作业和往复机械运动。(对)

54、除另有规定外,禁止在电磁观测环境保护范围内铺设金属管线、电力电缆线路、堆放磁性物品和设臵高频电磁辐射装臵;(对)

55、除另有规定外,禁止在地下流体观测环境保护范围内堆积和填埋垃圾、进行污水处理。(对)

56、除另有规定外,禁止在观测线和观测标志周围设臵障碍物或者擅自移动地震

观测标志。(对)

57、长期预报指对未来10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的预报。(对)

58、中期预报指对未来一、二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和强度的预报。(对)

59、短期预报指对3个月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对)

60、临震预报指对10日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对) 61、1966年3月8日和3月22日在河北省邢台地区先后发生6.8级和7.2级强烈地震,造成重大损失。周恩来总理几次赴地震现场,指导抗震救灾工作,向地震工作者发出要搞地震预报的伟大号召。因此,1966年被称为中国地震预报的里程碑。(对)

62、群测群防的根本含义是群众性的预测和群众性的防御。“以预防为主,专群结合,多路探索”,是我国地震工作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对)

63、我国地震工作者成功地预报了1975年2月4日发生在辽宁海城的7.3级地震,被世界科技办称为“地震科学史上的奇迹”。(对)

64、地震预报是对未来破坏性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及地震影响的预测,是根据地震地质、地震活动性、地震前兆异常和环境因素等多种手段的研究与前兆信息监测所进行的现代减灾科学。(对)

65、1930年建成的地震台——北京西山鹫峰地震台,是我国第一个自建地震台。(对)

地震灾害预防

66、地震动:地震引起的地面运动。表征地震动的物理参数叫地震动参数,包括峰值、反应谱和持续时间等。(对)

67、抗震设防要求:建设工程抗御地震破坏的准则和在一定风险水准下抗震设计采用的地震烈度或者地震动参数。(对)

68、地震烈度区划图:以地震烈度为指标,将国土划分为不同抗震设防要求区域的图件。(对)

69、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以地震动参数(如峰值加速度和地震反应谱特征周期)为指标,将国土划分为不同抗震设防要求区域的图件。( 对 )

70、地震小区划:根据地震区划图及某一区域(场地)范围内的具体场地条件给出抗震设防要求的详细分布。包括地震动小区划和地震地质灾害小区划等。( 对 )

篇三:地震知识解答

地震知识解答

你了解我们的家园——地球吗?

从太空望去,有一颗美丽的蓝色星球,这就是我们的家园——地球。形象地讲,地球的内部像一个煮熟了的鸡蛋:地壳好比是外面一层薄薄的蛋壳,地幔好比是蛋白,地核好比是最里边的蛋黄。

地球从形成的那一刻起,就从来没有停止过运动。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地下深处由植物生成的煤海,盘山公路边陡峻山崖上显示的地层弯曲与变形……无不书写着亿万年来大地沧海桑田的变迁。

然而,地壳的运动与变化并非都是缓慢的,有时也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运动;这种运动骤然爆发,常常给我们的星球带来灾难,其中地震对人类的危害最为严重。

什么是地震?

广义地说,地震是地球表层的震动;根据震动性质不同可分为三类:

天然地震 指自然界发生的地震现象;

人工地震 由爆破、核试验等人为因素引起的地面震动;

脉动 由于大气活动、海浪冲击等原因引起的地球表层的经常性微动。

狭义而言,人们平时所说的地震是指能够形成灾害的天然地震。

天然地震有几种类型?

天然地震按成因不同主要有三种类型:

构造地震 由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约占全球地震数的90%以上,破坏力也最大。

火山地震 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它的影响范围一般较小,发生得也较少,约占全球地震数的7%。

陷落地震 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震。例如,当地下岩洞或矿山采空区支撑不住顶部的压力时,就会塌陷引起地震。这类地震更少,大约不到全球地震数的3%,引起的破坏也较小。

构造地震是怎样发生的?

通常说的地震是指构造地震。它是怎样发生的呢?这就要从地球的内部构造说起。地球是一个平均半径约为6370千米的多层球体,最外层的地壳相当薄,平均厚度约为33千米,它与地幔(厚约2900千米)的最上层共同形成了厚约100千米的岩石圈。

在构造力的作用下,当岩石圈某处岩层发生突然破裂、错动时,便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在瞬间急剧释放出来,巨大的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由该处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直到地球表面,引起地表的震动,便造成地震。

为什么会地震?

东汉时期的张衡可谓地震事业的鼻祖,他发明制造了候风地动仪,在《全后汉文》中收录有他写的《阳嘉二年京师地震对策》一文,文中说京师闹地震时雷电怒作,是“贡举”的诸多弊端造成人间变化无常,从而有“奔雷、土裂之异”,并提出只要秉公无私就可消灾免祸于萌芽状态的地震对策。这可算得上是地震对策第一说,但是基于当时的科学水平和哲学观点,无论对地震成因还是地震对策的看法,均为唯心之论,作者也仅仅是借地震针砭时弊并抒发政见而已。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地震认识从神话中走出。古希腊的伊壁鸠鲁认为地震是由于风被封闭在地壳内,结果使地壳分成小块不停地运动,即风使大地震动而引起地震。随之出现了卢克莱修的风成说,即来自外界或大地本身的风和空气的某种巨大力量,突然进入大地的空虚处,在这巨大的空洞中,先是呻吟骚动并掀起旋风,继而将由此产生的力量喷出外界,与此同时,大地出现深的裂缝,形成巨大的龟裂,这便是地震。再有就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他认为地震是由突然出现的地下风和地下灼热的易燃物体造成的。 二十世纪伊始,科学家们开始深入研究地震波,从而为地震科学及至整个地球科学掀开了新的一页。相继提出比较有影响的假说有三:一是1911年理德提出地球内部不断积累的应变能超过岩石强度时产生断

层,断层形成后,岩石弹性回跳,恢复原来状态,于是把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出来,引起地震,这是所谓“弹性回跳说”;二是1955年日本的松泽武雄提出地下岩石导热不均,部分溶融体积膨胀,挤压围岩,导致围岩破例产生地震,这是所谓“岩浆冲击说”;三是美国学者布里奇曼提出地下物质在一定临界温度和压力下,从一种结晶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结晶状态,体积突然变化而发生地震的“相变说”。

虽然,地震之谜迄今没有完全解开,但随着物理学、化学、古生物学、地质学、数学和天文学等多学科交叉渗透,深入发展,使地震学科取得长足的进步。目前地震学界普遍认为,天然地震是地球上部沿一地质断层发生突然滑动而产生的,这种滑移沿断面扩展,其破裂传播的速度小于周围岩石中的地震剪切波波速,存储的弹性应变能使断裂两侧岩石回跳到大致未应变的位置。

什么是断层,它与地震有关吗?

断层是地下岩层沿一个破裂面或破裂带两侧发生相对位错的现象。地震往往是由断层活动引起的,是断层活动的一种表现,所以地震与断层的关系十分密切。

断层一般在中上地壳最为明显,有的直接出露地表,有的则隐伏在地下;它们的规模也各不相同。 岩石发生相对位移的破裂面称为断层面;根据断层面两盘运动方式的不同,大致可分为正断层(上盘相对下滑)、逆断层(上盘相对上冲)、平移断层(两盘沿断层走向相对水平错动)三种类型。

与地震发生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在现代构造环境下曾有活动的那些断层,即活断层。

全球每年发生多少地震?

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也就是说,每天要发生上万次地震。不过,它们之中绝大多数太小或离我们太远,人们感觉不到。真正能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的地震,全世界每年大约有一二十次;能造成唐山、汶川这样特别严重灾害的地震,每年大约有一两次。

人们感觉不到的地震,须用地震仪才能记录下来;不同类型的地震仪能记录不同强度、不同远近的地震。目前世界上运转着数以千计的各种地震仪器,日夜监测着地震的动向。

什么叫地震波,它有哪些类型?

答:地震发生时,地下岩层断裂错位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激发出一种向四周传播的弹性波,这就是地震波。

地震波主要分为体波和面波。体波可以在三维空间中向任何方向传播,又可分为纵波和横波。

纵波 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传播速度较快,到达地面时人感觉颠动,物体上下跳动。 横波 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传播速度比纵波慢,到达地面时人感觉摇晃,物体会来回摆动。 面波 当体波到达岩层界面或地表时,会产生沿界面或地表传播的幅度很大的波,称为面波。面波传播速度小于横波,所以跟在横波的后面。

什么叫震源? 什么叫震中,它是怎样确定的?

地球内部直接产生破裂的地方称为震源,它是一个区域,但研究地震时常把它看成一个点。地面上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它实际上也是一个区域。

根据地震仪记录测定的震中称为微观震中,用经纬度表示;根据地震宏观调查所确定的震中称为宏观震中,它是极震区(震中附近破坏最严重的地区)的几何中心,也用经纬度表示。由于方法不同,宏观震中与微观震中往往并不重合。1900年以前没有仪器记录时,地震的震中位置都是按破坏范围而确定的宏观震中。

什么叫震中距,如何划分地震的远近?

从震中到地面上任何一点的距离叫做震中距。同一个地震在不同的距离上观察,远近不同,叫法也不一样。对于观察点而言,震中距大于1000千米的地震称为远震,震中距在100~1000千米的称为近震,震中距在100千米以内的称为地方震。例如,汶川地震对于300多千米处的重庆而言为近震;而对千里之外的北京而言,则为远震。

什么叫震源深度?

从震源到地面的距离叫做震源深度。震源深度在60千米以内的地震为浅源地震,震源深度超过300千米的地震为深源地震,震源深度为60~300千米的地震为中源地震。同样强度的地震,震源越浅,所造

成的影响或破坏越重。我国绝大多数地震为浅源地震。

什么是震级,它是怎样测定的?

震级是衡量地震本身大小的一把“尺子”,它与震源释放出来的弹性波能量有关。震级越高,表明震源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30多倍。

震级通常是通过地震仪记录到的地面运动的振动幅度来测定的,由于地震波传播路径、地震台台址条件等的差异,不同台站所测定的震级不尽相同,所以常常取各台的平均值作为一次地震的震级。

地震发生时,距震中较近的台站常会因为仪器记录振幅“出格”而难以确定震级,此时就必须借助更远的台站来测定。所以,地震过后一段时间对震级进行修订是常有的事。

地震按震级大小可分为几类?

地震按震级大小的划分大致如下:

弱震 震级小于3级。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有感地震 震级大于或等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中强震 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属于可造成损坏或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强震 震级大于或等于6级,是能造成严重破坏的地震。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什么是地震烈度,它与震级有什么不同?

地震烈度是衡量地震影响和破坏程度的一把“尺子”,简称烈度。烈度与震级不同。震级反映地震本身的大小,只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而烈度则反映的是地震的后果,一次地震后不同地点烈度不同。打个比方,震级好比一盏灯泡的瓦数,烈度好比某一点受光亮照射的程度,它不仅与灯泡的功率有关,而且与距离的远近有关。因此,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烈度则各地不同。

一般而言,震中地区烈度最高,随着震中距加大,烈度逐渐减小。例如,1976年唐山地震,震级为7.8级,震中烈度为Ⅺ度;受唐山地震影响,天津市区烈度为Ⅷ度,北京市多数地区烈度为Ⅵ度,再远到石家庄、太原等地烈度就更低了。

地震烈度是怎样评定的?

地震烈度是以人的感觉、器物反应、房屋等结构和地表破坏程度等进行综合评定的,反映的是一定地域范围内(如自然村或城镇部分区域)地震破坏程度的平均水平,须由科技人员通过现场调查予以评定。 一次地震后,一个地区的地震烈度会受到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场地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用于说明地震烈度的等级划分、评定方法与评定标志的技术标准是地震烈度表,各国所采用的烈度表不尽相同。

我国评定地震烈度的技术标准是什么?

我国评定地震烈度的技术标准是《中国地震烈度表(1980)》,它将烈度划分为12度,其评定依据之一是:Ⅰ~Ⅴ度以地面上人的感觉为主;Ⅵ~Ⅹ度以房屋震害为主,人的感觉仅供参考;Ⅺ、Ⅻ度以房屋破坏和地表破坏现象为主。

按这个烈度表的评定标准,一般而言,烈度为Ⅲ~Ⅴ度时人们有感,Ⅵ度以上有破坏,Ⅸ~Ⅹ度破坏严重,Ⅺ度以上为毁灭性破坏。

什么是烈度分布图?什么是烈度异常区?

烈度分布图又叫做等震线图。震后调查结束后,将各烈度评定点的结果标示在适当比例尺的地图上,然后由高到低把烈度相同点的外包线(即等震线)勾画出来,便构成地震烈度分布图。

震中区的烈度称为震中烈度,唐山、汶川地震的震中烈度都达到Ⅺ度。一般而言,震中地区烈度最高,随着震中距加大,烈度逐渐减小。但是也存在局部地区的烈度高于或低于周边烈度的现象,如果这种烈度异常点连片出现,则可划分出一个局部的烈度异常区。

造成烈度异常的原因往往是场地条件:软弱场地易加重震害,形成高烈度异常区;坚硬场地则可减小震害,形成低烈度异常区。这就是地震破坏程度并非随震中距的加大而一致减小的原因。

震源深度对震中烈度有影响吗?

震源深度对地震的破坏程度影响很大。同样大小的地震,震源越浅,造成的破坏越重。据统计,当震源深度从20千米减小到10千米,或从10千米减小到5千米时,震中烈度均可提高1度。这常常是有些地震震级并不太高,但破坏较严重的原因之一。

什么是地震带,世界上有几个主要地震带?

答:地震带是地震集中分布的地带,在地震带内地震密集,在地震带外,地震分布零散。世界上主要有三大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 分布在太平洋周围,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和从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日本列岛南下至我国台湾省,再经菲律宾群岛转向东南,直到新西兰。这里是全球分布最广、地震最多的地震带,所释放的能量约占全球的四分之三。

欧亚地震带 从地中海向东,一支经中亚至喜马拉雅山,然后向南经我国横断山脉,过缅甸,呈弧形转向东,至印度尼西亚。另一支从中亚向东北延伸,至堪察加,分布比较零散。

海岭地震带 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的海岭地区(海底山脉)。

什么是板块构造,它与地震活动有关吗?

地球最上层包括地壳在内的约100千米范围的岩石圈并不完整,像是打碎了仍然连在一起的鸡蛋壳,这些大小不等、拼接在一起的岩石层称为板块,它们各自在上地幔内的软流层上“漂浮”、运移,有的板块会俯冲到地幔内数百千米深的地方。

地球上最大的板块有六块,分别是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另外还有一些较小的板块,如菲律宾板块等。

把世界地震分布与全球板块分布相比较,可以明显看出两者非常吻合。据统计,全球有85%的地震发生在板块边界上,仅有15%的地震与板块边界的关系不那么明显。这就说明,板块运动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是引起地震的重要原因。

什么是板缘地震?什么是板内地震?

发生在板块边界上的地震叫板缘地震,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绝大多数地震属于此类;发生在板块内部的地震叫板内地震,如欧亚大陆内部(包括我国)的地震多属此类。板内地震除与板块运动有关,还要受局部地质环境的影响,其发震的原因与规律比板缘地震更复杂。

我国为什么是多地震的国家?

我国地处欧亚大陆东南部,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之间,有些地区本身就是这两个地震带的组成部分。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的挤压作用,我国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地震活动的范围广、强度大、频率高。在全球大陆地区的大地震中,约有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发生在我国。 自1900年至20世纪末,我国已发生4? 级以上地震3800余次;其中,6~6.9级地震460余次,7~7.9级地震99次, 8级以上地震9次。

我国地震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

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5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这5个地区是:

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

②西南地区,包括西藏、四川中西部和云南中西部;

③西部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以及新疆天山南北麓;

④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

⑤东南沿海地区,广东、福建等地。

什么是“南北地震带”?

从我国的宁夏,经甘肃东部、四川中西部直至云南,有一条纵贯中国大陆、大致呈南北走向的地震密集带,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强烈地震,被称为中国南北地震带。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就发生在该带中南段。该带向北可延伸至蒙古境内,向南可到缅甸。

什么叫地震活动的周期性?

通过对历史地震和现今地震大量资料的统计,发现地震活动在时间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一段时间发生地震较多,震级较大,称为地震活跃期;另一段时间发生地震较少,震级较小,称为地震活动平静期;表现出地震活动的周期性。每个活跃期均可能发生多次7级以上地震,甚至8级左右的巨大地震。地震活动周期可分为几百年的长周期和几十年的短周期;不同地震带活动周期也不尽相同。

什么是地震序列?

一次中强以上地震前后,在震源区及其附近,往往有一系列地震相继发生;这些成因上有联系的地震就构成了一个地震序列。

根据地震序列的能量分布、主震能量占全序列能量的比例、主震震级和最大余震的震级差等,可将地震序列划分为主震-余震型、震群型、孤立型三类;根据有无前震,又可把地震序列分为主震-余震型、前震-主震-余震型、震群型三类。

由于强震发生后,往往还会有较大余震,甚至更大地震发生,所以震后还须防备强余震的袭击。 什么是主震-余震型地震?

主震-余震型地震的特点是:主震非常突出,余震十分丰富;最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占全序列的90%以上;主震震级和最大余震相差0.7~2.4级。

有时,主震发生前先有一些前震出现,这种主震-余震型地震也叫前震-主震-余震型地震。例如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7.3级地震前,自2月1日起即突然出现小震活动,且其频度和强度都不断升高,于2月4日上午出现两次有感地震;主震于当日18时36分发生。

什么是震群型地震?

有两个以上大小相近的主震,余震十分丰富;主要能量通过多次震级相近的地震释放,最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占全序列的90%以下;主震震级和最大余震相差0.7级以下。如1966年河北邢台地震即属此类,在3月8日~22日的15天内,先后发生6级以上地震5次,震级分别为7.2,6.8,6.7,6.2,6.0级。 什么是孤立型地震?

有突出的主震,余震次数少、强度低;主震所释放的能量占全序列的99.9%以上;主震震级和最大余震相差2.4级以上。例如,1983年11月7日山东菏泽5.9级地震即属于此类,它的最大余震只有3级左右。

我国的强震活动有什么特点?

我国的地震活动十分广泛,除浙江、贵州两省外,其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发生过6级以上强震,其中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发生过7级以上大震,约占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0%。台湾地区是我国地震活动最频繁的地区,1900~1988年全国发生的548次6级以上地震中,台湾地区为211次,占38.5%。我国大陆地区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新疆及华北地区,而东北、华东、华南等地区分布较少。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的地震是浅源地震,东部地震的震源深度一般在30千米之内,西部地区则在50千米~60千米之内;而中源地震则分布在靠近新疆的帕米尔地区 (100千米~160千米)和台湾附近(最深为120千米);深源地震很少,只发生在吉林、黑龙江东部的边境地区。自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共发生8级以上地震3次;我国大陆地区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35次,平均每年发生约0.7次;6级以上地震194次,平均每年发生近4次。与近100年的活动水平(大于等于7级的年均值为0.66 次,大于等于6级的年均值为3.6次)相比较,建国后的强震活动水平高于前50年的活动水平。

另外,我国强震分布显示了西多东少的突出差异。我国大陆地区,绝大多数强震主要分布在东经107度以西的我国西部广大地区,而东部地区则很少。据统计,1949~1981年间发生的27次7级以上地震中,西部约为20次,占74 %,东部只有7次,占26%;而6级地震,东部占的比例则更小。在1895~1985年间,我国大陆地区发生的全部 7级以上地震中,西部占87%,其应变释放能量占90.8%。

我国的地震活动具有分布广的特点,6级以上地震几乎遍布全国。然而,地震活动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其活动水平也有较大差异。据统计分析,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活动水平最高的是台湾地区,7级以上地震发生率占全国总数的40%以上,6级以上地震发生率占全国总数的53%以上;在其他各省

篇四:地震科普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地震科普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地震是地球(D)物质运动的结果。

A、外部B、地壳C、地幔D、内部

2、烈度和震级的区别(A)

A、烈度: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或破坏程度;

震级:根据地震仪测得的地震波形计算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

B、烈度:根据地震仪测得的地震波形计算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 震级: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或破坏程度。

C、烈度:用来评估自然灾害本身造成的社会损失的度量标准; 震级:表明地震时释放的能量的多少;

D、烈度:是来表示地震造成的社会损失的程度;

震级:表明地震时释放的能量的多少;

3、世界上三大地震带是:(B)

A、环太平洋地震带、印度洋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

B、环太平洋地震带、亚欧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

C、亚欧地震带、北极洋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

D、印度洋地震带、北冰洋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

4、(D)年河北唐山发生7.8级强列地震,造成24万多人死亡,16万人受伤,这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罕见的城市地震灾害。

A、1973年7月28日B、1974年7月28日

C、1975年7月28日D、1976年7月28日

5、<<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于(B)经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自次年3月1日起施行。

A、1997年10月29日B、1997年12月29日

C、1998年12月29日D、1998年10月29日

6、当地震发生时你在家里(楼房),应如何避震(A)

A、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的下面,房屋倒塌后能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

B、去楼道C、原地不动D、跳楼

7、当地震发生时你在学校上课,应如何避震(B)

A、向教室外跑B、听老师指挥C、蹲在地上D、涌向楼梯间

8、抗震设计的重要的构件是(C)。

A、木柱B、檩子C、木圈梁D、地基

9、地震发生后,从高楼撤离时应走(A)。

A、安全通道B、跳楼C、乘坐电梯D、从窗户抓绳下滑

10、我国第一个地震观测台是(A)年,由着名地震学家李善邦主持建立的,位置在北京鹫峰。

A、1930B、1949C、1950D、1960

11、我国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唯一对大地震做出过成功短临预报的国家。1975年2月4日,我们成功地预报了(D)地震,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做出的有减灾实效的预报。

A、四川松潘7.2级B、河北邢台6.8级

C、云南龙陵7.4级D、辽宁海城7.3级

12、目前,我国共划分为8个地震区和25个地震带,其中大震主要发生在(B)

A、华中、华南、新疆、青藏和台湾地震区

B、华北、华南、新疆、青藏和台湾地震区

C、华北、华西、新疆、青藏和海南地震区

D、华西、华中、新疆、青藏和台湾地震区

13、<<防震减灾法>>规定,发布地震预报的权限在(D)

A、当地地震部门B、省地震部门C、当地人民政府D、省级人民政府

14、人们在避震"自救瞬间"的首先选择的是(A)。

A、先保护头B、先保护胸部C、先保护双手D、先保护双脚

15、震后救人时对处于黑暗窒息、饥渴状态下埋压过久的人,正确的护理方法是(C)。

A、尽快救出来,尽快见光亮B、尽快救出来,尽快进食

C、蒙上眼睛救出来,慢慢呼吸、进食D、尽快救出来,尽快输氧

16、吐鲁番地区历史上最大地震是1916年在(A)发生6.0级地震。

A、吐峪沟B、库米什C、七克台D、大河沿

17、震后被埋压时求生的对策是(D)。

A、不停地呼救B、不顾一切的行动

C、精神崩溃,惊慌失措D、保存体力,寻找脱险捷径

18、(C)级震级以上的地震为破坏性地震。

A、4级B、5级C、6级D、7

19、创伤现场急救技术(A)。

A、止血、包扎、固定、搬运B、止血、包扎、固定、等待医护人员

C、止血、包扎、等待医护人员D、止血、固定、等待医护人员

20、地震依据成因可分为火山地震、构造地震、陷落地震、人工地震等种类,对人类危害最大的地震为(B)。

A、火山地震B、构造地震C、陷落地震D、人工地震

21、全世界每年发生地震约(D)次,其中有感地震约(B)次。

A、5千次B、5万次C、50万次D、500万次

22、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是(B)发明的。

A、祖冲之B、张衡C、毕升D、蔡伦

23、吐鲁番地区最年轻的活动性断裂带是(C)。

A、博罗霍诺活动断裂带B、博格达南缘活动断裂带

C、中央隆起带D、也木什盐山断裂和火焰山南缘断裂

24、吐鲁番市城市抗震设防能力,应具备(C)度设防。

A、ⅤB、ⅥC、ⅦD、Ⅷ

25、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必须达到(A)。

A、抗震设防要求B、抗震设防标准

C、抗震设防设计D、抗震设防规范

26、我国采用的地震烈度表最高烈度为(D)度。

A、ⅧB、ⅪC、ⅨD、Ⅻ

27、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的最主要原因是(A)。

A、各类建筑物的破坏和倒塌所致B、大地震动C、地面开裂D、火灾

28、地球上天天都有地震发生,而且多到一天就要发生一万多次,其中能造成破坏的约有一千多次,一般情况下,(B)以上才能感觉到,称为有感地震。

A、2级B、3级C、4级D、5级

29、地球由表及里可分为(A)层。

A、地壳、地幔、地核B、地壳、地核、地幔

C、地幔、地核、地壳D、地核、地幔、地壳

30、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西北近海发生8.7级地震引起的印度洋海啸,遇难失踪总人数达(B)。

A、20万人B、22.5万人C、24万人D、28万人

31.强烈地震一定就会导致海啸吗?

A.不一定B.一定

二、多选题

1、地震害分为原生灾害、次生灾害、诱发灾害,下列哪些属诱发灾害(ACE)。

A、人的心理创伤B、爆炸C、瘟疫D、泥石流E、社会动乱

2、描述地震的基本参数常用发震时刻、震中位置、震级、震源深度描述。其中(ADE)亦为表述一次地震的三要素。

A、时间B、震中距C、震源深度D、震级E、地点

3、识别地震谣言说法,正确的是(ABCD)

A、地震预报不是政府发布的B、可向当地人民政府核实

C、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说的十分准确D、可向当地地震部门核实

4、农村抗震安居工程结构类型:(ABC)。

A、砖木结构B、砖混结构C、土木结构D、钢筋混泥土

5、地壳的不断运动是孕育地震的温床。在这个孕育过程中,震源及其附近的物质会发生一系列的(ABCD)等方面的异常变化,这就是地震的"前兆"现象。

A、物理B、化学C、生物D、气象

6、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主要有(BCE)

A、饥荒B、海啸C、毒气泄漏D、瘟疫E、放射性污染

7、目前的地震预报是综合预报,是在综合分析研究地震活动,在(ABCD)等方面异常的异常变化,做出的预报。

A、电磁B、重力C、地壳形变D、地下水动态

8、重大工程与生命线工程指大型的(ABCD)等,这些设施的地震破坏,危害性大,损失严重,有时会造成城市功能的瘫痪,因此,相对于一般的建筑结构,要求对重大工程与生命线工程提高相应的抗震设防要求。

A、水电站B、核电站C、通信D、交通及供水供电

9、地震发生时你在户外如何避震(ABD)

A、就地选择开阔地避震B、避开高大建筑物C、迅速返回室内

D、避开过街桥、立交桥E、抱住电线杆

10、地震预报包括(ABCD)。

A、长期预报B、中期预报C、短期预报D、临时预报

11、地震直接灾害除造成建筑物破坏外,不会引起(ABCD)

A、山崩、滑坡B、地裂、地陷C、喷沙、冒水D、海啸

12、在选择建筑物的地基时,应避开以下地方(ABCDE)

A、松软的土地B、地下水位较浅的地方C、山坡或山脚

D、活断层通过的部位及附近E、古河道、旧池塘或沙滩及其填充地带上

13、地震时,为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城镇居民首先要做的是(BC)。

A、切断水源B、切断燃气源C、切断电源D、关好门窗

14、被埋压的人员通常应当采取以下方法,保存体力,等待救援(ABCD)

A、用湿手巾、衣服或其他布料等捂住口鼻和头部

B、尽量活动手和脚,用周围可搬运的物品支撑身体上面的重物,

避免塌落

C、在周围安静时或能听到上面(外面)有人说话时,应敲击出声,向外界传递信息

D、无力脱险时,尽量节省力气,要静卧,保持体力,等待求援

15、地震的突发性很强,往往使人措手不及,防不胜防。因此,家庭在平时要准备一个防震包,以解震后的燃眉之急,防震包所装物品数量不能太多,以方便携带。一般必须存放的物品应该有(ABD)

A、食品B、水C、日常生活用品D、急救药物

16、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BCD)

A、台网建设B、震灾预防C、紧急救援D、地震监测预报

17、地震发生时,要保持清醒,头脑冷静,就地避险,不可冒然外逃,可选择安全的地方避险,有(BCD)

A、阳台B、桌子底征的下C、开间小的卫生间D、墙角

18、防震减灾活动是涉及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可分为(ABCD)等环节。

A、地震预报B、地震灾害预防C、地震应急D、震后救灾与重建

19、地震对某一地区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称地震烈度,简称烈度。影响烈度的因素有(BCD)

A、震源B、震中距C、震源深度D、地质构造

20、按对地震活动的过程性特定性表述划分类型,一般可分为(ABCD)

A、孤立型B、双震型C、震群型D、主震-余震型

三.问答题

1 什么是地震带?

地震带是地震集中分布的地带,在地震带内地震密集,在地震带外,地震分布零散

2. 什么叫地震波,有哪两个主要类型?

地震发生时,地下岩层断裂错位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激发出一种向四周传播的弹性波,这就是地震波。

地震波主要分为体波和面波。

3. 地球上有哪六个最大的板块,它与地震活动有关吗?

篇五:地震科普知识的资料

地震科普知识的资料

关于地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每年要发生地震500多万次,其中只有5万多次左右人们能感觉得到,并不是所有的地震都能造成破坏,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地震发生会有哪几种类型?我们该怎样面对地震?下面我们向大家做一简要介绍。

第一部分 地震基础知识

为什么会发生地震?

地震是地球运动的结果。地球运动中,地壳也在不断运动变化。 地球的运动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对地下岩石产生了非常强的作用力,当岩石承受不了这种力时,就会突然发生破裂和错动。 地震是指地壳中因岩体错动断裂而释放能量引起的地表振动。 岩石破裂产生地震波,地震波传到地表,地面随之就振动起来,这就是地震。

地震发生会有哪几种类型呢?

天然地震主要有三种类型: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构造地震。 火山地震是由于火山喷发,使岩浆冲击地表而引起的地面振动。火山地震影响范围比较小,造成的破坏相对较小。

陷落地震是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面振动。比如地下的石灰岩溶洞坍塌,或者矿山采空区的塌陷,都会引起小范围的地面振动。这种地震一般破坏程度不大。

我们平时所说的地震叫构造地震。

构造地震是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这类地震大约占

到全球地震数的90%以上,而且振动的强度大,影响的范围广,所以对人类的威胁也就最大。

地震是有大小的。地震的大小用震级表示,地震越强,震级越大。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

地震震级分为弱震、有感地震、破坏型地震、严重破坏型地震。 弱震:一般指3级以下地震,这种地震通常人们感觉不到,只有仪器才能记录得到。

有感地震:一般指3级以上、5级以下

地震引起的地面震动

地震,这类地震人们能感觉得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全球每年大约发生3级以上地震5万余次。

破坏型地震:一般指5级以上、能够对地表及其建筑设施造成破坏的地震。全球平均每年大约发生5级以上地震1000次左右。 严重破坏型地震:指7级以上地震。全球每年要发生这样的地震10到20次,不过大多数发生在海洋和荒芜人烟的地方。

震级每相差一级,它们的能量相差30多倍,也就是说,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将近1000个5级地震所产生的能力。

地震发生时,会产生地震波,人们感觉到的振动是由于地震波传播造成的。

地震时,往往是先感到上下颠动,然后左右摇晃。这是由于地震波的特性引起的。地震波主要由纵波、横波等组成,纵波传播速度快,但比较弱,使人有上下颠簸的感觉;横波传播速度略慢,但比较强,能造成巨大的摇晃,给地表建筑带来严重破坏。

地震的破坏程度,除跟震级的大小有关外,还与震源深度、震中

距、地震波的传播等因素有关。我们把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用烈度表示。一般来讲,一次地震发生后,震中区的破坏最严重,烈度最高。从震中向四周扩散,烈度逐渐减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烈度区。

地震时,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地面上正对着震源的那个点叫震中。震源到震中的距离叫震源深度。地面任意一点到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

地球上的地震分布并不是均匀的,从世界震中分布图可以看出,全球地震分布是有一定规律性的,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大陆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上。

中国位于欧亚大陆东南部,东临太平洋,是一个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

从我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图可以知道,我国地震分布很广,全国约有20多条主要地震带。

第二部分 地震宏观前兆现象

地震前自然界出现的与地震孕育有关的现象称为地震前兆。地震前兆异常有微观异常和宏观异常。

微观异常如地形变、地电磁异常等,主要靠高精度科学仪器探测。 宏观异常指人们感官能感觉到的异常,主要有地下水异常、动植物异常和地声、地光等异常。

井水变化

天旱井水冒,反常升降有门道

无雨水变浑,变色变味又难闻

喷气又发响,翻花冒气泡

这是地下水中井水的宏观前兆现象。

当地下水发生冒泡、变浑浊、有异味等现象时,就可能是地震前的异常反映。当然,很多原因都能引起地下水的异常,地下水也可能受到其它环境的影响而变化。

二、动物异常

历史上很多大地震前,许多动物表现出程度不一的“异常行为”。所以,老百姓把动物称作观察地震前兆的“活仪器”。 老百姓把这些异常编成谚语:

骡马牛驴不进圈,挣脱缰绳往外逃

猪不吃食狗狂叫,兔子竖耳蹦又跳

鸭不下水鸡上树,鸽子惊飞不回巢

冬眠麻蛇早出洞,老鼠成群满街跑

泥鳅蚂蝗上下窜,鱼浮水面又打旋

晴蜓结队迁飞去,蜜蜂惊巢螫人畜

引起动物反常的因素也很多,所以动物有反常表现不一定就是地震前兆。

三、地光和地声

地光是指大地震时人们看到的天空发光的现象,地光的颜色除了蓝白色也有其它颜色的。一般情况下,小地震不易引起地光现象,地光的来临,往往预示着大震很快就要发生了,1975年我国辽宁海城和1976年河北唐山地震前,地光现象非常突出。如果此时能够迅速果断地采取一些避震措施,是有可能躲开地震灾害的。

在地震前数分钟、数小时,往往有声响自地下深处传来,人们称之为“地声”。据调查,唐山地震前,在没入睡的居民中,有百分之九十五的人听到了地声。这些地声比较低沉,忽高忽低,与平日城市噪声全然不同。

第三部分 识别和杜绝地震谣言

由于地震巨大的灾害性,容易使人们对地震产生恐慌心理,这时地震谣言就出现了,并很快地传播开来。地震谣言的危害性是非常大的,它不仅有可能打扰我们的学习、生产和生活,而且可能扰乱社会安定秩序。

怎样识别地震谣言呢?

谣言往往有以下特点:

1、“预报”的地震震级很大,发震时间、地震很具体,如“某某市”、“几月几日”要发生地震。

2、说外国人、某专家或某地震机构作了预报。

3、带有封建迷信色彩或伴有离奇传说的预报。

地震谣言之所以有市场是因为:地震预报是个世界性的科学难题,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

我国地震预报处于世界领?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ren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人剑晒υけǔ隽赡3堑鹊卣稹5壳拔颐侵荒芏阅承├嘈偷牡卣鹱龀鲆欢ǔ潭鹊脑けǎ共荒茉けㄋ械牡卣稹L乇鹗橇僬鹪けǎ对恫荒茏龅较裉炱け茄既贰?/p>

我国发布地震预报的权限在政府,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发布地震预报消息。《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十六条规定:国

体裁作文